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櫆《游三游洞记》全文翻译
- 格式:docx
- 大小:23.20 KB
- 文档页数:4
古诗游三游洞记翻译赏析文言文《游三游洞记》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出夷陵州治,西北陆行二十里,濒大江之左,所谓下牢之关也。
路狭不可行,舍舆登舟。
舟行里许,闻水声汤汤,出于两崖之间。
复舍舟登陆,循仄径曲折以上。
穷山之巅,则又自上缒危滑以下。
其下地渐平,有大石覆压当道,乃伛俯径石腹以出。
出则豁然平旷,而石洞穹起,高六十余尺,广可十二丈。
二石柱屹立其口,分为三门,如三楹之室焉。
中室如堂,右室如厨,左室如别馆。
其中一石,乳而下垂,扣之,其声如钟。
而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
其地石杂以土,撞之则逢逢然鼓音。
背有石如床者,可坐。
予与二三子浩歌其间,其声轰然,如钟磬助之响者。
下视深溪,水声泠然出地底。
溪之外翠壁千寻,其下有径,薪采者行歌,缕缕不绝焉。
昔白乐天自江州司马徙为忠州刺史,而元微之适自通州将北还,乐天携其弟知退,与微之会于夷陵,饮酒欢甚,留连不忍别去,因共游此洞,洞以此三人得名。
其后,欧阳永叔及黄鲁直二公皆以摈斥流离,相继而履其地,或为诗文以纪之。
予自顾而嘻,谁摈斥予乎?谁使予之流离而至于此乎?偕予而来者,学使陈公之子曰伯思、仲思。
予非陈公,虽欲至此无由,而陈公以守其官未能至,然则其至也,其又有幸有不幸邪? 夫乐天、微之辈,世俗之所谓伟人,能赫然取名位于一时,故凡其足迹所经,皆有以传于后世,而地得因人以显。
若予者,虽其穷幽陟险,与虫鸟之适去适来何异?虽然,山川之胜,使其生于通者大邑,则好游者踵相接也;顾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区,美好不外见,而人亦无以亲炙其光。
呜呼!此岂一人之不幸也哉?【注释】(1)薪采者行歌:樵夫们唱着歌(2)白乐天:白居易,乐天是他的字(3)元微之:元稹,微之是他的字(4)知退:白行简的字。
(5)欧阳永叔:欧阳修,永叔是他的字(6)黄鲁直:黄庭坚,鲁直是他的字。
【翻译】从夷陵州的州府出发,向西北方向的走陆路二十里,在江的北岸,就是下牢关了。
路很窄,走不了,便下了车,上了船。
青岛游记文言文1. 游记类文言文永州八记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自余为僇人,居是州。
恒惴栗。
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觉而起,起而归。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上。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心凝形式,与万化冥合。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
钻鉧潭记钻鉧潭,在西山西。
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东流;其颠委势峻,荡击益暴,啮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流沫成轮,然后徐行。
其清而平者,且十亩。
有树环焉,有泉悬焉。
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游也,一旦款门来告曰:“不胜官租、私券之委积,既芟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贸财以缓祸。
”予乐而如其言。
则崇其台,延其槛,行其泉于高者而坠之潭,有声潀然。
尤与中秋观月为宜,于以见天之高,气之迥。
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钻鉧潭西小丘记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有得钻鉧潭。
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
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
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
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
”问其价,曰:“止四百。
”余怜而售之。
李深源、元克已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
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2011年高考文言文翻译及文言文分析与综合大集训2二、阅读下文,完成第3—4题。
齐桓公出猎,逐鹿而走,入山谷之中,见一老公而问之曰:“是为何谷?”对曰:“为愚公之谷。
”桓公曰:“何故?”对曰:“以臣名之。
”桓公曰:“今视公之仪状,非愚人也,何为以公名之?”对曰:“臣请陈之:臣故畜牸牛①,生子而大,卖之而买驹。
少年曰:‘牛不能生马。
’遂持驹去。
傍邻闻之,以臣为愚,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
”桓公曰:“公诚愚矣!夫何为而与之?”桓公遂归。
明日朝,以告管仲,管仲正衿再拜曰:“此夷吾②之过也。
使尧在上,咎繇③为理,安有取人之驹者乎?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
公知狱讼之不正,故与之耳。
请退而修政。
”孔子曰:“弟子记之,桓公霸君也,管仲贤佐也,犹有以智为愚者也,况不及桓公、管仲者也!”[注]①牸牛:母牛。
②夷吾;即管仲。
③咎繇:人名,法官。
3.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以臣名之名( ) (2)臣故畜牸牛畜( )(3)公诚愚矣诚( ) (4)管仲正衿再拜曰正( )[解析] (1)命名(2)养(3)确实(或:真)(4)使……正(或:整理好)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使尧在上,咎繇为理,安有取人之驹者乎?(2)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
[解析](1)假使尧在上主政,咎繇当法官,怎么会有夺人马驹的呢?(重点词:“使”“理”“安”,兼顾全句)(2)如果有人像这个老人—样被欺负,也—定不会给他马驹的。
(重点词:“见”“暴”“与”,兼顾全句)三、阅读下文,完成第5-6题。
鞠咏为进士,以文学受知于王公化基。
及王公知杭州,咏擢第,释褐为大理评事,知杭州仁和县。
将之官,先以书及所作诗寄王公,以谢平昔奖进,今复为吏,得以文字相乐之意。
王公不答。
及至任,略不加礼,课其职事甚急。
鞠大失所望。
于是不复冀其相知,而专修吏干矣。
其后,王公入为参知政事,首以咏荐。
人或问其故,答曰:"鞠咏之才,不患不达。
所忧者气峻而骄,我故抑之,以成其德耳。
《游千山记》原文及翻译译文1、《游千山记》原文及翻译译文《游千山记》原文及翻译程启充游千山记程启充①千山在辽阳城南六十里,秀峰叠嶂,绵亘数百里。
东引瓯脱②,南抱辽阳,蓊郁而时有佳气。
予丙申迁盖州,道出辽阳,乃与同志徐、刘二子游焉。
南折入山,数里,抵祖越寺。
路颇峻,稍憩于寺之禅堂,乃登万佛阁。
阁在山半,缘崖旋转,越飞梁而入。
凭栏四望,天风泠然,因宿于寺。
时戊子日也,循东山,望螺峰,附太极石,入岩涧。
俯看万佛阁,已在下方矣。
自一览亭迤西而北,入龙泉寺。
晡时,往香岩寺,乱溪而东,岩壑窈窕。
明晨,寺僧设斋,乃行,憩大树下。
人境空寂翛然,有遗世之想。
东峰危险,徐、刘二子浮白③引满,其间适有吹笳者,声振林樾,闻之愀然。
自龙泉至此,二十余里,陡绝洿陷,悬崖怪石,后先相倚,抚孤山,瞰深壑,奇花异卉,杂然如绣。
翼日,晴霁,登中峰,顾瞻京国,远眺荒徼,山海混茫无际。
数息,抵仙人台,峭壁断崖,北隅以木梯登望之,股栗。
健者匍匐而上,有石枰,九仙环弈焉。
自仙人台寻中会寺,入溪,穿石,荆棘塞路,不可杖,径仅容双趾。
以匹布缚胸使人从后挽之扶滕侧足盘跚而步危甚刘子先之徐子与余相去数步,摘山花以诗赠余,余亦倚声和之。
坐石上,一老进麦饼。
值饥,食之厌,问其姓氏,笑而不答,乃至寺。
行几二十里,因惫,坐僧房。
久之,乃自中会反祖越。
回望诸峰,如在天上矣。
兹山之胜,弘润秀丽,磅礴盘结,不可殚述。
使在中州,当与五岳等;僻在东隅,高人、游士罕至焉。
物理之幸不幸,何如也?昔柳州山水以子厚显,予之劣陋,弗克传其胜,姑撮其大概如此。
(选自《古今图书集成·山川典》,有删改)【注】①程启充,明代正德进士,曾任御史、江西按察使,后被人诬告,贬戍抚顺、盖州等处十六年。
②瓯脱:泛指边界。
③浮白:满饮。
译文:千山位于辽阳城南面六十里,秀丽的山峰重重叠叠,延绵数百里。
东边与边界接壤,南边环绕辽阳城,草木茂盛并且常常有好景致。
我在丙申年间被贬盖州,取道辽阳,于是和志趣相投的徐、刘二人游览千山。
刘大櫆《游大慧寺记》原文及翻译译文《刘大櫆《游大慧寺记》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刘大櫆《游大慧寺记》原文及翻译译文刘大櫆《游大慧寺记》原文及翻译刘大櫆原文:余客居京师无事,间从友人薄游京城之外,而环城之四野,往有佛寺,宏阔壮丽,奇伟不可胜计。
询之,皆阉人之葬地出。
阉人既卜葬开此,乃更创立大寺于其旁,使浮屠①者居之,以为其守冢之人。
而其内又必请于中朝之贵人,自公辅以上有名当世者为文,而刻石以记之。
出西直门过高粱之桥,西北行三里许,其地为宛平香山之畏吾村,有寺曰大慧。
自远瞻之,高出松栝之表,其中堂有大佛,长五丈余,土人亦呼为“大佛寺”云,盖明正德中,司礼太监张雄之所建也。
寺后积土成阜,累石为山,山阜之峻,下视平地殆数仞。
其石皆自吴之震泽舟载而舆致焉。
山石嵌空玲珑,登其石罅以望远,内见外,外不知有内。
寺左建佑圣观,而于土阜高平之处建真武祠,大学士李东阳②为文,立石祠门之外。
盖当是时,世宗方尚道术,阉人惧其寺之一旦毁为道院也。
故立道家之神祠于佛寺之中,而藉此以存寺。
寺之西,坟壤累累,而石人石兽,巍然夹待于前,大抵雄族亲之冢也。
夫使中朝之贵人为文,固若挟之以不得不作之势;而彼贵人者,亦逆俯首下气,承之以不敢不作之心。
天下未有不相知而可以挟之使必然者,原其初,必自中朝之贵人与宦寺有相知之旧。
夫以中朝之贵人而与宦寺有相知之旧,则彼其所以为贵人者,未必不出于宦寺之推引。
其不出于宦寺之推引,自我得之而何畏乎?彼推引不出于宦寺而甚良宦寺,则是惟恐宦寺之能为祸福于我,此孔子之所谓患得而患失也。
为人臣而患得患失,则其归且将无所不至。
且使患得而果可以得之,患失而果可以无失,吾亦安得而使其不患?乃患得患失矣而得失之权卒不可以操之自我我自得其为我而何必交欢于宦寺此余之三复碑文不能不为之长叹者也(选自清代刘大櫆《海峰先生文集》)【注】①浮屠:指僧人。
②李东阳:明朝诗人,至吏吏部尚书。
《游千山记》原文及翻译译文《《游千山记》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游千山记》原文及翻译译文《游千山记》原文及翻译程启充游千山记程启充①千山在辽阳城南六十里,秀峰叠嶂,绵亘数百里。
东引瓯脱②,南抱辽阳,蓊郁而时有佳气。
予丙申迁盖州,道出辽阳,乃与同志徐、刘二子游焉。
南折入山,数里,抵祖越寺。
路颇峻,稍憩于寺之禅堂,乃登万佛阁。
阁在山半,缘崖旋转,越飞梁而入。
凭栏四望,天风泠然,因宿于寺。
时戊子日也,循东山,望螺峰,附太极石,入岩涧。
俯看万佛阁,已在下方矣。
自一览亭迤西而北,入龙泉寺。
晡时,往香岩寺,乱溪而东,岩壑窈窕。
明晨,寺僧设斋,乃行,憩大树下。
人境空寂翛然,有遗世之想。
东峰危险,徐、刘二子浮白③引满,其间适有吹笳者,声振林樾,闻之愀然。
自龙泉至此,二十余里,陡绝洿陷,悬崖怪石,后先相倚,抚孤山,瞰深壑,奇花异卉,杂然如绣。
翼日,晴霁,登中峰,顾瞻京国,远眺荒徼,山海混茫无际。
数息,抵仙人台,峭壁断崖,北隅以木梯登望之,股栗。
健者匍匐而上,有石枰,九仙环弈焉。
自仙人台寻中会寺,入溪,穿石,荆棘塞路,不可杖,径仅容双趾。
以匹布缚胸使人从后挽之扶滕侧足盘跚而步危甚刘子先之徐子与余相去数步,摘山花以诗赠余,余亦倚声和之。
坐石上,一老进麦饼。
值饥,食之厌,问其姓氏,笑而不答,乃至寺。
行几二十里,因惫,坐僧房。
久之,乃自中会反祖越。
回望诸峰,如在天上矣。
兹山之胜,弘润秀丽,磅礴盘结,不可殚述。
使在中州,当与五岳等;僻在东隅,高人、游士罕至焉。
物理之幸不幸,何如也?昔柳州山水以子厚显,予之劣陋,弗克传其胜,姑撮其大概如此。
(选自《古今图书集成·山川典》,有删改)【注】①程启充,明代正德进士,曾任御史、江西按察使,后被人诬告,贬戍抚顺、盖州等处十六年。
②瓯脱:泛指边界。
③浮白:满饮。
译文:千山位于辽阳城南面六十里,秀丽的山峰重重叠叠,延绵数百里。
刘大櫆作品精选精练游三游洞记[清]刘大櫆出夷陵州治,西北陆行二十里,濒大江之左,所谓下牢之关也。
路狭不可行,舍舆登舟。
舟行里许,闻水声汤汤,出于两崖之间。
复舍舟登陆,循仄径曲以上。
穷山之巅,则又自上缒危滑以下。
其下地渐平,有大石覆压当道,乃伛俯径石腹以出。
出则豁然平旷,而石洞穹起,高六十余尺、广可十二丈。
二石柱屹立其口,分为三门,如三楹之室焉。
中室如堂,右室如厨,左室如别馆。
其中一石,乳而下垂,扣之,其声如钟。
而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
其地石杂以土,撞之则逄逄然鼓音。
背有石如床,可坐。
予与二三子浩歌其间,其声轰然,如钟磬助之响者。
下视深溪,水声涔然出地底。
溪之外,翠壁千寻,其下有径,薪采者行歌,缕缕不绝焉。
昔白乐天自江州司马徙为忠州刺史,而元微之①适自通州将北还,乐天携其弟知退①与微之会于夷陵,饮酒欢甚,留连不忍别去,因共游此洞,洞以此三人得名。
其后,欧阳永叔①及黄鲁直①二公皆以摈斥流离,相继而履其地,或为诗文以纪之。
予自顾而嘻,谁摈斥予乎?谁使予之流离至于此乎?偕予而来者,学使(官名;提督学政)陈公之子曰伯思、仲思。
予非陈公,虽欲至此无由,而陈公以守其官未能至。
然则其至也,其又有幸有不幸邪?夫乐天、微之辈,世俗之所谓伟人,能赫然取名位于一时,故凡其足迹所经,皆有以传于后世,而地得因人以显。
若予者,虽其穷幽徙险,与虫鸟之适②去适来何异?虽然,山川之胜,使其生于通都大邑,则好游者踵相接也。
顾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区,美好不外见,而人亦无以亲炙③其光。
呜呼!此岂一人之不幸也哉![注] ①元微之、知退、欧阳永叔、黄鲁直分别为元稹、白行简、欧阳修、黄庭坚。
②适:随处。
③亲炙:亲自领略。
(1)本文第二段是怎样描写三游洞景物特点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三游洞因何而得名?作者由此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从游者所见(视觉)所闻(听觉)来写,表现石洞触目皆石、高大空旷的特点。
古诗三游洞序翻译赏析文言文《三游洞序》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平淮西之明年冬[2],予自江州司马授忠州刺史[3],微之自通州司马授虢州长史[4]。
又明年春[5],各祗命之郡[6],与知退偕行[7]。
三月十日参会于夷陵[8]。
翌日[9],微之反桌送予至下牢戍[10]。
又翌日,将别未忍,引舟上下者久之[11]。
酒酣,闻石间泉声,因舍桌进[12],策步入缺岸。
初见石[13],如叠如削,其怪者如引臂[14],如垂幢[15]。
次见泉[16],如泻如洒,其奇者如悬练[17],如不绝线[18]。
遂相与维舟岩下[19],率仆夫芟芜刈翳[20],梯危缒滑[21],休而复上者凡四五焉[22]。
仰睇俯察[23],绝无人迹,但水石相薄[24],磷磷凿凿[25],跳珠溅玉[26],惊动耳目。
自未讫戌[27]爱不能去[28]。
俄而峡山昏黑[29],云破月出,光气含吐[30],互相明灭[31]。
昌荧玲珑[32],象生其中[33]。
虽有敏口[34],不能名状[35]。
既而,通夕不寐[36],迨旦将去,怜奇惜别,且叹且言。
知退曰:“斯境胜绝[37],天地间其有几乎?如之何府通津繇[38],岁代寂寥委置,罕有到者乎?”予曰:“借此喻彼[39],可为长太息者,岂独是哉,岂独是哉!”微之曰:“诚哉是言!矧吾人难相逢[40],斯境不易得。
今两偶于是[41],得无述乎[42]?请各赋古调诗二十韵[43],书于石壁。
”仍命予序而纪之[44]。
又以吾三人始游,故目为“三游洞”[45]。
洞在峡州上二十里北峰下,两崖相廞间[46]。
欲将来好事者知,故备书其事。
【注释】[1]三游洞:在今湖北宜昌西北,西陵峡口,长江北岸。
[2]平淮西:唐宪宗元和九年(814),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叛乱,宪宗派兵加以平定,元和十二年(817)攻入蔡州(今河南汝南),活捉吴元济。
平淮西之明年:即元和十三年(818)。
[3]“予自”句:白居易在元和九年(815),任太子左赞善大夫,因上疏请求捕杀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刺客,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四年后,即元和十三年(818),从江州司马任上改授忠州(四川忠县)刺史。
《刘大櫆.游三游洞记》阅读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出夷陵州治,西北陆行二十里,濒大江之左,所谓下牢之关也。
路狭不可行,舍舆登舟。
舟行里许,闻水声汤汤,出于两崖之间。
复舍舟登陆,循仄径曲折以上。
穷山之巅,则又自上缒危滑以下。
其下地渐平,有大石覆压当道,乃伛俯径石腹以出。
出则豁然平旷,而石洞穹起,高六十余尺,广可十二丈。
二石柱屹立其口,分为三门,如三楹之室焉。
中室如堂,右室如厨,左室如别馆。
其中一石,乳而下垂,扣之,其声如钟。
而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
其地石杂以土,撞之则逢逢然鼓音。
背有石如床者,可坐。
予与二三子浩歌其间,其声轰然,如钟磬助之响者。
下视深溪,水声泠然出地底。
溪之外翠壁千寻,其下有径,薪采者行歌,缕缕不绝焉。
昔白乐天自江州司马徙为忠州刺史,而元微之适自通州将北还,乐天携其弟知退,与微之会于夷陵,饮酒欢甚,留连不忍别去,因共游此洞,洞以此三人得名。
其后,欧阳永叔及黄鲁直二公皆以摈斥流离,相继而履其地,或为诗文以纪之。
予自顾而嘻,谁摈斥予乎?谁使予之流离而至于此乎?偕予而来者,学使陈公之子曰伯思、仲思。
予非陈公,虽欲至此无由,而陈公以守其官未能至,然则其至也,其又有幸有不幸邪?夫乐天、微之辈,世俗之所谓伟人,能赫然取名位于一时,故凡其足迹所经,皆有以传于后世,而地得因人以显。
若予者,虽其穷幽陟险,与虫鸟之适去适来何异?虽然,山川之胜,使其生于通者大邑,则好游者踵相接也;顾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区,美好不外见,而人亦无以亲炙其光。
呜呼!此岂一人之不幸也哉?注释:(1)薪采者行歌:樵夫们唱着歌。
(2)白乐天:白居易,乐天是他的字。
(3)元微之:元稹,微之是他的字。
(4)知退:白行简的字。
(5)欧阳永叔:欧阳修,永叔是他的字。
(6)黄鲁直:黄庭坚,鲁直是他的字。
9、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人亦无以亲炙其光炙:炙烤B、濒大江之左,所谓下牢之关也濒:靠近C、而元微之适自通州将北还适:恰好D、复舍舟登陆,循仄径曲折以上。
[三游洞序翻译]《三游洞序》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三游洞序》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13分)三游洞序平淮西之明年冬,予自江州司马授忠州刺史①,微之②自通州司马授虢州长史。
又明年春,各祗命③之郡,与知退④偕行。
三月十日,三会于夷陵。
翌日,微之反棹,送予至下牢戍。
又翌日,将别未忍,引舟上下者久之。
酒酣,闻石间泉声,因舍棹进,策步入缺岸。
初见石,如叠如削;其怪者,如引臂,如垂幢。
次见泉,如泻如洒;其奇者,如悬练,如不绝线。
遂相与维舟岩下,率仆夫芟芜刈翳,梯危缒滑⑤,休而复上者凡四五焉。
仰睇俯察,绝无人迹,但水石相薄,磷磷凿凿,跳珠溅玉,惊动耳目。
自未讫戌,爱不能去。
俄而峡山昏黑,云破月出,光气含吐,互相明灭,晶莹玲珑,象生其中。
虽有敏口,不能名状。
既而通夕不寐,迨旦将去,怜奇惜别,且叹且言。
知退曰:“斯境胜绝,天地间其有几乎?如之何俯通津,绵岁代,寂寥委置,罕有到者乎?”予曰:“借此喻彼,可为长太息者,岂独是哉?”微之曰:“诚哉是言!矧⑥吾人难相逢,斯境不易得,今两偶于是,得无述乎?请各赋古调诗二十韵,书于石壁。
”仍命予序而纪之。
又以吾三人始游,故目为“三游洞”。
洞在峡州上二十里北峰下,两崖相廞⑦间。
欲将来好事者知,故备书其事。
【注】①“予自”句:白居易在元和九年,任太子左赞善大夫,因上疏请求捕杀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刺客,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四年后,即元和十三年,从江州司马任上改授忠州(四川忠县)刺史。
“刺史”是唐代州的行政长官,“司马”则是州刺史的属吏。
②微之:元稹,字微之,是白居易的诗交好友,时称元白。
③祗(zhī)命:奉命。
之:往。
④知退: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简的字。
⑤梯危缒(zhuì)滑:危险的地方架梯子爬,滑溜的地方拴绳子拉。
缒:用绳子拴住人、物传送。
⑥矧(shěn):况且。
⑦廞:通“嵌”。
两崖相廞间:指两个山崖相衔接的地方。
【小题1】文章第二段,作者从□□和□□的角度详细描绘了三游洞的洞石、泉水。
刘大櫆《游三游洞记》全文翻译
本文是关于刘大櫆《游三游洞记》全文翻译,感谢您的阅读!
出夷陵州治(州治:州府),西北陆行二十里,濒大江之左(左:南岸),所谓下牢之关也。
路狭不可行,舍舆登舟。
舟行里许,闻水声汤汤(汤汤:shāng,水流的声音),出于两崖之间。
复舍舟登陆,循(循:顺着)仄径(仄径:狭窄的小路)曲折以上。
穷(穷:穷尽,登上)山之巅,则又自上缒(缒:zhuì,用绳索拴住人或物从上往下放)Σ(危:高处,形作名)滑以下。
其下地渐平,有大石覆压(覆压:覆盖压住)当道(当道:路的中间),乃伛俯(伛俯:弯腰俯身)径(径:经过)石腹(石腹:石头下面)以出。
出则豁然(豁然:一下子,突然)平旷,而石洞穹起(穹起:隆起),高六十馀尺,广可十二丈。
二石柱屹立其口,分为三门,如三楹之室焉。
中室如堂,右室如厨,左室如别馆。
其中一石,乳(乳:凝结着钟乳,名作动)而下垂,扣之,其声如钟。
而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正方:正前方),扣之如磬。
其地石杂(杂:混杂)以土,撞之则逄逄(páng)然鼓音。
背有石如床,可坐,予与二三子浩歌(浩歌:放声高歌)其间,其声轰然,如钟磬助之响者。
下视深溪,水声泠然(泠然:轻妙的样子)出地底。
溪之外翠壁千寻(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叫一寻),其下有径,薪采者负薪行歌(行歌:边走边唱),缕缕不绝焉。
从夷陵州的州府出发,向西北方向的走陆路二十里,在江的北岸,就是下牢关了。
路很窄,走不了,便下了车,上了船。
坐船走了一里左右,就听见两崖之间有水声,于是又下船从陆路,顺着窄窄的小路
上去直至山顶。
又从上面下去,下面的土地渐渐平了,有一块大石头当路挡住,便弯着腰从石头下面过去。
一出去便见非常开阔平坦的一个大石洞。
高六十多尺、有约十二丈宽。
洞口有二根石柱,把门分为了三部分,就像三开门的房子一样。
中间的室像客厅,右边的室像厨房,左边的室像别馆。
洞中间有一石钟乳下垂,敲它会发出像钟声一样清脆的声音。
左室外有一块小石突出形状规则,敲它声音像磬声。
这地方还有些石头杂着土,撞它就发出“逢逢”的鼓音。
后面还有一块石头像床,可以坐。
我与二三个一同前来的朋友在洞内大声放歌,声音轰响,就像是钟磬等乐器加大了我们的音量。
向下看是一条深溪,水声潺潺,就像是从地底传出来。
深溪两岸,是高达千寻的山壁,下面还有小路,山中樵夫的歌声缕缕不绝。
昔白乐天自江州司马徙(徙:调任)为忠州剌史,而元微之(微之:元稹的字)适(适:恰好)自通州将北还,乐天携其弟知退与微之会于夷陵,饮酒欢甚,留连不忍别去,因共游此洞,洞以此三人得名。
其后欧阳永叔暨黄鲁直二公皆以摈斥(摈斥:排斥、排挤)流离,相继而履(履:到达,名作动)其地,或为诗文以纪(纪:通“记”)之。
予自顾(自顾:回顾自身,反思自己)而嘻(嘻:笑),谁摈斥予乎?谁使予之流离而至于此乎?偕(偕:一同)予而来者,学使陈公之子曰伯思、仲思。
予非陈公,虽欲至此无由,而陈公以守其官未能至,然则其至也,其又有幸有不幸邪?
以前唐时白乐天(居易)从江州司马迁官为忠州剌史,而他的好友元微之(稹)恰好从通州回北方,乐天携同弟弟知退,和元稹在夷陵相
会,喝酒十分高兴,都不忍离别,所以一起来此洞游玩。
三游洞因此得名。
后来,宋朝时欧阳永叔(修)及黄鲁直(庭坚)两个人都先后被贬到夷陵,相继来此洞游,有的还写了诗文来纪这件事。
此时我想到自己,不禁笑了。
是谁斥责我赶走我的吗?谁把我贬到这里的吗?和我一起来游玩的,有本地学使陈公之子曰伯思、仲思。
我不是陈公,即使想来这里,也没有上面说的那些原因。
而陈公因为公务这次没有一起来,但是就算他来了,到底是有幸运还是有不幸呢?(注:白元欧黄四人都是被贬于此或者因贬路过此地才来游玩的。
三游洞也因此就像是贬官们自得其乐的地方。
陈公也是一位官员,但不是贬,所以说,到底是幸还是不幸。
也就是说,贬官与三游洞没有什么联系。
夫乐天、微之辈,世俗之所谓伟人,能赫然取名位于一时,故凡其足迹所经,皆有以传于后世,而地得因人以显(显:显著,出名)。
若予者,虽其穷幽陟险(穷幽陟险:走遍幽奇险峻的山水。
穷,走尽,形作动;幽、险,幽奇险峻的山水,形作名),与虫鸟之适(适:一会儿,一下子)去适来何异?虽然,山川之胜,使(使:假如)其生于通都大邑,则好游者踵相接(踵相接:一个接一个地到来)也;顾(顾:只是)乃置之于荒遐(遐:远)僻陋之区,美好不外见,而人亦无以亲炙
像乐天、微之这样的人就是世俗所说的伟人,名重一时,所以凡是他们到过的地方,都传到后世。
这个地方也就有了名。
像我这样的即使走遍幽奇的山水,险峻的地方,和虫儿鸟儿到这个地方来又有什
么不同呢?话是这样说,但山川之美,如果是在大的城市交通方便,则那些喜好游玩的人就会争先恐后地来游玩。
而放在荒凉偏僻的地方,则美好的风景并没有显现,人们也不能亲自前来领略它的美好。
唉,这哪里是一个人的不幸呢?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