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课程设计指导记录表
- 格式:docx
- 大小:12.29 KB
- 文档页数:2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实验指导书第一部分前言一、实验的目的学习C程序设计课程不能满足于“懂得了”,满足于能看懂书上的程序,而应当熟练地掌握程序设计的全过程,即独立编写源程序、独立上机调试、独立运行程序和分析结果。
上机实验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验证教材和讲课的内容,或者验证自己所编写的程序的正确与否。
程序设计课程上机实验的目的是:1.加深对讲授内容的理解,尤其是一些语法规定。
通过实验来掌握语法规则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2.熟悉所用的操作系统。
3.学会上机调试程序。
通过反复调试程序掌握根据出错信息修改程序的方法。
4.通过调试完善程序。
二、实验前的准备工作1.了解所用的计算机系统(包括C编译系统)的性能和使用方法。
2.复习和掌握与本实验有关的教学内容。
3.准备好上机所需的程序,切忌不编程或抄别人的程序去上机。
4.对程序中出现的问题应事先估计,对程序中自己有疑问的地方应先作上记号,以便上机时给予注意。
5.准备好调试程序和运行程序所需的数据。
三、实验的步骤上机实验应一人一组,独立实验。
上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除了是系统的问题以外,不要轻易举手问老师。
尤其对“出错信息”,应善于分析判断,找出出错的行,然后检查该行或其上一行。
上机实验一般应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双击桌面Visual C++快捷方式进入Visual C++,或通过执行“开始=>程序=> Microsoft Visual Studio 6.0=> Microsoft Visual C++6.0”或执行文件"C:\Program Files\Microsoft Visual Studio\COMMON\MSDev98\Bin\MSDEV.EXE"。
2.单击“文件”菜单的“新建”命令。
3.在打开的“新建”对话框中选择“文件”标签。
4.选择C++ Source File,选择文件保存位置,然后在文件输入栏中输入文件名。
如图所示:5.输入源程序。
课程设计教学指导记录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XXX》课本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了解XXX领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掌握XXX方法及其应用。
•熟悉XXX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
2.技能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具备XXX技能,如数据处理、分析报告撰写等。
•能够进行XXX实验操作,并解读实验结果。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对XXX领域的兴趣和好奇心。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XXX》课本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具体安排如下:1.第一章:XXX基本概念和原理•学习XXX的基本定义和特点。
•理解XXX的原理和机制。
•掌握XXX的基本计算方法和应用。
2.第二章:XXX方法及其应用•学习XXX方法的步骤和技巧。
•应用XXX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分析XXX方法在不同场景下的优缺点。
3.第三章:XXX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了解XXX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探讨XXX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分析XXX领域对现实社会的影响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具体方法如下: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真实案例,让学生学会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4.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手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XXX》课本,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资料。
2.参考书:提供一些相关的参考书籍,供学生深入学习和拓展知识。
3.多媒体资料:制作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以直观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
4.实验设备:准备必要的实验设备和材料,为学生提供实验操作的机会。
《程序设计基础(C语言)》实验指导书《程序设计基础(C语言)》目录第 1 章概述 (1)1.1 课程简介 (1)1.2 实验环境选择 (1)第 2 章实验要求 (1)2.1 实验过程要求 (1)2.2 考核及评分标准 (2)第 3 章实验内容 (2)3.1 实验1 熟悉C语言运行环境 (2)3.2 实验2 数据类型 (1)3.3 实验3 运算符和表达式 (4)3.4 实验4 顺序结构及输入和输出 (9)3.5 实验5 选择结构 (12)3.6 实验6 循环结构 (15)3.7 实验7 数组(1) (19)3.8 实验8 数组(2) (21)3.9 实验9 字符串及其操作 (22)3.10 实验10 函数 (23)3.11 实验11 结构体 (25)3.12 实验12 指针 (26)第 1 章概述1.1 课程简介《程序设计基础(C语言)》是软件工程各专业或其它相近专业学生的公共职业基础课,是软件类各专业的入门课程,直接影响学生后继职业技术课程的学习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通过本书,学习基本的程序设计概念和程序设计方法,学会使用C语言解决实际问题,进行初级的程序设计。
1.2 实验环境选择VC++6.0第 2 章实验要求2.1 实验过程要求本课程中,实验者必须服从指导教师和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安排,遵守纪律与实验制度,爱护设备及卫生。
在指定的实验时间内,必须到机房内实验,其余时间可自行设计和分析。
本课程所涉及的程序代码,都要求有较高的可读性和效率,多文件表示。
2.2 考核及评分标准若实验者在指定上机时间三次不到课,取消考核资格。
请假,必须提前出具正式假条,不接受事后假条。
如果发现抄袭、篡改、伪造实验数据,或实验报告和设计报告雷同,涉及的所有学生的该课程成绩计为0 分。
本课程采用结构化评分,主要由指导教师灵活处理,可以是考勤等。
第 3 章实验内容3.1 实验1 熟悉C语言运行环境一、实验目的1.了解什么是C语言2.熟悉C语言程序开发环境二、实验内容和步骤1.大学生涯的第一个程序1)运行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08或者VC6.02)创建项目,选择win32控制台应用程序或者空项目,项目名为MyFirstApp3)新建项目,选择C++源文件,文件名为HelloWorld4)在程序编辑窗口,输入如下代码#include <stdio.h>/* 主程序*/void main(){printf("hello world\n");}5)执行程序,Ctrl+F56)观察输出结果,并记录2.修改程序1)增加语句,观察输出结果是否不同printf("hello world\n");printf("world is me\n");2)删除输出字符串中的“\n”,观察输出结果是否不同printf("hello world\n");3)进行换行输出,观察输出结果是否不同printf("hello, ");3.2 实验2 数据类型一、实验目的1.掌握变量的命名规则和定义2.掌握C语言程序中的各种数据类型并使用它们二、实验内容和步骤1.定义3个变量numInt、numFloat、charInfo,他们的类型分别为整型,单精度类型,字符型;并分别初始化为2,2.0和‘A’,最后输出这三个变量的值。
c 程序课程设计表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C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语法和编程技巧,培养学生运用C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了解C语言的历史和发展,理解C语言的基本数据类型、运算符、表达式、语句以及程序的基本结构。
掌握函数的定义和调用,理解指针、数组、字符串、结构体等高级数据结构。
2.技能目标:能够使用C语言编写简单的程序,具备基本的编程能力和调试技巧。
能够运用C语言进行数据处理和算法实现,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科学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C语言概述:介绍C语言的历史、特点和应用领域,理解C语言的基本语法和编程规范。
2.基本数据类型和运算符:学习C语言的基本数据类型、运算符和表达式,掌握变量、常量的声明和使用。
3.控制语句:学习条件语句、循环语句和跳转语句,掌握程序的流程控制。
4.函数:学习函数的定义、声明和调用,理解函数的参数传递和返回值。
5.数组和字符串:学习数组的基本操作,掌握字符串的存储和处理方法。
6.指针:学习指针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掌握指针在函数中的应用。
7.结构体和其他数据结构:学习结构体、联合体和枚举等高级数据结构,了解链表、栈和队列等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
8.文件操作:学习文件的基本操作,掌握文件的读写和存储。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1.讲授法:通过讲解C语言的基本概念、语法和编程技巧,使学生掌握知识要点。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理解C语言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编写程序,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和调试技巧。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等。
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料。
C语言课程设计学生课表系统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C语言的基本语法、数据类型、运算符、控制结构、函数等基本知识。
技能目标要求学生能够使用C语言编写简单的程序,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求学生培养编程兴趣,增强自信心,培养良好的编程习惯和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我们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
学生将能够理解并运用C语言的基本语法和编程思想,编写并调试简单的C语言程序。
同时,学生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为后续的编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我们选择和了以下教学内容。
首先,介绍C语言的基本概念和语法,包括数据类型、运算符、控制结构等。
然后,引导学生学习函数的定义和调用,掌握函数的参数传递和返回值。
接下来,通过实例讲解指针的概念和用法,使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指针。
最后,结合实际应用,教授学生如何使用C语言进行文件操作和数据结构的应用。
我们制定了详细的教学大纲,明确了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进度。
教材的章节安排如下:1.第1-3章:C语言基础2.第4-6章:函数和指针3.第7-9章:文件操作和数据结构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我们选择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首先,通过讲授法,向学生传授C语言的基本概念和语法知识。
其次,利用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问题讨论和思考,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应用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C语言。
最后,进行实验法教学,让学生动手编写和调试程序,培养编程技能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选择了以下教学资源。
教材选用《C程序设计语言》一书,作为学生学习的基础资料。
同时,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和在线资源,供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参考。
利用多媒体资料,如教学视频和演示文稿,丰富教学手段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课程设计教学指导记录表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课程核心概念,如XXX(具体概念),并能够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2. 学生能够理解并描述XXX(相关理论或知识),解释其原理和应用。
3. 学生能够总结并回顾本年级重点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实践和案例分析,培养解决XXX问题的能力。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并实施XXX实验或项目,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3. 学生能够运用恰当的语言、图表等形式,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考和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主动与他人合作,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2. 学生能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社会责任感。
3. 学生能够认识到学科知识的价值,培养对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XXX学科示范课,以实践性和探究性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学生特点:本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XXX学科知识基础,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但部分学生可能缺乏实践经验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课程性质和学生特点,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案例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学习成果,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内容,进行以下组织和安排:1. 教学内容章节:- 教材第X章:XXX(核心概念与理论)- 教材第X章:XXX(相关实践与应用)- 教材第X章:XXX(综合案例分析)2. 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XXX(核心概念与理论)- 内容列举:XXX基本概念、XXX原理、XXX应用等- 第二部分:XXX(相关实践与应用)- 内容列举:XXX实验操作、XXX实践方法、XXX实际案例分析等- 第三部分:XXX(综合案例分析)- 内容列举: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3. 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讲解XXX(核心概念与理论)- 第二课时:实践操作,学习XXX(相关实践与应用)- 第三课时:案例分析,探讨XXX(综合案例分析)- 第四课时:复习巩固,总结本章节内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确保了科学性和系统性,使学生能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课程设计指导情况记录表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本章节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如XX(具体知识点)的运作机制、XX(具体知识点)的应用场景等。
2. 学生能通过实例分析,了解XX(具体知识点)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形成知识体系。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XX(具体知识点)相关的基础问题。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XX(具体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学生能在小组讨论中,学会倾听、表达、交流、合作,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 学生通过课堂实践,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培养对学科的兴趣和热爱,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2.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尊重他人,培养团队精神和责任感。
3. 学生通过了解XX(具体知识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到科技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分析:本课程为XX学科示范课,针对五年级学生设计。
此阶段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但需在教师的引导下,培养学科兴趣和探究精神。
课程要求将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有机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通过具体可衡量的课程目标,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综合素养。
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将围绕以上分解后的具体学习成果展开。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课程目标,围绕XX学科核心知识展开。
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知识点讲解:- XX原理及其应用- XX概念及其分类- XX现象的产生与影响2. 实践操作与探究:- XX实验设计与实施- XX现象的观察与分析- XX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3. 案例分析与讨论:- XX实际案例介绍- 案例中XX问题的解决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4. 知识拓展与延伸:- XX领域的前沿动态- XX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激发学生探索未知、勇于创新的兴趣教学内容按照以下教学大纲进行安排和进度:1. 第一周:XX原理及其应用,XX概念及其分类2. 第二周:XX现象的产生与影响,XX实验设计与实施3. 第三周:XX现象的观察与分析,XX实际案例介绍4. 第四周:XX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知识拓展与延伸教材章节对应如下:1. XX章节:涵盖知识点1和知识点22. XX章节:涵盖知识点3和实践操作与探究3. XX章节:涵盖案例分析与讨论教学内容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旨在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课程设计报告课程名称程序设计语言c课程设计设计题目日程管理姓名专业班级网络学号组别无同组者无指导教师日期 2011/7成绩1.课程设计任务书上海****学院课程设计任务书指导教师(签名):教研室主任(签名):2011年 6 月27日 2011年 6 月27日2.目的及要求课程设计目的本课程设计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重要的实践性环节之一,是在学生学习完《程序设计语言》课程后进行的一次全面的综合练习。
本课程设计的目的和任务:1)巩固和加深学生对C语言课程的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2)掌握C语言编程和程序调试的基本技能;3)利用C语言进行基本的软件设计;4)掌握书写程序设计说明文档的能力5)提高运用C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设计要求1)分析课程设计题目的要求;2)写出详细设计说明;3)编写程序代码,调试程序使其能正确运行;4)设计完成的软件要便于操作和使用,有整齐、美观的使用界面;5)设计完成后提交课程设计报告和源代码文件的电子文档。
3.课程设计内容说明3.1程序功能介绍本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实现日程表的管理,有添加日程,删除日程,查询日程,显示日程,设置日程,修改日程,日程排序,读取日程,保存日程的功能。
每个日程的信息包括:日程时间,日程名称,日程详情,日程提醒,日程标记。
3.2程序设计整体设计说明本系统的主函数是整个程序的核心,子函数之间也是有联系的,对日程的删除,查询,显示,设置,修改,排序,保存,必须是在添加了日程,或者读取了日程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些基本操作在子函数中多次重复使用,即可单独设定函数,多次调用即可。
运行程序开始后进入主菜单,用户即可选择选择要进行的操作,例如,1为添加日程,用户需输入相应信息。
选择2为删除日程,按照日期或者名称选中相应日程后,可以删除日程或者日程设置。
等等功能。
当选择不存在时提示用户选择错误并提示重新选择。
3.2.1数据结构设计本系统包含的数据结构有:[1]struct Date_time图表 3-1函数主要调用关系图错误!未指定顺序。
c语言课程设计表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C语言的学习,让学生掌握C语言的基本语法、数据结构、算法和编程思想,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编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掌握C语言的基本语法和关键字。
2.理解数据类型、变量、常量的概念及使用。
3.掌握运算符、表达式、语句的用法。
4.熟悉函数的定义和调用。
5.了解数组、指针、字符串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6.理解控制结构、循环结构、条件语句的用法。
7.掌握基本的数据结构和算法。
8.能够使用C语言编写简单的程序,解决实际问题。
9.具备基本的代码调试和排错能力。
10.能够阅读和理解C语言的程序代码。
11.掌握编程规范和编程思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
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C语言的基本语法、数据结构、算法和编程思想。
具体安排如下:1.C语言的基本语法:介绍C语言的基本规则、关键字、数据类型、变量、常量、运算符、表达式、语句等。
2.函数:讲解函数的定义、声明、调用、返回值等概念,以及函数的参数传递、局部变量、全局变量等。
3.数据结构:介绍数组、指针、字符串的概念和应用,包括它们的内存分配、操作方法等。
4.控制结构:讲解条件语句、循环语句、跳转语句等控制结构的用法和嵌套。
5.算法:介绍常用的排序算法、查找算法、递归算法等,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讲解。
6.编程实践:安排一定的实践环节,让学生动手编写程序,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具体方法如下:1.讲授法:通过讲解、示范等方式,让学生掌握C语言的基本语法和编程思想。
2.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C语言在实际应用中的方法和技巧。
4.实验法:安排实验室实践环节,让学生动手编写程序,提高编程能力。
课程设计指导老师记录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学科核心概念,理解并能够描述课程相关的基本知识点,如XXX(具体知识点,如“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点解释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XXX(如“设计实验,观察现象,分析数据”),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其认识到学科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
针对课程性质,本课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实践操作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针对学生特点,考虑到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和兴趣,课程设计力求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在教学要求方面,注重分层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程中取得进步。
具体学习成果分解:1. 学生能够准确描述XXX(具体知识点)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相关的实践任务,如XXX(具体任务)。
3.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 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5. 学生能够认识到学科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习兴趣,形成持续学习的动力。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章节教学内容围绕以下几方面进行选择和组织:1. 知识点讲解:包括XXX(具体知识点,如“物质的性质与变化”)、XXX (如“能量转化与守恒”)等,依据教材章节进行详细讲解,确保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实践活动:设计XXX(如“实验观察物质的性质”)、XXX(如“项目研究能量转化”)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培养实践能力。
3. 案例分析:结合教材中的案例,如XXX(如“生活中的能量转化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c语言课程设计报表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学习C语言编程,使学生掌握C语言的基本语法、数据结构、函数、指针等核心概念,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编程能力和算法思维,能够运用C 语言解决实际问题。
1.理解C语言的基本语法和编程规范。
2.掌握基本数据类型、运算符和表达式。
3.熟悉数组、字符串、指针和函数的使用。
4.理解面向对象编程的基本概念。
5.掌握常用的数据结构和算法。
6.能够使用C语言编写简单的程序,解决实际问题。
7.具备基本的算法思维和编程能力。
8.能够阅读和理解C语言的代码。
9.能够对代码进行调试和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编程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C语言的基本语法、数据结构、函数、指针等核心概念,以及常用的算法。
1.C语言的基本语法和编程规范。
2.基本数据类型、运算符和表达式的使用。
3.数组、字符串、指针和函数的定义和应用。
4.面向对象编程的基本概念和实现。
5.常用的数据结构和算法。
6.引言和环境搭建:介绍C语言的背景和重要性,搭建编程环境。
7.基本语法和编程规范:学习基本语法和编程规范,编写简单的程序。
8.数据类型和表达式:学习基本数据类型、运算符和表达式的使用。
9.数组和字符串:学习数组和字符串的定义和应用。
10.指针:学习指针的概念和应用。
11.函数:学习函数的定义和调用。
12.面向对象编程:学习面向对象编程的基本概念和实现。
13.数据结构和算法:学习常用的数据结构和算法。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1.讲授法: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传授C语言的基本概念和语法。
2.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C语言在实际中的应用。
4.实验法:让学生通过编写代码和调试程序,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c 课程设计指导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C语言的基本语法、数据结构和算法,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编程能力和良好的编程习惯。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了解C语言的历史和特点,熟悉基本的数据类型、运算符、表达式,掌握函数的定义和调用,理解指针的概念和应用,了解结构体、文件操作等高级内容。
技能目标包括:能够编写符合规范的C程序,熟练使用调试工具,具备一定的代码阅读和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培养学生对编程的兴趣和热情,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C语言的基本语法、数据结构和算法。
具体安排如下:1.第一章:C语言概述,介绍C语言的历史、特点和基本语法。
2.第二章:数据类型和表达式,讲解整型、浮点型、字符型数据以及运算符和表达式。
3.第三章:控制语句,包括条件语句、循环语句和跳转语句。
4.第四章:函数,介绍函数的定义、声明和调用,涉及递归、静态变量等内容。
5.第五章:指针,讲解指针的概念、声明和运算,以及指针与数组、函数的关系。
6.第六章:数组和字符串,涉及一维、多维数组的定义和应用,字符串的存储和操作。
7.第七章:结构体和联合体,介绍结构体、联合体的定义和应用。
8.第八章:文件操作,讲解文件的打开、读写、关闭等操作。
9.第九章:算法和数据结构,介绍常见的排序算法、查找算法和链表、栈、队列等数据结构。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课程目标,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和讨论法。
在教学过程中,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编写代码、调试程序、分析案例等方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C语言的知识和技能。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C程序设计语言》(K&R)或《C Primer Plus》。
课程设计指导记录班级: ****** 课程名称:程序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指导教师 :** 姓名 :*** 学号 : *********** 日期考勤、任务进度状况、存在的问题、学生发问的问题、回答问成绩题的状况等**** 年** 月** 日选择课程设计的题目。
确立好每个小组的题目以后,阅读课程设计要求,而后与小构成员议论,对题目进行剖析和构想,形成一个整体思路,对将来几日产生一个大体的计划,以便后续工作井井有条的进行。
**** 年** 月** 日对课程设计的题目进行可行性剖析。
剖析一下程序的可行性,对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以及可能会运用到的知识及方法有个展望,想想问题能否能够解决,假如能够,尽可能多的想出解决方法,并落实在纸上,为此后供给方便。
**** 年** 月** 日对课程设计进行需求剖析。
剖析一下该程序在现实生活中可否起到必定的作用,能否有着很强的适用性,能否能够为人们的生活供给便利,能否知足了人们在某方面的需求。
依据这些需求,编写出人们所需要的好程序。
**** 年** 月** 日画出课程设计的流程图。
先针对题目以及需求剖析进行对程序的构想,确立下来编写这个程序想要用的知识及方法,会用到哪些功能函数等一系列问题,而后对所设计的流程图进行改正和完美,形成一个大概的构架图。
**** 年** 月** 日程序也其实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解决的,而是要经过频频的改正和完美才能够呈献给使用者。
所以,对程序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把程序分红几个基本的部分并对每一个部分进行构想,在纸大将自己的思路显现出来就显得尤其重要。
**** 年** 月** 日课程设计的最主要的部分在今明两天实现,编写程序。
对流程图进行更为详细的剖析,先部分后整体。
对部分进行剖析以后把实现功能的函数编写出来,而后完美各个部分的程序,为下一步编写打下基础。
**** 年** 月** 日把昨天编写的程序以及画出的流程图取出来进行更为认真的分析,而后将实现每个功能的函数用适合的方式连结起来,再结合我们所学过的知识以及方法使程序变得更为完好,功能更为完美,界面不再呆板。
时间2011.2.24地点公共管理与技能系办公室主持人魏丽研讨问题C语言概述、算法、数据类型、运算符与表达式过程记录授课时间安排:C语言概述2学时数据类型、运算符与表达式4学时重点内容:1、C语言程序的结构2、结构化程序的三种基本结构3、掌握整型、实型、字符型数据的常量及变量内容讲解与安排:1、通过第一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C语言的特点、基本结构和程序运行过程。
2、通过第二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C语言的数据类型;掌握常量和变量的基本概念及使用方法,掌握变量的定义方法和变量在内存中的存储形式。
讨论内容及意见:1、第一次课,统一术语,讲解基本概念。
对于这些内容一定要讲清、讲透,“hello world”和“求两个数之和”的例子重点讲解,注意例题的延伸。
2、教材上介绍的是Turbo C环境下如何编辑、编译、连接和运行C 程序,考虑到目前的Visual C++的普及,所以可以考虑让学生使用Visual C++6.0来编译C程序。
3、课程组织应该“精讲多练”,讲授需要与实践密切结合,使学生能够自己动脑动手,学会通过程序设计实现问题求解。
参与人员尹辉、吕立霞、王虹、王祥金记录人:王祥金时间2011.3.10地点公共管理与技能系办公室主持人王祥金研讨问题顺序结构、分支结构程序设计过程记录授课时间安排:顺序结构程序设计2学时分支结构程序设计4学时重点内容:1、C语言常用的输入\输出语句2、if-else、switch语句内容讲解与安排:1、让学生学会C语言中数据的输入输出设计,熟练掌握常用的标准输入、输出函数的使用方法2、详细介绍if语句的三种形式及应用其进行程序设计,使学生熟练掌握分支结构的程序设计。
讨论内容及意见:1、注重使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思路和技术内涵,加强学生应用程序设计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对于类型转换的知识不必作太多介绍,随学习的深入,通过上机实践可以慢慢掌握。
3、对于scanf函数应注意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引起重视。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面向对象程序设计(C++)课程设计》任务书、指导书华北科技学院基础部信息与计算科学教研室2012年09 月设计任务书根据2011级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经基础部研究,定于2013年1月7日—2013年1月11日)实施2011级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B111、B112班《面向对象程序设计(C++)课程设计》,具体安排如下:一、组织:课程设计领导小组:组长:谭立云成员:丁智斌李强丽二、设计目的本课程设计是在学习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C++)》和相关开发软件课程之后,让学生通过实际项目的设计、开发,培养学生具备独立进行面向对象软件的分析、面向对象软件的设计及面向对象软件的实现与测试的能力。
在本课程设计中,学生应独立完成所给出的课题中的某一个。
通过课题的理论设计和在计算机中实验、调试代码,加深对面向对象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面向对象软件开发的实践技能,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三、设计地点计算机基础实验室每名学生以个人为单位,独立进行面向对象软件的分析、设计及在计算机中进行编写代码和调试的工作。
指导教师负责日常的监督和指导。
时间安排:内容天数面向对象软件的分析1天面向对象软件的设计1天面向对象软件的代码编写和调试2天撰写课程设计说明书1天五、实施步骤1、选题指导教师根据该课程设计的要求向系上报课程设计的课题名称及进度、要求,系审批后实施。
在课程设计动员会上公布选题。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按指导教师公布的课题进行选题并着手准备资料和文献的查阅。
学生也可以自己选题,但课题应经过指导教师的批准后方可进行。
2、拟出具体的设计方案学生应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着手进行课程设计总体方案的设计与论证。
学生根据自己所接受的设计题目设计出具体的实施方案,报指导教师批准后开始实施。
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应完成所接受题目的设计和调试工作,并最后得到预期的成果。
4、撰写课程设计说明书课程设计说明书是课程设计工作的整理和总结,主要包括课程设计的总体设计方案、算法设计、代码清单等部分。
c语言课程设计过程记录模板一、教学目标本章节的教学目标分为三个部分: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C语言的基本语法、数据类型、运算符、控制结构、函数等基础知识。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C语言编写简单的程序,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编程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科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培养良好的编程习惯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C语言的基本语法、数据类型、运算符、控制结构、函数等。
具体安排如下:1.第一课时:C语言概述,基本语法,数据类型,变量和常量。
2.第二课时:运算符,控制结构(顺序结构、分支结构、循环结构)。
3.第三课时:函数的定义和调用,返回值,函数的参数传递。
4.第四课时:数组,字符串,指针。
5.第五课时:结构体,文件操作。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章节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C语言的基本语法、数据类型、运算符、控制结构、函数等知识,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编程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实验法:安排课堂实验,让学生动手编写程序,培养编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C语言程序设计》。
2.参考书:《C语言编程思想》。
3.多媒体资料:PPT课件,教学视频。
4.实验设备:计算机,编程环境。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本章节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占总评的20%。
2.作业:布置适量的作业,评估学生的答题情况和编程能力,占总评的30%。
3.考试:进行期中和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C语言知识的掌握程度,占总评的50%。
六、教学安排本章节的的教学安排如下:1.教学进度: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进行教学,确保每个知识点得到充分讲解和实践。
课程设计记录指导表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年级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理解学科概念及其应用。
在知识目标方面,学生应能熟练掌握学科知识点,理解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技能目标方面,学生应通过实例分析、问题解决等实践活动,提升技能描述。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上,学生应培养对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对学科重要性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将包括学科基本概念、核心原理及其应用。
具体的教学大纲将按照教材的章节安排,详细列出每个章节的内容要点,如第一章节内容、第二章节内容等,确保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成教学目标,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讲授法用于系统地传授知识,讨论法用于促进学生间的思想交流,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法则用于加深学生对学科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资源教学资源的选取将围绕教学目标和内容进行。
主要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籍、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
教材将是教学的基础,参考书籍用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多媒体资料将用于辅助讲解和展示复杂概念,实验设备则是进行实验教学、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工具。
所有资源都将服务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并旨在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将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小测验和期末考试等多个方面。
平时表现评估将涵盖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质量等。
作业评估将针对学生的练习完成情况进行打分,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
小测验将定期进行,以检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学习效果。
期末考试则是全面考察学生对年级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
所有评估方式都旨在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并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进步。
六、教学安排本课程的教学安排将确保在有限的学期内覆盖所有必要的知识点。
教学进度将根据教材章节进行规划,确保内容的连贯性和深度。
教学时间将分配在每周的固定课时内进行,地点则选在适合进行教学活动的教室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