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教 1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6
依法治教工作总结
引言概述:
依法治教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依照法律法规规定,加强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促进学校的健康发展。
依法治教工作是学校管理者和教师们的责任和使命,通过依法治教,可以有效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建立健全依法治教制度
1.1 制定和完善学校依法治教相关制度和规章
1.2 确立教师依法治教的责任和义务
1.3 加强依法治教宣传教育,提高全体师生的法律意识
二、严格执行教育法规
2.1 严格执行《教育法》《教师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2.2 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
2.3 加强校园安全管理,确保学生的安全和权益
三、加强师生互动,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3.1 建立健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机制
3.2 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
3.3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
四、加强学校管理,推动依法治教工作深入开展
4.1 建立健全学校管理体制,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责任
4.2 定期对学校依法治教工作进行评估和总结
4.3 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形成依法治教的合力
五、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的沟通与合作
5.1 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共同关注学生成长
5.2 加强学校与社会资源的对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5.3 加强学校与社会各界的合作,共同推动依法治教工作的深入开展
结语:依法治教是学校管理和教师们的责任和使命,只有依法治教,才能确保学校的健康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希望各学校能够认真总结依法治教工作,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依法治教的具体规章制度一、加强教育法规制度建设1.明确教育法规的适用范围和对象。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及时更新教育法规,确保法规与实际工作相适应,增强依法治教的实效性。
2.明确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主体在依法治教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规范教育行为,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3.建立健全教育法规宣贯体系,加强对教育法规的宣传和教育,提高教师、学生、家长等主体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
二、建立健全教育管理制度1.明确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之间的管理权限和责任。
教育行政部门要依据法律规定,加强对学校教育工作的监督和指导,保障学校教育工作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2.建立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主体之间的沟通机制,共同参与依法治教工作,形成教育管理的合力。
3.建立教育质量监测评估制度,加强对学校教育质量的监测和评估,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确保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规范学校管理制度1.建立学校章程制度,明确学校的办学宗旨、目标和管理机制,规范学校管理行为,加强学校自律性。
2.建立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促进学校内部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确保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
3.建立学校教育行为和教育活动的规范化制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
四、加强师生管理制度建设1.建立教师队伍建设管理制度,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考核,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育素养。
2.建立学生管理制度,规范学生行为和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减少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3.建立家长管理制度,促进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关注和呵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五、规范教育经费管理制度1.建立教育经费管理制度,确保教育经费的合理使用和公开透明,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满足教育事业的发展需求。
2.加强对教育经费的监督和审计,预防和惩处教育经费的滥用和浪费行为,保障教育经费的有效利用。
六、健全教育法律援助制度1.建立教育法律援助机构和专门人员队伍,为教育主体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服务,维护教育主体的合法权益。
一、什么是依法治校?依法治校就是学校遵循法制原则和法制精神,在职权范围内,依据《宪法》、法律、规章等规定,管理学校事务,开展办学、教育教学、维护师生合法权益等活动。
教育部2003年7月17日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加强依法治校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政法[2003]3号文件),对各级各类学校开展依法治校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
二、为什么要推进依法治校?首先,实行依法治校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必然要求。
其次,实行依法治校是由学校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决定的。
再次,依法治校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发展学校教育事业的一条基本经验。
第四,依法治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要求。
三、推进依法治校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推进依法治校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要求,依法保障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
四、推进依法治校工作的目标是什么?推进依法治校工作的目标是:教育行政部门法制意识增强,形成依法行政的工作格局;学校建立依法决策、民主参与、自我管理、自主办学的工作机制和现代学校制度;各级各类学校校长、教师和受教育者的法律素质有明显提高;建立完善的权益救助渠道,教师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依法得到保障,形成良好的学校育人环境;保证国家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实现教育的公平,保证学校正确的办学方向,为教育改革与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五、依法治校的内涵有哪些?(一)自主化管理所谓自主化管理,是指学校在办学过程中依法独立行使本校教育决策、组织教育活动的权力,也就是说学校可以自行决定、处理本校事务的权力。
1、要积极推进政府和有关部门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的依法行政,要致力于建立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法治政府。
2、要落实学校法人地位。
3、学校要建立起自主化管理的科学、规范的决策机制和决策的民主监督机制。
学校章程是学校办学的纲领性文件,是学校的“母法”。
依法治教的含义和意义依法治教,就是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通过教育法制建设,保证教育工作按照党和人民的意志全面依法进行,’推动和保障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健康有序进行,保障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落实,保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和国家教育方针的贯彻实施。
依法治教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依法治国方略在教育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依法治国,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简称宪法)确立的治国方略,如同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的那样,“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作为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治教不仅是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客观要求、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我国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依法治教是我国教育行政机关和学校管理职能转变后的新型教育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教育行政机关和学校的职能不断转轨,教育关系也在不断更新。
变革后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是法治经济,这种背景下的新型教育关系也必然需要依法予以治理。
在这个意义上,依法治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新型教育关系的必然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教育活动的日益复杂化,教育行政管理的范围及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体现在教育行政管理范围的扩大和教育行政管理职能的转变。
在教育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教育领域里的社会关系发生了较大变化:一些旧的社会关系消失了,一些新的社会关系产生了,有些社会关系在性质上发生了变化。
比如,过去我国实行的是单一化的办学体制,完全由政府包揽办学。
办学主体主要是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一些国有大中企业。
办学主体相对来讲比较单一。
这时,政府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属于行政管理者与行政相对人间的隶属关系。
现今,我国办学体制正在发生新变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下简称《教育法》)的规定,我国有权举办学校的主体有国家、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从而形成了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办学的新体制。
什么是依法治校什么是依法治校依法治教是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基础工程之一,是新时期的领导思想、领导方式在教育领域的体现。
依法治校是依法治教的重要组成部分。
年月,在第一次全国教育法制工作会议上,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同志强调指出:“依法治校就是要在依法理顺政府与学校的关系、落实学校办学自主的基础上,实现学校管理与运行机制的制度化、规范化,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学校依法按照章程自主办学,依法接受监督的新格局。
”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教育发展与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依法治校已成为我国各级学校管理的必然选择。
一、依法治校的概念理解从法律概念上讲,依法治校必然体现一种教育法律关系,即依法治校必须由主体、内容和客体三大要素构成。
把“依法治校”当作一个学理概念来理解,须从多视角把握其本质含义。
.依法治校的主体界定从教育法律关系上看,因主体和对象不同,对依法治校有不同的理解。
从国家机关以学校为对象进行管理的角度而言,主要是指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还包括其他行政机关对学校各项具体事务的依法管理;从学校管理者的角度来看,是以学校的各项内部事务为对象,依法管理学校。
所以,作为一个学理概念,依法治校,从教育行政法学角度界定,是指政府及教育等各职能部门依法治理学校;从学校管理学的角度而言,是指学校管理者对学校各项事务进行依法管理。
本文探讨的是后者。
.什么是依法治校?依法治校,所谓“依”,是指依据和根据;所谓“法”,是指学校管理之法源,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法”不仅包括专门的教育法律、法规和规章,如《教育法》、《教师法》等,还应包括《宪法》中有关学校教育之内容,同时其他与学校教育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及规范性文件,如《未成年人保护法》等。
狭义上主要是专指有关学校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依法治校所依之法,宜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
所谓“治”,是指管理,而非管制,是管理和服务的统一;所谓“校”,依学校的层次类型不同,依法治校的具体内容各具特点。
学校依法治教制度范文学校依法治教制度是现代教育体制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确保学校教育合法、公正、规范运行的基础。
依法治教是指学校在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依据国家法律法规,遵循教育规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教育理念,保证学生健康成长的一种重要手段和方式。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学校依法治教制度。
一、加强依法治教的理念在学校教育管理中,加强依法治教的理念是确保教育公正、合法、稳定运行的前提。
学校要始终坚持法治思维,树立依法治教的意识,牢固树立教育法律法规至上的原则,使法律法规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依据。
学校要积极引导教师、学生明确自身权益与义务,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法律法规,主动履行教育职责,确保依法治教的顺利推进。
二、健全依法治教的组织机制学校应建立健全依法治教的组织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完善管理体系,确保依法治教的顺利实施。
学校应设立依法治教的专门机构或岗位,负责教育法规的制定、解释和执行,监督教师、学生的依法行为,处理教育纠纷。
学校还应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法制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使其能够依法履行教育职责,规范自己的行为。
三、完善依法治教的管理制度学校应制定完善的依法治教的管理制度,清晰规定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程序和规范。
学校应明确教师的教育教学管理权限和责任,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确保教育教学工作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学校应对学生实行严格管理,制定学生行为规范,明确学生的权益与义务,并建立健全学生违规处理的程序和机制,确保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加强依法治教的监督和评估学校应加强对依法治教的监督和评估,确保依法治教的效果和质量。
学校可以设立独立的监督评估机构,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教育教学管理的依法性和规范性。
同时,学校还应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家长和学生参与依法治教的监督和评估,形成多元、共同监督的机制,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合法、公正、规范运行。
五、加强依法治教的宣传与培训学校应加强依法治教的宣传力度,提高师生和家长的依法治教意识。
《依法治国》教案(精选3篇)《依法治国》教案篇1课题:熟悉依法治国教学目标:1、学问与力量①知道依法治国的含义、本质、根本目的及基本要求②理解并把握法治与德治的关系③理解实施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2、过程与方法情景感悟、案例分析、阅读争论沟通、合作探究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懂得在推动依法治国的同时,必需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②增加守法的意识重点难点:1、重点:依法治国的含义、本质、根本目的、基本要求2、难点:理解实施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媒体预备:多媒体课件课时支配: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老师活动内容形式同学活动内容形式设计意图导入新课一、情景感悟,导入新课春秋时期,鲁国国王出巡,遇一羊群失窃案,久查未决。
忽有人来告发,使案胜利告破。
国王下令奖赏告发人。
该人却要求开恩,从轻惩罚窃羊贼,由于那人是他父亲。
“什么?你竟敢告你父亲?”国王怒道。
“我认为你告父即不孝父母,不孝即不忠,不忠自己的父亲,即犯国法,犯法则死!”国王说道。
可怜的告发人被揪出去杀了。
思索:国王的判案是“人治”还是“法治”?过渡:在封建社会里,由于受“家天下”思想的影响,皇帝的话就是金科玉律,那是一个“人治”的社会。
现在文明进入到现代社会,那现代社会又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呢?现代社会是一个“法治”的社会。
阅读、争论、沟通,然后全班沟通设置问题情境,激发爱好并导入新课学习学习新课二、学习新课(一)你说我说大家说:用线将下列我们的生活与所对应的的相关法律连起来。
上学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就业劳动法结婚登记婚姻法驾驶车辆道路交通平安法上饭店消费者权益爱护法摸彩票中奖民法、税法立遗嘱继承法老师小结:公民的生活离不开法。
师:生活中能没有法吗?(二)感悟体验1、认真观看文本插图,比较并结合“没有法规,不成方圆”“家有家规,国有国法”等格言,谈自己的感想。
师:这说明白遵守家规、校规、公共场所活动法规的重要性。
2、名言阅读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
——王符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第15卷第2期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V01.15,No.22蝼刍臣且,垃如坠迭L QE墓卫坠叁垒匝幽幽垃丛k工邑Qi隧£丛f丛墨!【Ⅱ疆E.』鲤垒2QQ5依法治教及其重要意义西¨(颍州区鼓楼办事处,安徽阜阳236000)摘要:依法治教是指在社会主义民主基础上,逐步使教育工作走上法制化、规范化,它对于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加强师德建设、推进我国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依法治教;教育;教学秩序依法治教,就是指在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上,逐步使物。
目前,我国教育领域中的社会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教育工作走上法制化,规范化。
依法治教是江泽民同志提单靠过去教育行政级向型的行政管理已远远不适应了,更出的以德治国,依法治国大政方针的具体体现,是党的新主要的是要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由当事人在平等自愿的时期关系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工作方针。
贯彻依基础上,通过协商自主解决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这就需要法治教方针,对加强教育法制建设,确保教育优先发展的通过教育法制建设规范平等主体之间的教育法律关系。
受战略地位,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促进教育舶改革与教育的机会应人人平等。
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应依法发展,维护辫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合法权益,都具有十分重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应当认真贯彻要意义。
执行‘义务教育法',不能把儿童入学问题看成是“家依法治教的主体,不仅包括各级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事”、“私事”,而应把它看成“守法”与“违法”的大门,也包括权力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即各级人大是大非问题。
学生家长应履行‘义务教育法》规定的义及其常委会,人民法院和检察院。
我们不能把依法治教仅务,’自觉送孩子入学,接受义务教育,如果个别家长认识仅看成是政府的事情,更不能看成只是教育行政部门的事糊涂,学校、政府可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教育,如有拒情.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不履行义务者,当地政府、学校可拿起法律的武器,提起团体及公民都能够依照宪法和有关教育法律的规定,通过诉讼,来依法保障儿童受教育的权利,维护‘中华人民共各种途径和方式,参与有关教育或教育管理、监督工作,和国义务教育法’的尊严。
依法治教的重要性
依法治教指的是通过法律手段来规范教育行为,保障教育权利,维护教育公正。
其重要性如下:
1.保护教育主体的权益。
依法治教能够确保教育主体(师生家长)的权益不受侵害,保护教育权利得到有效维护。
2.促进教育公平。
法律可以消除教育机会不均等现象,保障每
个人都能够平等获得教育资源和机会,提高教育公平。
3.规范教育行为。
依法治教可以规范教育行为,防止教育界出
现不正之风,确保教育思想正确,素质高尚。
4.维护社会稳定。
依法治教可以防范和化解教育领域的矛盾和
纠纷,维护社会和谐和稳定。
5.提高国际竞争力。
依法治教是国际上公认的教育法制化改革
的重要手段,能够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地位。
依法治教的重点是篇一:依法治教的重要性近年来,依法治教走进了人们的视线。
同时,随着教育的普及,法律法规的逐渐严谨化,广大的学者、教育者也对依法治教给予了重视。
而依法执教究竟是什么呢?“所谓依法治教是指运用法律手段管理教育事业它既包括国家和国家机关对教育事务的管理也包括学校的内部管理。
”“所谓依法治教,是指依据法律来管理教育,即在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上,使教育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无论国外的法律还是我国的法律,均对保证人的条件作出了规定。
”无论是哪一点的理解,依法治教都与法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同样也让我们认识到了依法治教的重要。
而今天我们将从以下五个方面阐述“依法治教”的重要性。
1、只有“依法治教”才能确保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目标的贯彻实施。
讲到教育毫无疑问,确定和贯彻实施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目标最为重要,从建国以来到《教育法》颁布实施以前,我们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目标的表述都是以党的政策性文件和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论述为依据。
而我国的教育工作者对教育方针的理解和表述多歧,必然在实际的贯彻实施过程中不得力,造成各行其是、严重影响办学方向和办学质量,那么要解决这些问题,只能通过教育立法和教育法规的贯彻实施。
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从此,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我国的教育方针,为依法治教提供了保障。
2、只有“以法治教”才能保证比较好地按教育规律办教育。
教育规律,同其它规律一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那么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按教育规律办事,不能违背教育规律这是人人皆知的事情,但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是不是真正按照教育规律去做呢?不言而喻,在我们的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不符合教育规律的现象随处可见。
对于按教育规律办事,国家及其有关研究部门,也写过一些文章,讲过一些道理。
但光靠讲道理不行。
必须将我们已经认识到的符合教育规律的要求规定为教育法规,让它以法的形式出现,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制止违背教育规律的现象。
坚持依法治教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红沙梁乡人民政府依法治教工作我市现有市属高校7所,其中普通高校2所,成人高校5所;普通中学240所,小学450所,特殊教育学校13所,幼儿园479所。
在校学生88万人,教职员工6.8万人。
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教育系统认真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始终把依法治教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坚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开展依法治教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全市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现将我市教育系统开展依法治教工作的情况汇报如下:一、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努力构建规范高效的法制运行机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人民群众法律意识的日益增强,依法治教工作面临着十分重要的任务和使命。
必须进一步加强对教育法制工作的领导,协调各方面的力量,构建起一个规范高效的运作机制,才能保证依法治教工作持续、健康、有序、深入地向前发展。
我们的做法是:1、健全组织,明确责任。
为加强对依法治教工作的领导,保证全市教育系统依法治教工作有组织、有领导的协调开展,我局成立了依法治教工作领导小组,市教育局局长、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徐传德同志任组长。
领导小组成员为各职能处室处长,具体负责全市教育系统各条战线依法治教工作的协调与开展。
领导小组每年召开一次工作会议,总结上一年工作,研究确定下一年度的工作目标。
局办公会经常专题研究依法治教工作,解决依法治教工作存在的问题,为依法治教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对普法教育、教育立法活动的开展给予经费保证。
各区县教育局和学校的领导也高度重视依法治教工作,把法治理念贯彻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之中。
各区县教育局和学校都成立了依法治教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分管领导、主管部门和联络员,认真落实依法治教的任务和要求。
全市所有的中小学都配备了法制副校长,聘请了校外法制辅导员,有一支以班主任和德育教师为骨干的法制工作队伍。
此外,学校还发挥家长委员会、关心下一代协会、后进生转化工作领导小组等组织的作用,积极开展依法治教和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从而形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依法治教工作体系,做到了依法治教工作宏观有人管、微观有人抓。
全市依法治教工作呈现出领导重视、队伍健全、工作落实、成效显著的良好局面。
2、目标管理,统筹协调。
制定《南京市教育系统依法治教和“四五”普法规划》,把依法治教工作目标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协调起来,统筹实施。
在教育立法上,根据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与轻重缓急,制定立法计划;在制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规划时,不仅把教育法制工作作为其保障系统列入其中,还把其作为改革成效和现代化的标志、标准,要求依法进行和推进;在每年的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上,市教育局都把依法治教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进行总结和部署;还把依法治教工作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和事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将其开展情况纳入单位评先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中。
为切实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我们将青少年学生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及目标要求写进“南京市教育系统学校安全管理工作责任书”中,并与各区县和直属学校签定责任书,强化责任的落实。
对有在校生犯罪的学校实行“一票否决”,对连续两年无在校生犯罪的区县给予奖励,从而使依法治教工作由软任务变成硬任务,从目标体系上确保了依法治教工作的深入开展。
3、完善制度,规范运作。
为了保证依法治教工作的落实,防止出现齐抓都不抓,共管都不管,有计划无落实的现象,我们在建立依法治教工作领导小组的同时,建立了依法治教工作联系点制度。
联系点制度明确了每位成员的工作职责和工作范围,要求每位局领导和业务处室主要负责人联系一区(县)或一校,每年至少两次赴联系点了解和指导依法治教工作,领导小组每年听取一次专题汇报。
这一制度有效地促进了依法治教工作。
为推动依法治教工作的开展,我们制定了《南京市教育系统依法治教工作考核评估办法》和《考核评估细则》,分区县教育局、直属学校、直属单位三个方面,分别提出要求,使依法治教工作既有利于各单位具体组织实施,也有利于依法治教领导小组督促检查和考核验收。
此外,我们还建立依法治教工作例会制度,坚持每年召开一次全系统依法治教工作会议,每季度召开一次联络员工作例会等,对加强依法治教工作的组织领导,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十分重视加强制度建设,近几年先后制定出台了《南京市教育局关于推进依法行政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南京市依法治校工作的意见》、《中共南京市委教育工委、南京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南京市教育系统校务公开工作的意见》、《南京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在中小学生中开展法制教育的意见》、《关于建立中小学聘请法制副校长制度的通知》等文件,为全市依法治教工作的开展起到了指导作用。
二、依法治教,规范运行,促进和保障了教育事业健康发展依法治教的目的是进一步规范教育的办学行为,充分体现教育公平,在法律规范的前提下加快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近几年来,我们着重抓好教育立法、教育执法、政(校)务公开、学校章程等教育法制工作,全市教育系统依法行政、依法治校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1、加快教育立法步伐,教育法制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
一是针对教育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立法调研。
2000年,面对我市社会力量办学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局经过大量的调研论证,牵头起草了《南京市民办中小学条例》,经市人大审议通过,并报省人大批准,成为我市第一部社会力量办学的地方性法规,为我市民办中小学的举办和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
2003年在市人大的关心下,对1996年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南京市市区中小学幼儿园用地和保护规定》进行了修订。
2005年起草了政府规章《南京市学前教育管理办法》,已经通过了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
二是加大行政审批改革力度。
根据市人大、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我局认真落实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要求,凡可以用市场机制解决的事项都不再采用行政审批的方式,凡不合法和不合理的行政审批事项坚决取消,可以由下级机关完成的权限坚决下放,改革后的审批事项由原来的66项减少到4项。
三是做好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
对涉及教育的我市17件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和115件局规范性文件进行了清理,提出了具体的清理意见。
四是强化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和备案程序。
针对当前教育工作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和存在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及时研究和制定规范性文件,规范性文件制定的程序更加规范,备案审查制度得到加强。
2、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依法行政工作不断深入。
一是明确职责。
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市人大、市政府行政执法责任制实施意见,对市教育局的法定职责进行认真的梳理,进一步明确各职能处室的职责和范围。
二是完善程序。
我们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要求,对我局的行政许可事项进行清理,出台了《关于公布南京市教育局行政许可事项和内部管理事项的通知》,将行政许可事项的内容、依据、条件、程序、时限、结果等方面进行了进一步的规范和完善。
三是严格执法。
我们在民办学校、外来工子弟学校、教育收费、招生、基建招投标等方面加强检查和管理,严格纠正和查处了一些明显违反教育政策的行为。
如我们加大控制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的工作力度,建立政府和教育部门的双线责任制,定期开展专项检查,依法控辍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对不具备办学资格和办学条件的非法办学点依法予以了取缔,对乱收费和违规收费的学校和个人进行通报和处分等。
四是加强执法培训。
通过集中培训和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对教育行政人员进行执法培训,不断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的能力和水平。
3、实现“一校一章程”,全市依法治校的总体水平得到提升。
我们把制定和实施学校章程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推进依法治校的关键环节来抓。
2000年下半年,我局制订下发了《关于加强依法治校制定学校章程的工作意见》,提出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实现“一校一章程”的工作目标。
为保证学校章程的严肃性、规范性和高质量,我局多次组织学校章程制定工作专题培训班,培训工作骨干,指导学校章程的制定工作。
在各区县教育局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下,到2004年,全市所有中心校以上的学校都完成了学校章程的制定,并经过了校教代会的审议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核准。
对完成章程制定工作的学校,我们要求建立健全与之配套的各项规章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学校章程,使学校章程在办学过程中发挥引领保障作用。
这项工作的完成使我市的依法治教工作迈上了新的台阶,为依法治教工作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使我市依法治教工作整体水平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
有一些较早完成《学校章程》制定的学校已经开始根据形势的变化和任务的要求进行《章程》的修订工作。
“一校一章程”的制定与完善不仅是依法治教工作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学校通过章程的制定,进一步理清了学校各级组织的职责和应有的作用,明确了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大大提高了依法治校的意识和能力。
一部学校章程的出台要经过几上几下的“磨合”,这个过程既是充分发扬民主,凝结大家的智慧,使学校章程在继承学校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的需要,同时也是一次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宣传发动的过程,有力地促进了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
4、积极推进政(校)务公开,为全市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营造公开、透明的环境。
政务公开是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举措。
我局按照上级的要求,结合教育的特点和实际,积极推进局机关政务公开。
一是建立局新闻发言人制度。
不定期地举行新闻发布会,对市教育局的重大决策、重要事项进行公开。
今年已召开了三次新闻发布会。
就“南京高考情况”、“新课程计划实施”、“教育经费使用情况”,向全社会做了说明,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二是通过新闻媒体进行公开。
我局规定由信息工作办公室负责向新闻媒体发布教育信息,机关各处室由专人负责向信息工作办公室提供新闻线索,建立健全了教育信息工作例会制度、审批制度、教育信息发布制度、信息员培训制度、奖励制度等。
三是通过南京市教育局政务公示网进行公开。
2002年我局开通了“南京市教育局政务公示网”,及时滚动发布政务动态、规范性文件等,为广大群众提供政策咨询、法规查询等服务,截止到目前为止,已有六万余人次浏览了“政务公示网” ,该网已成为广大群众了解政务信息的重要窗口。
四是定期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行风监督员通报教育情况,每年两次。
五是通过局长信箱、咨询和监督电话、局领导接待日等形式,畅通群众反映意见和建议的渠道。
六是通过召开教育情况通报会的形式,向老干部通报教育情况。
七是在《南京教育》上开设政务公示专栏,将新颁布的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等向群众公开。
八是通过《南京教育情况》,及时发布教育动态和教育信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