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册10.5宇宙深处教案1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2
10.5 宇宙深处【学习目标】1.知道地球仅是太阳系的一员,而太阳系又是茫茫银河系中的一员,银河系外还有星系,这种认识将不断深化。
通过阅读课文、资料,观察图片和动手做实验,了解人类认识宇宙的历程,并且随着科学的进步,这种认识将不断深化。
2.能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对探索宇宙产生兴趣。
—————————行为提示:1.认真阅读学习目标,用双色记号笔将行为动词画上记号。
2.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提示:冥王星因为非常小。
2006年国际天文联合会通过决议将冥王星自行星之列中除名。
提示:光年的符号是l.y.1.y.=9.46×1015m。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和开发的层次还不高,相信未来的你,将会为人类认识宇宙、开发和利用宇宙,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各小组将各个知识板块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展示到小黑板上,寻求小组间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对照学习目标思考:1.今天我学到了什么知识?2.我还存在的疑惑是什么?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我国西汉文献《淮南子》对宇宙的定义:“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
那么宇宙是么组成的,宇宙有多大……,关于宇宙的话题实在太多,让我们一起初步探索,下面我们一起学习——宇宙深处。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知识板块一从太阳系到银河系自主阅读教材P123的内容,思考完成以下问题:1.地球与太阳有什么关系?答:地球是太阳的一颗行星。
地球离太阳约 1.5×108km,太阳直径是地球的109倍。
质量是地球的33万倍,体积是地球的130万倍。
2.太阳系有几大行星?离太阳最远的行星是哪个?答:8大行星;海王星。
3.银河系和太阳是什么关系?答:太阳是银河系中一颗普通的恒星。
知识板块二宇宙到底有多大自主阅读教材P124的内容,思考完成以下问题:4.光年是什么单位?答:长度单位。
5.请列举宇宙结构图:答:宇宙……星系………恒星系……行星系……卫星(银河系) (太阳系) (地月系统) (月球)知识板块三开发新家园俄国著名的火箭先驱齐奥尔科夫斯基曾经说过:“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是你不能永远待在摇篮里。
教案:10.5 宇宙深处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10.5章“宇宙深处”。
本章主要介绍了宇宙的基本概念、宇宙的起源和宇宙的组成。
具体内容包括:1. 宇宙的定义和分类: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等;2. 宇宙的起源:大爆炸理论;3. 宇宙的组成:恒星、行星、黑洞、暗物质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宇宙的基本概念,掌握宇宙的分类;2. 使学生理解宇宙的起源和演化过程;3. 培养学生对宇宙的好奇心和对科学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宇宙的起源和演化过程,黑洞和暗物质的概念;2. 教学重点:宇宙的基本概念,宇宙的分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笔记本、课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宇宙星空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宇宙的奥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课堂讲解:1) 讲解宇宙的基本概念,介绍宇宙的分类;2) 讲解宇宙的起源:大爆炸理论;3) 讲解宇宙的组成:恒星、行星、黑洞、暗物质等。
3. 例题讲解:举例说明宇宙中的不同天体,如太阳、地球、黑洞等,引导学生理解天体的性质和特点。
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宇宙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宇宙的基本概念;2. 宇宙的分类: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等;3. 宇宙的起源:大爆炸理论;4. 宇宙的组成:恒星、行星、黑洞、暗物质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宇宙的基本概念是什么?请简要描述。
(2)宇宙有哪些分类?请简要介绍。
(3)大爆炸理论是什么?请简要解释。
2. 答案:(1)宇宙是指包括一切物质和能量的总和,宇宙中有无数的天体,如恒星、行星、黑洞等。
(2)宇宙的分类有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等,其中总星系是由大量的恒星和星系组成的最大级别的天体系统。
(3)大爆炸理论是指宇宙从一个极高密度和高温的状态开始膨胀,形成了现在的宇宙结构。
2019春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说课稿:10.5 宇宙深处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 1. 了解宇宙深处的特点和现象; 2. 掌握宇宙深处的构成和组成; 3. 理解宇宙深处对人类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宇宙深处的特点和现象;2.教学难点:理解宇宙深处对人类的重要性。
三、教学准备1.教材:《物理(沪粤版)八年级下册》;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投影仪、PPT。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投影仪播放一段有关宇宙深处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对宇宙深处的兴趣,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了解宇宙深处(15分钟)在黑板上写下“宇宙深处”的标题,鼓励学生尽可能想象宇宙深处的特点和现象,并进行讨论。
然后,通过PPT展示宇宙深处的真实图片,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和了解宇宙深处。
3. 宇宙深处的构成和组成(20分钟)通过PPT展示,向学生介绍宇宙深处的构成和组成,包括星系、恒星、行星、宇宙射线等。
同时,解释这些构成和组成的相互关系,以及宇宙深处的运动和演化过程。
4. 宇宙深处对人类的重要性(20分钟)通过PPT展示,向学生介绍宇宙深处对人类的重要性,包括对人类认识宇宙的影响、对科学研究的贡献以及对未来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宇宙深处的探索对人类文明的推动作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5. 总结与展望(10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学习成果。
同时,展望未来,鼓励学生继续对宇宙深处的探索保持浓厚的兴趣,并提醒学生要不断拓展知识面,为未来的学习和科研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板书设计黑板上书写以下内容: - 宇宙深处 - 特点和现象 - 构成和组成 - 星系 - 恒星 - 行星 - 宇宙射线 - 对人类的重要性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真实图片和视频,激发了学生对宇宙深处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宇宙深处的特点和现象。
同时,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学生对宇宙深处的构成和组成有了初步的了解。
10.4飞出地球10.5宇宙深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古人对于宇宙的认识过程;知道托勒密提出“地心说”和哥白尼提出“日心说”。
2.了解万有引力定律,了解人类如何飞出地球。
3.了解太阳系家族的成员和银河系的形状和大致范围。
4.了解从地球到整个宇宙的结构层次和各层次的大致尺度,理解光年的概念,知道宇宙是无限的,人对宇宙的认识是有限的。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课件帮助同学们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学习科学家们探索宇宙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了解人类对宇宙探索的历程,体会人类对宇宙探索中经历的艰辛和曲折,感受人类不懈的探索精神,形成学无止境的意识。
从科学家身上学习坚持不懈、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通过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银河系和宇宙的结构层次和尺度。
【教学难点】让学生形成大致正确的宇宙图景。
课前准备细绳,实心小球,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多媒体展示:宇宙的图景。
1.指导学生观看宇宙画面。
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观后感——宇宙是神秘的(生回答师总结)。
2.教师讲述:宇宙的神秘引发人类去追逐飞天的梦想!富于智慧的中国人终于圆梦了!如“神舟十一号”上天及安全返回!(展示“神舟十一号”上天的视频画面指导学生观看画面)3.正当同学们兴致勃勃地观看画面,忘乎所以的时候,教师提醒大家思考——长久以来,人们一直渴望离开地球,去探索地球外面的空间。
这个梦想终于实现了!那我们是怎样一步一步地飞上了天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课题“飞出地球”和探索“宇宙深处”。
二、新课教学探究点一:探索宇宙的历程教师讲述:在远古的时候,古希腊的天文学家托勒密集当时天文学之大成,提出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结构学说,简称“地心说”。
“地心说”模型流行了1000多年,后来,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通过长期的观察和研究建立了“日心说”模型。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这部分内容之后,引导学生思考回答:(1)“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具体内容是什么?(2)这两种理论有何进步性和局限性?(3)他们是通过什么途径得出的?老师讲述:虽然“地心说”和“日心说”各有其局限性,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由错误向正确靠近的,且逐步深化的。
《宇宙深处》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太阳系家族的成员了解银河系的形状和大致范围了解从地球到整个宇宙的结构层次和各层次的大致尺度2、过程与方法经历认识宇宙结构层次和尺度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宇宙之大,激发探索宇宙奥秘和开发天空新家园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太阳系、银河系和宇宙的结构层次和尺度。
宇宙之大是学生难以想象的,让学生形成大致正确的宇宙图景。
实验器材: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观察、数学方法教学过程:引入课题从西游记中孙悟空的绝技——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即5.4*104km)可以在天地间来回游玩,以及西游记中对天宫美轮美奂的描绘,显示了古人对探索宇宙奥秘的热情,进而引出课题。
新课教学一、从太阳系到银河系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太阳系”的图片,学生阅读教材,熟悉太阳系的主要成员——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日地距离1.5*108km,让学生猜一猜假如孙悟空从地球到太阳上去旅游要翻多少个筋斗呢?经计算发现大约要3000个筋斗,可见日地距离比一个筋斗的距离大多了,这是否沪粤版八年级下册10.5宇宙深处教案设计是宇宙的边界呢?阅读教材科发现海王星到太阳的距离要比日地距离大得多?那这是否就宇宙的边缘呢?自然的过度到银河系的教学。
展示银河系的魅力图片,并介绍银河系的形状和大致范围:1.0*105l.y.设问,这是否就是宇宙的最大尺度呢?一层层的提问意在凸显宇宙之大,进而自然进入第二部分的教学。
二、宇宙到底有多大学生阅读课本了解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目前可观测宇宙范围1.37*1010l.y.播放视频资料“所知的宇宙”让同学们直观感受宇宙之大,以及人类的渺小。
拓展延伸以人有生老病死,设问:宇宙是如何形成的呢?宇宙的天体又要面临怎样的未来呢?学生阅读教材里信息浏览中“天体的演变”,然后播放视频短片:①“太阳的演变”,让学生更直观了解天体的演变,拓展学生们的视野;②“黑洞的前世今生”,“黑洞”连光子都能吸收,要怎样找到它的位置呢?顺势介绍我们的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HXMT)——“慧眼”,介绍它的功绩和意义,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10.5 宇宙深处—沪粤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学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沪粤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10章第5节“宇宙深处”。
本节课主要介绍天体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如恒星、行星、星系等,以及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
具体内容包括:1. 天体的种类和特点2. 恒星、行星、星系的定义和区别3.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4. 宇宙的起源和演化二、教学目标1. 了解天体的种类和特点,掌握恒星、行星、星系的定义和区别。
2. 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3. 理解宇宙的起源和演化,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天体的种类和特点,恒星、行星、星系的定义和区别。
难点: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播放宇宙探索的纪录片,引导学生关注宇宙的奥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天体的种类和特点,恒星、行星、星系的定义和区别,以及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
3. 例题讲解:举例说明恒星、行星、星系的特点,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4. 随堂练习:针对所学内容,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6. 知识拓展:介绍当前宇宙探索的最新成果,如黑洞、暗物质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六、板书设计1. 天体的种类和特点2. 恒星、行星、星系的定义和区别3.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4. 宇宙的起源和演化七、作业设计1. 请简要描述天体的种类和特点。
2. 请简要描述恒星、行星、星系的定义和区别。
3. 请简要概述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
4. 请尝试解释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引入实践情景,引导学生关注宇宙的奥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讲解知识点时,注意举例说明,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恒星、行星、星系的特点。
10.5宇宙深处目标导航课程重点1.了解从地球到整个宇宙的结构层次和各层次的大致尺度.知识精讲知识点01 宇宙有多大宏观世界的宇宙、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等,它们的体积非常大,量度它们的尺度通常用“光年”.按尺度将它们从大到小排列:宇宙(包含有许多类似银河系的大星系)、银河系(包含有许多类似太阳系的恒星系)、太阳系、地月系.【即学即练1】小到粒子,大到宇宙,它们都有各自的结构和尺度,根据我们所学的知识和了解到的情况,请按照它们的尺度,把下列的粒子、物体、天体或宇宙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银河系、灰尘、原子核、宇宙、地球、教学楼、夸克、细胞、黄山、凳子、公共汽车、茶杯、中学生、原子、月亮、电子、太阳、分子.【答案】夸克、电子、原子核、原子、分子、细胞、灰尘、茶杯、凳子、中学生、公共汽车、教学楼、黄山、月亮、地球、太阳、银河系、宇宙.分层提分【基础训练】1.如图的示意图中,能反映宇宙银河系、太阳系之间大小关系的是()A.B.C.D.【解答】解:宇宙、银河系、太阳系三者之间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依次为:宇宙、银河系、太阳系。
故选:C。
2.下列关于粒子和宇宙的说法,正确的是()A.太阳是宇宙的中心B.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C.固体的分子是静止不动的D.分子间没有空隙【解答】解:A、宇宙是由无数天体组成,太阳是宇宙中的一颗恒星,不是宇宙的中心,故A错误;B、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故B正确;CD、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组成,分子间有空隙,分子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故CD错误。
故选:B。
3.关于粒子和宇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光年是时间单位B.面包容易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空隙C.汤姆生建立了类似行星绕日的核式结构模型D.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它在不断地膨胀【解答】解:A、光年是长度单位,故A错误;B、面包里面有气孔,用手捏时面包里的空气跑出来,则面包的体积变小了,但不能说明分子间有间隙,故B错误;C、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汤姆生提出了原子的葡萄干布丁模型,故C错误;D、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它在不断地膨胀,故D正确。
教案:沪粤版2020年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5节宇宙深处》一、教学内容1. 宇宙的组成:介绍宇宙由星系、恒星、行星、黑洞等组成,以及宇宙的广阔和神秘。
2. 宇宙的起源:讲解大爆炸理论,宇宙从一个奇点爆炸而来,不断膨胀,形成了现在的宇宙。
3. 宇宙的演化:介绍宇宙从大爆炸以来,经历了恒星的形成、演化和死亡,以及星系的形成和演化。
4. 人类探索宇宙:介绍人类如何通过观测、探测和理论研究来探索宇宙,以及人类在宇宙探索中取得的成果。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宇宙的组成、起源和演化过程。
2. 掌握大爆炸理论的基本内容。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索精神,激发学生对宇宙探索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宇宙的起源和演化过程,以及人类探索宇宙的方法和成果。
2. 教学重点:大爆炸理论的基本内容,以及宇宙的组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谈谈他们对宇宙的了解和认识,引导学生思考宇宙的奥秘。
2. 知识讲解:(1)介绍宇宙的组成,如星系、恒星、行星、黑洞等。
(2)讲解大爆炸理论,宇宙从一个奇点爆炸而来,不断膨胀,形成了现在的宇宙。
(3)介绍宇宙的演化过程,如恒星的形成、演化和死亡,以及星系的形成和演化。
3. 例题讲解:分析人类探索宇宙的实例,如哈勃太空望远镜的观测成果。
(1)宇宙由哪些组成部分构成?(2)大爆炸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3)宇宙的演化过程中发生了哪些重要事件?六、板书设计宇宙的组成:星系、恒星、行星、黑洞等。
宇宙的起源:大爆炸理论。
宇宙的演化:恒星的形成、演化和死亡;星系的形成和演化。
人类探索宇宙:观测、探测和理论研究。
七、作业设计1. 描述宇宙的组成。
2. 简述大爆炸理论的基本内容。
3. 谈谈你对宇宙演化的理解。
4. 查找一个关于人类探索宇宙的实例,并简要介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宇宙的了解和认识有所提高,但部分学生对宇宙演化过程的理解仍有困难,需要在后续教学中加强引导。
《10.5 宇宙深处》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太阳系家族的成员。
2、了解银河系的形状及大致范围。
3、了解从地球到整个宇宙的结构层次和各层次的大致尺度。
过程与方法:经历认识宇宙层次结构和尺度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宇宙之大,激发探索宇宙奥秘和开发天空新家园的兴趣。
教学难点:让学生形成大致正确的宇宙图景。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讲述]:迄今为止,人类发射的航天器大都是在太阳系以内航行,只有为数不多的冲出了太阳系的束缚。
在新的世纪,人类在对太阳系内金星、木星、土星、水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彗星以及其它小行星探测的同时,还将冲出太阳系,到广阔的宇宙空间航行,进行星际探测,寻找外星生命的存在。
二、新课教学:(一)从太阳系到银河系[学生阅读]:教材121页。
[回答]:地球、太阳系、银河系之间的关系。
(二)宇宙到底有多大[学生阅读]:教材122页[讲述]:广漠空间和其中存在的各种天体以及弥漫物质的总称。
宇宙是物质世界。
它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发展中,在空间上无边无界,在时间上无始无终。
宇宙是多样而又统一的。
它的多样性在于物质的表现形态;它的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
《淮南子·原道训》注:“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以喻天地。
”宇宙,一般当作天地万物的总称。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从太阳系到银河系,再扩展到河外星系、星系团乃至总星系。
人们的视野已达到一百多亿光年的宇宙深处。
有人把总星系称为“观测到的宇宙”、“我们的宇宙”;也有人把总星系称为宇宙。
宇宙天体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形态:有密集的星体状态,有松散的星云状态,还有辐射场的连续状态。
各种星体千差万别,它们的大小、质量、密度、光度、温度、颜色、年龄、寿命也不相同。
天体不是同时形成的。
球状体是在形成中的星体,O型星、B型星是年轻恒星,主序星(包括太阳)是中年恒星,白矮星和中子星是老年恒星。
每个天体都有它的发生、发展、衰亡的历史,但作为总体的宇宙则不生不死,无始无终。
10.5宇宙深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太阳系家族的成员。
2.了解银河系的形状和大致范围。
3.了解从地球到整个宇宙的结构层次和各层次的大致尺度。
【过程与方法】经历认识宇宙结构层次和尺度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宇宙之大,激发探索宇宙奥秘和开发太空新家园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太阳系、银河系和宇宙的结构层次和尺度。
【教学难点】形成大致正确的宇宙图景。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宇宙是众多的,人类在对太阳系内金星、木星、土星、水星、火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以及其他小行星探测的同时,还将冲出太阳系,到广漠的宇宙空间航行,进行星际探测,那么宇宙深处会是怎样的情景呢?二、教学步骤[阅读课本]P123~124“从太阳系到银河系”[思考]你对太阳系有多少了解呢?[提示]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太阳,它控制了太阳系里所有的天体,使这些天体都绕其公转。
太阳系里的主要成员是八大行星,它们都在接近同一平面且又近于圆形的轨道,朝同一方向绕太阳公转。
[思考]地球距太阳大约有多远,太阳的体积和质量又有多大?[提示]地球离太阳约1.5×10km,太阳的体积是地球的130万倍,质量是地球的33万倍。
[思考]你对银河系有哪些了解呢?[提示]银河系是由三千多亿颗恒星形成的强大星系,银河系的尺度大约是1.0×10l.y.。
探究点2宇宙到底有多大[阅读课本]P124“宇宙到底有多大”[思考]什么是宇宙呢?[提示]宇宙是包括地球在内的一切天体的无限空间,是万物的总称,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
[思考]你心中的宇宙是怎样的呢?[归纳提升]宇宙是物质世界,它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发展中,在空间上无边无界,在时间上无始无终。
宇宙是多样而又统一的,它的多样性在于物质的表现形态;它的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
[思考]人类目前了解的宇宙到底有多大呢?[归纳提升]现在,随着射电望远镜的发明和其性能的进一步提高,人们能够观测到的范围达到1.37×10l.y.,大约有上千亿个星系,每个星系约有1000亿颗恒星。
教案:10.5 宇宙深处学年:20232024学年年级:八年级科目:物理教材版本:沪粤版(安徽)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位于沪粤版(安徽)八年级物理下册第10章的第5节,主题为“宇宙深处”。
具体内容包括:1. 了解宇宙的组成和结构,如星系、恒星、行星等;2. 掌握宇宙的起源和发展,如大爆炸理论;3. 探究恒星和行星的运动规律;4.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宇宙的组成和结构,理解宇宙的起源和发展;2. 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恒星和行星的运动规律;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恒星和行星的运动规律、宇宙的起源和发展;2. 教学重点:宇宙的组成和结构、恒星和行星的运动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夜晚的星空,引导学生思考宇宙的奥秘;2. 知识点讲解:a. 宇宙的组成和结构:星系、恒星、行星等;b. 宇宙的起源和发展:大爆炸理论;c. 恒星和行星的运动规律:开普勒定律;3. 例题讲解:分析并解答有关恒星和行星运动规律的题目;4. 随堂练习:让学生动手实践,探究恒星和行星的运动规律;6. 作业布置: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宇宙的组成和结构:星系、恒星、行星等;2. 宇宙的起源和发展:大爆炸理论;3. 恒星和行星的运动规律:开普勒定律。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简述宇宙的组成和结构;答案:宇宙由星系、恒星、行星等多种天体组成,其中星系是宇宙中的基本结构单元,恒星是星系中的发光天体,行星是绕恒星运行的固体天体。
2. 题目:请简要介绍宇宙的起源和发展;答案:宇宙起源于大约137亿年前的大爆炸,自那时以来,宇宙不断膨胀、冷却、演化,形成了如今观测到的星系、恒星、行星等结构。
3. 题目:请解释恒星和行星的运动规律;答案:恒星和行星的运动遵循开普勒定律,包括:a. 开普勒第一定律:行星绕恒星的轨道是椭圆形的,恒星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b. 开普勒第二定律:行星在椭圆轨道上,连接行星和恒星的连线在相等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c. 开普勒第三定律:行星轨道半长轴的立方与其公转周期的平方成正比。
2019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0.5 宇宙深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宇宙中的恒星、星系、星云等天体。
–理解天文望远镜的原理与作用。
–能够分析宇宙深处的光线经过不同介质的情况,并解释光的折射现象。
2.过程与方法:–学会利用文献资料、实验数据等多种信息来源获取知识。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宇宙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培养学生对科学及科学家的认识和尊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学习宇宙中的恒星、星系、星云等天体。
–理解天文望远镜的原理与作用。
–掌握光的折射现象与介质的关系。
2.教学难点:–理解光线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规律。
–能够运用光的折射现象解释某些实际现象。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确认教学材料与教学内容。
–准备好黑板、粉笔、投影仪等教学工具。
–准备好课堂演示所需的实验器材和实验器具。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基本概念和原理。
–预习相关实验的操作过程和注意事项。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通过简单的问题导入讨论:–你们对宇宙中的恒星、星系、星云等有了解吗?–你们知道天文望远镜是如何观测到这些天体的吗?第二步:知识点讲解(30分钟)1.介绍宇宙中的恒星、星系、星云等天体:–简要介绍宇宙中常见的天体,如恒星、星系、星云等。
–利用图片或示意图展示,让学生可以形象地理解这些天体的组成和特点。
2.讲解天文望远镜的原理与作用:–介绍天文望远镜的基本原理,包括反射望远镜和折射望远镜的工作原理。
–解释天文望远镜的作用,能够观测到远离地球的天体,帮助我们了解宇宙的奥秘。
3.探究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规律:–通过实验展示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规律,如光的折射现象。
–给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的解释,让学生能够理解光的传播规律与介质的关系。
第三步:案例分析(20分钟)1.给出一个案例:–描述一个光线从空气中垂直射入水中的案例。
《宇宙深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太阳系家族的成员。
2、了解银河系的形状及大致范围。
3、了解从地球到整个宇宙的结构层次和各层次的大致尺度。
过程与方法:
经历认识宇宙层次结构和尺度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宇宙之大,激发探索宇宙奥秘和开发天空新家园的兴趣。
教学难点:
让学生形成大致正确的宇宙图景。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讲述]:迄今为止,人类发射的航天器大都是在太阳系以内航行,只有为数不多的冲出了太阳系的束缚。
在新的世纪,人类在对太阳系内金星、木星、土星、水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彗星以及其它小行星探测的同时,还将冲出太阳系,到广阔的宇宙空间航行,进行星际探测,寻找外星生命的存在。
二、新课教学:
(一)从太阳系到银河系[学生阅读]:教材121页。
[回答]:地球、太阳系、银河系之间的关系。
(二)宇宙到底有多大
[学生阅读]:教材122页
[讲述]:广漠空间和其中存在的各种天体以及弥漫物质的总称。
宇宙是物质世界。
它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发展中,在空间上无边无界,在时间上无始无终。
宇宙是多样而又统一的。
它的多样性在于物质的表现形态;它的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
《淮南子·原道训》注:“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以喻天地。
”宇宙,一般当作天地万物的总称。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从太阳系到银河系,再扩展到河外星系、星系团乃至总星系。
人们的视野已达到一百多亿光年的宇宙深处。
有人把总星系称为“观测到的宇宙”、“我们的宇宙”;也有人把总星系称为宇宙。
宇宙天体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形态:有密集的星体状态,有松散的星云状态,还有辐
射场的连续状态。
各种星体千差万别,它们的大小、质量、密度、光度、温度、颜色、年龄、寿命也不相同。
天体不是同时形成的。
球状体是在形成中的星体,O型星、B型星是年轻恒星,主序星(包括太阳)是中年恒星,白矮星和中子星是老年恒星。
每个天体都有它的发生、发展、衰亡的历史,但作为总体的宇宙则不生不死,无始无终。
宏观世界的尺度(从大到小):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地球,月亮。
三、开发新家园:
[学生阅读]:教材123页
[讲述]:寻找“外星人”。
据天文学家推算,除银河系外,可能还有1000多亿个星系!而每个星系里又包含几十亿甚至上百亿个星体,假如每个星系中只有一个星体上有生命,那么,宇宙空间至少有1000亿个星体上存在生命。
有没有外星人,外星人在哪里,是人类最关心的问题,也是宇宙中最大的悬案之一。
千方百计地需求与地球以外的智能生物联系,是21世纪人类的重要使命。
我们所居住的地球,在无边无际的宇宙之中,犹如沧海一粟。
而地球只是太阳系的一颗小行星,在太阳系所在的银河系中,有1000多颗像太阳这样的恒星,而它们的行星就更多了。
地球之外还有没有人类的同胞兄弟呢?从古到今,人类在进行了不懈的探测和寻找。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相继实施了“奥兹玛”计划、“米塔”计划、“寻找外层空间智慧生物计划”等计划,几乎用尽了所有能运用的先进手段,大规模地来搜索监测外星人,结果连任何动静也没听见,更不要说看见了。
当四处搜索毫无结果之后,按耐不住的人类主动出击了,他们开始向“外星人”发送信件、光盘等,让“外星人”找我们。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生你对宇宙有怎样的认识?宇宙对人类有怎样的意义?宇宙值得探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