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壳绦虫病
- 格式:pptx
- 大小:753.74 KB
- 文档页数:8
长膜壳绦虫病,长膜壳绦虫病的症状,长膜壳绦虫病治疗【专业知识】疾病简介长膜壳绦虫病(hymenolepiasis diminuta)是由缩小膜壳绦虫(hymenolepis diminuta,长膜壳绦虫)寄生人体肠道所致疾病。
以引起肠胃症状为主。
疾病病因一、发病原因长膜壳绦虫与短膜壳绦虫同属膜壳科。
成虫与短膜壳绦虫基本相同,但较长大。
成虫长20~60cm,宽3.5-4.0mm,有800~1000体节,头节圆形,有吸盘4个,无头钩。
孕节的子宫呈囊状,占据整个节片,内含许多虫卵。
虫卵椭圆形,大小60~80μm,壳较厚,内胚膜两端稍隆起,但无丝状体,胚膜与卵壳之间充满透明的胶状物,内含六钩蚴,六钩蚴有穿刺腺一对。
终期宿主为鼠类,人体亦会偶然感染。
中间宿主是甲虫、蚤类、蟑螂、蛆、赤拟谷盗等昆虫。
成虫寄生宿主小肠,脱落的孕节和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虫卵在中间宿主中发育成似囊尾蚴,人或鼠吞食了带有似囊尾蚴的昆虫后,即可感染,尾蚴在肠腔内经12~13天发育成成虫。
二、发病机制发病机制与与短膜壳绦虫相似。
虫体寄生于人体的小肠腔中,对人体肠壁的机械性刺激和虫体代谢产物的毒素刺激引起肠粘膜炎症。
症状体征一、症状感染者一般无明显症状,可有胃肠道症状,如恶心、腹胀和腹痛、食欲不振、倦怠乏力、形体消瘦等;神经症状,如失眠、头痛、磨牙。
以上症状均轻微。
严重者可出现眩晕、贫血、精神痴呆或恶病质。
绦虫若侵入脑部可致癫痫、颅内压增高,精神失常等。
绦虫在肠道中吸收大量营养物质,导致人体营养不良,引发营养性贫血。
确诊可依据粪便中检查出的虫卵或妊娠节片。
一、西医1、治疗同短膜壳绦虫病。
吡喹酮,为广谱驱虫药物,对带绦虫、膜壳绦虫、裂头绦虫病疗效均高,为治疗绦虫病的首选药物。
15~25mg/kg,顿服,疗效可达98.5%。
氯硝柳胺(灭绦灵),成人每日2g,分2次服,连服7-8日.服药时将药片咬碎吞下,尽量少喝水。
还可采用槟榔煎剂、甲苯达唑(300mg,2次/日)等,须连续治疗3~5天。
长膜壳绦虫病的病因治疗与预防长膜外壳绦虫病是缩小膜壳绦虫(长膜壳绦虫)寄生人肠道引起的。
感染者一般无明显症状,或只有失眠、头痛、磨牙、恶心、腹胀、腹痛等轻微神经和胃肠道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头晕、精神痴呆或恶性疾病。
1、发病原因成虫生长20~60cm,最宽处4mm,有800~1000个体节,圆头,4个吸盘,无头钩,3个圆睾丸,3个卵巢叶状分瓣,60~80μm,壳厚,内胚膜两端稍微隆起,但无丝状体,六钩尾有一对穿刺腺。
成虫寄生宿主小肠、脱落的怀孕和卵随粪便排出,卵被中间宿主吞下,在肠内孵化六钩,然后通过肠壁到血腔,7~10天发育成囊尾,人或鼠吞下囊尾,12~13天发育成虫、甲虫、跳蚤、蟑螂、鳞翅昆虫、蛆、双脚等。
2、发病机制本病成虫主要寄生在鼠肠内,卵随粪便排出鼠体。
被谷甲虫、蟑螂、跳蚤等中间宿主吞下后,六钩虫通过肠壁进入血腔,7~10天后发育为囊尾虫。
人们被意外吞下包含囊尾虫的昆虫感染。
感染者一般无明显症状,或只有失眠、头痛、磨牙、恶心、腹胀、腹痛等轻微神经和胃肠道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头晕、精神痴呆或恶性疾病。
肛门拭子检查牛肉绦虫卵阳性率高。
血常规表明部分病例血液中嗜酸粒细胞略有增加。
你应该问吃什么"豆猪肉"在历史和粪便中是否发现了节片。
虽然粪便检查可以发现卵,但检出率不高,连续几天的粪便检查方法可以提高检出率。
但根据卵的形状,带有绦虫的昆虫种类无法区分。
如果你能得到怀孕,你可以根据子宫的分支来确定昆虫种类。
粪便中发现的节片是大多数患者的主要投诉和治疗原因。
部分患者有腹部不适、腹痛、食欲亢进、饥饿、消化不良、腹泻、疲劳、头痛、头晕、消瘦等症状。
1、治疗吡喹酮,15~25mg/kg,顿服,疗效可达98.5%,槟榔煎剂、氯硝柳胺或甲苯达唑也可连续治疗3~5天。
2、预后本病预后良好。
除一般症状外,还会引起其他疾病,并发症常见于贫血。
因此,一旦发现,应积极治疗,平时也应采取预防措施。
该病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应积极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