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卖炭翁
- 格式:ppt
- 大小:4.60 MB
- 文档页数:27
八年级下册语文卖炭翁课文知识点归纳《卖炭翁》是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描写了一个卖炭的老翁在寒冬时节辛勤劳作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到许多有关人性、劳动和善良的重要知识点。
下面是我对这篇课文的知识点归纳。
1. 劳动的意义与价值在课文中,卖炭翁勤劳努力地砍柴、制炭,以供人们取暖和烹饪使用。
他不畏艰辛、无怨无悔地迎接了寒冷的冬季挑战。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劳动的意义与价值,它是社会的基础,也是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2. 知识与智慧的重要性故事中的卖炭翁虽然没有受过多少教育,但他却富有智慧和人生的经验。
他能够准确地预测天气和生活的变化,也能够根据客人的需求,为他们提供合适的炭火。
这表明知识和智慧并不完全依赖于书本学习,个人经验和观察也能够带来丰富的智慧。
3. 人与自然的关系卖炭翁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
他懂得观察云彩的形状和颜色来预测天气变化,利用这些知识选择适宜的时间砍柴。
他还能够通过对动物行为的观察来推测天气的情况。
这种与自然的密切关系提醒人们要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共生。
4. 善良与乐善好施的价值观故事中,卖炭翁把自己所得的炭火分给了无家可归的小女孩,展现了他的善良和乐善好施的品质。
通过这一情节,我们可以认识到善良是一种美德,乐于助人、关爱他人可以为社会带来温暖和希望。
5. 人生的艰辛与坚韧故事中,卖炭翁虽然身处艰难的环境,但他没有放弃,坚持努力工作,为他人提供帮助。
这向我们展示了人生中不可避免的困难和挑战,以及面对困境时需要展现的坚韧与勇气。
6. 人情的变幻和不可预测性故事中,寒冷的冬日与暖和的春天之间的转变预示着人情的变幻无常。
卖炭翁虽然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但却没有预料到客人们对他的需求会在一夜之间发生变化。
这表明人情世故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提醒人们要学会适应和处理变化。
通过对《卖炭翁》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故事的情节,更重要的是从中获得了许多有关人性、劳动和善良的宝贵知识。
八年级下册《唐诗三首》《卖炭翁》注释译文等知识点编辑:指导:日期:八年级下册《唐诗三首》《卖炭翁》注释译文等知识点一、作者简介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二、故事背景《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云:“苦宫市也。
”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
他对宫市十分了解,对人民又深切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来。
“宫市”的“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
皇宫所需的物品,本来由官吏采买。
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抓了过去,常有数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
名为“宫市”,实际是一种公开的掠夺。
三、课文翻译原文: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注释伐:砍伐。
烟火色:被烟熏的脸色。
此处突出卖炭翁的辛劳。
苍苍:灰白色,形容鬓发花白。
何所营:做什么用?译文:有个卖炭的老翁,在南山里砍柴烧炭。
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烤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乌黑。
卖炭得到钱做什么用?为了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
原文: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注释可怜:值得怜悯。
愿:希望。
辗:碾压,同“碾”。
译文:(数九寒天)可怜他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忧炭的价钱便宜,希望天气更寒冷。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轧着冰冻的车辙(赶路)。
牛疲乏了,人也饿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老翁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休息。
初二下册语文卖炭翁文言文
《卖炭翁》初二下册语文原文如下: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初二下册语文译文如下:
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
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斑白十指漆黑。
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换取身上的衣服和填肚的食物。
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不值钱希望天更冷些。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拂晓他急忙驾着炭车轧着冰路往集市上赶去。
白居易《卖炭翁》鉴赏卖炭翁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云:“苦宫市也。
”“宫市”的“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
皇宫所需的物品,本来由官吏采买。
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抓了过去,常有数十百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
名为“宫市”,实际是一种公开的掠夺(其详情见韩愈《顺宗实录》卷二、《旧唐书》卷一四○《张建封传》及《通鉴》卷二三五),其受害者当然不止一个卖炭翁。
诗人以个别表现一般,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有力的鞭挞。
开头四句,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
“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活画出卖炭翁的肖像,而劳动之艰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现。
“南山中”点出劳动场所,这“南山”就是王维所写的“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的终南山,豺狼出没,荒无人烟。
在这样的环境里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窑地“烧炭”,好容易烧出“千余斤”,每一斤都渗透着心血,也凝聚着希望。
写出卖炭翁的炭是自己艰苦劳动的成果,这就把他和贩卖木炭的商人区别了开来。
但是,假如这位卖炭翁还有田地,凭自种自收就不至于挨饿受冻,只利用农闲时间烧炭卖炭,用以补贴家用的话,那么他的一车炭被掠夺,就还有别的活路。
然而情况并非如此。
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没有自己出面向读者介绍卖炭翁的家庭经济状况,而是设为问答:“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卖炭翁》知识点总结
《卖炭翁》知识点总结
一、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
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倡导了“新乐府运动”,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闲适、感伤、杂律。
他的诗,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
《卖炭翁》是一首叙事讽喻诗。
二、课文内容理解
1、围绕炭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
烧炭——运炭——被夺炭
2、诗歌主要讲了什么故事?
一个卖炭翁辛苦烧的一车炭最终被宫使
用半匹红绡一丈绫掠夺一空的故事
三、课文内容理解
1.赏析: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肖像描写,“满面尘灰”指的是脸上的颜色,“苍苍”指鬓角的颜色。
“烟火色”“十指黑”说明烧炭艰辛,这两句形象逼真地刻画了卖炭翁悲苦的形象,表现了卖炭翁烧炭的艰辛,说明炭来之不易。
2.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心理描写,这是通过心理描写刻画了卖炭翁虽然衣着单薄,但仍然希望天气更冷一些,只为炭能卖个好价钱的复杂心理,深刻地揭示了卖炭翁的悲惨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