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社会更替及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23.05 KB
- 文档页数:2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唯物史观:历史正确的打开方式●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区别:旧唯物主义者没有能力、也没有兴趣思考事物的社会性和历史性,因而他们的哲学思想不是关于“现实”的思想,而不过是●唯物史观中三对关系:社会存在vs社会意识、生产力vs生产关系、经济基础vs上层建筑。
动态层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最大的推动力;静态层面: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划分标准: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的看法。
唯心史观:把社会历史看成精神发展史,根本否定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根本否定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二)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1、自然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壤、地形地貌、矿藏和动植物分布等等。
2、人口因素:是指人口的数量、质量/素质(身体的和文化的)、构成、分布密度、增长速度及其变化规律等。
3、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就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
(三)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人的社会意识受社会环境决定,与个人的社会地位、受到的教育、从事的职业密切相关。
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四)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①社会意识可以超前(预见)或落后于社会存在。
任何一种社会条件下都有三种水平的基本意识:超前意识、同步意识、落后意识。
②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发展的水平之间具有不平衡性。
2020考研政治马原重点:社会形态的更替社会形态的更替1.社会形态的内涵社会形态是又称社会制度,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其中,经济基础是社会的“骨骼系统”,上层建筑是社会的“血肉系统”。
2.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和主体的选择性使社会发展呈现出统一性和多样性。
两个方面的表现:①从纵向看,表现为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统一性是社会形态运动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人类的总体历史过程表现为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
多样性是指不同的民族可以超越一种或几种社会形态而跳跃式地向前发展。
②从横向看,社会发展过程的统一性和多样性表现为同类社会形态既有共同的本质,又有各自的特点。
3.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是指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规律性,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即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选择性,是指社会主体以一定的方式在可能性空间中有意识、有目的地指向确定对象的创造性活动。
社会形态的更替是历史的客观必然性和人们的自觉选择性的统一,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包含三层含义:第一,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
第二,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第三,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到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一个民族之所以做出这种或那种选择,有其特定的原因:①取决于民族利益;②取决于交往;③取决于对历史必然性以及本民族特点的把握程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与趋势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注社会发展和历史演变规律的理论体系,其中包括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趋势。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关于社会发展规律和趋势的理论观点,并分析其在现实社会中的应用。
一、社会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是指社会历史中普遍存在的、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普遍性的基本规律。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规律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发展水平的总和,包括生产力的力量和生产关系的组织形式。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将引发生产关系的矛盾,并最终导致社会制度的变革。
2.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社会的经济基础是社会制度的基础,而上层建筑则包括政治、法律、教育、文化等方面。
马克思主义强调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但同时也强调上层建筑的反作用。
3. 阶级斗争与社会变革: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在阶级斗争的推动下实现的。
各个阶级的矛盾和斗争是社会变革的动力,社会变革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4. 资本主义社会的崩溃与社会主义的崛起: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矛盾和危机将导致该制度的崩溃,而社会主义将成为历史的终点。
二、社会发展趋势在马克思主义的视角下,社会发展的趋势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将推动生产力的提高,为社会的进步打下坚实基础。
2. 社会主义的胜利和共产主义的实现: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必然崩溃,社会主义将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最终通向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
3. 生产关系的变革与社会制度的演进:马克思主义认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也将发生变革,社会制度将不断演进。
4. 阶级斗争的消亡和社会和谐的实现:马克思主义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由于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阶级斗争将减弱甚至消亡,社会将实现和谐稳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与趋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共产党人的思想武器。
在我们党的历史上,为什么要不断地强调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因为这涉及到我们党的根本任务和职责,也涉及到我们党员的政治素质和思想境界。
本篇文章将为大家详细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趋势。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历史唯物主义——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理论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哲学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过程,社会变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性的。
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根本理论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重要观点,它是对现实世界的根本方法论,包括对物质世界、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和社会现象都是矛盾运动的,而矛盾又是推动事物前进发展的根本力量。
3.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构建公平和谐社会的根本道路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重要的政治经济学观点,它主张劳动者共同拥有生产资料,并以共同协作和把个人利益放在集体利益之上的方式,来实现社会的公平和谐。
二、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
从最初的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人类经历了繁荣、衰退、革新和变革不断的过程。
1.原始社会——提供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发展的起点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的最早时期。
这个时期的人类聚居原始部落,以狩猎、捕鱼和采集为生。
在这个时期,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得到了创建。
2.奴隶社会——奴隶制形成的标志奴隶社会是古代社会的一种形式。
在奴隶社会中,社会政治力量被地主阶级所垄断。
这个时期的主要生产方式是农业,主要生产对象是生产资料的占有者,即地主阶级。
奴隶制度是奴隶社会的最大特点。
3.封建社会——封建制度的发展和商业城市经济的兴起封建社会是从中世纪到近代的中世纪欧洲社会。
这个时期的经济和政治地位由领主控制。
《马原》第三章社会发展规律其次,社会发展的规律性是与阶级斗争密切相关的。
历史上的社会发展都伴随着阶级斗争,而阶级斗争的胜利或失败将决定社会的发展方向。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是社会变革的物质基础,而阶级斗争则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动力。
阶级斗争的结果将决定社会制度的嬗变和社会发展的方向。
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无不是通过阶级斗争来实现的。
第三,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还体现在对立统一规律上。
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由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组成的,二者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
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各种对立力量的斗争推动了社会的前进。
社会矛盾的存在和解决,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前进的源泉。
社会中各种矛盾和冲突的存在,促使社会向前不断发展,产生新的质变。
第四,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表现为历史发展的前进性。
历史唯物论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朝着进步的方向进行的。
虽然社会历史上出现过许多曲折和反复,但总体趋势是积极向前的。
无论是科学技术的进步,还是社会制度的变革,都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表现。
社会历史的发展不会停滞不前,而是始终向着更加先进、公正的方向前进。
最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还包括了革命性和渐进性。
社会变革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社会的变革需要经历一系列的冲突和斗争,通过一定的阶段和阶级力量的整合,逐步实现社会制度的变革。
但是,社会变革也具有革命性的特点。
在一些特殊的历史时期,社会的变革可能会发生突发性的爆发,推动社会向前快速发展。
这种革命性的变革在社会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趋势。
社会发展不是偶然的,而是有一定的规律和趋势可循。
社会发展的规律性体现在社会历史的阶段性、阶级斗争的推动、对立统一规律的表现、历史发展的前进性以及革命性和渐进性的存在等方面。
了解和把握这些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和深入地理解社会发展的过程和态势,进一步推动社会向更加先进和公正的方向发展。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唯物史观:历史正确的打开方式●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区别:旧唯物主义者没有能力、也没有兴趣思考事物的社会性和历史性,因而他们的哲学思想不是关于“现实”的思想,而不过是●唯物史观中三对关系:社会存在vs社会意识、生产力vs生产关系、经济基础vs上层建筑。
动态层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最大的推动力;静态层面: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划分标准: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的看法。
唯心史观:把社会历史看成精神发展史,根本否定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根本否定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二)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1、自然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壤、地形地貌、矿藏和动植物分布等等。
2、人口因素:是指人口的数量、质量/素质(身体的和文化的)、构成、分布密度、增长速度及其变化规律等。
3、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就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
(三)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人的社会意识受社会环境决定,与个人的社会地位、受到的教育、从事的职业密切相关。
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四)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①社会意识可以超前(预见)或落后于社会存在。
任何一种社会条件下都有三种水平的基本意识:超前意识、同步意识、落后意识。
②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发展的水平之间具有不平衡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之社会发展规律复习社会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又长期的过程,而社会发展规律则是指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具有客观必然性的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研究,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趋势。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全面复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与社会发展规律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认为,社会历史是一个连续而不断发展的过程,社会各个阶段的产生、发展和消亡都有其内在的原因和规律。
其中,最具代表性和普遍性的社会发展规律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等。
这些规律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方向和趋势,为我们深刻理解社会发展提供了基本方法和视角。
二、马克思社会发展观的基本原理1. 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发展的动力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被归结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关系的制约之间的矛盾决定着社会的进步和演变。
马克思指出,生产关系的矛盾将成为社会矛盾的最终根源,推动社会朝着更高级、更进步的方向发展。
2. 社会形态的演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对社会形态的演变规律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指出了每一种社会形态与其生产力发展的相对关系。
他强调了生产力的发展将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从而引发社会形态的演变。
三、社会发展规律与历史地理条件的关系历史地理条件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它既制约着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路径,同时也对社会形态的生成和转变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强调社会发展规律与历史地理条件的相互作用,认为社会发展规律在特定的历史地理条件下得以显现和实现。
四、社会发展规律与科学技术革命的关系科学技术革命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它在改变生产方式、提高生产力和影响社会结构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对社会发展规律与科学技术革命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社会发展规律的回应和体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中的社会发展规律解读在复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过程中,我们不可忽视社会发展规律的解读。
社会发展规律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经验的总结,是指导我们认识和改造社会的基本依据。
本文将对社会发展规律进行解读,以期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
一、社会发展的客观性社会发展规律首先表现为社会发展的客观性。
社会发展是一个客观存在,不受个人意志的支配。
社会发展规律告诉我们,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是无法阻挡的,社会会按照一定的规律发展。
我们需要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社会现象,不仅要看到表面的现象,更要把握其发展的本质。
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社会发展规律指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生产关系则是在一定生产力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关系。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关系的不断演进,从而引发社会的变革。
只有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并调整生产关系,社会才能朝着更加先进的方向发展。
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发展规律还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社会生产的物质基础,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上层建筑是在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法律、政治、文化等制度和意识形态。
社会的发展需要有相应的上层建筑来适应和推动,只有当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适应时,社会才能保持稳定。
四、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发展规律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阶级斗争。
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动力,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
阶级斗争使得社会不断产生新的矛盾和冲突,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只有解决了阶级矛盾,实现了社会主义的目标,社会才能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五、决定论与人的能动性的统一社会发展规律既强调了决定论,也强调了人的能动性。
社会发展是由一系列的规律和因素决定的,这是决定论的一面。
但是人的主体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人的主观能动性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只有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才能更好地把握社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推动社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六、科学社会主义是社会发展的方向社会发展规律告诉我们,科学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社会历史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它包括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基本观点和原则。
复习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的变化和发展趋势,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而努力。
一、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是指人类社会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趋势和规律。
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框架下,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马克思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推动的。
经济基础是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文化等各个方面。
经济基础的变革推动着上层建筑的变革,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
2. 社会革命的必然性:在阶级社会中,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是社会变革的动力。
这种矛盾和冲突的不可调和性,最终必然导致社会革命的爆发。
历史上的革命,如资本主义革命、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等,都是阶级矛盾达到一定程度后的产物。
3. 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呈现出一种阶段性的特征。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等多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经济结构和社会形态。
4.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然实现: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具有内在的矛盾和不可持续性,最终将发展到崩溃的边缘。
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迈向共产主义最重要的阶段。
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启示深入理解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对于我们认识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推动社会变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获取的一些建议和启示:1. 把握社会变革的趋势:社会变革是不可避免的,了解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有助于我们把握社会变革的方向和趋势。
只有准确把握变革的方向,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2. 激发社会进步的动力:社会矛盾和冲突是社会变革的动力。
了解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和解决社会矛盾,激发社会进步的动力。
2020考研政治马原重点:社会形态的更替社会形态的更替1.社会形态的内涵社会形态是又称社会制度,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合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其中,经济基础是社会的“骨骼系统”,上层建筑是社会的“血肉系统”。
2.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和主体的选择性使社会发展表现出统一性和多样性。
两个方面的表现:①从纵向看,表现为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统一性是社会形态运动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人类的总体历史过程表现为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
多样性是指不同的民族能够超越一种或几种社会形态而跳跃式地向前发展。
②从横向看,社会发展过程的统一性和多样性表现为同类社会形态既有共同的本质,又有各自的特点。
3.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是指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规律性,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即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选择性,是指社会主体以一定的方式在可能性空间中有意识、有目的地指向确定对象的创造性活动。
社会形态的更替是历史的客观必然性和人们的自觉选择性的统一,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包含三层含义:第一,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
第二,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第三,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到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一个民族之所以做出这种或那种选择,有其特定的原因:①取决于民族利益;②取决于交往;③取决于对历史必然性以及本民族特点的把握水准。
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社会更替及发展
社会形态的更替
社会形态是又称社会制度,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其中,经济基础是社会的“骨骼系统”,上层建筑是社会的“血肉系统”。
社会形态的更替是历史的客观必然性和人们的自觉选择性的统一,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根本的矛盾,它决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产生和发展。
生产力是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贯穿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
(二)直接动力:阶级斗争
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不同,是划分阶级的基础。
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直接表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三)重要动力:革命、改革、科学技术
1.革命
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社会形态的质变。
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
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到革命阶级手里,是实现社会形态变革的首要的基本的标志。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
2.改革
改革是一种“制度创新”,用新体制取代旧体制,是在同一社会形态内,实现该社会形态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手段,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动力。
3.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两重性。
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一)人的本质
从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层次上,人的本质在于劳动。
从人与人相区别的层次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二)历史创造者问题的考察原则
唯物史观(群众史观)认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每个人创造自己的历史。
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唯心史观(英雄史观)认为:英雄创造历史。
神创造历史。
观念创造历史。
超人创造历史。
(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①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②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③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④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
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