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基础(5消费与生产者剩余)
- 格式:ppt
- 大小:1.43 MB
- 文档页数:34
西方经济学(葱版)1.等成本线:P114是在既定的成本和既定生产要素价格条件下,生产者可以购买到的两种生产要素的各种不同数量组合的轨迹.2.需求:P16一种商品的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3.=投入的边际产品×厂商的边际收益=边际产品×产品的价格.4.生产者剩余:P160指厂商在提供一定数量的某种产品时实际接受的总支付和愿意接受的最小总支付之间的差额。
5.机会成本:P128生产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6.帕累托最优状态:P252如果对于某种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所有的帕累托改进均不存在,即在该状态上,任意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有一个人的状态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人的状态变坏,则称这种资源配置状态为~.7.消费者剩余:P65是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和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
8.生产可能性曲线(或产品转换曲线):P258指在技术一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下,生产两种产品的所有可能最大产量组合点的轨迹。
9.无差异曲线:P66是用来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
或者说,它是表示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的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
10.基尼系数:P240洛伦兹曲线与45度线之间的部分A叫做“不平等面积”,当收入分配达到完全不平等时,洛伦兹线成为折线OHL,OHL与45度线之间的面积A+B就是“完全不平等面积”.不平等面积与完全不平等面积之比,称为基尼系数,是衡量一个国家贫富差距的标准。
若设G为基尼系数,则 G= A/(A+B)显然,0≤G≤111.价格歧视:P181在有些情况下,垄断厂商会对同一种产品收取不同的价格,这种做法往往会增加垄断厂商的利润.以不同的价格销售同一种产品,被称为价格歧视12.边际产量:P59 P105指增加一单位生产要素所增加的产量.其计算公式是:MP=总产量的增加量Q/劳动的增加量L13.需求的价格弹性:P29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西方经济学公式汇总1. GDP计算公式GDP(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活动总量的指标。
它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GDP = C + I + G + (X - M)其中,•C表示消费者支出(个人消费、家庭消费、政府消费等)•I表示投资(企业投资、住宅建设、库存存货投资等)•G表示政府支出•X表示出口•M表示进口2. 消费者剩余计算公式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与实际支付价格之间的差额。
它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消费者剩余 = 消费者的愿意支付价格 - 实际支付价格3. 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是西方经济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用于描述商品或服务的供给和需求关系。
供给曲线表示不同价格水平下供应商愿意提供的商品数量,通常呈正向斜率。
需求曲线表示不同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商品数量,通常呈负向斜率。
4. 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计算公式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是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相交的点,表示市场供需平衡的价格水平和商品数量。
它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均衡价格 = 均衡数量时的供给价值 = 均衡数量时的需求价值5. 边际效用计算公式边际效用是指消费或生产单位数量增加(或减少)时所带来的额外效用增加(或减少)。
它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边际效用= Δ总效用/ Δ数量6. 边际成本计算公式边际成本是指生产单位数量增加(或减少)时所带来的额外成本增加(或减少)。
它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边际成本= Δ总成本/ Δ数量7. 弹性计算公式弹性是指需求或供给对价格或收入变化的敏感程度。
常见的弹性有价格弹性,收入弹性和交叉弹性。
它们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价格弹性:价格弹性= Δ数量/ Δ价格 * (价格/数量)•收入弹性:收入弹性= Δ数量/ Δ收入 * (收入/数量)•交叉弹性:交叉弹性= Δ数量1 / Δ价格2 * (价格2/数量1)8. 生产函数和边际产出计算公式生产函数描述了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关系。
边际产出是指增加一单位输入所带来的额外产出增加。
第二章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该商品的数量。
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商品的数量。
均衡价格:该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其他条件不变时,由某商品的价格变动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
需求的变动:在其他商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其他因素的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
需求价格弹性: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或者说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1%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比较静态分析:研究外生变量变化对内生变量的影响方式,以及分析比较不同数值的外生变量下的内生变量的不同数值。
需求收入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消费者收入量的反应程度。
第三章总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从一定数量的商品的消费中所得到的效用量的总和。
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无差异曲线:用来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
预算线:表示在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给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收入所能够买的两种商品的各种组合。
边际替代率递减: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商品消费数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得到每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是递减的。
消费者均衡:研究单个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货币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购买中以获得最大效用。
替代效应: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由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
收入效应: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的变动进而由实际收入水平变动所引起的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
1.需求:是指个人或所有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对某一商品愿意并且有能力购买的数量。
2.需求规律:也称需求定理,是指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增加,这种需求数量和商品价格成反方向变化的关系称需求规律或需求定理。
3.供给:是指某个厂商或全部厂商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对某一商品愿意并且有商品出售的数量。
4.供给规律:也称供给定理,是指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增加,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减少,这种供给数量和商品价格成同方向变化的关系称供给规律或供给定理。
5.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等,同时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的价格,是由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的。
6.供求规律:是指当需求量大于供给量时,价格上升;当需求量小于供给量时,价格下降,这就是市场价格变化的具体规律,一般称之为供求规律。
7.支持价格:亦称最低价格,是指政府对某些商品规定价格的下限,防止价格过低,以示对该商品生产的支持。
8.限制价格:亦称最高价格,是指政府对某些商品规定最高上限,防止价格过高,控制通货膨胀。
9.需求价格弹性:是指需求量相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某商品价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百分比。
10.需求收入弹性:是指需求量相对收入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消费者收入增加或减少百分之一所引起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11.需求的交叉弹性:是指相关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需求量相对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商品 A价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时,引起对商品 B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12.供给价格弹性:是指供给量相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某种商品价格上升或下降百分之一时,对该商品供给量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13.蛛网理论:是指用弹性理论考察价格波动对下一周期生产的影响及由此产生的均衡变动情况,是一种动态分析。
西方经济学考点一、名词解释(20分5题)1、供给定律:在一定时期内,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种商品的供给量与商品本身的价格成同方向变动。
2、替代效应: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由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3、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与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
4、劳动的边际生产力:是指在技术水平和其他生产要素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一个单位的劳动投入所增加的产出量。
5、交易成本:任何交易都可以看成是交易双方所达成的一项契约,围绕交易契约所产生出的成本。
6、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7、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期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从某一个数量开始,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8、洛伦兹曲线:是用来衡量社会收入分配(或财产分配)平均程度的曲线。
弯曲程度越大,收入分配程度越不平等;反之亦然。
9、市场:是物品买卖双方相互作用并得以决定其交易价格和交易数量的一种组织形式或制度安排。
10、市场失灵:现实的资本主义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二、填空(10分10题)1. 西方经济学的鼻祖是亚当·斯密。
2.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个体经济单位。
3. 实行最低限价会导致市场上出现产品过剩的情况。
4. 投入产出生产函数的规模报酬是不变的的。
5. 生产者也称厂商或企业,它是指能够作出统一的生产决策的单个经济单位。
6. 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是一条由既定市场价格水平出发的水平线。
7. 正常利润是指厂商对自己所提供的企业家才能的报酬支付。
8. 短期指生产者来不及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固定不变的时间周期。
9. 以不同价格销售同一种产品,被称为价格歧视。
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考试知识点归纳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考试知识点归纳一、名词解释1.隐成本:厂商本身自己所拥有的且被用于该企业生产过程的那些生产要素的总价格2. 供给量:一定时期内,生产者在某一价格下对商品或劳务的意愿销售量3. 生产者剩余:生产者所获得的收益除去生产所付出的代价所剩余的差额4. 无差异曲线:反映了消费者的偏好,特定一条无差异曲线上的点代表了受消费者同样偏好的所有可能的消费组合5. 交叉价格弹性:着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其他商品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互补品的需价差价格弹性为负,替代品的需求交叉弹性为正)6. 机会成本: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要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7. 等成本曲线:在既定的成本和生产要素价格下,生产者刚好够买得起的生产要素可能的组合的轨迹8. 约束线(预算线):在既定价格下,由花费所有收入的消费组合构成的曲线9. 需求收入弹性:指其他条件不变的时候,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收入变化的敏感程度10. 边际替代率: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时所需要的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他代表了消费者愿意用一种物品交换另一种物品的比率)11. 显成本:厂商在生产要素市场上购买或租用他人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12. 需求量: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在某一价格下对商品或劳务的意愿购买量13. 需求价格弹性:衡量其他因素不变时,需求量变化对该商品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14. 消费者剩余(衡量消费者利益的指标):消费者为了获得一定数量的商品而愿意付出的代价与实际花费的代价之间的差额。
(消费者剩余衡量的是消费者从中得到的净收益的多少)15. 等产量曲线:在技术水平的条件下,生产某一特定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组合的轨迹第二章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概述以及有关的基本概念一、名词解释需求:一种商品的需求函数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西方经济学知识点总结西方经济学知识点总结(一)1.供需关系供需关系是市场经济的核心基础,它描述了市场上商品数量的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
当市场上的需求增加时,价格通常会上升,这通常会刺激供应商生产更多的商品,从而提高供应量。
反之,当市场需求减少时,价格通常会下降,这会导致供应商减少生产,从而减少供应量。
2.弹性弹性是描述市场对价格变化的响应速度及程度的指标。
在需求方面,价格弹性表示市场上消费者对价格变化的变化程度。
在供应方面,市场上的供应商将生产出更多或更少的商品,以响应价格变化。
当产量变化与价格变化相同时,称为完全弹性。
当产量的变化小于价格的变化时,称为不完全弹性。
当产量的变化与价格的变化无关时,称为不弹性。
3.生产者剩余生产者剩余是指生产者因销售商品而获得的总价值,减去为生产和销售所花费的总成本。
它将生产者的价值与他们的实际成本相比较,以确定生产者从生产中获得的净收益。
生产者剩余是一个市场的效率指标,因为它测量了生产者的产出是否超过了他们所支付的成本。
4.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因购买商品而获得的总收益,减去所支付的总价格。
它将消费者为商品所付出的成本与他们享受的收益相比较,从而计算出他们的净收益。
消费者剩余也是市场效率的指标,因为它测量了消费者对商品的价值是否超过了他们所支付的价值。
5.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指市场经济无法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
市场失灵可能有多种形式,包括外部性,公共物品,天然垄断,信息不对称等。
这些市场失灵形式可能导致市场出现效率和公平性的问题。
政府可以采取措施来纠正市场失灵,例如建立监管机构,实施税收政策或提供补贴。
6.垄断垄断指市场上只有一个生产商或供应商的情况。
这可能是由于市场条款或政府政策的原因。
垄断可能导致价格偏高,生产量低和市场效率低下。
政府可以通过反垄断法规来限制垄断行为,以保护市场竞争和消费者权益。
7.外部性外部性是指作为交易结果而影响到既非买方也非卖方的第三者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