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
- 格式:docx
- 大小:38.62 KB
- 文档页数:6
冬季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
冬季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
随着进入冬季,气候干燥,气温降低,天气日渐寒冷,幼儿机体适应能力下降,呼吸道传染病的蔓延扩散也就更加容易发生。为了加强传染病的防范意识,提高预防知识水平,现将几种常见的冬季传染病的预防知识分享给大家,让我们大家健康每一天。
1、流行性感冒
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传染源为患者和病毒携带者,在发病前的最初三天,传染性最强。病毒随打喷嚏、咳嗽或说话喷出的飞沫传播,主要表现:起病急、高热、畏寒、头痛、肌肉关节酸痛,全身乏力、鼻塞、咽痛和干咳,少数患者可有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预防和治疗:
1)避免受凉,要注意随温度变化增减衣服,注意保暖;
2)增加户外幼儿园活动,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
3)让幼儿生活规律,多饮水、多吃水果,适当补充维生素C,保证充足的睡眠,一天至少10小时睡眠时间;
4)注意通风,居家和教室每天开窗通风半小时到一个小时;
5)尽量避免幼儿出入公共场所;
6)要注意幼儿个人卫生,要勤洗手。
2、水痘
水痘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发热和成批出现周身性红色斑丘疹、疱疹痂疹为特征,传染性强,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或直接接触传染。
预防和治疗:
除注意空气流通外,重点在于幼儿园管理传染源,隔离患者后全部疹退为止。
3、流行性腮腺炎
腮腺炎是被患者和健康带毒者唾液污染的食具或玩具,病毒侵入上呼吸道粘膜并在局部生长繁殖,患者可有倦怠、畏寒、食欲不振、低热、头痛等症状,其后则出现一侧腺肿大或者两侧腮腺同时肿大而变形,局部疼痛,开口和咀嚼时疼痛明显,食酸性食物胀痛加剧,常可波及邻近的颌下腺,颌下腺和颈部淋巴结。腮腺肿大可持续5日左右,以后可逐日减退。全部病程约7-12日,可并发炎、卵巢炎、脑膜炎等。
预防和治疗:
及时隔离患者至消肿为止。服用中药抗病毒冲剂预防,注射“麻腮风”疫苗提高免疫力。
总体原则:
冬季预防传染病的总体原则应为以下几点:
1、加强身体锻炼,增强体质,提高身体免疫力。
2、加强卫生宣传教育,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惯和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3、居家、教室注意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4、幼儿园开展晨检制度,以便及早发现病人,及早采取措施。
5、适当的采取预防性服药措施。
6、尽量避免到卫生条件差,没有消毒设施的小餐馆用餐。
7、针对性的开展预防接种。
8、特别提醒: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也是冬季常见的传染病之一,家长和幼儿园应该密切关注幼儿的手足口病症状,及时采取措施,避免扩散传播。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多发于婴幼儿,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其中包括EV71病毒。手足口病可在全年发生,但高峰期通常在5-7月。该病主要侵犯手、足、口和臀部,症状轻微,通常表现为发烧、手掌心和脚掌心的斑丘疹和疱疹,口腔粘膜的疱疹或溃疡,以及其他症状如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有些患者可能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脑炎、脑膜炎、心肌炎和肺炎等,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手足口病的传染源包括患者、隐形感染者和无症状带毒者。在流行期间,患者通常是主要的传染源,其传染性在发病后的一周内最强。
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主要通过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以及被污染的日常用品和餐具等传播。目前尚无手足口病的疫苗,但只要及早发现并及时治疗,该病是可以完全预防和治疗的。
婴幼儿和儿童是手足口病的高发人群,尤其是3岁及以下的婴幼儿更容易感染该病。由于成人的免疫系统较为完善,一旦感染,一般不会发病或有任何症状。但成人也需要采取预防措施,以避免将病毒传染给孩子。
大多数手足口病患者可以在7-10天内自行痊愈,不会留下任何后遗症或疤痕。只有个别重症患者可能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脑膜炎、肺炎等,但只要积极治疗,多数人都可以痊愈。如果孩子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应及时就诊,并密切观察。在治疗期间,应避免去幼儿园或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以免与其他孩子接触。如果孩子出现突然发高烧、神志不清、昏睡、肌肉或身体抽动、呼吸困难等症状,应立即送往医院就诊。
在家中治疗手足口病时,应注意保持卫生,勤洗手,用消毒剂清洁日常用品和餐具,避免与其他家庭成员分享用品和餐具。同时,应多给孩子喝水,保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避免过度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