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11-木构架做法备课讲稿
- 格式:ppt
- 大小:7.42 MB
- 文档页数:53
古建筑木结构施工方案(一)古建木构架制作 古代建筑的房屋由柱、梁、桁、枋、橼等构件组成。
构架承接着屋顶的重量并将其传递至基础。
1、柱的制作方法: (1)选料 (2)放十字中线 (3)放八卦线 (4)放好八卦线后,将柱料放回地面,并使面与面成水平,支稳后,用锛或斧子砍平直,弹上楞线,其他各方向以此法砍平弹线。
(5)将八方的每边边均分,把每个内角的1/3连接起来呈16边形,依每个角顶点为基点,在柱身弹线砍去楞角,刨光找圆,然后依柱头十字先在柱身上弹上中线。
(6)弹“井”线。
(7)画柱头线,柱脚线及榫卯。
(8)凿做榫卯。
2、梁的制作方法: (1)根据梁的长、宽、厚要求选料,并加一定富余尺寸打截。
(2)将打截好的荒料在场地上垫起20cm左右,支稳,画出梁头垂直中线,以此线向西测量出梁的宽度的一半各画出一条线,即梁的宽度线,用角房按迎头垂直线画出梁的底支线,再量出梁的厚度,然后依线砍去荒料,刨光。
(3)依迎头垂直中线,弹上梁的上、下两面中线。
用事先排好的杖杆点画出各种中线,用角尺画出中线。
再把梁的一个侧面翻转向上,在两端从底支皮向上画出平水线位。
再从平水线位向上按1/2桁径点出抬头线,再向上按梁总高的1/10点画出熊背线。
然后根据点画出的各线在梁身两侧弹上线。
再把梁翻转摆正,把杖杆上的梁长、步架分位,点画至梁的的正上面,用角心过画至梁上,将梁的两端桁位过画在梁的四面,首尾连接。
(4)用桁碗样板在梁的两端桁碗位画出桁碗。
在桁碗下部依中线画出垫板榫卯线。
然后在梁上皮瓜柱位置画出瓜柱的管脚榫卯口和角背的栽销口。
最后在梁下面两端画出与柱头馒头榫相交的卯口,尺寸按柱径3/10见方。
(5)梁上各线弹线画完之后,即可用锯锯到桁碗里稍过一点后,抬锯断肩,复弹上中线,在此中线两侧,按梁宽的1/4处各画一条线,留出2/4的鼻子位置,再用角尺以两则桁碗尺寸画出横线,然后用凿剔出桁碗、瓜柱管脚卯口和栽稍卯口,再用刨按熊背线倒圆楞。
古建木构架制作施工古建筑中的木装修是一门复杂的手工艺术,其中包括了许多制作和安装工艺。
本文将介绍格扇和挂落的制作方法以及桁、枋、板的制作方法。
一、格扇的制作1.操作工艺顺序:刨料、画线、制作、拼装。
2.操作工艺要点:刨料:在刨料时,先确定格扇的边梃断面尺寸。
隔心的仔边看现宽为2/3边梃看面,进深则为7/10边梃进深;隔心的棍条看面宽为4/5仔边看面,进深为9/10仔边进深。
绦环板的高为1/5格扇宽,裙板的高为4/5格扇宽。
各部的长度应根据格扇的设计高度和面宽来确定。
隔心棂条的长度还应由其的花格形式来确定。
画线:格扇的自身宽度尺寸应根据柱间框槛尺寸,而且确定了每间安装格扇的数量之后才能肯定。
制作:格扇的边梃、抹头、仔屉、花格棂条的线画好,经校核无误后,便可进行锯割、凿眼、断肩、打槽、修正等工作。
拼装:一般应先将隔心拼好,然后进行曲做头缝榫或销子榫。
最后将抹头和绦环板、裙板一起来用上起下落法拼装。
二、挂落的制作1.操作工艺顺序:刨料、画线、制作、拼装、安装。
2.操作工艺要点:刨料:挂落边框断面为小面为看面,大面为进深。
由于挂落的花格是依柱间开间的大小,以基本式样反复变化相连,所以断料长度应按设计图样放足尺大样后确定。
花牙子的进深同棂条,面宽及高度按设计图样。
画线:边框两上交角采用单榫双肩大割角,两旁框下端作钩夹形,画以如意。
上框作榫,旁框作卯眼。
花格的棂条画线应按具体式样而定,同格扇。
制作:花棂条及边框制作要求同格扇,花牙子通常做成双面透雕。
拼装:一般应从中间向两旁涂粘胶拼,后再装上花牙子。
花格拼成后再三边拼上边框。
拼装完成后应校核外皮尺寸,并修正花格棂条与花牙子等交接处,打磨光滑。
安装:安装时,先将挂落试安于柱间枋子下,如挂落与柱子、枋子交接处有需要修正的部位,可用铅笔记上,并确定竹销固定的位置。
然后取下挂落,用刨略作修正,在竹销处钻孔,最后将挂落安上,在柱子上钻孔,用竹销将挂落与柱子连接。
四、桁、枋、板1.桁的制作方法:桁是檩条的一种,制作方法是先将木料刨平,然后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削减、切割、打孔等工序,最后进行拼装。
《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大纲一、大纲使用说明(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1.课程地位:本课程是建筑学专业必修课程之一,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建筑历史观和价值观能够熟练掌握中国建筑历史,特别是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的发展脉络,理解并掌握中国古代城市及建筑的形制、构造方式、等级制度和精神寄托。
2.教学目标:通过理论教学及自我学习等环节,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尤其对中国传统建筑加深了解,掌握其产生-发展-衰落的过程及原因,掌握中国历史各个时期的建筑及城市发展的特征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内涵,为学生未来的设计和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传承创新精神。
依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定制三个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如下:初级培养目标:•捋顺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发展的时间前后关系和重要的时间节点;•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掌握中国传统建筑设计思想;•掌握中国古代重要时期的建筑特征及产生发展的过程;•掌握具有重要意义的典型城市、建筑群体及建筑的特点及成就,如唐长安城、宋东京城、明清北京城、北京四合院、北京紫禁城、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和南禅寺大殿、北京天坛等;•了解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内部组成和做法。
中级培养目标:•准确掌握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发展轨迹;•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掌握中国传统建筑设计思想;•掌握各个时期城市及建筑的特征并能够列举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加以说明;•掌握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内部组成;•能够运用传统建筑的设计思想和建筑符号等,并能够徒手绘出典型例子的总平面、平面、立面、剖面及构件大样图。
最终培养目标:•准确掌握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发展轨迹并能够阐明其发展背景;•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掌握中国传统建筑设计思想;•掌握各个时期城市及建筑的特征并能够列举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加以说明;•能够通过总结特征活灵活用,准确区分建筑的历史分区并阐述该时期相关背景资料;•能够熟练徒手绘制历史建筑的相关示意图,并掌握其中内在的比例关系;•能够熟练拆解中国传统木构建筑,掌握各部分的构造做法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能够初步尝试对传统建筑的继承和创新,并运用于实践设计之中。
古建营造系列——木结构构件(木板)及安装中国古代木构架房屋建筑中负担结构构件的制造和木构架的组合、安装、竖立等工作的专业。
木结构构件除之前更新过的柱子,梁枋桁椽外还各种尺寸,用途,形式的木板。
1、檐垫板:用于檐檩和檐枋之间的木板。
见于清式无斗拱建筑。
2、脊垫板:用于脊檩和脊枋之间的木板。
见于清式无斗拱建筑。
3、金垫板:檐垫板和脊垫板之外的其他垫板均称金垫板。
金垫板依位置不同又分为下金垫板、中金垫板、上金垫板等。
4、老檐垫板:即下金垫板。
5、棋枋板:用于间枋与椽枋之间的木板,见于清式楼房建筑。
清式三檩垂花门中柱间门上方之走马板也称棋枋板。
6、楼板:楼房中二楼以上的楼面板,相当于地板,沿进深方向铺于楞木之上。
厚2~3寸。
7、博缝板:用于挑山建筑山面或歇山建筑的挑山部分,用以遮梢檩、燕尾枋端头以及边椽、望板等部位的木板。
8、象眼板:用于封堵挑山建筑山面梁架间空隙的木板,具有分割室内外空间、防寒保温等作用。
(图中有水墨画部分为象眼板)9、滴珠板:用于平座边沿四周,遮挡斗拱、沿边木等部位的木板,具有遮风挡雨、保护斗拱大木等建筑。
(图中有金色图案部分为滴珠板)10、走马板:古建筑中,将大面积的隔板,统称走马板。
走马板常用于庑殿建筑大门的上方、重檐建筑棋枋与承椽枋之间的大面积空间。
也有圆垫板,平面呈弧形的垫板,专用于圆亭或其他圆形建筑。
11、山花板:用于歇山建筑山面,封堵山花部分的木板,由若干块厚木板立闸拼对使用,故又称立闸山花板。
13、由额垫板:大式带斗拱建筑檐柱间用重额枋时,位于大小额枋之间的构件。
14、望板:南方古建筑中,位于檐椽上部,挑檐檩与檐檩之间的木板,通常厚为20mm。
15、瓦口板:锯成瓦楞起伏状之木板,钉于檐口,以隐瓦间空隙之板称为瓦口板。
(6所指为瓦口板)15、卷戗板:檐口瓦下,钉于飞椽头上之弯的木板称之为卷戗板(戗角上之弯的滴水板)。
历史渊源由《考工记》所载'攻木之工七',可知周代木工已分工很细,以后各代分工不同。
《中国建筑史》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建筑史》教材第三章,详细内容主要包括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建筑风格的演变以及著名建筑实例分析。
重点讲解木构架结构、斗拱、屋顶造型等元素,并以故宫、颐和园等为例进行详细解读。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及其演变过程,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2. 掌握木构架结构、斗拱、屋顶造型等建筑元素,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 分析著名建筑实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木构架结构、斗拱等建筑元素的理解和运用。
重点: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建筑风格的演变以及著名建筑实例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中国古建筑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古建筑的美,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建筑风格的演变,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3. 实践情景引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古建筑的特点和美感。
4. 例题讲解:以故宫为例,讲解木构架结构、斗拱等建筑元素的应用。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例题,分析颐和园的建筑特点。
7. 互动环节:邀请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回答同学提出的问题。
六、板书设计1. 中国古代建筑基本特征木构架结构斗拱屋顶造型2. 建筑风格演变古代宋代明清3. 著名建筑实例故宫颐和园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自己家乡的一座古建筑,描述其特点并阐述其历史价值。
2. 答案:学生需结合课堂所学,从建筑元素、风格等方面进行分析,描述清晰,观点明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深入了解古建筑背后的文化内涵,开展古建筑保护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解读2. 教学目标的设定与实践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与例题讲解5. 板书设计的信息呈现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深度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应用一、教学内容的详细解读中国古代建筑的教学内容不仅包括建筑本身的结构和风格,还应深入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
古建筑木结构施工方案(一)古建木构架制作古代建筑的房屋由柱、梁、桁、枋、橼等构件组成。
构架承接着屋顶的重量并将其传递至基础。
1、柱的制作方法:(1)选料(2)放十字中线(3)放八卦线(4)放好八卦线后,将柱料放回地面,并使面与面成水平,支稳后,用锛或斧子砍平直,弹上楞线,其他各方向以此法砍平弹线。
(5)将八方的每边边均分,把每个内角的1/3连接起来呈16边形,依每个角顶点为基点,在柱身弹线砍去楞角,刨光找圆,然后依柱头十字先在柱身上弹上中线。
(6)弹“井”线。
(7)画柱头线,柱脚线及榫卯。
(8)凿做榫卯。
2、梁的制作方法:(1)根据梁的长、宽、厚要求选料,并加一定富余尺寸打截.(2)将打截好的荒料在场地上垫起20cm左右,支稳,画出梁头垂直中线,以此线向西测量出梁的宽度的一半各画出一条线,即梁的宽度线,用角房按迎头垂直线画出梁的底支线,再量出梁的厚度,然后依线砍去荒料,刨光。
(3)依迎头垂直中线,弹上梁的上、下两面中线。
用事先排好的杖杆点画出各种中线,用角尺画出中线。
再把梁的一个侧面翻转向上,在两端从底支皮向上画出平水线位。
再从平水线位向上按1/2桁径点出抬头线,再向上按梁总高的1/10点画出熊背线。
然后根据点画出的各线在梁身两侧弹上线.再把梁翻转摆正,把杖杆上的梁长、步架分位,点画至梁的的正上面,用角心过画至梁上,将梁的两端桁位过画在梁的四面,首尾连接。
(4)用桁碗样板在梁的两端桁碗位画出桁碗.在桁碗下部依中线画出垫板榫卯线.然后在梁上皮瓜柱位置画出瓜柱的管脚榫卯口和角背的栽销口.最后在梁下面两端画出与柱头馒头榫相交的卯口,尺寸按柱径3/10见方.(5)梁上各线弹线画完之后,即可用锯锯到桁碗里稍过一点后,抬锯断肩,复弹上中线,在此中线两侧,按梁宽的1/4处各画一条线,留出2/4的鼻子位置,再用角尺以两则桁碗尺寸画出横线,然后用凿剔出桁碗、瓜柱管脚卯口和栽稍卯口,再用刨按熊背线倒圆楞。
翻转梁,凿剔海眼.以上工序完成之后,把梁摆正,按照截线盘头锯齐,重画上迎头十字线,最后用刨把梁楞角梢刮一下,在梁上皮写上此梁的编号、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