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G系统长期演进-LTE_2010.11.2
- 格式:ppt
- 大小:16.72 MB
- 文档页数:70
《3G技术》模块一复习题一、填空题:1、第一代模拟移动通信系统典型代表有:(AMPS )、(TACS )等。
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典型代表有(GSM )和(IS-95 )。
2、3G的三大主流标准分别是( WCDMA)、( TD-SCDMA)、和( CDMA2000 )。
4、ITU把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的统称为( IMT-2000 )。
车载通信速率为( 144K )bps,步行通信速率为( 384K )bps,室内通信速率( 2048K )bps。
9、欧洲和日本提出的( WCDMA),核心网将采用( GSM MAP )以继承当前的GSM系统。
北美提出的(CDMA-2000 ),核心网采用( ANSI-41/IS-41 )以兼容当前的IS-95 CDMA系统。
10、CDMA技术与其它多址技术的比较,在相同频谱利用度情况下,CDMA容量是GSM 的( 4~5 )倍。
二、名词解释:1、移动通信——在通信中一方或双方均处于移动状态的通信状态。
2、3G业务——是第一类基础业务中的蜂窝移动通信业务,具体地讲就是利用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提供的语音、数据、视频图像等业务。
4、LTE——长期演进计划,3GPP定义下的一个移动宽带网络标准。
.6、ARPU——单用户平均收益三、简答题:5、3G的目标是什么?答: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全球统一频段,统一标准,全球无缝覆盖;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高效的频谱效率,更低的成本;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高服务质量,高保密性能;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易于2G系统演进过渡;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提供多媒体业务,车速环境144kbps,步行环境384kbps,室内环境:2048kbps。
(2)补充工作频谱:频分双工方式:1755—1785MHZ/1850—1880MHZ时分双工方式:2300—2400MHZ(3)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工作频段:1980--2010MHZ/2170--2200MHZ.《3G技术》模块二复习题四、填空题:1、扩频通信的基本理论依据是:(香农)公式,该公式为(C=B×log2(1+S/N)),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如果信道容量C不变,则信号带宽B和信噪比S/N是可以互换的)。
简述3g标准的发展历程3G标准是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标准,它为移动通信提供了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和更广的覆盖范围。
下面是3G标准的发展历程的简述:1. 第一阶段:GSM和CDMA技术的发展(1990年代)- 在第一阶段,主要的2G技术就是GSM(全球系统移动通信)和CDMA (码分多址)。
- GSM和CDMA为语音通信提供了数字化的解决方案,但数据传输速率仍然有限。
2. 第二阶段:3G标准的提出和制定(2000年代初)- 第二阶段是3G标准的提出和制定阶段。
- 1999年,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GPP)成立,联合了世界各地的电信标准制定机构。
- 3GPP开始制定3G标准,其中包括两种主要的3G技术:WCDMA(广泛采用的CDMA技术)和CDMA2000(基于CDMA的技术)。
3. 第三阶段:3G商用化和推广(2000年代中后期)- 第三阶段是3G商用化和推广阶段。
- 2001年,日本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商用3G服务的国家。
- 随后,世界各地开始推出3G服务,并逐渐普及。
- 3G技术提供了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和增强的多媒体功能,使移动通信变得更加便捷和丰富。
4. 第四阶段:LTE(长期演进)技术的发展(2010年代)- 第四阶段是LTE(Long Term Evolution)技术的发展阶段。
- LTE是一种4G技术,提供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和更低的延迟。
- LTE技术为移动通信带来了更高效的数据传输和更丰富的应用体验。
综上所述,3G标准的发展经历了从2G到3G的演进过程,从GSM和CDMA到WCDMA和CDMA2000的制定和商用化,最终发展到了更高速的LTE技术。
这些标准的推出和普及,极大地推动了移动通信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
移动通信第三章答案第一点:移动通信概述移动通信是一种利用无线电波在移动环境中进行通信的技术。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移动通信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从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1G)发展到目前的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5G),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之一。
1.1 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1G):主要采用模拟技术,数据传输速率较低,安全性较差,仅支持语音通信。
1G的代表性技术是 AMPS(Advanced Mobile Phone System)。
1.2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2G):相较于1G,2G系统采用了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提高了通信质量和安全性,数据传输速率有所提升,支持短信服务(SMS)。
2G的主要技术标准有 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和 CDMA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1.3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3G系统在2G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数据传输速率,支持高质量的音频、视频通信,移动互联网访问速度明显提升。
3G的主要技术标准有 UMTS(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和CDMA2000。
1.4 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4G):4G系统相较于3G,数据传输速率有了质的飞跃,最高可达100Mbps,极大地推动了移动互联网的繁荣。
4G的主要技术标准有 LTE(Long-Term Evolution)和 WiMax。
1.5 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5G):5G是当前最新的移动通信技术,具有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最高可达10Gbps)、更低的时延(1毫秒以内)、更广泛的连接能力(100亿个设备)、更丰富的应用场景(如物联网、无人驾驶、远程医疗等)。
5G的主要技术标准有 NSA(Non-Standalone)和 SA(Standalone)。
LTE技术的发展历程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升级,LTE(Long Term Evolution,即“长期演进”)技术应运而生,成为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中的重要代表之一。
LTE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历了数十年的磨砺和发展,如今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应用最广泛的移动通信技术之一。
一、LTE技术的起源LTE技术最初的雏形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欧洲电信标准协会(ETSI)开始研究采用数字方式进行语音和数据通信的技术,这就是当前所说的GSM技术。
但是,由于GSM技术使用的是TDMA(时分多址)的方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数据传输需求。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3GPP(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于2004年正式成立,开始推进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研发,其中就包括了LTE技术。
二、LTE技术的发展历程1、预研阶段2004年到2006年是LTE技术研究的预研阶段。
在这一时期,3GPP专门成立了LTE/SAE(System Architecture Evolution,即系统架构演进)工作组,负责推进跨界通信标准的统一与发展。
2、标准化阶段2007年到2008年是LTE技术标准化的阶段。
在这一时期,3GPP组织了一系列的会议来商定LTE技术的标准化工作,确定了LTE系统的标准框架和技术要求、核心网架构以及分组数据传输技术等方面的标准。
3、试验阶段2009年到2011年是LTE技术的试验阶段。
在这一时期,全球范围内的运营商和设备 manufacturers(设备制造商,下同)都开始对LTE技术进行试验和测试,对LTE系统的稳定性、性能和覆盖范围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验证。
4、商用阶段从2011年起,LTE技术开始进入了商用阶段,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运营商都纷纷推出了自己的LTE服务,为用户提供更为稳定、高速、高质量的移动通信体验。
目前,全球范围内已经有超过200个国家和地区部署了LTE网络,成为公认的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标准。
3g发展历程
3G是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简称。
在3G发展的历程中,经
历了以下几个重要阶段。
首先是2001年,国际电信联盟将WCDMA(宽带码分多址)
技术确定为IMT-2000标准,标志着3G的正式启动。
这一阶段,各国开始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进行研发,争取在
3G技术上取得突破。
接着是2003年,中国正式进入3G时代。
我国成立了一个专
门负责3G发展的领导小组,并制定了相关政策和规划。
在此
期间,中国也积极争取3G技术标准的话语权,并逐渐形成了
由TD-SCDMA、WCDMA和CDMA2000三种3G技术共存的
格局。
随后是2004年,中国联通作为我国的第一家3G铁塔运营商
建成。
这标志着我国3G网络的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为3G
技术的商用奠定了基础。
同时,其他国家和地区也纷纷开始建设各自的3G网络。
2009年,中国移动、联通和电信三大运营商分别获得了3G牌照。
这意味着我国3G商用向全面展开迈出了重要一步。
此后,我国的3G用户数量不断增加,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态势。
2013年,我国正式商用了LTE(长期演进)技术,也被视为
4G技术的一种演进。
这一阶段,我国开始逐步实现3G向4G
的过渡,并且4G网络的建设更加迅速和全面。
综上所述,3G的发展历程经历了技术标准确定、国内外网络
建设和商用推广等多个关键阶段。
随着技术的不断演进和普及,3G为人们提供了更快速、更便捷的移动通信服务。
鲍炜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2012年7月30日2012-7-30无线移动创新中心无线移动创新中心•了解EPS系统的网络架构•了解LTE协议模型•了解LTE L2/L3关键过程•了解LTE增强技术特性无线移动创新中心概述L2协议介绍L3协议介绍增强技术特性•E-UTRAN:Evolved UTRAN,演进的接入网•EPC:Evolved Packet Core,演进的核心网•LTE:Long Term Evolution,是3GPP的一个项目的名称,以接入网演进为主要研究对象•SAE:System Architecture Evolution,与LTE并行的项目,以网络架构演进为主要研究对象•EPS:Evolved Packet System,整个网络体系的全称无线移动创新中心无线移动创新中心P-GWS-GWPeer EntityUEeNBEPS BearerRadio BearerS1 BearerEnd-to-end ServiceExternal BearerRadio S5/S8InternetS1E-UTRANEPCGiE-RABS5/S8 Bearer无线移动创新中心•RLC (Radio Link Control)Ø三种传输模式Ø数据重传Ø根据TB 大小进行数据分段Ø对需要重传的RLC PDU 进行重分段Ø对同一个承载的数据进行级联Ø按序递交Ø重复检测•MAC (Media Access Control)Ø复用/解复用RLC PDU Ø数据重传Ø调度Ø填充•PDCP (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Ø头压缩Ø加密Ø按序递交Ø重复检测Ø数据重传无线移动创新中心•RLC 和MAC 的功能与用户面相同•PDCP 不执行头压缩,但需要执行完整性保护•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Ø广播系统信息Ø建立,维护和释放RRC 连接Ø建立,配置,维护和释放无线承载Ø安全管理Ø移动性管理Ø测量管理用户面重操作;控制面重管理无线移动创新中心控制面协议栈用户面协议栈概述L2协议介绍L3协议介绍增强技术特性•高效传输•可靠传输•安全传输•调度•其他无线移动创新中心无线移动创新中心•PDCP 对用户数据包进行头压缩效率:25% -> 90.9%Data IP UDP Data RTP60byte 20byte 2byte•灵活适配资源承载能力无线移动创新中心•降低UE的电力消耗•可配置的UE接收机休眠模式•网络只在Active time调度用户•仅在Active time UE才进行数据接收•网络为不同的UE配置不同的Active time起始时刻无线移动创新中心•错误发现:L1在为每一个MAC PDU计算CRC Ø不能通过CRC校验的包将被丢弃•错误纠正:双层重传机制ØPHY/MAC层HARQ高效ü简单,没有序号开销(开销低)ü基于子帧进行调度(速度快)ü使用软合并(不浪费)ØRLC层ARQ可靠ü反馈受到CRC和HARQ重传的保护无线移动创新中心无线移动创新中心•切换过程中,RLC 层复位•源eNB 未正确传输给UE 的RLC_AM 承载用户面数据由PDCP 层负责进行前转Ø在源eNB 已经开始传输但未获得确认的数据,由目标eNB 的PDCP 重传Ø在源eNB 尚未开始传输的数据,在目标eNB 进行初始传输S1-u Source eNB 切换前S1-u Source eNB 切换中X2-u S1-u Source eNB切换后•乱序原因:ØHARQ多进程并行传输,导致后发先至Ø切换时,RLC将乱序数据包递交到PDCP层•按序递交:基于RLC和PDCP层的SNØ非切换时,RLC负责按序递交ü按照序列号的顺序将数据包递交给高层ü对于RLC_AM和RLC_UM的处理模式有不同Ø切换时,RLC复位,由PDCP负责按序递交üPDCP按照序列号的顺序将数据包递交给高层ü只用于RLC_AM模式的DRB无线移动创新中心•原因:ØHARQ ACK解码为DTX/NACK,概率1%ØARQ ACK未被发送端正确接收,如发生切换•重复检测:基于RLC和PDCP层的SNØ非切换时,RLC负责重复检测ü丢弃序列号重复的包Ø切换时,PDCP负责重复检测ü丢弃序列号重复的包无线移动创新中心•AS层的安全功能由PDCP层提供Ø总是尽早被激活,一旦激活,就不会去激活Ø在切换时,更换密钥•完整性保护Ø仅用于控制面的保护,防止信令被篡改Ø基于32bit的MAC-I,MAC-I被放在PDCP PDU的最后•加密Ø用于控制面和用户面无线移动创新中心•由MAC完成•调度的原则Ø满足承载的QoS;Ø最大化小区吞吐量Ø兼顾公平性•调度的依据Ø调度信息:如信道质量(CQI); 缓存状态ØQoS参数:优先级,QCI,误块率,时延等•基于承载粒度进行QoS的管理Ø控制面为每条承载配置QoS参数Ø能支持各种QoS的业务:VoIP(低时延高丢包容忍),FTP(高时延低丢包容忍)等无线移动创新中心•动态调度:Ø一次调度对应一次初始传输资源üDL:自适应HARQ,初始传输和重传都需要调度üUL:自适应/非自适应HARQ,非自适应HARQ允许重传不用发送HARQ调度信令•半持续调度:Ø一次调度对应多次初始传输资源(周期性发生)ü多次传输使用相同的资源ü适用于VoIP等周期性发送大小相同数据包的业务无线移动创新中心•L2协议结构•信道映射•随机接入过程无线移动创新中心无线移动创新中心•传输信道ØPCH: Paging Ch.ØBCH: Broadcast Ch.ØMCH: Multicast Ch.ØDL-SCH: Downlink Shared Ch.ØUL-SCH: Uplink Shared Ch.•逻辑信道ØPCCH: Paging Control Ch.ØBCCH: Broadcast Control Ch.ØCCCH: Common Control Ch.ØDCCH: Dedicated Control Ch.ØDTCH: Dedicated Traffic Ch.ØMCCH: Multicast Control Ch.ØMTCH: Multicast Traffic Ch.无线移动创新中心•目的Ø获取定时提前量Ø获取调度ID:C-RNTIØ获取上行调度机会• 5 种场景ØUE初始接入Ø无线链路失败后发起的初始接入Ø切换时进行随机接入Ø上行失步的UE下行数据到达Ø上行失步的UE上行数据到达无线移动创新中心•竞争随机接入•无竞争随机接入UE eNBRandom Access Preamble1Random Access Response2Scheduled Transmission 3Contention Resolution4无线移动创新中心无线移动创新中心•RLC (Radio Link Control)Ø三种传输模式Ø数据重传Ø根据TB 大小进行数据分段Ø对需要重传的RLC PDU 进行重分段Ø对同一个承载的数据进行级联Ø按序递交Ø重复检测•MAC (Media Access Control)Ø复用/解复用RLC PDU Ø数据重传Ø调度Ø填充•PDCP (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Ø头压缩Ø加密和完整性保护Ø按序递交Ø重复检测Ø数据重传•具有相同QoS属性的数据被映射到相同的承载上传输•基于RB的QoS属性,为高层数据提供匹配的传输服务Ø高效性:头压缩,级联,DRXØ可靠性:重传,无损,按序,重复避免Ø安全性:加密,完整性保护Ø调度:QoS,用户公平性,网络容量•上述服务特性是可以配置的,相关配置由L3控制L2基于承载为高层提供可以满足各种QoS需求的传输服务无线移动创新中心概述L2协议介绍L3协议介绍增强技术特性•系统信息•连接控制•RRC状态•空闲状态下移动性管理•连接状态下移动性管理•RAT间互操作•测量无线移动创新中心•两种传输方式:ØMIB(Master Information Block)由BCH传输ü在固定的时频资源位置以固定的调制编码方式发送ü包含可以找到SIB1的辅助信息(如下行带宽和系统帧号SFN)ØSIB(System Information Block)由DL-SCH传输ü基于调度发送无线移动创新中心•SIB1 :独立的消息Ø在固定的时间发送,频域位置基于PDCCH调度指示Ø包含驻留判断,其他SIB的调度信息•其他SIB:同周期可级联成SI发送ØSI的发送周期和窗口参数在SIB1中给出ØSI发送的频域位置基于PDCCH调度指示ØSIB2:ü包含接入限制信息,公共信道参数等接入小区前所需的信息Ø其他SIB:ü包含小区重选信息,ETWS信息等无线移动创新中心无线移动创新中心•系统信息更新Ø修改周期( Modification Period)Ø在修改周期之内,系统信息不会变化;系统信息更新的生效时间只能在Modification Period 的边界;Ø先发送通知(Paging ),然后修改,目的是保证新的系统信息的生效时间点对所有UE 是一致的;•检验机制:ØPaging :所有UE 都接收ØValueTag :位于SIB1,有效期3小时BCCH modification period (n) Change notification Updated informationBCCH modification period (n+1)•RRC连接Ø网络和UE之间建立的一个逻辑信令连接Ø体现方式是二者之间建立了DCCH逻辑信道,可以在此之上传输专用控制RRC消息•传输RRC消息的无线承载——SRB无线移动创新中心•RRC连接管理ØRRC连接的建立,修改,释放过程•无线承载管理ØRB建立、修改、释放•安全Ø配置安全算法,启动加密完整性保护功能无线移动创新中心无线移动创新中心RRC 连接S1连接NAS 消息UEeNBMMEP-GWRadio Bearer S1 Bearer控制面用户面S-GW S5/S8 Bearer SRB0SRB1SRB2DRB DRB•SRB0Ø参数在协议中规定Ø用于建立RRC连接•SRB1ØSRB1的建立标志着RRC连接建立Ø用于初始安全性激活和SRB2建立Ø用于传输RRC消息和SRB2建立前的NAS消息•SRB2Ø必须在安全性激活后建立Ø用于传输SRB2建立后的NAS直传消息Ø优先级比SRB1低无线移动创新中心•RRC连接建立过程UE EUTRANRRCConnectionRequestRRCConnectionSetupRRCConnectionSetupComplete•作用:UE建立RRC连接•前提条件Ø正常驻留Ø已经获取驻留小区中所需的全部系统信息无线移动创新中心•如何触发•如何发送MAC:随机接入过程RRC:RRC连接建立过程无线移动创新中心无线移动创新中心•网络在Tracking Area级别上知道UE的位置•eNB通过RRC层寻呼寻找UE无线移动创新中心无线移动创新中心•源eNB 为UE 配置测量•UE 上报测量无线移动创新中心•源eNB 为发送切换请求,切换请求中携带UE 的RRC context•目标eNB 进行接纳判决•目标eNB 返回切换请求响应•切换请求响应中携带切换命令无线移动创新中心•UE 从源eNB 收到切换命令•UE 执行切换•启动Dataforwarding无线移动创新中心无线移动创新中心•目标基站要求EPC 转换数据路径•SGW 转换数据路径•切换完成目标eNB源eNB•发送切换完成无线移动创新中心•连接状态Ø切换:连接状态->连接状态ØCCO:连接状态->空闲状态->连接状态(仅用于到GERAN)Ø重定向:连接状态->空闲状态•空闲状态Ø小区重选:基于频点优先级Ø重选到高优先级频点:高优先级频点信号质量在评估时间内高于门限Ø重选到低优先级频点:üE-UTRAN信号质量低于门限ü重选到高/同优先级频点条件不满足ü有低优先级频点信号质量在评估时间内高于门限无线移动创新中心•目的Ø移动性测量,使网络及时了解UE的信号状况,用于辅助移动性管理(切换等)无线移动创新中心。
3gpp长期演进(lte)技术原理与系统设计第5 章 LTE 无线传输系统设计一个无线系统的成形固然取决于选择合适的空中接口传输技术但系统的具体设计也同样重要第4 章介绍的LTE 传输技术为LTE 系统实现优异的性能提供了潜在的能力但这距离要形成一个完整的LTE 传输系统还相去甚远要将众多的关键技术集成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架构使各种技术协同工作相得益彰充分发挥它们的性能优势实现一个高效均衡经济可以实现高性能而又简洁实用的系统仍需要依赖缜密细致的系统设计工作LTE 采用的OFDMMIMO 等先进的传输技术为系统提供了大量的时域频域空域资源但如何用好这些资源管好这些资源则需要帧结构参数设计和资源分配技术的支持要想适应多径无线信道的变化保证数据的可靠传输则需要依靠精巧实用的参考信号设计而要实现网络和终端之间的默契配合步调一致则离不开高效完善的控制信令设计本章将针对这些重要的系统设计环节进行介绍帮助读者建立起对LTE 空中接口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认识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关键技术的选择和系统设计分别在第 4 5 章介绍但并不意味着技术的选择过程和系统的设计过程是截然分开先后进行的相反它们是两个密不可分的过程很多关键技术从理论分析上虽然具有很好的先进性但在实际系统设计中却难以看到预期的性能增益例如那些带来大量信令开销和软硬件复杂度的技术即使理论上性能优异在实际标准化中也经常被弃用因此标准化中的关键技术筛选和系统设计不是孤立进行的也不可能先完成技术筛选再进行系统设计而往往是技术选择和系统设计交互进行相互影响的也就是说评估选择每一项技术都必须放在一个完整的系统中去考察而不能孤立地去评判只有那些适合这个系统服务于这个系统可以很好地提升整体系统性能的技术才是对这个系统有价值的技术最终才会被选用E-UTRA 系统的特点是除了系统信息物理层信令寻呼MBMS 等以外所有单播数据均通过共享信道传送共享信道也是功能最全的信道因此这里可以以共享信道为例说明E-UTRA 系统的结构其他广播控制寻呼多播等信道可以看作是共享信道的简化只实现共享信道的一部分功能[5-92]E-UTRA 下行共享信道DL-SCH 的物理模型如图 5-1 所示这个模型集中体现了E-UTRA 的系统结构物理层的功能和数据处理流程eNode B 端的信号处理流程包括CRC 处理com 节所述信道编码和速率匹配如48 节所述交织调制如47 节所述资源映射Resource Mappingcom 节所述和天线映射Antenna Mapping如45 节所述等UE 端的信号处理流程包括天线逆映射Antenna Demapping 资源逆映射Resource Demapping解调解交织解码和CRC 校验等DL-SCH 具有最完全的功能支持多层SU-MIMO 传输MAC 层调度和HARQ 如62 节所述等各种功能系统可以根据反馈的信道状态信息CSI等通过MAC 层调度动态配置eNode B 发射信号的调制编码方式资源映射和天线映射方式基于UE 反馈的ACKNACK 信息eNode B 可以进行HARQ 重传同时HARQ 操作也通过冗–207 –3GPP 长期演进LTE 技术原理与系统设计余版本RV 控制信道编码冗余比特的产生在这个模型中上层协议可以对编码与速率匹配调制资源映射和天线映射进行灵活的配置从而获得DL-SCH 的最大容量图5-1 下行共享信道DL-SCH物理模型上行共享信道UL-SCH的物理模型如图5-2 所示UL-SCH 包含的功能和DL-SCH 相比略有不同首先R8 LTE 暂不支持上行SU-MIMO只支持开环的天线选择因此UE 不需要支持天线映射功能但是LTE 上行支持MU-MIMO 操作因此两个UE 可以配对进行MU-MIMO 传输这种情况下eNode B 需要支持天线逆映射以正确接收两个UE 的MU-MIMO 信号其次由于LTE 上行采用同步HARQ重传的信息是固定的因此UE 也不需要在上行传送HARQ 信息–208 –第5 章 LTE 无线传输系统设计图5-2 上行共享信道UL-SCH物理模型根据DL-SCH 和UL-SCH 的物理模型就可以理解第4 56 章介绍的部分关键技术和系统设计是如何相互配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的用于承载MBMS 业务的多播信道MCH 可以看做DL-SCH 信道的一种简化其物理模型如图5-3 所示虽然仍然可以支持多层MIMO 操作但由于原则上没有上行反馈因此只能进行开环的MIMO 操作另外由于MBMS 系统是一个没有上行反馈的系统因此不必要也无法对调制资源映射和天线映射进行动态调整只需进行半静态semi-static的配置同样由于缺乏上行反馈MCH 也不可能支持HARQ 操作因此编码和速率匹配也不需要通过上层协议配置图5-3 多播信道MCH 物理模型可以以寻呼信道PCH 为例说明某些控制信道的物理功能如图5-4 所示PCH 仍然–209 –3GPP 长期演进LTE 技术原理与系统设计图5-4 寻呼信道PCH 物理模型可以通过 MAC 层调度来选择调制方式分配资源进行天线映射但这样的信道通常要求有较高的可靠性对频率效率的要求不高因此不采用多层MIMO 传输另外这一类信道通常也不采用HARQ 操作不支持RV 的控制广播信道BCH 对可靠性的要求最高其物理模型如图5-5 所示因此其支持的物理层功能反而最少BCH 总是采取最可靠的调制仅使用 QPSK 编码和多天线分集发送物理层配置是完全静态的因此不需要支持任何自适应功能–210 –第5 章 LTE 无线传输系统设计图5-5 广播信道BCH 物理模型从上面几种信道的物理模型可以看到只有将各种关键技术根据不同的需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提供各种所需的功能51 帧结构设计帧结构Frame Structure FS 定义了系统最基本的传输时序是整个空中接口系统设计的基础几乎所有的传输技术参数设计资源分配和物理过程设计都基于这个基本时序结构在帧结构设计中可以采用两种思路一种思路是设计一个带有特殊时隙的帧结构即在正常长度的数据时隙之外专门为公共控制信道分配特殊长度的时隙另一种思路是设计一个包含完全等长时隙的帧结构带有特殊时隙的帧结构例如Wi 帧结构和TD-SCDMA 帧结构已经将控制信道的部分设计思想融合其中因此可以在标准化伊始很快地形成公共控制信道的基本架构有利于快速推进系统设计而不包含特殊时隙的帧结构则没有对公共控制信道的设计附加任何限制和导向公共信道和控制信道的设计完全取决于后期标准化过程中的研究讨论和融合在LTE 技术规范中FDD 帧结构称为第1 种帧结构Frame Structure Type 1FS1TDD 帧结构称为第2 种帧结构Frame Structure Type 2 FS2 FS1 采用没有特殊时隙的帧结构在3GPP 这样一个包含大量公司的不同观点的标准化组织中这种帧结构可以在标准化初期避免卷入控制信道的具体设计问题快速确立最基本的工作假设更好地推进关键技术的标准化FS2 由于是在TD-SCDMA 帧结构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因此与TD-SCDMA帧结构一样包含。
《第三代移动通信》综合练习题(ver1 2007-9-15)一、填空题1. 3GPP(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即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是3G (技术规范)的重要制定者。
目前负责WCDMA 和TD-SCDMA 标准的制定和维护。
2. 移动通信是指通信双方至少有一方在移动中进行(信息)传输和交换。
3. 在3GPP,E3G的正式名称为(长期演进LTE, )。
在3GPP2,E3G的正式名称为(空中接口演进AIE )。
4. 当3G开发和商用正在进行时,移动通信业界有关后IMT-2000(Beyond IMT-2000)的研究已经开始了。
后IMT-2000曾被称为第四代移动通信(4G),现在被称为(后3G(B3G))。
5. 1999年11月5日在芬兰赫尔辛基召开的ITU TG8/1第18次会议上最终确定了三类第三代移动通信的主流标准,分别是WCDMA、cdma2000、( TD-SCDMA )。
6. 3GPP和3GPP2都是IMT-2000(标准化,)组织。
也就是制定(3G标准)的组织。
7. CWTS是指(中国无线通信标准组织)。
8. 第三代移动通信最早是由ITU在1985年提出的,考虑到该系统于2000年左右进入商用,并且其工作频段在(2000 )MHz附近,因此1996年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正式更名为(国际移动通信2000(即IMT-2000))。
9. 同一小区中,多个移动用户可以同时发送不同的多媒体业务,为了防止多个用户不同业务之间的干扰,需要一种可满足不同速率业务和不同扩频比的( 正交码 ),OVSF码是其中一种。
10. Gold码序列的互相关特性(优于,)m序列,但是Gold码序列的自相关性(不如)m序列。
11. (伪随机序列)具有两个功能:1)目标接收端能识别并易于同步产生此序列;2)对于非目标接收端而言该序列是不可识别的。
12. m序列在一个周期为“1”码和“0”码元的的个数(大致相等),这个特性保证了在扩频时有较高的(载频)抑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