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说《仪礼》中的“三辞”:礼辞、固辞、终辞——兼补正《汉语大词典》的遗漏和释义
- 格式:pdf
- 大小:261.97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古代文学重要名词解释+完美背诵讲义+古代文体常识诗经六义:源于《毛诗序》,《毛诗序》因承《周礼》“六诗”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后人普遍认为风雅颂是《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诗序:《毛诗》对各诗的解说文,又称《毛诗序》,分小序、大序两种。
小序解说各诗主题,列在各诗之首,篇幅均较短。
大序总论《诗经》全体,列在《诗经》第一篇《关雎》的小序之后,篇幅较长。
《诗序》的解说大多牵强附会,给诗篇强加无根据的政治寓义,但对后世有较大影响。
四始: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 "孔子世家》:“《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
”此四始是指《风》、《小雅》、《大雅》、《颂》四者的开始,即指风、大雅、小雅、颂的四篇列首位的诗。
《毛诗序》中所提“四始”是指《风》、《小雅》、《大雅》、《颂》四者为王道兴衰之所由始。
变风变雅:原出自《诗 "大序》:“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盖指《风》、《雅》中周政衰乱时期的作品,以与“正风”、“正雅”相对。
“正”、“变”的划分,不是以时间为界,而是以“政教得失”来分的。
认为“正风”、“正雅”是西周王朝兴盛时期的作品,“变风”、“变雅”是西周王朝衰落时期的作品毛传郑笺: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
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
春秋三传:指《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都是解释《春秋》的,合称“春秋三传”。
诸子百家:指春秋战国时出现的代表不同阶级和阶层利益的各种学术派别。
当时,各派纷纷著书立说,招徒授学,宣扬自己的主张,互相辩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据《汉书 "艺文志》记载,诸子百家主要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十家,影响较大的为儒、道、墨、法四家,尤以儒、墨为显学。
《仪礼》少牢馈食礼原文及译文《仪礼》少牢馈食礼原文少牢馈食之礼。
日用丁己。
筮旬有一日。
筮于庙门之外。
主人朝服,西面于门东。
史朝服,左执筮,右取上韇,兼与筮执之,东面受命于主人。
主人曰:「孝孙某,来日丁亥,用荐岁事于皇祖伯某,以某妃配某氏。
尚飨!」史曰:「诺!」西面于门西,抽下韇,左执筮,右兼执韇以击筮,遂述命曰:「假尔大筮有常。
孝孙某,来日丁亥,用荐岁事于皇祖伯某,以某妃配某氏。
尚飨!」乃释韇立筮。
卦者在左坐,卦以木。
卒筮,乃书卦于木,示主人,乃退占。
吉,则史韇筮,史兼执筮与封以告于主人:「占曰从。
」乃官戒,宗人命涤,宰命为酒,乃退。
若不吉,则及远日,又筮日如初。
宿。
前宿一日,宿戒尸。
明日,朝服筮尸,如筮日之礼。
命曰:「孝孙某,来日丁亥,用荐岁事于皇祖伯某,以某妃配某氏。
以某之某为尸。
尚飨!」筮、卦占如初。
吉,则乃遂宿尸。
祝摈,主人再拜稽首。
祝告曰:「孝孙某,来日丁亥,用荐岁事于皇祖伯某,以某妃配某氏。
敢宿!」尸拜,许诺,主人又再拜稽首。
主人退,尸送,揖,不拜。
若不吉,则遂改筮尸。
既宿尸,反,为期于庙门之外。
主人门东,南面。
宗人朝服北面,曰:「请祭期。
」主人曰:「比于子。
」宗人曰:「旦明行事。
」主人曰:「诺!」乃退。
明日,主人朝服,即位于庙门之外,东方南面。
宰、宗人西面,北上。
牲北首东上。
司马圭刀羊,司士击豕。
宗人告备,乃退。
雍人摡鼎、匕、俎于雍爨,雍爨在门东南,北上。
廪人摡甑甗、匕与敦于廪爨,廪爨在雍爨之北。
司宫摡豆、笾、勺、爵、觚、觯、几、洗、篚于东堂下,勺、爵、觚、觯实于篚;卒摡,馔豆、笾与篚于房中,放于西方;设洗于阼阶东南,当东荣。
羹定,雍人陈鼎五,三鼎在羊镬之西,二鼎在豕镬之西。
司马升羊右胖。
髀不升,肩、臂、臑、□、骼,正脊一、横脊短胁一、正胁一、代胁一,皆二骨以并,肠三、胃三、举肺一、祭肺三,实于一鼎。
司士升豕右胖。
髀不升,肩、臂、臑、□骼,正脊一、横脊一、短胁一、正胁一、代胁一,皆二骨以并,举肺一、祭肺三,实于一鼎。
古代礼俗(社交和盟誓)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总要进行交际往来,而在各种社交活动中可以直接反映出每个人的修养水平,因此尤其讲究礼节。
第一节跪拜礼在社交礼俗中,跪拜礼是古代使用年代最长、频率最高的基本礼节。
它起源于原始社会中人们互相致意的姿势,盛行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到辛亥革命废除跪拜礼之前,它一直在社会活动中普遍流行。
《周礼·春官·大祝》把跪拜礼分为九种,合称“九拜”,即稽〔qi 启〕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和肃拜。
稽首是最隆重的跪拜礼,属于臣拜君、子拜父、学生拜老师以及拜天、拜神、拜庙之礼。
其动作是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然后头也伏在手前边的地上停留一段时间。
因为头至地稽留多时,故称稽首。
顿首是地位相等的人互用的跪拜礼,其行礼方法与稽首同,只是俯身引头至地就立即抬起。
因为头触地的时间很短,只略作停顿,所以叫顿首。
空首是国君回答臣下,或尊者对卑者的答拜礼。
行空首礼时,身体先取跪姿,然后拱手至地,接着引头至手。
所谓“空”,就是头并没有真正叩到地面,而是悬在空中。
空首又叫“拜手”,或省称为“一拜”。
古人在行稽首、顿首礼时,一般要先行拜礼。
以上三种是正拜,按清代凌廷堪《礼经释例》卷一附《周官九拜解》的解释,属“吉事之拜”。
振动、吉拜和凶拜三种是“凶事之拜”。
振动是丧礼中最重的跪拜礼。
振动的行礼方法,郑玄注解《周礼》释为“战栗变动之拜”。
凌廷堪《礼经释例》以为,“拜而成踊谓之振动”。
踊指跳起脚来哭的动作。
以此看来,振动所指是行拜礼时,跳脚击手,哭天怆地,浑身战栗不已的状况。
吉拜是“拜而后稽颡〔sang嗓〕”,“因以其拜与顿首相近,故谓之吉拜”;凶拜是“稽颡而后拜”(《周礼》郑玄注)。
稽颡也是古代的跪拜礼,其礼为屈膝下拜,以额触地,在子为父母、妇人为丈夫与长子居丧时,答拜吊唁宾客行此礼,表示极度的悲痛和感激。
另外请罪、投降时,亦行稽颡礼。
奇〔ji 机〕拜是指一次拜,褒拜是反复两次以上的拜礼,二者都是进一步说明拜的次数,不是独立的拜礼。
《仪礼·士冠礼》郑玄注释例作者:高旭日罗毅峰来源:《文教资料》2018年第34期摘要:通过对《仪礼·士冠礼》郑玄注释条例的汇总分析,可以将其注释内容分为文义注释、礼法注释、文字校勘、引证、阙疑五类,同时对郑玄注经多用直训、随文而释、善于发凡等特点进行了阐释。
关键词:仪礼士冠礼郑玄注《仪礼》,原名《礼》。
因其是《礼》的本经,所以又称《礼经》。
汉代人因其所讲的是士阶级的礼仪制度,故称之为《士礼》;汉人还时常把它称作《礼记》。
晋人认为《仪礼》所讲是礼仪中的具体过程、仪式,故称之为《仪礼》,但一直未成通称。
直到唐文宗开成年间石刻九经之后,《仪礼》的名字才成为通称,并沿用至今。
東汉经学大师郑玄是最早为《仪礼》全书作注的人。
郑玄曾经进入太学习经,之后跟随张恭祖学习《古文尚书》《周礼》《左传》,跟随马融学习古文经。
后来他因党锢被禁,遂闭门治学、整理图书,以其治经的广博、精深被尊为大师,其学问自成一学——“郑学”,世人以郑玄注三礼而后有“三礼”之称。
一、关于《仪礼》郑玄注释的研究对于《仪礼》郑玄注释的文献学研究,主要集中于校勘学和训诂学方面。
校勘学方面,张舜徽先生在《郑学丛著》中的《郑氏校雠学发微》部分,总结出郑玄校勘学的十五个原则,并配以郑玄《三礼注》的注文举例说明。
杨天宇是《仪礼》郑注研究中比较突出的学者,他在《郑玄校〈仪礼〉兼采今古文的三原则》[1]、《郑玄校〈仪礼〉兼采今古文的二原则》[2]这两篇文章中,对郑玄《仪礼注》取舍今古文的原则作了较为深入的阐释,并将其归纳为“合理、符合规范、存古字、字义贴切、习用易晓”等五条原则。
此外,还有不少学者对郑玄的校勘思想、成就及影响等进行研究和总结。
训诂学方面,邓声国先生在《郑玄〈仪礼注〉训诂术语释义例刍议》[3]一文中,把《仪礼》郑玄注所用的训诂学方面的术语整理归类,并加以分析,总结出郑玄运用训诂术语的“简明扼要”的方法。
还有学者比较关注郑玄注释的声训现象,张能甫在《关于郑玄注释中“读为”“读如”的再思考》[4]中集合了郑玄注释中用“读为”“读如”的例子,阐述它们的功用,明确他们的分别,并且阐释了这两个术语的变体。
《仪礼》既夕礼原文及译文《仪礼》既夕礼原文既夕哭,请启期,告于宾。
夙兴,设盥于祖庙门外。
陈鼎皆如殡,东方之馔亦如之。
夷床馔于阶间。
二烛俟于殡门外。
丈夫髽,散带垂,即位如初。
妇人不哭。
主人拜宾,入,即位,袒。
商祝免袒,执功布入,升自西阶,尽阶,不升堂。
声三,启三,命哭。
烛入。
祝降,与夏祝交于阶下。
取铭置于重。
踊无算。
商祝拂柩用功布,幠用夷衾。
迁于祖,用轴。
重先,奠从,烛从,柩从,烛从,主人从。
升自西阶。
奠俟于下,东面北上。
主人从升,妇人升,东面。
众主人东即位。
正柩于两楹间,用夷床。
主人柩东,西面。
置重如初。
席升设于柩西。
奠设如初,巾之,升降自西阶。
主人踊无算,降,拜宾,即位,踊,袭。
主妇及亲者由足,西面。
荐车,直东荣,北輈。
质明,灭烛。
彻者升自阼阶,降自西阶。
乃奠如初,升降自西阶。
主人要节而踊。
荐马,缨三就,入门,北面,交辔,圉人夹牵之。
御者执策立于马后。
哭成踊,右还,出。
宾出,主人送于门外。
有司请祖期。
曰:「日侧。
」主人入,袒。
乃载,踊无算。
卒束。
袭。
降奠,当前束。
商祝饰柩,一池,纽前<赤巠>后缁,齐三采,无贝。
设披。
属引。
陈明器于乘车之西。
折,横覆之。
抗木,横三,缩二。
加抗席三。
加茵,用疏布,缁翦,有幅,亦缩二横三。
器西南上,綪。
茵。
苞二。
筲三,黍,稷,麦。
瓮三,醯,醢,屑。
幂用疏布。
甒二,醴,酒。
幂用功布。
皆木桁,久之。
用器:弓矢,耒耜,两敦,两杅,槃,匜。
匜实于槃中,南流。
无祭器。
有燕乐器可也。
役器,甲,胄,干,笮。
燕器,杖,笠,翣。
彻奠,巾席俟于西方。
主人要节而踊,袒。
商祝御柩,乃祖。
踊,袭,少南,当前束。
妇人降,即位于阶间。
祖,还车不还器。
祝取铭,置于茵。
二人还重,左还。
布席,乃奠如初,主人要节而踊。
荐马如初。
宾出。
主人送,有司请葬期。
入,复位。
公賵玄纁束,马两。
摈者出请,入告。
主人释杖,迎于庙门外,不哭。
先入门右,北面,及众主人袒。
马入设。
宾奉币,由马西当前辂,北面致命。
以下是编辑为您整理的《仪礼》燕礼原文及译文,供您参考,更多国学经典请点击国学频道(https://www./guoxue/)查看。
《仪礼》燕礼原文燕礼。
小臣戒与者。
膳宰具官馔于寝东。
乐人县。
设洗、篚于阼阶东南,当东霤。
罍水在东,篚在洗西,南肆。
设膳篚在其北,西面。
司宫尊于东楹之西,两方壶,左玄酒,南上。
公尊瓦大两,有丰,幂用綌若锡,在尊南,南上。
尊士旅食于门西,两圆壶。
司宫筵宾于户西,东上,无加席也。
射人告具。
小臣设公席于阼阶上,西乡,设加席。
公升,即位于席,西乡。
小臣纳卿大夫,卿大夫皆入门右,北面东上。
士立于西方,东面北上。
祝史立于门东,北面东上。
小臣师一人在东堂下,南面。
士旅食者立于门西,东上。
公降立于阼阶之东南,南乡尔卿,卿西面北上;尔大夫,大夫皆少进。
射人请宾。
公曰:「命某为宾。
」射人命宾,宾少进,礼辞。
反命。
又命之,宾再拜稽首,许诺,射人反命。
宾出立于门外,东面。
公揖卿大夫,乃升就席。
小臣自阼阶下,北面,请执幂者与羞膳者。
乃命执幂者,执幂者升自西阶,立于尊南,北面,东上。
膳宰请羞于诸公卿者。
射人纳宾。
宾入,及庭,公降一等揖之。
公升就席。
宾升自西阶,主人亦升自西阶,宾右北面至再拜,宾答再拜。
主人降洗,洗南,西北面。
宾降,阶西,东面。
主人辞降,宾对。
主人北面盥,坐取觚洗。
宾少进,辞洗。
主人坐奠觚于篚,兴对。
宾反位。
主人卒洗,宾揖,乃升。
主人升。
宾拜洗。
主人宾右奠觚答拜,降盥。
宾降,主人辞。
宾对,卒盥。
宾揖升。
主人升,坐取觚。
执幂者举幂,主人酌膳,执幂者反幂。
主人筵前献宾。
宾西阶上拜,筵前受爵,反位。
主人宾右拜送爵。
膳宰荐脯醢,宾升筵。
膳宰设折俎。
宾坐,左执爵,右祭脯醢,奠爵于荐右,兴;取肺,坐绝祭,哜之,兴加于俎;坐梲手,执爵,遂祭酒,兴;席末坐啐酒,降席,坐奠爵,拜,告旨,执爵兴。
主人答拜。
宾西阶上北面坐卒爵,兴;坐奠爵,遂拜。
主人答拜。
宾以虚爵降,主人降。
宾洗南坐奠觚,少进,辞降。
主人东面对。
仪礼-2士昏礼2仪礼-2 士昏礼【题解】《士昏礼》记述士娶妻成婚的礼节仪式。
《士昏礼》疏引郑玄《目录》说,“士娶妻之礼,以昏为期,因而名焉。
”按规定,男子在昏时亲迎新妇。
以昏为名,所以称作昏礼。
今所谓婚,即本于此。
士昏礼有六项内容,也叫作六礼。
第一,纳采:即男家遣媒向女家提亲,女家同意,男家备礼至女家求婚所行的礼仪。
第二,问名:男家使人问女子之名,以归卜其吉凶。
第三,纳吉:男家卜得吉兆,备礼告知女家,至此,婚姻始定。
第四,纳徵:徵即成,男家在纳吉之后,送聘礼于女家以成婚礼。
第五,请期:男家卜得迎娶吉日,备礼告于女家,征得同意。
第六,亲迎:至婚期,婿亲至女家迎娶新妇完成婚礼。
《礼记·中庸》说:“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
”因此,儒家对婚礼非常重视。
《礼记·昏义》论婚礼的意义说:“礼之大体,而所以成男女之别,而立夫妇之义也。
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
故曰,昏礼者,礼之本也。
”从这种血缘伦理道德观念出发,儒家把婚礼看作整个礼制的基础。
【原文】昏礼:下达(1),纳采(2),用雁(3)。
主人筵于户西(4)。
西上,右几。
使者(5),玄端至。
摈者出请事,入告。
主人如宾服,迎于门外,再拜。
宾不答拜。
揖入。
至于庙门,揖入。
三揖,至于阶,三让。
主人以宾升,西面。
宾升西阶,当阿(6),东面致命。
主人阼阶上,北面再拜。
授于楹间(7),南面。
宾降,出。
主人降,授老雁(8)。
摈者出请。
宾执雁,请问名(9)。
主人许。
宾入授,如初礼。
摈者出请,宾告事毕,入告。
出请醴宾(10)。
宾礼辞,许。
主人彻几,改筵(11),东上。
侧尊■醴于房中。
主人迎宾于庙门外,揖让如初,升。
主人北面再拜。
宾西阶上北面答拜。
主人拂几授校(12),拜送。
宾以几辟(13),北面设于坐,左之,西阶上答拜。
赞者酌醴,加角柶,面叶,出于房。
主人受醴,面枋,筵前西北面,宾拜受醴,复位。
主人阼阶上拜送。
赞者荐脯醢。
前言《周礼》、《仪礼》、《礼记》,合称三礼。
《周礼》又称《周官》,讲官制和政治制度。
《仪礼》记述有关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礼仪制度。
《礼记》则是一部秦汉以前儒家有关各种礼仪制度的论著选集,其中既有礼仪制度的记述,又有关于礼的理论及其伦理道德、学术思想的论述。
这里,仅就有关《仪礼》一书的一些问题作一些简要的说明。
《仪礼》的篇数与作者今《十三经注疏》本《仪礼》,共十七篇,目次如下:士冠礼第一士昏礼第二士相见礼第三乡饮酒礼第四乡射礼第五燕礼第六大射礼第七聘礼第八公食大夫礼第九觐礼第十丧服第十一士丧礼第十二既夕礼第十三士虞礼第十四特牲馈食礼第十五少牢馈食礼第十六有司彻第十七这个次序,为汉刘向《别录》所列。
据文献记载,汉武帝时,在孔壁中发现《古礼》五十六篇,其中十七篇与汉初经生所传十七篇《仪礼》相同,但多出三十九篇。
此三十九篇礼文久佚,学者称之为《逸礼》。
由此便产生一个问题:十七篇《仪礼》是不是一个残本。
一种观点据此认为,十七篇《仪礼》是一部残缺不完之书。
另一种观点正与此相反,认为十七篇《仪礼》并非一不完全的残本,而是一部完备的著作。
清人邵懿辰《礼经通论》对此有很详细的论证。
《礼记•昏义》说:“夫礼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射乡,此礼之大体也。
”观今本《仪礼》十七篇,《昏义》所说作为“礼之大体”的上述八项内容,皆完整无缺。
另外,《礼记》中有很多篇是直接解释《仪礼》的。
《礼记》有《冠义》释《士冠礼》;有《昏义》释《士昏礼》;有《问丧》释《士丧礼》;有《祭义》、《祭统》释《郊特牲》、《少牢馈食礼》、《有司彻》;有《乡饮酒义》释《乡饮酒礼》;有《射义》释《乡射礼》、《大射礼》;有《燕义》释《燕礼》;有《聘义》释《聘礼》;有《朝事》(《大戴礼记》)释《觐礼》;有《丧服四制》释《丧服》,都不出《仪礼》十七篇之外。
由此可见,今本《仪礼》,应该说是一部体系和内容完备的著作。
邵懿辰认为,“经礼三百,曲礼三千”(《礼记•礼器》),古来之礼,不止此十七篇,亦不止《汉书•艺文志》著录五十六篇。
《周礼》《仪礼》《礼记》的区别和关系“礼”、“礼记”、“礼经”、“周礼”、”周官“等名词的含义在先秦至东汉时期发生了变化,再加上《三礼》的内容比较难读,导致大家往往搞不懂《三礼》之间的区别和关系是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尝试解答这个问题~一、《三礼》之名产生的过程《史记·儒林传》说:“诸学者多言礼,而鲁高堂生最本。
《礼》固自孔子时而其经不具,及至秦焚书,书散亡益多,于今独有《士礼》,高堂生能言之。
”西汉时,只有高堂生所传的《士礼》,此时《士礼》又被称为《礼》或《礼经》,也就是后世认为的《仪礼》。
《汉书·艺文志》著录《礼经》,也仅指《仪礼》,《礼记》在百三十篇之记中,《周官经》别附于后。
因此,西汉时人,仅认《仪礼》为《礼经》,在“三礼”中的位置最高。
而现在所称的《礼记》,是指西汉戴圣所编的四十九篇《小戴礼记》。
十九篇《礼记》与之前的十七篇《礼经》容易产生混淆,因此,后起的四十九篇《礼记》的名字便替代了原来的十七篇《礼经》,《礼经》变名为《仪礼》。
《周礼》之名在先秦至东汉时期也发生了变化。
先秦时,《左传》中常提及的《周礼》,可能是周公的旧典,不一定是今日的《周礼》。
现在的《周礼》,大约出现于战国时期。
西汉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称为《周官》,班固在《汉书·艺文志》称为《周官经》,隋唐《汉书·艺文志》的颜氏古注中称为《周官礼》,东汉荀悦在《汉纪》中称为《礼经》。
王莽时,因刘歆奏请,《周官》被列入学官,更名为《周礼》。
因此,关于“礼”的著作便有四十九篇《礼记》、十七篇《仪礼》与《周礼》三种。
后来郑玄为三个著作作注释,因此便有了《三礼》之名。
二、分述《三礼》的成书过程、内容和注本(一)《周礼》1.成书过程(有争议)(1)成书时代:《周礼》在西汉时期是突然被发现的,没有师承关系可考,先秦文献也没有提到此书,因此《周礼》的成书年代是有争议的。
历代学者为此开展了旷代持久的争论,形成了不同说法,包括西周说、春秋说、战国说、秦汉之际说、汉初说、王莽伪作说等。
古代汉语大二总结第一篇:古代汉语大二总结第十六节古书的注解古书的基本体例:有传﹑注﹑笺﹑诂﹑解﹑章句﹑音义﹑正义﹑补注、集注﹑集解﹑集释等。
大致类型有:(1)传注体:用以解释古书正文,(2)义疏体:既解释古书正文,又解释前人注文。
(3)集解(集注﹑集释)体:在同一本古书下洪各家注释。
2、《十三经注疏》本中,《诗经》注疏包括的四家的注解,即西汉毛亨的《毛诗故训传》,东汉郑玄的《毛诗笺》,唐陆德明的《毛诗音义》(又叫《释文》),唐孔颖达的《毛诗正义》(又叫《疏》)。
3、古书注解的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1)解释词义(2)串讲文意(3)分析句读(4)提示语法(5)说明修辞表达方式(6)诠释典故成语(7)校勘文字。
4、古注中的“章句”体,着重于串讲和提示文意。
不仅串讲文句大意,还往往把文章的段落大意归纳出来。
“集注体”的古注有时也这样做。
5、古注的常用术语:(1)“曰﹑为﹑谓之”:用来辨析意义相同相类的词语间的细微差别。
用法是“解释语+ ‘曰﹑为﹑谓之’→被解释语”。
如“豕一岁曰豵”,“豵”是被解释语。
(2)“谓”:以狭义释广义,以具体释抽象,以分名释总名。
偶尔有用“谓”辨析相关相类的词语的意义差别。
如“有谓富也,亡谓贫也”。
(3)“犹”:被释语在前,解释语在后。
使用这个术语大致有四种性质:用同义(包括近义)词来解释。
如“同犹俱也。
”用远引申义来解释。
如“老犹敬也,幼犹爱也”。
以今语释古语。
“谁为,犹为谁也。
”以常用字释非常用字。
如“直犹但也。
”(4)“貌,之貌”:都用来解释表示某种性质﹑状态的形容词,相当于“……的样子”。
如“莞尔,小笑貌”。
(5)“辞(词)也﹑语词也﹑语助也﹑发声”:古注中使用这些术语,大都是用来说明某字是虚词(主要是指语气词)。
如《诗经》:“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毛传:“思,辞也。
”意思指“思”是虚词。
(6)“之言﹑之为言”:一般都是声训,即用被解释的词的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进行解释,目的在于探求事物的命名之义或同源词,并不是解释这个词在句中的具体表达义。
古代汉语中礼貌用词第一篇:古代汉语中礼貌用词在汉语中,礼貌词语更是丰富多彩。
古代汉语中的礼貌词语大致分为两类。
一类是对别人的尊称:如“贵姓”、“贵庚”、“尊意”、“高足”、“大作”、“令兄”、“玉照”、“光临”、“惠顾”、“垂察”、“卓裁”、“惠书”、“赐教”、“斧正”等。
另一类则是对自己的的谦称:如“鄙人”、“贱体”、“浅见”、“愚意”、“拙作”、“家翁”、“寒舍”、“伏”、“窃”、“拜”、恭”、“敬”、“奉”、“忝(忝在知交)”、“蒙”、“承”、“呈”等。
以上这些礼貌词语有些已被淘汰了,但多数仍出现在人们的生活细节中,运用恰当,对推进文明建设大有益处。
来源:中国教育网第二篇:古代汉语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不属于双音合成词的是()A、若舍郑以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B、乃筑诸侯之馆、..C、寡君闻命矣..D、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日益骄固..2.下列各组词中,全部是联绵词的一组是A、憔悴经济颁发B、仓卒参差流离C、匍匐辗转男女D、琵琶清静组织3.下列词语中,属于叠韵连绵词的是A.犹豫、参差、蝉娟B.扶摇、磅礴、逍遥C.霹雳、窈窕、徘徊D.纷缊、荒忽、萧瑟4.下列各句加着重号的词中,古今词义相同的是A.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B.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C.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5.下列各句加着重号的词中,未用本义的是A.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B.回之家贫,唯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C.叔山冉搏人以投,中车折轼..D.斩一首者爵一级.二、多项选择题6.下列注释既有注音又包括释义的是()A.《左传•昭公三年》:“寡人愿事君,朝夕不倦;将奉质币,以无失时,则国家多难,是以不获。
”音义:“朝,如字。
难,乃旦反。
”B.《礼记•玉藻》:“君羔幦虎犆。
”郑注:“读如…直道而行‟之直。
”C.《孟子•滕文公下》:“勇士不忘丧其元。
通论十三:连词,介词一、连词(一)总说1、所谓连词,是指起连接作用的词。
连词可以连接两个词、两个词组,还可以连接两个分句。
2、常用连词:与、及、且、而、以、则、於是、故、是故、然、况、虽、若、如、苟、倘、令等。
(三)而1、“而”2(1。
(2(33(1,被连例:敏于事而.慎於言。
(2)在偏正结构中,连接状语和谓语中心动词。
例:未至,道渴而.死。
(还没有到,就因为口渴死在路上)(3)在主谓结构中,连接主语和谓语两个部分。
例:先生独未见夫仆乎?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耶?畏之也。
(先生没有见过仆人吗?十个人跟随着一个主人,是因为力气不如,智力在他之下吗?是因为畏惧他)有时“而”用在主谓结构中有假设的意思。
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人如果没有信用,就不知道会怎麽样。
)(四)以1、“以”作为连词,是由介词“以”进一步虚化而来的。
连词“以”用来连接两个动词或动词性词组。
表示时间上一先一後的两种行为的联系。
2、区分连词“而”和介词“而”的方法是:看能否在“以”字後面补上一个代词“之”,如果可以补上就是介词,否则就是连词。
例: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无法补上“之”,是连词)3、“以”41、连词23例:肉腐生虫,鱼枯生蠹。
(因果联系)食不语,寝不言。
(时间修饰)4、“则”还可以作为假设关系的连词。
例:谨守城皋,则.汉欲挑战,慎勿与战。
(谨慎防守城皋,如果汉军挑战,一定不要和他开战。
)5、“则”作为转折关系的连词,有三种情况:(1)连接的後一部分与前一部分所要达到的目的正好相反,一般翻译为“然而却”“却”。
例:求牛则.求马,求马则.求牛,所求必不得矣。
欲速则.不达(2)连接的後一部分与前一部分所预料的情况正好相反,可翻译为“原来已经”。
例: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他的儿子跑到田里去看被父亲拔起来的禾苗,禾苗原来已经变成枯草了)(3)用在让步转折的复合谓语中,这时“则”可翻译为“倒是”例:巧则.巧矣,未尽善也。
目录(打印版)古代汉语试题(1) (2)试题(1)参考答案 (3)古代汉语试题(2) (5)试题(2)参考答案 (6)古代汉语试题(3) (8)试题(3)参考答案 (8)古代汉语试题(4) (10)试题(4)参考答案 (10)古代汉语试题(5) (12)试题(5)参考答案 (13)古代汉语试题(6) (15)试题(6)参考答案 (16)古代汉语试题(7)及答案 (18)古代汉语试题(8)及答案 (21)古代汉语试题(9)及答案 (24)古代汉语试题(10)及答案 (26)古代汉语试题(1)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10分)1、下列关于《康熙字典》的说法正确的是--------------------()A全书按部首排列,共分540部。
B全书按照地支分成十集。
C采用了直音、反切和叶音三种注音方法。
D王引之《字典考证》纠正了五千多条错误。
2、注重分析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是--------------------------()A《经传释词》B《词诠》C《助字辨略》D《古汉语虚词通释》3、许慎的“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是指----------------------()A会意B形声C假借D转注4、下列各组中完全属会意字的是---------------------------()A莫、休、甘、武B炎、寒、贼、朱C从、信、秉、亦D友、及、伐、取5、下列各组字中是古今字关系的是-------------------------()A错措 B睹覩 C置寘 D沽酤6、下列句中加点词使用了本义的是-------------------------()A孟尝君顾谓冯谖。
B天帝使我长百兽。
C途有饿莩而不知发。
D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7、下列句中“孰与”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A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B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C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D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8、“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文言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并序【宋】欧阳修苏君,讳.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也。
君之行义,闻于蜀之人久矣。
当至和、嘉祐之间,与其二子轼、辙,偕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得其书献诸朝。
书既出,而公卿士大夫争传之。
其二子举进士,皆在高等,亦以文学称于时。
苏氏父子文章遂擅天下。
君之文,博辩宏伟,读者悚然想见其人。
既见,而温温似不能言,及即之,与居愈久而愈可爱,闻而出其所有,愈叩而愈无穷。
呜呼,可谓纯明笃实之君子也!曾祖讳祐,祖讳杲,父讳序,赠尚书职方员外部,职方君三子,曰澹,曰涣,曾以文学举进士。
而君少,独不喜学,年已壮,犹不知书。
职方君纵而不问,乡闾亲族皆怪之。
或问其故,职方君笑而不答,君亦自如也。
年二十七,始大发愤,谢其素所往来少年,闭户读书为文辞。
岁余,举进士再不中,又举茂材异等不中。
退而叹曰:“此不足为吾学也。
”悉取所为文数百篇焚之,益闭户读书,绝笔不为文辞者五六年。
乃大究六经、百家之说....,以考质古今治乱成败、圣贤穷达出处之际,得其粹精,涵蓄充溢,抑而不发。
久之,慨然曰:“可矣。
”由是下笔,顷刻数千言,其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
盖其禀也厚,故发之迟;志也悫,故得之精。
自来京师,一时后生学者皆尊其贤,学其文以为师法。
初,修为上其书,召试紫微阁,辞不至。
会太常修纂建隆以来礼书,乃以为霸州文安县主簿使食其禄与陈州项城县令姚辟同修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方奏未报而君以疾卒实治平三年四月戊申..也,享年五十有八。
天子闻而哀之,敕有司..具舟载其丧归于蜀。
君善与人交,急人患难,死则恤养其孤,乡人德之。
君生于远方,而学又晚成,常叹曰:“知我者惟吾父与欧阳公也。
”(选自《欧阳修集》卷三十五,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乃以为霸州文安县主簿/使食其禄/与陈州项城县令姚辟同修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方奏未报/而君以疾卒/B.乃以为霸州文安县主簿/使食其禄与陈州项城县令姚辟同修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方奏未报/而君以疾卒/C.乃以为霸州文安县主簿使/食其禄与陈州项城县令姚辟同修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方奏未报/而君以疾卒/D.乃以为霸州文安县主簿使/食其禄/与陈州项城县令姚辟同修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方奏未报/而君以疾卒/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讳,古人不敢直接称帝王尊长的名字。
李冠云:《仪礼》述要一、礼经的来历《仪礼》乃《十三经》之一,是我们今天了解和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礼制和儒家礼学的一部最重要的典籍。
但此书极为难读难懂,就连古文大家唐韩昌黎先生对《仪礼》亦曾感叹道:“韩文公《读仪礼》:余尝苦《仪礼》难读,且又行于今者盖寡,沿袭不同,复之无由,考于今,诚无所用云,然文王、周公之法制具在于是。
孔子曰:‘吾从周’,谓其文章之盛也。
古书之存者希矣,百氏杂家尚有可取,况圣人之制度邪?于是掇其大要,奇辞奥旨著于篇,学者可观焉。
惜吾不及其时,揖让进退于其间。
呜呼,盛哉!”(《文献通考·卷一百八十》“经籍考七”)清代曾被誉为“一定礼宗”的凌廷堪也曾说,读《仪礼》若“不得其经纬途径,虽上哲亦苦其难”(《礼经释例·序》)。
《仪礼》这部经典,由于古制茫昧,其所记名物纷繁,加之以其所记繁文缛节皆是先秦之制,而对于后世之人难以想象,故后学者读起来极为困难自然可见。
《史记·儒林列传》云:“言礼自鲁高堂生。
诸学多言礼,而鲁高堂生最本。
礼固自孔子时而其经不具,及至秦焚书,书散亡益多,于今独有《士礼》,高堂生能言之。
”是知先秦时期的《礼》至汉初,只有高堂生的《士礼》。
《汉书·艺文志》云:“高堂生传士礼十七篇,讫孝宣世,后仓最明,戴德、戴圣、庆普皆其弟子,三家立于学官。
”此处所谓“礼”,即指《仪礼》。
王充《论衡》说汉高祖诏叔孙通制作《仪品》十六篇,不传。
复定《仪礼》见诸于十六篇,这是《仪礼》之名所首见者。
之所以说是十六篇,是因为《少牢馈食礼》和《有司撤》本为一篇。
但清代黄以周《读汉书礼乐志》说此十六篇并不是高堂生之传,且录此说。
近代经学大师刘师培《经学教科书》曰:秦政焚书,《礼经》缺坏。
西汉之初,高堂生传《士礼》十七篇,而鲁徐生善为容。
……传《士礼》者,自萧奋授孟卿,卿授后苍,然所传仅十七篇,所余三十余篇名为《佚礼》。
苍说《礼》作《曲台记》,以授闻人通汉,並授戴德、戴圣、庆普,由是《礼》有大小戴、庆氏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