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干预进展
- 格式:doc
- 大小:13.50 KB
- 文档页数:2
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护理的研究进展综诉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护理的研究进展,包括开放与半开放管理、社会生活技能训练、心理干预和家庭干预,对临床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标签:精神分裂症;康复护理;研究进展;精神分裂症是以基本个性改变,思维、情感、行为的分裂,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为主要特征的一类常见的严重的精神疾病,在世界人口中的患病率约为1%[1]。
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主要表现为行为退缩,生活自理能力部分或完全丧失,社会接触不良,药物治疗对控制精神症状有较满意的效果,但不能重塑患者的工作,家庭和社会生活这些方面的恢复,需要主动性的康复措施[2]。
本文就精神分裂患者的康复护理研究进展综诉如下。
1.开放与半开放管理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社会适应及角色的功能障碍。
丁宁[3]研究证明,通过有效的行为干预可以促进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全面康复,重返社会。
目前国内精神病防治机构的管理模式大多停留在封闭状态,并限制患者家属进行探视[4]。
随着心理学、康复医学和护理学的发展,精神科护理人员已认识到环境治疗和生活质量对精神病患者的重要作用。
改善住院环境,使之与家庭、社会趋同,是促进精神病病人康复的重要措施。
20世纪50年代以来,北京等地相继提出让精神病患者过正常生活,并开始根据病情废除约束及传统的封闭式管理方式。
现全国已有精神病医院实行多种开放管理模式。
赵戈辉等[5]报告,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的半开放管理,是让住院恢复期的患者住宿舍化病房,可以出入病区不受约束,参加院内就业,用自己挣来的钱可购买所需要的用品,可以自由打电话,与封闭管理比较,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汤妙瑜等[6]主张实施全开放管理,即患者的活动范围可在病室内、院内或院外, 不用穿患者服, 饮食自由支配, 让患者过正常生活。
研究表明,实施全开放管理式精神科病房护理有别于一般病房的工作,能为精神病患者重新回归社会创造一个良好氛围[7]。
同时指出,对患者的安全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并建立相应的制度。
家庭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预后有哪些影响精神分裂症作为一种慢性的精神障碍,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精神病主要类型之一。
由于精神分裂症是比较复杂的精神疾病,所以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感知、行为不协调或者精神障碍,并且具有反复性。
目前,临床对于这种疾病的诊疗除了关键时期的住院治疗还包括家庭护理干预的方式。
今天,我将从几个方面介绍关于家庭护理干预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预后的影响。
希望能够引起更多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重视,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创造更加良好的家庭治疗护理环境。
家庭护理干预是指患者离开医院在家庭中接受相关的治疗和护理工作。
在患者出院前,相关医护工作人员会根据患者的疾病康复特点,制作具有针对性的干预方案,从而尽可能的提高家庭护理质量。
对于反复发作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而言,控制好出院后的病情更为关键,而良好的家庭护理干预工作能够有效缓解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情,为疾病的康复和预后做出不可替代的贡献。
1.几种常见的家庭护理干预手段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前,相关护理负责人员会与其家属开展进一步的沟通,从而帮助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更加深刻的认识此类疾病,并通过干预过程中电话回访等方式,随时询问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如何合理的判断患者发病前和正确的应对发病时的表现;鼓励家属为患者书写康复日记,明确精神分裂疾病的诱因,尽可能的帮助患者规避诱因刺激;鼓励家庭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在患者疾病发生时扮演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家属做好随时应对患者发病的准备;在家庭中组办具有实效性和操作性的家庭活动,鼓励患者积极参加,促进精神分裂疾病患者社会功能的早日恢复。
除了上述几种干预手段外,患者家属一定要督促患者按时服用精神药物,控制精神疾病病程进展。
1.对于精神分裂疾病症状的影响在思维模式方面,精神分裂症患者往往会表现出与常人不同的思维逻辑,疾病发作时更是会表现出逻辑思维偏离主题或者是思维逻辑不连贯的症状,通过家庭护理干预手段中的开办家庭活动,能够有效的锻炼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思维方式及动手操作水平,帮助精神分裂症患者重新建立良好、完善的思维方式;在情绪感知方面,精神分裂症患者往往会表现出部分极端的情绪,如:过度的冷漠、过于激烈的恐惧焦虑等,当家庭成员认识到患者发病期间情绪变化较大时,应当尽快的采取安抚措施,平缓患者的情绪,稳定患者疾病发作时的情绪状态;在语言表达方面,精神分裂症患者疾病发作时语言表述并不连贯甚至会出现语言系统功能障碍的现象,家属应较为准确的掌握患者语言表达的内涵。
家庭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预后的影响摘要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患者需要终身管理和治疗。
家庭护理干预是一种有效的精神健康干预手段,可以提高患者的预后。
本文分析了多个相关研究的结果,证明了家庭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预后有显著的影响,包括改善其症状和生活质量,减少复发率和住院次数,增加家庭支持和自我管理能力。
此外,本文还讨论了影响家庭护理干预效果的因素,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提高家庭护理干预的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家庭护理干预,精神分裂症,预后,复发率,生活质量,支持,管理能力Introduction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障碍,患者主要表现为幻觉、妄想、语言障碍和情感淡漠等症状。
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率为1%,影响着全球数百万人口。
精神分裂症不仅对患者本人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影响,而且还对其家庭和社会产生了不良影响。
目前,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主要依赖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然而,这些治疗方法不能完全解决患者的问题,需要其他的干预手段。
家庭护理干预是一种全面的精神健康干预手段,包括“家庭疗法”、“家庭支持”、“社区护理”等。
家庭护理干预通常由专业的医疗保健人员或经过专业培训的家庭成员提供。
其目的是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家庭支持,并帮助患者和家庭成员更好地应对疾病和挑战。
家庭护理干预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精神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包括精神分裂症。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许多研究表明,家庭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预后有着显著的改善作用。
本文将概述家庭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预后的影响,并探讨影响干预效果的因素,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提高家庭护理干预的质量和效果。
家庭护理干预与精神分裂症预后的关系1. 改善症状和生活质量许多研究表明,家庭护理干预可以显著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
例如,一项研究评估了家庭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发现该干预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社交能力、人际关系和工作能力,降低焦虑和抑郁等负性情绪(Pitschel-Walz, Leucht, Bauml, & Kissling, 2001)。
精神分裂症的优质护理研究进展摘要:精神分裂症患者住院期间的护理主要有精神科传统常规护理及优质护理两种模式,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及观念的更新以及实际工作中的需求,优质护理服务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内外许多精神卫生服务机构及人员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与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临床研究发现优质护理服务能够显著提升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提高生活质量以及治疗满意度,有利于患者病情改善及康复,现对精神分裂症的优质护理研究现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工作提供借鉴与指导。
前言精神分裂症是一组大脑功能和精神活动异常的综合征。
主要表现为智力、思维、情感表达低下及伴随幻听、幻视及妄想等为其病症,严重者伴有攻击性行为,极大威胁患者家属及医护人员身心健康安全[1,2]。
精神分裂症属于重性精神疾病,目前该类病发病因素多种多样,因此病因不明确,一般青壮年人群发病率比较高[3]。
本文即分析了精神分裂症的优质护理研究进展。
1、精神分裂症是临床常见疾病,其病程迁延,呈反复发作、加重或恶化。
部分患者病程晚期表现为衰退和精神残疾,严重者丧失社会生活能力。
也有部分患者通过治疗可临床痊愈。
当前,临床治疗精神分裂症还缺乏缺切有效手段,长期住院治疗仍是首选方案,患者单纯依靠药物治疗,临床效果并不满意。
由于认知改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大打折扣,结果是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也往往较差。
因此探索采用综合治疗手段,在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改变单一传统护理模式,加强优质护理干预,依据患者病情采用个性化的优质护理服务,能显著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提高生活质量以及治疗满意度,明显改善患者病情、提高康复机率。
2、相较于传统护理的健康教育、生命监测、用药指导、行为干预,包括给予患者保护性约束干预、饮食与服药干预以及日常生活管理等。
优质护理服务,可以细分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1)成立优质护理及监管护理团队小组。
在科室挑选 4-6 名护理精英组成优质护理及监管护理小组,小组组长由护士长或高职护师担任,分配和明确各岗位的主要职责,每天各时间段做好护理人员的分配与督查,小组内部保持无障碍沟通,及时交换信息,换班时做好工作无缝交接。
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病人生活质量影响临床观察摘要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将2008年7月~2010年6月收治精神分裂症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针对患者生活质量要求进行护理干预。
结果:观察组在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3个维度及总体生活质量因子方面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结论:护理干预可以提高精神分裂症病人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护理干预生活质量精神分裂症是以基本个性改变,思维、情感、行为分裂,精神活动与环境不协调为主要特征的一类精神疾病,生活质量已渐成为评价精神分裂症临床疗效的一个重要指标。
我们观察了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08年7月~2010年6月收治符合ccmd-3关于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1]的精神分裂症患者6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其中观察组32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15~62岁,平均29.5±10.7岁;病程1~5年,平均2.9±0.6年。
对照组30例,男21例,女11例;年龄18~66岁,平均25.7±9.2岁;病程1~6年,平均2.7±0.8年。
两组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病程、疾病类型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两组均给予抗精神分裂症药物维持治疗,精神科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针对患者生活质量要求进行护理干预:①健康教育: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精神疾病知识教育,提高知晓率。
向病人讲解有关精神分裂症药物治疗的效果及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教授患者交流和解决问题的技巧、应对策略、社会康复等方面的知识,强化处理应激的能力。
②心理干预:鼓励病人宣泄自身的情感,逐渐纠正病人的异常思维方法和行为。
③培养正常生活的能力:根据病人的文化程度、兴趣爱好开展诸如读书、看报、打扑克、听音乐、健身运动、绘画等文娱活动,训练病人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主动接受各种治疗。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及治疗进展一、精神分裂症的病因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复杂的心理障碍,其具体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确。
然而,很多研究表明,遗传、神经化学、环境和心理社会等多个因素可能对精神分裂症的发生起到重要作用。
1.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已被广泛认可为精神分裂症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
各项家族调查和双胞性调查结果显示,患有一个亲属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个体相较于一般人口有更高的发生率。
此外,基因组关联分析揭示了与精神分裂症相关的多个位点和基因。
2. 神经化学因素异常的神经递质系统功能在精神分裂症中起着重要作用。
多巴胺假说是当前最被接受的理论之一,该假说认为多巴胺失调引起了运动、认知和情绪功能异常。
除了多巴胺,在血清素、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等神经递质也存在异常。
3. 环境因素环境压力被认为与精神分裂症发病风险增加相关。
这些压力包括产前、出生期间和儿童早期的病毒感染、城市化、移民、社会因素等。
此外,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也有更高的物质滥用率和早年创伤史。
4. 心理社会因素心理社会因素在精神分裂症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长期暴露于高度紧张和压力的环境下,或者是情感追求不满足等,可以导致情绪障碍,诱发或加重精神分裂症。
二、精神分裂症的治疗进展目前,尽管精神分裂症的根本治愈仍然没有找到,但各种治疗手段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并且在帮助患者减少症状并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
1. 药物治疗抗精神病药物是目前最常用的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方法。
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以氯丙嗪和卡马西平为代表,通过调节多巴胺受体来缓解症状。
然而,这些药物对负性症状效果较差,并且会引起一些副作用。
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的出现改变了治疗手段,其不仅可以减轻正性和负性症状,还具有更少的运动副作用。
2.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在管理精神分裂症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认知行为治疗(CBT)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其旨在帮助患者理解和改变消极思维和行为模式。
社交技能训练、家庭干预和支持性治疗等方法也被广泛应用。
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干预进展
作者:张红卫叶艳华
来源:《今日健康》2014年第04期
【摘要】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典型的精神性疾病,像这种精神类疾病在治疗的过程中,相应的护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主要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护理干预进展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护理方法。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护理干预护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4-0216-01
精神分裂症作为一种精神障碍疾病,这种疾病属于一种病程迁延以及社会功能明显下降的疾病,并且这种疾病的病因也不明。
要想让精神分裂的患者尽早康复,除了相应的药物治疗之外,护理干预同样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相应的护理干预不仅要减轻患者的精神症状,同时也要改善患者的精神面貌以及心理状态,从而让患者的心理以及社会功能获得进步,这样才能够让患者更好的康复。
而应该要如何进行护理干预才能够取得最好的效果,我国的护理学者对精神分裂症的护理工作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护理干预进展主要综述如下。
1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精神分裂症属于一种精神障碍类疾病,要想对这种疾病进行最有效的护理,首先就得先了解精神分裂症的病因以及发病机制。
如今我国对精神分裂症的病因以及发病机制的研究,得出了以下这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方面是遗传因素,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亲属中,患上精神分裂症的几率是正常人群的几倍,并且与其血缘越接近则患病的概率越高[1]。
第二个方面是神经发育缺陷,具神经病理学的研究人员发现,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其神经元的体积都偏小,并且与正常人相比其神经细胞的数量与排列都存在差异。
最后还有一个因素是认知功能缺陷,认知功能的缺陷主要是患者的注意功能、记忆功能以及执行功能存在障碍,而据相关的学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患者的前额叶与患者颞叶的多巴胺功能等相关的功能下降,从而使得患者的神经递质功能出现了絮乱,最终导致精神分裂的出现。
2 精神分裂症护理干预
2.1 精神分裂症的心理护理干预
心理干预是目前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护理干预中最重要的一种干预方法之一,这也是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特点以及相关症状所制定出来的一种有效护理方法。
通常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人们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都会产生歧视等相关的看法,这会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带来抑郁、自卑等相关的负性情绪。
通过大量的实践研究发现,采用心理干预为患者制定一套有目的护理
干预方法,以此来增加患者以及其家属对健康的认识,同时也要让患者的周围的人对这种疾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样就能够改变患者的异常行为,让患者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据宋秉新报道,对100例患有精神分裂症的病人进行心理护理之后发现,有80%的患者不再随地大小便,并且能够自理日常生活[2]。
2.2 认知行为干预
在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我国有许多学者都认为单纯的药物治疗对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患者效果甚微,如果采用认知行为干预则能够起到更好的效果。
认知行为干预主要是帮助患者改正不合理的想法以及思维,训练患者的行为,以此来改变患者的思维情绪以及行为反应,最终让患者达到改善行为的目的。
我国的学者李志文等人对精神分裂症的患者进行认知行为干预之后发现,大部分的患者其症状都得到了改善,患者相关的行为也向正常方向发展。
3 结语
通过本文的相关分析可以了解到,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维持正常的药物治疗基础上,采用相应的护理干预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本文主要举出了目前我国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主要护理干预措施,其实针对患者不同的情况可以采用不同的护理干预方法,也可以在同一个患者身上采用多种护理干预方法。
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够促进我国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干预研究领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瑞芬,沈丽珍,夏娟静V家庭护理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1(02).
[2]阙梅燕,温启荣,邱凤玉12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特征及发病因素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