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米族节日文化11
- 格式:ppt
- 大小:474.00 KB
- 文档页数:15
普米族的介绍普米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民族语言为普米语,属汉藏语系的藏缅语族羌语支,有南、北方言之分,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汉文。
云南省怒江州的兰坪县、丽江市的宁蒗县、玉龙县和迪庆州的维西县是主要聚居地。
其余分布在云县、凤庆、中甸以及四川省的木里、盐源、九龙等县。
普米族有人口2万,信仰苯教,韩归教,藏传佛教。
族称普米一词是普米语音译,本意为“白人”,是民族自称。
各地普米族还有不同的自称,如兰坪、丽江、永胜的普米族自称“普英米”;宁蒗的普米族自称“普日米”或“培米”,“米”在普米语中的意思是人,“培”、“普英”、“普日”等是一音之转,都是“白”的意思,所以,普米的意思就是“白人”。
普米族自称“白人”,与其自古崇尚白色、以白色象征吉利有关。
其他民族对普米族则有不同的称呼,如藏族和纳西族称其为“巴”或“博”,彝族称其为“窝珠”,傈僳族称其为“流流帕”。
汉文历史文献上称其为“巴苴”或“西番”。
在普米族的他称中,“西番”一词在晋代已经出现。
晋初张华《博物志》卷3《异兽》中载:“蜀中南高山上,有猕猴,长七尺,能人行健走,……西番部落辄畏之。
”可知在蜀郡附近当时已有西番部落族群在活动。
唐代以来,西番一名亦用于称吐蕃,或说是吐蕃系西番的别称。
宋代《文献通考》中,“西番”与“吐蕃”则分别记载。
文献记载中的西番,包括了几个族源、语言均相近的自称族群,普米族仅是其中人数较多的一支。
其所包括的成分除普米族之外,还包括藏族的一部分。
1960年10月,国务院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普米族。
历史从汉文史籍和本民族传说及民族学资料来看,普米族源于我国古代游牧民族氐羌族群。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普米族旧称“西番”,源出古代氐羌族群。
普米族先民原居于甘肃省南部和青海省东部,后来进入青藏高原的东部地区,并逐渐沿着金沙江、雅砻江南下。
约在公元7世纪以前,他们已分布在今四川越西、冕宁、汉源、九龙及石棉等地,是当时西昌地区的主要民族之一。
中国少数民族节庆大全之——普米族节庆中华民族大家庭之——普米族普米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民族语言为普米语,属汉藏语系的藏缅语族羌语支,有南、北方言之分,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汉文。
云南省怒江州的兰坪县、丽江市的宁蒗县、玉龙县和迪庆州的维西县是主要聚居地。
其余分布在云县、凤庆、中甸以及四川省的木里、盐源、九龙等县。
普米族有人口2万,信仰苯教,韩归教,藏传佛教。
普米族有自己的节日。
主要是大过年、大十五节、绕岩洞、转山会、尝新节等,有些地方也过清明节、端午节等节日。
大过年是普米族最隆重的节日,一般过三天至半月。
在宁蒗,以腊月初七为岁首,而兰坪和维西则在正月过春节。
兰坪一带有杀年猪宴亲的习俗,不论来客多少,总要馈赠每人一份火烤肘肉和一碗骨头汤,以示“亲如骨肉”、“情同手足”之意。
腊月三十晚上,由男家长主祭“门神”,敬“锅庄”,然后全家老小围拢火塘吃团圆年饭。
大年初一清晨,各家以供品祭锅庄,祭龙潭。
所念祷词,提及同氏族内各家族祖先亡灵和自家三代列祖以及各路名山大川的名字,表示迎新年祈丰收。
宁蒗普米族在除夕之夜,先要放火炮三响、吹海螺,在锅庄上供猪头。
次日,上屋顶祭房头,取新水。
家中如有年满13岁的男女儿童,则要举行隆重的“穿裤子”和“穿裙子”仪式。
春节期间,普米族同一氏族的人邀约集体上山放牧,共同聚餐,各家带去丰盛的菜肴。
青年男女要举行赛马、打靶、赛跑、摔跤等多种娱乐活动。
大十五节是宁蒗普米人过的一个节日。
时间在腊月十四日,届时,人们穿着鲜艳的新装,上山露营,举行篝火晚会。
次日绕“嘛呢堆”祈祷求福,青年男女尽情的唱歌、跳舞,谈情说爱。
宁蒗永宁地区的普米族,端午节要举行“绕岩洞”活动,并到洞中烧香驱邪,祈求多子多孙。
中元节时去参加“转狮子山会”,去祭祀“干木”女神。
这种节日既是宗教性的节日,也是青年男女进行社交和娱乐的节日。
在大小春节收获的时节,要过“尝新节”,家家户户都酿酒做新米饭,有时还把第一餐新米饭中的饭团先给狗吃,以示对狗的尊敬。
普米族民俗风情普米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中华民族。
他们现在虽然身处云南、四川地区,可他们的祖先却是北方的游牧民族。
因此,尽管千百年过去了,然而代代普米人始终怀念着北方,心思着故土。
时至今日,在普米族的生活习俗及民族文化中,仍能看到远古游牧民族的遗风,能够体味到他们对民族发源地的孜孜眷恋。
一、普米族简介普米族源属于中国古代西北游牧民族氏羌支系,“普米”意为白人。
1、起源普米族起源于古代祁连山一带的羌人。
根据族内、外专家学者研究认为:古代羌人的一支早期经柴达木盆地进入巴彦喀拉山西北段的江河源头地区,并在那里进行部落联盟,形成“槃木”共同体。
大约到了先秦时代,槃木共同体的大部分迁入到现在的川西北线一带,与自甘南南下进入川西的“白狼”结合成更大的族体,史称“白狼槃木”。
汉代,白狼槃木已经迁移到滇西北的边境,宋朝末年,川西南槃木中被迫跟随忽必烈南征的兵吏首次到达兰坪,此后,陆续有农牧民到达于此定居,放牧于此,繁衍生息,直至今日。
2、分布特点大分散,小集中是普米族的分布特点,普米族共有二万九千多人。
云南省怒江州的兰坪县、丽江地区的宁蒗县、丽江县和迪庆州的维西县是主要聚居地。
其余分布在云县、风庆、中甸以及四川省的木里、盐源等县。
3、信仰普米族崇拜自然、崇拜祖先、信仰多神,少数人还信仰道教和藏传佛教。
每一村寨都有一片树林作为固定“神林”做全村寨的祭祖场所,并视其为神圣不可侵犯之地。
因此,节日大都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
如大过年、清明、立夏、端午节、火把节、尝新节等节日。
过去普米族民间每隔三年举行一次较大的天地神灵的祭祀,活动由全民族或全寨共同举行。
4、语言普米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
各地方言差别不大,一般都能互相通话,许多普米人还兼通汉、白、纳西、藏等民族的语言。
过去,宁蒗和木里的普米族曾用藏文字母来拼记普米语,用以记载本民族的历史传说、故事和歌谣等,但流传不广。
后来多被巫师用以书写经卷。
普米族的有哪些礼仪和禁忌风俗习惯介绍普米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
云南省怒江州的兰坪县、丽江地区的宁蒗县、丽江县和迪庆州的维西县是主要聚居地。
这样一个有文化特色的民族有哪些文化礼仪和禁忌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普米族的礼仪文化,希望你会喜欢!普米族的礼仪文化普米族注重礼节,有许多传统礼仪。
其中穿裙子礼和穿裤子礼至今还盛行。
普米族幼。
少男女年满13岁时,都要举行穿裙子礼和穿裤子礼,即“成丁礼”。
他们认为举行成了礼后,孩子已长大成人,今后要逐渐承担生活的重任。
成了礼在每年正月初一的早晨举行,须请一个同性的成年人帮助,且属相必须相符。
普米民间将十二属相分为四组,每组三个属相,即猪、羊、兔;猴、龙、鼠;牛、蛇、鸡;虎。
马、狗。
各组内的三个属相均为命合。
如家人命合就由家人给穿,家人中没有命合的可以请外人。
穿裙子礼在火塘左侧举行,穿裤子礼则在右侧举行。
少男少女行成了礼时,要脚踏猪膘和粮食,在专选的成年人帮助下穿上新裙或新裤。
随后先向“宗巴拉”磕头,然后向所有在坐的长辈磕头。
受拜人,无论家人外人,都要向行成丁礼的少男少女们祝福,且赠送一定的礼品。
长辈们的祝词都是一些吉利话。
穿裙。
裤的少年遇到村里的老人要叩头行礼,以求长寿。
普米族历来有尊老爱幼,礼貌待人的美德。
老人在社会上和家庭中均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受到人们的普遍尊重。
火塘上方专供老人起坐;盛饭菜先敬老人,后顾幼童;骑马遇见老人必须下马行礼;凡有盛大节日,必须宴请村里老人。
长辈讲话,小辈认真听,不随便插话。
长辈指使做事,小辈立即去做,不得有误。
夜晚侍候长辈人睡,清早则侍候长辈漱洗。
老人得病,晚辈悉心照看,不离左右。
生活中凡遇难分难解的纠葛,如邻里争吵,弟兄反目,夫妻不和等,总是请老年长者调解。
长者语重心长的教诲,往往令人心悦诚服,重归于好。
普米族社会里,养老送终已成为一项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而且还受到全社会的监督,成为一种道德规范。
普米族对孩子极为关心爱护。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普米族普米族源于古代氐羌,他们的先民,汉代称笮、牦牛夷,晋代称西番,唐代称东夷,清代称西番和巴苴。
他们自称培米、普米、平米、批咪、普英米和普日米。
在普米语中,培的含义是白,米的含义人、民族。
所以普米的含义是白人、尚白的民族。
1961年正式确认为普米族。
普米族创世史诗《帕米查哩》,叙述了从日月形成、人类由来到普米族源和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
普米族没有自己的成文史,汉文典籍也找不到普米这个族称,而是以西番来称呼他们。
然而,西番的范围比普米更广,包括几个族源相近、语言相近的自称单位。
普米仅是西番中人数最多的一支。
西番的古代史,可以追溯到中华民族的传说时代。
普米族源于古代氐羌,炎帝以姜水姓,故炎帝姜姓,姜既是羌。
炎帝为神农氏,是羌人中最早转入农耕的一支。
发明育蚕的嫘祖是羌人,而西番就是先蚕的传人。
出现在我国西北的古羌族,或游猎为主,或牧业为主,迁徙无常。
中国第一个父子相传的王朝夏后氏就是兴于西羌后才入主中原的。
秦朝,其父系、母系均出于西戎,并在兼并羌戎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秦国的西拓,对羌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东汉明帝时,朱辅任益州刺史,对少数民族采用怀柔政策,使原先未与汉朝来往的白狼等民族依附汉朝。
而白狼人是西番的一支,是普米族的先民。
唐代,大渡河以南至金沙江流域的广阔的川康边境,部族林立,名号繁多,大多是羌语系部族,有的是彝族的先民,有的是普米族、藏族的先民。
如勿邓、两林、丰琶统称东夷,大多演变为今天的普米族和藏族。
勿邓、两林、丰琶处于唐、吐蕃、南诏三大势力之间,但他们对唐朝竭力效命,在联络南诏、合兵击破吐蕃的战争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宋代,因进贡马、土物等,首领被封为邛都王、大将军、新都王等称号。
到南宋时期,普米先民西番各部已经散居在大渡河南至雅砻江流域东西两岸的分布地带,农牧结合,尤以养羊马著称。
他们先后归属吐蕃和南诏,唐朝也管过一段时间,宋朝在这里设立羁廉州县,给予当地头人名号,封赐,接受土人贡品,其他并无多大作为。
56个民族,56朵花.【图文音】56个民族--普米族怀恋故土的民族普米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33600人。
主要居住在云南西北高原的兰坪老君山和宁蒗的牦牛山麓。
少数分布于丽江、永胜、维西、中甸以及四川的盐源、木里等地,与汉族、白族、纳西族、藏族等民族交错杂居。
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
普米族自称“普英米”、“普日米”或“培米”。
古代汉文史籍称之为“西番”或“巴苴”。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普米族。
普米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
各地方言差别不大,一般都能互相通话。
许多普米人还兼通汉族、白族、纳西族、藏族等民族的语言。
过去,宁蒗和木里的普米族曾用藏文字母来拼记普米语,用以记载本民族的历史传说、故事和歌谣等,但流传不广。
后来多被巫师用以书写经卷。
现在,普米族地区大都通用汉文。
普米族崇拜自然,崇拜祖先,信仰多神,少数人信仰道教或藏传佛教。
节日有大过年、大十五、尝新节等。
农业是普米族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产业之一。
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小麦、青稞、豆类、薯类等,畜牧业在社会经济中仍占有重要地位。
【怀恋故土的民族】普米族与我国古代氐羌族系有渊源关系。
根据本民族的传说和历史文献记载,普米族先民是原来居住在今青海、甘肃和四川交汇地带的游牧部落,后来从高寒地带沿横断山脉逐渐向温暖、低湿的川西南移。
公元13世纪中叶,一部分人被征召入元军,随忽必烈远征云南。
从此,普米族的先民逐渐结束了“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状态,开始了农耕生活。
千百年过去了,然而,代代普米人始终怀念着北方。
时至今日,在普米族的生活习俗及民族文化中,仍能看到远古游牧民族的遗风,能够体味到他们对民族发源地──北方草原的孜孜眷恋。
按照古老的习俗,普米族儿童只能穿长袍大褂,13岁以后才改穿衣裤、衣裙式短装;成年男女无论衣式如何,均外着羊皮坎肩或披肩,系腰带;妇女还以发辫粗大为美,喜欢用牦牛尾和丝线编入发辫之中,盘于头顶;宁蒗地区的普米族妇女多穿束腰、多褶的长裙,在裙子的中间,通常都横绣一道红色彩线。
普米族的丧葬风俗概况:怀恋故土的民族普米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33600人。
主要居住在云南西北高原的兰坪老君山和宁蒗的牦牛山麓。
少数分布于丽江、永胜、维西、中甸以及四川的盐源、木里等地,与汉族、白族、纳西族、藏族等民族交错杂居。
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
普米族传统实行火葬,并有同氏族共同放置骨灰罐的山洞。
近百年来,各地普米族有所变化,宁蒗一带普米族群众仍多实行火葬,丽江、兰坪一带大都改行棺术装验土葬。
普米族有独特的丧葬习俗。
在人病危时,要通知近亲来探视;死时,要鸣枪放炮,通知村内各家;在死者面前放置供品,点上青油灯。
村邻人闻丧后,便携带一个饭团、一个鸡蛋、半寸宽的一圈猪膘,前去吊丧,物品供死者。
人死以后,必须洗尸:把樟脑树皮剥下,放入水中煮沸,加入香料,用其对死者浑身进行洗刷,并在面部、鼻、耳、眼等处抹上酥油,据说有防腐、防臭作用。
同时在死者口中放入一块银元。
洗尸完毕,将尸体摆成曲肢坐式,上肢交叉,男双手扶肩,女则双手交叉在胸前,以白麻布从上捆到下。
捆尸缘由,是将死者恢复成原来出生时的状态,便于再生成人。
捆尸完毕,将其装入白麻布袋中,然后再装入一呈长方形的棺木中,棺上画有图画,盖上有圆形花纹,前后左右刻画着死者归宗的路线图和生前饲养的牛马家畜图,供死者享用。
停尸期间,亲友邻居都来吊丧,送上礼物。
主家则将客人送来的衣物挂在室内,并悬挂死者子女送的名叫“达珠”的开路经,其上标明了死者寻找祖先的路线。
普米人死了实行火葬,火葬的日期由巫师选定。
每个村寨都有一个火葬场,事前在火葬场准备好烧尸的木柴,将其搭成房屋的形状,中间堆入松明。
送葬那天的鸡鸣时,就开始为死者举行宗教仪式,请来的喇嘛和韩规首先要到火葬场念经。
然后送葬的队伍便出发,最前头由一人牵马引路,一人拿着火把,一人拿着送魂路线图,四人抬着棺木跟随其后,最后面是送丧的亲属。
到了烧尸场把尸体从棺木中取出,架在柴堆上,棺木也拆散放在一起焚烧。
烧尸时,首先由喇嘛从四角点燃,然后由烧尸人负责焚烧,母系制地区是由一母系血缘的两个男子担任,父系制地区是由男方家族中的两个男子烧尸。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普米族节日普米族传统节日习俗有哪些导语:大过年:是普米族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之一,一般从腊月二十九祭祖先、吃年饭到正月初七过完人的生日为止,要七八天时间。
大年初一早上,老人大过年:是普米族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之一,一般从腊月二十九祭祖先、吃年饭到正月初七过完人的生日为止,要七八天时间。
大年初一早上,老人要向宗巴拉(神台)烧香祈祷,祭祀祖先。
凡年满十三周岁的男女儿童,要举行“穿裤子”、“穿裙子”成年礼仪式。
除此外,还有上山打猎、绕山放牧、玩磨秋、祭山神、跳锅庄等活动。
吃完除夕团圆饭后,年满13岁的男孩子、女孩子,按性别各聚一处,通宵狂欢。
待东方发白,各自回到自己家中,由家里人为他们举行“穿裤子”或“穿裙子”成丁仪式。
澜沧江畔的普米族在如果是女孩,她便走到火塘右前方的“女柱”旁,双脚分别踩在猪膘和粮食袋上,猪膘象征财富,粮袋象征丰收;右手拿耳环、串珠等首饰,左手拿麻纱、麻布等日用品,象征妇女有物质享受的权利和承担家庭劳动的义务。
接着母亲把女孩的麻布长衫脱下,换上短衣,穿上百褶裙,系上一条绣花腰带。
如果是男孩,他便走到火塘左前方的“男柱”旁,双脚踩在猪膘和粮食袋上,右手握尖刀,左手拿银元,银元象征财富,尖刀象征勇敢。
然后由舅父把男孩的麻布长衫脱下,换上短衣,穿上长裤,系上一根腰带。
仪式过后,这些男孩、女孩才算长大成人,才有资格参加正式的社交活动。
端阳节:每到农历四月初五,普米家便打开用新麦酿就的酒坛,咂出苏理玛,过尝新节。
除自家畅饮外,还分别送给亲友尝新。
端阳节这天,孩子们穿着盛装,到野外采来各种鲜花,插在屋里屋外,显得十分美丽。
然后全家老少围坐在火塘边吃种类食品。
生活常识分享。
普米族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普米族的传统风俗习惯服饰根据普米族古老的习俗,普米族儿童在十三岁以前不分性别,全穿一件右襟麻布长衫,女孩发饰前留一辫,上拴红绿料珠,男孩则在头部的前边和左右各留一辩,不佩珠。
十三岁成丁礼以后才改穿衣裤、衣裙式短装,转为成年人装束;普米族成年男子发服装各地基本相同,上穿麻布短衣,下穿宽大长裤,外罩长衫,束腰带。
普米族妇女多留长发并以发辫粗大为美,喜欢用牦牛尾和丝线编入发辫之中,盘于头顶,外包黑布包头;宁蒗地区的普米族妇女多穿束腰、多褶的长裙,在裙子的中间,通常都横绣一道红色彩线。
她们说这是祖先迁移的路线,人死了以后需沿这条路线去寻找自己的归宿,否则就回不了老家。
男女无论衣式如何,均外着羊皮坎肩或披肩。
饮食习俗普米族以玉米为主食,间食大米、小麦、青稞、荞子、洋芋等。
玉米的食用方法是先将玉米用石磨磨成粉,用筛子去玉米壳层,分成三种食用,壳层一般作家畜饲料,较粗玉米碎粒,可拌入大米一起煮吃,也可先用锅煮成粥,再将细面拌进用锅烧煮食用。
玉米面还可以煮甜酒、蒸粑粑,玉米还用来制作酥理玛酒、做糌粑炒面等熟食。
普米族一般习惯日食三餐。
早餐多吃面食点心,喝酥油茶或盐茶,中午和晚上为正餐,多以玉米为主食。
常用煮、蒸、烧、烘烤等方法制作米饭、烤饼、面片、面条等。
普米族的日常蔬菜种类繁多,有南瓜、茄子、西红柿、辣椒、韭菜、萝卜、蔓菁、青菜、大葱,此外还经常采集木耳、香菌(香菇)、蕨菜苦菜花、花椒等。
普米族普遍以饲养的畜禽为其肉食来源。
常见的有猪、牛、羊肉,并能制作酥油、乳饼等乳制品。
肉类多煮食和烤食,不习惯炒食。
普米族擅长用风腌办法把猪肉制成猪膘肉或腊肉,以琵琶肉最为驰名。
其制作方法是:将宰后的生猪掏去内脏,抽去所有的骨头,用盐巴和花椒撒在猪腹内,然后把猪腹缝合,风腌起来,就成了一头完整的腊猪,它的外形很象琵琶,因此也叫“琵琶肉”,这是招待客人的上品。
平时狩猎归来,也经常能吃到黑熊、野猪、獐子、鹿子、岩羊、雉鸡等野味,肉食多好煮吃和烤吃,不习惯炒吃。
普米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民间习俗活动普米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他们有着自己民族的民风民俗,并且也有着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那么普米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呢?又有哪些民间习俗活动呢?接下来就跟随本期的少数民族的节日一起来看看吧!普米族的传统节日小天地神灵的祭祀过去普米族民间每隔三年一年举行一次较大的小天地神灵的祭祀活动(有的在农历三月初二,有的在十月初八)由全民族或全寨共同举行。
届时每两户献一头牛,一户献一只羊(以白羊为贵)。
祭日当天的拂晓,先把屠宰的牛、羊头蹄心肝供奉诸路天神之前,日出后,开始诵经,祭典有时持续三个月,现已不多见。
转山会云南省兰坪、宁蒗县普米族民间传统节日。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举行,节期一天。
届时,兰坪普米族群众请巫师到家中念经,供上祭品祭祖。
宁蒗普米族要到狮子山拜干木女神,祭品有水、牛奶和美酒,众人在寨中长者主持下,对着干木女神再叩头。
祭祀仪式完毕,还要举行射弩,摔跤和爬山等文体活动。
青年男女随后或沿着狮子山游玩,或进行社交活动,在集会中结识伴侣。
来去沿途,不论遇到的是熟人与否,都要热情祝愿问好,男人将携带糖果赠以对方,女人们则赠之以甜酒瓜果。
下山时,众人唱着山歌,从另外一条路转回,不能走原路。
在普米族的传说中,每年农历的七月十五,各地的山神都要集中到一个叫“甲双巴拉”的山神那儿去打赌,如果哪个地方的山神赌赢,哪个地方的百姓就会丰衣足食;如果赌输了,这个地方的村寨就不得安宁了。
为使本地山神能够取胜,当日人们一大早就上山烧香磕头,护送山神去打赌,祝贺山神凯旋而归,由此形成了普米族的传统节日――转山会。
尝新节每当大小春收获季节,普米族要举行“尝新节”。
就是家家都把新打来的粮食,先酿一坛美酒,并煮新米饭(或做荞麦耙耙),敬供灶神,祭相祖先,人们才开始用新粮。
当天还宰鸡杀羊,煮琵琶肉,宴请亲友,庆祝丰收。
普米族在“尝新节”和过年时要给狗喂饭团。
丽江普米族儿童取名和举行“入社”仪式时,也须向狗磕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