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理学基础 第四章 毒物作用机制
- 格式:ppt
- 大小:2.59 MB
- 文档页数:74
第一章绪论《毒理学基础》第5版,供预防医学类专业用人民卫生出版社主编:王心如(一)概念毒理学(Toxicology):研究外源性化学物质对生物机体的损害作用的学科(传统定义) 。
现代毒理学(modern Toxicology ):研究所有外源因素(如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living systems)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biologic mechanisms)、安全性评价(safty evaluation)与危险性分析(risk analysis)的科学。
(二)研究内容毒理学两个基本功能:检测理化因素产生的有害作用的性质(危害性鉴定功能)评价在特殊暴露条件下出现毒性的可能性(危险度评价功能)三大研究领域:描述毒理学(descriptive toxicology)机制毒理学(mechanistic toxicology)管理毒理学(regulatory toxicology)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毒物(poison):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的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
毒性(toxicity):指化学物质引起有害作用的固有能力。
剂量相同时,对机体损害能力越大的化学物质,毒性越高。
相对于同一损害指标,需要剂量越小的化学物质,其毒性越大。
中毒(poisoning):是指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而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
毒效应(toxic effect):又称为毒作用,是化学物质对机体所致的不良或有害的生物学改变。
毒效应是化学物质或代谢产物在作用部位达到一定数量并停留一定时间,与组织大分子成分互相作用的结果。
当改变暴露条件时,毒效应会相应改变。
毒性是一种能力,中毒是一种状态,毒效应是一种表现。
损害作用(adverse effect):指影响机体行为的生物化学改变,功能紊乱或病理损害,或者降低对外界环境应激的反应能力。
ADME过程吸收(Absorption) 、分布(Distribution) 、代谢(Metabolism)、排泄(Excretion致突变:外来因素,特别是化学物引起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的能力,而且次种改变可随细胞分裂过程而传递。
毒理学安全性评价:是利用规定的毒理学程序和方法评价化学物对机体产生有害效应〔损伤、疾病或死亡〕,并外推和评价在规定条件下化学物暴露对人体和人群的健康是否安全。
自由基:是在其外层轨道中含有一个或多个不成对电子的分子或分子片段。
化学物通过接受一个电子、丧失一个电子或共价键均裂而形成自由基。
三段生殖毒性试验主要是根据以上发育阶段的区分来设计的,每一段试验大致相当于上述两个阶段。
三段生殖毒性试验分别为:1段:生育能力和早期胚胎发育毒性试验〔一般生殖毒性试验〕2段:胚体—胎体毒性试验〔致畸试验〕3段:出生前后发育毒性试验〔围生期毒性试验〕3R原则:替代、减少和优化致畸:致畸物引起畸形〔发育物体解剖学上形态结构的缺陷〕。
脂/水分配系数:当一种物质在脂相和水相之间的分配到达平衡时,其在脂相和水相中溶解度的比值。
机体负荷:是指在体内化学物和〔或〕其代谢物的量及分布。
0201633、适应:是机体对一种通常能引起有害作用的化学物显示不易感性或易感性降低。
0201734、受体:是能与配体或激活剂高度选择性结合,并随之发生特异性效应的生物大分子或生物大分子复合物。
02023第一章绪论《毒理学基础》第5版+第6版,预防医学人民卫生出版社主编:王心如〔一〕概念毒理学〔Toxicology〕:研究外源性化学物质对生物机体的损害作用的学科(传统定义) 。
现代毒理学(modern Toxicology ):研究所有外源因素〔如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living systems〕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biologic mechanisms)、安全性评价(safty evaluation)与危险性分析(risk analysis)的科学。
度理学基础学习指导第一章绪论【名词解释】1.毒理学2.现代毒理学3.卫生毒理学4.管理毒理学【问答题】1.毒理学、现代毒理学及卫生毒理学的任务和目的2.卫生毒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几种?3.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研究内容及相互关系4.如何理解毒理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5.毒理学主要分支有哪些?【论述题】1. 试述毒理学发展趋势及有关进展。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名词解释】1.毒物2.biomarker3.medianlethaldose4.hypersensibility5.hormesis6 6.Zch7.靶器官8.毒性9.阈剂量10.最大无作用剂量11.剂量-效应关系12.剂量-反应关系13.危险度14.危害性15.安全性【问答题】1.毒理学中主要的毒性参数有哪些?2.一般认为哪些毒性作用有阈值,哪些毒性作用无阈值?3.为什么把毒效应谱看成连续谱?4.绘制一条典型的剂量-反应曲线。
标出阈值和饱和度。
标出二者轴线。
5.一个剂量-反应曲线能告诉毒理学者怎样的信息?6.NOEL, NOAEL, LOEL和LOAEL之间的区别是什么?7.生物学标志有哪几类?【论述题】1.试述描述毒物毒性常有指标及意义2.剂量反应关系曲线主要有哪几种类型及意义如何?第三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转化2.代谢活化3.物质蓄积4.功能蓄积5.生物转化【问答题】1.外源化学物吸收进入机体的主要途径有几种、是什么途径?2.外源化学物分布的特征和研究分布过程和特征的意义是什么?3.外源化学物经肾脏排泄的主要过程。
4.何谓肠肝循环?5.何谓肝外代谢?何谓生物转化的双重性?6.简述生物转化第一相反应的反应类型。
7.氧化反应的主要酶系是什么?8.简述细胞色素P-450酶系被诱导和抑制特性的毒理学意义。
9.简述生物转化第二相反应的类型。
10.为什么说呼吸道是气体、蒸气和气溶胶形态的环境污染物进入体内的主要途径11.列举出氧化反应的三种类型12.列举六种II 相反应。
《毒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毒理学基础授课专业:七年制、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时与学分:总学时为30(理论课24学时,实验课6学时),1.5学分一、课程性质和目的《毒理学基础》是以五年制临床医学和七年制临床医学本科生为培养对象。
毒理学基础教学分课堂讲授和实验课两部分。
理论部分对学生有三种要求,即:掌握的内容、熟悉的内容和了解的内容。
理论课教学要注重质量,教学目的明确,教学重点突出,内容精炼,条理清楚,合理使用教学设备和教具。
对难点、重点问题要结合相关学科的有关知识给予详细解释,有意识地引进本学科的新方法,以便扩展学生知识、开拓科研思路。
注意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理论课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掌握毒理学的定义及基本概念,研究领域和方法以及其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熟悉其在法医、放射医学、药学的应用;了解其在预防医学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一、掌握:毒理学定义、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毒理学基本概念(毒物、毒性、毒效应)、生物学标志、选择毒性、毒性参数和安全限值二、熟悉:毒理学在法医、放射医学、药学中的应用三、了解:毒理学在预防医学中的应用、剂量-反应关系、时间-反应关系【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教学时数】 2学时第二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转运【目的要求】掌握毒物动力学的概念和主要参数,生物转化反应形式;熟悉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蓄积作用以及影响其代谢的因素【教学内容】一、掌握:影响化学物的吸收及其影响因素;毒物动力学的概念、主要参数:消除半减期、曲线下面积、表观分布容积、消除速率常数、清除率、生物利用度、吸收速率常数、峰浓度、峰时间;I相反应: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II相反应:葡萄糖醛酸基结合反应。
二、熟悉:外源化学物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生物转化及其反应类型(Ⅰ相反应、Ⅱ相反应);代谢灭活与代谢活化;代谢的影响因素三、了解:外源化学物的吸收、分布、排泄过程;影响排泄的因素【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教学时数】 2学时第三章外源化学物毒作用影响因素及机制【目的要求】重点掌握化学毒物对机体毒性作用的主要影响因素,了解外来化合物对机体的毒作用机制,为认识毒性作用本质、评价特定化学毒物的潜在危害以及毒理学试验设计奠定理论基础。
毒理学基础学习知识名词解释和简答题名词解释绪论1、毒理学(toxicology):毒理学的传统定义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物体损害作⽤的学科。
2、现代毒理学:它已发展为所有外源因素对⽣物系统的损害作⽤,⽣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与危险性分析的学科。
2 3、替代法(alternatives):⼜称“3R”法,即优化试验⽅法和技术,减少受试动物数量痛苦,取代整体动物实验的⽅法。
⼀.毒理学基本概念1、易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susceptibility):是关于个体对外源化学物的⽣物易感性的指标,即反应机体先天具有或后天获得的对暴露外源物质产⽣反应能⼒的指标。
2、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是在⼈类⽣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机体在体内呈现⼀定⽣物学作⽤的化学物质,⼜称为“外源⽣物活性物质”。
3、⽣物学标志(biomarker):是指外源化学物通过⽣物学屏障进⼊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合物或其⽣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可分为暴露标志、效应标志、易感性标志。
4、暴露⽣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exposure):是测定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吸收的外源化学物、其代谢物或与内源性物质的反应产物,作为吸收剂量或靶剂量的指标,提供关于暴露于外源化学物的信息。
5、效应⽣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effect):机体中可测出的⽣化、⽣理、⾏为或其他改变的指标,包括反映早期的⽣物效应、结构和(或)功能改变、及疾病的三类标志物,提⽰与不同靶剂量的外源化学物或其代谢物有关联的对健康有害效应的信息。
6、阈值(threshold):为⼀种物质使机体开始发⽣效应的剂量或浓度,即低于阈值时效应不发⽣,⽽达到阈值时效应将发⽣。
7、致死剂量或浓度:指在急性毒性试验中外源化学物引起受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或浓度,通常按照引起动物不同死亡率所需剂量来表⽰。
8、⽣物有效剂量(biologically effictive dose)/ 靶剂量(target dose):是指送达剂量中到达毒作⽤部位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