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尹伯成宏观经济学第十七章失业与通货膨胀
- 格式:ppt
- 大小:238.50 KB
- 文档页数:46
目 录第十二单元 宏观经济学导论第十三单元 国民收入决定:收入一支出模型第十四单元 消费和投资理论第十五单元 货币的需求和供给第十六单元 国民收入决定:IS-LM模型第十七单元 宏观经济政策及其效果第十八单元 国民收入决定: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第十九单元 通货膨胀与失业第二十单元 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第二十一单元 当代宏观经济学流派第二十二单元 国际经济部门第十二单元 宏观经济学导论1下列哪一项不列入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 )A.出口到国外的一批货物B.政府给贫困家庭发放的一笔救济金C.经纪人为一座旧房买卖收取的一笔佣金D.保险公司收到一笔家庭财产保险费【答案】B【解析】政府给贫困家庭发放的一笔救济金属于转移支付,而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把收入从一些人或一些组织转移到另一些人或另一些组织,没有相应的物品或劳务的交换发生,因此不列入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
2一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小于国民生产总值,说明该国公民从外国取得的收入( )外国公民从该国取得的收入。
A.大于B.小于C.等于D.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答案】A【解析】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区别在于:国内生产总值指的是在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是一个地域概念;而国民生产总值是一国所拥有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是一个国民概念。
具体来讲,国民生产总值中有一部分是本国拥有的生产要素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
从量上看,一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大于国内生产总值,说明本国公民在外国取得的收入大于外国公民在本国取得的收入,反之亦然。
3今年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大于去年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说明( )。
A.今年物价水平一定比去年高了B.今年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总量一定比去年增加了C.今年的物价水平和实物产量水平一定都比去年提高了D.以上三种说法都不一定正确【答案】D【解析】名义国内生产总值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那个时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价值。
今年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与去年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之间并不具有可比性。
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
尹伯成
【期刊名称】《世界经济文汇》
【年(卷),期】1995(000)002
【摘要】通货膨胀和失业从来都是一国宏观经济运行中可能出现的两大难题。
当前我国经济生活中的情况同样如此。
要控制通货膨胀,经济可能不景气,失业会增加;反之,为刺激经济,减少失业,则通货膨胀可能加剧。
如何认识和掌握二者关系,一直是理论界和政府部门最关注的问题之一。
在西方经济学界,长期有通货膨胀和失业相互交替的理论:失业率上升。
【总页数】3页(P25-27)
【作者】尹伯成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经济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49.21
【相关文献】
1.通货膨胀、失业率与经济增长互动关系分析 [J], 陈悦
2.20年来工业国家的失业、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 [J], 庞明川
3.失业、通货膨胀与新经济增长——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德蒙·费尔普斯宏观经济理论评述 [J], 肖留春;赵熹;彰慰
4.试论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和失业 [J], 刘兴海;李丽辉
5.欧盟及欧元区国家的失业、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 [J], 庞明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学西方经济学考试重点(尹伯成7)一名词解释机会成本:把一定经济资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放弃的另一些产品生产上最大的收益就是这种产品生产的机会成本。
▲效用:就是消费者消费物品或劳务所获得的满足程度,并且这种满足程度纯粹是一种消费者主观心理感觉.▲边际效用:是指消费商品或劳务的一定数量中最后增加或减少的那一单位商品或劳务所感觉到的满足程度的变化.▲规模报酬:是探讨这样一种投入一产出的数量关系,即当各种要素同时增加或减少一定比率时,生产规模变动所引起产量的变化情况.充分就业:一是“非自愿失业”已消除,失业仅限于摩擦性失业和自愿失业。
二是空缺职位总额恰好等于寻业人员的总额。
三是如果要再提高就业率,必须以通货膨胀为代价,那么也就实现了充分就业。
▲国内生产总值:指一个经济社会在某一给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稀缺性:相对于人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以及生产这些物品的资源是不足的。
这就是稀缺性。
▲需求价格弹性:通常被简称为需求弹性,它是指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其弹性系数等于需求量变动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Ed=-需求量变动率/价格变动率。
▲国民生产总值:是一国所拥有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是一个国民概念.凯恩斯陷阱:指由于流动偏好的作用,利息不再随货币供给量的增加而降低的情况。
恩格尔定律:指在一个国家或一个家庭中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降低,用弹性概念来解释恩格尔定律可以是:对于一个家庭或一个国家来说,富裕程度越高,则食物支出的收入弹性就越小;反之,则越大。
需求规律:在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既定的条件下,商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之间存在着反向的依存关系,即,商品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商品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
▲价格歧视:是指垄断者在同一时间内对同一成本的产品向不同的购买者收取不同的价格,或是对不同成本的产品向不同的购买者收取相同的价格。
尹伯成《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第9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精研学习䋞提供资料>无偿试用20%资料全国547所院校视频及题库全收集考研全套>视频资料>课后答案>往年真题>职称考试目录第1章导言1.1复习笔记1.2课后习题详解1.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2章商品供求与均衡价格2.1复习笔记2.2课后习题详解2.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3章消费者行为理论3.1复习笔记3.2课后习题详解3.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4章企业、生产和成本理论4.1复习笔记4.2课后习题详解4.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5章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市场中价格和产量的决定5.1复习笔记5.2课后习题详解5.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6章垄断竞争市场与寡头市场中价格和产量的决定6.1复习笔记6.2课后习题详解6.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7章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7.1复习笔记7.2课后习题详解7.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8章要素价格与收入分配8.1复习笔记8.2课后习题详解8.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9章市场效率与微观经济政策9.1复习笔记9.2课后习题详解9.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10章国民收入核算10.1复习笔记10.2课后习题详解10.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11章国民收入决定:收入-支出模型11.1复习笔记11.2课后习题详解11.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12章国民收入决定:IS-LM模型12.1复习笔记12.2课后习题详解12.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13章国民收入决定:AD-AS模型13.1复习笔记13.2课后习题详解13.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14章通货膨胀与失业14.1复习笔记14.2课后习题详解14.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15章宏观经济政策15.1复习笔记15.2课后习题详解15.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16章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与经济周期16.1复习笔记16.2课后习题详解16.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17章国际经济学初步17.1复习笔记17.2课后习题详解17.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18章西方经济学与中国18.1复习笔记18.2课后习题详解18.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第17章国民收入的决定:总需求—总供给模型17.1 复习笔记一、总需求函数1.总需求函数和总需求曲线(1)总需求是指整个经济社会在每一价格总水平上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
总需求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四方面构成。
总需求函数是指物价总水平与经济社会的均衡总支出或均衡总收入之间的数量关系。
一定的价格总水平总会有与之相适应的均衡总支出或总收入量。
描述总需求函数的几何图形,就是总需求曲线。
(2)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是因为物价变动的几种效应:①利率效应价格总水平上升,使得货币需求增加,将导致利率上升,进而导致投资水平下降,因而使总支出水平和收入水平下降。
②实际余额效应物价总水平上升,以货币表示的资产的购买力下降,人们的消费水平相应减少,并导致总需求减少。
另一方面,价格水平上升,会使人们的名义收入增加,从而进入更高的纳税档次,人们税负增加,可支配收入下降,进而使消费水平下降。
③汇率效应价格变动导致本币升值或贬值,引起汇率变化,从而影响进出口。
一方面,物价总水平上升,使进口增加,出口减少,净出口减少,总需求水平下降;另一方面,物价总水平上升,本国生产成本上升,如果此时外国物价未涨,则到外国投资显然合算,因而到外国投资增加,国内投资相应地减少,总需求下降。
2.总需求曲线斜率和移动(1)影响总需求曲线斜率的因素:①如果价格变化所导致的实际货币余额的一定量变化对均衡的收入和支出水平有较大影响,那么,曲线将是比较平缓的。
反之,曲线将是比较陡峭的。
②货币实际余额的变动对收入和支出水平的作用大,曲线将是比较平缓的。
反之曲线将是比较陡峭的。
(2)财政政策与总需求曲线的移动财政政策并不直接影响货币市场的均衡,从而也就不影响曲线的位置,但财政政策直接影响产品市场的均衡,从而影响曲线的位置。
这样,财政政策通过对曲线位置的影响而影响总需求曲线的位置。
政府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会直接增加总需求,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会直接减少总需求,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本科课程教学大纲《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西方经济学(宏观)课程编码:开课单位:地理与旅游学院开设学期:2013-2014年第二学期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课程性质:必修总学时数:共72学时,讲授72学时周学时数: 4适用专业:旅游管理编写时间:2013年12月先修课程:有:高等数学、微观经济学。
参考教材:1、尹伯成:《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宏观部分)》上海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2、历以宁:《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
3、多恩布什[美]:《宏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萨缪尔森[美]:《经济学》16版,麦格劳—希尔公司,1998年。
一、课程的教学目标与任务(黑体小四)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现代宏观经济学的最基本概念,了解这一学科的基本构架和分析逻辑;能够运用宏观经济学原理观察、分析和解释现实生活中比较简单和典型的宏观经济现象和问题;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经济学及其相关课程提供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准备。
教学任务:使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有一个总体的把握;掌握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几个核心问题,把握住短期、中期和长期三个模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了解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善于运用所学的概念、原理和模型去理解、分析和解释一些实际的简单的宏观经济问题。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前导课程《高等数学》、《微观经济学》,后续课程《消费经济学》、《旅游经济学》。
三、课程内容及基本要求(课程内容按章节来写)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8课时,讲授)第一节国内生产总值一、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二、GNP与GDP第二节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一、支出法的含义二、收入法的含义第三节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一、国内生产总值GDP二、国内生产净值NDP=GDP-折旧四、个人收入PI五、个人可支配收入DPI第四节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一、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与储蓄-投资恒等式二、三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与储蓄-投资恒等式三、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与储蓄-投资恒等式第五节名义GDP和实际GDP一、名义GDP的概念二、实际GDP的概念三、GNP折算指数=名义GNP/实际GNP第六节结束语一、比较SNA与MPS体系二、SNA核算体系的局限性三、SNA核算体系的合理性1.基本要求本章通过研究宏观经济中各有关总量是如何核算的,使学生掌握:(1)西方国民收入核算的核心指标;(2)西方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原理;(3)对于经济学院的学生来说,还要求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一些实际统计数据进行分析计算。
西方经济学第17章--宏观经济政策1.充分就业与失业问题:(1)摩擦性失业(2)自愿性失业(3)非自愿性失业(4)自然失业率=(正常失业人口+自愿性失业人口)/劳动总人口2.通货膨胀的分类:(1)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2)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3)结构型通货膨胀。
3.菲利普斯曲线:4.奥肯定律:失业率如果超过充分就业的界限(通常以4%的失业率为标准)时,每使失业率降低1%,实际GDP则必然增加3%;反之,失业率每增加1%,实际GDP则会减少3%。
注:(1)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Arthur Okun)利用美国55个季度(从1947年第二季度~1960年第四季度)中失业率变化和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变化的资料,通过简单的回归方程,估算出反映两者变化之间关系的一个数值。
(2)奥肯定律可以用来计算“潜在GDP"(即充分就业条件下的GDP水平)。
5.凯恩斯主义的财政学思想:在凯恩斯以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传统的财政思想是“健全财政”的理财思想,它反映了自由放任经济的财政政策主张,“健全财政”的思想原则是:a.量入为出,收支平衡政府的财政不以赚钱为目的,不应出现赤字,应该每年都保持预算的平衡。
同时,政府尽量少预算,支出要节俭,并严格控制其用途。
b.少征税私人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赋税过重会抑制厂商和个人的积极性,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反而不利.c.少发公债一切欠债都是罪恶,公债尤其如此,它是子孙后代的一种负担。
长期以来,西方各国政府均遵循上述原则,除非遇到战争等特殊情况,政府一般不扩大支出,也不大量增加债券。
按传统的经济思想,既然社会总供给能够创造总需求,失业也不会产生,因此政府对经济并无过多的干预经济之必要。
30年代爆发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打破了传统经济理论的理想境界,大量产品过剩和大量失业现象,使“供给能够创造自身的需求”这一理论不能解释,于是产生了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在《通论》中一反传统的经济理论与政策,不在供给方面,而在需求方面大做文章,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的理论,认为经济危机以及产品大量过剩和严重失业等现象都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而引起的,即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不足和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不足。
尹伯成《现代西方经济学习题指南(宏观经济学)》(第7版)单项选择题详解尹伯成《现代西方经济学习题指南(宏观经济学)》(第7版)单项选择题详解第十二单元宏观经济学导论1(下列哪一项不列入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 )A(出口到国外的一批货物(政府给贫困家庭发放的一笔救济金 BC(经纪人为一座旧房买卖收取的一笔佣金D(保险公司收到一笔家庭财产保险费【答案】B【解析】政府给贫困家庭发放的一笔救济金属于转移支付,而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把收入从一些人或一些组织转移到另一些人或另一些组织,没有相应的物品或劳务的交换发生,因此不列入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
2(一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小于国民生产总值,说明该国公民从外国取得的收入( )外国公民从该国取得的收入。
A(大于B(小于C(等于D(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答案】A【解析】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区别在于:国内生产总值指的是在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是一个地域概念;而国民生产总值是一国所拥有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是一个国民概念。
具体来讲,国民生产总值中有一部分是本国拥有的生产要素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
从量上看,一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大于国内生产总值,说明本国公民在外国取得的收入大于外国公民在本国取得的收入,反之亦然。
3(今年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大于去年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说明( )。
A(今年物价水平一定比去年高了B(今年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总量一定比去年增加了C(今年的物价水平和实物产量水平一定都比去年提高了D(以上三种说法都不一定正确【答案】D【解析】名义国内生产总值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那个时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价值。
今年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与去年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之间并不具有可比性。
所以,ABC三项都是错的。
4(“面粉是中间产品”这一命题( )。
A(一定是对的B(一定是不对的C(可能是对的,也可能是不对的D(以上三种说法全对【答案】C【解析】面粉既可以是最终产品也可以是中间产品。
《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习题解答(尹伯成主编:《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上海人民出版社)习题一2.答:要看具体情况。
例如,研究人们的消费行为如何决定属于微观经济学的对象;研究人们的消费水平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则属于宏观经济学的对象。
3.D4.B5.B6.C7.B8.B9.答:经济理性主义是经济学中的一种假定:人们的经济行为或选择都是具有理性的,即人们总是在所有可能的选择中作出能最好地达到预期目的的选择。
在日常生活中,消费者追求最大效用、生产者追求最大利润符合此原则,也有非理性或反理性的行为。
在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定中,自私或利己主义和完全理性是两个前提,自私自利者是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原则,在此原则下他很可能从不感情用事且处处斤斤计较。
当然,现实生活中愚蠢的或守财奴式的自私自利者也可能是非理性的。
损人利己可能导致他人的抱负或法律的制裁,而且这种报复或制裁所带来的不利可能大于损人所得到的利,所以,损人利己很可能是非理性的。
上述答案是实证性的,而不是规范性的。
10.经济学中的均衡是“指经济体系中变动着的各种力量处于平衡因而变动的最后倾向等于零的那种状态。
”([美]D·格林沃尔德主编:《现代经济学词典》)习题二2.⑴需求曲线向左移动;⑵需求曲线向右移动;⑶需求曲线向右移动;⑷需求曲线位置不变。
3.以教材P47-49 的结论为已知条件,用几何方法可以证明:在同一坐标图上,任意两条需求曲线(无论是否线性)相交的交点的弹性都是不相等的。
(如果两条需求曲线相切,则切点的弹性相等。
)4.以教材P47-49 的结论为已知条件,用几何方法可以证明:①a、b、c三点的需求价格弹性相等。
②e 点的需求价格弹性(绝对值)大于d 点;d点的需求价格弹性(绝对值)大于a点。
5.答:农产品应当提价,高档消费品应当降价。
因为农产品是生活必需品,需求价格弹性小于1,其销售总收入与价格同方向变动,因而提高价格销售总收益将增加;高档消费品是奢侈品,需求价格弹性大于1,其销售总收入与价格反方向变动,因而降低价格销售总收益将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