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16盼优秀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8.97 KB
- 文档页数:6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盼》教案及课文原文【篇1】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盼》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掌握生字新词。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了解作者是如何描写心理活动的。
4.了解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
教学重点默读课文,知道课文写了哪些事例。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盼”这一中心意思来写的,学习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思想。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掌握“袖、篷、缩”等15个生字,理解新出现的词语。
2.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了解课文中心思想。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简介作者1.老师出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谜底。
“一件小花衣,真是好稀奇。
太阳出来不能穿,下雨穿上最神气。
”(雨衣)2.雨衣图片教师解题:我们课文的题目是什么,大家读一下。
你有没有“盼”过某些事情?把你盼望的事情和同位说一说。
课文中的故事和雨衣有关,学习了课文,我们就知道是谁在盼,盼什么,愿望实现了吗?(板书:16.盼)3.简介作者:这篇课文的作者铁凝,是一位女作家,1957年9月出生于河北省赵县,河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197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主要著作有《玫瑰门》、《大浴女》、《没有钮扣的红衬衫》、等100余篇、部,作品曾6次获包括“鲁迅文学奖”在内的文学奖。
由铁凝编剧的电影《哦,香雪》获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大奖,以及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
部分作品已译成英、俄、德、法、日、韩、西班牙、丹麦、挪威、越南等多国文字。
二、检查预习,纠正指导1.认读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1)“筒”与“桶”在用法上要区别;(2)“篷”与“蓬”字形区别,意义不同;(3)指导书写“嚷、酱、唇”等生字。
2.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解释词语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喧闹:喧哗热闹。
理直气壮:理由正当充分,胆子壮,说话十分有气势。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盼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盼教学设计第【1】篇〗一、教学目标1、梳理文章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
2、通过具体语句,分析人物心理的变化过程。
3、学习分析小说人物心理的方法。
二、重点难点:通过具体语句感受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齐读课题“盼”,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盼望,希望的意思。
盼,目分黑白也。
——《说文解字》盼,美目也。
——《字林》说明这个字是期待等待美好的事物,或者实现一个美好的愿望。
今天我们看看作者要盼望一个什么美好的事物呢盼穿雨衣。
主人公在实现“穿上新雨衣”这一愿望的过程中,他的心理有哪些变化作者如何表现这样变化呢二)、研读课文1、文章1-2段,这是一件什么样的雨衣“绿色的”“透明的”“斗篷式的”:雨衣非常美丽、便捷。
2、我初次见到它时有哪些具体表现呢“戴”“抖抖”“窸窸窣窣”3、这些词体现了我当时什么样的心理内心非常欣喜,迫不及待地想要穿上新雨衣。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人物的具体表现来体会到人物的心理。
4、我盼望着穿雨衣,也就盼望着变天,我是如何盼望着变天的呢“每天在放学的路上我都是这样想”:体现我内心十分焦急着急。
通过人物的直接描写,体现人物心理。
5、我盼变天,终于变天了,此时我的心理有怎样的变化呢“路边的小树忽然莎啦啦地喧闹起来,好像在嘻嘻地笑。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树被风吹动的声音,体现起风了,要下雨了。
因此通过此时环境的特点,来展现人物的内心。
6、因此当我们理解人物内心时,可以通过直接描写人物内心的语句、描写人物外在表现以及环境描写衬托人物心理这三方面来分析人物心理特点。
四人为一组,阅读文章的5—21节,圈画出描写主人公心理的语句,并结合三个表现人物内心的方法,分析人物此时的心情。
5—15段:人物的语言、肖像(外在表现),体现主人公无法穿上雨衣内心的失望。
(分角色朗读课文)16段:人物的心理活动,直接体现人物的心理。
17段:环境描写,运用比喻的修辞,体现人物兴奋愉快的心理。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盼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盼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找出课文围绕“盼”写了“我”的哪些表现,体会作者从不同角度将重要部分写详细的表达方式。
3.感受“我”的情感变化,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1.理解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来表达中心意思的写法。
2.学会并运用写作过程中围绕中心意思将重要部分写详细、写具体。
板块一回顾篇章,导入新课1.导入新课,齐读课题。
2.出示篇章页,回顾习作要求,齐读语文要素: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
板块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并思考:本文的“我”究竟“盼”的是什么?(二)梳理内容,选取事例。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关键内容。
思考:(1)课文围绕“盼”写了“我”的哪些表现?(2)完成课堂作业本第3题。
2.根据作业本题目总结归纳。
板块三细读语段具体分析(一)细读“得到雨衣”部分,感受作者对雨衣细致的描写。
小结:写作可以从眼、耳、鼻、舌、身、意等方面来丰富描写。
(二)通过心理描写感受“盼”的心情。
过渡:新雨衣那么独特,“我”那么喜欢,所以开始盼下雨穿新雨衣,而在这一次又一次的期盼中,“我”的心情可谓一波三折。
你能借助图示,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我”的心情变化吗?1.学生讨论读第3-20自然段的感受。
2.从直接心理描写和借景抒情的间接心理描写体会“我”急迫、无奈、憧憬、失望又惊喜的心情。
(三)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感受“盼”的心情。
过渡:关于表现“我”“盼”的心情,课文还有哪些部分写得具体又生动呢?1.聚焦第5-15自然段。
2.从“我”和妈妈的对话中体会“我”兴奋、失落、急切、不安的心情。
过渡:习作单元不仅要学习优秀例文的写作方法,更要通过模仿练笔感受写作的魅力。
3.随堂小练笔:模仿第5-15自然段围绕“悔”写一段“我”和妈妈的对话。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盼》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通过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春天的期盼和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春天的期盼。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重点句子和段落。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四、教学准备课文《盼》的教材。
多媒体课件,包括课文朗读、生字新词的展示等。
角色扮演的道具(如春天的图片、春天的植物模型等)。
创意写作和绘画材料(纸、笔、颜料等)。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情景导入:播放春天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对春天的向往。
提问:“你们喜欢春天吗?为什么?”2. 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分享对春天的感受,引入课文主题。
二、初读课文(10分钟)1. 自由朗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2. 检查生字: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跟读并记忆。
3. 整体感知:提问:“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三、细读课文(15分钟)1. 逐段阅读:教师引导学生逐段阅读,理解每段的意思。
2. 理解重点句子:教师点出重点句子,引导学生理解其含义和表达的情感。
3.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段落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课文中的情景。
四、深入理解(15分钟)1.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表达的情感,教师巡视指导。
2. 展示分享:每组选出代表,向全班展示讨论结果。
3. 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春天的期盼和热爱之情。
五、拓展延伸(15分钟)1. 创意写作: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春天的期盼。
2. 绘画展示:学生绘制春天的景象,展示他们对春天的理解。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盼》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盼》课文原文有一天,妈妈下班回来,送给我一个扁扁的纸盒子。
我打开一看,是一件淡绿色的、透明的新雨衣。
我立刻抖开雨衣就往身上穿。
怎么?雨衣上竟然还长着两只袖筒,不像那种斗篷式的:手在雨衣里缩着,什么也干不了。
穿上这件情况就不同了,管你下雨不下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我一边想,一边在屋里走来走去,戴上雨帽,又抖抖袖子,把雨衣弄得窸窸窣窣响。
直到妈妈声喊:“蕾蕾,你疯啦?嫌身上没长痱子吗?”我才赶忙把雨衣脱下来。
摸摸后背,衬衫已经让汗水浸湿了,浑身凉冰冰的。
我开始盼着变天。
可是一连好多天,白天天上都是瓦蓝瓦蓝的,夜晚又变成满天星斗。
我的雨衣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盒子里,盒子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衣柜里。
每天在放学的路上我都这样想: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总是“晴”呢?有一天,快到家时,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
还用问,这是起了风。
一会儿,几朵厚墩墩的云彩飘游过来,把太阳也给遮盖住了。
天一下子变了脸色。
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却放慢了脚步,心想,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果然,随着几声闷雷,头顶上真的落上了几个雨点儿。
我又伸手试了试周围,手心里也落上了两点。
我兴奋地仰起头,甩打着书包就大步跑进了楼门。
“妈妈!”我嚷着奔进厨房。
“蕾蕾回来得正好,快把头发擦擦,准备听英语讲座!”“可是……还差半小时呀。
”我嘟囔着,心想,你怎么就不向窗外看一眼呢?“那就休息一下。
”妈妈说完,只听吱的一声响,原来她正往热油锅里放蒜薹呢。
“我今天特别特别不累。
妈妈,我给你买酱油去吧,啊?”我央求着。
“你看,酱油我下班带回来了。
”妈妈冲我笑了笑,好像猜着了我的心思。
“可……是还要炖肉吗?炖肉得放好多好多酱油呢。
”我一边说,一边用眼瞟着窗外,生怕雨停了。
第1 页共19 页。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盼》课文原文及教案【本文概要】本文围绕“盼”字记叙了“我”因为想穿新雨衣,迫切地盼望着一场雨的到来,展现了儿童细腻、有趣的内心世界,赞美了童真、童趣,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童年的怀念之情。
本文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本文概要】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盼》教案教学目标:1.会写15个生字,重点理解“斗篷、瓦蓝、预报、理直气壮”等词语。
2.准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语速、语调和重音。
3.把握文章的中心,理解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的。
4.关注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体会文中心理描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了解“我”盼的过程,学习作者围绕中心安排典型事例的写法。
教学难点:根据上下文,透过细腻的描写品味“我”的心理和情感。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写“袖、篷、缩”等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斗篷、袖子、遮盖、油锅”等词语。
2.能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语言的特点。
3.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安排材料的。
教学难点1.读写并积累、运用生字新词。
2.把握主要内容,概括文章围绕中心思想写的几件事情。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导入,感悟课题。
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题目是《盼》。
一个“盼”字带给大家怎样的联想呢?老师看到“盼”字,脑海里就浮现出了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的开头: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他盼望的是春天的来临,经过了一个寒冬的人们,对温暖、充满生机的春天是多么盼望啊!同学们,你们是否也有过“盼”的经历呢?2.学生自由发言,说一说“盼”的经历。
预设:本文的题目只有一个字,但这一个字却极能引发学生的思考。
我们每个人都有过“盼”的经历,盼生日、盼节日、盼望一次旅行、盼望快快长大……,学生通过谈论自己“盼”的经历,能回忆起当时的心理活动和情感,为全文的学习奠定感情基调。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介绍作者及课文的写作背景。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盼说课稿(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盼说课稿第1篇】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7课《盼》优秀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盼》一文。
我将今天说课的主题定为:立“中心意思”为宗,品童趣之心“盼”,将从三维视角解教材、立足素养设目标、以生为本说学程、梳理归纳理板书几个环节展开对本课第一课时的教学解读。
三维视角解教材单元视角: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是一个习作单元,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
”告诉学生写文章要讲究立意,也就是要把文章的魂找到,即文章的中心。
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
安排了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等内容,单元中每一项内容的安排都指向习作能力的培养。
而精读课文的主要功能则是从阅读中学习写作的方法。
安排的两篇精读课文都是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但不同的是《夏天里的成长》是版块式的,前面植物与动物两个方面调换顺序也不影响表达,而《盼》一文是以事情发展顺序来写的,事与事之间不能调换顺序。
不同文章、不同题材的文章帮助学生体会围绕中心意思写的方法。
文本视角:《盼》是当代作家铁凝的作品,铁凝擅长描写女性心理,揭示人的心灵世界。
盼就是一种心理活动,本文作者紧扣“盼”这一心理,详细叙述了“盼”的经过:“我”得到了一件新雨衣后,开始盼变天,下起了雨盼出门,没法出门,盼雨停,盼来雨天,快乐出门,呼应本单元“围绕中心意思,选取不同事例表达”的语文要素。
全文站在儿童的视角,语言细腻、生动,充满童趣,展现了小主人公蕾蕾丰富的心里和情感变化,塑造了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女孩形象。
学情视角:部编版教材关于这一语文要素的梯度安排(如图),在五年级下册出现“中心思想”这一概念,说明在六年级学生内心,已有这样的概念。
同时,这也是本单元的第2篇精读课文,通过第一篇精读课文《夏天里的成长》的学习,学生已初步领悟“围绕中心意思写”的方法。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盼教案范文(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盼教案范文第【1】篇〗《盼》是六年级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文选自作家铁凝的第一本出版小说《夜路》,是一篇儿童文学类的小说。
作者以孩子的视角,记述了得到新雨衣,渴望下雨到愿望实现——在雨中穿上了新雨衣的故事。
用细腻的语言描述了小主人公情感和心理的变化,表现了童真童趣。
【教学目标】1.疏通重难点字词的读音和写法。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厘清行文思路,感受小主人公因新雨衣而产生的“盼”。
3.通过捕捉环境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对话等描写,来感受小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通过捕捉环境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对话等描写,来感受小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教学过程】核心问题:作者如何围绕一个“盼”字展开描写,表现小主人公的情感变化一、导入【由标题“盼”字导入。
】“盼”字是什么意思,从目从分→眼睛黑白分明→直勾勾地看,眼巴巴地看→内心的渴望→每一个“盼”的背后都有一个愿望,那么本文的小主人公蕾蕾,她“盼”的是什么呢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以“盼什么”为主问题,引导梳理出文章结构。
】主人公蕾蕾“盼”的是什么呢晴天多好啊,盼下雨干什么呢下雨穿雨衣不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吗有什么可盼的(一般我们盼的事情,都是特别的、喜欢的或者是新鲜的)——插入作者的写作背景哪里可以看出雨衣的特别哪里可以看出我很喜欢盼下雨盼下雨穿雨衣新雨衣很特别(怎么、竟然、不像)我很喜欢(立刻,抖开)文中第1、2节新雨衣那么独特、我那么喜欢,所以我开始盼下雨,盼下雨穿新雨衣。
给大家2分钟时间,快速阅读全文,看看作者围绕“盼”字,写了哪些事。
梳理一下情节,划分一下段落。
找出文章围绕“盼”写的几件事情:开始盼变天盼到下雨却未能出门盼到雨继续下终于如愿以偿三、再读课文,深入探究【以“怎么盼”为主问题,引导关注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问题预设回答设计意图新雨衣那么独特,“我”那么喜欢,所以开始盼下雨穿新雨衣,那么“我”是怎么“盼”的呢在这个“盼”的过程中,“我”的心情又是怎样的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自读课文,思考以上问题。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盼》原文及教案【原文】有一天,妈妈下班回来,送给我一个扁扁的纸盒子。
我打开一看,是一件淡绿色的、透明的新雨衣。
我立刻抖开雨衣就往身上穿。
怎么?雨衣上竟然还长着两只袖筒,不像那种斗篷式的:手在雨衣里缩着,什么也干不了。
穿上这件情况就不同了,管你下雨不下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我一边想,一边在屋里走来走去,戴上雨帽,又抖抖袖子,把雨衣弄得窸窸窣窣响。
直到妈妈声喊:“蕾蕾,你疯啦?嫌身上没长痱子吗?”我才赶忙把雨衣脱下来。
摸摸后背,衬衫已经让汗水浸湿了,浑身凉冰冰的。
我开始盼着变天。
可是一连好多天,白天天上都是瓦蓝瓦蓝的,夜晚又变成满天星斗。
我的雨衣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盒子里,盒子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衣柜里。
每天在放学的路上我都这样想: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总是“晴”呢?有一天,快到家时,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
还用问,这是起了风。
一会儿,几朵厚墩墩的云彩飘游过来,把太阳也给遮盖住了。
天一下子变了脸色。
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却放慢了脚步,心想,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果然,随着几声闷雷,头顶上真的落上了几个雨点儿。
我又伸手试了试周围,手心里也落上了两点。
我兴奋地仰起头,甩打着书包就大步跑进了楼门。
“妈妈!”我嚷着奔进厨房。
“蕾蕾回来得正好,快把头发擦擦,准备听英语讲座!”“可是……还差半小时呀。
”我嘟囔着,心想,你怎么就不向窗外看一眼呢?“那就休息一下。
”妈妈说完,只听吱的一声响,原来她正往热油锅里放蒜薹呢。
“我今天特别特别不累。
妈妈,我给你买酱油去吧,啊?”我央求着。
“你看,酱油我下班带回来了。
”妈妈冲我笑了笑,好像猜着了我的心思。
“可……是还要炖肉吗?炖肉得放好多好多酱油呢。
”我一边说,一边用眼瞟着窗外,生怕雨停了。
“我什么时候说过要炖肉?”妈妈焖上米饭,转过身来看了我两眼。
“你没说,爸爸可说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盼教学设计(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盼教学设计第1篇】盼(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默读课文,勾画对小作者的心理描写,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 借助思维导图体会课文是如何选取事例,围绕“盼”这一中心意思写的。
3. 通过“盼出门”事例,抓住语言、动作、环境等描写方法,学习如何将典型事例写具体。
二.教学重点:理解作者是如何选取不同事例来表达中心意思。
三.教学难点:理解作者是如何将典型事例写具体的;通过捕捉环境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来感受小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四.教学过程:(一)由题目入手,理解盼的意思。
部编语文六年级上册《盼》教学设计所以有个四字成语叫“左顾右盼”,就是左边看看右边看看的意思。
后来也引申为“期待、期望”。
所以在这里,“盼”指的是小作者一系列的心理活动。
好,让我们带着期待读一读只有一个字的题目。
(二)理思路,寻找“盼”——写作方法:事例扣中心。
1.师:每一个“盼”的背后都有一个愿望,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还记得作者在盼什么吗?(因为得到了一件新雨衣,所以作者盼着能穿上雨衣。
)2.你还记得那究竟是一件怎样的雨衣吗?(出示课件:“雨衣上竟然……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3.就是这件雨衣,却引出一段曲折、有趣的故事,回忆一下文章围绕“盼”写了哪几件事?(盼变天、盼出门、盼雨停)4.思索:“仔细揣摩文章中心和三个事例,你发现了什么?总结写法:善于读书的同学总是能发现文本背后的秘密。
写文章要紧扣中心选择事件来写,作者以雨衣为线索,贯穿整个过程。
三个不同时间的不同事例可不是随随便便取的,只有选最能表现中心的事例,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因此,要(板书:紧扣中心,用心取材)5.在这一个个期盼中,“我”这个小女孩内心情感又会有怎样的波澜起伏呢?找到“我”心理变化的句子画下来。
(三)找心理,感受“盼”——写作方法:心情有起伏。
1.预设一:每天在方向的路上我都这样想:太阳把天烤的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天气预报总是晴呢?2预设二: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却放慢了脚步,心想,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上最美的事呢!师:天马上就要下雨了,人们行色匆匆。
六年级语文上册《盼》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了解文章的主题和背景知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讲解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所传达的情感和意义,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理解文章的主题和背景知识。
2. 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所传达的情感和意义,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与主题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进入《盼》的主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初步感知: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并回答一些有关课文内容的问题,帮助他们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 深入分析: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内容,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法,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掌握文章的主题和背景知识。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 总结归纳:通过总结归纳,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5. 拓展延伸:通过展示一些与主题相关的图片和资料,引导学生了解更多的背景知识和人文精神,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认识。
同时,可以布置相关主题的写作任务,巩固学生的语文能力。
6. 课堂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朗读等活动,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提醒学生注意课堂上的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教学方法:讲解、问答、讨论、演示等。
2. 教学手段:PPT演示、视频播放、图片展示等。
3. 教学工具:投影仪、音响设备等。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 课堂练习:引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题,检测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
2. 作业:布置相关主题的阅读任务或写作任务,巩固学生的语文能力。
3. 评价方式: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设计 16 盼一、教学目标1. 理解“盼”的含义,明白“盼”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的期待和希望,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3. 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盼”的思想,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盼”。
我们将通过讲解、展示、实践等方式,让学生了解“盼”的含义,明白“盼”的重要性,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盼”的思想。
三、教学方式及方法1. 讲解法首先,教师将向学生讲解“盼”的含义和重要性。
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将结合实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盼”。
2. 展示法教师将展示一些关于“盼”的实例,让学生看到“盼”在生活中的影响和作用。
3. 实践法通过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盼”的力量,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盼”。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教师向学生介绍新课内容,引导学生对“盼”产生兴趣。
2. 讲解新课教师讲解“盼”的含义和重要性,结合实例进行讲解。
3. 展示实例教师展示一些关于“盼”的实例,让学生看到“盼”在生活中的影响。
4. 实践活动组织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盼”的力量。
5. 总结新课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新课,强调“盼”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教师将通过观察、提问、测试等方式,对学生的研究情况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盼”的理解程度。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需要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反思教学中的问题和不足,以便改善和提高教学质量。
七、家庭作业让学生在家中进行一些关于“盼”的思考和实践,以巩固在学校学到的知识。
八、教学材料1.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科书。
2. 与“盼”相关的实例和资料。
3. 实践活动所需的材料。
以上就是我设计的关于“盼”的教学活动,希望能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盼”,从而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盼》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盼》课文原文有一天,妈妈下班回来,送给我一个扁扁的纸盒子。
我打开一看,是一件淡绿色的、透明的新雨衣。
我立刻抖开雨衣就往身上穿。
怎么?雨衣上竟然还长着两只袖筒,不像那种斗篷式的:手在雨衣里缩着,什么也干不了。
穿上这件情况就不同了,管你下雨不下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我一边想,一边在屋里走来走去,戴上雨帽,又抖抖袖子,把雨衣弄得窸窸窣窣响。
直到妈妈声喊:“蕾蕾,你疯啦?嫌身上没长痱子吗?”我才赶忙把雨衣脱下来。
摸摸后背,衬衫已经让汗水浸湿了,浑身凉冰冰的。
我开始盼着变天。
可是一连好多天,白天天上都是瓦蓝瓦蓝的,夜晚又变成满天星斗。
我的雨衣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盒子里,盒子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衣柜里。
每天在放学的路上我都这样想: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总是“晴”呢?有一天,快到家时,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
还用问,这是起了风。
一会儿,几朵厚墩墩的云彩飘游过来,把太阳也给遮盖住了。
天一下子变了脸色。
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却放慢了脚步,心想,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果然,随着几声闷雷,头顶上真的落上了几个雨点儿。
我又伸手试了试周围,手心里也落上了两点。
我兴奋地仰起头,甩打着书包就大步跑进了楼门。
“妈妈!”我嚷着奔进厨房。
“蕾蕾回来得正好,快把头发擦擦,准备听英语讲座!”“可是……还差半小时呀。
”我嘟囔着,心想,你怎么就不向窗外看一眼呢?“那就休息一下。
”妈妈说完,只听吱的一声响,原来她正往热油锅里放蒜薹呢。
“我今天特别特别不累。
妈妈,我给你买酱油去吧,啊?”我央求着。
“你看,酱油我下班带回来了。
”妈妈冲我笑了笑,好像猜着了我的心思。
“可……是还要炖肉吗?炖肉得放好多好多酱油呢。
”我一边说,一边用眼瞟着窗外,生怕雨停了。
“我什么时候说过要炖肉?”妈妈焖上米饭,转过身来看了我两眼。
16.盼【教学目标】1.会写14个生字,认识多音字“嚷”,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能借助心理活动描写,感悟人物的内心的世界。
4.学习作者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2. 能借助心理活动描写,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袖、筒、篷、缩”等12个生字,理解新出现的词语。
2.指导学生在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具准备】课件(笔顺动态演示朗读音视频建议使用荣德基小学课件)【教学过程】1.听范读。
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
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1)认读生字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袖筒斗篷收缩疯狂瓦蓝甩开叫嚷酱油炖肉嘴唇蹦跳楼梯(重点指导生字“缩、嚷”为平舌音,“甩、唇”为翘舌音;前鼻音“瓦”等;后鼻音“筒、蓬、况、疯、酱、蹦”。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指导读以下的词语:袖筒、斗篷叫嚷、嘴唇注意读准“袖、蓬、嚷、唇”的字音。
(2)学习多音字:闷(mèn mēn)练①读句子,找发现。
今天的天气真是闷热。
②读一读:闷(mēn)热的蒸汽车间里工作的时间长了,总有头昏胸闷(mèn)的感觉。
(3)理解词语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斗篷披在肩上没有袖子的外衣,形如斗,故称斗篷。
窸窸窣窣拟声词,形容摩擦等轻微细小的声音。
痱子痱子是夏季或炎热环境下常见的表浅性、炎症性皮肤病。
逗引用惹人的言行,逗弄对方。
葱葱茏茏(草木)青翠茂盛。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能让人信服。
(4)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主要写了“我”有了一件长有两个袖筒的新雨衣后就盼望下雨,盼望雨滴打在新雨衣上,最后终于如愿以偿的事。
部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5单元第16课《盼》《盼》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会写“袖、篷”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斗篷、情况”等13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理清行文思路,感受小主人公因新雨衣而产生的“盼”。
2.过程与方法:通过捕捉环境、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来感受小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3.情感态度价值观:把握文章中心,理解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的。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捕捉环境、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来感受小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难点】抓住文章中心,学会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的方法。
资料与工具:PPT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着眼课题,导入新课。
1.“盼”是什么意思?“盼”就是盼望,每一个“盼”的背后都有一个愿望,那么本文的小主人公蕾蕾,她“盼”的是什么呢?(板书:盼)2.今天我们要学习课文“盼”,让我们去看看“我”最盼望的是什么,其中又有怎样的心理变化。
3.简介作者。
小组结合预习情况,派代表发言。
4.结合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并画出生字词,注意把课文读通顺。
边读边想: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学生读后交流,教师引导概括。
3.自学检测。
4.理清脉络,交流情感。
(1)指名读课文,边读边想,主人公蕾蕾“盼”的是什么呢?(盼下雨、穿雨衣)为什么会如此热切地“盼”?文章是通过哪些事情来写“盼”的?按照这个思路,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每部分主要讲了什么?(2)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3)小组交流,讨论,指名答。
(4)结合学生回答,师生评议,教师小结。
三、研读文本,加深感悟。
1.研读第一部分。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1、2自然段,思考:妈妈给“我”买的雨衣是什么样子的?从哪里能看出“我”对这件雨衣的喜爱?(2)小组合作交流(出示交流提示):①那是一件什么样的雨衣?②除了雨衣本身的漂亮外,还有哪些地方能看出作者十分喜欢新雨衣?③“我”对雨衣的喜爱从哪些文字可以看出来?(3)教师巡视,与个别小组交流指导。
对韵歌-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对韵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掌握对韵歌的演唱方法和技巧,并能正确朗诵。
3.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二、教学重点
1.对韵歌的演唱方法和技巧。
2.培养学生音乐节奏感,加强对字音节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
1.学生朗诵过程中的语音语调掌握。
2.学生理解对韵歌对于提高语文修养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
1.演唱法:由教师演唱,学生跟唱,逐句点评并反复演唱巩固。
2.朗诵法:由教师朗诵、学生模仿、整体朗诵。
五、教学内容
本课主要教授对韵歌《我的娃娃》。
1. 教师示范
教师先演唱全曲一遍,让学生听一遍。
然后再给学生详细地讲解如何演唱。
2. 学生模仿
教师先让学生学习歌词,掌握每个字的发音和意思,然后再给学生模仿教师的演唱。
3. 整体朗诵
学生熟悉歌曲后,教师让学生分成小组,每组交替演唱对韵句子,提高学生的自信和表现力。
六、教学过程
1.教师演唱全曲,学生跟唱。
2.教师细讲对韵歌的演唱方法和技巧。
3.学生模仿教师演唱,跟着节奏朗读歌词。
4.整体朗诵:让学生分组,每组交替演唱对韵句子。
5.教师点评学生演唱时的语音语调,纠正错误,再进行多次学习。
七、教学后记
本课通过对韵歌《我的娃娃》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到对韵歌的特点和基本演唱方法,培养了学生音乐节奏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修养和艺术修养。
通过教学,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语文知识的重要性,也提高了学生语文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心。
16盼【教材分析】《盼》是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作者是当代女作家铁凝。
课文主要讲的是妈妈给“我”买了一件新雨衣,从那以后,“我”每天总是盼着下雨。
一天放学后,终于掉了雨点儿,“我”想出各种借口想穿上雨衣到街上去,都没有实现。
第二天早晨,“我”背着书包上街,突然掉下了雨点儿。
“我”兴奋地跑回家让妈妈帮“我”穿上新雨衣,走在街上,滴答的雨滴让“我”欣喜不已。
课文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想要穿上雨衣的“我”对雨天的渴盼、穿着雨衣在在街上行走的快乐。
课文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美好的童年生活画面,文中“我”心底的渴盼更能触动孩子们的心灵。
同时,文中运用的多种描写方法也能让学生在习作上受到启发。
【教学目标】1.会写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斗篷、情况、袖子、瓦蓝”等13个词语。
2.默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理清行文思路,感受小主人公因新雨衣而产生的“盼”。
3.通过抓住环境描写和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感受“我”因新雨衣而产生的渴盼、急迫、无奈、快乐的心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
难点抓住重点词句,感受小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教学策略】1.字词教学本课共有13个生字,要结合词语来进行教学。
“袖”可组词“袖筒”,让学生结合自己穿的衣服,说一说哪是“袖筒”;“篷”可组词“斗篷”,课件出示图片——斗篷;“酱”可组词“酱油”,课件出示酱油的图片;“唇”可组词“嘴唇”,学生指一指嘴唇;“瓦”,可组词“瓦蓝”,“瓦蓝”指蔚蓝色,一般指天空的颜色,纯净但又璀璨的蓝色,图片出示瓦蓝的天空。
生字的书写按结构进行归类,书写“袖、缩、柜、喧、蹦、梯、嚷”这七个左右结构的字时,注意左窄右宽、左短右长,强调“嚷”字右边不能少横、少撇;书写“酱”字,下面不能少横;写“唇”字,注意它是半包围结构,而不是上下结构。
2.阅读理解作者以孩子的视角,记述了“我”得到新雨衣,渴望下雨到愿望实现——在雨中穿上了新雨衣的故事。
16盼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生字新词。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了解作者是如何描写心理活动的。
4.了解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知道课文写了哪些事例。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盼”这一中心意思来写的,学习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思想。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袖、篷、缩”等15个生字,理解新出现的词语。
2.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了解课文中心思想。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老师出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谜底。
【出示课件2:谜语】“一件小花衣,真是好稀奇。
太阳出来不能穿,下雨穿上最神气。
”(雨衣)
2.【出示课件2】雨衣图片
教师解题:我们课文的题目是什么,大家读一下。
你有没有“盼”过某些事情?把你盼望的事情和同位说一说。
课文中的故事和雨衣有关,学习了课文,我们就知道是谁在盼,盼什么,愿望实现了吗?(板书:16.盼)
3.简介作者:这篇课文的作者铁凝,是一位著名女作家,1957年9月出生于河北省赵县,河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197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主要著作有《玫瑰门》、《大浴女》、《没有钮扣的红衬衫》、等100
余篇、部,作品曾6次获包括“鲁迅文学奖”在内的国家级文学奖。
由铁凝编剧的电影《哦,香雪》获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大奖,以及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
部分作品已译成英、俄、德、法、日、韩、西班牙、丹麦、挪威、越南等多国文字。
二、检查预习,纠正指导
1.认读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1)“筒”与“桶”在用法上要区别;(2)“篷”与“蓬”字形区别,意义不同;(3)指导书写“嚷、酱、唇”等生字。
2.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解释词语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喧闹:喧哗热闹。
理直气壮:理由正当充分,胆子壮,说话十分有气势。
小心翼翼:原形容严肃虔诚的样子,现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三、理清段落,概括大意
1.在理解生字、新词的基础上,默读课文。
联系课文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与理解。
2.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为什么以“盼”为题,围绕题目写了哪些内容。
(全篇课文都是讲一个小朋友盼望下雨穿新雨衣的事情,所以以“盼”为题目。
文中“妈妈送我新雨衣”“下雨没能穿雨衣”“终于穿上了雨衣”等情节都是围绕题目来写的。
)
围绕“盼”写了哪些内容,学生可能总结不全,教师指导学生读有关句段来帮助学生概括总结。
3.给课文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出示课件3】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妈妈送“我”新雨衣。
第二部分(第3自然段):写盼望下雨。
第三部分(第4—17自然段):写尽管下雨还是未能如愿。
第四部分(第18—21自然段):写“我”终于穿上雨衣。
分段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对段落的划分,学生会产生分歧。
对学生有道理的分段方法教师都应予以肯定。
四、朗读课文,体会心理
1.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读一读,读完后想一想,这段文字是围绕什么意思写的。
2.分角色用相应的语气读一读蕾蕾和妈妈对话的部分,体会这两个人物此时的心理活动。
3.你自己认为哪一部分写得最好,读给同桌听一听。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逐段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领悟围绕中心意思,掌握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来写的写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指名三名学生有感情地读出自己喜欢的部分。
并简单说说文中的蕾蕾盼什么?哪些地方看出她在盼?引导学习课文。
二、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一)第一部分
1. 各自轻声读第一段,思考:这一段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先写妈妈送给我一件新雨衣,再写我在晴天里迫不及待地穿上新雨衣。
)
(板书:妈妈送我新雨衣)
2. 课文中哪些词语写我十分喜欢新雨衣?为了穿新雨衣我做了什么傻事?(戴上雨帽,抖抖袖子,把雨衣弄得窸窸窣窣响穿上雨衣热了一身汗)3.“你疯啦?”说明什么?(妈妈对蕾蕾的做法非常不理解。
从侧面也看出蕾蕾的做法出人意料,同时说明蕾蕾太盼望穿雨衣了。
)
(二)第二部分
这一部分写得很简略,也容易理解,教师可用简练的语言一带而过。
每天都在想,盼着下雨。
(板书:天天盼下雨,想穿新雨衣)
(三)第三部分
1.默读第三段,思考:从全段来看,围绕什么中心意思来写的?
(板书:虽然下雨了,但是没如愿)
2.分角色朗读课文中的对话,讨论回答问题。
(1)作者认为什么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
(下雨天,穿上新雨衣到外面去。
)
(2)“我兴奋地仰起头,甩打着书包就大步跑进了楼门。
”我为什么这么兴奋?(外面在下雨,我可以穿上雨衣到外面去玩了。
)
(3)填空后,体会作者的心情。
【出示课件5】(学生完成后先提问,然后出示答案)
我兴奋地跑进楼门,妈妈让我____________________
(准备听英语讲座)
还差半小时,妈妈让我____________________
(休息一会儿)
我想去买酱油,妈妈说____________________
(她已经买了)
我说炖肉需要很多酱油,妈妈说____________________
(她没说要炖肉)
我说爸爸说要炖肉,妈妈____________________
(不相信)
(4)“我”把雨打玻璃窗说成“敲着鼓点”可以看出什么?
(雨对“我”的吸引力非常大,为我带来难以抑制的激动。
)
(5)“我”为什么盼着雨停下来?
(让雨留到明天再下,因为今天“我”没机会出去了。
)
(四)第四部分
1. “我的心才又像要从嗓子里蹦出来一样”是因为什么?
(没想到又下雨了,“我”的愿望终于可以实现了,这真是意外的惊喜。
)2. “我”这次为什么会“理直气壮”?
(妈妈没有理由不让“我”穿雨衣了。
)
3. “小心翼翼”是因为什么?
(怕弄坏了新雨衣)
4. 读课文最后一段话,你从中看出作者什么心情?
(兴奋、满足、高兴)
(板书:雨天帮助我,穿上新雨衣)
三、整体回顾,体会写法
(一)出示问题【出示课件6】
1. 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
2. 课文哪些地方具体描写了“盼”这一心理活动?选出你认为最生动的两处,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二)学生汇报,教师指导
1. 学生汇报课件第一题,师生评价,教师指导:课文通过以下事例来写出我的“盼”
(1)晴天穿雨衣,热了一身汗。
(2)“我”每天盼着变天。
(3)看外面下雨,“我”想找借口出去,穿穿新雨衣。
(4)“我”盼着今天的雨留到明天再下,那样就可以穿新雨衣了。
(5)看见雨点落在许多马路、小杨树上的样子想象出雨点落在新雨衣上的样子。
2. 学生汇报课件第二题,师生评价,教师指导:课文具体描写“盼”这一心理活动的地方:
(1)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还有雨可下吗?最好还是留到明天吧。
(2)可雨点要是淋在淡绿色的雨衣上呢,那一定比珍珠玛瑙还好看。
四、畅谈收获,课下练笔
1.请同学们说一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2.教师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看到了一个急切盼望下雨,一心想穿上新雨衣的孩子。
课文围绕“盼”这个中心意思,选取了好几个事例来写。
我们也要学习这种写法,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
3.课下,请同学们从下面的意思中选一个,并以此为中心写一段话。
(板书:围绕中心意思,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来写)
板书设计:
16.盼
妈妈送我新雨衣
天天盼下雨,想穿新雨衣
虽然下雨了,但是没如愿
雨天帮助我,穿上新雨衣
围绕中心意思,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来写
教学反思:
在这段时间的学习中,我在讲解课文时,抓住课文主线进行学习,让学生通过自读、探究来理解课文。
我逐段引领学生学习课文,让学生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来分析,对学生进行词句段的训练,最后出示两大问题: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2.课文哪些地方具体描写了“盼”这一心理活动?选出你认为最生动的两处,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我引导学生先探究,然后汇报,最后教师指导,向学生讲清楚本课的重点,即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写文章要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
我认为本节课在安排写作练习后,让学生交流自己的作品,互相提出建议,做好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