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2019版--痛风
- 格式:docx
- 大小:11.91 KB
- 文档页数:5
中国痛风临床诊治指南解读什么是痛风?痛风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是由于体内嘌呤核酸代谢物尿酸排泄减少或者排泄过多、生成过多等因素导致体内尿酸升高,并在关节、软组织及肾脏等组织中沉积而引起的一系列疾病。
痛风的主要症状是间断性关节炎,轻者可自行缓解,重者可导致残留畸形和功能障碍。
痛风的发病机制痛风的发病机制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中包括遗传因素、生活方式、环境因素、代谢原因等多方面的因素。
尿酸代谢与排泄异常是主要的病因之一,主要表现为尿中尿酸排泄减少和体内尿酸排泄受阻等。
痛风的诊断和治疗根据我国《痛风防治指南》(2018年)的相关规定,对于疑似痛风的患者,在进行详细问诊以及体格检查的基础上,需要进行血清尿酸、血沉、C-反应蛋白等检查,并依据IMEF(尿酸酶、尿酸排泄、尿酸浓度、滤过率)评估系统来评估痛风的严重程度。
对于疑似或确诊的痛风患者,需要根据病情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针对轻、中度痛风的患者,可以采取非甾体抗炎药、秋水仙碱等药物进行治疗;而对于重度和复杂性痛风患者,则需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病情、生活方式等因素进行评估和定制治疗方案。
此外,对于痛风患者而言,在日常生活中必须要进行一些重要且有效的干预措施,包括戒烟戒酒、保持适当的体重、合理饮食、可行的运动方式等,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情的恶化,并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痛风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严重程度和病程的长短都与多方面的因素有关。
对于疑似或确诊的痛风患者,需要重视诊断和治疗,并且要注重平时的生活干预,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从而有效地控制和缓解病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科学、合理的痛风诊治指南,尤其是我国的《痛风防治指南》(2018年),能够在诊疗中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2019《痛风及高尿酸血症基层诊疗指南》要点导读:近年来,高尿酸血症、痛风已经成为常见的慢性疾病,分级诊疗制度的建设也促使基层医生成为诊疗及管理这类患者的主力军。
《痛风及高尿酸血症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的发布为基层医生规范临床实践提供了参考,以下主要为指南中关于基层痛风性关节炎和降尿酸的药物治疗内容。
基层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药物治疗1.总体原则急性发作期患者可卧床休息,患肢制动,局部冷敷,并尽早(越早使用,镇痛效果越好)给予药物控制炎症。
对于反复发作的慢性痛风性关节炎,基层医生需要梳理除关节炎之外其他的合并症或并发症,严格掌握常规抗炎症药物的使用方法以及可能的不良反应。
若筛查梳理后仍不能确定,可嘱患者关节制动,局部冷敷,并尽快向上级医院转诊。
2012版ACR痛风诊疗指南推荐,秋水仙碱或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是痛风急性发作的一线治疗药物,需要尽早使用,若秋水仙碱和NSAIDs有禁忌证可考虑选择糖皮质激素。
2常用药物①秋水仙碱:起始负荷剂量为1.0 mg口服,1 h后追加0.5 mg,12 h后按照0.5 mg、1~2次/天。
秋水仙碱不良反应随剂量增加而增加,常见有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胃肠道反应,症状出现时应立即停药;少数患者可出现白细胞计数减少、肝功能异常、肾脏损害。
肾功能不全者须酌情减量,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35~49 ml/min时每日最大剂量0.5 mg,eGFR 10~34 ml/min 时最大剂量0.5 mg、隔日1 次,eGFR<10 ml/min 或透析患者禁用。
秋水仙碱可引起骨髓抑制,使用时注意监测外周血常规。
②NSAIDs:若无禁忌推荐早期足量使用NSAIDs速效制剂,如依托考昔、双氯芬酸钠、美洛昔康等。
有活动性消化道溃疡/出血,或既往有复发性消化道溃疡/出血病史为NSAIDs 绝对使用禁忌。
部分NSAIDs可能引起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增加,合并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者避免使用。
痛风病(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1)多以多个趾指关节,卒然红肿疼痛,逐渐疼痛剧如虎咬,昼轻夜甚,反复发作。
可伴发热,头痛等症。
(2)多见于中年老年男子,可有痛风家族史。
常因劳累,暴饮暴食,吃高嘌呤食品,饮酒及外感风寒等诱发。
(3)初起可单关节发病,以第一跖趾关节多见。
继则足踝、跟、手指和其他小关节,出现红肿热痛,甚则关节腔可有渗液。
反复发作后,可伴有关节四周及耳廓、耳轮及趾、指骨间出现“块瘰”(痛风石)。
(4)血尿酸、尿尿酸增高。
发作期白细胞总数可增高。
(5)必要时作肾B超探测,尿常规,肾功能等检查,以了解痛风后肾病变情况。
X线摄片检查:可示软骨缘邻近关节的骨质有不整洁的穿凿样圆形缺损。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7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的分类标准(1)关节液中有特异的尿酸盐结晶体。
(2)有痛风石,用化学方法(murexide试验)或偏振光显微镜观察证实含有尿酸盐结晶。
(3)具备下列临床、实验室和X线征象等12条中6条者:A、1次以上的急性关节炎发作B、炎症表现在1日内达到高峰C、单关节炎发作D、观察到关节发红E、第一跖趾关节疼痛或肿胀F、单侧发作累及第一跖趾关节G、单侧发作累及跗骨关节H、可疑的痛风石I、高尿酸血症J、关节内非对称性肿胀(X线片)。
K、不伴骨质腐蚀的骨皮质下囊肿(X线片)。
L、关节炎症发作期间关节液微生物培养阴性。
上述(1)(2)(3)项中,具备任何一项即可诊断。
(二)证候诊断1、湿热蕴结证:局部关节红肿热痛,发病急骤,病及一个或多个关节,多兼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不安或头痛汗出,小便短黄,舌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数。
2、脾虚湿阻证:无症状期,或仅有稍微的关节症状,或高尿酸血症,或见身困乏怠,头昏头晕,腰膝酸痛,纳食减少,脘腹胀闷,舌质淡胖或舌尖红,苔白或黄厚腻,脉细或弦滑等。
2019中国痛风诊疗指南痛风是一种单钠尿酸盐(MSU)沉积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与嘌呤代谢紊乱及(或)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属代谢性风湿病范畴。
痛风可并发肾脏病变,严重者可出现关节破坏、肾功能损害,常伴发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糖尿病、动脉硬化及冠心病等。
不同国家的痛风患病率不同,美国国民健康与营养调查(NationalHealthandNutritionExaminationSurvey,NHANES)的数据显示,美国痛风患病率从1988—1994年的2.64%升至2019—2019年的3.76%。
一项基于120万英国人的健康档案大数据显示,2019年英国痛风患病率约为2.49%。
我国缺乏全国范围痛风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但根据不同时间、不同地区报告的痛风患病情况,目前我国痛风的患病率在1%~3%,并呈逐年上升趋势。
国家风湿病数据中心(ChineseRheumatismDataCenter,CRDC)网络注册及随访研究的阶段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2月,基于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100家医院的6814例痛风患者有效病例发现,我国痛风患者平均年龄为48.28岁(男性47.95岁,女性53.14岁),逐步趋年轻化,男∶女为15∶1。
超过50%的痛风患者为超重或肥胖。
首次痛风发作时的血尿酸水平,男性为527μmol/L,女性为516μmol/L。
痛风患者最主要的就诊原因是关节痛(男性为41.2%,女性为29.8%),其次为乏力和发热。
男女发病诱因有很大差异,男性患者最主要为饮酒诱发(25.5%),其次为高嘌呤饮食(22.9%)和剧烈运动(6.2%);女性患者最主要为高嘌呤饮食诱发(17.0%),其次为突然受冷(11.2%)和剧烈运动(9.6%)。
高质量临床实践指南能规范医生诊疗行为,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医疗质量。
截至2019年12月,全球共有14部痛风诊疗指南发布,为痛风的诊疗和管理提供有效指导,然而对于当前我国痛风临床实践而言,尚存在以下问题:(1)国外指南中临床医生所关注的痛风诊疗问题与我国临床医生所关注的不完全一致,如别嘌醇的超敏反应,本指南工作组所进行的前期调查显示,该问题为我国风湿免疫科医生关心的首要问题;(2)国外指南几乎未引用来自我国的痛风研究,而近年来我国不断有痛风诊疗相关的高质量研究发表;(3)国外指南中的痛风治疗药物与我国临床实践不完全相符,如苯溴马隆未在美国上市,美国痛风指南推荐促尿酸排泄应使用丙磺舒,但我国临床实践中促尿酸排泄的药物主要为苯溴马隆;(4)近年来我国专业学会制订的指南,尚未及时将新的痛风分类标准、新型影像诊断技术(高频超声和双源CT)的临床应用,以及治疗领域新证据,尤其是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的证据纳入。
风湿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2019版--痛风痛风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1)多以多个趾指关节,卒然红肿疼痛,逐渐疼痛剧如虎咬,昼轻夜甚,反复发作。
可伴发热,头痛等症。
(2)多见于中年老年男子,可有痛风家族史。
常因劳累,暴饮暴食,吃高嘌呤食物,饮酒及外感风寒等诱发。
(3)初起可单关节发病,以第一跖趾关节多见。
继则足踝、跟、手指和其他小关节,出现红肿热痛,甚则关节腔可有渗液。
反复发作后,可伴有关节周围及耳廓、耳轮及趾、指骨间出现“块瘰”(痛风石)。
(4)血尿酸、尿尿酸增高。
发作期白细胞总数可增高。
(5)必要时作肾B超探测,尿常规,肾功能等检查,以了解痛风后肾病变情况。
X线摄片检查:可示软骨缘邻近关节的骨质有不整齐的穿凿样圆形缺损。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7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的分类标准。
(1)关节液中有特异性的尿酸盐结晶体。
(2)有痛风石,用化学方法(murexide试验)或偏振光显微镜观察证实含有尿酸盐结晶。
(3)具备下列临床、实验室和X线征象等12条中6条者:①1次以上的急性关节炎发作。
②炎症表现在l日内达到高峰。
③单关节炎发作。
④观察到关节发红。
⑤第一跖趾关节疼痛或肿胀。
⑥单侧发作累及第一跖趾关节。
⑦单侧发作累及跗骨关节。
⑧可疑的痛风石。
⑨高尿酸血症。
⑩关节内非对称性肿胀(x线片)。
11不伴骨质侵蚀的骨皮质下囊肿(x线片)。
○12关节炎症发作期间关节液微生物培养阴性。
○上述(1)、(2)、(3)项中,具备任何一项即可诊断。
(二)证候诊断1.湿热痹阻证:局部关节红肿热痛,发病急骤,病及一个或多个关节,多兼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不安或头痛汗出,小便短黄,舌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数。
2.脾虚湿阻证:无症状期,或仅有轻微的关节症状,或高尿酸血症,或见身困倦怠,头昏头晕,腰膝酸痛,纳食减少,脘腹胀闷,舌质淡胖或舌尖红,苔白或黄厚腻,脉细或弦滑等。
【基层常见疾病诊疗指南】2019痛风及高尿酸血症基层诊疗指南(完整版)一、定义及流行病学(一)定义尿酸是人体内嘌呤核苷酸的分解代谢产物,嘌呤核苷酸80%由人体细胞代谢产生,20%从食物中获得。
嘌呤经肝脏氧化代谢变成尿酸,后者由肾脏和肠道排出。
体温37 ℃时,血清中单钠尿酸盐(MSU)的饱和溶解度为404.5 μmol/L(6.8 mg/dl),通常定义当血清尿酸水平>420 μmol/L(约7 mg/dl)时,为高尿酸血症[1]。
正常情况下人体肾脏能够排出尿酸而维持尿酸在血液中的正常浓度水平,而高尿酸血症则常由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减少所导致。
痛风是指因血尿酸过高而沉积在关节、组织中造成多种损害的一组疾病,异质性较强,严重者可并发心脑血管疾病、肾功能衰竭,最终可能危及生命。
(二)流行病学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人群生活方式的明显改变,中国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患病率显著增高,根据最新研究结果,高尿酸血症患者已占总人口13.3%,而痛风患病率在1%~3%[2,3],且逐年上升。
近年研究认为,痛风/高尿酸血症与多种慢性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如代谢性疾病,心、脑血管病和肾脏疾病等,因此已被多学科认识和重视[4,5]。
二、病因与分类痛风及高尿酸血症根据病因主要分为原发性、继发性两大类[1]。
(一)原发性高尿酸血症1.特发性尿酸增多症:绝大多数发病原因不明,10%~20%的患者有阳性家族史,仅1%左右患者由先天性酶缺陷引起,如家族性幼年高尿酸性肾病、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PRT)缺陷、磷酸核糖焦磷酸合成酶(PRPP)活性增高、Ⅰ型糖原累积症、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等。
2.尿酸产生过多:与高嘌呤饮食、酒精过多摄入、高糖饮食、核酸代谢增强相关,常合并代谢综合征相关的临床表现或疾病。
(二)继发性高尿酸血症1.血液系统疾病:如急慢性白血病、红细胞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溶血性贫血、淋巴瘤及多种实体肿瘤化疗时,由于细胞内核酸大量分解而致尿酸产生过多。
痛风病(痛风性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2019年)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痛风急性发作期的住院患者。
痛风病(痛风性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痛风病(TCD编码为:BNV05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痛风性关节炎(ICD-10编码为: M10.002)。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原发性痛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1版)。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痛风病(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痛风(痛风性关节炎)临床常见证候:湿热蕴结证寒湿痹阻证脾虚湿阻证脾肾不足,痰湿瘀阻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痛风(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痛风(痛风性关节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14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痛风(痛风性关节炎)的患者。
2.疾病分期为急性发作期的患者。
3.继发性痛风患者,痛风间歇期、慢性期和肾脏病变期的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必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离子组检、心功能(3)ESR、CRP(4)心电图选查项目:(1)风湿六项、免疫八项、自免组检(2)AKA、CCP(3)HLA-B27(4)抗结核抗体(5)血脂、乙肝两对半定性、肝炎三项、感染因子(6)主要受累关节X光片(7)骨密度、CT、MRI(8)合并系统损害的相关检查(9)胸部X光片(10)关节超声(八)治疗方法1.基础治疗2.辨证论治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湿热蕴结证:清热利湿,通络止痛。
痛风诊疗规范一、病名中医:痛风西医:痛风二、定义痛风是一组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慢性疾病。
临床上以高尿酸血症伴痛风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痛风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肾小球和肾小管等实质性病变和尿酸结石形成为特点。
本病以中年人为最多见,40~50岁是发病的高峰。
男性发病率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例约为20:1。
三、诊断标准(一)、中医诊断标准:1、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2、中医诊断要点:(1)多以多个趾指关节,卒然红肿疼痛,逐渐疼痛剧如虎咬,昼轻夜甚,反复发作。
可伴发热,头痛等症。
(2)多见于中年老年男子,可有痛风家族史。
常因劳累,暴饮暴食,吃高嘌呤食品,饮酒及外感风寒等诱发。
(3)初起可单关节发病,以第一跖趾关节多见。
继则足踝、跟、手指和其他小关节,出现红肿热痛,甚则关节腔可有渗液。
反复发作后,可伴有关节四周及耳廓、耳轮及趾、指骨间出现“块瘰”(痛风石)3、中医鉴别诊断:痿症:痛风是由风寒湿热之邪流注肌腠经络,痹阻经脉关节而致,而痿症是肺胃肝肾等脏腑精气受损,肢体筋脉失养所致;痛风以关节疼痛为主,而痿症则为肢体力弱,无疼痛症状;痿症是无力运动,痛风是因痛而影响活动;部分痿症病初有肌肉萎缩,而痹症是由于疼痛甚或关节僵直不能活动,日久废而不用导致肌肉萎缩。
故以上可资鉴别。
(二)、西医诊断标准:1、参照197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的分类标准或1985年Holmes标准:197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的分类标准1、关节液中有特异的尿酸盐结晶体,或2、用化学方法(murexide试验)或偏振光显微镜观察证实痛风石中含有尿酸盐结晶,或3、具备以下12项(临床、实验室和X线表现)中6项(1)急性关节炎发作>1次(2)炎症反应在1天内达到高峰(3)单关节炎发作(4)可见关节发红(5)第一跖趾关节疼痛或肿胀(6)单侧第一跖趾关节受累(7)单侧跗骨关节受累(8)可疑痛风石(9)高尿酸血症(10)不对称关节内肿胀(X线证实)(11)无骨侵蚀的骨皮质下囊肿(X线证实)(12)关节炎发作时关节液微生物培养阴性1985年Holmes标准具备下列1条者1、滑液中的白细胞有吞噬尿酸盐结晶的现象2、关节腔积液穿刺或结节活检有大量尿酸盐结晶3、有反复发作的急性单关节淡和无症状间歇期、高尿酸血症及对秋水仙碱治疗有特效者2、西医鉴别诊断(1)急性关节炎应与下列疾病相鉴别蜂窝织炎及丹毒:二者血尿酸不高,发热畏寒、局部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增高等感染症状较突出,局部皮下组织明显肿胀或沿毛细淋巴管分布,而疼痛不明显。
风湿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2019 版-- 痛风
痛风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
(1)多以多个趾指关节,卒然红肿疼痛,逐渐疼痛剧如虎咬,昼轻夜甚,反复发作。
可伴发热,头痛等症。
(2)多见于中年老年男子,可有痛风家族史。
常因劳累,暴饮暴食,吃高嘌呤食物,饮酒及外感风寒等诱发。
(3)初起可单关节发病,以第一跖趾关节多见。
继则足踝、跟、手指和其他小关节,出现红肿热痛,甚则关节腔可有渗液。
反复发作后,可伴有关节周围及耳廓、耳轮及趾、指骨间出现“块瘰”(痛风石)。
(4)血尿酸、尿尿酸增高。
发作期白细胞总数可增高。
(5)必要时作肾B 超探测,尿常规,肾功能等检查,以了解痛风后肾病变情况。
摄片检查:可示软骨缘邻近关节的骨质有不整齐的穿凿样圆形缺损。
2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7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的分类标准。
( 1 )关节液中有特异性的尿酸盐结晶体。
(2)有痛风石,用化学方法(murexide 试验)或偏振光显微镜观察证实含有尿酸盐结晶。
(3)具备下列临床、实验室和X线征象等12条中6条者:
①1次以上的急性关节炎发作。
②炎症表现在l 日内达到高峰。
③单关节炎发作。
④观察到关节发红。
⑤第一跖趾关节疼痛或肿胀。
⑥单侧发作累及第一跖趾关节
⑦单侧发作累及跗骨关节。
⑧可疑的痛风石。
⑨高尿酸血症。
⑩关节内非对称性肿胀(x 线片)。
11不伴骨质侵蚀的骨皮质下囊肿(X线片)。
O
12 关节炎症发作期间关节液微生物培养阴性。
O
上述( 1 )、(2)、(3)项中,具备任何一项即可诊断。
(二)证候诊断
1.湿热痹阻证:局部关节红肿热痛,发病急骤,病及一个或多个关节,多兼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不安或头痛汗出,小便短黄,舌红苔黄, 或黄腻,脉弦滑数。
2.脾虚湿阻证:无症状期,或仅有轻微的关节症状,或高尿酸血症,或见身困倦怠,头昏头晕,腰膝酸痛,纳食减少,脘腹胀闷,舌质淡胖或舌尖红,苔白或黄厚腻,脉细或弦滑等。
3.痰瘀痹阻证:关节疼痛反复发作,日久不愈,时轻时重,或呈刺痛,固定不移,关节肿大,甚至强直畸形,屈伸不利,皮下结节,或皮色紫暗,脉弦或沉涩。
二、治疗方案
(一)基础治疗
1.急性发作期要卧床休息,抬高患肢,注意保护受累关节。
2.低嘌呤饮食,禁酒限烟。
3. 饮足够的水,每日2000ml 以上。
(二)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 湿热痹阻证
治法:清热利湿,通络止痛
推荐方药:四妙散加减。
炒苍术,川黄柏,川牛膝,薏苡仁,茵陈,虎杖,土茯苓,萆薢,秦皮,金钱草,车前草。
中成药:湿热痹片、痛风定胶囊、通滞苏润江胶囊等。
2. 脾虚湿阻证
治法:健脾利湿,益气通络推荐方药:四君子汤加减。
党参,苍术,茯苓,砂仁,半夏,陈皮,苡仁,土茯苓,
萆薢,车前草,金钱草,甘草。
中成药:补中益气丸、香砂六君丸等。
3. 痰瘀痹阻证
治法:活血化瘀,化痰散结推荐方药:二陈汤合桂枝茯苓丸加减。
陈皮,法半夏,茯苓,甘草,桂枝,丹皮,桃
仁,炒白芥子,土茯苓,萆薢,车前草,金钱草。
中成药:三七止痛片、血塞通胶囊等、通滞苏润江胶囊。
(三)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 2 —
灯盏细辛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等。
(四)外治法
1 中药外敷选用金黄散、活血散白酒调匀外敷,每隔6-1
2 小时换药1 次。
2 中药熏药或熏洗辨证选用中药熏药或熏洗治法,湿热痹阻证,酌情选用清热利湿,通络止痛药物;
脾
虚湿阻证,酌情选用健脾利湿,益气通络药物;痰瘀痹阻证,酌情选用活血化瘀,化痰散结药物。
(五)针灸治疗
三棱针刺络放血: 有活血祛瘀、通络止痛的功效,多在痛风急性发作时采用。
取阿是穴,放血1〜2ml,每周2〜3次。
(六)其他疗法
中频脉冲电治疗:中药离子导入,每日 1 次。
热证者不宜。
七)护理
1. 饮食护理
保持理想体重,适当限制脂肪,限制食盐摄入,禁酒限烟,低嘌呤饮食,通过健康教育使病人了解常见食物的酸碱性及嘌呤含量,使之能够合理地安排日常饮食。
2. 饮水护理
要求病人多饮水,以增加尿量,促进尿酸排泄。
适当饮水还可降低血液粘稠度。
(1)饮水习惯:坚持每日饮一定量的水,不可平时不饮,临时暴饮。
(2)饮水时间:不宜饭前半小时内和饱餐后立即饮大量的水,饮水最佳时间是两餐之间及晚间和清晨。
(3)饮水与口渴:痛风病人应采取主动饮水的积极态度,不能等有口喝感时才饮水,因为口喝明显时体内已处于缺水状态,这时才饮水对促进尿酸排泄效果较差。
(4)饮茶:痛风病人可用饮茶代替饮白开水,但茶含有鞣酸,易和食物中的铁相结合,形成不溶性沉淀物影响铁的吸收。
另外,茶中鞣酸尚可与某些蛋白质相结合,形成难以吸收的鞣酸蛋白,所以餐后立即饮茶会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和易造成缺铁性贫血等,较好的方法是餐后1h 开始饮茶,且以淡茶为宜。
3.中医辨证施护
对湿热痹阻型痛风患者,应力戒烟酒,避免进食辛辣刺激食物,局部配合香连金黄散、香木活血散等外敷:急性发作期,须严格卧床休息,并适当抬高患肢,以利血液回流,避免受累关节负重。
直至疼痛缓解72h 后开始适当轻微活动,促进新陈代谢和改善血液循环;间歇期,病人应注意鞋子的选择,尽量穿柔软舒适的鞋子,避免足
部磨损造成感染。
冬天避免受凉,室温保持在20〜22 C,对年老体弱者应注意保暖。
4. 心理护理
由于反复关节炎发作,常导致患者情绪焦虑不安,护理人员要及时对患者进行心理安慰,解释病情,帮助其了解痛风的病因及防治对策,增加配合治疗的信心。
5. 健康教育
(1)节制饮食,控制高嘌呤食物,不食或少食。
多饮水,避免暴饮暴食。
节制烟酒、不宜喝大量浓茶或咖啡。
(2)积极减肥,减轻体重。
避免饥饿疗法,坚持适当的运动量。
(3)生活有规律,按时起居。
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紧张与激动,保持心情舒畅,情绪平和。
注意保暖和避寒,鞋袜宽松。
(4)在医师指导下坚持服药,以控制痛风急性及反复发作,维持血尿酸在正常范围。
不宜使用抑制尿酸排出的药物:双氢克尿塞、速尿。
(5)定期检测血尿酸值,1〜3个月检测1次,以便调整用药和防治心、肾尿酸性结石。
(6)继发性痛风的预防主要是积极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慢性肾病等原发病。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1994 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痛风相关疗效评价标准进行疗效评估。
(二)评价方法
症状积分分级量化指标:
(1)11点疼痛程度数字等级量表(NRS-11): 0分表示无疼痛,10分表示能够想象到的最严重疼痛; 1 〜3 分表示轻度疼痛,但仍可从事正常活动;4〜6 分表示中度疼痛,影响工作.但能生活自理;7〜9 分表示比较严重的疼痛,生活不能自理;10 分表示剧烈疼痛,无法忍受。
(2)关节肿胀: 0 分:关节无肿胀或肿胀消失; 1 分:关节肿胀、皮色红; 2 分:关节显著肿胀、皮色发红;3分:关节高度肿胀、皮色暗红;
(3)活动受限: 0 分:关节活动正常; 1 分:关节活动受限; 2 分:关节活动明显受限;3分:关节活动严重受限。
(4)患者本人及医生对病情的VAS评分。
临床控制:关节疼痛、红肿等症状消失,关节活动正常,积分减少》95%。
显效:关节疼痛、红肿等症状消失,关节活动不受限,积分减少》70%,v 95%。
有效:关节
疼痛、红肿等症状基本消除,关节活动轻度受限,积分减少》30%,—4 —
V 70%。
无效:关节疼痛、红肿等症状与关节活动无明显改善,积分减少V 30%。
注:计算公式(尼莫地平法):[(治疗前积分一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X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