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5散文二篇
- 格式:docx
- 大小:89.49 KB
- 文档页数:7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通过读写结合的方法对人生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写作能力。
3、了解罗素及其积极崇高的人生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1、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了解罗素的生平及其积极崇高的人生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人最宝贵的东西莫过于生命。
俄国作家契诃夫说:“活着而又没有目标是可怕的。
”苏格拉底认为,未经思索的人生是不值一过的。
今天,我们一起来思索、探讨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问题:人为什么而活着。
(指名回答)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活着的理由的权利,无论他们选择了什么,都是无可厚非的。
我们今天来聆听当代思想文化巨人罗素的声音,看看他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出示学习目标:1.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对人生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提高思考和写作能力。
3.了解罗素及其积极崇高的人生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学与教(一)走进罗素1、作者简介--罗素罗素(1872-1970),出生于英国,他2岁丧母,4岁丧父,由祖父把他抚养成人。
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始终坚强地生活。
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
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
在1950年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
(过渡:罗素这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为世人所敬仰,爱因斯坦就非常仰慕他,爱因斯坦曾经说,阅读罗素的作品是他一生中最愉快的事情之一。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吧。
)(二)聆听罗素1.检查学生对本课的生字词掌握情况。
2.速读课文,思考:作者为什么而活?3.读完课文之后,大家知道作者为什么而活了吗?板书:渴望爱情追求知识同情苦难可是作者却说:“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这句话有着什么含义?明确:比喻,表明了这三种激情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追寻、奋斗的原动力,在给他带来快乐的同时也带来不安和痛苦。
汇报课《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授课教师:授课班级:八年级6班教学目标:1、了解文章的结构,理解中心观点。
(知识与能力)2、反复揣摩文章语言,理清文章思路。
(过程与方法)3、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重点:总体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引导学生对“为什么”进行探讨。
教学难点:揣摩语言及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朗读,以探究式教学为主,合作探讨为辅助。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练习导入,课堂热身小练习“谁丢了”爸爸丢了妹妹妈妈哥哥很着急二、初读感知,理解“为什么”1、自读课文,思考课题中的“什么”具体指什么?要求:初读自读时能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不跳读、不回读。
2、指定同学朗读第一段。
指导:注意重音“纯洁”“强烈”“飓风”“肆意”“濒临绝望”等引导学生分析偏正短语:“爱情的渴望”“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的同情”从而分析文章作者真正想要表述的“什么”是指:渴望、追求、同情(心)三、再读思考,分析“为什么”1、阅读第二段,思考爱情对于作者罗素来说有什么魅力?用词或短语来回答。
明确:狂喜、解除孤寂、看到神秘缩影2、你怎样看待关于爱情的这三个魅力?明确:短暂、不理智、真实、让人兴奋、具有创造力……爱情不是男男女女的纠缠不清,它是一种“博大”的情感。
3、罗素还“为什么”而活着?明确:追求:人、自然、思想【个体层面】同情心:孤寂、贫困、痛苦(整个世界)【集体层面】4、这三个层次中有没有什么联系?可否从文中找出来一个句子回答?明确:第四段第一句,作用过渡句。
突出他对前二者的追求都是源于第三者。
是个体价值在集体中的体现。
5、作者总结自己的一生,用了一段话,能否找出期中的关键词?明确:值得、乐意6、总结:文章结构:总——分——总课文体裁:哲理型散文(议论型散文)课文特点:结构清晰、说理明晰、情感透析。
四、朗读谈论,体会“为什么”1、“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愉快的事件之一。
”——爱因斯坦2、学生自由分组,续写下面两句话:假如生命只是为了活着,那么(人名)活着是为了(可填诗文、名言、主要事迹等)五、作业布置:总结思考,口语练习“我为什么而努力”知识整理,完成学案。
《散文二篇》教学案例◎教材分析《散文二篇》是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里的第三篇课文。
从单元目标来看,本单元着重把握各类散文中写法上的独特之处,培养对散文语言的赏析能力,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本单元的前两篇课文是教读课文,第一篇《背影》是写人记事散文,第二篇《白杨礼赞》是托物言志散文,《散文二篇》则是自读课文,由两篇精短的哲理散文(议论性散文)组成,它们从现象出发,从个人感受出发,挖掘事物背后的深刻意义,以精粹的语言揭示生命和生活的哲理,向世人宣示作者对生命和生活的思考。
◎学情分析散文是中小学课文的大宗,数量众多,学生接触得也较早,写人记事和写景抒情散文八上学生已经比较熟悉,但哲理散文没有接触,缺少深度解读的能力。
因此,本文的自读就要学生运用已有的散文学习经验,在阅读赏析中感受和体会哲理散文的特点,自行总结概括,做到“学文识类”。
◎教学目标基于这样的学情,我根据单元教学目标及本课教学要点,把《散文二篇》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分两课时(连着上90分钟)达成:1.通过对标题和关键句的理解来掌握课文的中心观点,探寻作者的思想境界,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思考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2. 通过反复阅读,理清文章的思路与结构。
3. 通过品味两篇文章的语言,初步理解议论性散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
◎教学过程本课由复习导入、独立阅读、合作讨论、汇报交流、学习小结五个板块组成。
下面逐一展开叙述:第一板块:复习导入(5分钟)第四单元的单元提示告诉我们,散文类型多样,或写人记事,或托物言志,或阐发哲理,或写景抒情。
我们一起回忆下学过的散文,有同学知道这些散文的类型吗?(在这个学习活动中,我们需要给散文进行归类,本册新学的课文会最先被学生提起。
《藤野先生》《回忆我的母亲》《背影》是写人记事散文,《白杨礼赞》是托物言志散文,《记承天寺夜游》是写景抒情散文。
《春》《紫藤萝瀑布》等散文名篇也易被学生提及。
《散文二篇》精品课例【教学设想】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散文二篇》属于学生较陌生的议论性散文。
严文井和罗素所属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研究领域也不同,文章选择的材料和写作角度也不同,但都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用生动的形象或自己的一生,展现对生命的探索和延续,对精神的闪耀与传承,诠释豁达奉献的人生追求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因此该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反复品味、欣赏语言,体会、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并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
”系统论的核心观点是整体大于局部之和,重新建构起来的意义大于局部相加。
对于这样的言简意赅、情理交融的议论性散文,我们需要运用“同类信息整合法”,从中提取“同类信息”,让这些信息汇聚成富有价值的课堂“信息源”,相机指导学生以这些“信息源”为思维抓手,真正走进文本内核。
两文的同类信息是什么?严文井的《永久的生命》告诉读者生命为什么是永久的,而罗素的《我为什么而活着》则是从如何达到永久的视角来诠释他对生命的理解。
所以,两篇文章互为注解,相辅相成,让读者对生命的意义有了完整的认识,教材如此编排更有利于对每篇文章的理解。
基于以上认识,聚焦“永久生命”这个点,就能将《散文二篇》设计为主题型加跳板型群文教学课,我在“青春语文公开课”丛书我的著作《徐敏红教阅读跳板型文本课堂实践》中,从四个板块推进教学:一、求同比异,整体把握;二、探究生命的永久性;三、探究生命如何永久,四、探究生命的意义。
【学情分析】学习本课的难度很大,因为学生很少用议论性散文的角度解读文本。
但是两篇散文都从生命的视角来展示展现对生命的探索和延续,这样的主题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却如一盏人生的明灯,他们几乎都能感受到文本的生动、凝练、真挚和热烈。
只是限于认知水平及阅读视野,只能对文章浅尝辄止。
所以,教学中应紧扣学生内在的思想和心理需求,立足文本,通过反复的诵读去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同时应通过多种阅读方法的应用,点拨其联想拓展,唤醒学生的生活积累,使其与文本相交融。
【导语】本课两篇散⽂都与⽣命密切相关,那么⽣命的意义是什么?⽆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永久的⽣命 严⽂井 过去了的⽇⼦永不再回来。
⼀个⼈到了三⼗岁的时候就会发现⾃⼰丢失了⼀些什么,⼀颗⾅齿,⼀段盲肠,脑门上的⼀些头发,⼀点点和⼈开玩笑的兴味,或者就是你那整个的青春。
那些东西和那消逝了的岁⽉⼀样只能⼀度为你所有;它们既已离开了你,就永不会再返回。
即令你是⼀个智者⼜怎么办呢!你的⼒量是那样的⼩,对于⽣命上的事你丝毫不能做主。
⽣命不像⼀件衬衫;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你就可以脱下来洗涤,把它再补好。
你如果曾经为什么事忧虑过,顶多你只能尽⼒地去忘却它,你却不能取消它存在过的迹印。
在这件事上我们都是这样可怜!然⽽,⼀切还都是乐观的。
这是由于⽣命⾃⾝的伟⼤;⽣命能够不绝地创造新的⽣命。
这是⼀件平常的事,也是⼀个奇妙的魔术。
就像地⾯上的⼩草,它们是那样卑微,那样柔弱,每⼀个严寒的冬天过去后,它们依然⼀根根地从⼟壤⾥钻出来,欣喜地迎着春天的风,似乎对那过去的残酷⼀⽆所知⼀样。
我们以同样感动的眼光看着⼭坡上那些跳着蹦着的⼩⽜犊,它那⾦黄⾊的茸⽑像是刚从太阳⾥取得的。
我不得不想到永久不朽的意义。
感谢⽣命的奇迹!它并不是⼀个暂时的东西。
它仿佛⼀个不懂疲倦的旅客,也许只是暂时地在哪⼀个个体内住⼀会,便⼜离开前去了,但它是永远存在的。
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它的快乐和威势。
这该是如何值得赞叹的⼀件事! 我的伙伴们,看起来我们应该更加勇敢了。
我们了解了⽣命的真实的意义,我们的⼼就应该更加光明。
让我们以全部的信⼼喊出我们所找到的真理吧;没有⼀种永久的、不朽的东西能被那些暴君们杀害掉的!让我们赞美⽣命,赞美那永久的⽣命吧,我们将要以⼯作,以爱情来赞美它。
它是⼀朵永不会凋谢的花,它将永远给世界以⾊彩,永远给以芬芳。
凋谢和不朽混为⼀体,这就是奇迹。
我为什么⽽活着 [英]罗素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这三种纯洁但⽆⽐强烈的激情⽀配着我的⼀⽣。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十六课《散文二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散文的概念和特点;2. 能够分析散文中的修辞手法;3. 能够写出简短的散文。
二、教学重点1. 分析散文中的修辞手法;2. 写出简短的散文。
三、教学难点1. 应对题目和写作材料;2. 分析散文中的修辞手法。
四、教学方法1. 讲解法:通过引导、举例等方式深入浅出地讲解散文,让学生理解散文的概念和特点,掌握散文的基本写作技巧。
2. 案例法: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已有的散文,让学生学会如何发掘散文中的情感、意境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互动交流,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散文中的情感和意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理解散文的概念和特点讲解散文是一种散文体裁,不同于小说、诗歌等。
散文是对生活的感悟、对人类的感情、对历史的思考等,通常有叙述、议论或抒情性质。
散文不像小说那样有情节,不像诗歌那样急功近利,它更多的是讲述一些生动的故事,表达一些情感。
散文的特点是真实、清新、朴素、形式灵活、可读性强等,是大众喜欢的一种文学形式。
散文还有很强的感染力,能够很好地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2. 分析散文中的修辞手法(1)对比手法:用对比手法可以让读者感受到强烈的对比,增强文本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例如:“绿色和黄色,思想和行动,一份神秘和一份智慧,它们交融在一起,将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和人类的情感统一在一起。
”(2)排比手法:排比手法指的是用同一句型、同一结构的语句,列举多个内容,使文本更加生动、感染。
例如:“世界上只有变化不变的真理,只有不变才是变化的本质;只有规律才能走向灵活,领悟生命的真实意义。
”(3)比喻手法:比喻手法能够让读者理解和感受到文本中的意境和情感,增强文本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例如:“琴声犹如溪涧,声声回荡在山中,宛如初次听到自己心跳般的激动。
”3. 写出简短的散文结合生活,让学生写一篇题材简单的、朴实自然的散文,有两个选择:(1)描述一件自己经历过的事情,融入自己的感悟和思考,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散文二篇》课文原文及教案永久的生命严文井过去了的日子永不再回来。
一个人到了三十岁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丢失了一些什么,一颗臼齿,一段盲肠,脑门上的一些头发,一点点和人开玩笑的兴味,或者就是你那整个的青春。
那些东西和那消逝了的岁月一样只能一度为你所有;它们既已离开了你,就永不会再返回。
即令你是一个智者又怎么办呢!你的力量是那样的小,对于生命上的事你丝毫不能做主。
生命不像一件衬衫;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你就可以脱下来洗涤,把它再补好。
你如果曾经为什么事忧虑过,顶多你只能尽力地去忘却它,你却不能取消它存在过的迹印。
在这件事上我们都是这样可怜!然而,一切还都是乐观的。
这是由于生命自身的伟大;生命能够不绝地创造新的生命。
这是一件平常的事,也是一个奇妙的魔术。
就像地面上的小草,它们是那样卑微,那样柔弱,每一个严寒的冬天过去后,它们依然一根根地从土壤里钻出来,欣喜地迎着春天的风,似乎对那过去的残酷一无所知一样。
我们以同样感动的眼光看着山坡上那些跳着蹦着的小牛犊,它那金黄色的茸毛像是刚从太阳里取得的。
我不得不想到永久不朽的意义。
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并不是一个暂时的东西。
它仿佛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也许只是暂时地在哪一个个体内住一会,便又离开前去了,但它是永远存在的。
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这该是如何值得赞叹的一件事!我的伙伴们,看起来我们应该更加勇敢了。
我们了解了生命的真实的意义,我们的心就应该更加光明。
让我们以全部的信心喊出我们所找到的真理吧;没有一种永久的、不朽的东西能被那些暴君们杀害掉的!让我们赞美生命,赞美那永久的生命吧,我们将要以工作,以爱情来赞美它。
它是一朵永不会凋谢的花,它将永远给世界以色彩,永远给以芬芳。
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
我为什么而活着[英]罗素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
15 散文二篇
永久的生命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本文题目为“永久的生命”,如何理解?
生命虽然是短暂的,但是只要我们珍爱生命,活出价值,就能使生命变得神奇和不朽。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本文可以分为几层?每一层讲了什么?
分为三层。
第一层先谈生命的易逝,欲扬先抑;第二层再谈生命的永久,正面展开;第三层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
三个层次,条理清晰,章法井然。
【把握文章主旨】
作者从生命的短暂和生命延续上,感悟到生命的快乐和威势,对生命发出由衷的赞叹。
我为什么而活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通读课文,请问答作者一生的三大追求是什么?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感悟精彩句子】
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这三种感情”比作“飓风”,表现出
了作者对一生中的三大追求执着坚定的信念。
【把握文章主旨】
作者认为爱情和知识把人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对于人类苦难的同情让人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15 散文二篇
1.简单了解作者,把握课文主要观点,领悟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2.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初步把握哲理性散文特点。
3.探寻作者思想境界,领会课文的人文内涵。
第1课时永久的生命
一、导入新课
生命,总是令人深思。
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说,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有永久的生命。
生命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听听作家严文井的答案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阅读文章,把握文章观点
1.世界上会存在永久的生命吗?阅读文章之前,请说说你对题目《永久的生命》的理解。
明确:(1)没有永久的生命;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寿命,从生物学的角度以及自然规律看,不会存在永久的生命。
(2)有永久的生命;个体的生命也许总是有生有灭,但是生命总体却永远生机勃勃。
【教学提示】
是否存在永久的生命?这本是个有趣而深刻的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该问题进行思考,引起学生对生命的关注。
或许,思维敏捷的同学已经有了超越表象的答案,这无疑更有利于文本教学。
2.阅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
明确:本文主要表达了“生命是永久的”这一观点。
探究:请你在文中找寻支撑“生命是永久的”这一观点的段落或语句,说说你对它的理解。
(1)我们应该看到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
理解:结合后文小草生长的事例可知,生命是“流动”着的,这个流动即小草随着寒暑易节的变化有生灭的现象,但它总能长出草,新生的草芽总能破土而出,说明生命的现
象一直存在。
(2)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是暂时,合起却是永久。
理解:结合后文形象的比喻可知,生命是以个体的方式存在的,一根草是一个个体的生命,一只虫子是一个个体的生命,一个人也是一个个体的生命,他们作为个体都会出生与死去。
但是,老的个体生命逝去,总有新的生命诞生,因此从整个宏观的生命历程看,生命是向前奔流不息的,是永久的。
(3)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
理解:“凋谢”指个体生命的凋谢,“不朽”是生命整体的不朽,生命的前进方式是令人惊叹的,同时,正有了个体的凋谢,才成就了生命整体的不朽。
目标导学二:探究文本,学习本文行文思路
探究:本文只有五个自然段,这五个段落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它们之间有何联系?请同学们分小组简要探究分析。
内容:第一段:写“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突出个体的生命是有限的。
第二段:写人不应为生命的短暂与逝去感到悲观,并以小草与牛犊为例,说明我们要关注生命本身的神奇,关注生命的不朽。
第三段:用形象的比喻将整体的生命比作不懂疲倦的旅客,用它的暂居状态比喻个体生命,由此说明个体生命易逝与整体生命不朽的关系。
第四段:作者从说理回到现实生活,批判暴君的杀人,同时赞叹生命的永久。
第五段:以哲理性的语句结束全文,使人印象深刻。
联系:由上述分析可知,作者一开始并未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反而突出写个体生命的有限,并感叹“我们都非常可怜”,然而第二段却忽然转折,将我们带入永久生命的美好视野,完美地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
同时,作者为了表达其观点,先是将抽象的理论以比喻修辞呈现,而后又以现实生活现象呈现,同时又将其寄寓于哲理性语句中去。
构思十分巧妙。
目标导学三:思考生命,感悟人生
思考:整体的生命是永久的,个体的生命是易逝的,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生命的这种奇妙状态?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有限的个体生命?
明确:因为个体的生命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应该珍惜生命中的分分秒秒,去做对整个人生有价值的事,为实现个人与社会的梦想而努力。
学生的当务之急,是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增强自己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技能,为未人生梦想的实现奠定基础。
我们必须认识
到,一切努力都有其意义,因为生命的整体是永久的,我们要在这永久的生命中留下光彩的一笔,同时又要意识到生命是有限的,因此,我们在一定的审美休憩之外,须立即报以百分之百的努力。
三、板书设计
永久的生命⎩⎪⎨⎪⎧⎭⎪⎬⎪⎫一、⎩⎪⎨⎪⎧个体生命易逝 (先抑) ⎭⎬⎫整体生命永久生命自身神奇(后扬)二、生命是奇迹,礼赞生命
人生态度积极乐观
第2课时 我为什么而活着
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前一课时我们在学习生命具有永久性的特点的同时也深刻认识到了生命的个体性特征。
是的,
生命如此短暂,正如前文的感叹,“我们都非常可怜”。
那么,在有限的生命里,也许我们该做点什么,换句话说,也许我们应该首先弄清楚,我们为什么活着?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看看罗素是怎么阐释的。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
作者简介:伯特兰·罗素(1872—1970),二十世纪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无神论者,也是二十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之一。
1950年,罗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多样且重要的作品,持续不断地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
他的代表作品有《幸福之路》《西方哲学史》《数学原理》《物的分析》等。
目标导学二:把握文章观点,理清文章结构
1.作者在标题中抛出自己的问题“我为什么而活着”,他在文中是如何回答该问题的?
明确:作者在这篇短文中,开门见山地回答文章标题提出的问题。
他活着的三个理由(或三个目标)是:第一,对爱情的渴望;第二,对知识的追求;第三,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作者用“纯洁”“强烈”两个词形容这三种感情,它们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
2.请简要概括文章五个自然段的内容,并说说本文的结构思路。
内容:第一段:回答标题所设下的问题,“我”活着的理由有三个,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第二段:具体阐释追求爱情可以给人带喜悦,可以使人摆脱孤寂,可以让人领略到美好境界。
第三段:讲述知识能增加人们对自然、科学、人类自身的了解,满足人类求知欲,给人带无限乐趣。
第四段:写人类的痛苦促使着“我”不断努力,以期减少这痛苦,但“我”依然痴心不改,要为此奋斗。
第五段:是作者对自己一生的总结,认为如此活着是有意义的。
结构:全文采用了“总—分—总”结构,采用直接说理方式,表达作者的思想。
目标导学三:理解课文,把握内涵
1.作者为什么把追求爱情作为活着的第一条理由?
明确:作者说,追求爱情,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爱情可以带狂喜;第二,爱情可以解除孤寂;第三,爱情的结合可以使人看到想象的仙境的神秘缩影。
总之,爱情使人生活得更加美好;追求爱情,则是追求人生的境界。
在这里,作者把爱情描写得极其美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2.作者为什么追求知识?你能说说知识给你带了什么吗?
明确:一是可以了解人的心灵;二是可以了解星辰为什么发光;三是能够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
这三方面实际上包含了人类知识的几个重要方面:人类、自然和社会。
事实上,我们学习的知识,是人类在对世界的好奇心驱使下的创造,它给我们带的不仅有解开世界之谜的快乐,还有思考过程本身的快乐。
3.作者活着的第三条理由是什么?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胸怀?
明确: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作者耳边经常回响起痛苦的呼号,眼前浮现饥饿的儿童、被压迫者折磨的受害者和孤苦无依的老人。
在这里表现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为拯
救人类苦难的博大胸怀。
但作者同时也不得不承认,他对苦难往往无能为力,这就使人更加痛苦。
目标导学四:认识哲理性散文
探究:本课的题目为《散文二篇》,但从内容上看,作者都在文中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更像是议论文。
然而,又不像议论文,因为我们没法从论点论证等方面对其进行解读。
也就是说,这两篇被定义为散文的文章既具有散文的某些特征,也具有议论文的某些特征,并在议论中阐释着深刻的哲理,我们不妨将名字综合起,称它为哲理性散文(或议论性散文)。
请同学们结合对这两篇散文的认识与解读,说说哲理性散文(议论性散文)具备哪些特征。
明确:(1)从两篇文章都能通过分析具体的结构与层次把握文章观点看,议论性散文应具有议论文的观点明确、结构清晰的特点,且以议论的表达方式为主。
(2)从文章语言以及叙述方式上看,议论性散文具有散文的一般特征,即用语形象,这也就意味着将抽象的说理寓于具体的形象中,能使读者获得感悟。
同时,哲理性散文并非一味地说理,因而能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具有散文的抒情性特点。
三、板书设计
我为什么而活着⎩⎪⎪⎪⎨⎪⎪⎪⎧(渴望)爱情⎩⎨⎧爱情带来狂喜爱情解除孤寂爱的结合见到仙境的缩影
(追求)知识⎩⎨⎧了解人类的心灵(人类)知道星辰为何发光(自然)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社会)(同情)苦难⎩⎨⎧痛苦的呼号
饥饿中的孩子、被压迫被折磨者、孤苦无依的老人全球性的孤独、贫穷和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