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一)
- 格式:ppt
- 大小:2.35 MB
- 文档页数:26
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一)1.用30 N的水平外力F,拉一个静止放在光滑水平面上的质量为20 kg的物体,力F作用3 s后消失,则第5 s末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分别是()A.v=4.5 m/s,a=1.5 m/s2B.v=7.5 m/s,a=1.5 m/s2C.v=4.5 m/s,a=0D.v=7.5 m/s,a=02.如图所示,底板光滑的小车上用两个量程为20 N,完全相同的弹簧秤甲和乙系住一个质量为1 kg的物块,在水平地面上,当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时,两弹簧秤的示数均为10 N,当小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时,弹簧秤甲的示数变为8 N,这时小车运动的加速度大小是() A.2 m/s2B.4 m/s2C.6 m/s2D.8 m/s23.如图所示为一光滑的斜面小车,若斜面的倾角为θ,则使斜面上的物体能与斜面小车共同运动的加速度是()A.向左g sin θB.向右gC.向左g tan θD.向左g cos θ4.质量为8 t的汽车,以2 m/s2的加速度在动摩擦因数为0.03的平直公路上行驶,g取10 m/s2,则汽车行驶的牵引力是()A.1.6×104 N B.2.4×104 NC.1.84×104 N D.1.0×104 N5.质量为1 kg、初速度v0=10 m/s的物体,受到一个与初速度v0方向相反,大小为3 N的外力F的作用力,沿粗糙的水平面滑动,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经3 s后撤去外力,则物体滑行的总位移为(取g=10 m/s2)()A.7.5 m B.9.25 mC.9.5 m D.10 m6.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有一个物体同时受到水平力F1和F2的作用,在第1 s内保持静止状态,若两个力随时间变化情况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在第2 s内物体做匀加速运动,加速度大小恒定,速度均匀增大B.在第5 s内物体做变加速运动,加速度均匀减小,速度逐渐增大C.在第3 s内物体做变加速运动,加速度均匀减小,速度均匀减小D.在第6 s末,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均为零7.如图所示,一水平传送带以v=2 m/s的速度做匀速运动,将一物体轻放在传送带一端,已知物体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1,物体由传送带一端运动到另一端所需时间为11 s,求传送带两端的距离.(g取10 m/s2)8.物体以12 m/s的初速度从斜面底端冲上倾角为37°的斜坡,已知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5,g取10 m/s2,求:(sin 37°=0.6,cos 37°=0.8)(1)物体沿斜面上滑的最大位移;(2)物体再滑到斜面底端时的速度大小;(3)物体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参考答案课后巩固提升1.C 2.B 3.C 4.C5.B [刚开始物体受合外力F +μmg =ma ,代入数据,解得a =5 m/s 2,由于a 与v 0方向相反,所以由v =v 0-at 得到t =2 s 时物体速度为零,位移x =v 02t =10 m ;接下来反向匀加速运动1 s ,加速度a 1=F -μmg m ,代入数据解得a 1=1 m/s 2,位移x 1=12a 1t 2=0.5 m ,方向与x 相反.v 1=a 1t 1=1×1 m/s =1 m/s ,接下来做加速度a 2=μg =2 m/s 2的匀减速运动,所以x 2=v 212a 2=0.25 m ,所以总位移为x -x 1-x 2=9.25 m .] 6.B [在第1 s 内,F 1=F 2,方向相反,物体静止;在第2 s 内,F 1>F 2,F 1恒定,F 2变小,合力F 变大,加速度方向与F 1相同,为正,a 逐渐变大,物体做变加速运动,速度方向与F 1方向一致,为正,A 不正确.在第3 s 内,F 2继续变小,合力F 变大,加速度继续逐渐变大,物体继续做变加速运动,C 不正确.在第5 s 内,F 2由零均匀增大到等于F 1,合力均匀减小到零,加速度均匀减小,合力方向与速度方向一致,速度逐渐增大,B 正确.在第6 s 内,F 1=F 2,加速度为零,速度不变,且与5 s 末相同,不为零,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D 不正确.]7.20 m解析 物体在刚放上传送带的瞬间,物体的速度为零,而传送带有速度,物体被加速,滑动摩擦力是物体所受的合外力,由牛顿第二定律,得a =F f m =μmg m =μg =1 m/s 2,经时间t 1=v a=21s =2 s 后,物体与传送带同速,此后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共9 s. 匀加速位移x 1=12at 21=2 m ,匀速运动的位移x 2=v ·t 2=18 m ,所以物体的总位移x =x 1+x 2=20 m ,即传送带两端的距离.8.(1)9 m (2)8.48 m/s(或6 2 m/s) (3)3.62 s [或1.5(2+1) s ]解析 (1)由牛顿第二定律得物体上升时的加速度大小a 1=g sin 37°+μg cos 37°=8 m/s 2故上滑的最大位移x =v 202a 1=9 m (2)物体下滑时的加速度大小a 2=g sin 37°-μg cos 37°=4 m/s 2物体到斜面底端时的速度v =2a 2x =6 2 m /s≈8.48 m/s (3)物体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t =v 0a 1+v a 2=(1.5+1.52) s ≈3.62 s。
第六节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一)【基础知识】1.从受力确定运动情况:已知物体受力情况确定运动情况,指的是在受力情况已知的条件下,要求判断出物体的运动状态或求出物体的速度、位移或者时间等。
2.从运动情况确定受力:已知物体运动情况确定受力情况,指的是在运动情况(如物体的运动性质、速度、加速度或位移)已知的条件下,要求得出物体所受的力或者相关物理量(如动摩擦因数等)。
3.动力学两类基本问题:一类是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确定物体的运动情况;另一类是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确定物体的受力情况。
4.解决动力学两类问题的关键是抓住联系运动情况和受力情况的桥梁------物体的加速度a。
5.求解动力学两类问题的分析思路是:【学法指导】一、疑难分析1.如何来求解动力学的两类问题?无论是动力学中的哪种情况,加速度始终是联系运动和力的桥梁。
求加速度是解决有关运动和力问题的基本思路,正确的受力分析和运动过程分析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2.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题的一般步骤:①确定研究对象;②分析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画受力示意图;③分析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必要时画运动过程简图;④利用牛顿第二定律或运动学公式求加速度;⑤利用运动学公式或牛顿第二定律进一步求解要求的物理量。
二、典型例题(一)从受力确定运动情况求解从受力情况确定物体的运动状态的问题可先由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加速度a,再由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求出相关的运动学量。
【例1】在交通事故的分析中,刹车线的长度是很重要的依据,刹车线是汽车刹车后,停止转动的轮胎在地面上发生滑动时留下的滑动痕迹。
在某次交通事故中,汽车的刹车线长度是14 m,假设汽车轮胎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恒为0.7,g取10m/s2,则汽车刹车前的速度为()A. 7 m/sB. 10 m/sC. 14 m/sD. 20 m/s【交流】本题以交通事故的分析为背景,属于从受力情况确定物体的运动状态的问题。
设汽车刹车后滑动的加速度大小为a,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μmg=ma,a=μ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