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交换性能测试技术
- 格式:docx
- 大小:11.01 KB
- 文档页数:2
软交换技术通信实施方案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通信技术也在不断更新换代。
软交换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通信技术,已经在通信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围绕软交换技术通信实施方案展开讨论,旨在为相关领域的从业人员提供一些实用的指导和建议。
二、软交换技术概述软交换技术是一种基于软件的通信交换技术,它利用通用服务器和软件来实现通信交换功能,相比传统的硬件交换设备,软交换技术具有灵活性高、可扩展性好、成本低等优点。
在现代通信网络中,软交换技术已经成为了主流的通信交换方式,广泛应用于固定电话、移动通信、互联网电话等领域。
三、软交换技术通信实施方案1. 网络规划与设计在实施软交换技术通信方案时,首先需要进行网络规划与设计。
这包括确定网络拓扑结构、计算网络容量、确定网络设备配置等工作。
通过合理的网络规划与设计,可以有效地提高通信网络的性能和可靠性。
2. 软交换平台选择在软交换技术通信实施方案中,软交换平台的选择至关重要。
需要根据实际需求和预算情况,选择适合的软交换平台。
同时,还需要考虑软交换平台的稳定性、兼容性、可扩展性等因素,以确保通信网络的正常运行。
3. 网络安全保障通信网络的安全性是软交换技术通信实施方案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在实施软交换技术通信方案时,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网络安全保障措施,包括防火墙设置、数据加密、访问控制等,以保护通信网络不受恶意攻击和非法访问。
4. 系统集成与测试在软交换技术通信实施方案中,系统集成与测试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需要对软交换系统进行全面的集成和测试,确保各个部件之间的协调配合和正常运行。
只有通过严格的系统集成与测试,才能保证软交换技术通信方案的顺利实施和正常运行。
5. 运维管理与优化软交换技术通信实施方案的最后一步是运维管理与优化。
这包括对软交换系统的日常运行进行监控和管理,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以及对系统进行优化调整,提高通信网络的性能和稳定性。
四、结语软交换技术通信实施方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面考虑各种因素,确保通信网络的正常运行。
网络软交换测试技术分析【摘要】作为未来网络的核心设备,软交换拥有丰富的接口、复杂的协议、较高的性能等诸多优势,并受到运营商与设备制造商的广泛青睐。
将来的窄带电话交换网络将被软交换技术所替代。
通过网络软交换测试中的重要参数,能够分析及解决网络故障成因。
本文对于网络软交换的各种测试技术进行了探讨分析。
【关键词】网络软交换功能测试技术作为未来网络的核心设备之一,软交换拥有丰富的接口、复杂的协议、较高的性能等诸多优势特征,并受到运营商与设备制造商的广泛青睐。
通常软交换大都位于网络中心,通过sigtran接口实现与pstn的互通,通过h.248控制接口实现与中继媒体网关的互通,通过sip/h.323/mgcp/h.248接口实现与ip终端的互通,能过sip/sip-i/sip-t/bicc接口实现同其它软交换的互通等。
对于这些接口来说,如果某一接口存在问题,均会给系统性能带来严重影响和制约,情况严重者可能导致ngn/voip网络瘫痪问题。
所以说,运营商在进行ngn系统考察时,往往以软交换性能好坏作为衡量的重要指标。
所以说,对于复杂网络环境而言,如果对软交换设备的相关的接口功能性能及稳定性进行有效验证与测试,已经成为ngn/voip 测试领域中的研究重点所在。
作为未来网络的核心设备,软交换能够提供的测试技术包括多种,通常将其按照不同的类别进行划分: 根据组网方式的不同,可将其划分为单节点全包围测试技术、多网元互通测试技术和端到端系统测试技术三种;根据测试功能的不同,可将其划分为c4汇接局测试技术和c5本地端局测试技术两种;根据测试指标,可将其划分为峰值压力测试技术,最大同时会话能力测试技术,稳定性测试技术,长时间通话测试技术,过载保护测试技术和cdr准确性测试技术几种。
1 单节点全包围测试技术该测试技术通常用来验证某一设备是否存在性能瓶颈问题。
其根据测试仪表对该节点周围的全部接口实现仿真,从而实现对该设备周围的整个网络环境的模拟,防止其它设备影响到该测试环境,达到精确验证测试设备性能的目的。
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导师及其科研能力介绍为方便大家报考我们学校,了解各位导师的学术和科研能力,科大考研网www.**将提供给大家详细的信息。
陈雷霆,1966年7月出生,男,现任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副院长,主管学院的科研、产业和外事工作,在职博士研究生;现为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理事,四川省计算机学会理事。
主要研究方向:(1)信息安全;(2)网络多媒体与虚拟现实。
主要科研项目:国家“863-317-403”项目—综合业务多媒体通讯终端与系统;“八五”军事预研项目激光成像雷达系统;多媒体安全监控系统;“九五”军事预研项目激光防撞雷达系统;总装备部项目军用移动图象采集压缩传输系统;航空科技信息集成处理系统;模拟实战射击训练系统;国家“十五”863信息安全项目等。
开设研究生课程: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计算机图形学、软件认证;本科生课程:多媒体技术、数字逻辑。
--------------------------------------------------------------------------------李毅超,男,1969年6月,硕士,副教授。
1997年4月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获计算机应用硕士学位。
现任网络安全基础实验室主任,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研究室主任,计算机网络与安全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兼成都市软件行业协会副秘书长。
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网络信息安全、嵌入式应用。
参加或主持"恩威网络MIS系统“、“420驻厂军代室光纤网络MIS系统”、“路由器开发”、信产部基金项目“IP电话网关”,成都华易“美视数字录像监控系统”、西部网信“软交换关守和IP电话多功能终端研发”等近10个科研项目,获得四川省科技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鉴定5项,国家版权局软件著作权2项。
出版《计算机网络》教材1本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十余篇。
为本科和硕士生开设了若干课程。
获得Microsoft、Novell、SCO、Cisco、Compaq等各大公司认证证书和授权讲师资格。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试验网络技术试验阶段WCDMA R4移动软交换测试规范—接口IOT(Nc IOT和Nb IOT)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试验专家组2004年12月目录前言 (1)1 范围 (2)2 引用 (2)3 缩略语 (3)4 测试结构 (4)4.1 Nc IOT 测试结构 (4)4.2 Nb IOT 测试配置 (4)5 测试项目 (5)5.1 Nc IOT基本业务 (5)5.1.1 CIC监视 (5)5.1.2 正常的呼叫建立-普通话音呼叫 (7)5.1.3 正常的呼叫释放 (10)5.1.4 不成功的呼叫建立 (13)5.1.5 呼叫期间的异常情况 (14)5.1.6 特殊呼叫的建立 (15)5.1.7 承载业务 (16)5.1.8 承载建立 (17)5.1.9 编解码协商 (25)5.1.10 编解码修改 (31)5.1.11 呼叫中的编解码协商 (33)5.1.12 DTMF信号带外传送 (35)5.2 Nc IOT补充业务 (36)5.2.1 主叫线识别 (36)5.2.2 被连接线识别 (38)5.2.3 闭合用户群-分散 (41)5.2.4 呼叫前转 (43)5.2.5 呼叫等待 (47)5.2.6 呼叫保持 (50)5.2.7 多方呼叫 (51)5.3 Nb IOT (55)5.3.1NbUP (55)6 附录:修订历史 (58)前言本测试规范分册主要针对WCDMA R4移动软交换制定。
在网络试验阶段,WCDMA的测试工作在MTNet环境下进行R4移动软交换部分的测试。
本测试规范适用于我国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试验网络技术试验阶段的测试。
在网络技术测试阶段,在MTNet启动R4阶段系统设备的测试工作。
本系列规范拟包括以下相关规范:1. 3G TEG WCDMA R4移动软交换测试规范——MSC Server2. 3G TEG WCDMA R4移动软交换测试规范——MGW3. 3G TEG WCDMA R4移动软交换测试规范——Nc接口4. 3G TEG WCDMA R4移动软交换测试规范——Mc接口5. 3G TEG WCDMA R4移动软交换测试规范——接口IOT(Nc IOT 和Nb IOT)6. 3G TEG WCDMA R4移动软交换测试规范——MSC Server性能测试7. 3G TEG WCDMA R4移动软交换测试规范——MGW性能测试本规范版权由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试验专家组(3G TEG)所有。
ICS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YD/T XXXX-200X基于软交换的综合接入设备测试方法Test Specification for IAD Based on Softswitch(征求意见稿)200X-XX-XX发布 20XX-XX-XX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发布YD/T XXXX-200X目次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缩略语 (1)4 基本功能测试 (2)5 协议测试 (12)6 接口测试 (25)7 话音业务测试 (30)8 数据业务测试 (45)9 性能测试 (46)10 OAM测试 (62)11 硬件测试项目 (72)12 环境测试 (74)YD/T XXXX-200X前言本标准是行标YD/TXXX-200X《基于软交换的综合接入设备技术要求》的配套测试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基于软交换的综合接入设备(IAD)的基本功能测试、协议测试、接口测试、语音业务测试、数据业务测试、性能测试、OAM测试、硬件项目测试和环境测试等方面的测试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基于软交换的综合接入设备(IAD)的测试。
本标准由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基于软交换的综合接入设备测试方法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基于软交换的综合接入设备IAD的基本功能测试、协议测试、接口测试、语音业务测试、数据业务测试、性能测试、OAM测试、硬件项目测试和环境测试等方面的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基于软交换的综合接入设备。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YDN 069-1997 电话主叫识别信息传送及显示功能的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YDN 065-1997 邮电部电话交换设备总技术规范书YDC 003-2001 软交换设备总体技术要求YD/TXXX-200X 基于软交换的综合接入设备技术要求ITU-T H.248(2000) 媒体网关控制协议RFC1889(1996) RTP-实时应用的传送协议RFC2805(2000)媒体网关控制协议结构和要求RFC3435(2002) MGCP协议3 缩略语DHCP(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TMF(Dual Tone Multi-Frequency)双音多频FTP(File Transfer Protocol)文件传输协议IAD(Integrated Access Device)综合接入设备IP(Internet Protocol)因特网协议LAN(Local Area Network)局域网MGC(Media Gateway Controller)媒体网关控制器OAM(Operation, Administration and Maintenance) 操作、管理与维护PSTN(Public Switched Telephone Network)公共电话交换网QoS(Quality Of Service)服务质量RTCP(RTP Control Protocol)实时传输控制协议RTP(Real-time Transport Protocol)实时传输协议SNMP(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简单网络管理协议TFTP(Triorial File Transfer Protocol)远程文件传输协议4 基本功能测试4.1 概述IAD基本功能测试包括语音处理功能、呼叫处理与控制功能、资源控制功能等。
中国电信国际软交换网络的建设和部署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全球经济的深度融合,网络通信已经成为支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设施。
中国电信是中国三大基础电信运营商之一,其国际业务涵盖了亚太、欧洲、美洲、非洲等多个地方,对网络通信的可靠性、稳定性和安全性要求极高。
为了提高国际通信质量和服务体验,中国电信需要建设一套可靠、高效、安全的软交换网路。
二、研究目标本文旨在深入研究中国电信国际软交换网络的建设和部署,了解软交换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特点,明确软交换网络的相关标准和规范,掌握软交换网络的设计和部署方法,提出合理的优化方案。
三、研究内容本文将围绕以下五个方面展开研究:1. 软交换技术概述:介绍软交换的基本概念、架构和工作原理,详细分析软交换与传统交换机的区别和优劣。
2. 国际软交换网络标准和规范:系统梳理国际软交换网络的相关标准和规范,从协议层面详细阐述其通信特点,重点分析Q.931、Q.932、Q.933、Q.935、H.323、SIP等协议的作用和应用。
3. 国际软交换网络设计和部署方法:探讨软交换网络的设计和部署方法,分析其网络拓扑结构和路由优化方案,详细介绍软交换设备的选型和配置,阐述软交换网络的安全加固和调试优化技巧。
4. 软交换网络的性能测试和故障排查:详细分析软交换网络的各项性能指标,设计软交换网络的测试方案,落实测试环境和测试流程,分析软交换网络的故障排查方法。
5. 软交换网络的未来发展方向:从技术发展角度,分析软交换网络的未来趋势和发展方向,展望未来网络通信的发展潜力和挑战。
四、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实验研究法和专家访谈法相结合的方法,收集和整理国内外软交换网络的相关文献和资料,分析和比较不同软交换网络的技术特点和应用场景,收集和整理国内外软交换网络的成功案例和失败案例,总结其中的经验和教训。
同时,本文将采用实验研究法,针对中国电信国际软交换网络的实际情况,设计相应的测试方案,测试网络性能指标和故障排查方法,提出服务器性能优化和网络优化的方案。
软交换系统标准一、概述软交换系统是一种基于软件和开放平台的新一代网络设备,用于提供呼叫控制和业务提供的分离,从而实现呼叫控制功能与业务的分离。
本标准旨在规范软交换系统的设计、开发、测试和部署,以确保系统的可靠性和互操作性。
二、范围本标准适用于软交换系统的设计、开发、测试和部署,涵盖了以下方面:1. 系统架构和接口;2. 协议和消息;3. 安全性;4. 可靠性;5. 互操作性;6. 测试和验证。
三、系统架构和接口软交换系统应采用分层架构,包括媒体层、控制层、业务层和表示层。
系统应支持标准的接口和协议,如SIP、H.248、SCTP等,以实现不同设备之间的互连和互通。
四、协议和消息软交换系统应遵循相关的协议和消息规范,如SIP、MGCP、IMAP等。
系统应支持标准的信令协议,如ISUP和SCTP,以确保与现有网络的兼容性。
系统还应支持多协议和多版本,以满足不同场景的需求。
五、安全性软交换系统应采取适当的安全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加密、身份验证、授权和访问控制。
系统应支持安全协议,如TLS和SRTP,以确保通信的安全性。
六、可靠性软交换系统应具备高可靠性,包括容错、故障恢复和负载均衡等功能。
系统应采用双机热备、备份存储等措施,以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可用性。
同时,系统应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和测试,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
七、互操作性软交换系统应具有良好的互操作性,能够与其他厂商的设备和服务提供商进行互连和互通。
系统应支持多种设备和平台,包括但不限于不同的硬件平台、操作系统和网络协议。
同时,系统应提供开放的接口和协议,以促进设备的互操作性和可扩展性。
八、测试和验证软交换系统应进行严格的测试和验证,以确保系统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测试应包括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安全测试和互操作性测试等。
测试结果应进行记录和分析,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问题。
同时,系统应提供详细的测试报告和文档,以供用户参考和使用。
九、实施和应用建议1. 确保系统架构的合理性和兼容性;2. 采用标准化的协议和接口;3. 加强安全措施和管理;4. 确保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5. 重视互操作性测试和评估;6. 提供详细的测试报告和文档;7. 根据用户需求和应用场景进行优化和调整。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软交换服务器设备技术规范第一部分:汇接软交换服务器(报批稿)S o f t s w i t c h S e r v e r E q u i p m e n t T e c h n i c a l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P a r t1:T M S C S e r v e r(报批稿)版本号:╳.╳.╳╳╳╳╳-╳╳-╳╳发布╳╳╳╳-╳╳-╳╳实施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发布目录1 范围 (1)2 引用标准 (1)3 缩略语 (2)4 组网 (5)4.1 GSM本地网长途汇接层应用 (6)4.1.1 应用1:独立组网 (6)4.1.2 应用2:混合组网 (6)4.2 本地软交换汇接层应用 (7)4.3 本地软交换与软交换长途汇接网络的互通 (8)4.4 R4长途汇接网应用 (8)5 业务要求 (9)6 互通功能 (9)7 设备功能 (9)7.1 呼叫处理功能 (9)7.1.1 呼叫连接功能 (9)7.1.2 长时间垃圾呼叫清除功能 (9)7.1.3 号码存储和分析功能 (9)7.1.4 释放控制方式 (9)7.1.5 呼叫再试接 (10)7.1.6 路由选择功能 (10)7.1.7 过负荷保护功能 (10)7.2 免编解码操作功能(TrFO) (11)7.3 业务编解码要求 (11)7.4 多信令点编码要求 (11)7.5 话务负荷分担功能要求 (11)7.6 软交换双归属要求 (11)7.6.1 倒换要求 (11)7.6.2 数据同步要求 (12)7.6.3 对端软交换机的功能要求 (12)8 设备性能要求 (12)8.1 系统容量以及系统处理能力 (12)8.2 TDM局间中继电路上的话务负荷 (13)8.3 呼损指标 (13)8.4 时延概率 (13)8.5 系统可靠性和可用性要求 (14)9 同步要求 (14)10 计费要求 (15)11 协议接口要求 (15)11.1 物理接口 (15)11.1.1 10/100M BaseT接口要求 (15)11.1.2 1000M Base-Lx/Sx接口 (15)11.1.3 E1或2M接口 (15)11.1.4 本地维护接口 (15)11.1.5 与网管中心接口 (15)11.2 逻辑接口 (16)11.2.1 Mc接口(H.248) (16)11.2.2 Nc接口(BICC协议/SIP/SIP-T) (16)11.2.3 与其他SS7信令点设备互通的接口 (16)12 网管要求 (17)12.1 网络管理要求 (17)12.1.1 基本配合要求 (17)12.1.2 主要网管功能要求 (17)12.1.3 数据接口 (18)13 话务统计 (18)13.1 话务统计与测量 (18)13.1.1 一般要求 (18)13.1.2 呼叫次数测量 (18)13.1.3 平均占用时间测量 (20)13.1.4 话务拥塞统计 (20)13.1.5 服务质量的统计 (20)13.1.6 网络状态的监视 (20)14 操作维护要求 (20)14.1.1 概述 (20)14.1.2 人-机接口 (21)14.1.3 维护测试功能 (22)14.1.4 故障检查及处理 (23)14.1.5 系统状态监视 (25)14.1.6 系统实时控制 (26)14.1.8 局数据的修改 (27)14.1.9 告警要求 (27)14.1.10 专用测试设备和维护备件 (29)15 硬件要求 (29)15.1 硬件系统基本要求 (29)15.2 对处理机的要求 (29)15.3 对输入、输出设备的基本要求 (29)16 软件要求 (30)16.1 基本要求 (30)16.2 软件功能要求 (30)16.3 软件维护管理功能要求 (31)17 机械结构和工艺要求 (31)17.1 概述 (31)17.2 机架要求 (31)17.3 接插件 (32)17.4 布线及连接 (32)17.5 机械加工工艺 (32)17.6 表面涂复处理 (32)17.7 印刷电路板 (32)17.8 可闻噪声及震动 (33)18 环境要求 (33)18.1 软交换设备抗电磁干扰的能力 (33)18.2 软交换设备本身产生的电磁干扰要求 (33)18.3 软交换设备安装应有抗地震措施 (34)18.4 运输和仓储要求 (34)19 电源及接地要求 (35)19.1 电源要求 (35)19.1.1 供电系统的可靠性 (35)19.1.2 直流电源要求 (35)19.1.3 交流电压要求 (35)19.2 接地要求 (36)19.2.1 接地方式 (36)19.2.2 接地要求 (36)19.2.3 接地线截面积 (36)20 编制历史 (36)前言在移动通信网络中,软交换服务器也称“软交换机”,在3GPP中称为“TMSC SERVER”,负责移动通信交换网中的控制面功能,通过H.248协议控制分布式的媒体网关。
软交换技术实验报告1. 引言软交换技术是一种基于软件的交换机实现方式,相对于传统的硬件交换机,具有更灵活、可配置性强的优势。
本实验旨在通过搭建软交换实验环境,深入了解软交换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2. 实验目标1. 理解软交换的基本原理2. 掌握软交换环境的搭建方法3. 实现基本的软交换功能4. 进行性能测试和评估3. 实验步骤3.1 搭建实验环境首先,我们需要搭建软交换的实验环境。
选择一台性能较好的服务器作为软交换主机,安装操作系统(如Ubuntu)和必要的软件(如Open vSwitch)。
3.2 配置交换机在软交换主机上,使用命令行工具配置交换机的网络拓扑、端口和VLAN等参数,可以通过配置文件或者命令行参数进行设置。
确保交换机的基本功能正常运行。
3.3 实现软交换功能根据实际需求和实验目标,编写相应的代码或脚本,实现软交换的具体功能。
例如,可以实现基本的转发、过滤、镜像等操作,同时支持各种协议和特性。
3.4 进行性能测试为了评估软交换的性能表现,可以编写相应的测试工具或脚本,模拟真实网络环境下的流量,并记录交换机的处理能力和延迟等指标。
根据测试结果,进行性能优化和改进。
4. 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步骤中的配置和测试,可以得到软交换的实验结果。
通过对测试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评估软交换的性能和稳定性,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讨论。
5.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软交换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通过搭建实验环境,我们成功实现了基本的软交换功能,并进行了性能测试和评估。
实验结果表明,软交换具有较好的性能和灵活性,可以满足不同场景和需求的网络交换需求。
6. 参考文献[1] Open vSwitch官方文档.[2] Renévan der Laan, Rob Vriend, and Cees de Laat. Software-Defined Networking: From Traditional to Virtualized Networks. CRC Press, 2016.。
常见的测试用例设计方法都有哪些常见的测试用例设计方法都有哪些?请分别以具体的例子来说明这些方法在测试用例设计工作中的应用。
1. 等价类划分常见的软件测试面试题划分等价类: 等价类是指某个输入域的子集合.在该子集合中,各个输入数据对于揭露程序中的错误都是等效的.并合理地假定:测试某等价类的代表值就等于对这一类其它值的测试.因此,可以把全部输入数据合理划分为若干等价类,在每一个等价类中取一个数据作为测试的输入条件,就可以用少量代表性的测试数据.取得较好的测试结果.等价类划分可有两种不同的情况:有效等价类和无效等价类.2. 边界值分析法边界值分析方法是对等价类划分方法的补充。
测试工作经验告诉我,大量的错误是发生在输入或输出范围的边界上,而不是发生在输入输出范围的内部.因此针对各种边界情况设计测试用例,可以查出更多的错误.使用边界值分析方法设计测试用例,首先应确定边界情况.通常输入和输出等价类的边界,就是应着重测试的边界情况.应当选取正好等于,刚刚大于或刚刚小于边界的值作为测试数据,而不是选取等价类中的典型值或任意值作为测试数据.3. 错误推测法基于经验和直觉推测程序中所有可能存在的各种错误, 从而有针对性的设计测试用例的方法.错误推测方法的基本思想: 列举出程序中所有可能有的错误和容易发生错误的特殊情况,根据他们选择测试用例. 例如, 在单元测试时曾列出的许多在模块中常见的错误. 以前产品测试中曾经发现的错误等, 这些就是经验的总结。
还有, 输入数据和输出数据为0的情况。
输入表格为空格或输入表格只有一行. 这些都是容易发生错误的情况。
可选择这些情况下的例子作为测试用例.4. 因果图方法前面介绍的等价类划分方法和边界值分析方法,都是着重考虑输入条件,但未考虑输入条件之间的联系, 相互组合等. 考虑输入条件之间的相互组合,可能会产生一些新的情况. 但要检查输入条件的组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即使把所有输入条件划分成等价类,他们之间的组合情况也相当多. 因此必须考虑采用一种适合于描述对于多种条件的组合,相应产生多个动作的形式来考虑设计测试用例. 这就需要利用因果图(逻辑模型). 因果图方法最终生成的就是判定表. 它适合于检查程序输入条件的各种组合情况.5. 正交表分析法有时候,可能因为大量的参数的组合而引起测试用例数量上的激增,同时,这些测试用例并没有明显的优先级上的差距,而测试人员又无法完成这么多数量的测试,就可以通过正交表来进行缩减一些用例,从而达到尽量少的用例覆盖尽量大的范围的可能性。
WiMAX无线网络性能测试胡建萍;于少华【期刊名称】《计算机系统应用》【年(卷),期】2012(021)005【摘要】The paper introduces implementation of WiMAX wireless network performance test The system takes the based control unit as core of test platform, makes test scheme with test case, test parameter, test method, to implement TPUT test This test is highly efficient, simple and accurate. It has wid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prospect%介绍了基于无线测试平台的WiMAX无线网络性能测试的实现.系统将基本控制单元作为测试平台核心,从测试用例,测试参数、测试方法的角度制定测试方案,实现典型的TPUT无线网络性能测试.该测试效率高,方法简单,准确率高,有广阔的发展和应用前景.【总页数】4页(P180-183)【作者】胡建萍;于少华【作者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杭州310018;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杭州310018【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FPSO与固定平台间DCS微波链路不稳定原因分析及WiMAX微波系统性能测试 [J], 徐正海;蒋徐标;洪毅2.透视WiMAX技术风潮(1)WiMAX无线网络技术分析 [J], 谢真凤3.基于WiMAX接入下的软交换性能测试 [J], 王猛;程爽4.基于WiMAX接入下的软交换性能测试 [J], 王猛;程爽5.安捷伦科技公司推出用于移动WiMAX^TM应用的无线网络综合测试仪—安捷伦研发、验证、制造用WiMAX测量解决方案系列再添新成员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软交换性能测试技术
1 软交换测试概述软交换作为NGN/VoIP 网络中的核心设备,具有接口丰富、协议复杂、性能要求高等特点,因此也成为设备制造商和运营商进行
实验室测试或网络验收测试的关注焦点。
软交换一般处于网络的中心位置,与PSTN 互通需要SIGTRAN 接口,与中继媒体网关互通需要H.248 控制接口,
与IP 终端互通需要sip/H.323/mgcp/H.248 接口,与其他软交换互通需要sip/sip- I/sip-T/BICC 接口。
这其中的任何一个接口出现问题,都将成为制约系统性能
的瓶颈,严重的时候甚至造成NGN/VoIP 网络瘫痪。
因此,软交换性能的高低,成为运营商考察NGN 系统好坏与否的关键指标。
基于上述原因,如何在一个复杂的网络环境中,有效地验证软交换设备
的各个接口功能的性能及稳定性,成为NGN/VoIP 测试领域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思博伦通信长期关注于通信领域的测试技术,凭借强大的研发团队和多年
的现网测试经验,为客户提供完善的软交换系统测试方案,成为运营商和设备
商NGN 领域测试的必然选择。
2 软交换常见测试方法
软交换作为一个复杂的核心控制设备,可供选择的测试方法也多种多样。
常见的测试方法按不同分类方式,有以下几种:
●按组网方式分:单节点全包围测试、多个网元互通测试、端到端系统测试●
按测试的功能分:C4 汇接局功能测试,C5 本地端局功能测试●按测试指标分:峰值压力测试,最大同时会话能力测试,稳定性测试,长时间通话测试,过载
保护测试,CDR 准确性测试。
下面我们对这些不同的测试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2.1 单节点全包围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