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民职业
无论是从历史上还是从现实角度看,农民皆书一种职业。《汉书·食货志》记 载:“士、农、工、商,四民有业。”其中“农”是指农民,农民是四大职业之一。 《现代汉语词典》将“农民”界定为“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即农民以 农业为职业。
在前工业社会,从事农民这一职业的主要是“播殖耕稼者”,即依靠耕种土地为人们 提供食物的劳动者。前工业社会的农民可以说是传统农民(peasantry),说其是传统 的,主要针对他们的一些特征而言,这些特征主要包括: 第一,传统农民的生产以家庭生计为第一目的,即自给自足。 第二,传统农民是以家庭来组织农业生产的,家庭经营是其职业经营方式。 第三,传统农民主要依靠土地、人力和畜力等传统生产要素来进行农业生产。 第四,传统农民职业是相对封闭和稳定的。
资料来源: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5-9.
马克思主义理论赋予农民概念的阶级内涵,概括起来主要包括: (1)农民阶级是一个受剥削、受压迫的阶级; (2)农民阶级主要由半自耕农、贫农和雇农构成; (3)农民阶级身处社会底层,分散且无组织。
农民阶级的界定与划分,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揭示了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的不平等社会关系及社会结构; 从世界观的角度看,是为唤醒农民的阶级意识,为改变自己所遭遇的不平等而采取革 命行动。 所以,农民阶级理论有着明显的实践或行动取向,这一理论是为了动员和组织农民参 与革命实践而创立和发展的。
社会认同包含身份(identity)和认同两个方面。 身份是社会赋予个体的群体类别或归属的标识,如干部、工人、农民,以及富人和穷 人阶层等; 认同则是个体对与身份相关的问题的认知,是对自己或他人所属群体的划分与认识, 如家族认同、村落认同和阶层认同等。
作为一种社会心理活动,社会认同在人们的社会交往互动中常常发挥着重要作用。无 论是在现实的日常生活中还是在社会学意义上,认同的作用都似乎较为明显,因为它 关系到人们如何进行“谁是谁、什么是什么”的社会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