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慢性疾病老年患者罹患抑郁及焦虑症的临床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80.91 KB
- 文档页数:3
运动疗法治疗老年焦虑症与抑郁症的研究进展2024(全文)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结果显示,全球焦虑症的终身患病率为13.6%~28.8%,抑郁症总患病人数为3.5亿,占世界人口4.4%。
老年焦虑症患病率为28%,抑郁症患病率为25%,其中,女性高于男性,焦虑抑郁症已经成为全球老年人的第二大致残原因,预计到2030年将上升至世界疾病负担首位。
目前焦虑症和抑郁症的标准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心理干预和物理治疗等。
尽管药物可以有效缓解部分老年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但由于老年人共病比例高,常存在多重用药,很多老年人不能耐受药物治疗的副作用,如胃肠道反应、头痛、烦躁等,并且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容易增加临床不良事件的风险。
心理干预的不良反应少,但患者对心理干预的接受度较低,同时,心理干预疗程较长,很多患者不能坚持。
因此,老年焦虑抑郁症患者的治疗并不充分。
目前仅有1/3的老年患者通过药物治疗得到了有效缓解,进一步寻求安全有效的针对老年患者的非药物干预措施非常必要。
研究发现,长期规律锻炼的老年患者比不锻炼者患焦虑抑郁症的概率要低,运动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益处在此类人群中也更为明显。
运动锻炼作为改善老年焦虑症和抑郁症的治疗手段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重视,本文对运动疗法干预老年焦虑抑郁症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一、运动疗法的概念运动指"有计划、有组织和重复的身体活动,以改善或保持身体健康的一个或多个组成部分",包括有氧运动和抗阻运动等类型。
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运动的全球健康协议声明指出,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每周应进行150 min中等强度或75 min高强度的有氧运动和2 d以上的抗阻运动。
有氧运动的运动强度主要通过监测心率来划分,低强度为心率低于55%最大心率(HRmax),中等强度为心率范围55%~74%HRmax,高强度为心率范围75%~90%HRmax,极高强度为心率大于90%HRmax。
其中HRmax =220-年龄(岁)。
老年人抑郁症状调查报告1. 引言随着社会老龄化的趋势,老年人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特别是老年人抑郁症状,不仅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对其家庭和社会造成负担。
本报告旨在调查和分析我国老年人抑郁症状的现状,为相关部门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2. 研究方法2.1 研究对象本研究以我国50岁以上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共纳入1000名老年人。
2.2 研究工具本研究采用国际上广泛认可的抑郁症状量表——老年抑郁量表(GDS)进行评估。
该量表共15个项目,涉及老年人的情绪、认知、身体和生活满意度等方面。
2.3 数据收集与分析数据收集采用面对面访谈的方式进行,由经过专业培训的调查员进行。
数据收集后,采用SPSS22.0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3.1 老年人抑郁症状总体情况在调查的1000名老年人中,抑郁症状阳性的人数为520名,抑郁症状发生率为52%。
3.2 抑郁症状与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的关系结果显示,年龄、性别、教育程度与抑郁症状之间存在显著相关。
随着年龄的增加,抑郁症状发生率呈现上升趋势;女性老年人的抑郁症状发生率显著高于男性;教育程度越高的老年人,抑郁症状发生率越低。
3.3 抑郁症状与生活满意度、社交活动、健康状况的关系结果显示,抑郁症状与生活满意度、社交活动、健康状况之间存在显著相关。
抑郁症状阳性的老年人,其生活满意度、社交活动参与度以及健康状况均显著低于抑郁症状阴性的老年人。
4. 讨论本研究显示,我国老年人的抑郁症状发生率较高,且与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生活满意度、社交活动、健康状况等因素密切相关。
因此,针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生活满意度提升、社交活动促进以及健康干预等措施,对于预防和减轻老年人抑郁症状具有重要意义。
5. 结论本研究揭示了我国老年人抑郁症状的现状及其相关因素,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了依据。
希望本研究结果能对改善我国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产生积极影响。
我国中老年人群抑郁发生率的城乡差异及危险因素研究陶娜;尹平【摘要】目的了解我国城乡中老年人群抑郁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影响因素,为今后我国中老年人群抑郁的预防保健提供合理的建议.方法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CHARLS)"数据,共纳入2011年未发生抑郁的人群7539例,采用调查问卷及收集个体体检数据的形式追踪随访至2013年,观察群体中抑郁的发生情况.分类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s精确概率法,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抑郁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我国中老年人群抑郁的发生率为38.41%,其中农村发生率为42.35%,城镇发生率为26.26%,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躯体疼痛、高血压、听力差、生活满意度低、睡眠时间较短、日常活动受限、患慢性病、体质量较低为我国中老年人群抑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我国中老年人群的抑郁发病率较高,其中农村中老年人群的抑郁发生率显著高于城镇.此外,还应重点关注女性、患有慢性躯体疾病、听力受损、睡眠质量较差等抑郁高危中老年人群,积极预防抑郁的发生.%Objectives To understand the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depression in urban and rural middle-aged and elderly people in china,and to provide reasonable suggestions for preventive care on depression in aged people infuture.Methods Based on the data of 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 (CHARLS),a total of 7539 cases without depression in 2011 were included in this study,the questionnaire and col-lection of individual physical examination data were adopted to observe the occurrence of depression at the end of fol-low-up to 2013.Classificationbetween groups was usedχ2 test or Fisher's exact probability method,and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risk factors of depression.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depression in middle-aged and elderly people in China was 38.41%,of which,the incidence of depression in rural area was 42.35% and in urban area was 26.26%.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P<0.0001).Multi-factor analysis showed that gender,body pain,hypertension,poor hearing,low life satisfaction,short sleep time,limited daily activities,low life satisfaction, short sleep time,limited daily activities,chronic disease,low body weight were th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of depres-sion occurred in middle-aged and elderly people in China.Conclusions The incidence of depression in middle-aged and elderly people in China is high,of which the rural samples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urban subj ects.In ad-dition,w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women,suffering from chronic physical illness,hearing loss,poor quality of sleep in middle-aged and elderly people to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depression.【期刊名称】《中国社会医学杂志》【年(卷),期】2017(034)001【总页数】4页(P22-25)【关键词】中老年人;抑郁;发病率;影响因素【作者】陶娜;尹平【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湖北武汉,43003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湖北武汉,430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9.92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中老年人群面临的精神卫生问题也逐渐突出。
多种慢性疾病老年患者罹患抑郁及焦虑症的临床分析作者:陈红来源:《中国当代医药》2012年第28期[摘要] 目的探讨常年患有多种慢性病的老年人中抑郁焦虑症状发病状况。
方法调查住院患者所患病种状况,并对所有入组的住院患者进行老年抑郁量表(G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的评分。
GDS得分≥11分表示存在抑郁症状。
SAS得分总粗分>40分者,表示存在焦虑症状。
结果 GDS得分≥11分的有52例,占全部病例的43.3%,其中,患两种慢性病的占9.1%,3种慢性病的占10.4%,4种及以上慢性病的占75.4%。
SAS得分>40分的有39例,占全部病例的32.5%,其中,患两种慢性病的0例;3种慢性病的占4.2%;4种及以上慢性病的占60.7%。
结论患有心、脑血管疾病、脑卒中、慢性肾脏疾病、恶性肿瘤、骨质疏松症等病种的老年人易于出现心理障碍问题。
患有4种及以上慢性病的老年人是抑郁症、焦虑症的高发人群。
抑郁症的发病率高于焦虑症。
焦虑症往往伴发于抑郁症。
[关键词] 老年人;慢性疾病;抑郁症;焦虑症[中图分类号] R749.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10(a)-0021-03患有多种久治不愈的慢性疾病个体,对于其战胜疾病的信心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尤其是那些常年倍受多种慢性躯体疾病疾苦折磨的老年患者,更易对生活产生负性情绪甚至失去生活的希望。
过去国内研究表明,老年抑郁症的检出率在11.5%~21.1%。
近年研究报道显示老年慢性病患者中抑郁症及焦虑症的发病率分别为11%和12%[1],但也有报道抑郁症的患病率为17. 2%,且抑郁症状比焦虑症状要高发,焦虑症状易和抑郁症状者合并发生。
本文旨在比较分析哪些慢性疾病及合并多少种慢性疾病较易引起抑郁症及焦虑症的发生。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入选2011年1~6月在本院住院的老年患者,120例,年龄60~91岁。
老年冠心病伴焦虑抑郁患者评估及综合干预研究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伴焦虑抑郁患者临床心理评估结果和综合干预治疗结果。
方法2009年12月~2012年12月入院治疗的80例冠心病伴焦虑抑郁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和综合干预组,每组40例,对照组单纯给予药物治疗,综合干预组给予药物治疗和心理干预治疗,两组治疗1、3周均进行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西雅图冠心病调查量表(SAQ)评定焦虑抑郁状况,比较两组评定结果。
结果两组患者经过3周治疗后,综合干预组SAS、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综合干预组的疗效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综合干预组SAQ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单纯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对老年冠心病伴抑郁患者疗效较好,患者身体及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标签:老年人;冠心病;焦虑;抑郁;综合干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心脏病;它和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一起,统称冠状动脉粥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1]。
我国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近年来逐渐上升,10年内冠心病发病率男性增加26.1%,女性增加19.0%,老年人占主要发病人群[2]。
除了患者自身的遗传、生活饮食习惯等,还与许多生物和心理社会因素及行为模式与发病及死亡密切相关,长期反复刺激,引起大脑皮层抑制与兴奋功能紊乱,出现焦虑抑郁情绪,直接影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生活质量和康复。
本研究通过探讨老年冠心病伴焦虑抑郁患者临床心理评估结果和综合干预治疗结果,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病例来自我院2009年12月~2012年12月入院治疗的80例冠心病患者,均为60及60岁以上患者,临床诊断符合WHO和国内专科学术会议制定的统一标准[3],排除其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年内外伤及手术史、精神病家族史、脑血管病、恶性肿瘤、严重心肝肾功能等。
老年人抑郁症状与社会支持关系研究随着人口老龄化的逐步加剧,老年人抑郁症状引起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有研究表明,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老年人抑郁症状与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
一、老年人抑郁症状的表现老年人抑郁症状的表现形式各异,常见的症状有情绪低落、自卑、焦虑、睡眠障碍、食欲减退等。
这些症状可能会影响老年人的身体健康、认知功能和社会适应能力。
研究发现,老年人抑郁症状还与自我身份认同、生活质量、满意度等因素有关。
二、社会支持对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影响社会支持是指个体与社会系统之间建立起的互动关系,包括情感支持、信息支持、实质支持等多个方面。
社会支持对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影响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
研究发现,社会支持有助于改善老年人的情感状态、增加生活满意度,降低其出现抑郁症状的风险。
(一)情感支持:情感支持是指个体在需要情感关爱时得到的帮助,例如家人和朋友对老年人的关爱和理解。
情感支持能够促进老年人的自我价值感和满意度,降低其焦虑和抑郁症状。
(二)信息支持:信息支持是指为老年人提供有关各种问题的信息和建议。
例如社会组织为老年人提供的信息咨询服务。
信息支持有助于老年人了解和应对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其自我调节的能力,从而减少抑郁症状。
(三)实质支持:实质支持是指为老年人提供物质上的帮助,例如购物、照顾等。
实质支持能够使老年人感觉到自己受到了社会的关爱和支持,提高其生活质量和情感状态。
三、社会支持的形式和特点社会支持的形式和特点对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影响是不同的。
研究发现,针对老年人抑郁症状,最好的社会支持方式是小范围的情感支持和实质支持。
这种方式的特点是贴近老年人的生活实际,提供有效的专业和个人化的帮助,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老年人的抑郁症状。
四、社会支持的应用价值社会支持在防治老年人抑郁症状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一方面,社会组织可以通过提供各种社会支持形式的服务,协助老年人调节情感状态,减少抑郁症状的发生。
抑郁症与焦虑症的共病现象研究近年来,抑郁症与焦虑症成为心理健康领域的热门话题。
许多研究表明,抑郁症与焦虑症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两者常常同时出现,被称为共病现象。
本文将探讨抑郁症与焦虑症的共病现象,分析其原因,并提出有效的治疗方法,助力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一、抑郁症与焦虑症的定义和表现抑郁症是一种严重的心境障碍,患者常常体验到丧失兴趣、情绪低落、悲伤、疲倦和自责等症状。
焦虑症则是一种持久而过度的恐惧或紧张,导致患者感到不安、害怕和紧张,还可能伴随着心悸、呼吸急促和恶心等身体症状。
二、抑郁症与焦虑症的共病现象抑郁症与焦虑症往往同时出现,研究发现约有50%的抑郁症患者也同时患有焦虑症。
这两种心理障碍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相辅相成。
抑郁症患者常常感到无望和沮丧,焦虑症患者则经常处于紧张和恐惧的状态,这种情绪的交织使得两者更容易共病。
三、抑郁症与焦虑症的共病原因1. 神经生物学因素:抑郁症和焦虑症都与神经递质的不平衡有关。
例如,血清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异常水平可能导致心理健康问题。
神经生物学因素的共同作用可能使得抑郁症和焦虑症更容易共病。
2. 遗传因素:研究表明,抑郁症和焦虑症在家族中有较高的遗传风险。
遗传因素可能影响个体对压力的应对方式,增加了罹患抑郁症和焦虑症的概率。
3. 心理社会因素:生活中的压力、创伤经历、人际关系问题等心理社会因素与抑郁症和焦虑症的共病有密切关系。
这些因素影响了个体的心理健康和抗压能力。
四、抑郁症与焦虑症的治疗方法1. 药物治疗:抗抑郁药和抗焦虑药被广泛应用于抑郁症和焦虑症的治疗中。
这些药物可以调节神经递质,缓解症状,但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2. 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疗法和心理教育等心理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患者了解、管理和克服抑郁症和焦虑症。
心理治疗的目标是改变负面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提高抗压能力。
3. 生活方式改变:规律的运动、健康的饮食、良好的睡眠和艺术创作等活动可以帮助患者缓解抑郁症和焦虑症的症状,并提高生活质量。
慢性病常伴发抑郁和焦虑障碍目前,越来越多的人受到失眠头痛、兴趣减退、精力不足、情绪低落、易怒、着急等困扰,这些症状其实多为抑郁、焦虑的躯体表现。
在不久前召开的中国中枢神经峰会上,来自国内外数百位中枢神经领域权威专家,共同针对抑郁症、焦虑障碍等疾病的最新诊疗观念、研究进展及临床管理等方面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中南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精神卫生系主任赵靖平教授表示:“慢性疾病是人类健康的重大威胁。
同时,临床中有许多常见慢性躯体疾病,尤其是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均易与抑郁和焦虑障碍伴随或共病。
由于躯体疾病与心理疾病共病具有互为因果、协作进展的特点,因此,对慢性躯体疾病患者的精神心理因素的干扰或表现进行必要、恰当的识别和治疗,通过建立躯体疾病与心理疾病的整体防治体系,重视和加强躯体疾病患者心理方面的临床管理,更有利于改善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质量、预后及康复。
”慢性躯体疾病警惕抑郁和焦虑伴发心脑血管科就诊患者中常伴有精神症状。
据北京回龙观医院院长杨甫德教授介绍,2005年北京10家二、三级医院的心血管内科门诊,对连续就诊的患者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焦虑发生率为42.5%,抑郁发生率为7.1%,其中冠心病人群抑郁和焦虑障碍的发生率分别为9.2%和45.8%,高血压患者分别为4.9%和47.2%。
部分患者即使没有明显的躯体症状疾病,但抑郁症状患病率达7.9%,焦虑症状患病率达28.3%,抑郁/焦虑共病患病率达14.3%。
在神经内科就诊的患者中,伴发抑郁的比例也很高,尤其是卒中患者。
一项针对全国30家综合医院神经内科卒中患者的调查显示,同时伴发抑郁的患者人数高达50%,并且抑郁症在卒中后各个阶段都会高发。
有研究显示,卒中入院后1周~2周伴发抑郁的患者比例可高达41%,卒中后1个月内的急性期、1个月~6个月的恢复期以及6个月以上的慢性期,抑郁的发生风险分别为32%、34%和34%。
对此,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精神病研究所所长王高华教授指出:“这说明慢性躯体症状疾病与抑郁症共病率很高,并且两者互为因果。
常见老年心理障碍(一)抑郁障碍在各种老年期心理障碍的发生率中占首位。
主要表现为郁郁寡欢、情绪低落,或是冷漠无情,兴趣下降,凡事无动于衷,甚至不语不动,处于木僵状态,多数患者伴有诸多躯体不适或失眠等症状,约70%患者仅以躯体不适或睡眠障碍而求医。
老年抑郁障碍常引起记忆减退、睡眠障碍,甚至精神病性障碍,严重者可自杀。
常见有卒中后抑郁障碍、帕金森病抑郁障碍、躯体疾病伴发抑郁障碍等。
(二)焦虑障碍主要特点是经常或持续存在的无明确对象的紧张、害怕或过分担心,伴交感神经功能活动过度的表现,如口干、出汗、心悸、气急、尿频、尿急与运动性不安等。
1.惊恐障碍即急性焦虑障碍,主要表现是患者突然感到一种突如其来、莫名的惊恐体验,且常常伴有濒死感,或失控感,以及严重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通常起病急骤,一般历时5~20分钟,能自行缓解。
多数呈反复发作病程,发作间期可恢复如常。
2.广泛性焦虑为慢性焦虑表现,患者莫名紧张、恐慌,整体提心吊胆,常伴有入睡困难、心悸、出汗、四肢发冷等自主神经症状。
常继发导致睡眠障碍、抑郁、强迫、恐惧等症状出现。
(三)恐惧障碍老年人对外在事物或环境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但是这种恐惧一般不过分,也不会导致严重痛苦。
而恐惧障碍是对某些特殊的客观物体、活动或情境(雷电、鲜血、尸体、医院、广场、拥挤场所、交通工具如船舱或车厢等)产生过分强烈的恐惧和紧张等急性焦虑反应,常伴有心悸、气促、面红、出汗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患者明知这种恐惧既过分强烈又不合情理,但每遇到相同场景仍难以控制恐惧情绪的出现,为此极力回避或畏惧而痛苦忍受,影响正常活动。
(四)应激相关障碍老年人是应激的易感人群,即使日常一般生活事件,诸如健康状况,家庭家务,工作、生活环境等都是常见的应激源。
如果多种情况并存或长期存在,突然遭遇灾难性事件等,极易造成急性或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适应障碍等。
1.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反复重新体验创伤性事件,如反复回忆痛苦的经历、做噩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