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巨人大厦的倒下看企业战略管理(推荐阅读)
- 格式:docx
- 大小:47.57 KB
- 文档页数:28
从巨人大厦的倒下看企业战略管理(推荐阅读)
第一篇:从巨人大厦的倒下看企业战略管理
从企业战略管理看巨人大厦的倒下及教训
关键字:巨人大厦战略融资
摘要:巨人大厦作为巨人集团的一个重要项目,曾经和史玉柱一样,备受关注,巨人大厦深深影响了巨人集团的发展,巨人大厦战略管理上的问题也折射出巨人集团存在的问题,衰败埋下了伏笔。
巨人大厦本应是史玉柱和他的巨人集团的一个丰碑式的建筑,结果却成了一个拥有上亿资产的庞大企业集团衰落的开始。
纵观这个案例,巨人倒塌的原因不能浅显的归纳为投资的失误。
促成巨人失败的原因既有客观因素,又有主观的因素,但最关键的还是史玉柱本人主观上没有看清“巨人”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企业,“巨人”应该朝什么方向发展。
面对一个白手起家的民营企业,资本规模迅速扩大,真正成长成一个“巨人”时,企业的战略规划开始显得越来越重要。
巨人的衰落,正是由于战略的严重失误导致的,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在没有有效的环境分析、稳健的资金保障和完善的管理机制下,采取激进的扩张战略。
一、扩张战略的选择选择做一个混合式多样化发展的企业,出发点是为了分散经营的风险,但在对各个行业没有进行必要的研究,对整个产业环境缺乏预测和分析的情况下,贸然扩张只会使风险更大。
1.多角化战略与市场覆盖的矛盾
巨人的发展显然想走混合型多样化的道路,但它忽视了混合化经营的基本要求:资金充足并且每个事业达到行业的平均利润。
从生物工程的部分可以看出,尽管巨人在生物保健方面异军突起,但整个生物工程却是亏损的。
实行多角化战略并不意味着每个产业的细分市场都要进入,应该按照企业的特长和现有资源进行取舍。
它想做市场的全覆盖,但忽视了生物工程行业的特殊性:资金要求巨大。
该产业的亏损就是没有做到细分市场的取舍,没有做到每个细分市场达到行业平均利润。
2.多角化战略与巨人大厦的矛盾
与上面的矛盾相似,多角化战略需要强大、充裕的资金做后盾。
巨人大厦的巨额支出显然是与战略不相符的。
一个行业的发展往往要经过“问号-明星-金牛-瘦狗”的过程,建造巨人大厦的资金抽自生物保健业,显然在这个决策做出之前管理成没有理智的判定生物保健的所处阶段,导致了连锁效应。
3.短期利润与长期稳定的矛盾
战略的宗旨就是长期生存稳定发展,发展应建立在稳定的前提下。
巨人进入房地产行业,本身就是一种很偶然的行为,并不是出于战略的考虑,通过对房地产行业的研究而制定出的战略计划的一部分。
回顾巨人大厦的建设,从目的,到楼层都
一改再改,然而就是在这种目标不清晰的情况下,投入的资金却越来越多,对于上亿元这么庞大的预算,巨人对资金的保障显得过分自信,不够谨慎。
进入生物工程领域也是同样的道理。
巨人以做电脑软件发家,后来又进入房地产,生物工程,每一次扩张的唯一理由都是短期的“高利润”,而忽视了高利润往往意味着高风险,并且一个产业的高利润不可能保持很长时间,只要该产业没有很高的壁垒,竞争者必然蜂拥而入,而巨人又缺乏在该产业的基本专业知识技能,没有长期的规划,产品研发;脑黄金的成功只是一个好主意加上成功营销的战术上的胜利,巨人对这一胜利明显感到无所适从,管理层,营销网络,生产系统都没有做好准备,就这样“脑黄金”的成功其实是替巨人揭开了疮疤。
“脑黄金”虽然火爆了一把,但究其根本,这只是一个很短期化的投资活动,不是一个在企业远景框架下,基于市场需求树立顾客心中位置的战略扩张。
巨人在生物工程领域,把一切都寄托于一个产品,(与案例不符,案例中提到已开发系列产品)
没有长远的诉求,“过把瘾就死”,更难以协调各经营产业间的资源竞争,最终导致资源配置的失控。
这种“什么赚就做什么”缺乏大局观的做法无疑是以企业的资本作为赌注的冒险行为。
二、外部环境分析
巨人的失败,最根本的,可以说是没有一套为自己“量身订做”的战略。
所谓“量身订做”就是战略选择没有适应企业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没有着眼于企业的长期生存和稳定发展。
决策没有溶化在环境中,而是孤立于现实的。
1.行业的特点
从建巨人大厦到进入房地产,仅仅是因为巨人觉察到了房地产的火热,有利可图,而不考虑行业本身特点所引起的风险。
房地产行业有着独特的生命周期,往往热得快,冷得也快,受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影响很大。
巨人进入房地产的实施,可谓是“做工粗糙”,决定好像是一瞬间的事情,出发点单纯,盲目和短期化,没有形成系统的流程管理和规范。
资金保障是房地产行业的关键所在,巨人在资金的管理和支持上过于自大,与银行缺乏沟通,没有把资金的保证落在实处。
生物工程领域更有进入壁垒高、退出壁垒低、需要大量资金支持科研的特点。
巨人进入生物工程是有本钱的:优秀的产品、一定量的资金,但是该行业进入成长期后仍需要足量资金的支持,史玉柱却釜底抽薪,在最关键的时候拿走了生存、竞争保证,导致了“半死不活、逐渐萎缩”的结局。
可见,本案例的关键就是资金的使用、资金的筹集,其中资金筹集尤为严重。
许多民营企业都忽视了与银行建立长期稳定的信贷关系,原因主要有:
对于本企业资源的战略分配和制定长远计划的问题
对于像巨人这样一个多角化的企业,每个行业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需要不同的资金投入量。
尽管巨人很牛,但流动资金的几百万只能用来应付一项紧急情况,要是“几手都
抓,几手都要硬”那是做不到的。
我们搞新产业根本出发点就是钱,而且是现钱。
所以我们投资的项目出发点都是有大量的现金流产生,那么资金总是富裕的,不需要银行贷款。
银行与企业的关系
1.银行“朝南坐”,有种高高在上的感觉,服务种类少、态度差、操作不规范,很大程度上打消了客户,尤其是以一个人意志为主导的民营企业的贷款积极性。
从银行的机制看,由于民营企业一直没有信
用记录,而国有银行的贷款为防范风险必须要考虑信用问题,这就无形中把民营企业排除在融资体制外。
某些地方外资银行虽然可以从事人民币业务,但他们的重点客户也不可能是民营企业。
2.金融体系的外在制约是民营企业融资难的直接原因。
一是大中型国有商业银行的融资限制苛刻。
国有商业银行在对民营企业贷款过程中还要附加许多额外条件;银行内部风险管理制度有待更新,二是中小型专业银行的市场缺位。
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均成立了专门针对民营企业贷款融资的政策性专业银行,为企业的发展壮大做出了重要贡献。
而我国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尚未成熟,市场要素发育的不完善,决定了我国民营企业将面临更多的困难;三是现行中小金融机构的自身发展的不完善。
地方中小金融机构主要以民营企业及其它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但目前这些金融机构自身也面临诸多困境,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力不从心。
3.民营企业的自身缺陷是其融资难的根本原因。
一是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自身发展潜力有限。
这些发展潜力有限甚至无发展潜力和民营企业自然不在优先融资的行列;二是民营企业管理上的非规范性和非科学性,导致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的资信度偏低;三是民营企业偿贷能力低,银企关系紧张。
银企双方只有通过换位思考,互相沟通理解。
企业要为自己在金融界留条后路,讲求信用,按时向银行还本付息;银行也要对自己经办人员既约束又激励,不能只看到鼻子下面的贷款风险,更要看到贷款的远期效益。
真正的银企关系是一种合作、互利互惠的关系。
只要把企业经营管理的文章做好,民营企业与金融机构的关系才会渐入佳境。
传统价值观的作用
中国人一般对借钱总是很忌讳,一般不在万不得已时不借。
在传统价值观浓郁的民营企业中这一点尤为明显,有些企业的管理层的内心深处认为借钱是企业力量不足、困难重重的体现,只愿用自己的资本。
这种思维与目前先进的企业管理观念格格不入,也成为中国民营企业资本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
尽管政府有鼓励措施,社会上也有投资热,但企业借钱的出发点都是创业、新投资、有困难等情况,很少
把借贷作为财务杠杆使用。
2.宏观经济环境
刚刚提到,房地产是一个对宏观经济环境很敏感的产业,巨人在经营房地产的时候,忽视了这一点,对经济环境缺乏预测,大脑发热,直至国家财政政策从紧,资金问题的严重性终于浮出水面,最终导致了巨人财务危机。
三、企业内部管理
3.民营企业的自身缺陷是其融资难的根本原因。
一是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自身发展潜力有限。
这些发展潜力有限甚至无发展潜力和民营企业自然不在优先融资的行列;二是民营企业管理上的非规范性和非科学性,导致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的资信度偏低;三是民营企业偿贷能力低,银企关系紧张。
银企双方只有通过换位思考,互相沟通理解。
企业要为自己在金融界留条后路,讲求信用,按时向银行还本付息;银行也要对自己经办人员既约束又激励,不能只看到鼻子下面的贷款风险,更要看到贷款的远期效益。
真正的银企关系是一种合作、互利互惠的关系。
只要把企业经营管理的文章做好,民营企业与金融机构的关系才会渐入佳境。
传统价值观的作用
中国人一般对借钱总是很忌讳,一般不在万不得已时不借。
在传统价值观浓郁的民营企业中这一点尤为明显,有些企业的管理层的内心深处认为借钱是企业力量不足、困难重重的体现,只愿用自己的资本。
这种思维与目前先进的企业管理观念格格不入,也成为中国民营企业资本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
尽管政府有鼓励措施,社会上也有投资热,但企业借钱的出发点都是创业、新投资、有困难等情况,很少把借贷作为财务杠杆使用。
2.宏观经济环境
刚刚提到,房地产是一个对宏观经济环境很敏感的产业,巨人在经营房地产的时候,忽视了这一点,对经济环境缺乏预测,大脑发热,直至国家财政政策从紧,资金问题的严重性终于浮出水面,最终导致了巨人财务危机。
三、企业内部管理
具体做法:
1.设立共同远景并融入企业文化
企业不仅是企业家的企业,更是员工的企业,是社会的企业,企业要走向壮大的话就要自始至终具有这种意识——社会化,是企业走向长寿的必然。
工商企业家要认识到智力资本在未来信息时代的价值,把人才真正当作平等的资本所有者对待,寻求彼此的协调一致,共建企业经营理念与发展远景。
同时,人才作为职业社会的优秀者,谋求与企业的共赢发展、分享财富创造的均匀分享机制是其追求,企业家有必要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把人才从单纯的人力资源里解脱出来,赋予其与企业利益均沾的权利与义务,也只有如此,人才才能真正融入企业,企业才有可能和人才具有协调一致的价值观,产生所谓的愿景来,并自觉融入到企业文化中去。
工商企业,绝不能忽视企业家与人才的沟通、理解、融洽关系,争取人才对企业家、企业本身的发展前景绝对认同。
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可在公司宗旨、核心价值观、行为准则及英雄模范(CIS外包装)方面进行构建梳理,进而实现向现代管理的转变。
2.完善内部管理机制,让人才感觉到自己受重视
企业应该赋予年轻活力与快捷灵气,辅以完善的制度架构,建立内部融洽、和谐的工作氛围与环境。
只有管理架构合理、顺畅,发挥出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使企业成为富有生
命活力的有机体。
明智的做法是学习的韦尔奇,当个开明的工商企业家,抓住工商企业家应该着眼的发展战略规划和人才培养的大问题而把经营权下放给人才,选择那些优秀人才,给予他们足够的施展个人才智的空间与权力,让企业尽量成为优秀人才发挥才智的舞台。
实践证明,授权是企业家重视、信任人才的最佳表现,企业工商企业家要善于通过授权留住精英人才。
精明的管理者,正是通过给予一定的权力和职位,使人才得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企业得以顺利发展,达到两全其美的境界。
通用电气
3.尊重、激励人才
人才参加工作,绝不仅仅是为了物质待遇而工作,更多的是为了精神上的尊严和实现自我价值。
长期以来,我们惯有的思维局限了我们对于管理的人性化认识,忽视了人才潜能与情商的管理与开发。
只有人才感到你在关心他们,才会追随你,为你卖命苦干。
具体到实施手段,可以有以下几点:
1)股票期权。
现在成了企业最能拴住人才心的有力工具,特别是对核心人才来说。
通过股票期权,企业成为“人人有份”的利益共同体,人才成为企业的主人,更得以长远分享企业利益。
2)沉淀福利制度。
有些企业实行优良的福利制度,包括奖金、利润提成、股份等以吸引人才,但是这些条件不是一次性就能得到,而需要个考察周期,只有在你工作一定年限达到企业的要求它才能真正变现。
3)权力下放与精神激励。
这是人才成为管理者的最大向往,权力下放就是让他们看到施展才华的希望。
留住人才贵在企业的诚心与真心。
只有真正把人才当作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和事业发展合作伙伴,从心里认识到人才对于企业的价值,像对待股东一样善待人才,把人才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为人才考虑得更多、更好、更周全,以心换心,并有切实可行的举措,人才才有可能会尽职尽责,忠诚到底。
4.进行股权改革
产权单一,家族式经营是民营企业的通病。
只要产权结构一元化,不管什么性质的企业,迟早都会出问题。
比如对于巨人的失误,很多人简单地归结为多元化,其实,这后面深层的原因还是在产权问题上。
当巨人集团发展到一定阶段,企业员工已不再满足于工资和奖金作为报酬时,巨人无法提供更高层次的激励,于是乎,就难免出现各打各的算盘,各人利用工作之便在灰色和黑色收入上找齐的心态。
巨人集团和巨人大厦已成为历史,回顾巨人的倒下,我们也更好的理解了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性,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只有找准适合自己的发展战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社会中生存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1.马旭晨,浅议企业多项目管理与企业战略管理,管理工程学报,2005.12
2.林姝,企业管理中的战略决策,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7.04
3.刘明伟,企业战略管理与决策,中国集体经济,2008.05
第二篇:从基层看管理
从基层看管理
管理是指在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运用一定职能和手段来协调他人的劳动,使别人同自己一起高效率地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过程。
管理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行为。
管理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我们无时无刻都在学习,也无时无刻都在运用。
只是管理的运用需要配合“天时、地利、人和”,也就是运用的时机,运用的行业或地点和运用的人群。
就管理而言,最终的目的是希望能达到预期的管理效果,那不如逆向思维,从被管理者的角度看也就是从基层看管理,了解真正的“民意”,以求达到我们的管理目的。
以我之见,从基层看管理,不需要繁琐的管理程序,也不需要高端的管理技能,只是需要六子箴言即“沟通、鼓励、公平”。
沟通是为了一个设定的目标,把信息、思想和情感在个人或群体间传递,并且达成共同协议的过程。
不管是同事关系,还是上下级之间的关系,沟通是最好的关系桥梁。
都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说沟通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唯一标准。
同事之间有了矛盾,大家需要心平气和的坐下来,谈谈事件的起因、经过,并且共同商讨出一个解决问题的结果。
这就是沟通,也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
还有就是上下级之间的附属关系,当上级也就是管理者对下级也就是被管理者做出工作吩咐时,需要考虑被管理者的各类因素,因此需要同被管理者沟通协调工作,以求到达理想的管理效果。
与此同时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应经常沟通,一来是随时可以了解自己团队的动态变化,二来是随时可以了解工作、生产的状况。
鼓励即激发和勉励,也指振奋精神,正所谓鼓励使人进步,打击使人落后,无论在什么地方,人们都把由衷的夸奖和鼓励做为心灵的甘泉。
记得微软公司的一名高层管理者说过这样的话:“我们公司的员工,工作热情积极度很高,不仅仅是我们为他们提供舒适安逸的工作
条件,也不是丰厚的福利和待遇,更重要的是我们经常鼓励和夸奖我们的员工”。
每个人都有虚荣心,当自己得到了同事或者领导的肯定、夸奖和鼓励时,人的神经会自动产生荷尔蒙,使人心情愉悦,做什么工作都得心应手。
所以适当的鼓励将会使管理和生产更上新的台阶。
公平是指公正、不偏不倚,一般是指所有的参与者(团体或者个人)的各项属性(人事、财力和物力)得到平均、合理、广泛的状态。
公平一般是在理想的状态下实现的,但是正真意义上的公平是不存在的。
即使如此,我们广大的员工还是希望能得到相对公平的待遇,所以这是我们管理者必需重视的。
管理者在处理问题时应做到合情合理,不能偏袒某一方或是某一个人,让他们承受应有的责任或享受应有的权利。
所谓“公者无私之谓也,平者无偏之谓也”(何启)。
既是这个道理了。
管理的法则无穷无尽,关键是在于一颗为他人着想的心。
我相信“沟通、鼓励、公平”这三把利剑将是管理者必需具备的能力,同时也是被管理者的夙愿。
当他们三者被融为一体,正真用到工作上的时候,那么一个崭新的团队、一个崭新的企业将以它独特的姿态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第三篇:从军队看管理
重庆战友系列之“从军队看管理”07-10-15 15:21 发表于:《角落》分类:未分类重庆战友系列之“从军队看管理”系列之一陆军中的“班”:大型组织中的最小管理单位
今天是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
所以,我们今天就来从军队出发,谈谈大型组织的管理。
人类的组织,按照人员数量的多少,可以分为小型组织和大型组织。
小型组织有很多,最典型的小型组织是家庭、班级、体育比赛中的一支运动队、医院、学校。
在家庭里面,也可分为成员最少的“丁克家庭”:只有夫妻而没有小孩的家庭;第二是成员数量又多一些的“小家庭”:有夫妻还有孩子,不管是一个孩子还是N个孩子,都属于“小家庭”。
“小家庭”是现在城市社会中最主要的小型组织的形
式;第三是成员数量比较复杂的“大家庭”:有夫妻孩子,另外还有一方或双方的老人。
可以称为是“三代同堂”。
大型组织,按照人员数量从小到大,有军队、政党、国家、宗教。
今天,我们既不谈小型组织的管理,也不谈其他类型的大型组织的管理,我们只谈军队这个大型组织的管理。
从军队的管理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大型组织管理的典型经验。
一个小问题:陆军部队最基层的战斗单位“班”的正常人数编制,为什么是12个人?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哪个国家的军队,皆如此。
这是因为陆军部队在无数次的训练和实战中,逐渐总结发现,一个有战斗力的基层战斗集体,需要有一定数量的战斗人员。
但是,这种最小战斗单位中战士的数量,又不能太多。
士兵们在战场上是冒着自己的生命危险去作战,所以需要对相互掩护、协同、配合的战斗伙伴们,相互非常熟悉。
大家不仅要相互认识,而且还要对对方的各种动作和眼神非常熟悉,熟悉到默契,这样才能在战斗中相互掩护对方。
这样一来,这个被称为“班”的最小战斗单位,就需要限制规模,以达到成员之间的相互熟悉和默契。
可以料到,开始的时候,军队的最小战斗单位“班”的编制也不是12个人,或多或少。
但是,随着在实际战斗中的不断检验和调整,最后逐渐形成了一个班12个人的稳定编制。
12个人一个班,一个班长,一个副班长,总共有两个团队领导,平均一下,每个团队领导领导5个人(当然,在具体的实际战斗中,是非常灵活的,并不是一定如此管理)。
一个人管五个人,大家想一想,怎么这么熟悉?对了,这个现在的MBA管理课程中的组织管理学里的有关一个部门经理的管理跨度的内容,是不谋而合的。
更进一步,在真的打仗的时候,有的时候,一个普通班可以被加强成为一个“加强班”。
一个加强班又有多少人呢?一般是有18个战士编制。
其中还是有一个班长,一个副班长。
总共还是有两个团队领导。
平均一下,平均每个团队领导管理8个战士。
这和现代商业管理中的一个经理的管理跨度,还是吻合的。
从一个12个战士编制的班,到一个18个战士编制的加强班,就这样,无形之中形成了每个班长副班长管理5到8名战士这样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