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高中文言文参考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57.00 KB
- 文档页数:6
浙江高中语文学考文言文知识要览(2017年版)浙江高中语文学考文言文知识要览(2017年版)蔡宏伟一世浙江高中语文学考文言文知识要览(2017年版)枫泾蔡宏伟辑必修一劝学一、实词1、学不可以已(停止)2、金就砺则利(靠近,接近)3、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快,引申为洪亮)4、而致千里(达到)5、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6、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停止)7、用心一也(因为)二、虚词1、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从/比)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引出对象)2、而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折)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递进)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并列)吾尝终日而思矣(修饰)吾尝跂而望矣(修饰)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修饰/折)顺风而呼(修饰)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因果)蟹八跪而二螯(并列)3、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之)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语气词)4、之青,取之于蓝(代词)輮使之然也(代词)不如须臾之所学(助词,定中之间取独,无义)蚓无爪牙之利(定后标志)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的)三、常见的文言句式翻译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状语后置)译: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译:师说一、实词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岂,难道)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惑矣(糊涂)3、作《师说》以贻之(赠送)二、常用词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圣人之所以为圣(…的原因)2、是故无贵无贱(所以,因此)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不一定)4、如是而已(罢了)三、虚词1、而人非生而知之者(承接)惑而不从师(折)吾从而师之(承接)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并列)小学而大遗(并列)则聚而笑之(修饰)2、之古之学者必有师(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主谓取独)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主谓取独)圣人之所以为圣(主谓取独)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前标志)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类,这一类)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音节助词)作《师说》以贻之(代词)3、其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代词)其皆出于此乎(推测,大概)其可怪也欤(反问,难道)吾其还矣(商量语气,还是)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祈使,一定)4、于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比)而耻学于师(向)于其身也(对于)其皆出于此乎(从)不拘于时(被)5、乎生乎吾前(在)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词)其皆出于此乎(语气词)6、乃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竟然)7、焉犹且从师而问焉(代词)四、常见文言句式翻译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译:2、不拘于时(被动句)译: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浙教版高一上册语文必备文言文内容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浙教版高一上册语文必备文言文内容》的文章,供大家学习参考!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从军行(其四)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登高【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石头城【唐】刘禹锡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锦瑟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蜀道难李白噫吁嚱(yīxūxī)!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fú),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sài)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zhàn)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náo)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yíng)岩峦。
扪(mén)参(shēn)历井仰胁(xié)息,以手抚膺(yīng)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chán)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háo)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huī),砯(pīng)崖转(zhuǎn)石万壑(hè)雷。
其险也如此,嗟(jiē)尔远道之人胡为(wèi)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wéi),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fēi)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shǔn)血,杀人如麻。
浙江省⾼考语⽂古诗⽂背诵篇⽬附:2013年浙江⾼考语⽂古诗⽂背诵参考篇⽬(⼀)古⽂1、《论语》(《浙江省普通⾼中新课程实验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中规定的篇章)(1)《为政以德》——2.1、2.3、16.1章从“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到“⽽在萧墙之内也”(2)《克⼰复礼》——12.1、3.1、16.2、13.3章(3)《知其不可⽽为之》——18.5章和18.7章从“⼦路⽈”到该章结束部分(4)《仁者爱⼈》——1.6、5.26两章(5)《君⼦之风》——15.9、4.16、6.11、7.16、7.19、6.23、8.7章(6)《周⽽不⽐》——2.14、16.4、15.23、12.24章(7)《诲⼈不倦》——7.8、11.22章(8)《⾼⼭仰⽌》——17.4、9.11章(9)《沂⽔春风》——从“点!尔何如?”到“吾与点也!”(10)《中庸之道》——11.16、13.23、13.24、17.13章2、《寡⼈之于国也》3、《劝学》(节选:从“君⼦⽈”到“⽤⼼躁也”)4、《逍遥游》(节选:从“北冥有鱼”到“⽽后乃今将图南”)5、《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从“廉颇⽈”到“为刎颈之交”)6、《报任安书》(节选:从“古者富贵⽽名摩灭”到“难为俗⼈⾔也”)7、《滕王阁序并诗》(节选:从“时维九⽉”到“岂效穷途之哭”)8、《师说》9、《阿房宫赋》10、《秋声赋》(节选:从“余⽈”到“物过盛⽽当杀”)11、《六国论》(节选:从“齐⼈未尝赂秦”到“是⼜在六国下矣”)12、《⾚壁赋》(⼆)古诗词曲1、《渔⽗》2、《蜀道难》3、《登⾼》4、《琵琶⾏》5、《锦瑟》6、《虞美⼈·春花秋⽉何时了》7、《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8、《⾬霖铃·寒蝉凄切》9、《念奴娇·⾚壁怀古》10、《声声慢·寻寻觅觅》11、《永遇乐·京⼝北固亭怀古》12、《长亭送别》(【端正好】【滚绣球】【⼀煞】【收尾】)总有⼀天你会渐渐明⽩,对⾃⼰笑的⼈不⼀定是真爱,对⽅表⾯的伪善是为博取信赖,暗⾥他可能会伺机将你伤害。
浙江卷语文高考文言文练习及答案带翻译浙江卷语文高考文言文原文欧阳行周文集序(唐)李贻孙欧阳君生于闽之里,幼为儿孩时,即不与众童亲狎,行止多自处。
年十许岁,里中无爱者;每见河滨山畔有片景可采,心独娱之,常执卷一编,忘归于其间。
逮风月清晖,或暮而尚留,窅不能释,不自知所由,盖其性所多也。
未甚识文字,随人而问章句,忽有一言契于心,移日自得,长吟高啸,不知其所止也。
父母不识其志,每尝谓里人曰:“此男子未知其指何如,要恐不为汨没之饥氓也。
未知其为吉凶邪?”乡人有览事多而熟于闻见者,皆贺之曰:此若家之宝也。
奈何虑之过欤?自此遂日日知书,伏圣人之教,慕恺悌之化,达君臣父子之节,忠孝之际,惟恐不及。
操笔属词,其言秀而多思,率人所未言者,君道之容易,由是振发于乡里之间。
建中、贞元时,文词崛兴,遂大振耀,瓯闽之乡,不知有他人也。
会故相常衮来为福之观察使,有*高名,又性颇嗜诱进後生,推拔于寒素中,惟恐不及。
至之日,比君为芝英,每有一作,屡加赏进。
游娱燕飨,必召同席。
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
寻而陆相贽知贡举,搜罗天下*,得士之盛,前无伦比,故君名在榜中。
常与君同道而相上下者,有韩侍郎愈、李校书观。
洎君并数百岁杰出,人到于今伏之。
君之文新无所袭,才未尝困。
精于理,故言多周详;切于情,故叙事重复:宜其司当代文柄,以变风雅。
一命而卒,天其绝邪!君于贻孙言故旧之分,于外氏为一家。
故其属文之内多为予伯舅所著者,有《南阳孝子传》,《有韩城县尉厅壁记》,有《与郑居方书》,皆可征于集。
故予冲幼之岁,即拜君于外家之门。
大和中,予为福建团练副使日,其子价自南安抵福州,进君之旧文共十编,首尾凡若干首,泣拜请序。
已诺其命矣,而词竟未就。
价微有文,又早死。
大中六年,予又为观察使,令访其裔,因获其孙曰澥?。
不可使欧阳氏之文遂绝其所传也,为题其序,亦以卒后嗣之愿云。
【注】①窅(yǎo):怅惘。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劝学荀子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逍遥游庄子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浙江语文高考背诵篇目1.论语(《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中规定的篇章)2.【必修一】⑴劝学(节选:从“君子曰”到“用心躁也”)《荀子》⑵师说韩愈⑶赤壁赋苏轼3. 【必修二】⑴六国论(节选:从“齐人未尝赂秦”到“是又在六国下矣”)苏洵⑵阿房宫赋杜牧⑶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⑷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4. 【必修三】⑴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从“廉颇曰”到“为刎颈之交”)司马迁5. 【必修四】⑴寡人之于国也《孟子》⑵蜀道难李白⑶登高杜甫⑷琵琶行(并序)白居易⑸锦瑟李商隐⑹虞美人李煜⑺蝶恋花晏殊⑻雨霖铃柳永⑼声声慢李清照⑽滕王阁序(节选:从“时维九月”到“岂效穷途之哭”)王勃⑾秋声赋(节选:从“余曰”到“物过盛而当杀”)欧阳修6. 【必修五】⑴长亭送别([端正好] [滚绣球] [一煞] [收尾])王实甫⑵报任安书(节选:从“古者富贵而名磨灭”到“难为俗人言也”)司马迁⑶渔夫《楚辞》⑷逍遥游(节选:“从北冥有鱼”到“而后乃今将图南”)《庄子》【必修一】1.劝学--荀子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师说--韩愈古之学者必有师。
一、《劝学》君子曰:学不可以1已(停止)。
青,取2之(代“青”)3于(从)蓝,4而(连词、表转折)青5于(比)蓝;冰,水6为(凝结成)7之(代词、代冰),8而(连词、表转折)寒9于(比)水。
木直10中(合乎)绳,11輮(同“煣”,使动用法,以火烘木,使其弯曲)12以为(即“以之为”,把……作为)轮,其13曲(形容词用作名词、弯曲的弧度)中规,14虽(即使)15有(同“又”)16槁(干枯)17暴(同“曝”晒干),不18复(再、又)19挺(直)者,21輮(名词、“輮”这种方法)使22之(代词、代轮)23然(这样)也。
24故(所以)木25受绳(用墨绳量过)26则(就、连词)直,27金(金属的刀类)28就(靠近)29砺(磨刀石)30则(就)利,31君子(有学问有修养的人)32博学(广博地学习)33而(表递进)34日(每天、名词活用为状语)35参(检验)36省(省察、反省)37乎(介词、对)己,38则(连词、那就)39知(同“智”,智慧)40明(明达)41而(连词、表并列)行无42过(过失)矣。
吾43尝(曾经)终日44而(连词、表修饰)思矣,不如45须臾(片刻、瞬间)之所学也。
吾尝47跂(提起脚跟)而望矣,不如登高之48博见(看见的范围广)也。
登高49而(连词、表修饰)招,臂非加长也,50而(连词、表转折)见者远;顺风51而(连词、表修饰)呼,声非加52疾(洪亮)也,而闻者53彰(清楚)。
54假(假借、利用)55舆(车)马者,非56利足(脚走得快)也,57而(连词、表转折)58致(达到)千里;假舟楫者,非59能(善于、会)60水(游泳,名词活用做动词)也,61而(连词、表转折)62绝(横渡)江河。
君子63生(同“性”,天赋、资质)非异也,善假64于(介词、表对象,不译)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65焉(兼语,“于之”,从这里);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66而(连词、表承接)神明自得,圣心备67焉(兼词,由此)。
浙江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大全他以学术上鲜明的倾向、独特的见解、丰硕的成果而享誉国内外。
著有长诗《桂林底撤退》,小说集《暗影》《再见》,论文集《论走私主义者的哲学》等。
2、雅—伊瓦什凯维奇(1894—1980),波兰当代杰出的诗人和小说家,也是非常优秀的散文家。
他的散文自成一派,自然流畅,真切中见精神,朴素中有华彩。
3、闻一多:原名闻家骅,号友三。
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的大会上,愤怒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的《最后一次演讲》,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4、艾青:中国现代作家,原名蒋海澄,以《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成名。
5、舒婷(1952—),原名龚佩瑜、龚舒婷,福建泉州人。
当代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等。
舒婷的诗既有鲜明的时代叛逆精神又有执著而深切的爱国之情,被人誉为“心灵世界的歌”。
6、朦胧诗是新时期诗坛上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一个诗歌浪潮,也是一个取得了相当高艺术成就的诗歌流派。
它于70年代后期产生。
朦胧诗强化现代意识,突现创作主体,拓宽了诗歌的表现领域,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给诗歌带来了更多扑朔迷离的意象和暗示意味,显示了与30年代诗歌决然不同的特色。
朦胧诗的代表作家有舒婷、顾诚、江河等。
朦胧诗的特点:构思上,强调内在思维;表现手法上,追求意象化,往往将象征、暗示、通感等手法并用,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
7、阿赫马托娃:俄罗斯文学的女诗人之一。
她和前夫古米廖夫同时阿克梅派的杰出代表。
人称“俄罗斯诗歌天空的月亮”。
早期的室内抒情诗以“巫性思维”窥测人性,晚年将自己定位为“尘世的圣母”,医生持续表达对人的终极关怀和爱。
8、“楚辞”:“楚辞”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_诗,建立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
学考文言文复习《劝学》【作品鉴赏】《劝学》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
从谋篇立意上说,文章生动地论述了学习不可以停止的道理,勉励人们要善于利用客观条件,积少成多,循序渐进,坚持不懈,专心致志地进行学习,以培养自己的品德,增长知识。
从层次结构上看,文章着重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以及应有的态度和方法。
第一段,首句提出中心论点,然后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
第二段,论述学习的作用。
先正面阐述学习的显著效果,接着阐述良好效果的取得是因凭借外界的条件,最后推论人需要通过学习来改造自己、提高自己。
第三段,说明学习应持的态度。
又分为三层:第一层,说明知识需要积累;第二层,说明学习贵在持之以恒;第三层,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
三层意思层层深入,严谨周密。
文章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时手法又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
如文章首段连用五个比喻,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而不可以已”的道理。
从形式上看,《劝学》中的比喻灵巧多样,运用自如。
阐述观点、论证道理,有的从正面设喻,有的从反面设喻,有的单独设喻,有的连续设喻;有的同类并列,有的正反对照;有的只设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有的先设喻再引出要说的道理。
总之,铺锦列绣,无所不用。
文中还用了一些排比句式,读起来语气畅达,极有气势。
鲜明的对比,强烈的反衬,增加了说理的分量。
总之,荀子的文章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旁征博引,说理透辟;行文简洁,精练有味;警句迭出,耐人咀嚼。
一.通假字1.輮.以为轮(“輮”同“煣”,用火烤木使其弯曲)2.虽有.槁暴(“有”同”又”,再次。
“暴”同“曝”,晒干)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同“智”,智慧)4.君子生.非异也(“生”同“性”,资质,禀赋)二.重点字词1.木直中.绳(合于)2.金就.砺则利(靠近)3.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快,引申“洪亮”)(清楚)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凭借)(横渡)5.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停止)6.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检验)7.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过错)8.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提着脚跟)9.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雕刻)(雕刻)三.重点虚词而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连词,表转折,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连词,表递进)吾尝终日而.思矣(连词,表修饰,地)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连词,表修饰)吾尝跂而.望矣(连词,表修饰,地)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连词,表因果,因此)锲而.舍之,朽木不折(连词,表假设,如果)死而.有知,其几何离?(连词,表假设,如果)缦立远视,而.望幸焉(连词,表目的,为了)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连词,表目的,为了)蟹六跪而.二螯(连词,表并列)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连词,表并列)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代词,代青)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结构助词“的”)杳不知其所之.也(动词,到……去)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的标志)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结构助词,可不译)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结构助词“的”,可不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结构助词“的”,可不译)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语气词,了)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此,从这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疑问代词,哪里,怎么)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词,从)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介词,比)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介词,从,向)则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表承接,就)于其身也,则.耻于师(表转折,却)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副词,判断句中起强调作用,是、就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连词,那么,就)四.词类活用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名词→动词,游泳)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名词→状语,每天)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名词→状语,向上、向下)(数词→形容词,专一)4.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形容词→使动,使……快,走得快)5.輮.以为轮,其曲.中规(动词→使动,使……弯曲)(形容词→名词,弯曲的弧度)6.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形容词→名词,善行)五.古今异义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把……当作)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广泛地学习)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金属制品)4.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藏身)5.用心..一也(因为心思)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爪子、牙齿)六.特殊句式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浙江高中全部文言文1. 浙江高中语文文言文一。
《论语》(10篇) 1、《为政以德》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2、《克己复礼》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 *** 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3、《知其不可而为之》18.5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子路曰:“不士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4、《仁者爱人》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颜渊、季路侍。
2020—2021年浙江省高一上学期期末文言文阅读汇编1(2021台州高一期末)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劝学荀子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率,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为学彭端淑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
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声非加疾也疾:劲疾B.君子生非异也生:同“性”,天性C.卒于鲁也传之卒:死亡D.越明年明年:第二年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青,取之于蓝蜀之鄙,有二僧B.�以为轮以告富者C.水为之,而寒于水贫者语于富者曰D.吾尝终日而思矣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B.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C.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D.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劝学》一文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用来比喻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胜过老师,后辈可以超过前辈。
上池州李使君①书杜牧仆与足下齿同而道不同, 足下性俊达坚明, 心正而气和, 饰以温慎, 故处世显明无罪悔;(仆)在京城间, 家事人事, 终日促束, 不得日出所怀以自晓, 自然不敢以辈流间期足下也。
去岁乞假, 自江、汉间归京, 乃知足下出官之由, 勇于为义, 向者仆之期足下之心, 果为不缪, 私自喜贺, 足下果不负天所付与、仆所期向, 二者所以为喜且自贺也, 幸甚, 幸甚。
仆不足道, 虽能为学, 亦无所益, 如足下之才之时, 真可惜也。
向者所谓俊达坚明, 心正而气和, 饰以温慎, 此才可惜也。
年四十为刺史, 得僻左小郡, 有衣食, 无为吏之苦, 此时之可惜也。
仆以为天资足下有异日名声, 迹业光于前后, 正在今日, 可不勉之。
仆常念百代之下, 未必为不幸, 何者?以其书具而事多也。
今之言者必曰:“使圣人微旨不传, 乃郑玄辈为注解之罪。
”仆观其所解释, 明白完具, 虽圣人复生, 必挈置数子坐于游、夏之位。
若使玄辈解释不足为师, 要得圣人复生, 如周公、夫子亲授微旨, 然后为学。
是则圣人不生, 终不为学;假使圣人复生, 即亦随而猾之矣。
此则不学之徒, 好出大言, 欺乱常人耳。
自汉已降, 其有国者学科.网成败废兴, 事业踪迹, 一二亿万, 青黄白黑, 据实空有, 皆可图画, 考其来由, 裁其短长, 十得四五, 足以应当时之务矣。
不似古人穷天凿玄, 蹑于无踪, 算于忽微, 然后能为学也。
故曰, 生百代之下, 未必为不幸也。
夫子曰:“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此乃随所见闻, 能不亡失而思念至也。
楚王问萍实, 对曰:“吾往年闻童谣而知之。
”此乃以童子为师耳。
参之于上古, 复酌于见闻, 乃能为圣人也。
诸葛孔明曰:“诸公读书, 乃欲为博士耳。
”此乃盖滞于所见, 不知适变, 名为腐儒, 亦学者之一病。
仆自元和已来, 以至今日, 其所见闻名公才人之所论讨, 典刑制度, 征伐叛乱, 考其当时, 参于前古, 能不忘失而思念, 亦可以为一家事业矣。
《廉颇蔺相如列传》检测重点实词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易璧以乱易整,不武即患秦兵之来不如因厚遇之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相如奉壁奏秦王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相如引车避匿左右欲引相如下其后秦伐赵,拔石城请奉盆缶秦王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重点虚词秦王悉召群臣议且以璧之故而逆强秦之欢不如因厚遇之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示赵弱且怯也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求秦王而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恐惧殊甚相如固止之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因宾客至蔺相如谢罪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今君乃亡赵走燕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特殊句式徒见欺而君幸于赵王求人可使报秦者何以知之传以示美人及左右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词类活用舍相如广成传舍宁许以负秦曲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且庸人尚羞之左右欲刃相如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怒发上冲冠通假字召有司案图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翻译(略)《鸿门宴》检测重点实词沛公军霸上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望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沛公则置车骑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闻大王有意督过之重点虚词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为击破沛公军素善留侯张良不如因善遇之因击沛公于坐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窃为大王不取也何辞为会其怒,不献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欲呼张良与俱去坐须臾特殊句式具告以事不然,籍何以至此若属皆且为所虏客何为者劳苦而功高如此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置之地古今异义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者乎?约为婚姻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而听细说,欲诛杀有功之人词类活用素善留侯张良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吾得兄事之籍吏民,封府库沛公旦日从百余骑范增数目项王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道芷阳间行常以身翼蔽沛公通假字距关,勿内诸侯张良出,要项伯秋豪不敢有所近望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令将军与臣有郤因击沛公于坐翻译 1.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2.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3.杀人如恐不举,邢人如恐不胜 4.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育才苑吴宇栋老师·高考古诗文阅读专题讲义(一)2011年(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张文瓘,字稚圭,贝州武城人。
隋大业末,徙家魏州之昌乐。
幼孤,事母、兄以孝友闻。
贞观初,第.明经,补并州参军。
时李勣为长史,尝叹曰:“稚圭,今之管、萧,吾所.不及。
”勣入朝,文瓘与属僚二人皆饯,勣赠二人以佩刀、玉带,而不及文瓘。
文瓘以疑请,勣曰:“子无为嫌.。
若某,冘豫少决,故赠以刀,欲其果于断;某放诞少检,故赠以带,俾其守约束。
若子才,无施不可,焉用赠?”因.极推引。
再迁水部员外郎。
时兄文琮为户部侍郎,于制,兄弟不并台阁,出为云阳令。
累授东西台舍人,参知政事。
乾封二年,迁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遂与勣同为宰相。
俄知左史事。
张文瓘,字稚圭,贝州武城人。
隋大业末,徙家魏州之昌乐。
幼孤,事母、兄以孝友闻。
贞观初,第.明经,补并州参军。
时李勣为长史,尝叹曰:“稚圭,今之管、萧,吾所.不及。
”勣入朝,文瓘与属僚二人皆饯,勣赠二人以佩刀、玉带,而不及文瓘。
文瓘以疑请,勣曰:“子无为嫌.。
若某,冘豫少决,故赠以刀,欲其果于断;某放诞少检,故赠以带,俾.其守约束。
若子才,无施不可,焉用赠?”因.极推引。
再迁水部员外郎。
时兄文琮为户部侍郎,于制,兄弟不并台阁,出为云阳令。
累授东西台舍人,参知政事。
乾封二年,迁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遂与勣同为宰相。
俄知左史事。
时高宗造蓬莱、上阳、合璧等宫,复征讨四夷,京师养厩马万匹,帑瓘浸虚。
文瓘谏曰:“王者养民,逸则富以.康,劳则怨以叛。
秦、汉广事四夷,造宫室,至二世土崩,武帝末年户口减半。
夫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
人罔常怀,怀于有仁。
臣愿抚之,无使劳而生怨。
隋监未远,不可不察。
”帝善其言,赐缯锦百段,为减厩马数千。
改黄门侍郎,兼太子右庶子,又兼大理卿。
不旬日,断疑狱四百,抵罪者无怨言。
尝有小疾,囚相与斋祷,愿亟视事。
时以执法平恕方.戴胄①后拜侍中,兼太子宾客。
诸囚闻其迁,皆垂泣,其得人心如此。
性严正,未尝回容,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他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瓘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
曰:“已议。
”即皆报可。
(节选自《新唐书·张文瓘传》)【注】①戴胄:唐初大臣,曾任大理寺少卿。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明经第:考取。
B.吾所.不及嫌:疑忌。
C.俾.其守约束俾:使D.时以执法平恕方.戴胄方:仿效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吾所.不及B. 因.极推引公之逮所.由使也因.为长句,歌以赠之C. 逸则富以.康D. 保邦于.未危醉则更相枕以.卧室西连于.中闺18.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选材合理,主要叙述张文瓘与高宗、李勣之间发生的故事,生动地刻画了张文瓘为官的形象特点。
B.文章描写李勣赠物这一情节,巧妙刻画了张文瓘及同僚的性格特点,体现了作者运用写作技巧的独具匠心。
C.针对高宗造宫室、征四夷的做法,张文瓘在其谏言中,运用举例论证等方法,采用骈散结合的语言,成功说服了高宗。
D.文章描写了囚犯们因张文瓘贬谪移职而难过流泪的细节,从一个侧面表明张文瓘执法公允、深得人心。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他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瓘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7分)(1)若子才,无流不可,焉用赠?(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臣愿抚之,无使劳而生怨。
隋监未远,不可不察。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1-22题。
(7分)蝶恋花·出塞[清]纳兰性德今古河山无定拒,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
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
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21.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
(5分)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
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
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
(《韩非子》)【注】①为吾善;自我完善。
②用:使。
③不什数:不能用十来计算;即不到十个。
23.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
(1分)孔子:____________ 韩非子:____________24.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古诗文默写。
(6分)2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只选3小题)(1)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于我如浮云。
(《论语》)(2)沧浪之水清兮,____________;沧浪之水浊兮,____________。
(《楚辞》)(3)盖将自其变着而观之,____________;自其不变者而观之,____________。
而又何羡乎!(苏轼《赤壁赋》)(4)凭谁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5)人生代代无穷已,____________。
不知江月待何人,____________。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2010年(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胡叟,字伦许,安定临泾人也。
世有冠冕,为西夏著姓。
叟少聪敏,年十三,辨疑释理,知名乡国。
其意之所悟,与成人交论,鲜有屈.焉。
学不师受,友人劝之,叟曰:"先圣之言,精义入神者,其.唯《易》乎?犹谓可思而过半。
末世腐儒,粗别刚柔之位,宁有探①赜未兆者哉?就道之义,非在今矣。
”及披读群籍,再阅于目,皆诵于口。
好属文,既善为典雅之词,又工为鄙俗之句。
以姚政将衰,遂入长安观风化,隐匿名行,惧人见知。
时京兆韦祖思,少阅典坟,多蔑时辈,知叟至,召而见之。
祖思习常,待叟不足。
叟聊与叙温凉,拂衣而.出。
祖思固留之,曰:“当与君论天人之际,何遽而反乎?”叟对曰:“论天人者,其亡久矣。
与君相知,何夸言若是也。
”遂不坐而去。
至主人家,赋韦、杜二族,一宿而成,时年十有八矣。
其述前载无违旧美叙中世有协时事而末及鄙②黩人皆奇其才畏其笔。
世犹传诵之,以为笑狎。
叟孤飘坎壈,未有仕路,遂入汉中。
刘义隆梁、秦二州刺史冯翊吉翰,以叟才士,颇相礼接。
授叟末佐,不称其怀。
未几,翰迁益州,叟随入蜀,多为豪俊所尚。
时蜀沙门法成,鸠.率僧旅,几于千人,铸丈六金像。
刘义隆恶其聚众,将加大辟..。
叟闻之,即赴丹阳,启申其美,遂得免焉.。
复还于.蜀。
法成感之,遗.其珍物,价直千余匹。
叟谓法成曰:“纬萧何人,能弃明珠?吾为德请,财何为也?”一无所受。
【注】①探赜:探索深奥的道理。
②鄙黩:轻蔑傲慢。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A.鲜有屈.焉屈:屈辱。
B.鸠.率僧旅鸠:聚合。
C. 将加大辟..大辟:死刑D. 遗.其珍物遗:赠送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gg其唯《易》乎天之苍苍,其正色邪B.⎧⎪⎨⎪⎩gg拂衣而出倚歌而和之C. ⎧⎪⎨⎪⎩gg遂得免焉风雨兴焉D.⎧⎪⎨⎪⎩gg复还于蜀且贰于楚也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胡叟与友人的交谈,显示出他对经典的独特见解,以及对当时那些缺乏真才实学的读书人的不屑。
B.文中叙述了胡叟在京城受人召见的过程,刻画出他言辞犀利,不能容忍他人怠慢自己的性格特征。
C.文章通过对胡叟为僧人解难一事的叙述,赞美胡叟敢为他人仗义执言但又不求回报的高尚品德。
D.胡叟聪明过人,少年成名,但因恃才傲物,言行偏激,得罪了京兆韦祖思,以致仕途受阻,一生坎坷。
20.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其述前载无违旧美叙中世有协时事而末及鄙黩人皆奇其才畏其笔2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6分)(1)遂入长安观风化,隐匿名行,惧人见知。
(3分)(2)吾为德请,财何为也?(3分)(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2—23题。
(6分)定林①[宋]王安石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
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②值月相寻。
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①定林:寺院名,位于金陵(今南京)。
作者罢官后常到此游憩。
②仍:又。
22.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
(3分)23.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3分)(三)(4分)24.《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
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
(4分)“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欧阳修《朋党论》)(四)古诗文默写。
(6分)(1)谨庠序之教,,。
(《孟子》)(2)庄生晓梦迷蝴蝶,。
沧海月明珠有泪,。
(李商隐《锦瑟》)(3)覆杯水于坳堂之上,;置杯焉则胶,。
(《庄子》)(4)。
独上高楼,。
(晏殊《蝶恋花》)(5)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
(林逋《山园小梅》)2009年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
(18分)宝绘堂记(宋)苏轼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
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
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
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
”然圣人未尝废此四者,亦聊以寓意焉耳。
刘备之雄才也,而好结髦。
嵇康之达也,而好锻炼①。
阮孚之放也,而好蜡屐。
此岂有声色臭味也哉,而乐之终身不厌。
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
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
钟繇至以此呕血发冢,宋孝武、王僧虔至以此相忌,……皆以儿戏害其国,凶其身。
此留意之祸也。
始吾少时,尝好此二者,家之所有,惟恐其失之;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
既而自笑曰:吾薄富贵而厚于书,轻死生而重于画,岂不颠倒错缪失其本心也哉?自是不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