鱼类学绪论资料
- 格式:ppt
- 大小:14.04 MB
- 文档页数:50
第三篇鱼类生态学(生物学)第11章鱼类与环境重点和难点:掌握鱼类栖息环境的特点及各生态因子对鱼类的影响掌握鱼类种内、种间及其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关系深入认识鱼类的生活环境及鱼类对生活环境的适应鱼类的环境:围绕着鱼类的一切生物和非生物因子11.1 水环境-水的性质一、水的性质1.密度:约为空气的800倍,相当粘稠→流线型体型;水在4℃时比重为1(鱼类:1.02-1.06);表面积/体积较大+体内有少量的空气和油脂,故鱼类可自如沉浮2.压强:深度↑→压强↑,每加深10 m,约增加1atm;深海鱼类:肌肉强度、骨骼中钙含量、维持鳔的能力等3.比热:较高→鱼类的分布4.透明度:纯净的天然水相当透明。
不同光线被水吸收的快慢不同:红光:5m深处基本被吸收;橙光:可达15m深处;绿光、黄光:可达20m深处;蓝光:可超过100m在浑浊和被污染的水中,光的穿透力减少。
不同光线的透射→鱼类的体色:20m或更深→含红色或橙色色素;无光线处→无色或具深黑色5.优良溶剂:溶解→O2、N2、CO2等气体,矿物质、盐类、许多有机物;溶解物质→直接或间接影响鱼类二、水环境的类型1.淡水环境:流水环境+静水环境仅占地表的1%;在温度、水流、深度、悬浮物质、溶解物质、基质和暂时稳定性等方面差异很大;已知种类的41%在淡水中。
2.盐水环境:广阔、时空连续;海底类型、水的运动、温度和盐量多变海底区域:大陆架带→深达200m上陆坡带→深至约1000m下陆坡带→可达3000m深海底带→可深达约6000m超深渊带→含深海沟水层区域:表海层带→深约至200m,约为有效光线透射深度和大陆架边缘中海层带→深约至1000m,是所有光线透射的界限深海层带→无光,深达6000m超深渊海层带→ 6000m以下的深海沟,最深处11000m三、水环境对鱼类的影响★种群与环境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不同种群生活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水环境具有多样性1.淡水环境1.1 流水环境◇上游→水流急、基质岩石性、DO高、温度低具吸盘(如平鳍鳅)或特殊的呼吸机制(如双孔鱼类);体流线型、运动力强(如红鳟、红点鲑);一般独居性和有较高的代谢率;生活在水底或接近水底的种类无鳔或鳔退化或鳔包藏于骨囊中;卵沉性或具粘性。
鱼类学绪论一、鱼类学的定义:鱼类学是动物学的一本分支学科,着重研究鱼类的外部形态、内部构造以及生活习性、种类区分和分布特点的科学。
二、研究范畴:随着生产和科学的发展,鱼类学研究范畴又产生许多分支:主要包括:1)鱼类形态学:研究鱼类的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了解各部位的相互关系和机能,阐明各器官的发展规律。
2)鱼类分类学:研究各鱼类在鱼类分类系统的地位,掌握鉴别鱼类的方法和步骤,探讨鱼类的系统演化,地理分布,生物学和经济意义。
3)鱼类生态学:研究鱼类的生活习性,其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以及与影响鱼类生活的外界因素(如水温、盐度、光线、饵料、溶解氧等)的关系。
4)鱼类生理学:研究鱼类内部器官的功能,鱼体内进行的生命活动过程以及其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
5)鱼类发生学:研究鱼类的胚胎发育及各器官的形成过程。
6)鱼类经济学:研究主要经济鱼类形态特征、分类位置、产量、分布及经济意义等。
此外还有鱼类遗传学、组织学、行为学、古鱼类学等。
三、鱼类学的发展简史1、国内状况我国拥有辽阔的海洋,有18000km漫长曲折的海岸线,5000多个星罗棋布的岛屿,在内陆有纵横交错的大小湖泊和河川,蕴藏着极其丰富的鱼类资源。
世界上现生鱼有21700余种,我国出产的鱼类有3000种左右,淡水鱼类约800种,我国对鱼类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的“养鱼经”,距今已有2500年历史,但是近代鱼类学的发展是则是近百年左右的事。
我国学者上个世纪20年代后期才开始,经过艰苦努力,作了许多工作,涌现了一批著名的鱼类学家。
鱼类学的迅猛发展是在解放后:1)分类区系方面:开发利用我国丰富的鱼类资源提供基础材料,对各海区和内陆水域进行调查,写出许多鱼类志:东海、南海、黄渤海鱼类志,长江、黑龙江、珠江鱼类志等,此外还有各地方鱼类志,如广西、广东、福建、云南等。
2)生态学方面:对海水、淡水的主要经济鱼类如大小黄鱼、带鱼、鲐鱼、鲇鱼等进行大量的生态学资源调查,初步摸清了它们的生活习性,产卵场和环境,洄游路线,种群性状,种群变化等,写出了大量的有价值的科学报告,为发展渔业生产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绪论第一节鱼类学的定义、范畴和任务一、什么是“鱼”?终身生活于水中的变温脊椎动物,通常用鳃在水中进行气体交换,用鳍协助运动与维持身体平衡,大多数种类具有鳞片,大都具有鳔。
二、鱼类学的定义是动物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以鱼类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鱼类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生长发育、生理机能和地理分布,以及化石鱼类和现生鱼类的系统分类的科学。
1.鱼类分类地位:脊索动物门头索动物亚门- 文昌鱼(鱼形动物)脊椎动物亚门圆口纲(鱼形动物)软骨鱼纲(真鱼,鲨、鳐、银鲛等)硬骨鱼纲(真鱼,鲟、鲤、鳜等)两栖纲(蛙、鲵、蝾螈)爬行纲(蛇、龟、鳖)鸟纲(雀、雁、鹭)哺乳纲(鲸鱼)2.鱼类的种类数24618种《世界鱼类》(Nelson,1994);23250种(Eschmeyer,1998);30000种Fish Base 鱼类全球资讯系统。
脊椎动物共计:52500种,鱼类超过种类50%。
中国:3000种,其中淡水鱼类约1000种3.鱼类的分布:海拔:5000m高山湖泊--7000m深海;温度:-1.8-40℃;盐度:0-50 ‰;氧气:接近0-饱和;41% of modern fish species are freshwater;58% of modern fish species are marine ;1 % of modern fish species are diadromy.4.鱼类的经济地位:最近的FAO“世界渔业统计年鉴”中,有鱼类、软体类、甲壳类、藻类、鲸类等,共2121种;其中鱼类约占70%;1998年世界捕捞产量为8629.9万吨。
其中鱼类约占87%;年产量超过100万吨的鱼类有10种;我国年产超10万吨的海洋鱼类约有10种;主要淡水经济鱼类约有140种,其中长江约44种,黄河约22种,珠江30种,黑龙江40种。
5.我国鱼类的经济地位2001年全国水产品4382.09万t,其中,海洋捕捞1440.61万t;海水养殖1131.5万t;内陆捕捞214.09万t;内陆养殖1594.95万t。
第一部分鱼类形态学课程编号:12414210 学时:54 学分:3 专业:海洋、生态任课教师:龚小玲《鱼类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分为形态、分类和生态三个部分,在生技专业主讲形态和分类,总学时54。
参考书目:《鲤鱼解剖》秉志1960 科学出版社《白鲢系统解剖》孟庆闻、苏锦祥1960 科学出版社《鱼类比较解剖》孟庆闻、苏锦祥1987 科学出版社《鱼类分类学》孟庆闻、苏锦祥1995 中国农业出版社《中国动物志》(鱼类部分)2000- 科学出版社学习方法:《鱼类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理论联系实际十分重要,强调做好实验,分类要多看标本,有机会多看活的标本。
绪论第一节概述《鱼类学》(Ichthyology, Ichthyo 是希腊文“鱼”的意思,logy是拉丁文中“学说”的意思如:Biology, zoology)是以鱼类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因此要掌握这门学科,一定要分清研究对象---鱼(什么是鱼?)鱼类学的定义:它是动物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以鱼类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鱼类的形态构造、生活习性、生长发育、生理机能和地理分布,以及化石鱼类和现生鱼类的系统分类的科学。
鱼类学的范畴:它有许多分支学科,如:鱼类形态学、鱼类生态学、鱼类分类学、鱼类生理学、鱼类发生学、古鱼类学、经济鱼类学、遗传学、组织学、鱼类行为学等。
鱼类形态学:研究鱼类的外部特征与内部结构,了解各部位的相互关系几机能,阐明各器官的发展规律。
鱼类生态学:研究鱼类的生活习性,其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以及与影响鱼类生活的外界因素(如水温、盐度、饵料、溶氧量、光线等)的关系。
鱼类分类学:研究各鱼类在鱼类分类系统中的地位,掌握鉴别鱼类的方法和步骤,探讨鱼类的系统演化、地理分布、生物学和经济意义等。
鱼类学的发展史:一门学科的发展总有它的过程,总是从“未知”到“已知”,从“浅识”到“深究”,从“表象”到“追根溯源”的历程,《鱼类学》从普通动物学中分化出来而成为一门独立而系统的学科,是近二百年左右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