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第9章 控制系统的非线性问题
- 格式:doc
- 大小:2.35 MB
- 文档页数:18
目录1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1.1内容提要1.2习题与解答2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2.1内容提要2.2习题与解答3自动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3.1内容提要3.2习颗与他答4根轨迹法4.1内容提要4.2习题与解答5频率法5.1内容提要5.2习题与解答6控制系统的校正及综合6.1内容提要6.2习题与解答7非线性系统分析7.1内容提要7.2习题与解答8线性离散系统的理论基础8.1内容提要8.2习题与解答9状态空间法9.1内容提要9.2习题与解答附录拉普拉斯变换参考文献1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1. 1内容提要基本术语:反馈量,扰动量,输人量,输出量,被控对象;基本结构:开环,闭环,复合;基本类型:线性和非线性,连续和离散,程序控制与随动;基本要求:暂态,稳态,稳定性。
本章要解决的问题,是在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基础上,能够针对一个实际的控制系统,找出其被控对象、输人量、输出量,并分析其结构、类型和工作原理。
1.2习题与解答题1-1图P1-1所示,为一直流发电机电压白动控制系统示意图。
图中,1为发电机;2为减速器;3为执行电机;4为比例放大器;5为可调电位器。
(1)该系统有哪些环节组成,各起什么作用” (2)绘出系统的框图,说明当 负载电流变化时,系统如何保持发 电机的电压恒定 (3)该系统是有差系统还是无 差系统。
(4)系统中有哪些可能的扰动, 答(1)该系统由给定环节、比较环节、中间环节、执行结构、检测环节、 发电机等环节组成。
给定环节:电压源0U 。
用来设定直流发电机电压的给定值。
比较环节:本系统所实现的被控量与给定量进行比较,是通过给定电 压与反馈电压反极性相接加到比例放大器上实现的中间环节:比例放大器。
它的作用是将偏差信号放大,使其足以带动 执行机构工作。
该环节又称为放大环节执行机构:该环节由执行电机、减速器和可调电位器构成。
该环节的 作用是通过改变发电机励磁回路的电阻值,改变发电机的磁场,调节发 电机的输出电压被控对象:发电机。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主要参考教材自动控制原理(第四版)【作者】胡寿松【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1.2【内容简介】本书系《自动控制原理》一书的第四版,比较全面地阐述了自动控制的基本理论与应用。
全书共分十章,前八章着重介绍经典控制理论及应用,后两章介绍现代控制理论中的线性系统理论和最优控制理论。
本书精选了第三版中的主要内容,加强了对基本理论及其应用的阐述。
书中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控制系统在时域和复域中的数学模型及其结构图和信号流图;比较全面地阐述了线性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法、根轨迹法、频域分析法以及校正和设计等方法;对线性离散系统的基础理论、数学模型、稳定性及稳态误差、动态性能分析以及数字校正等问题,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讨论;在非线性控制系统分析方面,给出了相平面和描述函数两种常用的分析方法,对目前应用日益增多的非线性控制的逆系统方法也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最后两章根据高新技术发展的需要系统地阐述了线性系统的状态空间分析与综合,以及动态系统的最优控制等方法。
书末给出的两个附录,可供读者在学习本书的过程中查询之用。
本书1985年被评为航空工业部优秀教材,1988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材,1997年被评为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同年被批准列为国家“九五”重点教材。
本书可作为高等工业院校自动控制、工业自动化、电气自动化、仪表及测试、机械、动力、冶金等专业的教科书,亦可供从事自动控制类的各专业工程技术人员自学参考。
自动控制原理(第五版)【作者】胡寿松【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7.6【内容简介】《自动控制原理》(第5版)精选了第四版中的主要内容,加强了对基本理论及其工程应用的阐述。
书中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控制系统在时域和复域中的数学模型及其结构图和信号流图;比较全面地阐述了线性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法、根轨迹法、频域分析法以及校正和设计等方法;对线性离散系统的基础理论、数学模型、稳定性及稳态误差、动态性能分析以及数字校正等问题,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讨论;在非线性控制系统分析方面,给出了相平面和描述函数两种常用的分析方法,对目前应用日益增多的非线性控制的逆系统方法也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最后两章根据高新技术发展的需要,系统地阐述了线性系统的状态空间分析与综合,以及动态系统的最优控制等方法。
232第9章 线性离散系统初步从控制系统中信号的形式来划分控制系统的类型,可以把控制系统划分为连续控制系统和离散控制系统,在前面各章所研究的控制系统中,各个变量都是时间的连续函数,称为连续控制系统。
随着计算机被引入控制系统,使控制系统中有一部分信号不是时间的连续函数,而是一组离散的脉冲序列或数字序列,这样的系统称为离散控制系统。
离散控制系统是以微处理器及微型计算机为基础,融汇计算机技术、数据通信技术、CRT 屏幕显示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为一体的计算机控制系统,它对生产过程进行集中操作管理和分散控制。
离散系统与连续系统相比,有许多分析研究方面的相似性。
利用z 变换法研究离散系统,可以把连续系统中的许多概念和方法,推广应用于离散系统。
本章首先给出信号采样和保持的数学描述,然后介绍z 变换理论和脉冲传递函数,最后研究线性离散系统稳定性、稳态误差、动态性能的分析与综合方法。
9.1 离散系统通常,当离散控制系统中的离散信号是脉冲序列形式时,称为采样控制系统或脉冲控制系统;而当离散系统中的离散信号是数码序列形式时,称为数字控制系统或计算机控制系统。
在理想采样及忽略量化误差情况下,数字控制系统近似于采样控制系统,将它们统称为离散系统。
9.1.1 采样控制系统采样器在采样控制系统中可以有多个位置,用得最多的是误差采样控制的闭环采样系统,其典型结构图如图9-1所示。
图中,S 为采样开关,)(s G h 为保持器的传递函数,)(0s G 为被控对象的传递函数,)(s H 为测量元件的传递函数。
233*图9-1 采样系统典型结构图9.1.2 数字控制系统数字控制系统的典型原理图如图9-2所示。
它由工作于离散状态下的计算机(数字控制器))(s G c ,工作于连续状态下的被控对象)(0s G 和测量元件H(s)组成。
在每个采样周期中,计算机先对连续信号进行采样编码(即D A 转换),然后按控制律进行数码运算,最后将计算结果通过A D 转换器转换成连续信号控制被控对象。
自动控制原理》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与任务本课程是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的基础理论,并具有对简单连续系统进行定性分析、定量估算和初步设计的能力,学生将掌握自动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等方面的基本方法,如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法、根轨迹分析法、频域分析法、状态空间分析法、采样控制系统的分析等基本方本课程系统地阐述了自动控制科学和技术领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介绍了自动控制技术从建模分析到应用设计的各种思想和方法,内容十分丰富。
通过自动控制理论的教学,应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自动控制技术领域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分析与设计方法,以便将来胜任实际工作,具有从事相关工程和技术工作的基本素质,同时具有一定的分析和解决有关自动控制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了解自动控制的概念、基本控制方式及特点、对控制系统性能的基本要求。
理解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结构图化简或梅森公式以及控制系统传递函数的建立和表示方法,初步掌握小偏差线性化方法和通过机理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以串联校正为主的根轨迹综合法,掌握常用校正装置及其作用。
熟悉暂态性能指标、劳思判据、稳态误差、终值定理和稳定性的概念以及利用这些概念对二阶系统性能的分析,初步了解高阶系统分析方法、主导极点的概念,能利用根轨迹对系统性能进行分析,熟悉偶极子的概念以及添加零极点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频率特性的概念、开环系统频率特性Nyquist图和Bode图的画法和奈氏判据,了解绝对稳定系统、条件稳定系统、最小相位系统、非最小相位系统、稳定裕量、频指标的概念,以及频率特性与系统性能的关系。
基本校正方式和反馈校正的作用,掌握复合校正的概念和以串联校正为主的频率响应综合法。
三、教学学时分配表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第一章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知识……4学时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组成结构和基本要素,理解自动控制的基本控制方式和对系统的性能要求,了解一些实际自动控制系统的控制原理。
第9章 习题参考答案9-1 设一阶非线性系统的微分方程为3x x x =-+试确定系统有几个平衡状态,分析各平衡状态的稳定性,并作出系统的相轨迹。
解 3x x x =-+由30x x -+=解得1230, 1, 1e e e x x x ===-。
作出系统的相轨迹图如下:平衡状态(0, 0)稳定,平衡状态(1, 0), (1, 0)-不稳定。
9-2 已知非线性系统的微分方程为(1) 320x x x ++= (2) 0x xx x ++= (3) 0x x x ++= (4) 2(1)0x x x x --+= 试确定系统的奇点及其类型,并概略绘制系统的相轨迹图。
解 (1) 奇点(0, 0)。
特征方程为2320λλ++=两个特征根为1,21, 2λ=--平衡点(0, 0)为稳定节点。
在奇点附近的概略相轨迹图:x(2) 奇点(0, 0)。
在平衡点(0, 0)的邻域内线性化,得到的线性化模型为0x x +=其特征方程为210λ+=两个特征根为1,2j λ=±平衡点(0, 0)为中心点。
在奇点附近的概略相轨迹图:x(3) 奇点(0, 0)。
原方程可改写为0000x x x x x x x x ++=≥⎧⎨+-=<⎩其特征方程、特征根和类型为21,221,2100.50.866 10 1.618, 0.618 j λλλλλλ⎧++==-±⎪⎨+-==-⎪⎩稳定焦点鞍点 在奇点附近的概略相轨迹图:(4) 奇点(0, 0)。
在平衡点(0, 0)的邻域内线性化,得到的线性化模型为x x x-+=其特征方程为210λλ-+=两个特征根为1,20.50.866jλ=±平衡点(0, 0)为不稳定焦点。
在奇点附近的概略相轨迹图:xx9-3 非线性系统的结构图如图9-48所示。
系统开始是静止的,输入信号r(t)=4·1(t),试写出开关线方程,确定奇点的位置和类型,在e-e平面上画出该系统的相平面图,并分析系统的运动特点。
⾃动控制原理-第9章控制系统的⾮线性问题9 控制系统的⾮线性问题9.1概述在物理世界中,理想的线性系统并不存在。
严格来讲,所有的控制系统都是⾮线性系统。
例如,由电⼦线路组成的放⼤元件,会在输出信号超过⼀定值后出现饱和现象。
当由电动机作为执⾏元件时,由于摩擦⼒矩和负载⼒矩的存在,只有在电枢电压达到⼀定值的时候,电动机才会转动,存在死区。
实际上,所有的物理元件都具有⾮线性特性。
如果⼀个控制系统包含⼀个或⼀个以上具有⾮线性特性的元件,则称这种系统为⾮线性系统,⾮线性系统的特性不能由微分⽅程来描述。
图9-1所⽰的伺服电机控制特性就是⼀种⾮线性特性,图中横坐标u 为电机的控制电压,纵坐标ω为电机的输出转速,如果伺服电动机⼯作在A 1OA 2区段,则伺服电机的控制电压与输出转速的关系近似为线性,因此可以把伺服电动机作为线性元件来处理。
但如果电动机的⼯作区间在B 1OB 2区段.那么就不能把伺服电动机再作为线性元件来处理,因为其静特性具有明显的⾮线性。
图9-1 伺服电动机特性9.1.1控制系统中的典型⾮线性特性的类型常见典型⾮线性特性有饱和⾮线性、间隙⾮线性、死区⾮线性、继电⾮线性等。
9.1.1.1饱和⾮线性控制系统中的放⼤环节及执⾏机构受到电源电压和功率的限制,都具有饱和特性。
如图9-2所⽰,其中a x a <<-的区域是线性范围,线性范围以外的区域是饱和区。
许多元件的运动范围由于受到能源、功率等条件的限制,也都有饱和⾮线性特性。
有时,⼯程上还⼈为引⼊饱和⾮线性特性以限制过载。
图9-2 饱和⾮线性9.1.1.2不灵敏区(死区)⾮线性控制系统中的测量元件、执⾏元件等⼀般都具有死区特性。
例如⼀些测量元件对微弱的输⼊量不敏感,电动机只有在输⼊信号增⼤到⼀定程度的时候才会转动等等。
如图9-3所⽰,其特性是输⼊信号在?<⼀定值后才有输出的特性称为不灵敏区⾮线性,其中区域?<a图9-3 不灵敏区⾮线性特性图9-4 具有不灵敏区的饱和特性死区特性给系统带来稳态误差和低速运动不稳定影响。
自动控制原理教学探讨——叠加原理与线性系统的判别问题四川大学电气信息学院自动化系 赵耀2014年9月问题:初始状态不为零的标准线性系统是否满足叠加原理?例:RC 电路,输入为)t (u i ,输出为)t (u odt )t (du C i )t (u Ri )t (u o i 0 =+= )t (u )t (u dt)t (du RCi o =+∴0 属于标准的线性系统,应当满足叠加原理。
设1=RC ,输出)t (u o 的初值为)(u o 0,输入)t (u i 为阶跃信号,其幅值为A ,则输出响应为)e (A e )(u )t (u t t o o ---+=10上式的第一项对应由初始状态引起的零输入响应,第二项对应由输入信号引起的零状态响应。
显然,由于零输入响应项的存在,若输入)t (u i 的幅值增大一倍,对应的输出只是零状态响应部分增大一倍,不会整体增大一倍,即整体并不满足叠加原理的均匀性;同样道理,整体看,把2个输入分别作用产生的响应叠加起来并不等于2个输入同时作用产生的响应,即不满足叠加原理的叠加性,只有零状态响应部分满足叠加性。
表面上看,似乎系统不满足叠加原理。
对于该问题,应当怎么看?实际上,零输入响应对应的方程为0 0=+)t (u dt )t (du RC o即相当于输入0=)t (u i 时的响应,所以应当把系统总的响应看作两部分响应的叠加,即0=)t (u i 所对应的零输入响应加上0≠)t (u i 所对应的零状态响应。
这样看,系统就完全满足叠加原理了。
上述分析说明,叠加原理所讲的某个输入产生某个响应,指的是该响应完全由该输入引起(即系统属于因果系统),即不施加该输入的情况下就不应当有输出,其他因素引起的任何响应都不应当考虑进来。
因此,使用叠加原理时,首先应当把每一种输入和输出的对应关系划分清楚。
再看一个例子,设系统的数学描述为 5+=u y ,式中u 和y 分别为系统输入和输出。
自动控制原理讲义第一章概述1.1自动控制系统基本概念1.2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基本特点1.3自动控制的作用和意义1.4自动控制系统的发展历程第二章数学模型与传递函数2.1控制系统的模型化2.2传递函数的定义与性质2.3电气系统的传递函数2.4机械系统的传递函数2.5热系统的传递函数2.6液压系统的传递函数第三章时域分析与性能指标3.1控制系统的时域响应3.2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3.3闭环控制系统的稳态误差3.4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第四章线性系统的根轨迹法4.1根轨迹的定义与性质4.2根轨迹的绘制方法4.3根轨迹与系统性能的关系4.4根轨迹法的应用举例第五章频域分析与稳定性5.1频域分析的基本概念与方法5.2 Nyquist准则与稳定性判据5.3 Bode图与频率响应5.4频域法在系统设计中的应用第六章频域设计与校正6.1控制系统的校正问题6.2极点配置法与频率域设计6.3 Bode积分法与相位校正6.4全套控制器的设计与校正实例第七章系统鲁棒性与鲁棒控制7.1系统鲁棒性的定义与评估7.2H∞控制理论与方法7.3鲁棒控制的应用举例与原理第八章自适应控制8.1自适应控制的基本概念与原理8.2参数识别与模型跟踪8.3自适应控制器设计与应用例子8.4自适应控制的发展与前景第九章非线性系统与控制9.1非线性系统的基本概念与性质9.2非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分析9.3非线性系统的控制方法9.4非线性系统的应用实例第十章控制系统优化与参数优化10.1控制系统的优化问题10.2优化理论与方法10.3控制器参数优化的举例与原理第十一章模糊控制与神经网络控制11.1模糊控制的基本概念与原理11.2模糊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例子11.3神经网络控制的基本概念与原理11.4神经网络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例子第十二章智能控制与拓展12.1智能控制基本概念与发展12.2智能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例子12.3控制系统的拓展与创新结语自动控制原理的讲义主要介绍了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组成和基本特点,以及自动控制的作用和意义。
第9章习题及详解9-1 试分别写出图9-41中所列典型非线性特性的数学描述式。
(a )(b )(c)(d )(e ) 图9-41 习题9-1图解:(a)⎩⎨⎧<->=0,0,)(x M x M x f ;(b) ⎪⎩⎪⎨⎧-≤-=-<≥==d x kd M d x kx d x kd M x f ,,,)(;(c)⎪⎩⎪⎨⎧∆-<-∆<∆>=x M x x M x f ,,0,)(; (d)⎪⎩⎪⎨⎧∆-≤∆+∆<∆≥∆-=x x k x x x k x f ,)(,0,)()(;(e) ⎪⎪⎩⎪⎪⎨⎧-<-<<<-><<-->=dx M xd x d M xd x d M dx M x f ,0,,0,,,)( 或者(e ) 当0>x ,⎩⎨⎧<->=d x M d x M x f ,,)(;当0<x ,⎩⎨⎧-<-->=,,,,)(d x M d x M x f9-2 试用解析法求下列系统相轨迹方程的解。
(1)122=+x x(2)0sin =-+x x x解:(1)相变量方程为⎩⎨⎧-==221x x x x0))0(())0((32))0((21)(32)(212)12(3322003020020020=---+-=-+=-+=-+⎰⎰⎰⎰⎰⎰⎰⎰x x x x x x dx x d x d dx dx x x d x dx x x d x t t t tt t t t相轨迹方程的解为)0(6)0(4)0(36433232x x x x x x-+=-+ (2)相变量方程为⎩⎨⎧-==x x x x xsin0))0((21))0(cos (cos ))0((21)(21)(cos )(21)(sin 22220200200=-----=--=-+⎰⎰⎰⎰⎰x x x x x x x d x d x d x dx x x x d xt t t tt相轨迹方程的解为)0()0(cos 2)0(cos 22222x x x x x x--=--9-3 考虑系统02=+x x ω,其中,1<ω,试用解析法求该系统的相平面图。
《⾃动控制原理》学习指南《⾃动控制原理》学习指南前⾔本书是上海交通⼤学国家精品课程《⾃动控制原理》主讲教材《⼯程控制基础》的学习指导性的学习、教学⽤书。
《⼯程控制基础》是国家“⼗⼀五”规划教材,教育部⾃动化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
2006年出版以来,受到⼴⼤读者的厚爱。
2007年再版,并于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教材。
本书以国家精品教材为主线,参考教育部教指委对《⾃动控制原理》课程相关的知识领域、知识单元、知识点的要求,本着“加强基础、削枝强⼲、注重应⽤、逐步更新”的原则,⼒图通过教材的要点提⽰,为⼴⼤读者学习此课程提供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法。
编者2012.11于上海⽬录第1章导论 (1)1.1 ⾃动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组成 (1)1.2控制系统的分类 (2)1.3本书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段 (2)第2章数学模型 (5)2.1 传递函数定义 (6)2.2传递函数性质 (7)2.3 ⽅块图 (8)2.4 信号流程图 (9)第3章⾃动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12)3.1 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12)3.2 控制系统的稳态特性——稳态误差分析 (13)3.3 控制系统的动态特性——动态响应分析 (14)第4章根轨迹法 (17)4.1根轨迹的幅值条件和相⾓条件 (17)4.2绘制根轨迹的基本规则 (18)第5章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频率响应法 (20)5.1频率特性 (20)5.2 频率特性图 (21)5.3 频域中的稳定性判据 (22)5.4 系统动态性能的频域分析与频域指标 (22)5.5基于开环频率特性的系统动态性能分析 (23)5.6基于闭环频率特性的系统动态性能分析 (24)5.7基于伯德图的系统稳态性能分析 (24)第6章线性控制系统的设计 (26)6.1 常见的⼏种校正装置连接⽅式 (26)6.2 不同域中系统动态性能指标的相互关系 (27)6.3 串联超前校正 (27)6.4 串联滞后校正 (30)6.5 串联滞后-超前校正 (34)6.6局部反馈校正 (35)6.7PID控制 (36)6.8前馈补偿 (38)第1章导论要点提⽰⼯业⾃动化是⼯业现代化的基础。
9 控制系统的非线性问题9.1概述在物理世界中,理想的线性系统并不存在。
严格来讲,所有的控制系统都是非线性系统。
例如,由电子线路组成的放大元件,会在输出信号超过一定值后出现饱和现象。
当由电动机作为执行元件时,由于摩擦力矩和负载力矩的存在,只有在电枢电压达到一定值的时候,电动机才会转动,存在死区。
实际上,所有的物理元件都具有非线性特性。
如果一个控制系统包含一个或一个以上具有非线性特性的元件,则称这种系统为非线性系统,非线性系统的特性不能由微分方程来描述。
图9-1所示的伺服电机控制特性就是一种非线性特性,图中横坐标u 为电机的控制电压,纵坐标ω为电机的输出转速,如果伺服电动机工作在A 1OA 2区段,则伺服电机的控制电压与输出转速的关系近似为线性,因此可以把伺服电动机作为线性元件来处理。
但如果电动机的工作区间在B 1OB 2区段.那么就不能把伺服电动机再作为线性元件来处理,因为其静特性具有明显的非线性。
图9-1 伺服电动机特性9.1.1控制系统中的典型非线性特性的类型常见典型非线性特性有饱和非线性、间隙非线性、死区非线性、继电非线性等。
9.1.1.1饱和非线性控制系统中的放大环节及执行机构受到电源电压和功率的限制,都具有饱和特性。
如图9-2所示,其中a x a <<-的区域是线性范围,线性范围以外的区域是饱和区。
许多元件的运动范围由于受到能源、功率等条件的限制,也都有饱和非线性特性。
有时,工程上还人为引入饱和非线性特性以限制过载。
图9-2 饱和非线性9.1.1.2不灵敏区(死区)非线性控制系统中的测量元件、执行元件等一般都具有死区特性。
例如一些测量元件对微弱的输入量不敏感,电动机只有在输入信号增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会转动等等。
如图9-3所示,其特性是输入信号在∆<<∆-x 区间时,输出信号为零。
超出此区间时,呈线性特性。
这种只有在输入量超过一定值后才有输出的特性称为不灵敏区非线性,其中区域∆<<∆-x 叫做不灵敏区或死区。
a∆图9-3 不灵敏区非线性特性图9-4 具有不灵敏区的饱和特性死区特性给系统带来稳态误差和低速运动不稳定影响。
但死区特性会减弱振荡、过滤输入端小幅度干扰,提高系统抗干扰能力。
9.1.1.3 具有不灵敏区的饱和非线性特性在很多情况下,系统元件同时存在死区特性和饱和限幅特性。
如电枢电压控制的直流电动机的控制特性就具有这种特性。
具有不灵敏区的饱和非线性特性如图9-4所示。
9.1.1.4 继电器非线性实际继电器的特性如图9-5所示,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关系不完全是单值的。
由于继电器吸合及释放状态下磁路的磁阻不同,吸合与释放电流是不相同的。
因此,继电器的特性有一个滞环。
这种特性称为具有滞环的三位置继电特性。
当1-=m 时,可得到纯滞环的两位置继电特性,如图9-6所示。
当1=m 时,可得到具有三位置的理想继电非线性特性,如图9-7所示。
图9-5 具有滞环的三位置继电非线性特性 图9-6 具有滞环的两位置继电非线性特性9.1.1.5 间隙非线性间隙非线性形成的原因是由于滞后作用,如磁性材料的滞后现象,机械传动中的干摩擦与传动间隙。
间隙非线性也称滞环非线性。
间隙非线性的特点是:当输入量的变化方向改变时,输出量保持不变,一直到输入量的变化超出一定数值(间隙)后,输出量才跟着变化。
齿轮传动中的间隙是最明显的例子。
间隙非线性如图9-8所示。
图9-7 具有三位置的理想继电非线性特性图9-8 间隙非线性特性9.1.2非线性控制系统的特殊性非线性系统与线性系统相比,有许多独有的特点:(1)线性系统的稳定性由系统的闭环极点决定,也就是说一旦系统确定,其稳定性也随即确定,与初始条件和输入信号无关。
而非线性系统的稳定性除了与系统的闭环极点相关外,还与初始条件和输入信号相关。
对于某一个确定的非线性系统,在一种初始条件下是稳定的,而在另一种初始条件下则可能是不稳定的,或者在一种输入信号作用下是稳定,而在另一种输入信号作用下却是不稳定的。
(2)线性系统的运动状态不是收敛与平衡状态,就是发散。
理论上说,当系统处于临界时,会出现等幅振荡。
但是在实际情况下,这种状态不可能维持,外界环境或系统参数稍有变化,系统就会趋于平衡状态或发散状态。
而非线性系统的运动状态除了收敛和发散以外,还有等幅振荡的状态。
这种振荡状态在没有外界作用的情况下,也会存在,而且保持一定的幅度和频率,称为自持振荡、自振荡或自激振荡。
自持振荡由系统结构和参数决定,是非线性系统独有的现象。
(3)线性系统在输入某一频率的正弦信号时,输出的稳态分量是同频率的正弦信,系统只会改变输入信号的幅度和相位。
而在非线性系统中,当输入信号是某一频率的正弦信号时,输出信号不仅含有同频率的正弦分量,还含有高次谐波分量。
因此,在分析线性系统时采用的频率特性、传递函数等方法不能应用于非线性系统的分析。
(4)线性系统满足叠加原理。
而非线性系统不满足叠加原理。
对非线性系统的分析,重点是系统的稳定性,系统是否产生自持振荡,自持振荡的频率和幅度是多少,如何减小和消除自持振荡等。
9.1.3 非线性控制系统的分析方法目前尚没有通用的求解非线性微分方程的方法。
虽然有一些针对特定非线性问题的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但其适用范围有限。
因此分析非线性系统要根据其不同特点,选用有针对性不同方法。
(1)相平面分析法非线性控制系统的相平面分析法是一种用图解法求解二阶非线性常微分方程的方法。
相平面上的轨迹曲线描述了系统状态的变化过程,因此可以在相平面图上分析平衡状态的稳定性和系统的时间响应特性。
(2)描述函数法描述函数法又称为谐波线性化法,它是一种工程近似方法。
应用描述函数法研究非线性控制系统的自持振荡时,能给出振荡过程的基本特性(如振幅、频率)与系统参数(如放大系数、时间常数等)的关系,给系统的初步设计提供一个思考方向。
描述函数法是线性控制系统理论中的频率法在非线性系统中的推广。
此外还有线性化近似方法,逐段线性近似法等。
用计算机直接求解非线性微分方程,以数值解形式进行仿真研究,是分析、设计复杂非线性系统的有效方法。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仿真已成为研究非线性系统的重要手段。
本章重点讨论非线性系统的描述函数分析方法和相平面分析法。
9.2描述函数法描述函数法是一种基于谐波线性化概念,将分析线性系统的频率响应法移植到分析非线性系统中的一种工程近似方法。
其基本思想是:当系统满足某种条件时,系统中非线性环节的输出信号中的高次谐波分量可以忽略,用基波近似输出信号,由此导出非线性环节的近似频率特性,即描述函数。
此时的非线性系统就近似为一个线性系统,可以用线性系统分析方法中的频率响应法对其进行分析。
描述函数法主要用于分析非线性系统的稳定性,是否产生自持振荡,自持振荡的频率和幅度,消除和减弱自持振荡的方法等。
9.2.1描述函数的基本概念9.2.1.1继电特性引例理想继电特性如图9-9(a )所示,当输入正弦信号t Xsin x ω=时,其输出y(t)是一个与输入正弦函数同频率的周期方波。
()b图9-9 理想继电特性及输入、输出波形与输出波形输出周期函数可展开成富里叶级数 )⋅⋅⋅⋅+++=ωωωπ5sin 513sin 31(sin 4My(t)t t =∑∞=++012)12sin(M4n n tn ωπ(9-1)由式(9-1)可以看出,方波函数可以看做是无数个正弦信号分量的叠加。
这些分量中,有一个与输入信号频率相同的分量,称为基波分量(或一次谐波分量),其幅值最大。
其他分量的频率均为输入信号频率的奇数倍,统称为高次谐波。
频率愈高的分量,振幅愈小,各谐波分量的振幅与频率的关系称为该方波的频谱,如图9-9(b )所示。
9.2.1.2 谐波线性化对于任意非线性特性,设输入的正弦信号为t x ωsin X =,输出波形为y(t)。
输出y(t)有富氏形式:)sin(])sin(cos [)(1010n n n n n n t n Y A t n B t n A A t y ϕωωω++=++=∑∑∞=∞=)(式中 ⎰=πωπ200)()(21A t d t y)()cos()(120t d t n t y A n ωωππ⎰=(9-2) )()sin()(120t d t n t y B n ωωππ⎰=(9-3)22nn nB A Y +=,nnn B A arctan=ϕ 对于本章所讨论的几种典型非线性特性,均属于奇对称函数,y(t)是对称的,则A 0=0;若为单位奇对称函数,则A 0=A 1=0。
谐波线性化的基本思想或处理方法是略去输出高次谐波分量,用输出y(t)的基波分量y 1(t)近似地代替整个输出。
即)sin(sin cos )(y(t)11111ϕωωω+=+=≈t Y t B t A t y (9-4)式中 21211B A Y +=; 111arctan B A =ϕ⎰=πωωπ201)(cos )(1A t d t t y (9-4a ) ⎰=πωωπ201)(sin )(1t d t t y B (9-4b)因此,对于一个非线性元件,我们可以用输入t Xsin x ω=和输出)sin((t)y 111ϕω+=t Y 近似描述其基本性质。
非线性元件的输出是一个与其输入同频率的正弦量,只是振幅和相位发生了变化。
这与线性元件在正弦输入下的输出在形式上十分相似,故有些学者(特别是苏联学者)也称上述近似处理为谐波线性化。
9.2.1.3 描述函数非线性特性在进行谐波线性化之后,可以仿照幅相频率特性的定义,建立非线性特性的等效幅相特性,即描述函数。
非线性元件的描述函数是由输出的基波分量y 1(t)对输入x 的复数比来定义的,即11212111arctan B A XB A XYN ∠+=∠=ϕ (9-5) 式中 N ——非线性元件的描述函数; X ——正弦输入的幅值;Y 1——输出信号一次谐波的幅值;φ1——输出信号一次基波与输入信号的相位差。
描述函数的实质是用一个等效线性元件替代原来的非线性元件,而等效线性元件的幅相特性函数N 是输入信号t Xsin x(t)ω=的幅值X 的函数。
图9-10所示为包括非线性元件的非线性系统框图,即非线性系统分成线性部分G (S )与非线性部分N (X )。
图9-10 典型非线性系统把非线性元件等效为一个放大倍数为复数的放大器,与频率ω无关。
这相当于线性系统中的放大器,其放大倍数是一个普通常数。
系统闭环传递函数为 ()()()1()()N X G s s N X G s Φ=+闭环系统特征方程为 1()()0N X G s +=9.2.2 典型非线性元件的描述函数9.2.2.1理想继电特性的描述函数理想继电特性的数学表达式为 ,0(),0M x y x M x 〉⎧=⎨-〈⎩图9-11 理想继电特性及输入、输出波形由于正弦信号是单值奇函数,因此,00=A ,01=A 及1ϕ=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