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护理的具体发展历程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1
--------------------------------------------------------------------------------中国护理发展史--------------------------------------------------------------------------------西方护理是怎样传入中国的霍杰刘燕萍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伴随着西方现代文明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的不断传入,西方近代护理学开始传入中国,掀开了中国近代护理的新篇章。
西方近代护理起始于19世纪60年代,是适应近代工业与社会分工的需要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其奠基人是佛罗伦斯·南丁格尔(Florence Nightingale,1820~1910)。
她总结了战地救护和医院护理管理的成功经验,写出了《医院札记》、《护理札记》两书和100多篇论文,特别是她1860年在英国圣多玛医院首创近代护士学校,为近代护理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南丁格尔的护理实践和护理思想,为护理工作赢得了应有的社会地位,护理作为一门科学和职业,得到了社会的公认,使护理学走上了近代发展的道路。
因此,西方近代护理也称为南丁格尔式的护理。
西方近代护理作为西方医学的组成部分进入中国的最初形式是通过传教士开办医院。
随着中国教会医院的增加,外国护士也随之来到中国。
据1915年在华基督教会报告,当时基督教会医院及诊所共有330所,外国医生383名,外国护士112名。
最早来华的西方护士是美国教会医院护士麦克奇尼(Mekechnie),其他外国护士,如约翰逊(Johnson)、信宝珠(Simpson) 、盖仪贞(Nina D Gage)、贝孟雅(Hope Bell)等也相继来华,从事护理工作。
外国护士来华从事护理工作,为西方护理传入中国创造了条件。
随着外国在华教会医院的发展,护理人员明显不足,教会医院开始训练中国的护理人员,并逐步发展为近代的护士学校出现在中国。
中国护理百年发展史的主要历程及其评价1909年“中国看护组织联合会”在江西庐山牯岭成立,她的诞生标志着中国护理事业从此走上了有组织的发展道路。
1914年“中国看护组织联合会”更名为“中华护士会”成为了真正领导全国护理工作的组织机构,这便是中华护理学会的前身[1]。
中国护理事业的发展起源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历了国民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社会主义初建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
一百多年来,在护理人员的艰苦奋斗下,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中国护理事业出现了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的景象。
【关键词】中国护理;发展历程;评价解析明末清初西方现代科学思想开始传入中国。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众多传教士在中国沿海和内地陆续开办教会医院和学校,在他们治病救人传播宗教思想的同时也把现代医学和护理的思想带入中国。
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成立了中华民国,中国开始进入了军阀混战和革命战争的年代。
1949年新中国成立,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揭开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纪元。
中国护理事业的发展就是在这跌宕起伏的社会中诞生、壮大并走向辉煌。
1 西方现代护理思想在中国的传播1.1 鸦片战争以后的中国社会从17世纪中期到18世纪末期,西方英、法、美等国家相继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中国却依然在封建社会的道路上缓慢发展。
19世纪30年代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为了扩大海外殖民地和商品市场,1840年悍然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历经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后,中国完全丧失了国家的主权,在政治、军事、经济上日益受到侵略者的控制和影响[2]。
1.2 西方现代护理思想的传入西方国家对中国除政治、军事、经济侵略外,还进行着文化侵略。
文化侵略的政策包括办教堂、医院、学校等。
1890年《在华基督教传教士大会纪要》中记载“真正的基督教学校,其作用不单纯传授宗教,而是给学生以智慧和道德训练,使其成为社会上和教会之中有势力的人物,成为一般人民的导师和领袖”。
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在相当程度上是受西方护理的影响,因为我国古代的护理寓于医学之中,但在祖国医学书籍内还是记载着很多护理方面的论述,直至鸦片战争后,各国传教士来到中国,除建教堂传教外,还盖了医院和学校。
1835年第一所西医医院在广东省建立,以短期训练形式培养了护理人员,此后在上海也开设护士培训班。
1888年在福州成立我国第一所护士学校,继而全国各地陆续开办了护士学校,招收初中、高中毕业生,学制3~4年,开始形成了我国护理专业队伍。
1934年,教育部成立护士教育专门委员会,规定高级护士职业教育。
在此期间,北京协和医学院与全国其他5所教会大学合办学士学位的护士学校,学制5年,为我国培养了一批高级护理人才。
1949年新中国诞生,护理事业迅速发展。
l950年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将护士教育列为中等专业教育之一。
1984年教育部与卫生部联合召开会议,决定在高等医学院校内增设护理专业或护理专修科,恢复了护理高等教育。
护理专业作为一门学科,也和其他专业一样,在不断的提高和发展中,通过晋级考核,评定出不同层次的初、中、高级的护理技术职称。
中华护理学会是中国护理界的群众性学术团体,早期称中华护士会,于1909年成立,l936年改称中华护士学会,l964年改称现名。
l954年中华护士学会的学术委员会创刊《护理杂志》。
在建国后的17年中,护理事业和全国其他事业一样,欣欣向荣地发展着。
但"文革"期间中华护理学会被迫停止活动,全国护士学校大部分停办,医院护理制度也被彻底打乱,导致全国护理人员短缺和护理质量大幅度下降。
1977年以后,中华护理学会恢复活动。
同年9月《护理杂志》复刊,1981年改名为《中华护理杂志》。
此外,向全国发行的护理杂志还有多种。
学会恢复以后,总会和各地分会经常召开全国性或地方性的学术会议,交流和总结护理教育、护理科研和护理临床等方面的经验课题。
通过各种业余或脱产进修学习,扩大和更新了护士的知识领域,护理质量有了显著提高。
护理行业发展历程护理行业作为医疗服务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历程。
以下是护理行业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1. 护理起源和早期发展:护理行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社会,当时主要由家庭成员或社区中的妇女提供基本的护理服务。
在19世纪初,随着医学知识和技术的进步,专业护理教育开始兴起,并出现了一些最早的护理学校和组织。
2. 护理职业化的推动:20世纪初,护理开始走向专业化和职业化。
护理学校通过制定标准教育体系和课程,提高了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
同时,建立了护理协会和学会,为护理人员提供专业的支持和发展机会。
3. 临床实践的改革:20世纪中期,护理行业经历了一系列重大改革。
护理实践从过去的任务导向型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
随着病人权益的提升,护理人员开始注重病人的健康需求、文化差异和心理需求,提供全面的护理服务。
4. 护理研究和创新的兴起:近年来,护理研究和创新得到更多的重视。
从护理实践中衍生出的护理研究成果对提高护理质量和效果起到了重要作用。
护理人员积极参与科学研究项目,推动护理学科的发展,为护理实践提供更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5. 护理教育和培训的改进: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护理知识的不断更新,护理教育和培训也在不断改进。
现代护理教育注重培养护理人员的临床技能、专业素养和领导能力。
同时,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技术使得护理教育更加高效和实用。
综上所述,护理行业经历了从家庭护理到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过程,同时在实践和教育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未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疗需求的变化,护理行业将继续迎接新的挑战和机遇,为人们的健康和福祉做出更大的贡献。
护理发展史一)护理学的形成1.人类早期的护理从家庭护理走向社会,出现宗教护理,形成早期护理的雏形。
2.中世纪的护理天主教会垄断着文化思想和教育,主要形式是医院护理,由修女进行护理工作,工作内容主要是生活护理。
3.文艺复兴时期(14-17世纪)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护理,护理摆脱了教会的控制,护理人员开始接受专门的护理。
4.现代护理的诞生19世纪中叶,英国的南丁格尔首创了科学的护理事业,这是护理的转折点。
二)现代护理学的发展19世纪中叶,英国的南丁格尔首创了科学的护理事业,标志着现代护理学的形成。
1.以疾病为中心的阶段2.以病人为中心的阶段3.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阶段三)南丁格尔简介佛罗伦斯.南丁格尔(Florence Nightingale):1820年5月12日生于意大利弗洛伦斯城1850年,在德国凯撒斯韦特护士训练班学习1853年受聘于伦敦一所妇女医院,担任院长,开始了她的护理生涯。
1854年3月克里米亚战争爆发,由于战地条件十分恶劣,士兵负伤或患病后得不到合理的照料而导致大批伤员死亡,死亡率高达42%。
1854年10月,由南丁格尔任团长,率38名护士抵达战地医院。
改善环境、进行消毒、改善营养、帮助士兵与家人联系。
伤员的死亡率由42%下降到2.2%。
1856年战争结束后,南丁格尔回国,受到全国人民的热烈欢迎,英国政府授予她最高勋章,并建立了南丁格尔基金。
1860年,南丁格尔在英国伦敦圣托马斯医院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所正式护士学校。
1907年,南丁格尔获英国政府授予的最高国民荣誉勋章。
1912年国际红十字会组织在伦敦大会上首次颁发南丁格尔奖,旨在表彰由各国推荐的忠诚于护理事业,并为之作出贡献的优秀护士。
1912年国际护士会决定将南丁格尔的生日(5月12日)定为国际护士节。
1910年8月13日逝世,享年90岁。
她的生日5月12日定为国际护士节四)南丁格尔的贡献为护理向正规的科学化方向发展提供了基础,发展了自己独特的护理环境学说。
护理学发展史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护理的形成与发展:古代:以自我护理、家庭护理为主。
人类为谋求生存,在狩猎、械斗及自然灾害抗争的活动中发生疾病、创伤,人们以自我保护式、互助式、经验式、家庭式等爱抚手段与疾病和死亡作斗争。
中世纪:以宗教护理、医院护理为主。
文艺复兴时期,其间建立了许多图书馆、大学、医学院校,出现了一批医学科学家。
19世纪中叶:南丁格尔首创了科学的护理专业,护理学理论才逐步形成和发展。
国际上称这个时期为“南丁格尔时代”。
这是护理工作的转折点,也是护理真正走向专业化的开始。
1860年,南丁格尔在英国圣托马斯医院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所正式的护士学校,为护理教育奠定了基础。
1912年国际护士会决定将5月12日(南丁格尔生日)定为国际护士节.中国传统医学与护理:早期的医、药、护一直保持着不分的状态,“三分治,七分养”就是对医学与护理学的关系所作出的高度概括。
在祖国医学中有关护理理论的技术记载就颇为丰富了。
如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经典《黄帝内经》,强调了疾病与饮食调节,心理因素、环境和气候改变的关系。
隋朝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中提到“凡衣服、巾、栉、枕、镜不宜与人同之”的预防、隔离观点。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概况:鸦片战争前后,由于清政府与西方国家签定了许多不平等条约,外国人可自由出入中国。
护理工作就是随着各国的军队、宗教和医学进入中国而开始的。
1835年,美国传教士在广州开设了第一所西医院。
1888年,美国人约翰逊女士在福州开办第一所护士学校。
1909年,在江西牯岭成立了中华护士会。
会长均由外籍护士承担。
1921年,北京协和医院和几所大学合办高等护士学校,学制4~5年,5年制的毕业生可获学士学位。
此为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开端。
1934年教育部成立护士教育专门委员会,将护士教育改为高级护士职业教育,学制为3~4年,护士教育遂被纳入国家正式教育系统。
中国护理学发展简史1、中国古代护理学[2]早期的中医药学与护理学密不可分,医学与护理学合二为一,密不可分,“三分治,七分养”,是我国古代对医学与护理学的关系所做出的高度概括。
中医把人体看成作是统一的有机体,并把人的健康与内在心理状态和外在生活环境紧密联系起来。
中医药学为护理学的起源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技术基础。
早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记载了十几种疾病和处理方法。
西周时期医学分科更细,反映了诊疗活动。
提出观察体温。
面色等护理活动。
春秋战国时期医学发展迅速,名医扁鹊总结出“望、闻、问、切”的诊病方法;针灸、汤药、热敷的治病方法。
秦汉时期《黄帝内经》阐述了许多生理、病理现象,治疗和护理原则。
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总结了药物灌肠术、舌下给药法、胸外心脏按压术、人工呼吸和急救护理等医护措施。
名医华佗提倡强身健体、预防疾病的方针和措施。
古医书中记载了导尿术、灌肠术。
隋唐孙思邈《千金要方》提出“凡衣服、巾、栉、枕、镜不宜与人同之”的预防、隔离观点。
宋代记载了口腔护理的重要性;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是重要的医药学论著;明清时期记载了蒸汽消毒衣物、焚烧艾叶、喷洒雄黄酒等方法消毒空气。
2、中国护理学发展史我国近代护理学的形成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护理的影响,随西医和宗教的传入开始。
1835年,美国传教士在广州开设了中国第一所西医医院,两年后开办护士短训班。
1887年,美国妇女联合会派到上海的护士麦克尼奇在上海开办了护士训练班。
1888年,美国人约翰逊在福州成立了我国第一所护士学校。
1904年,国际红十字会上海分会成立,1911年改称中国红十字会。
1909年,中华护士会在在江西牯岭正式成立,1922年加入国际护士协会,1936年,更名为中华护士学会,1964更名为中华护理学1921年,开办高等护理教育,1950年停办。
1931年,开办红色护士学校,1941、1942年护士节,毛泽东先后题词“护士工作有很大的政治重要性”|“尊重护士,爱护护士”。
中国护理的具体发展历程中国护理的具体发展历程1888年,美国人约翰逊女士在福州开办第一所护士学校。
1909年,在江西牯岭成立了中华护士会。
会长均由外籍护士承担。
1921年,北京协和医院和几所大学合办高等护士学校,学制4~5年,5年制的毕业生可获学士学位。
此为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开端。
1934年教育部成立护士教育专门委员会,将护士教育改为高级护士职业教育,学制为3~4年,护士教育遂被纳入国家正式教育系统。
直至1950年停办。
1922年,国际红十字会在日内瓦开会,正式接纳中国护士会为第十一名会员国。
1924年,由中国护士伍哲英担任中华护士会理事长;1936年改名为中华护士学会;1964年改名为中华护理学会。
1941~1942年,中华护士学会在延安成立分会。
毛泽东为大会题词:“护士工作有很大的政治重要性”和“尊重护士,爱护护士”。
延安分会的成立推动了护理学术和护理质量的提高,促进了中国当代护理学的发展。
至1949年,全国共建立护士学校183所,有护士32800人。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卫生事业的发展,我国护理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在“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国家卫生工作总方针指引下,我国护理工作有了迅速的发展。
1950年,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护理教育被列为中等专业教育之一,并纳入正规教育系统。
1976年以后,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护理专业再一次获得新生。
1977年以来,中华护理学会和各地分会先后恢复。
1978年后,开展了护理国际交流。
1979年,为护理工作转折点,国家卫生部颁发了两个文件“关于加强护理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加强护理教育工作的意见”1980年,由南京医学院及南京军区总院联合开办了“文革”后第一个高级护理进修班,学制3年,获大专学历。
同年开始进行了护理技术职称评定。
1983年天津医学院率先开办了5年制护理本科专业,毕业获学士学位。
其后,相继有11所高等院校开设了护理本科专业,学制5年。
现代护理发展 我国现代护理学的形成和发展,在很⼤程度上受西⽅护理的影响。
我国现代护理学开始于1840年鸦⽚战争前后,是随着西⽅军队、宗教和西医学等⼀起传⼊我国的。
1835年美国传教⼠在⼴州开设了中国第⼀所西医院,并开始培训护理⼈员。
1888年美国⼈约翰逊在福州成⽴我国第⼀所护⼠学校。
1909年中国护⼠会在江西牯岭(九江)成⽴。
创⽴初期,理事长由英美护⼠担任,1924年第⼀次由中国护⼠伍哲英担任理事长。
中国护⼠会于1964年改名中华护理学会。
医学教育 1914年中国护⼠会副理事长钟茂芳将nurse⼀词创译为护⼠。
1920年我国第⼀所本科⽔平的⾼等护⼠学校在北京协和医院成⽴,学制4~5年,为我国培养了早期的护理⾻⼲。
1941年和1942年⽑主席在延安庆祝国际护⼠节⼤会上,为表彰解放区护⼠为抗⽇战争作出的贡献,两次为护⼠提词:“尊重护⼠,爱护护⼠”和“护理⼯作有很⼤的政治重要性”。
抗⽇战争时期,为我国护理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护理前辈有:在抗战后⽅坚持办学的聂毓禅,在沦陷区坚持中华护⼠会⼯作的总⼲事⽥粹励等。
1950年在第⼀届全国卫⽣⼯作会议上,决定将护理教育纳⼊正规中等专业教育,统⼀编制⼤纲和教材。
同时决定停办⾼等护理教育。
1954年《护理杂志》创刊,1981年改名《中华护理杂志》。
1966年在*期间,全国停办护校,护理进⼊严重倒退时期。
医学教育 1970年以后,各医院⾃办护训班以解决护理⼈员的短缺。
以后全国陆续恢复正规护理中专教育。
1979年卫⽣部颁发《卫⽣技术⼈员职称及晋升条例(试⾏)》,规定护⼠的技术职称包括:护⼠、护师、主管护师、副主任护师和主任护师。
1984年1⽉天津召开全国⾼等护理专业教育座谈会,正式恢复护理⾼等教育。
此前,南京等地已经尝试开办护理⼤专教育。
1992年北京医科⼤学开始招收第⼀批护理硕⼠⽣。
1993年3⽉卫⽣部公布了《中华⼈民共和国护⼠管理办法》。
医学教育 1995年6⽉在全国举⾏⾸次护⼠执业考试,考试合格者获护⼠职业证书,可申请注册。
我国中医护理的历史沿革与发展趋势我国中医护理的历史沿革与发展趋势中医护理源远流长,它经历了起源、形成、发展等各个不同阶段。
在护理学尚未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以前,医、药、护三者一统于庞大的中医学理论体系之中,呈现医中有护、药中有护、医护合一的明显特征。
然而,未独立发展的事物并不是不存在,也不是不发展的,在汗牛充栋的中医经典医籍中,记载有许多护理知识的内容和属于中医护理范畴的论述,并由此可发现中医护理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轨迹[1]。
1 中医护理的四个时期1.1 中医护理的萌芽自从有了人类,有了疾病,就有了医和护,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与自然界中猛兽与疾病的斗争中,自发的形成了疗伤治病和护理的感性认识[2]。
如《史记·补三皇本记》说:“神农氏以赭鞭鞭草木,始尝百草,始有医药。
”《淮南子·修务训》:“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
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这样便出现了药物的内服,经过无数次的误食和中毒以后,人类才逐渐懂得了哪些植物对人体有害,食之中毒,哪些植物无毒,可以充饥,进而初步掌握了一些选择和区分食物的知识,实现了最早的饮食护理。
中医护理技术方面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和《五十二病方》分别记载了热熨和针刺,这些都是最早的中医护理技术之一。
1.2 中医护理的理论形成《黄帝内经》(下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医学古籍,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该书的基本观点主要有整体观,阴阳平衡观,邪正斗争观,重视预防观。
该书同时也论述中医护理学各个方面,包括饮食起居调理,心理养生护理,部分疾病护理、用药护理及部分护理技术等。
尤其是《内经》的正邪学说,比十九世纪英国的南丁格尔提出的学说要早2千多年,南丁格尔指出:“只有病人的自身能力才能治愈伤病”。
“在任何情况下,护理都是帮助病人,使他处于最佳状态,以便他的自身能力去更好地治疗他的疾病”。
护理的形成与发展:古代:以自我护理、家庭护理为主。
人类为谋求生存,在狩猎、械斗及自然灾害抗争的活动中发生疾病、创伤,人们以自我保护式、互助式、经验式、家庭式等爱抚手段与疾病和死亡作斗争。
中世纪:以宗教护理、医院护理为主。
文艺复兴时期,其间建立了许多图书馆、大学、医学院校,出现了一批医学科学家。
19世纪中叶:南丁格尔首创了科学的护理专业,护理学理论才逐步形成和发展。
国际上称这个时期为“南丁格尔时代”。
这是护理工作的转折点,也是护理真正走向专业化的开始。
1860年,南丁格尔在英国圣托马斯医院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所正式的护士学校,为护理教育奠定了基础。
1912年国际护士会决定将5月12日(南丁格尔生日)定为国际护士节.中国传统医学与护理:早期的医、药、护一直保持着不分的状态,“三分治,七分养”就是对医学与护理学的关系所作出的高度概括。
在祖国医学中有关护理理论的技术记载就颇为丰富了。
如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经典《黄帝内经》,强调了疾病与饮食调节,心理因素、环境和气候改变的关系。
隋朝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中提到“凡衣服、巾、栉、枕、镜不宜与人同之”的预防、隔离观点。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概况:鸦片战争前后,由于清政府与西方国家签定了许多不平等条约,外国人可自由出入中国。
护理工作就是随着各国的军队、宗教和医学进入中国而开始的。
1835年,美国传教士在广州开设了第一所西医院。
1888年,美国人约翰逊女士在福州开办第一所护士学校。
1909年,在江西牯岭成立了中华护士会。
会长均由外籍护士承担。
1921年,北京协和医院和几所大学合办高等护士学校,学制4~5年,5年制的毕业生可获学士学位。
此为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开端。
1934年教育部成立护士教育专门委员会,将护士教育改为高级护士职业教育,学制为3~4年,护士教育遂被纳入国家正式教育系统。
直至1950年停办。
1922年,国际红十字会在日内瓦开会,正式接纳中国护士会为第十一名会员国。
中国护理的具体发展历程
1888年,美国人约翰逊女士在福州开办第一所护士学校。
1909年,在江西牯岭成立了中华护士会。
会长均由外籍护士承担。
1921年,北京协和医院和几所大学合办高等护士学校,学制4~5年,5年制的毕业生可获学士学位。
此为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开端。
1934年教育部成立护士教育专门委员会,将护士教育改为高级护士职业教育,学制为3~4年,护士教育遂被纳入国家正式教育系统。
直至1950年停办。
1922年,国际红十字会在日内瓦开会,正式接纳中国护士会为第十一名会员国。
1924年,由中国护士伍哲英担任中华护士会理事长;1936年改名为中华护士学会;1964年改名为中华护理学会。
1941~1942年,中华护士学会在延安成立分会。
毛泽东为大会题词:“护士工作有很大的政治重要性”和“尊重护士,爱护护士”。
延安分会的成立推动了护理学术和护理质量的提高,促进了中国当代护理学的发展。
至1949年,全国共建立护士学校183所,有护士32800人。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卫生事业的发展,我国护理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在“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国家卫生工作总方针指引下,我国护理工作有了迅速的发展。
1950年,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护理教育被列为中等专业教育之一,并纳入正规教育系统。
1976年以后,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护理专业再一次获得新生。
1977年以来,中华护理学会和各地分会先后恢复。
1978年后,开展了护理国际交流。
1979年,为护理工作转折点,国家卫生部颁发了两个文件“关于加强护理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加强护理教育工作的意见”
1980年,由南京医学院及南京军区总院联合开办了“文革”后第一个高级护理进修班,学制3年,获大专学历。
同年开始进行了护理技术职称评定。
1983年天津医学院率先开办了5年制护理本科专业,毕业获学士学位。
其后,相继有11所高等院校开设了护理本科专业,学制5年。
1992年、1993年分别批准了北京医科大学、第二军医大学护理系为护理硕士学位授予点。
1982年卫生部正式成立了护理处,1985年经卫生部批准,成立了护理中心,以加强对护理工作的领导、监督和指导,进一步取得了世界卫生组织对我国护理学科发展的支持。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医学模式已由生物医学模式转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护理学的地位、任务、作用和目标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护士既是治疗疾病的合作者,又是预防疾病的宣传者,还是家庭护理的教育者和社区护理的组织者。
护士专业化和多面手的完美结合将使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得以进一步发展,护理的目标不仅是满足病人生理上的需求,还着眼于病人心理的平衡,社会的适应,所有这一切都标志着传统护理向现代护理的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