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思品《预防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 粤教沪科版》
- 格式:ppt
- 大小:1.11 MB
- 文档页数:16
《抵制不良诱惑,预防违法犯罪》知识点达标1.某省少管所的调查表明:大部分因凶杀而进少管所的少年犯的业余爱好是看武打片、玩电子游戏,他们最羡慕的人就是武侠英雄,他们认为打架时让对方流血便是英雄。
这说明()①未成年人容易受外界的不良影响②未成年人需要学会拒绝不良诱惑③应该禁止播放武打片,关闭电子游戏④青少年成长需要良好环境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B2.广州市海珠区看守所现有6个少年监舍,在押未成年人共77人。
这类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侵犯财产罪为主,涉嫌抢夺罪、抢劫罪、盗窃罪分别占37℅、32℅和22℅;三成学生沉迷玩“机”,中“毒”成瘾诱发犯罪,玩游戏机引发犯罪案占10℅。
青少年犯罪上升的主要原因是()①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要加强对其教育和管理②青少年缺乏社会生活经验,辨别是非能力不强,各方面都很不成熟③青年容易被一些不良诱惑所侵蚀,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④不能学会辨别身边的诱惑,不能自觉抵制不良诱惑A.①②B.③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D3.青少年缺乏社会生活经验,辨别是非能力不强,各方面都很不成熟,容易被一些不良诱惑所侵蚀,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要战胜身边的不良诱惑,必须要有()①科学的态度②正确的方法③坚强的意志④清醒的头脑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D4.初中学生丁某沉迷于网络游戏,为了筹措上网费用,偷盗了别人的财物,结果被公安机关处以行政拘留。
丁某的行为()A.属于犯罪B.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C.触犯了刑法D.是一般违法行为答案:D5.下列行为中,是不良行为的有()①旷课②夜不归宿③迷恋网吧④关注色情、凶杀等信息⑤聚众赌博⑥绑架、勒索他人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③④⑤⑥D.①②⑤⑥答案:A。
最新精选粤教版政治思品七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与法同行8.1 法律保护我们习题精选第三十七篇第1题【单选题】新修订并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七条规定:“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经营者应当在显著位置设置不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的标志;对难以判断未成年的,应当要求其出示身份证。
”这一规定是属于对未成年人的( )A、学校保护B、社会保护C、家庭保护D、司法保护【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关键是( )A、增强监护人的育人素质B、发挥社会舆论的正确导向作用C、未成年人自身素质的提升D、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近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决定开展校园周边“五毛食品”的整治工作。
这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 )A、家庭保护B、学校保护C、社会保护D、司法保护【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漫画中网吧老板经常容留一些初中学生整夜上网该店主的行为违反了( )A、未成年人保护法和合同法B、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C、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和环境保护法D、产品质量法和义务教育法【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关于依法处理监护人侵害未成年人权益行为若干问题的意见》规定,公安机关在办理监护人侵害案件需要询问未成年人时,应当考虑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采取和缓的方式进行,防止造成进一步伤害。
这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 )A、家庭保护B、社会保护C、司法保护D、学校保护【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2016年9月1日起,我国将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该法规规定: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应当以文明的方式进行家庭教育,当监护人实施家庭暴力严重侵害监护人合法权益时,人民法院可以依法撤销其监护人的资格,另行规定监护人。
材料中人民法院的做法体现了( )A、国家对未成年人实施社会保护B、人民法院依法行政,公正司法C、司法保护是维护未成年人权益的重要保障D、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约束着人们最基本的行为【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下列做法符合《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有( )①父母把逃学的儿子送回学校②父母赌博成性,13岁的孩子流浪在外③我国人民法院成立审理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庭④政府建立和改善适合未成年人文化生活的活动场所⑤商贩向中学生偷售有暴力、恐怖内容的书刊A、①②⑤B、②③④C、①③④D、③④⑤【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据2017年2月22日人民日报,南京市所有公办、民办小学本周起开始实行“弹性离校”制度,为小学生免费提供延时照顾服务。
8.2防患于未然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犯罪的危害,引导学生要预防违法犯罪、防患于未然。
教育学生能够自觉遵守法律,维护社会秩序。
教学重点:让学生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学会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教学难点:遵守法律与践行道德之间的联系学生分析:在初中生的学习生活中,绝大多数中学生对违法犯罪现象深恶痛绝,且能做到遵纪守法。
但由于社会上存在的各种原因和家庭教育的不当等,导致少数未成年人沾染不良行为,如目无组织纪律,拉帮结伙,打架斗殴,旷课、夜不归宿;欺侮低年级学生,甚至抢劫偷盗,看黄色录像。
还有一些中学生给老师起绰号,动辄以出走、逃学威胁家长,有的则满口脏话,动作粗野,行为不端,还有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舞厅等场所;而网络给青少年带来的危害更是与日俱增,这些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对青少年有很大的危害,如不矫治极易滑向犯罪的泥潭。
而要远离不良行为、矫正不良行为,不仅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更重要在于青少年本身。
因此,要让学生懂得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的危害,知道它们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的恶果,并且一定要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及时进行预防和矫治。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事违法犯罪,我们明白了无论什么人只要触犯了法律,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一个人走上犯罪道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都有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有些不良习惯会害了我们,我们要提高警惕,防微杜渐,拒绝不良诱惑。
今天我们学习第三框的内容:防范于未然。
展开教学:第一目:“认清犯罪危害”1、组织学生活动:案例分析(见教材第97页案例)以陈某滑向犯罪深渊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①陈某由违纪再走向违法,最后滑向犯罪深渊的原因是什么?(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为什么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走向犯罪道路的原因有哪些?)……导致人们走向犯罪道路的原因主要有:道德水平低;法制观念淡薄;为获得某种满足;贪图便宜;……②结合陈某的经历,大家说说违纪、违法和犯罪这三者之间有何联系?(他曾有过知耻心理,为什么还是滑向了犯罪的深渊?)……③用“违纪、违法、犯罪”三个词谈谈这一事例给我们的启示有哪些?(道德水平高低与违法犯罪有什么样的关系?)……2、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小结:通过分析思考我们认识到:道德水平高低与违法犯罪有密切的关系。
第八单元知识要点8.1勿为小恶1、什么是违法行为?答:凡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2、违法行为分为哪几类?答:违宪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
3、什么是一般违法行为?答:对社会危害性很大,情节轻微,没有触犯刑法,只是违反了刑法以外的法律,法规的,是一般违法行为。
4、什么是犯罪?答:是指违法情节严重,对社会危害很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5、犯罪的三大基本特征是什么?答: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当罚性。
6、不良行为为什么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答:一个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往往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开始是沾染上了坏思想、坏习气、有了不良行为不加以改正,任其发展,便会去干一些违法的事,若再不回头,就会越走越远,直至滑向犯罪的泥潭。
7、不良行为有哪些?答:①旷课、夜不归宿。
②携带管制刀具。
③打架斗殴、辱骂他人④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⑤偷窃、故意毁坏财物。
⑥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
⑦收听、观看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
⑧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
⑨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8、严重不良行为有哪些?答:①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
②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
③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
④多次偷窃。
⑤参与赌博,屡教不改。
⑥传播淫秽读物或者音像制品等。
⑦进行淫乱或者色情、卖淫活动。
⑧吸食、注射毒品。
⑨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9、怎样做到防微杜渐,避免违法犯罪的发生?答:(1)知道法律规定的禁止行为,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
(2)防患于未然,自觉纠正不良行为。
(3)热情帮助有不良行为的同学。
对有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的同学,我们不能歧视他们,应主动伸出热情之手,团结他们,帮助他们改正错误,让他们重新融入到集体的大家庭中来,共同在法律的保护下健康成长。
10、青少年如何预防违法犯罪?答:(1)增强法律意识,自觉依法自律,不做违法的事情。
粤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8.2.1《抵制不良的诱惑,预防违法犯罪》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粤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8.2.1《抵制不良的诱惑,预防违法犯罪》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存在的不良诱惑,学会抵制这些诱惑,并预防违法犯罪行为。
教材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不良诱惑的危害,以及如何自觉抵制不良诱惑,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他们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各种不良诱惑,如网络游戏、早恋、吸烟等。
学生对这些诱惑的认识不足,容易陷入其中,影响身心健康。
因此,本节课需要帮助学生认识不良诱惑的危害,提高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存在的不良诱惑,认识到这些诱惑对身心健康的危害。
2.培养学生自觉抵制不良诱惑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提高学生预防违法犯罪的意识,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到不良诱惑的危害,学会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预防违法犯罪的意识,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不良诱惑的危害,提高他们的认识。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景模拟法:创设情景,让学生亲身参与,提高他们抵制不良诱惑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材料,用于课堂分析。
2.准备讨论题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3.准备情景模拟道具,方便学生参与。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不良诱惑的图片,如网络游戏、吸烟、早恋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诱惑为什么会危害我们的身心健康?我们应该如何抵制这些诱惑?2.呈现(10分钟)呈现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人物是如何受到不良诱惑的影响,以及他们采取的措施来抵制诱惑。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认识到不良诱惑的危害,以及自觉抵制不良诱惑的重要性。
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doc
十七条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和学校发现未成年人组织或者参加实施不良行为的团伙的,应当及时予以制止。
发现该团伙有违法犯罪行为的,应当向公安机关报告。
第十九条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得让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脱离监护单独居住。
第二十条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对未成年人不得放任不管,不得迫使其离家出走,放弃监护职责。
未成年人离家出走的,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及时查找,或者向公安机关请求帮助。
第二十二条继父母、养父母对受其抚养教育的未成年继子女、养子女、应当履行本法规定的父母对未成年子女在预防犯罪方面的职责。
第二十五条对于教唆、胁迫、引诱未成年人实施不良行为或者品行不良,影响恶劣,不适宜在学校工作的教职员工,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予以解聘或者辞退;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