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态教育促民族地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广西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307.94 KB
- 文档页数:3
广西生态经济发展规划广西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自治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生态资源,生态经济发展具有广阔的前景和重要意义。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的目标,广西制定了一系列生态经济发展规划。
首先,广西的生态经济发展规划要注重生态保护。
广西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包括山地、水域、湿地、森林等,这些资源是支撑生态经济的基础。
因此,广西要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建立健全生态保护体系,确保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良好状况。
其次,广西的生态经济发展规划要注重产业结构的调整。
广西的主要经济支柱产业是农业、工业和旅游业,这些产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大。
因此,广西要加强农业和工业的绿色发展,推动绿色农业和绿色制造业的发展,减少污染物排放和资源消耗。
同时,广西要发展生态旅游业,开发绿色旅游产品,提高旅游业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实现旅游业与生态经济的良性互动。
第三,广西的生态经济发展规划要注重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推动生态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广西要加大对生态技术研发和应用的支持力度,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生态技术企业和人才。
广西要建立生态技术创新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推动生态经济的快速发展。
第四,广西的生态经济发展规划要注重国际合作。
广西位于中国和东盟的接合点,有利于发展与东盟国家的合作。
广西要加强与东盟国家的生态经济合作,促进生态资源的共享和交流,推动生态经济在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并共同应对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
第五,广西的生态经济发展规划要注重人才培养。
人才是推动生态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广西要加强生态经济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培养一批具有生态经济理论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
广西要推动高校开设生态经济专业,并鼓励学生参与生态经济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能力。
总而言之,广西的生态经济发展规划旨在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的目标。
广西要注重生态保护、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国际合作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工作,推动生态经济在广西的快速发展,为广西的经济繁荣和人民幸福做出贡献。
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一、背景介绍广西壮族自治区是我国的广西省,位于我国南部,是一个风景秀丽、资源丰富的地方。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我国大陆南部,濒临南海,地势南高北低,气候类型丰富。
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气候的多样性,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生态环境十分丰富多彩,许多珍稀动植物在这里繁衍生息。
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广西壮族自治区积累了丰富的生态资源,而如何实现这些生态资源的价值,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二、生态产品的定义和特点生态产品是指在生态系统中所产生的所有能够满足人们各种需求的直接或间接的产品,包括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
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生态产品主要包括特色农产品、特色手工艺品、生态旅游等。
这些产品都拥有独特的文化底蕴和自然品质,能够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产品的典型案例1. 特色农产品——脱贫攻坚的支撑力量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特色农产品以绿色、有机、天然、原生态为特点,例如著名的荔浦芋头、百色香菇、南宁鸭等,这些产品在市场上深受用户的喜爱。
通过产业扶贫和产品推广,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农产品不仅满足了市场需求,也带动了当地农民的增收致富。
特色农产品的价值实现,不仅在于它们的营养和美味,更在于它们对当地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2. 特色手工艺品——传承文化的载体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特色手工艺品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如侗族的织布技艺、壮族的银饰艺术等。
这些手工艺品通过艺术展示和文化交流,不仅为游客展现了地方特色,更为当地人民提供了就业和创业的机会。
通过创新设计和市场推广,特色手工艺品得以焕发新生,成为当地的文化名片、旅游纪念品和收藏品。
3. 生态旅游——自然之美的享受广西壮族自治区拥有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如桂林的山水甲天下、北海的银滩金滩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通过生态旅游,人们不仅能够领略自然之美,更能够体验当地的民俗文化和传统特色。
生态旅游的兴起,不仅带动了地方的旅游产业,更为当地人民提供了就业和创业的机会。
农村·农业·农民2019.7BNongye jishu 农业技术莫丝雨摘要:目前,广西壮族自治区内的大部分地区人民的温饱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但农业发展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广西提出了以生态学原理指导农业生产,开展生态农业试点,开发出生态农业的多种发展模式。
关键词:生态农业;发展对策一、广西生态农业发展成效广西生态农业规模不断增大,已经建成和正在建设的生态农业试点有197个,269个企业获得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23个企业获得了绿色食品认证,24个企业获得了有机食品认证,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的产品有51项。
广西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不断增多,发展模式主要分为立体种植、立体养殖、种养结合等几大类。
广西生态农业综合效益越来越好,近年来,广西在7个水稻主产县进行了高产高效绿色水稻的建设,“稻鸭共育”“稻鱼共育”等生态绿色生产模式使广西的粮食生产经营水平大幅度提高。
二、广西生态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农事生产者业务能力不强,生产技术掌握程度低。
生态农业的从业者大多数是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群体,文化水平并没有达到建设生态农业的要求。
进行生态农业建设的干部对政策不够熟悉,不能将相关规定落实到实际建设中。
指导生态农业建设的科技人员对于技术的掌握较为单一[1]。
(一)生态农业建设政策有待完善,缺乏有力保障广西在生态农业建设上,主要以《农业法》作为法律保障,国家还没有出台关于生态农业建设操作性较强的法律法规,生态农业在建设发展中缺少监督管理和鼓励机制,从而出现一些影响生态农业发展的问题,打击消费者、农民的积极性。
(二)产业链条不成熟,销售形式单一广西生态农业的产业链条主要集中在农产品生产环节,农民的参与程度不高,广西生态农业的价值没有得到较好的开发与利用,农产品品牌价值不显著。
广西生态农产品的生产者和顾客之间隔着收购商,顾客与生产者之间缺乏沟通,导致生态农产品销售困难。
(三)农业信息网络不完善,农产品物流水平低广西在信息通信方面的建设还需要不断改善,农业信息交流具有滞后性,阻碍了广西生态农业的发展和农产品销售、农民增收等。
摘要:桂林是国际旅游名城,也是广西农业大市,发展生态农业是稳定农业生产、平衡生态保护与农业经济增长、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
基于桂林不同区域布局下的生态农业发展实践,总结了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思路,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分区发展;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文章编号:1005-2690(2020)12-0103-01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志码:A基于分区发展情况浅谈桂林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宁锦嵩(桂林市政务服务中心,广西桂林54100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我国长期以来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农业主要发展发向[1]。
生态农业是依靠生态工程技术建立的与当地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相适应的农业发展模式[2],较之传统农业,其人力、物力投入较少,能源消耗量少,对环境污染小,是协调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的有效方式,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1桂林市发展生态农业的天然优势和必然性桂林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降雨充沛、水资源充足,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较为优越[3]。
由于未实现工业大规模化生产,境内水土污染较轻,生态环境良好,具备发展生态农业的天然优势;另一方面,传统农业下资源利用率较低,易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受限于人口、资源和经济发展水平,桂林大规模发展常规农业所导致的资源与生态问题比发达地区更为突出[4],扶持生态农业成为桂林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举措。
2发展思路桂林市农业综合实力在广西较为突出,粮食、果蔬产量始终稳居广西前列。
桂林生态农业发展起步较早、模式较多,拥有较为成熟的循环农业技术,但由于桂林市总面积较大、资源分布多样化、区域特征差异化,整体发展难以保持一致性,部分地区未探索出最佳发展模式,收效一般。
基于此,要落实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充分考虑各地区的现实条件,因地制宜,立足于构建多元化、特色化的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完善生态农业产业化体系,协调农业开发和生态治理,加强农业循环技术研究,持续改进原有模式,增强农业后劲力。
广西乡村振兴特色案例一、“大瑶山”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浦北县以“大瑶山”为核心,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通过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该项目以水环境治理、农田生态修复、生态农业发展等为重点,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实现了农田水利系统的优化,提高了土壤肥力和农作物产量。
二、“两权分离”改革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柳城县开展“两权分离”改革,通过将农村宅基地的土地使用权和宅基地的建设权进行分离,实现了农民宅基地的产权确权和流转。
这一改革措施有效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使乡村振兴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互联网+农业”发展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江南区通过推进“互联网+农业”,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和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实现了农产品的线上销售和农业生产的精准化管理。
该项目使得农民能够更好地利用互联网资源,提高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增加农民的收入。
四、农村旅游开发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阳朔县通过开展农村旅游开发,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民俗文化,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和休闲。
该项目通过改善农村旅游环境,提高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兴起。
五、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八步区通过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如茶叶种植、中草药种植等,实现了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
该区注重发展绿色、有机的农业产业,通过品牌建设和市场开拓,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六、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东兴市通过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创新,为农民提供更加便捷和多样化的金融服务。
该项目通过发展农村信用社、农村小额贷款等金融机构,解决了农民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七、农村教育改革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容县通过推进农村教育改革,改善了农村学校的教育环境和教学质量。
该项目通过建设现代化的教育设施、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高了农村学生的受教育机会和教育质量,推动了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广西第十一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名单一、著作类成果(131项)一等奖(8项)申报成果题目/申报人广西古代诗词史/王德明和平跨居论——中国南方与大陆东南亚跨国民族“和平跨居”模式研究/周建新广西大百科全书/许家康等帝制初期中国传统政治学体系建构——以《新语》整体性文本解读为基点/唐国军学校文化建设研究——基于生态的视角/徐书业教师印迹:课堂生活的叙事研究/王枬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研究/张协奎等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西部地区特色旅游资源开发极限效应研究/张瑞梅等二等奖(40项)申报成果题目/申报人广西文化图史/李建平等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文化发展研究/余益中等“纯诗”的中国化研究/高蔚清代广西汉文化传播研究/黄海云嬗变与重构:当代中国公共管理模式转型研究(1949-2007)/禇添有协同与共生:大学“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研究与探索/曾冬梅瑶族文明发展历程/盘福东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及应急救援/耿文奎公平与和谐:瑶族教育研究/玉时阶等高校贫困生资助新模式/林娜等广西民族语言方音词汇/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环北部湾地区协调发展理论与对策研究/滕冲等现代归纳逻辑的哲学视野——论帕斯卡概率解释的恰当性/李旭燕中国档案事业发展的社会文化探源/吴荣政等边境经济——中国与东盟区域合作的切入点/李红现代民族学/周光大等中国共产党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历史考察与现实思考/何成学中国—东盟博览会可持续发展报告/龙裕伟等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经济整合研究/韦海鸣我国人力资本测算及其应用研究/王德劲现代金融理论前沿思考/周建胜高校教师师德自律论/卫荣凡京语研究/韦树关新宏观经济学/罗运贵民事行政检察实例研究/蒙永山等中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孟勤国等广西“四位一体”科学发展研究/谭培文等适应“10+1”我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对策研究/黄涛等中国银行法新论/胡均民等百年奥运——从雅典到北京/黄健等物流中心节点构建与农村圩市发展研究/王艳等打造东盟共同身份——东盟一体化进程中认同建构与高等教育政策演进研究/覃玉荣发展中的广西教师教育/钟海青等教育组织行为学/于瑮等凌云泗城壮族巫调/黄兰芬等河池铜鼓/吴伟峰等手机传播学/靖鸣等新认识·新实践·新水平——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梁颖等当代中国共产党建设学习型政党研究/谢春红柳州白莲洞/蒋远金三等奖(82项)申报成果题目/申报人中国古典小说叙事话语的诗性特征——以四大名著叙事话语中的诗歌为例/李志艳“特殊”与美感——新实践美学视域下的美感研究/黄建云唐宋杜诗接受研究/黄桂凤楚辞发生学研究/周苇风岭南民族民间文学主流文化因子论/吕书宝生态文明与生态责任/李鸣文明曙光——岭南人的祖先/覃芳区域经济一体化之下的经济互动与产业对接/李欣广等当代新闻写作/蒙南生唐宋诗文论薮/毛水清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边缘书写——东南亚女性文学与中国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的比较研究/黄晓娟等壮族嘹歌研究/覃乃昌等财富与他者——一个古镇的商品交换与族群关系/吕俊彪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秦永芳绿色转型——广西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方向和路径/莫小莎刑法的辩护与批判/欧锦雄制度经济学视野下的税制变迁分析/焦耘后现代欲望叙事——从拉康理论视角出发/刘玲东林党议与晚明文学活动/张永刚桂北瑶歌的文化阐释/农学冠等广西农村公共服务体制建设/李伯兴等西方宪政视野中的财产权研究/蒋永甫高职院校校企多元化合作机制的研究/金长义等边疆地区档案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黄世喆等广西汉语珍稀方言语音研究/郑作广等金陵王学研究——王安石早期学术思想的历史考察(1021—1067)/杨天保东南亚华侨民族主义发展研究(1912—1928)/张坚泰国华商资本的兴起与发展研究(1855—1996)/石维有广西工业化科学之路/客缇祖等中国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研究/甘宜沅广西农业资源评价及利用研究/莫明荣中国乡村旅游驱动机制与开发模式研究/潘顺安壮族人口/肖永孜广西民族发展报告/赵明龙等审美静观论/丁来先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背景下广西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研究/郑学勤中西比较修辞论全球化视野下的思考/温科学广西能源产业发展研究/黄家林等当代欠发达地区产业发展的系统分析原理/黄宗远少年司法通论/张鸿巍权证风险控制与监管法律问题研究/薛林媒介管理通论/邹迎九等《文选》编纂研究/胡大雷现代背景下的乡土重构——龙脊平安寨经济与社会变迁研究/李富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创新论》/甘自恒等远程教育与广西学习型社会建设/时锦雯教育促成人力资源施生长——基于现场和模型的研究/孙杰远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路径——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新三手”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彭宁等公共科技政策实施效果评估方法与制度研究/王春明等面向可持续协调发展——广西与周边东盟国家互利合作/韦朝晖等民生、增长、产业战略/寿思华等漓江画派画家个案黄格胜的艺术之路/左剑虹科学发展与人才——当代中国科学人才观/曾德盛等中共中央南方局的统一战线工作/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党史研究室教育学——行动与体验/徐学莹中国—东盟人才培养研究/蒙丽珍等广西北部湾物流/黄定嵩等合作发展共创未来——泛珠三角区区域合作与发展报告(2009)/张振东等卫生法学/覃安宁模块化生产网络:一种新产业组织形态研究/柯颖虚拟社会人的发展研究/曾令辉结构调整:职业教育攻坚之路——广西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对策的研究与实践/王屹儿童的执行功能发展与教育/文萍叶音研究/汪业全通往自治的桥梁——自治条例与单行条例研究/张文山生态旅游区游憩资源经济价值评价研究/刘亚萍新闻宣传活动的策划与组织/刘伯贤廉政理论与实践纵横/唐贤秋儿童的生活与教育/侯莉敏广西文献名录/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等硕士研究生就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陈闻走向本真的地方师范大学—基于质量工程的西部地方高师本科教育内涵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梁宏等2009中国—东盟商务年鉴/郑军健广西年鉴(2009)/广西年鉴社图说广西/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讲师团日常生活心理学/刘军基于3S技术的区域喀斯特石漠化过程、机制及风险评估/胡宝清等广告创意教程/汤晓山等本科教学评估运行机制研究/罗秋兰等桂林年鉴(2009)/桂林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广西通志·质量技术监督志(前217—2003)/邓于仁等亚运会前后广州出租屋及流动人口管理研究/朱其良二、论文类成果(210项)一等奖(6项)申报成果题目/申报人明代以来岭南地区壮族的地理分布及变迁研究/刘祥学汉武帝的诗歌观念与西汉诗歌的演进/龙文玲论公共利益之合理界定——以“中国最牛的钉子户”为视角/张军等民族地区地质公园建设与旅游开发研究/黄松差别化区域金融调控的一个分区方法——基于系统聚类分析方法的应用/范祚军等论中国共产党的“和谐世界”理念在中国与东盟关系中的实践/何龙群二等奖(60项)申报成果题目/申报人广西节庆文化产业发展研究/覃振锋和谐社会的德育生态——合理性与有效性的统一/朱家安盘古化生神话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在广西大明山(上、下)/黄世杰关于中华民族构成的思考/罗树杰等级、本分与补偿:中国传统家庭伦理设计的结构和功能探析/黄义英匹配“事权”与“财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核心路径/艾洪山等文化的科学发展与文化软实力建设研究系列论文(之一~之六)/张发钦中国西南与东盟国家产业内贸易发展实证分析/李立民房改房转让中各方利益之法律思考/韦伟强重新认识艺术的根源/黄海澄黄姚古镇建筑艺术的影视人类学保护/石承斌等民族文化性格的深度抒写:清代广西竹枝词研究/王红1980~205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协调性定量研究/莫龙广西北部湾城市群内部协同程度评价及对策——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区域治理制度创新问题研究之一/韦克游等晚清广西城市居民消费探讨/侯宣杰东亚后发地区企业技术赶超战略与中国的角色/曹平区域性产业结构演进与协调机制:以北部湾经济区为例/王中昭论新中国剧社的管理智慧/李江中越边境布傣天琴文化变迁:喻天、娱人与族群标识/秦红增等从“实体”的科学到“关系”的科学——走向系统科学思想史研究/高剑平基于公平视角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研究/罗国忠中国高考制度改革新思维/李雪岩论大学、政府、市场的权力生态关系/李枭鹰广西壮族自治区各民族语言间的相互影响/邓玉荣西江亿吨黄金水道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路径探讨——兼论桂东地区融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路径/高歌创业团队决策模式研究/周劲波等论我国行政诉讼审查标准与WTO的冲突/向忠诚论我国西部生态补偿制度的实现形式——以广西桂林阳朔大榕树风景区群体纠纷为例/付健论人民币升值的中国产业升级效应:现实与理论之悖论/曹垂龙旅游城市生态评价研究——以桂林市为例/马艺芳等中国—东盟农业合作与广西农业结构调整研究(一~三)/樊端成企业环保问题经营化战略与实施模式创新/唐拥军等广西壮族自治区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就业长效机制研究/于祖毅等少数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的群众满意度分析——以广西为例/黄骏等生命叙事:一种值得运用的道德教育实践策略/陈飞壮族传统道德教育方式对民族院校德育的价值/刘武军北部湾经济发展及技术人才需求探析(一~三)/黎琳等南宁市发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核心城市作用研究/刘曙华新时期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基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实证分析/岑树田论县级政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以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的实践为例/钟瑞添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我们真的需要一个均衡发展指数吗?/沈有禄行政诉讼级别管辖制度之完善——基于行政诉讼目的的角度/张显伟第四种调解范式:电视与纠纷解决——基于“约请当事人”节目模式的分析与评介/李立景论五要素文学活动范式的建构——电子传媒时代文学理论范式研究之二/单小曦《康德批判哲学视野中的审美与自由》/申扶民清代乡试覆试考论/邹长清中国社会主义资本积累方式变革的历史回顾及制度建设/巫文强“出嫁女”土地权益保护的困境与出路——从民间法角度切入/何立荣旅游移动商务游客接受实证研究——基于对桂林游客的调查/彭润华等泰国旅华市场及其发展策略研究/孙大英广西乡村旅游经营实体特征与经营效应分析/李星群《以“五功能”益补农村“五强五弱”局面——关于桂林市新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调查与思考》/龙海平区域性就业系列研究(一~三)/黄勇荣析RTAs协定中有关投资规则的法律问题——以中国为例/杨丽艳古今字音演变例外的计量研究/陈小燕新网络环境下用户信息获取方式对图书馆信息组织的影响/欧阳剑初级产品出口导向发展理论述评——自然资源丰富的中小国家的经济发展思路/文礼朋等破题、定调、立论——毛泽东的“第二次结合”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韦日平论高等教育系统的生态性/贺祖斌研发溢出、区域创新集群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吴玉鸣等零售商竞争环境下上游企业创新投入的供应链协调/田巍等电子废弃物管理立法中的责任分担/宋志国思想政治教育言语行为研究(一~三)/陈立言Internet环境下社会化批注的教育应用/蒋红星三等奖(144项)申报成果题目/申报人向心·团结·和谐:广西民族关系的历史考察/何海龙和谐社会视野下民族地区纠纷解决机制的现状与变革/胡辉等关于广西“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模式的探讨/董再平等广西农民人均纯收入演变特点及对策研究/郭绪全等中国文学地图整体景观与中华民族文学史观的建构/覃德清壮族与客家关系研究系列论文/袁丽红经济伦理的可能性及其限度/刘琼豪广西幼儿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发展对策/张进清农村成人高等职业教育的战略抉择和实践探索——以广西为例/宋志生从世界著名港口的发展看广西沿海港口群整合的趋势/刘军等比较视野中我国内地新闻传播学研究/江宇等论民歌文化资源整体性保护模式——以广西为例/马树春构建和谐社会的民族交互主体性基础/梁桂娥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本质属性、运行矛盾及政策选择/朱朝霞感觉世界·物理世界·实在世界——M·普朗克三重世界学说探析/黄炳线等近代西南民族地区宗教与圩镇经济发展关系探析——以广西为例/陈炜执政亚文化及其清理转化/陈元中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与培养探究/冯霞汉、壮民族接触与平话变异的双重性质/李子荣滇黔桂结合部区域经济合作研究/赵堂高对外贸易与收入不平等——基于我国经验的研究/胡超广西生态省(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温远光等物权理论与环境法则的冲突及其对策/陈泰和论中国生物资源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构建/陈宗波剔除附庸性:经济学之宏观调控的经济法改造——兼论国家投资经营法与宏观调控法的区别/漆思剑政府会计成本控制初探/卓越等民歌文化资源开发视阈下和谐歌圩的建构——以广西壮族为例/李萍论广西彩调剧的平民化特征/阙真印尼棉兰华人族群融入主流社会初探/郑一省城市公共产品供给决策中的公众参与/彭正波中国农民组织化的发展空间研究——以北部湾经济区农民组织化为例/莫光辉等社会问题与公共政策的“公共性”整合/赵铁中国古代“趋时”思想的哲学意蕴及其当代价值/吴全兰复杂科学视野中的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王素华基于多重阻击的企业自我保护战略/侯雁集群竞争力:创新网络演进的视角/戴魁早西江流域沿江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比较研究——以广西梧州市为例/岑丽阳广西企业跨国经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潘思谕论国家经济安全与我国自然灾害救助应急体系建设/杨亚非基于专利信息的广西制糖业技术创新能力分析/柯涛等中国省域法制现代化进程非均衡差异及其相关社会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计量经济分析法学的中国法制现代化进程演化模拟/曾鹏试论电子商务税收法律关系之要素/段晓红谈谈桂学研究/吕余生从《青楼集》看元代音乐的雅俗共融/李静进一步提高桂版书编校质量的调查与探究/吴明生广西高校民族女生生源结构的实证研究/李鸿波等试论民俗学的独立学科价值/陈金文道德脱离的机制及其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启示/潘清泉等转型期中国行政审批制度变迁中的制度供求分析/潘秀珍红水河流域壮族蛙神崇拜的美学阐释/黄怡鹏新课改与民族地区教师教育模式的变革——以广西师范大学教改实践为例/杨丽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具体规律研究/韦冬雪将高校贫困生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思考/李华明目标论视角下的我国高等教育质量风险——兼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风险与扩招之间的关系/徐莺论我国大学办学权的演变/肖起清大学精神的价值理性与和谐校园的文化自觉/叶宗波国际高等教育开放课程对我国高校课程建设的启示/高慧君协调价值取向保障素质教育功能发挥/曾本友儿童中心论:一种教育学与心理学关系的视角/罗德红我国高等教育衍生的“知沟”问题/李海波等试论左江岩画中日芒星与祭日、祀日及“日”字的起源/李远宁等抗战时期广西的农贷政策及其实施成效/宾长初体制转型期“三农”问题东西部差异的理论诠释与政策建议/庄晋财等构建广西领军人才动态产生机制研究/潘基勇现代性的精神维度与法的主体性——兼论后现代性视角下的法的主体性/周世中社会弱势群体权利法律保护及其法律体系构建/周青等交叉型分类综合个人所得税税制设计/王红晓中国—东盟区域金融市场合作研究/余文建等桂台农业旅游竞争与合作模式研究/韦复生人民币区域化背景下广西金融政策取向/秦丽丽等元祐二年同文馆诗歌唱和活动研究——兼探唱和形式对诗歌创作的影响/阳静相地为先的乡村景观设计——以百色市那坡县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屯环境设计为例/欧阳勇锋等对福柯的又一种解读——从技术哲学的角度/吴致远论执政党领导的社会利益表达机制建设/汤志华亥姆霍兹《论力的守恒》的思想根源分析/李东升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地方公共政策创新/叶大凤广西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速度、规模与质量管理研究/何评等专业责任教授制反思——广西大学本科专业责任教授制透析/潘柳燕等组织管理视野下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研究/黄景文等广西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现状、模式与对策/蔡翔港口履约方与海运货物控制权的行驶/王威效率:行政程序法之价值理念抑或基本原则/谢尚果等中国—东盟区域物流产业发展模式的研究/李军等入境旅游流扩散发展态势分析——以三大旅游区向陕流为例/刘宏盈等基于存量与增量全部组合收益最大的贷款优化决策模型/洪忠诚等农村网络城市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理论与实证——以广西都安为例/陆桂生等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机制实证检验——基于投资者保护的视角/蓝文永等影响旅行社游客满意度的服务属性因素实证研究/卢丽宁等从传播的分类看传播学的研究重点/李庆林艺术与经济因素并存的民歌节的定位及其发展方向——以百色市右江区阳圩山歌艺术节为例/覃金盾论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的实践化问题/莫其逊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理性与社会功能考量——思想政治教育“30年”管窥/李宪伦等高校“感恩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邓艳葵语文“有效教学”批判/唐子江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我国高校图书馆服务效率/李建霞一类技术创新竞争扩散的微分动力学模型及应用/廖志高等论基本银行服务排斥及其治理/汪鑫国际工程承包中承包商对利润和总部管理费的索赔问题探讨/袁晓勇农地征用制度:基本矛盾下的产权博弈分析/欧阳力胜佣金竞争与保险业绩效—结构关系研究/欧阳青东旅游业发展对山地少数民族村寨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以广西龙脊梯田景区为例/吴忠军等泰华文学的发展及其文化取向/陆卓宁传播学视域中的刘三姐传说/陈丽琴壮侬互动:现象与动因——以那坡县平孟镇念井屯跨国民族为例/罗柳宁壮族民间法的遗存与变迁——以广西龙胜县龙脊十三寨之马海村为例/覃主元“农事村办”——服务“三农”体制机制的重大创新/袁珈玲等论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冲突与解决/万锋锋论学校生活中学生发展的实现/唐荣德论教育研究的必然走向——“建构–反映”/曾茂林论地方性综合大学影视艺术专业教育——以广西大学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为例/王建平构建高校学生创业能力培育体系/胡国胜论中国——东盟经济互补网络组织系统的发展/文岚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客户流失预测模型/夏国恩等非讼案件本质和范围的域外考察及启示/邓辉辉WTO环境货物贸易谈判的最新进展及我国的对策/魏艳茹基于学习曲线的行业财务风险分析/曾繁荣等美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趋势及启示/林元辉等《书<玉台新咏>后》辨证——朱彝尊说《文选》种种之失均不能成立/力之(刘汉忠)折子戏研究/李慧从街头官僚到街头领导:一个解释框架/尹文嘉胡锦涛统一战线思想研究(之一、之三、之五)/许立坤早期电化教育中国特色探源/朱敬生涯教育理念对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若干启示——以旅游管理(职业教育)专业为例/温卫宁广西沿海地区建立北部湾大学的研究/黄家庆瑶语早期汉语借词的声母/赵敏兰“眼”的概念隐喻——基于语料的英汉对比研究/覃修桂机构知识库版权现状、风险及对策研究/吴高广西贵港地区早期冶铁遗址初步考察/黄全胜等乡村旅游社区文化遗产的精英治理——以广西龙脊梯田平安寨村委会选举为例/王林基于CA优化的农业旅游地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为例/黄燕玲等领导问题的发现与解决/李光炎邓小平对中国政治发展第二次跃迁的卓越贡献/徐罗卿等《参同契》与中国古代炼丹学说/容志毅初中生数学认识信念的SEM研究/周莹化学教师如何开发精品课件——以全国特等奖课件为例/郑小军对“句町”及与之相关的西林地名的考释——兼谈广西西林曾为句町国政治中心/吕嵩崧《损失函数的数理特性研究——兼论行为和心理因素对损失函数的影响》/黄荣哲等章惇与曾布、蔡卞交恶及其对绍述政治的影响/汪天顺A Comprehensive Data Analyze on Urban Development Sustainability-Survey from Nanning City( 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数据分析--以南宁市为例)/韦国燕Minimal feasible sets in variable resource constrained projects/崔万安等三、研究报告类成果(73项)一等奖(6项)申报成果题目/申报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广西的实证研究/高枫等中国与东盟交通合作战略构想—打造广西海陆空交通枢纽研究/古小松等广西人口集聚度及人口发展功能区研究报告/林霁峰等南宁市传统村庄建筑风貌研究/南宁市规划管理局等广西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洪军等广西卫生基础信息核心数据调查分析/《广西卫生基础信息核心数据调查分析》课题组二等奖(19项)申报成果题目/申报人。
广西生态优势有什么用途广西作为中国南部重要的生态区域,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
这种生态优势能够为广西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诸多用途。
首先,广西的生态优势能够为当地的旅游业提供强大的支撑。
广西地处于中国南部沿海地区,自然风光独特美丽,拥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传统文化。
广西的生态优势使得其有着南国风光、山水田园、多民族风情等丰富的旅游资源。
桂林的漓江风光、象鼻山、桂林山水田园等都是中国乃至世界著名的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同时,广西的民族文化也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有壮、瑶、苗、侗等多个少数民族,各民族拥有独特的风俗文化、音乐舞蹈、民族节日等,为游客提供了不同寻常的体验和体验机会。
广西的生态优势使得其旅游业发展迅速,为当地经济增加了大量的旅游收入,提升了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品质。
其次,广西的生态优势也为当地的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广西的生态环境适宜农作物生长,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
广西的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丰富的降水资源和肥沃的土壤,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广西以种植水稻、油茶、柑橘等作物为主,同时也种植了一些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作物,如荔枝、柚子等。
广西的农产品品质优良,深受市场青睐,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求,也通过出口走向世界。
广西的生态优势为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农村经济的繁荣。
此外,广西的生态优势还能够为当地的生态建设和环保事业发挥积极作用。
广西作为中国的绿色先行地之一,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广西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加强环境保护、生态修复、生态补偿等措施,致力于创建生态宜居型社会,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广西多年来大力推进森林防火、水土保持、自然保护区建设等生态工程,有效地改善了生态环境,保护了濒危物种和珍稀植物的生存环境。
广西的生态优势使得当地发展生态农业、绿色产业等成为可能,进一步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绿色金融是指在金融活动中,充分考虑环境、社会和治理(ESG)因素的金融服务和产品,以促进可持续发展和环保理念。
广西作为一个资源丰富的地区,绿色金融对其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将以农业银行为例,探讨绿色金融对广西发展的影响。
一、绿色金融的定义和特点1.1 绿色金融的概念绿色金融是指以环境友好、低碳经济为导向的金融服务和产品,主要包括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证券、绿色保险等。
其目的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实现经济可持续性和生态可持续性的发展。
1.2 绿色金融的特点绿色金融具有创新性、长期性和风险防范性,其主要特点包括可持续性、透明度、社会责任和环境保护等。
二、绿色金融对广西发展的影响2.1 促进生态农业绿色金融对广西发展的影响之一是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
农业银行推出的绿色贷款,可以支持农民发展绿色种植、有机养殖等生态农业项目,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提高农民收入。
2.2 增强企业环保意识绿色金融还可以增强企业的环保意识。
通过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农业银行可以引导广西企业加大对环保和节能减排的投入,在发展中注重环境保护,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2.3 促进绿色产业发展绿色金融还可以促进绿色产业的发展。
广西拥有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自然条件,农业银行可以通过绿色金融支持广西绿色能源、清洁生产等绿色产业的发展,推动绿色经济的崛起。
三、农业银行在推动绿色金融方面的实践与成效3.1 推出绿色信贷产品农业银行积极推出绿色信贷产品,包括绿色贷款、绿色信用等,向广西生态农业和绿色产业提供资金支持,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
3.2 发行绿色债券农业银行还积极发行绿色债券,募集资金用于支持广西地区的环保和绿色基建项目,提高企业环保意识,促进可持续发展。
3.3 合作开展绿色保险业务农业银行还与保险公司合作,开展绿色保险业务,为广西地区的绿色企业提供环境保护责任保险,帮助企业规避环保风险,促进绿色产业的健康发展。
四、个人观点和总结在我看来,绿色金融对广西发展的影响是非常积极的,它不仅能推动农业、产业的绿色化发展,还可以增强企业和个人的环保意识,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广西特色绿色发展实施方案为了推动广西绿色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特制定广西特色绿色发展实施方案,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一、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
广西地处南亚热带,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但也面临着生态环境保护的挑战。
为此,我们将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投入,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对生态环境的监测和评估,保护好广西的绿水青山。
二、推动绿色产业发展。
广西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农产品资源,我们将推动资源型产业向绿色产业转型升级,加大对绿色技术和装备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开展绿色生产,加快发展清洁能源和循环经济产业,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是广西绿色发展的重要内容,我们将加强生态文明理念的宣传和教育,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推动绿色消费,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四、促进生态旅游业发展。
广西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资源,我们将推动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加大对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力度,提升旅游服务水平,打造一批具有广西特色的生态旅游品牌,推动旅游业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加强生态文明法治建设。
法治是保障绿色发展的重要保障,我们将加强生态文明法治建设,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加强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推动生态环境执法与司法相衔接,形成严密的生态文明法治体系,为绿色发展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六、加强国际合作交流。
生态环境问题是全球性问题,广西将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交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推动绿色技术和绿色产业的引进和合作,参与国际环保合作,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为推动广西绿色发展贡献力量。
通过实施广西特色绿色发展实施方案,我们将加快推动广西经济社会的绿色转型,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为建设美丽广西、绿色广西贡献力量。
广西现代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与措施【摘要】现代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是当前广西农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本文从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展开。
在文章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目的,为读者提供了对广西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整体认识。
在主要围绕现代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生态农业发展、耕地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水资源保护措施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展开讨论,深入分析了广西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问题和对策措施。
最后在对文章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广西现代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阐述,希望能够为广西现代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广西、现代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目标、措施、耕地、水资源、生物多样性、生态农业发展、总结、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广西是我国重要的农业产区之一,农业生产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广西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着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课题。
目前,广西的农业生产面临着土地资源短缺、水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造成了一定影响。
加强现代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和生态效益,已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
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广西现代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与措施,对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广西现代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和建议,为广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参考。
通过对广西现代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与措施的研究,可以为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推动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更大进展。
1.2 目的广西现代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目的在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促进农民增收。
通过采取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如发展生态农业、保护耕地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可以有效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提升农业生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环保理念支撑广西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是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的产业。
随着资源开发、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越来越受重视,农业环保新理念也在农业生产中得以逐渐推广。
近年来,广西农业部门在山清水秀的八桂大地上,努力书写环保农业的文章,坚持以生态循环理念抓产业发展,与自然和谐共处做伙伴,让广西农业如鱼得水,逐步探索出大生态、大循环、大产业的科学发展之路:既让农业出产量、更要产品出质量,还要生态好起来,让传统农业成为享受农业,让古老乡村成为富美新农村。
从征服自然向尊重自然转变化肥提高了作物产量,农药消灭了病虫害,但过度使用化肥与农药,污染了土地与水源;网箱养殖增加了渔民收入,密集养殖却对流域形成了生态压力;农闲田高度利用,打造了农民的新钱袋,日子久了土地要对人类说:我想歇一歇……农业资源严重破坏和生态环境恶化事件频出,人们开始思考农业资源保护与利用和谐统一的问题。
广西名特优农产品丰富,名特优农产品的重要品质之一,就是环保与安全。
自治区党委、政府强烈意识到,只有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是自然的征服者”向“人是自然的伙伴成员”转变,建立以尊重自然和保护生态为前提的“天人合一”的农业生产经营理念,才能走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产业化道路。
“以科技作引擎,让广西的农业变得更加环保,农产品质量更优,更让人放心食用!”自治区生态农业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自治区农业厅厅长张明沛这样定位广西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工作。
观念转天地宽。
“十一五”以来,广西各级农业部门紧紧围绕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主题,着力抓好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工作,走出了一条很有特色的“环保农业”道路。
每到盛夏时节,贺州市八步区贺街镇双瑞村的千亩淮山基地,满眼放绿,生机勃勃,成群的青蛙欢快地在围网内跳跃。
淮山是青蛙的天然“隔热板”,青蛙是淮山的活化剂。
这是贺街镇农技推广站在双瑞村实施的高效生态立体农业项目。
这样的开发模式,使实验基地的亩产值轻轻松松就跨越了万元大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