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森林资源产权制度立法存在的问题
- 格式:pdf
- 大小:247.31 KB
- 文档页数:2
森林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产权制度作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因素,在森林资源资产中具有重要的激励、制约作用,对森林资源资产实现高效配置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简要阐述了森林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森林资源;产权制度;问题;对策引言:森林资源资产不仅包括森林、林木、林地,而且还包括森林景观资产和与森林相关的其他资产[1]。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们对林业发展重视力度越来越大,对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理论认识程度越来越高。
产权制度作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因素,在森林资源资产中具有重要的激励、制约作用,对森林资源资产实现高效配置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我国森林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存在的问题1.森林资源资产产权意识较为缺乏由于人们森林资源资产产权意识较为缺乏,不仅体现在国家政府方面,在个人方面体现给位明显,导致我国森林资源资产产权制度运行的过程中,出现诸如权高于法律、、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现象,行政管理权对个人权利侵犯较为严重,森林资源资产产权主体的权利没有有力的保障[2]。
在部分地区,政府人员调整森林土地使用途径具有随意性,个人在维护森林资源产权方面缺乏产权意识,不利森林产权制度的运行。
2.森林资源资产产权内容不完善森林资源资产产权内容不完善,导致林木收益权利和森林资源资产产权流转受限。
就林木收益权利受限制来说,在森林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中有森林采伐许可制度,而森林资源产权主体要行使这一权利需要满足生态要求,然而采伐林木就会使林木的生态作用受到影响,这就使产权主体的采伐权受到限制,然而国家只是对产权主体的采伐权进行了限制,而未对其进行相应的补偿措施。
从森林资源产权流转受限来看,产权的流转能实现森林资源的优化配置,而由于森林资源产权主体不清,再加上,国家对产权流转的多方面限制,导致我国森林资源产权流转受到限制[3]。
3.政府干预不当在森林资源产权制度中,由于政府的不恰当干预,导致森林资源产权权属变动较为频发,使森林资源产权主体缺少安全感和稳定感,从而引发大规模乱砍滥伐现象发生。
浅析林权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者:卢鑫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年第18期[摘要]林权制度改革以来,出现了林权登记林种有误、四至边界不准、办证管理变化后续工作跟进不及时、部分业主急功近利损坏部分森林资源等问题,只有及时处理好这些问题,才能保证林业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林权制度改革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识码]A1 林权制度改革的现状1.1 起因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发﹝2003﹞9号文件、《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渝府发﹝2005﹞109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中发﹝2008﹞10号文件颁布以来,笔者所在的黔江区于2006年进行了林权初步登记、2009年进行了核对并对辖区内的林地进行了确权发证工作。
1.2 现状及问题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在林种登记、四至边界上存在一定的误差。
在2009年至2015年间对部分漏地、漏户进行了补录补证和纠错工作,从2016年办证管理变化后,无法正常进行这一工作。
确权发证后,林地流转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林地无法正常流转;个别业主法制意识淡薄,经营管理方式粗放。
2 形成原因2006年我区进行了林权制度改革调查摸底工作,对全区的林地进行了初步登记。
在2009年确权发证时,适逢机构调整,林业工作从原农业中心分离,单设林业站,人员变动较大,多数工作人员对业务不熟,在重新核对、确权发证时基本上是以2006年登记的为主,致使林种登记不准,以至在流转时出现林权证上林种在办理变更登记时才发现与森林经营区划图纸上不一致而无法进行流转。
据了解,在2006年调查摸底时,四至边界以旧林权证为主要依据,旧林权证是以当时的生产生活条件来填写的,比如旧林权证上很多边界当时填写的是人行路直上,但是随着生产生活条件的变化,当时的人行路已不复存在或已改道,这就导致了边界不清楚,极易引发边界纠纷。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从历史的角度介绍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情况,分析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策。
Abstract The collective forest right system reform was introduced from historical perspective,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reform of collective forest right system were analyzed,and reform countermeasures of collective forest right system were put forward.Key words collective forest right system;reform;problems;countermeasures林业资源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林权管理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传统的集体林权制度制约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由此可知,完善集体林权制度不仅有利于林业的发展,还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极复杂的系统工程,通过对林权制度改革的调研,发现各个地区改革过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问题[1]。
因此,非常有必要对广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行深入系统研究,确保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顺利进行,促进林业长足发展。
1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历史目前,集体林权经营体制改革在我国施行过多种形式,从20世纪80年代初,利用发放林权证来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
到中后期,为调动林农的积极性,有些地区推行“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的改革制度。
而到21世纪,某些地区将林业的经营权、所有权、收益权、处置权全面落户于林农,实现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使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林业生产。
2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2.1 思想认识不到位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改革工作的延伸,其涉及利益关系广、政策性强、参与人员多,其重点在于人们对这项工作的认识程度。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者:刘正云来源:《农家科技下旬刊》2014年第09期摘要:早在2003年,我国就实行了农村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试点工作。
5年之后,我国更是将这项工作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推广。
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浅析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对策,希望能对这方面的研究起参考作用。
关键词: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问题;对策我们所说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即以明确放活经营权、保障受益权、落实处置权、林地使用权的一项综合性的改革。
林业在我国的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中产生着重大作用,林业发展要求必须走集体林权改革之路,它对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完善、增加农民收入和就业机会,以及建设现代化林业有重要的作用。
一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存在的几个问题(一)我国林权改革主体缺乏较高的积极性自从开始林权改革以来,虽然政府林业部门下了很多功夫进行培训与宣传,但是有的基层党委、政府却并没有对这项工作有足够的重视,没有解放思想,进取和创新精神不足,有的村干部因为自己的私心,有的对林业制度改革的认识存在偏差,以为林改等同于对集体资产进行瓜分,就不支持林改工作。
有的农村有荒山,村中的居民没有人愿意或者没有足够的条件承包,但是也不愿意将其拍卖,他们觉得集体山林属于自己的祖辈留下的财产,对分林存在抵触行为。
这一系列的错误认识阻碍了林权制度改革进程。
(二)林权证发放进展速度过于缓慢我国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最主要、也是最终目的在于还权于民。
这种做法虽然在总体上对农村社会的长期稳定有很大作用,然而因为部分环节的工作不细致,林权制度改革还有着合同资料不全、面积不准、图标不一等诸多问题。
有不少地方还有着许多历史遗留下来的纠纷问题或者移民搬迁导致的问题,加剧了产权制度改革的困难。
受诸多问题的影响,有的林改工作人员对工作产生了懈怠情绪,加上不少的林农没有正确认识到林权证,缺少主动申请林权证的意识。
综上所述,农林改革力度不足,导致了林权证的发放工作比较滞后。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主要障碍与措施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
为了更好地发挥森林资源的作用,我国提出了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任务。
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的问题和障碍。
本文将从中挑选出主要的障碍,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主要障碍1. 产权认定难在我国农村,由于历史原因,许多农民在没有明确的土地产权,尤其是对于集体林权的产权认定更是一个难题。
农民对于森林资源的使用权不清晰,这给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带来了很大的阻力。
2. 利益诉求不一在集体林权改革中,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存在着不同的诉求。
一方面是农民希望能够继续利用森林资源来增加自己的收入;另一方面是政府希望通过集体林权改革来更好地保护森林资源。
这种利益诉求的不一致,使得集体林权改革变得更加困难。
3. 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在集体林权改革之后,如何有效地管理和监督森林资源的利用成为了一个问题。
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和手段,一些地方的森林资源仍然受到滥伐和破坏,给集体林权改革带来了不小的阻力。
二、解决方案针对产权认定难的问题,可以通过建立健全的产权认定机制来加以解决。
可以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对农民的森林资源进行测绘和登记,以明确每个农民的集体林权,从而解决产权认定难的问题。
2. 积极引导利益协调在集体林权改革中,需要政府积极引导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协调。
可以通过加强政策宣传和协商,促使各方能够达成一致的利益诉求,为集体林权改革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在集体林权改革之后,需要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加强对森林资源的管理和监督。
可以通过建立专门的森林资源管理机构,采用先进的监管技术,加强对森林资源的巡查和监察,从而有效地保护森林资源的利用。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任务,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克服各种难题和困难。
只有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才能找到最适合我国国情的集体林权改革之路。
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集体林权改革一定能够取得更大的进展,为我国的森林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Jenny was compiled in January 2021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摘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农村系列改革的继续和深化,是将党和国家土地承包政策从耕地向林地延伸和促进林农就业增收一项重大举措。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涉及面广、情况复杂、任务艰巨,改革中不可避免地会面临不少困难问题和挑战,从而需要我们在工作中及时发现问题并且制订行之有效的举措。
关键词一、林权集中与农民抗争任何制度变革, 本质上都是利益的再调整和再分配。
作为国家确定的林改试点省份之一和国家确定的唯一“国家林业改革与发展综合试验区”, 福建林改的重点也是从明晰产权入手, 以重塑林业微观经营主体, 实现“耕者有其山”为目标, 其改革宗旨与上世纪80 年代初期实施的耕地承包制是基本相类似的。
在具体产权分割上, 林改强调要把山林所有权、经营权、处置权、收益权“四权”的落实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推进, 建立以林农为主体的微观市场经营主体, 放活山林经营权, 落实林业经营者对林木的处置权, 确保林地经营者的收益权。
福建林改的最终目标是积极探索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林业经营管理体制, 实现经营主体多元化、所有制形式多样化, 充分调动各方面的造林积极性, 提高林业的集约经营水平。
2003 年至 2006 年, 经过三年的改革, 福建林改的主体阶段工作基本宣告完成。
应该承认, 福建林改在提升林业经营绩效, 提升林业规模化经营水平, 以及促进村财增收方面确实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也因此被认为是林改“典范”, “为各地林权制度改革创造了模式和经验”。
但是在实地调查研究中, 笔者却发现, 在有的农村, 林改在促进林业的规模化经营水平提升的同时, 也导致了林权过度集中的现象。
其结果是少部分人借林权改革之机“快速致富”, 而大部分农民却因社会排斥而失去了原本属于“大家集体所有”的山场。
由此可知, 福建某些农村地区的林改并没有很好地兼顾到改革的效率与公平问题。
法。
为了消除农村火灾隐患,对火灾进行有效的预防,不断完善和创新农村消防安全管理工作,采用符合实际情况的消防安全管理模式,把农村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推向社会化、法制化、制度化。
参考文献[1]陈跃浩.社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3.[2]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防安全管理防范重特大火灾事故的通知[J ].广州政报,2011(9):47-49.[3]成莉,王光裕.从两起重大火灾事故的发生刍议建筑装修装饰工程消防安全管理[J ].城市道桥与防洪,2011(9):165-166,327.[4]张守峰.城乡居民家庭消防安全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J ].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12(S1):33-34.[5]陈蔚.浅析农村城镇化进程中消防安全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A ]//2014中国消防协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C ].中国消防协会,2014:3.[6]楚道龙.农村消防安全现状调查与消防投入效益模型研究[D ].长沙:中南大学,2013.[7]袁进根.浅析农村如何通过“网格化”推进消防管理组织建设[A ]//2014中国消防协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C ].中国消防协会,2014:3.[8]曾中光.珠三角地区农村消防安全规划及消防资源布局研究[D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3.[9]荣佑彬.云南边境地区农村消防组织管理问题研究[D ].昆明:云南大学,2013.[10]幸雪初.湖南农村火灾区域分布与消防管理研究[D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11]李经明.试论农村消防安全的现状及对策[A ]//节能环保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四)[C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7:4.[13]郭伟军.浅谈农村消防安全形势及火灾防治对策[J ].科技创新导报,2010(28):209,211.中国林业产权制度的特点、问题和改革对策吕惠(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林业局,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0)[摘要]对我国当前的林业产权制度特点进行阐述,分析林业产权制度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法律政策限制了权利主体,农户收益权容易受到侵犯,林权制度中的权、责、利复杂不统一,林业政策变动带来林权纠纷,人为因素影响产权交易等。
XIANGCUNKEJI 2017年2月(上)33④埋药法:在花盆内埋施一定量的内吸药剂,如内径30cm 的花盆用15%铁灭克颗粒剂5g ,效果良好。
3.2.2.2蚜虫。
①辣椒水:红辣椒50g 兑水300~500g ,煮30min ,使用滤液喷洒植物受害部位,有特效。
②洗衣粉水:洗衣粉3~5g 兑水100g ,充分溶解,每天喷一次,连喷3d ,防治效果达98%以上。
3.2.2.3红蜘蛛。
①柑橘水:柑橘皮20g 兑水100g浸泡一昼夜,过滤,使用滤液喷洒,3d 喷施一次。
②洗衣粉水:洗衣粉15g 、20%的烧碱15mL 兑水7.5kg ,充分溶解后喷雾,防治效果达94%~98%。
总之,对花卉病虫害的防治,依据其生长的地理位置及气候特点,是有规律可循的。
因此,找准规律、特点,坚持以预防为主、综合运用,因地因时制宜,以园艺种植为基础,人工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充分使用各种防治方法,就能经济、简便、安全、有效地控制和消灭病虫害,保证花卉的健康生长。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与措施徐昌(通渭县林业局,甘肃通渭743300)[摘要]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环保问题越来越突出,环保也是“五位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俗话说: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
当前打造绿水青山,提高森林覆盖率至关重要。
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可以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活力,推动环保事业更上一层楼。
本文分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影响作用、存在的问题,据此提出加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措施。
[关键词]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影响;问题[中图分类号]F3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909(2017)04-33-21集体林权概述集体林权是公有制经济的组成部分,目前我国集体林有以下2种情况,一是集体所有的集体林,二是个人使用的集体林木[1]。
集体林产权是一系列权利组成的整体,也就是集体所有制单位或经济组织对自己所拥有的森林、林地及林木享有的占有、使用、处置及收益的权利。
林权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者:陈范骅木其热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8年第23期摘要; ; 对林权制度的概念进行了阐述,通过分析林权制度改革的现实意义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林权制度改革对策,以期为林权制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 ; 林权制度;改革;现实意义;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 ; F326.2; ; ; ; 文献标识码; ; A; ; ; ;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23-0160-01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被林区群众称为“第三次土地改革”,是有效破解“三农”问题的途径。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通过采取明晰产权、放活经营、减免税收、规范流转、综合服务以及一系列配套改革的政策和措施,使经营者有其山、务林者得其利,为农民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激发农民发展林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促进林区农民脱贫致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维护生态安全[1]。
1; ; 林权制度概述林权指森林、林木、林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森林资源产权以这种形式体现在法律上。
林权证是森林、林木、林地唯一合法的产权证,主要用于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权。
集体林权是指集体所有制的经济组织或单位对森林、林木和林地所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即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森林、林木和林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2],包括《土地改革法》规定的分配给农民个人所有的森林、林木、林地在合作化时期转为集体所有的林地、森林、林木;国有土地由集体国有林场等单位种植的森林、林木、林地;“四固定”时期确定的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森林、林木、林地;在一些地区林业“三定”时期国有林地被分配到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且已由当地人民政府颁发林权证的森林、林木、林地等。
2; ; 林权制度改革的现实意义我国对林权制度进行了4次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都没有解决好产权问题。
我国耕地少、林地多的现状,说明发展林业更具潜力。
因此,需要实行林权制度改革,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中涉及的问题及对策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为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集体林权产权制度也不断完善。
该文针对农村集体林权改革过程中有关法律的问题进行了探究,以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改善农村社会生态环境。
在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历史中,重新界定初始产权是历次集体林权改革都高度关注的核心主题。
重点剖析了我国林权制度改革中存在的法律问题:缺少林权改革的相关具体立法及法律规范,林权纠纷问题多;经营者在林业生产受自然灾害损失时,得不到相应补偿。
研究提出要秉持公开、公信、生态效益优先等原则,从林权、林权流转和森林保险等方面构建法律制度以完善林权改革。
关键词: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问题;对策引言在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历史中,重新界定初始产权是历次集体林权改革都避不开的核心主题。
究竟是“统”还是“分”一直未有定论,如此反复,不仅未能构建符合集体林业内在要求的制度体系,反而阻碍了林业产业发展。
因此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研究,则有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林业生产力,延长林业产业链,发展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林业。
1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中涉及的问题1.1“均山到户”政策未得到贯彻落实按照字面意思来理解,均山到户是指每家每户只要符合条件就能够分到相应数量的山,农民的任务就是将山有效经营,实现经济效益。
而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多数农民注重山林的转让,而不是自主经营,最后的结果就是山林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农民只保留了自留山。
至此,均山到户政策的效果适得其反,没能将广大农民的劳动积极性调动起来,集约经营的规模效应未能充分发挥,这将直接影响林业产业的健康发展。
1.2配套制度改革进展缓慢由于重点工作都放在确权发证上,造成工作不平衡,配套改革进展相对缓慢。
主要表现为林权管理中心完备步伐缓慢,林权抵押贷款数量较少,对林业专业合作组织的组建力度不够等。
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主要为两个方面:首先,缺乏更专业的专门机构。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主要障碍与措施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结构的变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已成为当前森林资源管理和保护的重要议题。
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地区差异以及利益分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和障碍。
为了更好地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我们有必要深入分析目前面临的主要障碍,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
一、主要障碍1.历史遗留问题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面临的第一个主要障碍是历史遗留问题。
在我国农村集体林场实行了相当长时间的集体所有制管理,因此在进行制度改革时,涉及到各种历史遗留问题,包括产权转移、责任界定、利益分配等方面的纠纷和矛盾。
这些问题的存在,给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增加了许多不确定性和难度。
2.地区差异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差异巨大,不同地区的森林资源类型、林业发展水平、农村社会经济状况等各不相同。
这就导致了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过程中,不同地区存在着差异性的利益诉求和管理需求,同时也面临着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3.利益分配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的另一个主要障碍是利益分配问题。
在过去的集体林权制度管理体制下,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和制约机制,导致了一些村民和乡镇干部私分公益林等违法行为,影响了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在改革过程中,如何有效地解决各方的利益纠纷,实现利益平衡,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主要措施1.完善法律法规针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产权归属、经济补偿和政策扶持等方面的规定。
应该建立健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加强对历史遗留问题的调查研究,以便更好地为相关问题的解决提供法律保障和管理支持。
2.因地制宜针对地区差异性问题,政府部门应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因地制宜的政策措施,充分考虑当地的森林资源类型、社会经济条件和治理需求,以确保改革政策的有效实施。
对于一些特殊地区和民族地区,应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制定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推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农村系列改革的继续和深化,是促进林农就业增收的一项重大举措。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涉及面广、情况复杂、任务艰巨,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改革对策,以期促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关键词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问题;对策近年来,我国林业改革发展工作以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强化生态建设保护、大力发展林业产业等为重点,全年计划完成造林592万hm2以上,森林抚育525万hm2,中低产林改造逾166.67万hm2,义务植树25多亿株,年林业总产值力争达到1.7万亿元。
截至2009年底,全国已确权林地面积10 093.33万hm2,占集体林地的59.4%,发证面积7 573.33万hm2,集体林木采伐管理机制改革取得突破,在24个省区进行了改革试点。
1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1.1山林权属的争议山林权属界址不清、争议多是各地普遍存在的现象。
勘界发证、明晰所有权(具体指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是本次林改的首要任务,据调查农户反映,当年“三定”时期发放林权证时,没有进行实地勘察边界,而是由个人自主填写。
有为了减少税费而故意少填的,也有为了抢占资源而夸大面积的。
本次林改在细致地实地勘界中发现,“一山多主”和“有山无主”的问题同时存在。
由于林木(包括竹林)的经济价值显著,争抢山林的纠纷时有发生,大大增加了确权发证的难度,严重制约和影响发证的进度。
1.2采伐限额的放宽与约束采伐权是农民对山林的经营权乃至处置权和收益权的重要体现。
对采伐权限定条件,增加农民行使经营权的交易成本,这种鼓励投入而限制收入的做法已实质上形成产权残缺。
实施采伐限额,对于生态公益林则是严格禁伐。
调查显示,采伐指标通过“省—县—乡—村—村小组”的渠道分配进行层层下达,由村小组集中使用而不是分配给农户个人。
其原因在于有限的分配指标落实到为数众多的山区农民头上,平均只有673.34 m2/人。
由于采伐指标供不应求,相关部门的寻租行为难以避免,炒卖、倒卖采伐指标的现象时有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