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本体的反思方法——生态与环境及公平的术语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32.90 KB
- 文档页数:3
生态哲学本体论
,
在近代科学革命的推动下,有关生态学的研究受到普遍重视,涉及到了生态学
的哲学问题。
生态哲学本体论的出现,是对生态环境的全面而又深刻的反思与研究。
生态哲学本体论以生态学的全面形式重新定义人与环境、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以人为中心把自然环境作为研究对象,认为人及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因此在维护生态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必须从理论上进行扎实的研究,以建立生态本体论。
生态哲学本体论将环境保护视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因此在认识高等教育
的责任和任务的基础上,也宣扬发展人的生态观念。
与此同时,高等教育也有责任参与清洁生态的科学研究,发展系统预测技术,由此实现宏观上的生态平衡。
另外,高等教育也可以对学生进行生态哲学本体论知识教育,增强其对环境责
任感和保护意识,使之体会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从而着力于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同时,要探究生态哲学本体论在伦理、法律和社会管理方面的实践应用,以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总的来说,生态哲学本体论的出现,对研究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高等教育在生态哲学本体论研究中,可以通过进行理论研究、实施教育和政策,为维护及促进生态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3年自然辩证法书后思考题整理(通用5篇)思考题1:自然辩证法如何帮助我们理解和应对气候变化?思考题2:自然辩证法是否可以应用于物种多样性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恢复?思考题3: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自然辩证法如何指导我们实现可持续发展?思考题4:自然辩证法如何应用于解决人类活动对土地、水源和空气质量的影响?思考题5:自然辩证法对于解决全球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有何启示?思考题1:自然辩证法如何帮助我们理解和应对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自然辩证法在理解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自然辩证法认为,一切现象都是由相互作用和矛盾构成的。
在气候变化方面,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相互联系的矛盾,例如人类经济活动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了地球变暖,而地球变暖又引发了更多的极端天气事件和自然灾害,进而影响到人类的生活和健康。
自然辩证法的观点让我们认识到,气候变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需要从整体的角度去考虑和解决。
自然辩证法强调对矛盾的辩证分析和解决。
在应对气候变化时,我们需要认识到,传统的发展模式和能源结构带来了环境问题,必须进行转变。
我们需要通过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增加可再生能源的比重、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措施来减轻温室气体的排放。
同时,自然辩证法还提倡同时解决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通过发展绿色经济、促进循环经济等方式,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协同发展。
此外,自然辩证法还强调对矛盾的改造和统一。
在应对气候变化时,我们需要通过国际合作、多边对话等方式来推动全球气候治理。
只有各个国家和地区共同努力、合作协商,才能找到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有效途径。
此外,自然辩证法还提醒我们要改变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减少浪费和资源消耗,推动可持续发展和低碳生活的实现。
综上所述,自然辩证法在理解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思考框架。
通过辩证思维,我们能够看到气候变化问题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并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生态批评理论生态批评是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一种文学批评理论。
在70年代初出版的《生存的戏剧:文学生态学研究》一书中,美国学者约瑟夫?密克尔提出“文学生态学”(literary ecology)这一术语,主张应当探讨文学所揭示的人类与其他物种之间的关系,要细致并真诚地审视和发掘文学对人类行为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1978年,威廉?鲁克尔特在《爱荷华州评论》第9期上发表题为《文学与生态学:一次生态批评的试验》的文章,首次使用了“生态批评”(ecocriticiam)这一概念,认为应该把生态以及和生态有关的概念运用到文学研究中去。
此后。
生态批评迅速发展,并引起了学术界广泛关注。
到90年代,生态批评逐步成为了文学批评理论中的显学。
目前,学术界对生态批评概念的界定所广泛采用的是美国文学与环境教授彻丽尔?格罗费尔蒂下的定义,“生态批评是研究文学与物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学问,……按地球中心的方法人手来研究文学”。
前者可以看作是对生态批评对象的界定,以文学和物理环境(自然)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后者则意在说明研究的方法,“以地球为中心来研究文学”可以理解为站在地球生态的立场上来研究文学,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创作更多的生态文学作品,唤起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从而建构一种更为合理的生态理念。
生态批评产生于后现代语境之中,属于后现代批评理论,受到解构主义思潮的影响,它挑战、揭露、批判“逻各斯中心主义”,消解中心,颠覆传统。
生态批评攻击的“逻各斯中心主义”表现为“人类中心主义”。
“人类中心主义”是近代以来西方主流哲学文化价值观,是“现代性”的重要特征之一。
它以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为前提,主张人是自然的主宰、世界的中心,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自然是人类统治、驾驭的对象,自然界作为“他者”没有任何“内在”价值。
“人才是一切价值的主体,是一切价值的创造者和承担者”。
这是一种绝对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它将人在世界中的地位极度拔高,过分强调人的主体性,严重扭曲了人与自然合理的生态存在关系。
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和谐话语分析研究一、生态语言学的理论框架生态语言学是以语言为视角探究人类与环境关系的跨学科研究领域,其理论框架主要包括语言生态学、生态修辞学、环境话语分析等。
生态语言学强调语言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认为语言不仅是一种符号系统,更是一种反映人类与自然环境互动关系的重要文化载体。
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和谐话语分析研究,就是在这一理论框架下展开的。
二、和谐话语的内涵与特点和谐话语是指在交际过程中传递积极、和睦、合作、关怀的信息的言语行为。
在生态语言学视角下,和谐话语不仅包括人际关系的和谐,更包括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
具体来说,和谐话语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重视环境保护:和谐话语强调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提倡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的观念。
2. 倡导合作共赢:和谐话语倡导人们之间的合作与共赢,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和睦。
3. 传递正能量:和谐话语传递积极、向上的信息,激励人们积极面对生活,关心社会、关爱他人。
三、生态语境下的和谐话语分析在当今社会,环境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如何从语言的角度关注环境问题,传递和谐的话语成为生态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1. 环境保护类话语分析在生态语境下,人们常常使用一些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和谐话语,在日常交往中传递环保意识。
比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等等。
这些话语突出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呼吁人们共同行动起来保护环境。
2. 赞美自然话语分析生态语境下的和谐话语还包括赞美自然的话语,这类话语常常用来描述自然景观,传递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比如:“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森林深处的鸟鸣声清脆悦耳”等。
这些话语通过对自然的赞美,唤起人们对自然的关爱和珍惜之心。
3. 促进合作共赢话语分析在生态语境中,促进合作共赢的和谐话语也占据重要地位,例如:“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发展、共享未来”等。
这些话语强调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依存与共生关系,呼吁人们通力合作,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研究》2023-10-29contents •生态话语分析•生态哲学观•生态话语分析与生态哲学的结合•结论与展望目录01生态话语分析生态话语分析是指对人类社会生活中的语言、文化、环境等与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的一种分析方法。
它旨在揭示人类语言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生态因素在人类话语中的体现和作用。
生态话语分析关注人类语言的生态特征,以及人类语言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
它强调人类语言行为对生态环境的认知、构建和影响,以及生态因素在人类话语中的表达、传播和影响。
生态话语分析的研究对象包括各种形式的人类语言行为,如口头交流、书面文本、图像符号等,以及与生态环境相关的各种语境和领域,如科学、文化、政策等。
生态话语分析的定义生态话语分析作为一种分析方法,其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的生态语言学研究。
早期的生态语言学研究主要关注语言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人类语言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生态话语分析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
近年来,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生态话语分析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研究者们开始关注更多领域的生态话语分析,如政治、经济、文化等。
同时,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实证研究成果,为生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提供了支持。
生态话语分析的历史与发展VS生态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生态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本分析、语料分析、话语分析等。
研究者们通常通过对文本内容、语言形式、语境背景等方面的分析,揭示人类语言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生态因素在人类话语中的体现和作用。
此外,生态话语分析还采用了一些跨学科的方法和技术,如社会网络分析、语义网络分析、认知语言学等。
这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更深入地揭示人类语言行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为生态话语分析提供了更多的理论和方法支持。
02生态哲学观生态哲学的定义与特点生态哲学的定义生态哲学是一种以生态学为基础的哲学思考方式,它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以及自然界中各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生态话语名词解释生态语言学(英文Ecolinguistics)是一门由生态学和语言学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交叉学科,它还是一个新兴的语言学分支。
它的任务是通过研究语言生态以及语言与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的关系,揭示语言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它的核心问题是语言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其研究对象包括语言的生态伦理、性质,语言发展的生态规律等。
生态语言学这一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1972年,美国语言学家艾纳·豪根把“语言生态”定义为“研究任何特定语言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作用”;他对“语言生态”的正式提出给语言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隐喻式的视角。
1990年,英国语言学家迈克尔·韩礼德进一步提出:语言学和生态学应该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将语言学纳入生态研究之中。
20世纪末,生态语言学的研究才真正兴起,一大批欧美学者将生态学的问题、理论、方法应用于语言研究。
21世纪初生态语言学的发展更为迅速,相关学术会议每年召开,研究组织在欧美各国相继成立,很多网站也随之建立。
在我国,生态语言学的研究相对较晚,论著也不多。
国内对生态语言学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语言学家李国正;他指出汉语可以立足于生态系统中进行探索,并于1991年提出“生态汉语学”的概念。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从90年代开始,生态语言学的研究逐渐增多,集中在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实践研究。
理论研究多是对国外研究成果的翻译介绍,如语言学家范俊军翻译了奥地利语言学家艾尔文·菲尔的论文“当代生态语言学的研究现状”并把译文进行发表。
应用研究是将生态语言学的理论应用到实践当中,而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对语言多样性、少数民族语言或方言活力、语言政策与规划等方面的调查和研究,包括对生态话语的分析以及对新兴词汇、网络语言、媒体流行语等新兴语言现象的探讨。
目前,我国已成立多所生态语言学相关研究机构。
学术界认为,生态语言学目前有两种研究模式:“豪根模式”和“韩礼德模式”。
“豪根模式”把语言和言语社团的关系隐喻地比作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生态批评是一个言人人殊的话语体。
大多数人认同彻丽尔·格罗特费尔蒂的定义:“生态批评是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之关系的批评。
”一般认为,“生态批评”这一概念由美国学者威廉·鲁克尔曼1978年首次提出,他的《文学与生态学:一次生态批评实验》文章在《衣阿华评论》1978冬季号上刊出,以“生态批评”概念明确地将“文学与生态学结合起来”。
1992年,“文学与环境研究会”在美国内华达大学成立。
1994年,克洛伯尔出版专著《生态批评:浪漫的想象与生态意识》,提倡“生态学的文学批评”(ecological literary criticism)或“生态学取向的批评”(ecological oriented criticism)。
1995年在科罗拉多大学召开了首次研讨会,会议部分论文以《阅读大地:文学与环境研究的新走向》为书名正式出版(1998)。
其后,生态批评的著作有如雨后春笋般地充斥文论界。
[3]1996年美国第一本生态批评论文集《生态批评读本》由格罗特费尔蒂和弗罗姆主编出版,其宗旨在于“分别讨论生态学及生态文学理论、文学的生态批评和生态文学的批评”,使得生态批评更具有文学批评的特征和范式。
在导言中格罗特费尔蒂(Cheryll Glotfelty)给生态批评加以定义:“生态批评研究文学与物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正如女性主义批评从性别意识的视角考察语言和文学,马克思主义批评把生产方式和经济阶级的自觉带进文本阅读,生态批评运用一种以地球为中心的方法研究文学。
”1998年英国第一本生态批评论文集《书写环境:生态批评与文学》在伦敦出版,分生态批评理论、生态批评的历史、当代生态文学三个部分。
这本由克里治和塞梅尔斯主编的著作认为:“生态批评要探讨文学里的环境观念和环境表现”。
1999年夏季的《新文学史》是生态批评专号,共发表十篇专论生态批评的文章,2000年出版的生态批评著作主要有默菲教授主编的论文集《自然取向的文学研究之广阔领域》,托尔梅奇等主编的《生态批评新论集》,贝特的《大地之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