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暖热负荷计算统一规定及地热加热管间距规定(2008)
- 格式:doc
- 大小:254.00 KB
- 文档页数:5
地暖管间距计算
地暖管间距的计算主要考虑供暖需求和房间格局等因素。
国家标准地暖盘管间距最小为100mm,最大不超过300mm。
间距太小,盘管困难且容易造成堵塞;间距太大,则室内温度可能达不到取暖要求。
不同区域的地暖管间距也有所不同。
一般家用地暖的间距为20\~25厘米,公共场所地暖管间距在25\~30厘米。
向阳的一面和背阴的一面、房间的地暖管间距、卫生间的间距、地下室或储藏室的间距等都有所差异。
此外,地暖管间距也与管道的铺设方式有关。
根据设计图纸标定的管间距和走向进行敷设,保持管间距的安装误差在允许范围内。
同时,管道的铺设还应考虑采暖时的温度,避免过高或过低。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可以咨询地暖安装专业人员或查阅相关行业规范。
对流方式采暖热负荷指标推荐值
地板辐射热负荷计算时,可将要求温度降低2-3℃,或采暖热负荷取对流热负荷方式的80%-90%。
1吨/小时≈0.7兆瓦;1瓦=1焦/秒;1兆=100万;
1千卡=1大卡=4184焦;1吉焦=1百万千焦。
耗煤量×0.7143=标准煤
总耗煤量×燃煤平均热值÷7000=标准煤
粒煤吨位×粒煤热值+末煤吨位×末煤热值=燃煤平均热值标准煤÷供暖面积×1000=供暖每平方米标准煤的耗量
《综合能耗计算通则》(GB/T 2589-2008)
附录 A
(资料性附录)
各种能源折标准煤参考系数
附录 B (资料性附录)耗能工质能源等价值
说明:以上数据摘录自2008年6月1日正式实施的最新国家标准GB/T 2589-2008《综合能耗计算通则》,本标准代替GB/T 2589—1990《综合能耗计算通则》。
采暖热负荷指标范围
采暖热负荷指标是设计和计算供暖系统时的重要参数,它指的是在规定的设计条件下,为保持室内温度达到舒适标准,单位建筑面积所需的热量。
在北方地区,民用建筑采暖热负荷指标一般按照室内外温差、建筑物保温性能、气候条件等因素综合确定。
1.对于全天连续供暖的住宅建筑,一般可取50W/平方米作为基础热
指标。
2.考虑到间歇供暖、户间传热以及其他修正因素后,实际应用时可
能需要乘以1.2的间歇供暖修正系数和1.8的户间传热修正系数等,这样得到的结果可能接近100W/平方米左右。
3.在特定室外计算温度条件下(例如室外-9°C,室内18°C),可
能会有更高的热负荷需求。
4.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和节能建筑的要求,实际的采暖热负荷
指标可能会有所不同,比如在北京,针对节能建筑,在特定条件下(室外平均-1.6°C,室内保证16°C)的规定平米指标可以低至约20.6瓦/平方米(相当于每平方米20.6W)。
因此,采暖热负荷指标范围通常介于基本的50W/平方米到考虑多种修正因素后的100W/平方米或以上,具体数值需根据建筑设计、地域气候特征以及节能要求等多种因素来精确计算。
关于采暖热负荷的计算的理论公式采暖热负荷的计算是为了确定建筑物在采暖季节内所需的供暖能量,以便有效地设计采暖系统。
热负荷计算的理论公式主要包括传热负荷和非传热负荷两部分。
1.传热负荷公式传热负荷是指建筑物热损失和换气导致的热增加,主要由传导、辐射和对流三种方式进行热传递。
以下是常用于计算传热负荷的理论公式:1.1.传导热负荷传导热负荷是由于建筑物外墙、屋顶、地板等建筑构件的传热引起的。
传导热负荷计算的公式如下:Qcond = U × A × ΔT其中,Qcond表示传导热负荷(单位:W或Btu/h),U表示传导热系数(单位:W/(m²·K)或Btu/(h·ft²·°F)),A表示传热面积(单位:m²或ft²),ΔT表示温度差(单位:K或°C)。
1.2.辐射热负荷辐射热负荷是由于建筑物与环境之间的热辐射引起的。
辐射热负荷计算的公式如下:Qrad = A × (δIR × FR + ε × σ × A × (Tsupa^4 -Tf)^1/2)其中,Qrad表示辐射热负荷(单位:W或Btu/h),A表示传热面积(单位:m²或ft²),δIR表示玻璃的总辐射率,FR表示窗玻璃的透射比例,ε表示建筑构件的辐射率,σ表示斯特藩-玻尔兹曼常数(5.67× 10^-8 W/(m²·K^4)), Tsupa表示室外表面温度(单位:K或°C),Tf表示室内设计温度(单位:K或°C)。
1.3.对流热负荷对流热负荷是由于空气对流引起的热传递。
对流热负荷计算的公式如下:Qconv = h × A × ΔT其中,Qconv表示对流热负荷(单位:W或Btu/h),h表示传热系数(单位:W/(m²·K)或Btu/(h·ft²·°F)),A表示传热面积(单位:m²或ft²),ΔT表示温度差(单位:K或°C)。
热负荷计算方法发布时间:2016-02-24城市集中供热系统的用户在单位时间内所需的热量。
它是制订城市供热规划和设计供热系统的重要依据,也是对供热系统设计进行技术经济分析的重要原始资料。
集中供热系统的热负荷主要有采暖、通风、热水供应和生产工艺等热负荷。
其中采暖和通风用热是季节性热负荷,而热水供应和生产工艺用热则多是常年性热负荷。
季节性热负荷随气候条件而变化,在一年中变化很大,但在一天内波动较小。
常年性热负荷受气候条件影响较小,在一年中变化不大,但在一天内波动大,特别是对非全天需热的用户。
采暖热负荷在冬季某一室外温度下,为达到要求的室内温度,供热系统在单位时间内向建筑物供给的热量。
采暖设计热负荷是指当室外温度为采暖室外计算温度时,为了达到上述所要求的室内温度,供热系统在单位时间内向建筑物供给的热量。
在制订城市或区域供热规划或设计其供热系统时,往往缺乏确切的原始资料,一般只能用热指标法估算,即用单位建筑面积的热指标乘以建筑面积,得出采暖的设计热负荷Q(瓦)。
用公式表示为:Q=qfFqf--单位建筑面积热指标(W/㎡);F--建筑面积(㎡)如已知房屋体积,也可采用每立方米建筑体积在室内外温差为1°C时的热指标qv 【W/(m3·°C)】Q=qvV(tn-tw)V--建筑体积(m3);tn--室内计算温度(°C);tw--采暖室外计算温度(°C)。
采暖热指标qv和qf的大小与建筑物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外围体积、密闭性或通风条件、建筑物的类型和外形以及墙窗面积比等许多因素有关,通常是依据实际工程统计分析而得,设计时可参考有关部门提供的资料,结合具体情况选用。
一、维护结构的耗热量1.维护结构的基本耗热量Qj--j部分围护结构的基本耗热量,W;Aj--j部分围护结构的表面积,m2;Kj--j部分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W/(m2*℃);tR--冬季室内计算温度,℃;tow-- 采暖室外计算温度,℃;α--围护结构的温差修正系数2.维护结构附加耗热量(1)朝向修正率不同朝向的围护结构,收到的太阳辐射热量是不同的;同时,不同的朝向,风的速度和频率也不同。
地暖盘管间距要求标准
地暖盘管的间距一般有四种,分别是10公分、15公分、20公分和25公分,其中民用地暖管使用15公分和20公分两种居多。
地暖盘管的形态通常是以回字形绕在地面上,每根管道通常选用直径16毫米和20毫米,在四川成都几乎都是使用16毫米。
地暖盘管的间距需要考虑采暖水在管道里的顺利流畅循环作为主要条件。
一般情况下,地暖管间距宜为10-30cm,加热管距外墙内表面宜为20-30cm,距卫生间墙体内表面宜为10-15cm,靠窗的盘管间距可适当缩小。
南方家庭装地暖通常铺设15cm的间距,因为南方房子保温比北方差一些,管道铺设密集一些更容易热起来。
北方铺设地暖的管路间距则较宽,绝大部分都是20cm。
地暖盘管的间距设计需要根据地面装饰材料的导热系数、建筑物保温效果、地暖管材的材质及管径、房间所需热负荷等相关数据科学计算出来。
在实际铺设过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间距,以达到最佳的采暖效果。
地暖管径间距
地暖是一种供暖方式,通过地板下安装的暖气管道来散发热量,使整个房间保持温暖舒适。
而管径和间距则是地暖系统设计中的两个重要参数。
管径指的是地暖系统中使用的暖气管道的直径。
一般来说,常见的地暖管径有16毫米、20毫米等。
管径的选择会直接影响地暖系统的供暖效果。
较大的管径可以提供更大的流量,从而加快热量传递速度,使房间更快变暖。
而较小的管径则可以减少管道占用的空间,适用于一些空间有限的场合。
间距是指地暖系统中暖气管道之间的距离。
间距的选择也会对供暖效果产生影响。
一般来说,较小的间距可以增加管道的覆盖面积,使热量更加均匀地散发到整个房间。
但是,较小的间距也会增加安装成本和管道的长度。
因此,在实际设计中,需要根据房间的大小、保温性能等因素综合考虑,选择适当的间距。
对于地暖系统的管径和间距的选择,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考虑。
一般来说,对于小型住宅或者较小的房间,可以选择较小的管径和较小的间距,以达到更好的供暖效果。
而对于大型住宅或者较大的房间,可以选择较大的管径和较大的间距,以提高供暖的覆盖面积。
地暖的管径和间距是地暖系统设计中需要考虑的两个重要参数。
合
理选择管径和间距可以提高地暖系统的供暖效果,使房间保持温暖舒适。
在实际设计中,需要根据房间的大小、保温性能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管径和间距。
这样才能确保地暖系统的供暖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地暖热负荷计算标准地暖热负荷计算是地暖系统设计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到系统的运行效果和能源消耗。
本文将围绕地暖热负荷计算标准,从热负荷计算标准、热负荷分类、热负荷影响因素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热负荷计算标准地暖系统的热负荷计算是依据建筑物的保温性能、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冷风渗透等因素,以及室内外温度差、建筑物的朝向、建筑物的使用性质等因素确定的。
在计算地暖系统的热负荷时,需要考虑到以下因素:1. 室内外温度差: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建筑物的保温性能,确定室内温度和室外温度的差值。
2. 建筑物的朝向:不同朝向的建筑物受到太阳辐射和冷风渗透的影响不同,因此需要分别计算各个朝向的热负荷。
3. 建筑物的使用性质:不同的建筑物使用性质对室内温度的要求不同,例如办公室、商场等公共场所对温度要求较高,而工厂、仓库等工业场所对温度要求较低。
4. 建筑物的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建筑物的围护结构传热系数是影响地暖系统热负荷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需要选择合适的材料和构造方式来降低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
5. 冷风渗透:冷风渗透是指室外冷空气通过门窗等开口进入室内,对室内温度造成影响。
因此需要针对不同的开口部位和开启方式进行计算。
二、热负荷分类地暖系统的热负荷可以分为基本热负荷和附加热负荷两部分。
基本热负荷是指由建筑物本身产生的热量,主要包括围护结构传热、空气渗透等产生的热量;附加热负荷则是指由于外部环境因素产生的热量,主要包括太阳辐射、冷风渗透等产生的热量。
根据不同的分类方式,地暖系统的热负荷还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按供暖区域划分:根据地暖系统供暖区域的不同,热负荷可以分为多个部分,例如地面、墙面、顶面等部分的热负荷。
2. 按热量来源划分:根据热量来源的不同,地暖系统的热负荷可以分为外部热负荷和内部热负荷两部分。
外部热负荷主要指太阳辐射、冷风渗透等外部环境因素产生的热量;内部热负荷则是指建筑物本身产生的热量。
3. 按传热过程划分:根据传热过程的不同,地暖系统的热负荷可以分为传导热、对流热和辐射热三种类型。
地暖管间距国家标准
地暖管间距国家标准是指在地暖系统中,地暖管之间的距离应符合国家标准的规定。
地暖系统作为一种舒适、节能的采暖方式,其管间距的合理设置对于系统的热效率和舒适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了解和遵守地暖管间距国家标准是非常重要的。
根据国家标准,地暖管的间距应根据具体的使用环境和地暖系统的设计要求进行合理设置。
一般来说,地暖管的间距设置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根据地暖系统的供暖面积和采暖负荷进行合理的计算。
地暖系统的管间距需要根据供暖面积和采暖负荷来确定,以确保系统能够提供足够的热量,同时避免管间距设置过大导致供暖效果不佳。
其次,考虑地暖管的材质和直径。
不同材质和直径的地暖管对于热量传递的效率有所差异,因此在设置地暖管间距时需要考虑管材的特性,以确保热量能够均匀地传递到室内空间。
另外,根据室内布局和使用需求进行合理的设置。
地暖管的间距需要考虑到室内布局和使用需求,避免管道设置不当导致部分区域温度过高或过低的情况。
最后,根据国家标准和相关规范进行设置。
地暖管间距国家标准是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和技术要求进行制定的,因此在设置地暖管间距时需要严格遵守国家标准和相关规范,以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总的来说,地暖管间距国家标准的合理设置对于地暖系统的性能和舒适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设置,并严格遵守国家标准和相关规范,以确保地暖系统能够正常运行并提供舒适的采暖效果。
地暖管间距国家标准地暖管间距国家标准。
地暖管间距是指地暖系统中供水管和回水管之间的距离,它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地暖系统的供热效果和能耗情况。
国家对地暖管间距有一定的标准要求,合理的管间距可以保证地暖系统的供热效果和舒适度,也可以减少能源的消耗,提高地暖系统的使用寿命。
下面将详细介绍地暖管间距的国家标准及其相关内容。
根据国家标准,地暖管间距的大小应根据具体的情况来确定,一般来说,居住区和公共建筑的地暖管间距应在150mm至300mm之间。
这个范围内的管间距可以保证地暖系统的供热效果和舒适度,同时也可以降低地暖系统的能耗,达到节能的目的。
在确定具体的管间距时,需要考虑到建筑的保温性能、地暖系统的供热负荷、管道的材质和规格等因素,综合考虑后确定合适的管间距。
另外,国家标准还规定了地暖管道的铺设方式和间距要求。
地暖管道的铺设方式有单边循环、双边循环和环形循环等多种方式,不同的铺设方式对管间距的要求也有所不同。
在铺设地暖管道时,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确定合适的间距和铺设方式,以保证地暖系统的供热效果和舒适度。
此外,国家标准还要求地暖系统的设计和施工应符合相关的规范和标准,确保地暖系统的安全可靠和使用效果。
在地暖系统的设计和施工中,需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的要求进行,合理确定地暖管间距和铺设方式,使用优质的管材和配件,严格控制施工质量,做好系统的保温和防水工作,确保地暖系统的正常运行和长期稳定使用。
总的来说,地暖管间距的国家标准是为了保证地暖系统的供热效果和舒适度,降低能源消耗,提高系统的使用寿命。
合理确定地暖管间距和铺设方式,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设计和施工,是保证地暖系统正常运行和提高使用效果的关键。
希望大家在使用地暖系统时,能够重视地暖管间距的国家标准,选择正规的设计和施工单位,确保地暖系统的安全可靠和舒适使用。
沈阳地区居住建筑采暖热负荷计算统一规定 2008,1
一、依据:辽宁省地方标准«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21/T1476-2006 J10922-2007 二、室内设计计算温度:
卧室、客厅、书房、餐厅、卫生间:20℃ (设计说明为18℃) 厨房:17℃ (设计说明为15℃)
三、 计算软件:鸿业暖通空调负荷计算软件4.0。
四、采暖热负荷计算统一规定:
1、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见下表:(按体型系数≤0.25)
另: a.房间窗宽<2.4m,窗户缝长按4m 计算;房间窗宽≥2.4m, 窗户缝长按8m 计算;带有露台的客厅,窗户缝长按10m 计算; 转角窗缝长按8m 计算。
对厨房、卫生间开设的小窗按窗户周长计算。
b.外窗渗风系数A1=0.5(III 级)。
2、朝向修正:采用软件给定数值。
给定值如下:
南向—0.75 东、西向—0.95 北向—1.0 3、温差修正系数:
a.与由外门窗的不采暖楼梯间相邻的隔墙,温差修正系数a=0.8;(辽宁省地方标准«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规定与不采暖房间的隔墙、楼板的传热系数应为1.0W/m 2.k ,计算软件中的最大选取值仅为0.747 W/m 2.k ,故温差修正系数由a=0.6改为a=0.8)。
b.非采暖地下室上面的楼板,温差修正系数a=0.75。
4、主要房间(不包括厨房、卫生间、门厅)户间传热修正系数:1.5;
非主要房间(包括厨房、卫生间、门厅)户间传热修正系数:1.3。
5、其他:低温地板辐射采暖系统不计入一层地面(土壤)热负荷,但一层地面为不采暖地下室时,需计算楼板采暖热负荷。
6、底层为网点、车库时,其上一层住宅采暖热负荷的修正系数见下表:
五、多层及高层采暖热负荷分区方式:
1、层数<10层按多层方式计算(采暖不分区, 标准层按2层计算,顶层为2层与屋顶热负荷之和); ≥10层按高层方式计算;
2、高层采暖热负荷计算时,热压系数Cr=0.2,竖井温度5℃。
3、高层采暖分区及采暖热负荷计算方式见下表:
沈阳地区公共建筑采暖热负荷计算统一规定 2008,1
一、依据:辽宁省地方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21/T1477-2006
J10923-2007
二、室内设计计算温度见«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节能专篇»
暖通空调动力部分。
三、计算软件:鸿业暖通空调负荷计算软件4.0。
四、采暖热负荷计算统一规定:
1、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见下表:(按体型系数≤0.3)
另:a. 地面传热系数同居住建筑部分。
b.外门传热系数均采用软件给定数值。
c. 一层地面为不采暖地下室时,需计算楼板采暖热负荷, 传热系数为
0.8W/m2.k,温差修正系数a=0.8.
d. 外窗渗风系数A1=0.5(III级)
2、高层采暖热负荷计算时,热压系数Cr=0.5,竖井温度16℃.
3、朝向修正:采用软件给定数值。
4、主要房间(不包括卫生间、走廊、楼梯间等)热负荷的附加系数按下表:
另:对“有间墙户间传热"的网点,户间修正系数再附加1.3。
5、上供下回垂直单管采暖系统热压作用修正系数:
住宅采暖热负荷指标与加热管间距对应表2007,8
一、制表原则:
1、除卫生间、厨房、网点及办公类地面按瓷砖外,其余房间均按木地板设计。
2、卧室、书房地面按局部辐射采暖热负荷修正系数1.3设计,客
厅地面按局部辐射采暖热负荷修正系数1.15设计。
3、顶层按加热管向下传热损失修正系数1.3设计。
4、卫生间及厨房按局部辐射采暖热负荷修正系数1.5设计。
5、网点、办公等按局部辐射采暖热负荷修正系数1.3设计。
二、制表依据:主要房间(卧室等)按«地面辐射采暖技术规程»JGJ 142-2004中表A.1.3 ,室内空气温度20℃时PEX管单位地面面积的散热量值修正0.95计算;卫生间及厨房按表A.1.1中室内空气温度20℃及16℃时PEX管单位地面面积的散热量值. 三、采暖热媒设计温度60~50℃,房间热负荷指标与加热管间距对应表如下:
一层及标准层房间热负荷指标(W/m2)与加热管间距对应表
顶层房间热负荷指标(W/m2)与加热管间距对应表
四、 采暖热媒设计温度55~45℃,房间热负荷指标与加热管间距对应表下:
一层及标准层房间热负荷指标(W/m 2)与加热管间距对应表
顶层房间热负荷指标(W/m 2
)与加热管间距对应表
五、采暖热媒设计温度50~40℃,房间热负荷指标与加热管间距对应表如下:
一层及标准层房间热负荷指标(W/m 2)与加热管间距对应表
顶层房间热负荷指标(W/m 2)与加热管间距对应表
六、采暖热媒设计温度45~35℃,房间热负荷指标与加热管间距对应表如下:
一层及标准层房间热负荷指标(W/m 2)与加热管间距对应表
顶层房间热负荷指标(W/m 2)与加热管间距对应表
备注:在满足以上规定确定加热管间距后,尚需对山墙房间、顶层及北
向主要房间(不包括厨房、卫生间)及厨房、卫生间的加热管间距进行校核,并应满足以下规定:
1.若山墙房间与同规格的非山墙房间加热管间距相同时,山墙房间加热
管间距加密一级,且不宜大于250mm 。
顶层的山墙房间加热管间距不宜大于200mm 。
2.标准层北向主要房间的加热管间距不宜大于250mm 。
3.顶层主要房间的加热管间距至少应比标准层加密一级。
4.厨房加热管间距不应大于200mm 。
5.卫生间加热管间距不应大于150m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