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实验情况记录
- 格式:doc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9
2023年四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探究某种科学现象或原理,让四年级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观察和理解。
实验材料
- 手电筒
- 磁铁
- 不同材料的物体(如纸张、铁钉、塑料片等)
- 线圈
实验步骤
1. 将手电筒打开,将光线照射在不同的物体上,观察物体的现象。
2. 用磁铁将线圈靠近不同的物体,观察线圈受力的情况。
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 不同材料的物体在光线照射下产生不同的现象,如透明物体会透过光线,不透明物体会遮挡光线等。
- 线圈在靠近不同材料的物体时,会受到不同的力作用,如吸附、排斥等。
实验分析
根据我们的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分析:
- 透明物体能够让光线穿过的原因是因为它们具有较少阻碍光线通过的材质。
- 铁钉等具有磁性的物体能够被磁铁吸附的原因是它们含有铁元素,而铁具有磁性。
实验结论
通过本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不同物体在光线照射和磁铁作用下的行为和现象。
这些现象与物体的材质和性质有关。
我们可以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更好地理解科学原理,并引发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实验拓展
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你可以尝试以下实验拓展:
1. 使用不同种类和颜色的光源,观察物体对不同光源的反应和现象。
2. 进一步研究磁性物质,探索不同材料在磁场中的行为。
参考资料
- 科学实验教材:XXX
- 科学杂志:XXX。
探索四年级下册科学:大象版引言科学课程的设计旨在通过实践活动和观察,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本课程将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实验和观察,以深入了解科学现象和原理。
本册书针对四年级学生,以大象为主题,涵盖了生命科学、地球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
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思维,培养科学素养。
4. 引导学生了解大象的生活习性,培养对动物的关爱和保护意识。
课程内容第一单元:生命科学1.1 大象的生活习性- 了解大象的生活环境、饮食习惯、社交行为等。
- 分析大象的生活习性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1.2 大象的生长发育- 观察大象的生长过程,了解其生长发育特点。
- 探讨大象的寿命及影响寿命的因素。
第二单元:地球科学2.1 大象与地理环境- 分析大象分布地区的地理特征。
- 探讨地理环境对大象生活习性的影响。
2.2 大象与气候- 观察气候变化对大象迁徙的影响。
- 了解大象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
第三单元:自然科学3.1 大象的感官世界- 探讨大象的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特点。
- 分析大象如何利用感官应对生活环境。
3.2 大象的智能与行为- 观察大象的智能表现,如使用工具、学习能力等。
- 探讨大象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
教学方法1. 实验观察:组织学生观察大象的生活习性,进行实地考察,记录观察结果。
2.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针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考和分析,提出问题,并探讨解决方案。
3.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课程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手工制作、实验操作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评估方式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
4. 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本册书知识的掌握程度。
指导老师签名:张xx
指导老师签名:张xx
指导老师签名:张
xx
指导老师签名:张xx
指导老师签名:张xx
指导老师签名:张xx
指导老师签名:张xx
指导老师签名:张xx
指导老师签名:张xx
指导老师签名:张
xx
指导老师签名:张xx
指导老师签名:张x
指导老师签名:张xx
指导老师签名:张xx
指导老师签名:张
xx
指导老师签名:张xx
指导老师签名:张xx
指导老师签名:张xx
指导老师签名:张xx
指导老师签名:张xx
指导老师签名:张xx
指导老师签名:张xx
指导老师签名:张xx
指导老师签名:张xx
指导老师签名:张
xx
指导老师签名:张xx
指导老师签名:张xx
指导老师签名:张xx
指导老师签名:张xx
指导老师签名:张xx
指导老师签名:张xx
指导老师签名:张xx。
四年级科学下册部分实验参考实验名称:静电现象实验器材:木尺、碎纸屑、毛皮、3充气气球、线、铁架台实验过程:1、用毛皮摩擦充气气球,靠近碎纸屑。
(气球能吸引轻小碎纸屑)2、将两个充气气球紧挨着悬挂在木尺上,并固定在铁架台上。
3、用毛皮摩擦其中一个充气气球,观察现象。
(相互吸引)4、摩擦2个充气气球,观察现象(相互排斥)实验结论:物体受到摩擦时,表面的电荷发生了转移,从而带电。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实验名称:制作电路检测器实验器材:静电实验盒、电池、纸、笔实验过程:1、打开实验盒、将电池、导线、灯泡组装好。
2、检测灯泡、导线。
3、画图(简单电路:1节干电池、一个灯带灯泡的灯座、3根导线)。
实验结论:利用电路检测器,可以检测出电路中出现的故障。
注意事项:此电路检测器不能检测家用220V的电器电路实验名称:比较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两节电池的不同连接)实验器材:电池、电池匣、导线、带灯泡的灯座、开关、纸、笔实验过程:1、检测小灯泡(用连接电池的两根导线的另一端接触小灯泡或利用电路检测器进行检测)2、组装串联电池电路。
(将两节电池串联起来,再与带有灯泡的灯座连接起来)3、组装并联电池电路。
(将两节电池并联起来,再与带有灯泡的灯座连接起来)4、观察比较5、画电路图实验结论:1节电池的的电压是1.5伏,两节电池串联起来的电压就是3伏,所以小灯泡就比较亮;两节电池并联在一起电压还是1.5伏,所以小灯泡不太亮。
实验名称:比较不同的电路连接(两个小灯泡的不同连接)实验器材:电池、电池匣、导线、开关、纸、笔实验过程:1、检测小灯泡(用连接电池的两根导线的另一端接触小灯泡或利用电路检测器进行检测)2、组装串联灯泡电路。
(将两个灯泡串联起来,再与开关、装好电池的电池盒连接起来)3、组装并联灯泡电路。
(将两个灯泡并联起来,再与开关、装好电池盒连接起来)3、观察比较4、画出简单电路图实验结论:两个小灯泡串联时,1节电池的电压平均分配给两个小灯泡,每个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就是1节电池电压的一半,所以小灯泡比较暗;两个小灯泡并联时,两个小灯光泡两端的电压和电池的电压相同,所以比较亮。
四年级下册科学实验记录单四年级下册科学实验记录单序言在四年级下学期,我们学习了许多有趣的科学知识,其中实验是我们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实验中,我们不仅可以观察到现象,还能理解背后的原理,更加深入的了解科学知识,因此,我在此记录下了我们在这个学期所做的科学实验。
实验一:折射材料:笔、纸、水方法:将笔直插到一杯水中,观察到笔看起来弯曲了。
结果:我们发现物体在不同介质中传递时,因为不同介质的折射率不同,会导致物体放映出来的形状不同,因此笔在水中看起来弯曲了。
实验二:空气氧气的存在材料:蜡烛、无烟杯、纸片方法:将蜡烛点燃,并且盖住烛芯的无烟杯上,观察蜡烛火熄灭过程中出现的纸片。
结果:我们发现在蜡烛火熄灭的过程中,纸片上会出现黑色的烟灰,这就说明了空气中存在氧气,是支持燃烧的一个重要元素。
实验三:电流材料:灯泡、电池、铜线方法:将电池的两端分别连接上两段铜线,并且将灯泡也和铜线连接在一起,开启电路。
结果:我们发现灯泡亮了起来,这说明了电路中通电时可以通过铜线,绕到灯泡中,使灯泡亮起来,这就是电路所运作的原理。
实验四:水的沸腾材料:烧杯、水、热板、温度计方法:将水加入烧杯中,将烧杯放置在热板上并加热,观察到水开始沸腾的温度。
结果:我们发现水开始沸腾的温度是100摄氏度,这是水在大气压下的沸点温度。
同时,我们也学到了水的沸腾是因为水分子被加热后产生的蒸汽向上冲击,使水开始沸腾。
实验五:气体的扩散材料:两个手帕、漂白水方法:将两个手帕分别加入漂白水中,一个手帕挂在房间内,另一个手帕挂在窗户外,观察漂白水的扩散情况。
结果:我们发现这两个手帕都干了,漂白水的气味也扩散到了整个房间。
这说明了气体的分子是非常微小的,可以快速扩散到空气中,填充整个空间。
结论通过这些实验,我们更深入的了解了许多科学知识和实验原理。
同时也了解到了实验和探索的魅力,让我们更加热爱科学。
四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篇一:四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四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1、做手臂活动模型实验器材:绳子、硬纸板、铆钉实验步骤:(1)剪两条硬纸板,其中一条是另一条的两倍宽。
把宽的硬纸板沿长边对折,细的一端剪圆后,夹在对折纸板中间用铆钉固定。
(2)剪下两段一样长的绳子,分别粘在两侧的纸板上。
(3)拉动绳子,活动手臂模型。
实验结论:纸板相当于骨头,绳子相当于肌肉,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带动骨骼运动。
2、测走路的速度实验器材:秒表、米尺、粉笔实验步骤:(1)用尺子测出5米距离。
(2)用正常步伐走5米需要多长时间。
比正常时间快一些需要多长时间。
(3)用正常时间走5秒需要多长时间。
实验结论:在相同距离情况下,所用时间越短,速度越快;在相同时间情况下,所走距离越长,速度越快。
3、探究物体运动的方式实验器材:皮球、绳子、夹子、易拉罐、橡皮、三角形木板、风车实验步骤:(1)用橡皮从三角形木板的斜坡滑下,分析运动轨迹。
(2)拍皮球分析运动轨迹。
(3)转动风车分析运动轨迹。
(4)滚动易拉罐,分析包含了哪些运动方式。
实验结论:运动有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和复合运动。
4、小车运动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实验器材:秒表、小车、尺子、钩码实验步骤:(1)在桌面上定好距离,确定起点和终点。
(2)挂两个钩码,测量小车从起点到终点的运动时间,挂3个、4个钩码的时间。
(3)进行比较。
实验结论:拉力越大,小车运动越快。
5、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实验器材:不同长度的线、钩码、秒表实验步骤:(1)做一个摆‘并明白一个来回是一次(2)用摆线30厘米长的摆、角度30度实验,测15秒能摆多少次。
(3)用摆线50厘米长的摆、角度30度实验,测15秒能摆多少次。
(4)用摆线30厘米、50厘米长的摆,角度60度实验,测15秒能摆多少次。
实验结论:摆的快慢与摆重、摆角无关,与摆长有关。
6、弹簧秤的正确使用实验器材:弹簧称、钩码、笔袋实验步骤:(1)实验前介绍弹簧称的使用,指针是否归零。
大象出版社科学四年级下册主备人:2011年2月大象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第一单元自然法庭的听证会本单元是《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本册训练重点为“观察提问——猜想假设——实事证据——模型解释——表达交流”科学探究过程中“实事与证据”这一重要环节。
本单元是本学期探究过程能力的准备单元——“探究过程能力训练单元”本单元取法“法庭听证会”这一专业场景,通过场景模拟活动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究也要向法庭办案取证一样,需要搜集各方面的实事与证据,才能客观地、辩证地、全面地、看待科学问题,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尊重事实,擅于用实事说话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科学习惯。
初步学会通过观察记录、实验对比、调查访问、查阅资料等方法和途径,搜集实事与证据,并知道利用简单的表格、统计、图形等方法整理所得的资料证据。
本单元分为三个课时“你曾经……”,“假如我们是……”“听证会”。
以易于激发学生兴趣的活动为载体,强调了教学内容的可实践性和学生的参与,使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初步了解和实践事实与证据的搜集过程。
首先教材从一个几乎每个学生都会有体验经历的调查活动出发,设计以一次“杀死生物的调查”为引入活动,通过调查所得到的数据事实使学生对生命有一个新的认识;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给自然环境中其他生物造成一定的影响。
第二环节运用换位思考的方式使学生在心理上转换角色,并能设身处地地从该角色的角度和立场考虑问题,而后教材设计了一个蝴蝶调查研究的案例,启发和鼓励学生能通过观察记录、调查访问、查阅资料等方法和途径,搜集实事与证据,并知道利用简单的表格、统计、图形等方法记录整理所得的资料证据。
最后通过模拟听证会的场景,用角色扮演的游戏使学生进入到争议问题里,充分展示和运用所得证据,进行表达和交流。
事实与证据是本单元重点培养的探究过程能力。
本单元教材把“发现事实——提出问题——搜集证据——运用证据”这一科学探究过程能力的训练贯穿在“法庭听证会”这一模拟场景中,采用角色扮演这一学生乐于参与的方式开展教学内容。
实验名称:大象实验实验目的:1.了解大象的外貌特征、生活习性和食物偏好;2.探究大象长鼻的功能和作用。
实验材料:1.大象图片或模型;2.大象饲料(如草、树叶、水果等);3.大象长鼻模型(可自己制作或购买);4.纸张、铅笔、尺子等。
实验步骤:1.观察大象的外貌特征和生活习性。
a)打开大象图片或模型,仔细观察大象的体型、皮肤、耳朵、眼睛等特征;b)搜集关于大象的资料,了解大象的生活习性,如它们喜欢生活在哪些环境中、喜欢和谁一起生活等。
2.探究大象的食物偏好。
a)准备不同种类的饲料,如草、树叶、水果等;b)将这些饲料分别放在不同的容器中,标注清楚;c)将饲料容器放在大象模型附近,观察大象的选择;d)记录大象首选的食物种类和数量。
3.模拟大象长鼻的功能和作用。
a)制作或购买一个大象长鼻模型;b)用纸张制作象牙鱼、纸团等小物品;c)用长鼻模型试图捡起这些小物品;d)观察长鼻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
实验结果:1.大象观察结果:a)大象体型庞大,皮肤厚实呈灰色,耳朵宽大且善于散热;b)大象眼睛小而聪明,能看到远处的东西;c)大象具有长鼻和象牙,鼻子上有两只长牙。
2.大象食物偏好结果:大象更倾向于选择草和树叶作为食物,而对水果的需求较少。
3.大象长鼻模拟结果:大象长鼻模型灵活度高,可以轻松捡起小物品,展示了大象长鼻的功能和作用。
实验结论:通过对大象的观察和实验模拟,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大象具有特殊的外貌特征和生活习性,适应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环境;2.大象偏爱草和树叶作为主要食物,而对水果的需求相对较少;3.大象长鼻具有极高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在觅食、饮水、捡拾物品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实验心得:通过这次实验,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大象的外貌特征、生活习性和食物偏好。
通过模拟大象长鼻的实验,我们也更加明白了长鼻的功能和作用,对大象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观察细致和记录准确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们对于实验结果和结论的准确性起到基础性的作用。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和操作,了解大象版下册中涉及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提高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实验原理大象版下册中的实验涉及物理、化学、生物等多个学科领域,以下列举部分实验原理:1. 惯性实验:研究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其运动状态的变化。
2. 压强实验:探究压强与压力、受力面积之间的关系。
3. 电流实验:研究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
4. 光学实验:探究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光学现象。
5. 生物实验:观察细胞结构、生长、繁殖等生物学现象。
三、实验内容1. 惯性实验(1)实验步骤:①将大象版下册中的小车固定在实验台上;②将小车上的小球放在一定位置;③用手推动小车,观察小球在运动过程中的运动状态;④改变小车的运动速度,重复上述步骤。
(2)实验现象:当小车运动时,小球受到惯性作用,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当小车速度改变时,小球运动状态也随之改变。
2. 压强实验(1)实验步骤:①将大象版下册中的U形管固定在实验台上;②将一定质量的水倒入U形管中,观察液面高度;③改变水的质量,重复上述步骤。
(2)实验现象:随着水的质量增加,U形管液面高度升高,说明压强与压力成正比;改变受力面积时,压强与受力面积成反比。
3. 电流实验(1)实验步骤:①将大象版下册中的电路连接好;②观察电路中电流表、电压表的变化;③改变电阻值,重复上述步骤。
(2)实验现象:随着电阻值的增加,电流减小,电压降低;当电阻值为零时,电流达到最大值。
4. 光学实验(1)实验步骤:①将大象版下册中的光学实验器材准备好;②观察光在空气、水、玻璃等介质中的传播、反射、折射现象;③改变实验条件,重复上述步骤。
(2)实验现象:光在空气、水、玻璃等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光在界面发生反射、折射现象。
5. 生物实验(1)实验步骤:①将大象版下册中的生物实验器材准备好;②观察细胞结构、生长、繁殖等生物学现象;③改变实验条件,重复上述步骤。
(2)实验现象:细胞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结构;细胞生长、繁殖过程中,形态、功能发生改变。
分组实验报告册
班级:
教师:
姓名:
目录
1、你曾经 (1)
2、假如我们是 (2)
3、我们在呼吸 (3)
4、有趣的呼吸器官 (4)
5、还我清新空气 (5)
6、种子发芽了 (6)
7、茁壮成长 (7)
8、硕果累累 (8)
9、认识太阳 (9)
10、太阳,我们的朋友 (10)
11、机械是什么 (11)
12、制造平衡 (12)
13、我能撬起地球 (13)
14、我的滑轮 (14)
15、蜡烛会熄灭吗 (15)
16、探究燃烧之谜 (16)
17、飞行的秘密 (17)
年至度第二学期
一、你曾经……
年月日
二、假如我们是
年月日
.2.
三、我们在呼吸
年 月 日
.3.
四、有趣的呼吸器官
年 月 日
.4.
五、还我清新空气
年月日
.5. 六、种子发芽了
年月日
.6.
七、茁壮成长
年月日
.7. 八、硕果累累
年月
日
.8.
九、认识太阳
年月日
.9. 十、太阳,我们的朋友
年月日
.10.
十一、机械是什么
年月日
.11. 十二、制造平衡
年月日
.12.
十三、我能撬起地球
年月日
.13. 十四、我的滑轮
年月日
.14.
十五、蜡烛会熄灭吗
年月日
.15. 十六、探究燃烧之谜
年月日
.16.
十七、飞行的秘密
.17.。
新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实验记录:
实验一:磁铁的吸力
实验目的:观察不同材质的物体对磁铁的吸力大小。
实验材料:磁铁、铁钉、铜钱、木块、纸片、塑料片、橡皮片。
实验步骤:
1. 将磁铁放在桌子上,让它保持不动。
2. 依次将铁钉、铜钱、木块、纸片、塑料片、橡皮片放在磁铁上。
3. 观察每个物体被磁铁吸住的情况,并记录下来。
实验结果:
物体吸力大小
铁钉很强
铜钱强
木块弱
纸片微弱
塑料片非常微弱
橡皮片没有
实验结论: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不同材质的物体对磁铁的吸力大小不同,铁钉和铜钱的吸力最大,木块和纸片的吸力较小,塑料片和橡皮片几乎没有吸力。
实验二:水的沸点
实验目的:观察不同水量的水的沸点是否相同。
实验材料:水、酒精灯、温度计。
实验步骤:
1. 在酒精灯中加入酒精,并点燃,使其处于燃烧状态。
2. 将温度计放入水中,记录下水的温度。
3. 把水加热,当水开始沸腾时,记录下水的沸点温度。
4. 重复以上步骤,分别使用不同水量的水进行实验。
实验结果:
水量沸点
100毫升100度
150毫升100度
200毫升100度
实验结论: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无论水的量多少,其沸点都是100度,说明水的沸点是不受水量的影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