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国际刑法中的劫持航空器罪及立法建言
- 格式:pdf
- 大小:117.91 KB
- 文档页数:2
国际公法案例分析(二):卓长仁劫机案一、本案的主要案情本案卓长仁劫机案即为中国民航296 号客面被劫持事件。
1983年5月5日上午10时49分,中国民航三叉戟296号班机从沈阳东塔机场起飞前上海. 机上共105人,其中机组人员9名,日本人 3 名.11时20 分左右,飞机飞临渤海湾时,以卓长仁,安卫建为首的6名武装暴徒突然冲到驾驶舱门口,用枪猛射驾驶舱门锁,踢开舱门后持枪闯入驾驶舱对机组人员射击,当即将报务员和领航员打成重伤.紧接着,武装暴徒又用手枪逼迫机长和领航员立即改变航向,向南朝鲜飞去.296号客机被迫降落在南朝鲜的春川军用直升飞机场.5 月 6 日上午9 时,除被劫持飞机的暴徒击伤的两名机组人员外,其他7名机组人员和296 号上的全体乘客均被送往汉城市内的谢拉顿饭店.南朝鲜军事当局将 6 名劫持犯拘留,并对事实情况进行调查.之后,南朝鲜军事当局立即把情况向中华人民共国和国际民航组织理事会报告. 我国外交部得到这项通知后,要求南朝鲜当局根据国际航空公约的有关条款,立即把被劫持的飞机连同机上的全体机组人员和全体乘客交还中国民航,将劫持飞机的罪犯交给中国处理.同时,并由中国民航局局长率领工作小组前往南朝鲜进行妥善处理.5月6日,国际民航组织理事会主席阿萨德科泰特秘书长朗贝尔也致电南朝鲜当局,对中国民航班机被非法劫持一事表示严重关切,并相信南朝鲜将不遗余力地安全放还旅客,机组人员和飞机,按照国际民航组织大会的决议以及南朝鲜参加的关于制止非法劫持航空器的1970 年海牙公约对劫机罪犯予以惩处.经南朝鲜同意,5月7日上午8时,中国民航工作组到达南朝鲜处理这一劫机事件.经过双方磋商结果,被劫持飞机上的旅客和机组人员将和中国民航工作组同乘一架波音707 专机返回中国;被劫持的中国三叉戟客机,一俟技术性问题获得解决就归还给中国;受伤的一名机组人员将继续留在南朝鲜就医,然后回国.但是,双方关于6名劫持罪犯的处置问题未取得一致的意见.中国方面指出:按照中国的法律和有关国际公约的规定,这些劫持罪犯理应交还给中国方面处理.南朝鲜方面表示:不能把罪犯交还给中国,并声称南朝鲜主面已决定对他们进行审讯和实施法律的制裁.中国方面对6名劫持罪犯尚未被交还中国表示遗憾,并且声明保留就此问题进一步交涉的权利. 5月10日时间15时45分,中国民航工作组同被劫持的中国民航296号客机的旅客和机组人员离开汉城回国.下午,他们乘坐的中国民航波音707客机安全抵达上海虹桥机场,受到各界代表200 多人的热烈欢迎.乘296 客机的 3 名日本籍旅客已从南朝鲜返回日本。
我国航空刑法总结汇报我国的航空刑法是指对于航空安全领域的犯罪行为所规定的法律法规,主要涉及到飞机劫持、炸弹威胁、乘务人员暴力,以及非法干扰航空器工作等犯罪行为。
下面就我国航空刑法进行总结汇报。
首先,我国对于飞机劫持的犯罪行为,有着严格的处罚条款。
根据我国刑法第269条的规定,对于飞机劫持行为,处以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造成重大后果的,处以死刑并处没收财产或者无期徒刑,并处没收财产。
这一条款的出台,有效地保障了航空安全,为乘客提供了保障,同时也起到了惩罚犯罪分子的作用。
其次,针对炸弹威胁的犯罪行为,我国航空刑法也有明确的规定。
根据我国刑法第113条的规定,对于炸弹威胁行为,处以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造成人员伤亡或重大财产损失的,处以10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这一条款对于保障航空安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一方面对于炸弹威胁行为进行了明确的制裁,另一方面也对于犯罪分子进行了惩罚。
此外,对于乘务人员暴力的犯罪行为,我国航空刑法也有具体的规定。
根据我国刑法第277条的规定,对于乘务人员实施暴力行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这一条款的出台,为保护乘务人员的人身安全提供了法律保障,增强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保障航空运输的正常进行。
最后,对于非法干扰航空器工作的犯罪行为,我国航空刑法也有明确的规定。
根据我国刑法第282条的规定,对于非法干扰航空器工作行为,处以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
这一条款的出台,保障了航空器的正常工作进行,一方面对于非法干扰行为进行了规范,另一方面也对于犯罪分子进行了惩罚。
总体来说,我国的航空刑法在保障航空安全方面有着严格的规定和惩罚措施。
这些规定的出台不仅保障了乘客和乘务人员的人身安全,也维护了航空器的正常工作秩序。
同时,这也为我国航空事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然而,在实践中,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立法宣传和执行力度,不断提高航空刑法在维护航空安全方面的实效性和权威性。
第1篇一、案件背景2018年5月,某航班在飞行过程中,一名乘客因座位调整问题与机组人员发生争执,进而升级为暴力事件。
该乘客在航班起飞后,对机组人员进行殴打,造成一名机组人员受伤。
随后,该乘客被公安机关带走,涉嫌妨害公务罪。
二、案件分析1. 案件性质本案中,乘客在航班飞行过程中,因座位调整问题与机组人员发生争执,进而升级为暴力事件,涉嫌妨害公务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七条的规定,妨害公务罪是指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行为。
本案中,乘客的行为符合妨害公务罪的构成要件。
2. 乘客行为分析(1)乘客在航班起飞后,对机组人员进行殴打,违反了公共秩序,侵犯了机组人员的人身权利。
(2)乘客的行为对航班安全造成了威胁,可能导致航班紧急降落,影响其他乘客的正常出行。
(3)乘客的行为给航空公司带来了经济损失,包括医疗费用、航班延误赔偿等。
3. 机组人员行为分析(1)机组人员在面对乘客的暴力行为时,能够保持冷静,尽力安抚乘客情绪,避免了事态进一步恶化。
(2)机组人员及时报警,确保了乘客和航班的安全。
(3)机组人员在事件发生后,积极配合公安机关调查,为案件侦破提供了有力支持。
4. 案件处理(1)公安机关对涉嫌妨害公务罪的乘客进行立案侦查。
(2)乘客因涉嫌妨害公务罪被刑事拘留。
(3)航空公司对受伤的机组人员进行医疗救治,并给予相应赔偿。
(4)航空公司加强航班安全管理,提高机组人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三、案例分析结论1. 本案反映了民航法律在维护航班秩序、保障旅客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
2. 乘客在航班上应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尊重机组人员,共同维护航班秩序。
3. 机组人员应具备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确保航班安全。
4. 航空公司应加强航班安全管理,提高机组人员待遇,确保旅客出行安全。
四、启示1. 加强民航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提高旅客的法律意识。
2. 完善航班安全管理制度,提高机组人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论对空中劫持罪的刑事管辖权冲突[内容提要] 当前,国际恐怖活动遍及全球,国际恐怖主义犯罪急剧增加,严重威胁着国际和平与安全。
危害国际航空安全犯罪是严重的国际恐怖主义犯罪。
在这个事件中涉及国际法中的三个著名的公约,它们对制止劫机行为和惩治劫机罪犯,保障国际民用航空安全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这一体制未能克服航空刑事管辖权上的冲突,因而有必要加以研究和改进。
国际条约确立了对该罪的普遍管辖权并处以严厉刑罚,排除了“政治犯不引渡原则”的适用。
我国在保护国际航空安全的刑法实践中,民用航空法详细规定了劫持航空器和危害国际航空运输安全的行为方式,并规定对这些行为追究刑事责任。
我国1997年刑法具体规定了危害国际航空安全犯罪的罪名及其刑事责任。
[关键词] 国际恐怖主义犯罪,危害,国际航空安全,犯罪,航空器1988年12月21日。
一架美国泛美航空公司的客机由联邦德国飞往纽约,在途径苏格兰洛克比镇上空时突然发生爆炸,机上人员全部遇难,并造成当地11人丧生。
此次空难工造成270人死亡,举世震惊。
1992年联合国安理会以利比亚拒不交出洛克比空难事件2名嫌疑犯为由,对利比亚实行全面1998年美英和利比亚都同意把荷兰作为中立的第三国,在荷兰海洋设立法庭,审讯洛克比空难的2名利比亚籍嫌疑犯。
阿拉伯联盟和非洲统一组织要求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对这2名嫌疑犯进行公开审判,并要求取消对利比亚的制裁。
1999年,4月5日,2名利比亚籍嫌疑犯被押至荷兰,联合国宣布从即日停止对利比亚的制裁,2003年经联合国调解利比亚以英美达成协议:利比亚将对1988年苏格兰洛克比上空泛美航空公司的103航班爆炸案承担责任,利比亚同意支付总额为27亿美元的赔偿。
从洛克比空难处理的过程可以看出:影响国际航空安全犯罪的解决最重要的因素在于国际间的合作与国际条约。
其中,国际条约是为问题的解决提供相应的法律依据。
如果国际条约自身存在漏洞,或者他们之间各执一词相互冲突,就会产生制裁国际航空犯罪不力的严重后果。
第1篇摘要:劫机作为一种极端的犯罪行为,不仅严重威胁到公共安全,还对社会秩序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危害。
本文旨在分析劫机所犯的法律后果,包括刑事责任、民事责任以及可能面临的其他法律制裁,以警示人们远离此类犯罪。
一、引言劫机是指犯罪分子非法占有或控制飞机,企图达到某种目的的行为。
这种行为严重威胁到公共安全,破坏社会秩序,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危害。
我国刑法对劫机行为有明确的规定,本文将分析劫机所犯的法律后果。
二、劫机所犯的法律后果1.刑事责任(1)刑事责任概述劫机行为属于刑法规定的严重犯罪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二十条之规定,劫机罪是指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劫持航空器的行为。
犯本罪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死刑。
(2)劫机罪的刑事责任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劫机罪的刑事责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刑事责任主体:劫机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即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②刑事责任客体:劫机罪的客体是公共安全,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
③刑事责任内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二十条之规定,犯劫机罪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死刑。
2.民事责任(1)民事责任概述劫机行为不仅涉及刑事责任,还可能涉及民事责任。
民事责任是指犯罪行为给受害人造成损害时,犯罪行为人应当承担的民事赔偿责任。
(2)劫机行为的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的规定,劫机行为给受害人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以下民事责任:①赔偿受害人的人身损害赔偿金;②赔偿受害人因劫机行为遭受的财产损失;③承担其他因劫机行为给受害人造成的损害。
3.其他法律制裁(1)行政处罚劫机行为不仅违反了刑法,还可能违反了其他法律法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对劫机行为,可以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2)国际制裁劫机行为具有跨国性,可能涉及国际法。
航空刑法制度的解析本文刑法是航空安全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它既是预防和惩治危害航空安全犯罪的利器,也是保护危害航空安全犯罪人的宪章。
航空刑法制度的状况,反映着一国刑法制度的水平高低,也反映着一国对航空安全的保护程度。
加强对航空刑法制度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航空刑法制度的现状1979年,我国首部刑法典(以下简称《79刑法》)以其特有的目光表达了对航空安全的关注。
继此之后,我国不断以附属刑法的方式并在1997年修订刑法典(以下简称现行刑法),对航空刑法制度进行补充、修改和完善,初步形成了惩治航空犯罪有法可依的局面。
这表现在:1、预防和惩治危害航空安全犯罪的刑法体系较完善。
哎79刑法))只规定了对劫持航空器的行为、以危险方法危害航空安全的行为、破坏航空器的行为、扰乱民用机场的行为等予以刑事处罚,而且刑罚种类也较简单,不能处以罚金刑,受罚主体只有自然人,没有单位。
此后的附属刑法和现行刑法,则不仅规定对上述行为作为犯罪处理,而且将针对航空器及其所载人员、财产的攻击行为、航空器上的暴力行为、利用航空器实施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航空人员的职务犯罪行为以及航空安全管理人员的读职行为全部纳人刑法惩治范围。
在科处刑罚时,除处以主刑外还可处以罚金刑。
对有的危害航空安全的犯罪,不仅要处罚自然人,而且要处罚法人。
2、有利于推动惩治危害航空安全犯罪的国际合作。
《79刑法》曾将劫持航空器行为作为反革命罪予以处罚,这是很不合理的。
因为,如果劫持者没有“反革命目的”,我们就很难对其定罪量刑。
况且反革命罪往往被视同政治犯,国际上有政治犯不引渡的惯例。
这不仅不利于惩治劫持航空器行为的国际合作,也违背《东京公约》的规定。
我国现行刑法将劫持行为视为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既符合该罪本身的性质,又可以推动惩治劫持航空器行为的国际合作。
二、我国航空刑法制度存在的问题我国正值社会政治经济急剧转型时期,随着航空运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以及针对航空安全的犯罪不断增多,注定了我国航空刑法制度将陷人自相矛盾的困境。
打击危害国际航空安全犯罪的理论与实践-国际恐怖主义犯罪已经严重威胁着国际和平与安全。
早在1972年12月18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设立了国际恐怖主义特设委员会。
1979年,该委员会还设立了工作小组,全面处理国际恐怖主义的原因和反对措施。
世界各国也纷纷通过国内立法和加强国际合作,以期防治和惩治国际恐怖主义犯罪,但是,国际恐怖主义犯罪并未因此而得到遏制,反而,愈演愈烈。
国际恐怖主义犯罪作为一类犯罪的统称,其中,危害国际航空安全犯罪是最为严重的国际恐怖主义犯罪,美国9.11恐怖事件就是一个例证。
国际法上规定危害国际航空安全犯罪的国际条约主要有四个:其一,1963年9月14日在东京签订的《关于航空器内的犯罪和其它某些行为的公约》(简称《东京公约》);其二,1970年12月16日在海牙签订的《关于制止非法劫持航空器的公约》(简称《海牙公约》);其三,1971年9月23日在蒙特利尔签订的《关于制止危害民用航空安全的非法行为的公约》(简称《蒙特利尔公约》)。
以上三个公约,被我国学者称为“三个反劫机公约”;此外,还有1988年2月24日在蒙特利尔签订的《补充1971年9月23日在蒙特利尔制订的关于制止危害民用航空安全的非法行为的公约的制止在为国际民用航空服务的机场上的非法暴力行为的议定书》(简称《蒙特利尔公约补充议定书》)。
该议定书补充了《蒙特利尔公约》的不足,规定了危害国际机场内的人员、设备及其未使用的航空器的犯罪,然而,由于批准及加入的国家不够法定数而没有生效。
一、危害国际航空安全犯罪的立法背景早在1969年,联合国就已经将劫持飞机问题列入大会议程。
同年,联合国国际民用航空组织组成了防止非法妨害民用航空委员会,专门研讨空中劫持的问题。
在该组织的主持下,分别制订了上述公约。
1963年制定的《东京公约》,是第一个对劫持航空器作出规定的国际公约。
最初的《东京公约》并不是专门规定劫机犯罪的,因为在当时,劫机事件还只是在局部区域内发生,劫机犯罪问题并不十分突出,因而未能引起国际社会的重视。
危害国际民⽤航空安全犯罪的法律特征2019-08-25⼀、恐怖主义的概念当今,⼈们每天从报刊和⽹上可以看到,国际恐怖主义已成为最常见的字眼之⼀;打开电视,⾎淋淋的恐怖事件⼏乎是每⽇新闻节⽬经常的内容。
根据国际社会提供的信息,近千个国际恐怖组织正躲在世界的阴暗⾓落,进⾏着爆炸、劫机、袭击、暗杀、绑架等勾当。
国际恐怖主义已成为21世纪的政治瘟疫,是当今世界⼀⼤公害,对国际社会的和平、安全与秩序构成了巨⼤威胁,它严重危害世界亿万⼈民的⽣命财产安全,使他们承受着巨⼤的⼼理压⼒。
国际恐怖主义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障碍。
恐怖主义的⼀些热点地区使投资者望⽽⽣畏,许多公司不得不慎重选择经营范围和贸易对象,也使旅游顾客减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恐怖”在汉语中通常是指⼀种⼼态,也就是恐惧、害怕。
恐怖主义与恐怖活动不完全是⼀回事。
恐怖活动作为⼈类冲突的⼀种表现,有悠久的历史。
中国古代的荆柯刺秦王,古罗马的恺撤被刺,都是历史上著名的恐怖事件。
恐怖主义的概念来源于“恐怖”。
⼀般来说,恐怖活动有政治与⾮政治之分。
⽐较常见的劫持⼈质、绑架、勒索、爆炸,如果是个⼈针对个⼈,⽬的在于报复和勒索,应该是⾮政治⾏为;如果⾏为者的打击对象是⼀个国家的政府或社会,⽬的是迫使该政府做本来不会做的事,如释放政治犯或改变政策,则这种⾏为就属于政治⾏为了。
为了进⾏研究分析,我们可以作出这样的定性:即⾮政治性的恐怖活动属⼀般的刑事犯罪;⽽政治性的恐怖活动则可能成为恐怖主义,是⼀种政治现象,从⽽构成了所谓的“恐怖的体制”,即有“制度”、“组织”、“主义”等含义。
因此,孤⽴的、偶然的⾏为,即使带有政治性,也不是恐怖主义,只能算是恐怖活动。
恐怖主义应是⼀种有组织、有制度、有⽬的的恐怖活动。
什么是恐怖主义?什么是恐怖主义犯罪?关于恐怖主义的概念,尽管恐怖主义在⼈类社会已经肆虐了两千多年,正式使⽤恐怖主义的概念也已经有两百余年的历史,但是正如联合国关于《打击国际恐怖主义的措施》A定义1条指出:“⾃从1972年联合国⾸次研究国际恐怖主义以来,国际社会⼀直未能就‘国际恐怖主义’⼀词的含义达成普遍⼀致的看法”。
劫持航空器罪概念
劫持航空器罪,是指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劫持航空器,危害公共安全行为。
行为人只要是使用了强暴手段,如开枪杀人、打人等劫持航空器的暴力行为;或者实施了以爆炸飞机、枪杀旅客等手段要挟、强迫机组人员服从其指挥劫持航空器的胁迫行为;或者使用除暴力、威胁方法以外的方法劫持航空器的其他方法的,如航空器的驾驶人员,利用驾驶航空器的便利条件,违反规定直接驾机非法出逃境外,危害公众安全的行为,都要负刑事责任。
对于该罪的处罚,根据《刑法》第121条的规定: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劫持航空器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航空器遭受严重破坏的,处死刑。
统计与管理二○一五·十热点透视论危害国际航空安全犯罪王艺霏摘 要:危害国际航空安全犯罪严重影响国际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它是有关破坏国际航空秩序、危害国际航空安全的犯罪的总称,包括劫持航空器罪、危害航空器飞行安全罪和危害国际民用航空机场安全罪三种具体罪名。
此文从危害国际航空犯罪的历史与现状简述、惩治危害国际航空犯罪的国际公约、危害国际航空犯罪的分类、危害国际航空安全犯罪的刑事管辖权的角度对此类犯罪进行了研究,并就我国新刑法对惩治该种国际犯罪的不足和完善作了简要说明。
关键词:危害国际航空罪 国际公约 刑事管辖权DOI:10.3969/j.issn.1674-537X.2015.10.041一、危害国际航空安全犯罪概述(一)危害国际航空犯罪的历史与现状简述1931年2月发生在秘鲁的劫机事件是在航空运输史上最早危害民用航空的案件。
在随后的几十年间,危害国际民用航空安全的犯罪越来越严重地影响国际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特别让人震惊的就是今年的马航事件。
2014年3月8日凌晨,马来西亚航空公司一架波音777-200客机从吉隆坡飞往北京,计划6:30抵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却在凌晨1:20失去联系。
对于该航班失踪,至今尚无任何物理证据来证实事件的原因及结果,但结合“9·11”事件、埃塞俄比亚航空702航班劫机案①等国际航空实践及马来西亚政府公布的有关马航MH370事件的一些信息,我们可得知,21世纪以来出现的一系列新兴航空犯罪,越来越严重地威胁到世界人民的安全。
这类犯罪日益猖獗,则迫切地要求各国政府在该领域加强国际间的刑事司法合作,就预防、禁止、惩治有关犯罪做出反应。
也正是为了应对该种犯罪,国际社会签定了一系列国际公约。
这些公约确实有效地打击和遏制了危害国际航空安全的国际犯罪行为。
但是,有关危害国际航空犯罪的刑事立法尚不完善。
基于此,本文在分析有关国际公约及我国国内刑事立法现状的基础上, 就我国新刑法对惩治该种国际犯罪的不足和完善作了简要说明,希望对应对该种犯罪有所助益。
论劫持航空器罪及其惩治
【内容提要】劫持航空器罪是指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夺或控制航空器的行为。
暴力劫
机是指以力量造成侵害的方式,它包括有形力与无形力,直接暴力与间接暴力,对象及
于人,也包括物。
胁迫劫机是指行为人采取以暴力或其他任何危险恐吓之内容进行
逼迫挟持,以对他人实行精神强制,使人心生恐惧而不敢反抗。
其他方法的劫机是
指除暴力、胁迫之外的任何能排除他人反抗的手段。
行为人所劫持的必须是正在飞行
中或使用中的航空器,包括民用与国家……劫持航空器犯罪具有高度的政治性、敏感性和法律性。
然而,国际社会对劫机事件的
处理往往侧重于政治层面的考量,而欠缺法律层面的探究。
从现有的国际公约看,旨在
预防、禁止和惩治劫持航空器罪的国际法律文件主要是三个反劫机公约。
注这三个
公约分别是1《东京公约》,即1963年9月14日制订于东京并于同年12月4日生效的《
关于在航空器内的犯罪和其他行为的公约》。
2《海牙公约》,即1970年12月16日制订
于海牙并于次年10月14日生效的《关于制止非法劫持航空器的公约》。
3《蒙特利尔公
约》,即1971年9月23日制订于蒙特利尔并于1973年1月26日生效的《关于制止危害民用
航空安全的非法行为的公约》。
在三个反劫机公约之外,国际社会还于1988年2月24日。
对中外劫机犯罪的分析与认识作者:林泉发稿时间: 2008年10月15日点击率: 604内容提要:从劫持民航飞机犯罪的原因入手分析了中外劫持飞机犯罪的基本特点,提出了防范和打飞机犯罪的基本手段和措施,并阐述了文化防控、技术防控、社会防控、职能防控和法制防控的内关键词:航空犯罪劫机犯罪犯罪防控劫持民航飞机的恐怖活动是人类航空史上主要的犯罪形式。
1930年2月,秘鲁发生的第一起劫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共发生劫机事件1000多起。
劫机事件与劫机成功率几乎是各50%。
尤其影响最911恐怖袭击事件,可以说其影响力为国际航空犯罪之最,以民用航空器作为类似于空对地导弹的机方式开创了一种新的航空犯罪的形式。
我国自1977年6月16日发生于乌鲁木齐到哈密的班机被劫持事件到目前为止,共发生劫机事件50起其中得逞15起,占总数的32.07%。
劫机成为航空犯主要的手段,成为影响民用航空安全的最主要的非法人为因素。
笔者将对劫持民航飞机的这种航空析与认识。
一、国际劫机的特点劫机在所有的航空犯罪中是最常用,最主要的一种手段和方法。
用高科技装备的现代化航空运类提供了最迅捷的交通工具,随着大型宽体客机向高速度发展,其属性中的天然弱点暴露出来,劫暴力或暴力威胁挟持飞机中的工作人员,便很容易控制飞行中的客机。
加之,航空活动的国际性,国际性,载客量越来越多,也容易为恐怖分子所利用。
劫持民航客机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历史时同的特点。
根据对中外劫机案例的大量分析,国际上劫持飞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体现出不同的特点阶段的劫持飞机都与这个阶段的国际关系、民航安全防范技术的进步等因素密切相关。
1,劫机的目的多样化。
40—50年代劫机的目的绝大多数是一些东欧国家的年轻人因羡慕西方把劫持飞机这一快捷交通工具作为外逃的一种途径。
1947年至1953年间发生22起劫机事件,其是由东欧国家被劫往西欧国家的,占同期劫机数的87%。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50年代后期到60机事件的政治性越来越强,劫机成为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而采取的重要手段,从而使劫机的数量猛增治色彩浓厚,对劫机事件的处置难度也就越来越大。
第1篇一、案件背景1. 时间与地点本案发生在20XX年X月X日,一架由北京飞往纽约的XX航空公司客机在起飞后不久,遭遇了劫机事件。
飞机在劫机者的控制下,被迫改变航线,最终降落在了我国某国际机场。
2. 劫机者背景劫机者名为王某,男性,年龄约30岁,无业。
王某因涉嫌诈骗罪被我国公安机关通缉,在逃过程中,为了逃避追捕,决定劫持飞机。
3. 劫机动机王某劫持飞机的主要动机是为了逃避法律的制裁。
他深知自己罪行严重,一旦被抓获,将面临严厉的刑罚。
因此,他企图通过劫持飞机,逃往国外,逃避法律的制裁。
二、案件经过1. 劫机过程王某在飞机起飞后,趁乘务员不注意,迅速拿出一把自制手枪,威胁乘务员,要求改变航线。
乘务员和机组人员迅速将情况报告给了机长,机长随后通过广播向乘客通报了劫机事件,并要求乘客保持冷静。
劫机者在飞机上对乘客进行了搜身,抢走了部分乘客的财物。
在飞行过程中,王某多次与机组人员交涉,要求飞机降落,但均被拒绝。
劫机者情绪激动,多次威胁机组人员和乘客的生命安全。
2. 应对措施在劫机事件发生后,我国政府和航空公司迅速启动了应急预案。
机上乘务员和机组人员积极与劫机者交涉,争取时间。
同时,我国政府通过外交途径与外国政府进行了沟通,寻求支持。
在飞机降落我国某国际机场后,我国警方迅速行动,将劫机者制服,并成功解救了所有乘客。
三、法律分析1. 劫机行为的定性根据我国《刑法》第一百二十二条的规定,劫持航空器罪是指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劫持航空器的行为。
本案中,王某使用自制手枪,威胁乘务员,强迫飞机改变航线,其行为符合劫持航空器罪的构成要件。
2. 刑事责任根据我国《刑法》第一百二十二条的规定,劫持航空器罪的刑罚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航空器严重破坏的,处死刑。
本案中,王某劫持飞机,虽然未造成严重后果,但考虑到其动机卑劣,手段恶劣,社会危害性较大,依法应当追究其刑事责任。
3. 刑事诉讼程序在刑事诉讼程序中,我国法律规定了犯罪嫌疑人有权聘请律师进行辩护。
危害航空安全犯罪的若干问题关键词: 公共安全/危害航空/刑事制裁内容提要: 随着国际恐怖主义的再次猖獗,惩治恐怖活动的立法也日臻完善。
恐怖活动往往以航空器作为目标,产生巨大的危害和影响。
为了惩罚危害航空安全的犯罪,国际社会制定了一系列的公约,各国也在国内刑法中加强对此类恐怖活动惩罚的力度。
我国刑法也同样规定了大批惩罚危害航空安全犯罪行为的条文,对惩罚此类恐怖活动具有很好的作用。
但是,国内刑法学界对我国刑法所规定的航空器性质的理解,存在较为普遍的误解,影响了我国刑法的正确适用。
1. 导言自1903年12月美国莱特兄弟发明第一架飞机之后,飞机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目前,它已成为国际交往中必不可少的便捷交通工具,使各国人民之间的时空距离大大缩短,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交往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飞机向大型宽体与高速方向发展,加之航空运输国际性强,涉及面广,逐渐成为恐怖分子侵害的对象。
在航空运输史上,最早危害民用航空的犯罪是1931年2月发生在秘鲁的劫持飞机事件。
在此后的上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劫机事件虽时有发生,但均属于较为零星的叛逃者所为,且大都发生在东西欧之间。
到上世纪60年代初期,由于美国与古巴之间的关系极度紧张,加勒比海地区曾出现了一股史无前例并带有浓重政治色彩的劫机事件。
此次浪潮延续到上世纪70年代中期,长达15年之久,此种状况令美国朝野震惊,全世界为之瞠目。
此后,劫机的范围逐渐从欧美逐步扩展至全世界,劫机也逐渐成为一种危害国际交往的恐怖主义罪行。
特别是本世纪的“911”事件的发生,更让公众和当局认识了危害航空安全犯罪的恐怖性和严重性。
2. 惩治危害国际航空罪国际公约危害国际航空犯罪,严重侵害人身和财产安全,影响航班的经营,损害世界人民对民用航空安全的信任,甚至影响国家之间的正常外交关系,为世界各国人民所痛恨,也为有正义感和人道责任的政治集团所不齿。
早在上个世纪,严厉惩治这种犯罪活动,已成为国际社会之共识。
一、试述国际犯罪的特点:国际犯罪是国际刑法中最重要的基本概念,自古以来,那些侵害各国共同权益或全人类共同权益的行为都被视为国际犯罪,例如海盗、贩卖毒品、以及破坏和平或违反联合国宪章的战争等行为。
而本世纪以来,各种形式的国际犯罪活动日趋频繁,且愈演愈烈。
比如最近越来越升级的索马里海盗,西门子贿赂案,都说明了展开国际合作打击国际犯罪的重要性。
下面列举一些国际犯罪的特点。
(1)侵略罪:由于侵略罪的定义尚未最终决定。
国际上对于该罪的认定有多种声音。
所以在这里以应用最广的1974年的《关于侵略的定义的决议》的规定,该罪的特征具体表现为:1、一个国家的武装部队侵入或攻击另一国家的领土;或因此种侵入或攻击而造成的任何军事占领,不论时间如何短暂,或使用武力吞并另一国家的领土或其一部分;2、一个国家的武装部队轰炸另一国家的领土,或一国家对另一国家的领土使用任何武器;3、一个国家的武装部队封锁另一国家的港口或海岸;4、一个国家的武装部队攻击另一国家的陆、海、空军,或商船和民航机;5、一个国家违反其与另一国家订立的协定所规定的条件,使用其根据协定在接受国领土内驻扎的武装部队,或在协定终止后,延长该项武装部队在该国领土内的驻扎期间;6、一个国家以其领土供另一国家使用让该国用来对第三国进行侵略行为;7、一个国家或以其名义派遣武装小队、武装团体、非正规军或雇佣兵对另一国家进行武力行为,其严重性相当于上述所列各项行为,或该国实际卷入了这些行为。
(2) 劫持航空器罪的特征:1、本罪侵犯的客体是航空器飞行安全。
2、在客观方面表现为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劫持航空器的行为。
3、主体为一般主体,即任何达到负刑事责任年龄并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既包括中国人,也包括外国人或者无国籍人。
4、本罪主观方面只能是故意,而且只能是直接故意。
(3)种族隔离罪:为了建立和维持一个种族团体对任何其他种族团体的主宰地位,并且有系统地压迫他们,而强行实施种族隔离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