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列传
- 格式:doc
- 大小:9.60 KB
- 文档页数:5
管仲的文言文1.《管仲列传》(节选自《史记》)1.原文: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鲍叔遂进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我时不利也。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我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2.注释:1.颍上:颍水之滨。
2.游:交往。
3.进:推荐。
4.任政:执掌政事。
5.以霸:因此称霸。
6.九合诸侯:多次会合诸侯。
“九”,表示多次。
7.一匡天下:使天下归正。
指齐桓公在管仲辅佐下,多次会盟诸侯,使混乱的天下走上正轨。
8.贾(gǔ):做买卖。
9.见逐于君:被君主免职。
“见…… 于”,表被动。
10.走:逃跑。
11.死之:为公子纠而死。
12.幽囚:被囚禁。
13.多:赞美。
3.译文: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
他年轻的时候,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贤明、有才干。
管仲家贫,经常占鲍叔牙的便宜,但鲍叔牙始终很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
不久,鲍叔牙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
等到小白即位,立为齐桓公以后,公子纠被杀,管仲也被囚禁。
鲍叔牙于是向齐桓公推荐管仲。
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归正于一,这都是管仲的智谋。
管仲说:“我当初贫困的时候,曾经和鲍叔牙一起做生意,分财利时自己总是多要一些,鲍叔牙并不认为我贪财,而是知道我家里贫穷。
管仲列传原文及译文管仲列传原文及译文原文: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鲍叔遂进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3)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4),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遇时。
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
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
”故论卑而易行。
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贵轻重,慎权衡。
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
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
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
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
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
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
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
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
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
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
弗谢,入闺。
久之,越石父请绝。
晏子惧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缌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
《史记》——《管仲列传》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交往),鲍叔知其贤(才能)。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始终)善遇(对待)之,不以为言(不把这种)。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及(等到)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鲍叔遂进(推荐)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霸业因此得以成功),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管仲之谋也.管仲,又名夷吾,颍上人。
青年时经常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知道他有贤才。
管仲家境贫困,常常欺骗鲍叔,鲍叔却一直很好地待他,不将这事声张出去。
后来鲍叔服事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服事公子纠。
到了小白立为桓公的时候,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
鲍叔就向桓公保荐管仲。
管仲被录用以后,在齐国掌理政事,齐桓公因此而称霸,多次会合诸侯,匡救天下,都是管仲的谋略。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经商),分财利多自与(自己拿),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被君主免职),鲍叔不以我为不肖(没有才干),知我不遭时(没有遇到好时机)也。
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为他而死),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知道我不拘泥于小节,而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为羞耻)。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仲说:“当初我贫困的时候,曾经同鲍叔一道做买卖,分财利往往自己多得,而鲍叔不将我看成贪心汉,他知道我贫穷。
我曾经替鲍叔出谋办事,结果事情给弄得更加困窘和无法收拾,而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
我曾经三次做官又三次被国君斥退,鲍叔不拿我当无能之人看待,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运。
我曾经三次打仗三次退却,鲍叔不认为我是胆小鬼,他知道我家中还有老母。
公子纠争王位失败之后,我的同事召忽为此自杀,而我被关在深牢中忍辱苟活,鲍叔不认为我无耻,他知道我不会为失小节而羞,却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
管仲列传管仲(字夷吾)是颍上人。
年轻时经常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有才能。
管仲家里穷、处境艰难,常常欺负鲍叔牙,但鲍叔牙始终与他友好相处,不把这类事对外人说。
后来鲍叔牙追随齐国公子小白,而管仲则追随公子纠。
等到小白登位做了国君(即桓公),公子纠死了,管仲被囚禁。
鲍叔牙就向国君推荐管仲。
管仲被任用之后,在齐国施政,齐桓公因他的辅佐而称霸,多次召集诸侯会盟,完全控制了天下,这全靠管仲的谋划。
管仲说:“我原先不得志时,曾经同鲍叔牙一道经商,分财分利时经常自己多拿,他不认为我贪财,知道我是贫穷所致。
我曾经替鲍叔牙出谋划策却使他处境更加艰难,他不认为我愚笨,知道时运有不利的时候。
我曾经多次从政却总是被国君贬斥,他不认为我没有才能,知道我没有遇到机遇。
我曾经多次作战多次逃跑,他不认为我胆小,知道我是因为家有老母。
公子纠争夺君位失败,追随他的召忽为此自杀,而我却选择被囚受辱,鲍叔牙不认为我无耻,知道我是不在意小节而忧虑功名不能天下显赫。
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子。
”管仲做了宰相,在齐国执政,依据远在海边的小小齐国,发展贸易,积累财富,积蓄国力,壮大军事力量,使执政者与平民百姓同心同德。
他的主张是:“人们家中财物充足了就会讲究礼义道德,丰衣足食后就会关注荣辱的取舍,执政者按法度办事就能使六亲团结起来。
礼义廉耻如果不能成为社会共识,国家就会灭亡。
下达的政令应当像水流的源头一样,必须能顺民心、合民意。
”所以,他的主张平易近人而容易实施。
人们想做的,他就趁机提倡,人们认为不好的,他就顺应着革除掉。
他施政时,善于将灾害转变为好事,把失败转化为成功。
他十分重视荣辱的选择,慎重地选择得失利弊。
桓公偷袭蔡国,实际情况是桓公怨恨少姬,但管仲却借此机会讨伐楚国,责备楚国不向周王室进贡包茅。
实际情况是桓公侵伐山戎,但管仲借此机会敦促燕国恢复召公时的政治。
于柯会盟后,桓公想毁约,背弃与曹沫的约定,管仲却因势利导设法使桓公履行了自己的承诺。
管仲列传原⽂及译⽂管仲列传原⽂及译⽂ 《管晏列传》是管仲、晏婴⼆⼈的合传,全传前半部分写管仲,后半部分写晏婴,⼆⼈不交叉;最后是司马迁对⼆⼈的赞词。
本⽂节选的即是传中写管仲的主要内容。
下⾯⼩编整理了管仲列传原⽂及译⽂,供⼤家参考! 《管仲列传》原⽂: 管仲夷吾者,颍上⼈也。
少时常与鲍叔⽛游,鲍叔知其贤。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
已⽽鲍叔事齐公⼦⼩⽩,管仲事公⼦纠。
及⼩⽩⽴为桓公,公⼦纠死,管仲囚焉。
鲍叔遂进管仲。
管仲既⽤,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3)合诸侯,⼀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4),分财利多⾃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吾尝为鲍叔谋事⽽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遇时。
吾尝三战三⾛,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母也。
公⼦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耻,知我不羞⼩节⽽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我者⽗母,知我者鲍⼦也。
” 鲍叔既进管仲,以⾝下之。
⼦孙世禄于齐,有封⾢者⼗余世,常为名⼤夫。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多鲍叔能知⼈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
故其称⽈:“仓廪实⽽知礼节,⾐⾷⾜⽽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下令如流⽔之原,令顺民⼼。
”故论卑⽽易⾏。
俗之所欲,因⽽予之;俗之所否,因⽽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为福,转败⽽为功。
贵轻重,慎权衡。
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伐楚,责包茅不⼊贡于周室。
桓公实北征⼭戎,⽽管仲因⽽令燕修召公之政。
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故⽈:“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不以为侈。
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
后百余年⽽有晏⼦焉。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也。
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重于齐。
既相齐,⾷不重⾁,妾不⾐帛。
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语不及之,即危⾏。
管仲列传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交往),鲍叔知其贤〔才能〕。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始终〕善遇〔对待〕之,不以为言〔不把这种〕。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及〔等到〕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鲍叔遂进〔推荐〕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霸业因此得以成功〕,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管仲之谋也.管仲,又名夷吾,颍上人。
青年时经常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知道他有贤才。
管仲家境贫困,常常欺骗鲍叔,鲍叔却一直很好地待他,不将这事声张出去。
后来鲍叔服事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服事公子纠。
到了小白立为桓公的时候,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
鲍叔就向桓公保荐管仲。
管仲被录用以后,在齐国掌理政事,齐桓公因此而称霸,屡次会合诸侯,匡救天下,都是管仲的谋略。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经商〕,分财利多自与〔自己拿〕,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被君主免职〕,鲍叔不以我为不肖〔没有才干〕,知我不遭时〔没有遇到好时机〕也。
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为他而死),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知道我不拘泥于小节,而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为羞耻)。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仲说:“当初我贫困的时候,曾经同鲍叔一道做买卖,分财利往往自己多得,而鲍叔不将我看成贪心汉,他知道我贫穷。
我曾经替鲍叔出谋办事,结果事情给弄得更加困窘和无法收拾,而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
我曾经三次做官又三次被国君斥退,鲍叔不拿我当无能之人对待,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运。
我曾经三次打仗三次退却,鲍叔不认为我是胆小鬼,他知道我家中还有老母。
公子纠争王位失败之后,我的同事召忽为此自杀,而我被关在深牢中忍辱苟活,鲍叔不认为我无耻,他知道我不会为失小节而羞,却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
管仲列传文言知识点管仲列传翻译知识点整理管仲列传文言知识点:管仲列传出处西汉司马迁著。
*是《史记管晏列传》中有关管仲的部分。
《管晏列传》是管仲、晏婴二人的合传,全传前半部分写管仲,后半部分写晏婴,二人不交叉;最后是司马迁对二人的赞词。
*节选的即是传中写管仲的主要内容。
管仲列传文言知识点:管仲列传原文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鲍叔遂进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子孙世禄於齐,有封邑者十馀世,常为名大夫。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
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
”故论卑而易行。
俗之所欲,因而与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贵轻重,慎权衡。
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
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
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岂管仲之谓乎?管仲列传文言知识点:管仲列传翻译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
《管仲列传》教案【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本文,积累文言基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疏通文意,全面把握管仲从政成功的原因。
3.观其事见其为人,感受“管鲍之交”的真谛,体会管仲可贵的为人品格。
【知识小网吧】(一)背景介绍春秋初期,齐国渐渐强大,但由于发生内乱,齐襄公被杀,公子小白在鲍叔牙的辅佐下逃奔到菖国,公子纠在管仲的辅佐下逃奔到鲁国,以躲避本国的政治争斗。
齐国内部安定后,一时没有国君,于是两位公子都急于回国做齐国君主。
管仲和鲍叔牙本是很要好的朋友,但是现在都很想辅佐他们各自的主人夺得齐国国君的位子。
双方发生矛盾,管仲率鲁国军队阻拦鲍叔牙和公子小白,暗中射杀小白,但只射中了衣带钩。
小白假装中箭身亡,扑倒在车上。
管仲以为小白死了,立即送信给公子纠。
正急匆匆奔向齐都的公子纠听后,觉得没有人再和自己争位了,于是不慌不忙地走着。
结果公子小白迅速赶到临淄,当上了国君,就是后来的齐桓公。
他立即发兵迎击公子纠,鲁国迫于齐国压力,杀死公于纠,把管仲囚押起来,送回齐国治罪。
齐桓公本来恨透了管仲.一定要亲手杀死他才解恨。
但鲍叔牙劝他说:“管仲才华横溢,举国无双,您要想称霸诸侯,非管仲不可。
如果重用他,他一定能为齐国成就一番大事业。
”齐桓公听从了他。
管仲在鲁国,听说齐国叫鲁国把他押回去,而没有象公子纠那样被杀,心想大概是鲍叔牙在齐桓公面前推荐了他。
果然,刚进齐境,鲍叔牙就来迎接。
到了临淄,齐桓公拜他为相国,地位还在鲍叔牙之上。
管仲感叹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二)管仲其人管仲是春秋初期杰出的政治家,他的政绩,历史上一直被人们称道。
他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进行过一系列改革,使齐国数年之内,国富兵强;他以“尊王攘夷”相号召,辅佐齐桓公获得“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春秋首霸地位。
所谓“尊王攘夷”旗号,即救邢存卫援燕,率各国诸侯抵抗戎狄族侵扰,为保卫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免受落后部族的掠夺和蹂躏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管仲是继周公之后中国最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
孔子称之以“仁”,梁启超誉之为“中国之最大的政治家”、“学术思想界一巨子”。
【导学练习】(一)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颍()上鲍()叔牙召()忽仓廪()与俗同好恶()匡()救其恶()齐桓()公(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不以为言2.齐桓公以霸3.鲍叔不以我为怯4.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5.桓公实怒少姬6.故论卑而易行7.四维不张8.俗之所否,因而去之9.管仲因而令修召公之政10.以区区之齐在海滨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三)指出下列句式特点1.公子纠死,管仲囚焉2.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3.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4.分财利多自与5.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6.岂管仲之谓乎?(四)指出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的用法并解释1.齐桓公以霸2.召忽死之3.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4.仲既任政相齐5.南袭蔡6.管仲因而信之7.然孔子小之(五)翻译下列各句1.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2.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3.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
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4.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
【教学过程】一、课文导入朋友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因为人们总是渴望心灵的沟通和精神的交流。
有人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可见知已难得啊。
所以历史上结为刎颈之交的廉颇和蔺相如才会世代为人们所称道;高山流水谢知音的伯牙和钟子期才会世代为人们所仰慕;而这幅楹联“相桓公一匡天下,交叔牙万古高风”。
横批为“挚交千古”(图片展示)的主角春秋时期的管仲,和友人鲍叔牙的故事,也留下了一段让人津津乐道的佳话,后世称为“管鲍之交”。
并且将它定格为成语,成为“亲密无间、彼此信任的好朋友”的代名词。
二、研习文本1.“相桓公一匡天下”——管仲任齐国宰相,辅佐齐桓公最终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中最强大的国家,他取得了哪些显著政绩呢?(1)文中主要在哪几节集中介绍了?明确:3、4两节(2)课前已布置同学们预习本文,我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3、4节,注意字词的读音及语句的停顿(适当点评)(3)研读第三、四节我们首先看看有没有疑难字词不能解决的,请同学们举手质疑。
下面我来检查大家的预习工作做得怎么样。
(投影字词,进行检查)【以区区之齐在海滨】依据小小的【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富国强兵】使动词【通货积财】发展贸易,积累财富。
【与俗同好恶】使执政者与平民百姓同心同德。
【论卑】政令平易。
【四维不张】提倡宣扬【因而予之】就趁机管仲整顿齐国内政,力行改革,将国家分为五属,设置各级官吏,并实行军事编制,训练士卒。
建立选拔人材的制度。
主张按土地好坏分等征税。
发展盐铁业,铸造货币,调剂物价,使齐国富强。
★第三段表现了哪些显著政绩?(用文中的话回答)明确: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
令顺民心——论卑而易行【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贵轻重,慎权衡。
】就趁机成为形容词做意动词形容词做动词本节中还有几处“因而”与此意思一样?(从文中找出原句)a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郑”是说少姬(即蔡姬)曾荡舟戏弄桓公,制止不听,因怒,遣送回国。
蔡君将其改嫁,所以桓公怒而攻蔡。
成语】“风马牛不相及”比喻事物彼此之间毫不相干。
《左传•僖公四年》:“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
楚子使与师言:‘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
’”b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桓公实北征山戎【注解】桓公伐燕《史记•齐太公世家》:齐桓公二十三年(前663),山戎(北狄)伐燕,燕告急于齐,桓公因伐山戎,至于孤竹而还。
燕庄公送桓公进入齐境。
桓公说:“非天子,诸候相送不出境,吾不可以无礼于燕。
”于是分沟割燕君所至之地与燕,并让燕君重修召公之政,纳贡于周。
“修召公之政”恢复召公的政治。
召公,燕国的始祖,他治国深得民心。
【成语】老马识途《韩非子•说林上》:“管仲、隰(xī)朋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
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老马认识道路。
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个方面起指引的作用。
c管仲因而信之——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典故】曹沫之约《史记•齐太公世家》:齐桓公五年(前681),伐鲁,鲁将曹沫三战三败,鲁庄公请献遂邑求和,桓公许,与鲁会柯而盟。
将盟,曹沫以匕首劫持桓公于坛上,威胁桓公归还“鲁之侵地”,桓公先是被迫答应,继而“欲无与鲁地而杀曹沫。
”这时,管仲劝桓公不要图一时“小快”而“弃信”于诸候,失天下之援”。
于是尽“与曹沫三败所亡地于鲁”。
“诸候闻之,皆信齐而欲附焉”。
★第四段表现了哪些显著政绩?明确:因势利导。
2.管仲辅佐齐桓公励志改革、富国强兵、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的丰功伟业和他的民为邦本、礼法并用、通商惠贾、开放务实的深邃思想,赢得了世人的讴歌和后人的礼赞。
管仲能取得从政的极大成功,原因有哪些?(1)管仲有才干(三、四两节充分体现)(2)只有才干不行,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才被埋没,管仲很幸运,他遇到了伯乐,那么这个伯乐是谁?(鲍叔)鲍叔个怎样的人呢?《史记•管仲列传》:“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子孙世禄于齐①,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②。
”①世禄:世代享受俸禄。
②多:推重,赞美。
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才干,反而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鲍子因其贤而荐之,世人因其知贤而赞之。
《管子•大匡》载:桓公三年,桓公因不听管仲规谏而举兵伐宋,结果败北而归,于是要管仲在国内加强军备。
管仲说:“不这样的话,齐国就危险了!”鲍叔牙亦谏曰:“公必用夷吾之言!”在关键时刻,鲍叔牙支持了管仲。
桓公五年,宋伐杞,桓公欲举兵救杞伐宋,管仲不同意这样做。
当桓公征求鲍叔牙意见时,他毫不含糊地说:“君行夷吾之言!”鲍叔牙再次支持了管仲。
管鲍总是息息相通,心心相印,在人生的旅途上,携手而行。
”开始上课时我们看到的那幅对联的下联“交叔牙万古高风”,正是对他们深厚友谊的高度概括。
现在有【成语】管鲍分金管鲍之交人们用“管鲍分金”比喻情谊深厚,相知相悉;用“管鲍之交”来表示知心朋友。
唐代杜甫的《贫交行》里就有这个典故:“君不见管鲍贫时交,只道今人弃如土。
”文中主要在哪几节集中介绍了他们之间的交往呢?明确:1、2两节我请两位同学分别再朗读这两节(适当点评)最后一句(“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感情还不够,应该包含怎样的情感和语气呢?我们先看看书上P69“这是对真挚友情的礼赞”,这种情感体现在文中哪些地方?(用文中原句回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鲍叔遂进管仲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
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典故】召忽,春秋时齐国人。
少负才名,胸有大志,喜研军国治理之术,但不得志。
齐襄公时,公子纠慕其才华和谋略,聘为师傅,终日伴读讲史不倦。
齐国内乱,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争位,小白夺取王位,即齐桓公。
桓公即位,派人杀了公子纠,当时公子纠身边近臣是召忽和管仲。
召忽对公子纠忠心耿耿,誓不与桓公为伍,拔剑自刎,以身殉主。
管仲则回到齐国当了宰相。
这段排比是管仲身为齐国宰相时,回忆鲍叔牙对自己的深知和理解,管仲十分动情,突出了鲍叔牙的大度和“知己”,饱含着对鲍叔牙的感激,洋溢着对真挚友情的礼赞。
知己之人、知遇之情的难能可贵。
因此,我们一起读一读最后一句,看看能不能把这种情感真实地表现出来。
有了鲍叔的举荐和自己本身的才能,就一定可以担任齐国宰相吗?要知道他曾经想致齐桓公于死地的。
(3)君臣知遇之恩。
齐桓公是一个知人善任,用人不疑的君王。
他即位后,不计前嫌,任用曾箭射自己的管仲为相,诚心接纳管仲之计谋。
后来有人進谗言,中伤管仲,齐桓公不仅加以驳斥,而且对管仲更加信任,尊为“仲父”,明确“国有大政先告仲父,次及寡人,有所施行,一凭仲父裁决”。
这样,使得管仲能够施展他的聪明才智,作出一番事业。
在君权至上的时代,积极用世的士人想要有所作为,成就非凡事业,关键更在于君主的知与不知、用与不用。
桓公宽宏大量,不计前嫌,忘却一箭之仇,深知管仲才干而委之以重任,并且虚心纳谏,而管仲也真能洞悉桓公的心性,勇于进谏,多方劝说,以端正桓公的言行。
桓公、管仲二人堪称互为知己,君臣之间的遇合成就了显赫的霸业。
风云际会——比喻有才能之士遭逢时会;也比喻君臣际遇。
【典故】桓公拜相我有五个方面不如管夷吾:宽惠爱民,我不如他;治国不失权柄,我不如他;忠信以交好诸侯,我不如他;制定礼仪以示范于四方,我不如他;披甲击鼓,立于军门,使百姓勇气倍增,我不如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