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批评复义理论对李商隐《锦瑟》一诗朦胧美的表现
- 格式:pdf
- 大小:185.58 KB
- 文档页数:2
《锦瑟》诗朦胧意象的模糊策略李商隐的无题诗以其深沉、含蓄、朦胧成为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独特的文学现象。
本文试图从模糊语言学的角度,运用模糊语言的理论对《锦瑟》多义与朦胧的成因做出新的解释。
标签:李商隐《锦瑟》意象模糊策略引言李商隐的无题诗以意象的色彩给我们以感情的指向,从而形成深沉的含蓄与广博的浮想相融合的绝妙境界。
“这种超常的特质,导致了长期以来人们对他的诗理解、评价的不一致,乃至相矛盾、相对立,形成了古典文学中少有的‘李商隐现象’。
”(刘学锴《古典文学研究中的李商隐现象》社会科学辑刊1998)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释读上,对李商隐的无题诗《锦瑟》纷繁复杂、层出不穷的解读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
历代对《锦瑟》诗的文学阐释已臻化境。
本文不着力于对《锦瑟》诗意境与意象的考证与确认,而是尝试运用模糊语言的理论对《锦瑟》的多义与朦胧的成因做出新的解释,从模糊语言研究的角度对其朦胧意象和多义理解的形成进行探讨。
一、语境的模糊语境是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言语环境,它包含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社会背景语境。
语境的不同以及语境是否明确等,都对语言的传递与接受产生影响,影响交际者对话语含义的正确理解。
诗歌意境的创设更是依赖于诗中的事语与景语的信息传递及其与心语的相互融合。
如果语境信息比较隐蔽或多义,语义就具有了一定的模糊性,从而扩大了听读者的接受空间,造成读者对同一事物不同的解读。
《锦瑟》通篇关于人、时、地、事等现实信息几乎都是空白,未在诗歌中建构起一般诗歌常见的意境要素体系。
通读全诗,我们感受到的是弥漫在诗中的作者的迷茫恍惚和美丽的哀怨情结。
李商隐是以情感作为诗歌的形象来创作他的无题诗的,由此造成了语境的“空语”现象,使得读者在理解时无法通过显性语言获得明确与必要的信息。
因而读者对诗中情感形象的理解无法做单一的固定化的解释。
《锦瑟》中的语言没有传递丰富的具象事物信息,我们看不到确定的主体和客体、具体的时间与空间、现实环境与非现实情绪的区别。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
虽然这首诗的中心难以定论,但是它的美学意蕴是确实存在的。
细品此诗,我们就会发现它蕴含的美学意义,即朦胧美,悲剧美,缺憾美。
一、朦胧美
朦胧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意境,当然也是一种美。
品读李商隐的《锦瑟》我们就会发现该诗的朦胧美。
这首诗的每一联都给我们描绘了一种朦胧的情境。
首联两句,聆锦瑟之繁弦,思年华之往事;音繁绪乱,惆怅难言。
千重往事,九曲情肠,形成了诗的多层次朦胧的内蕴。
颔联由庄周梦蝶,写到杜宇化为鸟。
庄周在虚渺的梦境中,忽而“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
”忽而又醒来,“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乎,蝴蝶之梦周欤?”这是朦胧的梦境。
杜宇号望帝,死后化为杜鹃,每年暮春三月啼鸣求偶,口中流血,声哀情苦。
这里写的是空灵虚幻的人魂化鸟。
诗人写梦迷,写冤禽,所要表达的,仍然是朦胧的内心世界的悲戚与怨愤。
颈联以“泪”、“暖”为诗眼,写了明珠和美玉。
月为天上明珠,珠似水中明月;皎月落于沧海之间,明珠浴于泪波之中――形成了一个月、珠、泪三者难解的朦胧妙境。
下一句写的则是“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的朦胧景象。
纵观全联,写的是阴阳冷暖,美玉明珠,境界虽异,而怅恨则一。
朦胧的自然景象所体现出的,是朦胧的感情世界。
朦胧歧解千古谜空幻莫测通境情──李商隐《锦瑟》赏析千古诗谜《锦瑟》已选人新编高中语文课本,这是很能体现编者审美眼光的重要举措,然而对这首最能激发学生想像、引发解读兴趣的杰作,课文注释中却只采取悼亡一说,虽然把它仅仅作为一首爱情诗来解读不能说错误,但我认为这对学生深刻把握多角度理解这首诗是不利的,因此对这首诗的主旨诠释及艺术特证做一些介绍与分析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这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而且能够提高学生感悟古典诗歌艺术韵味的能力。
一、主旨隐晦:诠释学的困境这是中国诗歌史上最难解的一首诗,金代大诗人元好问就曾感慨说:“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
诗家总爱西昆好,只恨无人作郑笺。
”清代诗人王士帧也说:“一篇锦瑟解人难。
”这首诗具有超越诠释学的穿透与征服力量,千百年来它既膝陇晦涩,又家喻户晓,一直在激起人们欣赏探究的兴趣,因此它又是解释最分歧的一首诗,它似乎具有笼罩大地的可变性抒情结构,在它那七宝楼台光怪陆离的大厦中,人们不断发现它的新意。
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诠释《锦瑟》的文章多达一百五十余篇,而且还不断有人在进行新的探索。
刘学锴、余恕诚著《李商隐诗歌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1月版)共收录清代之前(含民国初年)的四十种解释,加上今人钱锤书和他们自己的按语,一共是四十二种。
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1、咏令狐家青衣说;2、咏瑟声适怨清和说;3、悼念亡委说;4、自伤身世说;5、自题诗集序诗说等。
这些说法中以“悼亡说”和“自伤说”最有名。
刘。
余二师的解释是承民国初年张采田的“自伤身世说”而来的,但他们抛弃了张氏解释中的穿凿附会成分,因而显得更圆通,比较能为人们所接受。
先不妨总体上来把握一下全诗的大意:首联“思华年”是一篇总纲。
“无端”这个虚词揭示迷茫情感的意绪总源。
两句大意是:锦瑟啊,你为什么凭空白地有五十条弦呢?面对着弦弦柱柱弹奏的乐声,我不禁追忆起自己的盛年光景来。
颔联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庄子梦中幻化成蝴蝶而人蝶两茫;一个是望帝死后魂魄化为杜鹃啼血悲鸣。
李商隱《錦瑟》詩的文學批評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李商隱這首《錦瑟》詩,歷來被人們認為是難解之作。
元好問《論詩絕句三十首》之十二特別提出了“望帝春心托杜鵑,佳人錦瑟怨華年。
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
”隨後,王士禎也在《戲仿元遺山論詩絕句三十五首》之十中說到“獺祭曾驚博奧殫,一篇《錦瑟》解人難”。
於是這首詩成為了大家競相評論的對象,縱觀中國文學批評史,自宋以後,諸家解釋,聚訟紛紜,也給這首詩平添增加了幾分神秘之感。
諸家之說,大體可以歸為以下幾類:一、青衣說此提法最早見於劉攽的《中山詩話》云:李商隱有《錦瑟》詩,人莫曉其意,或謂是令狐楚家青衣名也。
“之後計有功《唐詩紀事》,也贊同這說法,“錦瑟,令狐楚之妾。
”胡應麟在《詩藪》云:《錦瑟》是青衣名也,見唐人小說。
謂義山有感作者,觀此詩結語句及“曉夢”“春心”“藍天”“淚珠”等,大概《無題》中語,但首句略用錦瑟引起耳。
宋人認作詠物,以適怨清和字面附會穿鑿,遂令本意懵然。
且至“此情可待成追憶”處,更說不通。
學者試盡屏此等議論,只將題面作青衣,詩意作追憶,讀之當自踴躍。
二、適怨清和說該說最早提出者是許顗,他在《彥周詩話》中云:李義山《錦瑟》詩曰:“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古今樂志》云:“錦瑟之為器也,其柱如其弦數,其聲有適怨清和。
”又云:“感(當做“適”)怨清和,昔令狐楚侍人能彈此四曲,詩中四句,狀此四曲也。
“章子厚曾疑此詩,而趙推官深為說如此。
之后黃朝英《緗素雜記》中提到“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山谷道人讀此詩,殊不曉其意,後以問東坡,東坡云:“此出《古今樂志》,云:‘錦瑟之為器也,其弦五十,其柱如之,其聲也適、怨、清、和。
对李商隐《锦瑟》的分析对李商隐《锦瑟》的分析晚唐李商隐的诗歌意象纷繁复杂,以其诗意的朦胧美著称。
一、图形背景理论图形背景理论早在一个世纪前就由丹麦心理学家Rubin首先提出,后由心理学家用来研究知觉及描写空间组织的方式。
在观察周围环境时,人们倾向于把所关注的物体作为知觉上凸显的图形,而把周围环境作为背景,即突显原则。
经过各理论家对图形背景理论的丰富与拓展,如今,图形背景已经淡化了具体事物的外衣,它们所各自代表的对象范围逐渐扩大,从具体事物到抽象事物,甚至是思想、意境等也可分别对应到图形和背景上。
Stockwell认为,阅读是影像和背景不断形成的过程,是不断产生令人震撼的形象和回声的过程,文学的语篇特征,含义和联想正式建立在这一动态的过程之上。
(刘立华、刘世生:2006)诗歌之所以感人且让读者产生共鸣,与诗歌本身所提供的图形背景的建立与形成有一定的关系。
作者运用图形与背景理论调控自己的作品(尽管作者自己可能没有意识到),让文学文本尽可能的传达自己的意思;而读者在阅读时根据作者的安排和思路,站在作者的角度去解码文本中的情节、人物、意象等等。
二、《锦瑟》:通过意象叠加方式体现图形背景通过意象叠加方式体现图形/背景关系主要是根据联想特征中空间大小、突显性、依赖性决定。
(梁丽、陈蕊,2008)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小令前三句全部为名词,没有一个动词和介词,通过几个意象的叠加,构成了一副画面。
前三句中,“瘦马”为图形,其余的“枯藤、老叔、昏鸦、小桥、流水、古道、西风”均沦为背景。
后两句,夕阳西下,黄昏将至,“断肠人”依然在“漂泊”。
人物相对于整个环境成为图形,而前面所有环境均为背景。
众多密集意象的使用表达了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李商隐的无题诗意象丰富、意境幽远、情感浓郁,《锦瑟》作为李商隐无题诗的代表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由于本文意象繁多,意境深远,主旨众说纷纭,因而笔者仅从图形背景理论角度解读文本本身。
试谈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李商隐是晚唐时期杰出的诗人,曾与“诗圣”杜甫比肩.。
他的诗以意蕴的深细婉曲和词采的典丽精工,开辟了朦胧诗美的新天地,为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然而,细品其诸多作品,总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妙,有被淡淡的云雾笼罩之感,随处表现出朦胧的美感。
那么,在谈李商隐诗歌朦胧美之前,首先就要搞清楚什么是朦胧和朦胧美?朦胧:其本意是指月色不明貌,引申到文学评论领域是指行文不明了和通俗易懂。
而朦胧美是一种表现形态的美,它“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
”(沈德潜《唐诗别裁》)。
其基本特征是通过某种朦胧的、模糊的形式,含蓄地表现出主观感受、对生活的理解认识以及外在特征、内在本质等,即:“象外之象,味外之味”(《朦胧诗浅谈》)。
使具备一定审美经验的欣赏者,通过创造性的想象,联想等活动,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得到审美享受。
由此,我们进一步来探讨为什么在李商隐的诗中会出现魂牵梦萦的朦胧美呢?联系诗人生活的悲剧时代,悲剧命运以及他自身忧郁悲伤的心理、艺术上执著的探索精神,是不难找到原因的。
那么,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体现在哪些地方?它又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呢?下面我们就从这几个方面来偿试探讨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
一李商隐诗歌朦胧美形成的原因从客观上来说,黑暗的社会政治和诗人悲剧性的生活境况,铸就了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
文学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客观现实在作者头脑中的反应。
而诗人是时代的产儿,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社会经济状况和面临的社会矛盾,对他的生活命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这种影响必然引起他对人生、国家命运、社会理想的思考,从而影响到他的审美意识和艺术追求,制约着他对题材的选择,主题的提炼,对生活现象的审美评价和艺术概括。
李商隐生活在日益衰弱的晚唐时期。
当时,朋党纷争,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社会动荡不安,政治十分黑暗,唐王朝的统治摇摇欲坠,而统治集团的内部又矛盾重重,危机四起。
在朋党纷争的夹缝里生存,不得不使李商隐时时留意,处处小心。
浅析《锦瑟》诗的情感内涵本文以《锦瑟》语境的若干意见为引首,浅析《锦瑟》诗情感内涵:以心境作为表达对象,表达复杂精微的人生感受和人生经验。
同时知道了多解的原因源于此,而且只有对李商隐创作的特殊性有一定的了解之后,我们才能更好的理解他的诗歌。
关键词:李商隐情感内涵熔铸物象锦瑟绪论李商隐是我国古代一位优秀的诗人。
他的诗歌我看过不少,和许多人一样,尤为喜欢他的《无题》诗,这首《锦瑟》以诗歌的前两个字作题目也应该是他的无题诗。
对于这首诗,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
我认为《锦瑟》这首诗是以作者的整个心境作为描写对象的,写出了一种人类普遍的体验。
在本文的写作中,我首先阅读了大量关于《锦瑟》文章的注解,历来它获得了较全面的感性认识;然后查阅了关于它的论文,获得了于此相关的理性认识,并了解到对李商隐的研究动态。
然后形成自己的文字,这是自己对《锦瑟》的一次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是中国诗歌史上最难解的一首诗,金代大诗人元好问就曾感叹: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们瑟怨年华。
诗家总爱西昆好,只恨无人做郑笺。
[1]清代诗人王士祯也说:一篇《锦瑟》解人难。
从九世纪至今1000多年来,对此诗所反映的具体内容的解说仍无定论。
原因何在值得我浅析探索。
对此诗内容的说法,归纳起来约有如下诸说:一、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
宋刘《中山诗话》及计有功等持此说,认为李商隐此诗是写他和令狐楚之子令狐淘府中的爱妾或侍女名叫锦瑟的爱情。
首句即指其名,第三句写爱情如梦幻,未成。
第四句诗人把春心托诸杜鹃;第五句写归还爱情之信物明珠,悲伤有泪;第六句写爱情的美好愿望化为烟雾。
清纪昀在《玉溪生诗说》中认为此诗是“别有所欢,中有所恨,故追忆而作”。
苏雪林在《唐诗概论》中则说这是李商隐掉念与宫女私情之作,以上所说都不出爱情诗的范围。
论李商隐《锦瑟》诗的朦胧感刘安琪湖北大学摘要:《锦瑟》具有强烈的朦胧感的特征。
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讨论《锦瑟》的朦胧感:一、意象组合的自由与跳跃导致诗歌意境的朦胧;二、引用典故引发多义的效果导致语义的朦胧;三、诗人主观世界表达含蓄造成诗歌主旨的朦胧。
关键词:朦胧;典故;意象李商隐《锦瑟》一诗问世以来注家蜂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自北宋刘攽迄于现代,研究《锦瑟》的学者不下50家。
许多学者如宋代苏轼、金代元好问、清代王士祯、近代梁启超,直到现当代钱钟书先生、叶嘉莹女士在谈及此诗时都十分慎重,或者不敢妄下断语,或者干脆承认完全不懂。
更有甚者,认为此诗根本就无从解释。
例如清代学者黄子云在《野鸿诗的》中就说:“必当日獭祭之时,偶因属对工丽,遂强题之曰《锦瑟》。
原其意,亦不自解,而反弁之卷首者,欲以欺后世之人:‘我之篇章兴寄未易度量也。
’”①笔者认为,造成《锦瑟》难以索解的重要原因在于,李商隐在创作此诗时,刻意营造出一种朦胧美的诗意境界。
这里面所蕴含的创造性在于:李商隐将“诗无达诂”的释经学原则转化为文艺创作的特殊技法,通过朦胧诗境的刻意营造传递出一种渺茫难宣的心绪。
本文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意向组合、用典歧义、诗旨不明三个方面探讨《锦瑟》的朦胧诗境。
锦瑟、晓梦、蝴蝶、杜鹃、沧海、月、珠、烟、日,这些是本诗的主要意象。
这些意象有虚有实,错落不定,让人产生出一种怅惘之感。
锦瑟是一种乐器,它在《史记•封禅书》中有记载:“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
”锦瑟,让人联想到它的一弦一柱罗列、密布的感觉,以及琴声的神秘,拨弦的紧凑、压抑。
接着第二句用典,庄子梦中幻化为栩栩如生的蝴蝶,忘记了自己原来是人,醒来后才发觉自己仍然是庄子。
究竟是庄子梦中变为蝴蝶,还是蝴蝶梦中变为庄子,实在难以分辨。
梦境本就是缥缈的,再加上梦境里更生怪诞,让人更加费解。
在这个典故里不涉及人生的哲理问题,只是单纯的用来给这个神秘的意境披上一层面纱使之显得纷繁交错,越理越乱的感觉。
譬I I,教学大参考-文本解读永远的思想魅力!注释:①关峰:‘论沈从文的文化心理>,<新疆大学学报>f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②黄小珍:《沈从文构筑的“湘西世界”——试析沈从文文学创作一种现象>,《南平师专学报>,2000年第3期。
③沈从文:<从文自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④沈从文:‘沈从文文集(第10卷)>,花城出版社1984年版。
⑤转引自吴‘立昌:<沈从文的“浮沉”与现代文学研究>,<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2期。
【作者通联: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锦瑟》朦胧意境的一种心理学分析一种心埋军"析画周全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的<锦瑟》意境朦胧。
究其根本原因,在于诗中写了几个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的朦胧意象:庄生晓梦、杜鹃啼血、沧海珠泪、良玉生烟,构成的是一幅不完整的画面。
有关此诗的主旨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正如元好问所说:“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
诗家总爱西昆好。
独恨无人作郑笺。
”是什么使这首诗意境迷离、旨意深蕴?我认为乃是诗人心中各种“情结”纠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
“情结”是20世纪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学概念。
他认为.情结并非是弗洛伊德所说的主要是以性本能为核心的愿望.而是“人的情感深处的结蒂或症结,是赶不走摆不脱。
隐隐中存在。
暗中袭172●麟。
来的感情‘魔障’.它是情感化、心理化的块结,是人生重大问题和意蕴的化身”①。
情结作为心理的内容.它对意境创造所起的作用在于:在情景交融的基础上。
创造主体和接受主体,受某种或多种情结的影响.在情和景之中注入了某种或多种情结.从而在实境的基础上创造或领悟出虚境,产生一种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或者在创作和审美中产生了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或者使具有意境的作品的审美特征复杂多样。
从新批评的复义理论看李商隐的《锦瑟》内容摘要:<锦瑟》虽然篇幅短小。
但思想意蕴十分丰富,将这首朦胧模糊,甚至充满歧义的诗作为新批评的分析文本非常合适。
复义理论是新批评派的代表理论,复义的使用可以大大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李商隐的《锦瑟》诗并未对具体的人、事、地、时作出交待,而是以婉转的典故、细美幽约的隐喻,表达复杂的内心世界,创造出若隐若现、似是而非却又浑然一体的意象组合。
《锦瑟》诗中。
语境的模糊引起主旨的复义、词语的含混引起情感的复义、隐喻和意象组合引起的复义,将诗人个人的、一时的体验变成了普遍的、永恒的经验,产生出超越时空,任人再创造的无穷美感魅力。
关键词:新批评复义李商隐《锦瑟》提及李商隐的诗作,读者往往因其内蕴的深婉、情感的沉厚、用字瑰丽、色泽凄艳、情调迷离而感动。
李商隐的诗,常令人置身于氲氤温婉的审美氛围中。
但也会由于其诗作朦胧的语言而难求甚解。
台湾学者龚鹏程先生在研究中发现,李商隐的一些诗或就题敷陈,或依体裁格式构撰,或干脆以文字开玩笑,诗中叙述某事.未必就真有其事。
这些诗如果再以传统的“知人论世”方法解说,循环互证,无异于水中捞月。
因此,对中国古典文学中一些作品的解读需要采用“新批评”的方法。
复义理论是新批评派的代表理论。
燕卜逊在1947年再版的<复义七型>一书中给“复义”所下的定义是:“任何语义上的差别,不论如何细微,只要它使同一句话有可能引起不同的反映”。
[1]他认为在诗歌中,复义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因为所有的词都是具有多重意义的整体,复义的使用可以大大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由于大量活用现象、典故的再创造和句法关系的松散,复义现象更为普遍。
“一篇<锦瑟》解人难”(王渔洋<论诗绝旬:》),李商隐这首二十八字的《锦瑟》,由于其复义效果,千百年来仍然引起人们解读的兴趣。
一、语境的模糊引起主旨的复义《锦瑟》虽然篇幅短小,但思想意蕴的丰富性,对个诗主旨的理解历来意见参差,莫衷一是。
论李商隐《锦瑟》诗的朦胧感作者:刘安琪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09期摘要:《锦瑟》具有强烈的朦胧感的特征。
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讨论《锦瑟》的朦胧感:一、意象组合的自由与跳跃导致诗歌意境的朦胧;二、引用典故引发多义的效果导致语义的朦胧;三、诗人主观世界表达含蓄造成诗歌主旨的朦胧。
关键词:朦胧;典故;意象李商隐《锦瑟》一诗问世以来注家蜂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自北宋刘攽迄于现代,研究《锦瑟》的学者不下50家。
许多学者如宋代苏轼、金代元好问、清代王士祯、近代梁启超,直到现当代钱钟书先生、叶嘉莹女士在谈及此诗时都十分慎重,或者不敢妄下断语,或者干脆承认完全不懂。
更有甚者,认为此诗根本就无从解释。
例如清代学者黄子云在《野鸿诗的》中就说:“必当日獭祭之时,偶因属对工丽,遂强题之曰《锦瑟》。
原其意,亦不自解,而反弁之卷首者,欲以欺后世之人:‘我之篇章兴寄未易度量也。
’”(1)笔者认为,造成《锦瑟》难以索解的重要原因在于,李商隐在创作此诗时,刻意营造出一种朦胧美的诗意境界。
这里面所蕴含的创造性在于:李商隐将“诗无达诂”的释经学原则转化为文艺创作的特殊技法,通过朦胧诗境的刻意营造传递出一种渺茫难宣的心绪。
本文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意向组合、用典歧义、诗旨不明三个方面探讨《锦瑟》的朦胧诗境。
锦瑟、晓梦、蝴蝶、杜鹃、沧海、月、珠、烟、日,这些是本诗的主要意象。
这些意象有虚有实,错落不定,让人产生出一种怅惘之感。
锦瑟是一种乐器,它在《史记·封禅书》中有记载:“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
”锦瑟,让人联想到它的一弦一柱罗列、密布的感觉,以及琴声的神秘,拨弦的紧凑、压抑。
接着第二句用典,庄子梦中幻化为栩栩如生的蝴蝶,忘记了自己原来是人,醒来后才发觉自己仍然是庄子。
究竟是庄子梦中变为蝴蝶,还是蝴蝶梦中变为庄子,实在难以分辨。
梦境本就是缥缈的,再加上梦境里更生怪诞,让人更加费解。
李商隐《锦瑟》一诗朦胧美的表现李商隐的“无题诗”所描绘的画面唯美、感情真挚、逻辑跳跃、意蕴含蓄,为其增添了许多朦胧之美、悲怆之美、生命之美。
随着唐王朝的日渐衰弱,唐代诗歌的风格也由陈子昂提倡“汉魏风骨”时所表现的开阔胸怀、恢宏气度、积极进取的精神走向了由李商隐所建立的深婉精丽、富于感伤、带有象征暗示色彩的诗歌演变与发展。
在人们看来,李商隐“无题诗”的总体基调是“浓厚的感伤”,“凄艳而不轻佻”,“浓烈而凄清”。
袁行霈在《中国文学史》中将李诗的基调概括为“凄艳浑融”,认为“他把感伤的情绪注入朦胧瑰丽的诗境,融多方面感触于沉博绝丽之中,形成凄艳之美”,“并能以艳丽通于浑融,使诗歌在艺术上有博大的气象和完整性”。
在意境方面,则是具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朦胧美。
“它们要表现的不是一个故事,而是一种情绪;不是一幅时间、地点清晰可考的画面,而只是一种空灵缥缈但是可以把握的意境……在一定程度上,它们具有可以意会、较难言传的特点。
”这也是从唐向宋蔓延的一种过渡情感,不同于豪放、张扬的“盛唐之音”,而是寻求一种含蓄蕴藉的“韵外之致”、“味外之趣”。
作为“无题诗”之一的《锦瑟》也具有以上特点,并且巧妙地运用了复义理论构建起一幅幅缥缈、朦胧的美丽画卷,书写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世事沧桑,感伤之余又产生无尽的共鸣,朦胧之间又给人余味不尽美的体验。
复义理论是20世纪英美新批评派的代表理论之一。
新批评的代表人物瑞恰慈将语义学分析方法应用于文学语言的分析,他强调对文本进行细读式的解读,从文本的意思、情感、语调、用意入手,结合语境分析来把握作品的内在结构和意义,最终达到与作者情感经验进行有效交流的目的。
燕卜逊在《朦胧的七种类型》中对“复义” 所做的定义是“任何语义上的差别,不论如何细微,只要它使同一句话有可能引起不同的反映”。
他认为在古典诗歌中,复义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因为中国所有的字词都是具有多重意义的整体,复义理论的使用可以大大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朦胧美,几乎是所有艺术的审美形式之一,不论绘画,书法,音乐,交往,都普遍存有着。
画家说: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哲学家说:距离产生美,诗人说,诗贵在浑涵委婉,书法家说,书贵气韵神采,音乐家说,音乐贵在飘逸空灵,这些都是不同领域里对朦胧美的提法。
烟雨中的“南朝四百八十寺”“钟声里的江南”“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以及拂晓时的莺歌燕舞,午夜里的万家灯火,正是由于它的朦胧,让多少人柔肠百转,神驰梦饶,又让多少人彩笔绘秃,丹青洒尽……烟波浩淼,雾气缭绕黄山,由于有制造朦胧的云海,吸引了古今中外多少骚人墨客,为她写下了数以万计的诗篇,赢得了“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美称。
贺敬之的一首《桂林山水歌》“云中的神呵,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情一样深呵,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水几重呵,山几重? 水绕山环桂林城……用云,雾,神,梦,水洋溢朦胧韵味的诗句,给本来“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又罩上一层神秘的面纱,让人遐想联翩,荡气回肠。
让多少人为睹风采,倾尽钱囊。
我们看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黄胄的毛驴,韩美林的猴子,与真实的物品相差甚远,但却打动了千百万人的心。
在他们的笔下,太阳不是圆的,桌子脚不是直的,字是歪斜的,线条是扭曲的,但没有人指责他们,由于艺术领域里没有“精确”这个词汇。
朦胧诗人的开山鼻祖李商隐,写下了多少令人如痴如醉的诗篇;“风波不信菱枝落,月露谁叫桂枝香”。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等,震撼过多少读者的心,但如我们却难以判断=定,他究竟是倾诉对情人的离愁,还是发泄不得志的牢骚。
也难以对每句话作出较准确的解释。
小时侯看读欧阳修的词,读到《生查子》中“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句,总想不通,为什么约会要在黄昏后,恋爱时,终于明白了,原来,黄昏后,不但有清风徐徐,而且月光里的人和物,都分外动人。
尽管是月色,也是明月不如淡月好,月光没有星光好,我们看咏情高手李后主的词,许多思念情人的篇章里,都是月色朦胧的,星光暗淡的:“朦胧澹月云来去”“烛明香暗画楼深”“花明月黯笼轻雾”“樱花落尽阶前月”有一次,在戏院里看京戏,旁边一位老先生,半闭着眼睛,手轻轻的跟着音乐的节拍上下挥着,那种欲醉欲痴的样子,扎实可爱,初想,他既然来看戏,为什么不看呢,既而明白了,原来他是有意识的制造朦胧。
从新批评角度解读《锦瑟》20 世纪中叶以后,西方文坛上新理论层出不穷,但是新批评作为形式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却从未退出过。
本文的目的是:在简要分析新批评的理论及方法的基础上,以李商隐的《锦瑟》为例,展示“细读”在诗歌解读方面的价值。
其细读的方法包括复义、张力、悖论、反讽、隐喻、象征。
锦瑟》是李商隐诗集的第一篇,也是一道千古谜。
这首诗辞藻华丽、用典殊多,晦涩难解。
至《锦瑟》问世以来,许多学者研究分析此诗,观点各自不同。
、复义复义”原指语言的多义所形成的复合意义,体现在诗歌中为多义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然而诗意的复杂性和多义性正是诗的特殊魅力所在[1] 。
如李商隐的《锦瑟》。
首先是用字的巧妙性。
李商隐的诗有的时候叫做《无题》,有的时候他取开头的两个字作为诗的标题,就如此诗《锦瑟》就文字本身来分析,“瑟”是一种乐器,“锦”是形容瑟”上的装饰非常美丽,这就是”锦瑟“的文本含义。
”锦瑟“这两个字给人的印象一个就是美好,还有利用音乐来传达情谊。
在传统看来,琴瑟指的是你心里边有什么样的感情,你就会弹出什么样的音乐。
中国的古人一直以来相信音乐是一定能够把你的内心的情意、品格都表达出来。
“无端“这个词在诗中更显得微妙,正是”无端“这个词让整首诗更为复杂,从而使人联想到是诗人听着悲伤的锦瑟,而引发感慨,还是想到华年的流逝而去伤感。
显然,”无端“并没有明显的理由,也没有明显的原因。
另外,” 无端“两个字表明它是无缘无故这样的,并不是自己能选择的。
所以更显出一种无奈之感。
其次就是“迷”字和“晓”字,本来的典故是没有这两个字的,但是诗人李商隐用自己的理解加上这两个字,让诗颇有深意。
“晓梦”指的是破晓以前的梦,说明梦很短,很快就要醒了。
而“迷”字说明诗人是如何的痴迷于蝴蝶翩翩飞舞的梦幻美丽之中,然而这样的美丽却是短暂的,表达出对美好的事物即将逝去的惋惜和自己无法把握的无奈之感。
“此情”两字本身就带有模糊性。
“此”字在古代汉语中为代词,在这首诗中指代并不明确,也许是怀才不遇的悲哀,也许是对逝去青春的感慨, 或是爱情家庭生活的怅惘,以及人生历程中悔恨和遗憾、伤感和困惑,或者仅仅是作者发一时之感。
李商隐《锦瑟》一诗朦胧美的表现本文是关于李商隐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李商隐的“无题诗”所描绘的画面唯美、感情真挚、逻辑跳跃、意蕴含蓄,为其增添了许多朦胧之美、悲怆之美、生命之美。
随着唐王朝的日渐衰弱,唐代诗歌的风格也由陈子昂提倡“汉魏风骨”时所表现的开阔胸怀、恢宏气度、积极进取的精神走向了由李商隐所建立的深婉精丽、富于感伤、带有象征暗示色彩的诗歌演变与发展。
在人们看来,李商隐“无题诗”的总体基调是“浓厚的感伤”,“凄艳而不轻佻”,“浓烈而凄清”。
袁行霈在《中国文学史》中将李诗的基调概括为“凄艳浑融”,认为“他把感伤的情绪注入朦胧瑰丽的诗境,融多方面感触于沉博绝丽之中,形成凄艳之美”,“并能以艳丽通于浑融,使诗歌在艺术上有博大的气象和完整性”。
在意境方面,则是具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朦胧美。
“它们要表现的不是一个故事,而是一种情绪;不是一幅时间、地点清晰可考的画面,而只是一种空灵缥缈但是可以把握的意境……在一定程度上,它们具有可以意会、较难言传的特点。
”这也是从唐向宋蔓延的一种过渡情感,不同于豪放、张扬的“盛唐之音”,而是寻求一种含蓄蕴藉的“韵外之致”、“味外之趣”。
作为“无题诗”之一的《锦瑟》也具有以上特点,并且巧妙地运用了复义理论构建起一幅幅缥缈、朦胧的美丽画卷,书写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世事沧桑,感伤之余又产生无尽的共鸣,朦胧之间又给人余味不尽美的体验。
复义理论是20世纪英美新批评派的代表理论之一。
新批评的代表人物瑞恰慈将语义学分析方法应用于文学语言的分析,他强调对文本进行细读式的解读,从文本的意思、情感、语调、用意入手,结合语境分析来把握作品的内在结构和意义,最终达到与作者情感经验进行有效交流的目的。
燕卜逊在《朦胧的七种类型》中对“复义” 所做的定义是“任何语义上的差别,不论如何细微,只要它使同一句话有可能引起不同的反映”。
他认为在古典诗歌中,复义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因为中国所有的字词都是具有多重意义的整体,复义理论的使用可以大大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以审美角度评李商隐《锦瑟》之朦胧美学院:文学院班级:中师151 姓名:王颖虹学号:1501021049 成绩:笔者作为一名中文师范专业的学生,在有幸听了一学期李老师美学原理课程后,对于此考察作业,以审美角度评自己喜欢的作品,理所当然选择了自己最熟悉的文学作品,李商隐的《锦瑟》。
学生才疏学浅,论资历才能远不如前者,然此文乃学生精心之作,鄙薄之处请老师不吝指教!下面附上《锦瑟》一诗: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首先,学生认为,美之一字何其朦胧。
世说朦胧美,是意指不张扬、不咄咄逼人,空谷幽兰般,静谧美好,让人看来舒服之美(学生自己的看法)。
美人分很多种,艳光四射者是为美人,小家碧玉者是为美人,精致如玉者也是为美人。
然,依己之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美得不刺人者才为美人,换言之,朦胧美的美人。
是以,以学生的眼光,古往今来的诗,最美者为李商隐之《锦瑟》也。
其次,此诗是李商隐最难索解的作品之一,诗家素有“一篇《锦瑟》解人难”的慨叹。
锦瑟之朦胧美与作者李商隐之生平遭遇大有干系。
学生在这里对此稍作解释。
李商隐因入“牛李”党争的漩涡中不能自拔,虽然一生不懈探索追求,可前途依然渺茫,这使得他的性格始终抑郁沉重。
他有感于自身,有感于世事,心中徘徊,转辗反侧,有难言之隐;他欲说还休,委婉其情,曲折其意,隐晦其事。
遂他的诗风表现在《锦瑟》中便有种独特的风味。
李商隐把朦胧意境作为一种美的诗歌境界来刻意追求,而且他那种缥缈朦胧的情思也确实适宜用这种意境来表现。
可以说,意境的朦胧,正是李商隐爱情诗的艺术个性,朦胧是模糊,就像雾中花,水中月一样,若隐若现,给人一种虚无缥渺的独特的美感。
然这种独特的朦胧美却也不是李商隐之独创。
早在他一千多年前出现的《诗经·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构成的一片苍茫迷离的境界,那位若隐若现,可望不可及的“伊人”形象,以及早他六百多年的曹植笔下那位若远若近,似有似无的洛水女神,都富于朦胧美。
唐诗的美——以《锦瑟》为例浅析李商隐诗中的美高一9 余瑞麒【关键词】:唯美主义锦瑟意象并置言尽而意不尽【内容摘要】:从“庄生……”一句一直到“蓝田……”一句,两句之间对仗工整巧妙。
“沧海”对“蓝田”,既是地名,“沧”指暗绿色又可以对上“蓝”,“海”对“田”,海对山。
两句之中,一山一水,一明一暗,一阴一阳,一珠一玉,处处都是工整的对偶,让人读起来不仅啧啧称奇。
除却形式美,这几句中透露的意境美也是令人感叹的。
浩淼的沧海上高悬一轮明亮的月,晶莹的珍珠仿佛流淌的眼泪;玉之气淡淡地萦绕在蓝田上空,和着温暖的阳光,愈加温润。
远望时依稀似有,近观时茫然却无,写景写境之妙,全在远近这数步之间了,全在这似有似无之间了。
这,就是李商隐诗中最标志性的美,也是唐诗中最标志性的美。
在源远流长的我国古典诗歌长河中,唐诗以其美的意境,美的形象,美的情趣,美的音律,美的色彩,使古往今来无数的读者为之沉醉、情随梦迁。
而唐诗的美,却又是最扑朔迷离,难以演说的。
李商隐是唐诗之美最有力的代表者之一,他的诗歌善于文采,充分地代表了唐诗的绮丽。
在此,我想以李商隐和他的一篇《锦瑟》为例,浅析诗中的美。
一、李商隐与其诗(一)生平: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
开成年间考中进士,历任县尉、秘书郎、东川节度使判官等低级职务。
一生都受党争影响,饱受排挤,政治上落寞失意。
诗与杜牧齐名,人称“小李杜”。
(二)其诗特点李商隐是唐代最为杰出的诗人之一。
他的诗句中处处用典,若非饱览诗书的人,很难看懂。
李商隐的诗句,既有杜甫浩瀚千古般喟然叹史,又有李贺精雕细琢般深情缠绵,这些便一齐构成了李商隐诗的特点:沉郁顿挫、华丽浓艳,有时有些缥缈的幻想,有时有融入些绮丽的辞藻。
更令人赞叹的,是他用典的能力。
他可以运用各种典故,隐晦地表达对当时社会环境、政治制度的一些想法和态度。
李商隐的诗中,写作手法也很丰富,几乎涵盖了中国古代诗歌写作所涉及到的各种象征、赋比兴的手法,使每句诗既有用典带来的历史的沉重感,又有读起来的美感与意境,让人能感受到最细微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