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高二历史《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14.45 KB
- 文档页数:4
高中历史高二历史《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历程、原因及影响,重点掌握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具体表现。
2.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地图、史料等资料,分析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能力,提高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交流,提高对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 教学过程中,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通过分组讨论、史料分析、历史地图解读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
3.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视频、图片、动画等,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了解南方地区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国家观念和地域意识。
2. 通过学习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经济发展与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密切关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 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使学生明白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激发学生对国家未来的信心和责任感。
一、导入新课
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古代的经济重心在哪里吗?它是如何南移的?
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我国古代的经济重心从唐朝开始逐渐南移,到南宋时期基本完成。
二、新课讲解
1. 讲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历程、原因及影响。
2. 分析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具体表现,如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发展。
3. 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历史地图等资料,了解南方地区在经济发展中的优势。
三、课堂实践
1. 学生分组讨论: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经济重心南移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 各组汇报成果,教师点评、总结。
四、巩固拓展
1.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我国现代经济发展中是否存在类似的经济重心南移现象。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点评、指导。
五、课堂小结
六、课后作业
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2. 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关于经济重心南移的短文。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
二、学情分析 针对本章节《经济重心的南移》,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我国古代历史的基本发展脉络,了解了唐宋时期的社会背景。在此基础上,学生对经济重心南移的概念和意义有了初步的认识。然而,由于高二学生在历史知识体系和分析能力方面尚在发展阶段,对经济重心南移的深层原因、具体过程和影响可能理解不够深入。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1. 学生对历史事件、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主动探究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奥秘。
2. 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他们运用史料、地图等资料,进行实证分析和综合评价的能力。
3.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团队协作能力,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讨论、交流,提高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 经济重心南移的历程、原因及影响。
2. 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具体表现及其历史意义。
3. 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现象的能力,以及对史料、地图等资料的应用。
(二)教学难点
1.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内在原因和外部条件。
2. 引导学生正确评价经济重心南移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3. 提高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思辨能力和实证分析能力。
教学设想:
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多媒体展示南方地区的历史地图、图片及相关史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问题驱动,引导探究: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和影响。例如,提问:“为什么经济重心会从北方转移到南方?”、“南宋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有哪些特点?”等。
3. 小组合作,互动交流: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针对教学难点进行讨论、分析,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4. 史料解读,培养实证分析能力: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史料、地图等资料进行解读,培养学生的实证分析能力。
5. 比较分析,提高思辨能力:通过比较经济重心南移前后的历史现象,引导学生分析、总结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6. 课后拓展,巩固所学: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观察现实生活中是否存在类似的经济重心南移现象,鼓励学生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提高历史素养。
7. 教学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提问、讨论表现、课后作业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8. 反思教学,持续改进: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效果,调整教学计划,以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运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1. 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唐宋时期的历史,那么你们知道我国古代经济重心是如何南移的吗?”
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在唐朝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逐渐南移,到了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已经基本完成了南移。
3. 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将进一步学习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具体表现及其影响。”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这一环节,我将系统地讲授经济重心南移的历程、原因及影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 讲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历程: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经过五代十国,到南宋时期基本完成。
2. 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a. 自然环境:南方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有利于农业生产;
b. 人口迁移:北方战乱频繁,导致大量人口南迁,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劳动力;
c. 政治因素:南宋政府重视经济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南方经济发展的政策。
3. 讲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a. 农业方面:南方地区农业发展迅速,水稻种植面积扩大,产量提高;
b. 手工业方面:南方手工业技术先进,产品精美,形成了许多著名的工艺品;
c. 商业方面:南方商业繁荣,城市兴起,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交汇于南方,促进了国内外贸易的发展。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这一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1. 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经济重心南移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 各组汇报成果,教师点评、总结:
a. 学生从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分析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b. 教师点评:对学生的分析进行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引导他们深入思考。
(四)课堂练习,500字
在这一环节,我将设计一些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
1. 填空题:关于经济重心南移的历程、原因及影响,让学生填写相关内容。
2. 简答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a. 请简要说明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b. 请分析南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特点。
3. 分析题: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是否存在类似的经济重心南移现象。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这一环节,我将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1. 教师总结:
a. 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南宋时期基本完成了这一过程;
b. 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包括自然环境、人口迁移和政治因素等;
c. 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涉及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指导:
a. 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本节课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
b. 教师点评:对学生的分享进行评价,鼓励他们继续努力,提高历史素养。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检验学生对经济重心南移知识的掌握程度,特布置以下作业:
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2. 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关于经济重心南移的短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字数在500字左右。
3. 完成课后练习题: a. 填空题:关于经济重心南移的历程、原因及影响,填写相关内容。
b. 简答题:回答以下问题:
- 请简要说明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 请分析南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特点。
c. 分析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是否存在类似的经济重心南移现象。
4.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思考以下问题:
a. 明清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有哪些?
b. 明清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是什么?
5. 拓展阅读:推荐阅读《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研究》等与经济重心南移相关的书籍,了解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和观点。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以下问题,并在下一节课上汇报讨论成果:
a. 经济重心南移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b. 从经济重心南移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