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 第三章实数 培优复习教案精编版
- 格式:docx
- 大小:139.21 KB
- 文档页数:7
浙教版七年级上数学第三章实数复习教案一、教学内容1. 实数的定义:有理数和无理数的分类,实数的性质。
2. 实数的运算: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运算规则。
3. 实数与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方程的解与实数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实数的定义和性质,能够正确分类实数。
2. 掌握实数的运算规则,能够熟练进行实数的四则运算。
3. 学会解一元一次方程,理解方程的解与实数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实数的分类,特别是无理数的概念。
2. 教学重点:实数的运算规则,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笔记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生活中实数应用的例子,如购物时价格的计算。
2. 实数的定义与分类:回顾实数的定义,讲解有理数和无理数的分类,举例说明。
3. 实数的运算:讲解实数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规则,结合实际例子进行演示。
4. 实数与方程: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结合实际例子进行演示。
5. 随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实时巩固所学知识。
6. 例题讲解:挑选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进行讲解,分析解题思路。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实数的运算规则和方程的解法。
六、板书设计1. 实数的定义与分类2. 实数的运算规则3. 实数与方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3)解下列方程:2x + 1 = 7, 3x 4 = 22. 答案:(1)√3:无理数;2:有理数;0.333:有理数(2)(3) + 4 = 1, 5 2.5 = 2.5, 2 × (1.5) = 3, (2.5) ÷ 1.25 = 2(3)2x + 1 = 7,解得:x = 3;3x 4 = 2,解得:x = 2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实数的定义、分类和运算规则掌握较好,但在解方程方面仍需加强。
2. 拓展延伸:讲解实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测量长度、面积等,让学生体会实数的重要性。
浙教版七年级上数学第三章实数复习教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理解实数的概念,掌握实数的性质和运算规律。
2. 能够将实数与数轴相结合,进行数轴上的运算和比较大小。
3. 学会运用实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实数的概念、性质、运算规律以及实数与数轴的结合。
难点:实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以及解决实数运算中的混合运算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实数教学挂图、数轴模型。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实数复习,例如气温变化、股票涨跌等。
3. 实数运算讲解:通过例题讲解实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强调运算规律,如符号、绝对值等。
4. 数轴与实数的结合:展示数轴模型,让学生在数轴上表示不同的实数,并进行大小比较和运算。
5. 随堂练习: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实数的概念、性质和运算。
6. 实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实数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应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实数的概念与性质2. 实数的运算规律3. 实数与数轴的结合4. 例题及解答5. 随堂练习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2.5 + (3.2),4.8 × (5),9 ÷ 1.8 等;(2)应用题:小明从家出发,以每分钟80米的速度跑步,5分钟后到达公园,公园到学校的距离是1200米,小明还需要多少时间才能到达学校?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实数的概念、性质、运算掌握情况,以及对实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能力。
2. 拓展延伸:引入无理数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无理数与有理数的区别,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同时,可以让学生探讨实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习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2. 实数的概念与性质的教学3. 实数的运算规律,特别是混合运算问题4. 数轴与实数的结合5. 作业设计中的题目类型和难度一、实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小明购买水果,苹果每千克3.5元,香蕉每千克2.8元,若小明购买苹果2千克,香蕉1千克,请计算小明应支付的总金额。
浙教版3.1《实数》教学设计1.1 教学内容分析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3.2实数》是一节概念课.对概念关键词的理解是掌握概念的最重要的手段.歌德曾经说过:“一门学科的历史,就是这门学科的本身。
”笔者针对本节课概念性强、例题示范少的特点,采用“HPM微课”融入课堂教学,使学生不仅了解“无理数”的发生与发展史,而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无理数”的概念,从而将数扩充到了实数,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方程、不等式、函数等知识奠定基础.1.2 学生学情分析无理数是一个确定的数,却不能把它全部直观地表示出来,学生学习时倍感抽象,不易理解,本节课主要采用了引导发现的体验教学法,让学生运用已有的有理数概念进行比较来建立新知,通过师生探究活动和HPM微课的介绍,对无理数概念的形成搭建平台阶,与此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白学习无理数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需要进一步扩展,教师要给予实际的背景.1.3 教学目标分析理解无理数、实数的概念;通过对有理数的类比学习中,了解在实数范围内,相反数、倒数、绝对值和大小比较法则仍然都适用;在将实数准确和近似表示在数轴上的操作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实数与数轴上点的一一对应关系.学生在体验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数范围的过程中,对数进行分析、猜测、探索的方法,通过HPM微课提升学生数学史素养,激发学习兴趣.重难点:无理数、实数的意义;在数轴上表示实数,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的一一对应关系。
2 历史材料及其运用2.1 HPM微课,课中深学HPM微课片段1:《神奇的π》(先简介祖冲之、刘徽、阿基米德等古代对圆周率π进行过研究的数学家们及他们的贡献)德国数学史家莫瑞兹·康托说的好:“历史上一个国家所算的的圆周率的准确程度,可以作为衡量这个国家当时数学发展水平的指标。
”π原本来自圆的几何学,但它还反复出现在各种各样的科学现象中。
例如,π似乎操纵着弯弯曲曲的河流的长度。
剑桥大学的地球科学家汉斯—亨利克·斯多勒姆教授计算了从河源头到河出口之间河流的实际长度与它们的直接距离之比。
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32《实数》教案一、教学内容1. 实数的定义及分类2. 实数的运算规则3. 实数与数轴的关系二、教学目标1. 理解实数的概念,掌握实数的分类。
2. 学会实数的运算规则,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3. 了解实数与数轴的关系,能将实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实数的概念及分类,实数的运算规则。
2. 教学重点:实数与数轴的关系,实数的计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实数教学挂图。
2.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数轴上的点来引入实数,让学生思考数轴上的点与实数之间的关系。
2. 新课导入:讲解实数的定义及分类,让学生理解实数的概念。
3. 实例讲解:通过例题讲解实数的运算规则,让学生学会实数的计算方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知识拓展:讲解实数与数轴的关系,引导学生将实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六、板书设计1. 实数的定义及分类2. 实数的运算规则3. 实数与数轴的关系4. 例题及解答过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3.14 + √2,5 2/3,4 × (3/2),8 ÷ √3。
2. 答案:(1)正确。
(2)结果分别为:3.14 + √2,4.67,6,8/√3。
(3)数轴上分别对应点A(1), B(2/3), C(√3), D(0.5)。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关注学生对实数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实数运算的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探索实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测量、计算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数的定义及分类2. 实数的运算规则3. 实数与数轴的关系4. 作业设计的题目及答案一、实数的定义及分类实数的定义:实数包括有理数和无理数,是数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数集。
分类:有理数:整数和分数,可以表示为两个整数的比,如1/2、3、4/5等。
无理数:无法表示为两个整数比的数,如π(圆周率)、√2(根号2)等。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3章实数3.2实数教学设计新版浙教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实数教学,属于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3章。
实数是数学中的基本概念,包括有理数和无理数。
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需要了解实数的定义、性质和运算方法,为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有理数的概念和运算,对数学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学生可能对无理数的概念和性质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同时,学生可能对实数的运算方法不够熟悉,需要通过实例讲解和练习来提高。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实数的定义和性质,能够正确识别实数。
2.掌握实数的运算方法,能够进行实数的加减乘除运算。
3.能够运用实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实数的定义和性质。
2.实数的运算方法。
3.实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和练习法进行教学。
通过讲解实数的定义和性质,让学生理解实数的概念;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实数的运算方法;通过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包括实数的定义、性质和运算方法的讲解。
2.案例分析材料,包括实际问题和解题过程。
3.练习题,包括不同类型的题目,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实数的概念。
例如,小明家到学校的位置是(3, √5),问小明家到学校的距离是多少?让学生思考实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呈现(10分钟)讲解实数的定义和性质,包括有理数和无理数的概念。
通过PPT展示实数的性质,如实数可以表示为分数的形式,无理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等。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进行实数的运算练习。
给出一些实数的加减乘除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同时,引导学生总结实数运算的规律,如实数加减法的交换律、结合律等。
4.巩固(10分钟)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实数的运算方法。
给出一个实际问题,如计算一个矩形的面积,让学生运用实数进行计算。
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32《实数》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32讲《实数》。
详细内容包括:1. 实数的定义及性质;2. 有理数与实数的关系;3. 无理数的概念及表示方法;4. 实数的四则运算法则。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实数的定义,掌握实数的性质;2. 了解有理数与实数的关系,理解无理数的概念;3. 学会实数的四则运算,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实数的定义,实数的四则运算法则。
难点:无理数的理解,实数运算的熟练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实数教学挂图;2.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测量长度、面积等,引出实数的概念;2. 新课:讲解实数的定义、性质,以及有理数与实数的关系,介绍无理数的概念;3. 例题讲解:讲解实数运算的例题,包括加减乘除、乘方等;4. 随堂练习:布置实数运算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6. 课堂互动:提问、讨论实数的相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实数的定义、性质;2. 有理数与实数的关系;3. 无理数的概念;4. 实数的四则运算法则;5. 例题及解答;6. 随堂练习题目。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sqrt{2}+\sqrt{3}\sqrt{8}$;(2)判断:下列数中哪些是实数?$\frac{1}{2}, 3.14,\sqrt{16}, \pi$;(3)应用题:已知一个正方形的边长为$\sqrt{5}$,求其面积。
2. 答案:(1)$\sqrt{2}+\sqrt{3}\sqrt{8}=\sqrt{2}+\sqrt{3}2\sqrt{2}=\sqrt{3 }\sqrt{2}$;(2)实数:$\frac{1}{2}, 3.14, \sqrt{16}$;非实数:$\pi$;(3)面积为$(\sqrt{5})^2=5$。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实数的定义、性质掌握情况,以及对实数运算的熟练程度;2. 拓展延伸:介绍实数在数学、科学等领域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实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能力。
3.1 平 方 根【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平方根的概念,理解正数、0、负数的平方根的情况,会求一个数的平方根。
➢能力目标:能用根号表示一个数的平方根,并能熟练的求出一个数的平方根或算术平方根。
➢情感目标:开平方运算和乘方预算是互逆运算,通过这节内容的学习,逐步体会数学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平方根的意义以及平方根的计算是本节重点。
➢难点:一个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并且互为相反数,学生容易把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弄混淆,是本节难点。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1:提问:2的平方等于多少?—2的平方呢?谁的平方等于16 ?我们知道4和—4的平方等于16,那么4和—4就叫做16的平方根,或二次方根。
所以2和—2都是4的平方根,反之,4的平方根是2和—2你能说出下列各数的平方根吗:1.44 1250 —42:结论:正数有正、负两个平方根,他们互为相反数;0的平方根是0;负数没有平方根。
二、平方根的表示方法:正数a的正的平方根用 a 表示, ( 读做 根号a );a的负的平方根用— a 表示, ( 读做负 根号a );因此,一个正数a的平方根就用±a 表示,( 读做 正负根号a ),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求一个数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它是平方运算的逆运算。
三、师生互动:1:教师:你学了以上知识后,能完成下列习题吗? (1) 求下列各数的平方根:9 ;14 ; 0.36 ; 169 。
(2) 你能说出以下各数的平方根吗? 2 , 179,16 ,2.252: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出题,让他们自己讨论,自己解决,然后教师总结。
四、算术平方根:正数的正的平方根和零的平方根,统称算术平方根。
一个数a的算术平方根记做a 。
例如:7的算术平方根是7,14的算术平方根是12,0的算术平方根是0。
五、完成课内练习和探究活动。
六、课堂小结:1,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的意义 2;你会求一个数的平方根或算术平方根吗? 七、布置作业。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实数》复习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实数》是学生在初中阶段首次接触实数的概念。
本章主要内容包括实数的定义、分类、运算以及实数与数轴的关系。
本章内容是后续学习代数和几何知识的基础,因此,对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至关重要。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数学符号和运算规则有一定的了解。
但实数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具体实例中抽象出实数的概念,并理解实数与数轴的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实数的定义和分类,掌握实数的运算规则。
2.理解实数与数轴的关系,能够利用数轴解释和解决实数问题。
3.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实数的定义和分类。
2.实数的运算规则。
3.实数与数轴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具体实例中抽象出实数的概念。
2.利用数轴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实数与数轴的关系。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讨论中巩固实数的运算规则。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实数的教学案例和实例。
2.制作数轴教具,用于教学演示。
3.准备实数运算的练习题,用于巩固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有理数知识,如整数和分数的关系,有理数的运算规则等。
为学生引入实数的概念做铺垫。
2.呈现(15分钟)呈现实数的定义和分类,让学生从具体实例中抽象出实数的概念。
通过讲解和示例,让学生理解实数与数轴的关系。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进行实数运算的练习,巩固学生对实数运算规则的理解。
教师可提供解答过程,让学生跟随讲解,逐步掌握实数的运算方法。
4.巩固(10分钟)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实数运算问题,共同解决难题。
教师可适时给予指导,帮助学生巩固实数的运算规则。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利用数轴解释和解决实数问题,如判断实数的大小关系、求解实数的相反数等。
实数复习教案(七上)
一、知识能力聚焦
1.平方根和立方根
平方根: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 ,那么这个数叫做a 的平方根,也叫做a 的二次方根。
a 的平方根用“a ±,a 叫做被开方数。
算术平方根:正数的正平方根称为算术平方根。
立方根:一个数的立方等于a ,这个数就叫做a 的立方根,也叫做a 的三次方根,记做3a ,其中a 是被开方数,3是根指数,符号“3”读作“三次根号”。
对比理解记忆:
平方根:①一个正数有正、负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②负数没有平方根;③0的平方根是0。
算术平方根:①一个正数只有一个算术平方根;②负数没有算术平方根;③0的算术平方根是0。
立方根:①一个正数有一个正的立方根;②一个负数有一个负的立方根;③0的立方根是0。
开方运算:开方能直接开尽,则开出来,若开不尽,则保留根号:
b a ab ⋅= 相关性质:①算术平方根a 具有双重非负性00≥≥a a ,;
②去根号⎩⎨⎧<-≥==)0()
0(2a a a a a a ③三种重要的非负数0,,2
≥a a a 例1:(1)若a +a -2=2,则a +2的值为________.
(2)若()22322
--=++-z y x ,则x+y+z=________. (3)=8______;=12______;=27______;=24______。
(4)16的平方根是_____,4的算术平方根是_____。
2.实数
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
对比理解记忆:
有理数:①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②有理数包括整数和分数;
无理数:①任何无理数都不能写成整数或分数;②无理数的三种类型:根号型(即一些开方开不尽的数如 32,),构造型(如0.2020020002…),特殊意义型(如π)。
实数: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实数。
实数和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每一个实数都可以用
数轴上的点来表示;反之,数轴上的每一个点都表
示一个实数
比较实数大小的几种常用方法:
①数轴法: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实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②绝对值法:两个正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数大;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数反而小。
③作差法、作商法、平方(立方)法、变形法、倒数法。
例2:比较大小(1)712与56; (2)13-12与32.
3.实数的运算
实数运算的顺序是:先算乘方和开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
如果遇到括号,则先进行括号里的运算。
例3:计算: (12+ (2)3(2)-+-
二、重难点提示
1.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
2.实数的运算。
三、易错点、易混点警示
1.去根号时符号的判定;
2.不会利用算术平方根的双重非负性列不等式解题。
课堂练习(提高篇):
一、选择题:1、下列语句中不正确的是()
A、任何一个有理数的绝对值都不会是负数
B、任何数都有立方根
C、大的数减小的数结果一定是正数
D、整数包括正整数、负整数
2、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除零以外任何一个实数都有倒数;
B、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和为零;
C、两个无理数的和一定是无理数;
D、任何一个实数都能用数轴上的一点表示,数轴上的任何一点都表示一个实数.
3、有下列说法:①有理数和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②不带根号的数一定是有理数;③负数没有立方根;④是7的平方根;其中正确的说法有( )
A、0个
B、1个
C、2个
D、3个
4、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①0.027的立方根是0.3;② 不可能是负数;③如果a是b的立方根,那么ab≥0;④一个数的平方根与其立方根相同,则这个数是1.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5、(2015•大庆)a2的算术平方根一定是()
A、a
B、|a|
C、
D、﹣a
6、(2015•舟山)与无理数最接近的整数是()
A、4
B、5
C、6
D、7
7、(2015•昆明)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A、=﹣3
B、a2•a4=a6
C、(2a2)3=2a6
D、(a+2)2=a2+4
8、实数a、b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化简为()
A、﹣2b
B、0
C、﹣2a
D、﹣2a﹣2b
二、填空题:1、已知a=255,b=344,c=433,d=522,则这四个数从大到小排列
顺序是(已知:
mn
n
m a
a
)
(
)
2、的平方根是.
3、已知的整数部分为a,小数部分为b,则a-b= .
4、若+|b ﹣5|=0,则a+b=
5.若式子1x -1
有意义,则化简|1-x|+|x +2|= . 6.当x =________时,2x +1+6有最小值,最小值为_______.
7.若a +a -2=2,则a +2的值为_______.
三、解答题1.计算:(1)21.1 (2)3821.1- (3)4
10643+-
(4)2333127184------ (5)2
333127184⎪⎭
⎫ ⎝⎛---+-
2、已知:实数a ,b 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化简:
+2﹣|a ﹣b|.
3、若x 、y 为实数,且|x+2|+=0,则求(x+y )2016的值.
4.如图,一个瓶子的容积为1L,瓶内的容积为1L,瓶内装着一些溶液,
当瓶子正方时,瓶内溶液的高度是20厘米,倒放时,空域部分高度为
5厘米,现把瓶内的溶液全部倒在一个圆柱形杯子里,被内溶液高度
为10厘米.
1)瓶内溶液体积.
2)圆柱形杯子的内底面半径(精确到0.1厘米)
5.已知:|a -2|+|a +2b|+(c -b)2=0,求a +b -c 的平方根.
课后作业(提高篇):
1.有理数和无理数的区别在于()
A.有理数是有限小数,无理数是无限小数
B.有理数能用分数表示,而无理数不能
C.有理数是正的,无理数是负的
D.有理数是整数,无理数是分数
2.实数a、b在数轴上的对应点如图所示,则下列不等式中错误的是()
A.ab>0B.a+b<0C.a
b<1D.a-b<0
3.已知x,y是有理数,且3x+4+y-3=0,则xy的值是()
A.4B.-4C.9
4D.-
9
4
4.实数a,b在数轴上对应的点的位置如图所示,化简|a-b|+a2的结果是()
A.2a-b B.b C.-b D.-2a+b
5.数轴上表示1,2的点分别为A,B,点B到点A的距离与点C到原点的距离相等,设点C表示的数为x,点C在原点右侧.
(1)求实数x的值;
(2)求(x-2)2的值.
6.已知x,y都是实数,且y=x-3+3-x+8,求x+3y的立方根.
7.已知a为实数,求a+2-2-4a+-a2的值.
8.已知x +3+2y -4=0,求(x +y)2 015的值.
9.比较4 53和11的大小.
10.已知a 是8的整数部分,b 是8的小数部分,求(-a)3+(2+b)2的值.
11
计算:134)⨯+例:计算:
(1)-
22014(2)3(1)
4---÷-
(4)2014(1)12-+
(3)2(2)(2)22--(
.
答案:
课堂练习(提高篇):
一、选择题1-10:CDBDC CCBCD
二、填空题1、7.27×106 2、千 3、1.345≤a<1.355 4、0 5、-4 6、-3.2 7、-3
8、0 9、-2 10、|-5-7.2| ,|a+b|
三、解答题1、(1)76(2)213599-(3)-24(4)54
2、(1)92(2)41(3)-19(4)2
5(5)-20 (6)2 3、(1)2311()()42-÷-=11()168÷-=1(8)16⨯-=12
- (2)(7.5)5(3)-÷+-= 1.5(3)-+-= 4.5-
4、解:每袋小麦超过90 kg 的千克数记作正数,不足的千克数记作负数.10袋小麦对应的数分别为+1,+1,+1.5,-1,+1.2,+1.3,-1.3,-1.2,+1.8,+1.1,可列式得: 1+1+1.5+(-1)+1.2+1.3+(-1.3)+(-1.2)+1.8+1.1=5.4(千克)
90×10+5.4=905.4(千克)
答:10袋小麦一共905.4 kg
课后作业(提高篇):
1-5:ABDCB
6、-3 5、4
7、百,32.0110⨯
8、2
9、8
10、(1)43-
(2)-3(3)-4(4) 35-
11、-3
12、(2015+1)/2=1008,(2015-1)/2=1007,所以1007<a ≤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