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当得利与无因管理45页PPT
- 格式:ppt
- 大小:4.21 MB
- 文档页数:45
民法第二十四章不当得利、无因管理第一节不当得利..... ;. . .■■■■■■.......... V'.' . ..一、不当得利的概念不当得利是指无法律上的原因而受利益,致使他人受损失的事实。
不当得利既可以基于一方当事人的法律行为而发生,如基于合同而占有另一方当事人的财产,合同被宣告无效或撤销后,依据合同而取得的财产权便成为不当得利;也可以基于自然事实而发生,如邻家池塘的鱼跳人己家池塘,这也构成不当得利。
因此,不当得利本质上是一种事件。
不当得利是债的发生根据之一。
不当得利成立后,即在受益人与受损人之间产生不当得利之债,受益人应向受损人偿还其无合法根据而获得的利益。
不当得利制度的宗旨是运用衡平观念来纠正这种不正当、不合理的财产损益变动。
我国民法通则第92条规定:没有合法根据,取得不当利益,造成他人损失的,应当将取得的不当利益返还受损失的人。
这是我国民法确立不当得利制度、民事审判机关解决不当得利问题的基本依据。
二、不当得利的成立要件不当得利的成立要件有四:一方取得财产利益;一方受有损失;取得利益与所受损失间有因果关系;没有法律上的根据。
(一)一方取得财产利益一方取得财产利益是指因一定的事实结果而获得了或增加了财产或利益上的积累。
受益人获得的利益限于财产利益,即可以用金钱价值衡量的利益,精神利益不属于这里的利益范畴。
判断受益人是否受有财产利益,一般以其现在的财产或利益和如无与他人之间发生利益变动所应有的财产或利益总额相比较而决定。
凡是现在财产状况或利益较以前增加,或者应减少而未减少,为受有利益;既有得利又有损失的,损益抵销后剩余有利益的,也为受有利益。
具体而言,取得财产利益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财产或利益的积极增加,即通过取得权利、增强权利效力或获得某种财产利益或义务的减弱而扩大财产范围。
包括:(1)取得财产权或其他财产利益,如所有权、用益物权、债权、担保物权、知识产权等。
占有在我国虽非一种权利,但一般认为占有是一种具有财产利益性质的法律上的地位,通过占有亦可获得财产上的利益,故可因占有而成立不当得利。
第十二讲无因管理(无因管理是事实行为,法定之债)《民法通则》第九十三条没有法定的或者约定的义务,为避免他人利益受损失进行管理或者服务的,有权要求受益人偿付由此而支付的必要费用。
《民通意见》132. 民法通则第九十三条规定的管理人或者服务人可以要求受益人偿付的必要费用,包括在管理或者服务活动中直接支出的费用,以及在该活动中受到的实际损失。
无因管理要件及类型图(法定之债)①管理他人事务正当无因管理②具有管理意思无因管理③无法定或约定义务(要件)管理利于本人且不违反本人明示或可得推知的意思①管理他人事务不正当无因管理②具有管理意思(不是无因管理)③无法定或约定义务管理不利于本人或违反本人明示或可得推知的意思无因管理制度旨在适当界限“禁止干预他人事务”与“奖励互助义行”两项原则,使无法律上义务而为他人管理事务者,在一定条件下享有权利,负有义务。
一、正当无因管理的构成要件(★★★)正当无因管理的构成要件有四:①管理他人事务;②具有管理意思(管理人知道管理的系他人事务,并愿意将管理所得利益归属于他人);③无法定或约定义务④事务的管理客观上有利于本人,并且不违反本人明示或可得推知的意思。
1.管理他人事务(1)事务①可以是财产性事项,亦可为非财产性事项;②可以是继续性事项,亦可为一次性事项;③可以是民事法律行为,亦可为事实行为。
须注意:下列行为不构成无因管理:①违法事项。
②不能发生债之关系的纯粹道德、宗教行为或好意施惠行为。
③依法必须由本人亲自办理的事项(如登记结婚、诉讼离婚)。
④非经本人授权不得办理的事项(如放弃继承权;公司股东出席股东会并行使表决权)。
⑤单纯的不作为。
(2)他人①他人须特定,为特定的一人或数人。
若管理的系不特定多数人的事物,则不成立无因管理。
但是一个管理行为可以同时成立数个无因管理之债。
②只要是为了他人利益,管理人即使对本人发生误认,不妨碍就真实的本人成立无因管理。
(3)管理管理行为包括事实行为与法律行为。
见义勇为与无因管理之债乙女(成年人,精神正常)因感情受挫,欲投水自杀,刚好甲男经过,奋不顾身跳入水中将其救起,但自己身上的一部手机落入河中。
问:甲男能否要求乙女补偿自己的损失(手机)?主要有两种观点。
一是认为不成立无因管理,认为无因管理只涉及财产关系,与人身关系无关。
试问甲的4岁儿子迷路,乙打车将其送回家,是否成立无因管理?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成立无因管理,依据是民通93条和民通意见132条。
还有人认为见义勇为只存在于第三人侵权,可是民通意见142中,也涉及了“没有侵权人”的情形,没有侵权人的情形大致可以包括三种:意外事件、受益人故意和受益人过失。
受益人故意即指本案之情形。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实施后,无因管理仅适用于无因管理行为阻却的致害原因力来源于自然力造成的不可抗力侵害或意外事件的情形;阻却的致害原因力来源于加害人的情形已经从无因管理中分离出来成为见义勇为之债,受《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23条的调整。
1、无因管理《民法通则》第93条规定:“没有法定的或者约定的义务,为避免他人利益受损失进行管理或者服务的,有权要求受益人偿付由此而支出的必要费用。
”最高人民法院《民通意见》第132条:民法通则第九十三条规定的管理人或者服务人可以要求受益人偿付的必要费用,包括在管理或者服务活动中直接支出的费用,以及在该活动中受到的实际损失。
2、见义勇为《民法通则》第109条规定:“因防止、制止国家的、集体的财产或者他人财产、人身遭受侵害而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害人承担赔偿责任,受益人也可以给予适当的补偿。
”最高人民法院《民通意见》第142条规定:“为了维护国家、集体或者他人合法权益而使自己受到损害,在侵害人无力赔偿或者没有侵害人的情况下,如果受害人提出请求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受益人受益的多少及其经济情况,责令受益人适当补偿。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5条:为维护国家、集体或者他人的合法权益而使自己受到人身损害,因没有侵权人、不能确定侵权人或者侵权人没有赔偿能力,赔偿权利人请求受益人在受益范围内予以适当补偿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