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兵的升变
- 格式:ppt
- 大小:910.50 KB
- 文档页数:15
兵升变规则
兵升变是指当兵升到对方底线时可以升变为其他高级棋子的规则。
兵升变规则有以下几点:
1. 兵升变发生在兵移动到对方底线后,可以选择将兵升变为其他高级棋子,如将兵变为后卒、炮、马、象、士或将。
2. 兵升变后的棋子可以从盘外选择,也可以从已被己方吃掉的棋子中选择。
通常情况下,会选择已被己方吃掉的棋子中的棋子。
3. 升变后的棋子与兵的移动规则有所不同。
例如,兵只能前进一步,升变为炮后可以横向移动;兵只能前进或斜线吃子,升变为马后也可以走日字等。
4. 兵升变后的棋子与对方普通棋子有相同的价值,但是更具威胁性和移动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兵升变规则可能在不同棋谱和不同地区有所不同。
具体的规则应根据所使用的具体棋谱或地区的规定来确定。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教案(通用3篇)三班级上册语文第七课教案篇1教学目标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
3、连续学习默读课文。
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阅历理解“谁擅长把别人的特长集于一身,谁就会是成功者”的道理。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同学了解创造家是怎样创造坦克的,即把盾的防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创造引发的道理。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课前预备老师:多媒体。
同学:阅读有关创造家的创造故事。
课时支配: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1、播放故事:《自相冲突》。
2、播放文中的插图,请同学们仔细观看这幅图,图上创造家手持矛和盾,正在与伴侣竞赛,从图上看,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说说“矛”和“盾”的样子和作用。
老师依据同学回答板书:(范写“矛”与“盾”)矛进攻盾防卫3、同学相互提示:“矛”不要少一撇写成“予”字,这一撇就像锐利的矛,少了“矛”就无法进攻了,“盾”的外侧是两笔,其次笔是竖撇。
4、师:假如我们把矛和盾的这两种相对峙的兵器集合在一起,那会是怎样的情形呢?5、板书课题:矛和盾的集合。
齐读课题。
师:读了课题,你有哪些问题呢?依据同学反馈板书问题要点。
如:矛和盾为什么要集合?怎么集合的?结果怎么样?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师:矛和盾这两种兵器怎么集合?集合结果会怎样?请同学们认真读读故事吧。
留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同学自由读课文。
3、小组沟通(1)相互提示简单读错认错的字词。
(2) 想方法记一记要求会写的生字。
(3)组长支配组员分段朗读,读通课文,老师巡察指导。
(4)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范读动画,订正发音。
(5)师:请大家默读课文,看看能自行解决黑板上的哪些问题,先在小组里争论,还不懂的留着全班争论。
同学默读课文,小组争论问题。
三、检查预习,质疑问难1、师:同学们,通过预习课文,你能自行解决哪些问题?同学回答,解决一个,擦去黑板上的有关问题。
七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理念本课从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紧扣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和历史课标,遵循从“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的基本思路进行设计的。
二、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一)课程标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 年版)要求: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二)课文分析本课主要讲述了三部分:战国七雄、商鞅变法和都江堰水利工程。
三部分内容之间因果相连:各国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都在想尽办法强兵富国,所以纷纷招募人才进行变法和兴修水利,适应战国七雄兼并战争的需要。
反过来,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促进了经济发展。
最终秦国取得战争优势,统一全国。
三、学情分析(一)知识基础初一学生本学期刚刚接触历史科,小学阶段知道一些传统的历史小故事,听说过一些著名历史人物,但是尚未掌握历史的基本概念和学习方法。
(二)认知能力七年级学生对历史感兴趣,但对历史学习多处于感性认识阶段,缺乏系统的认知和较全面的理解,对历史的认知更多的停留在表面。
四、教学目标1.通过回顾已学朝代和对比春秋战国的形势图,知道战国七雄形成的基本情况,掌握历史发展基本线索。
(时空观念)2.通过图片、文献、表格、视频等,了解战国兼并战争的特点并对兼并战争做出评价,初步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形成论从史出和评价历史现象要辩证分析的思维方式。
(历史解释、史料实证)3.通过文献、视频,理解商鞅变法对秦国强大的重大意义,学会用联系、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通过学习商鞅的改革创新精神,认识到改革创新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历史解释、家国情怀)4.通过观看图片,了解都江堰的构造和作用,知道都江堰对农业发展的意义,体会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培养爱国情怀。
(家国情怀)五、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战国七雄,商鞅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