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口服药物的吸收-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 格式:ppt
- 大小:2.54 MB
- 文档页数:38
生物制药专业《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代码:05101902 课程类型:限制性专业课总学时:54 学分:3实验(训)学时:12 自主学习学时:4考核方式:分散一、课程教学目标生物药剂学是生物制药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程。
它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间相互关系,并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处理方法,定量描述药物在体内动态变化规律的学科。
它的基本目的是:对体内过程进行定量描述,正确评价药剂质量,设计合理剂型、处方及生产工艺,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使药物发挥最佳治疗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教与学,力求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仅培养学生具有生物药剂与药物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严谨的科学作风。
为从事药学及临床药学工作,保证药品质量,合理用药,充分发挥药效,降低毒副反应,以及研究探讨新剂型和新制剂,更好地为卫生保健事业服务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生物药剂学的定义与研究内容;2.掌握剂型因素与生物因素的含义;3.熟悉药物的体内过程;4.了解生物药剂学研究在新药开发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1.生物药剂学的定义;2.药物的体内过程;3.生物药剂学研究内容;4.生物药剂学的发展;5.生物药剂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法[讲课时数] 3学时第二章口服药物的吸收[目的要求]1.了解生物膜的结构2.掌握药物通过生物膜的转运机制3.熟悉胃肠道的结构、功能4.掌握影响药物消化道吸收的生理因素、药物因素和剂型因素5.熟悉口服药物制剂作用快慢的主要原因[教学内容]1.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2.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3.影响药物吸收的物理化学因素4.剂型因素对药物吸收的影响5.口服药物吸收与制剂吸收与制剂设计[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讲课时数] 15学时,课堂讲授学时9,实验学时6。
生物药剂学与药动学第三节非口服药物的吸收一、A11、下列关于药物注射吸收的叙述,错误的是A、所有的注射给药都没有吸收过程B、水溶液型注射液药物释放最快C、注射部位血流状态影响吸收D、大分子药物主要经淋巴吸收E、分子小的药物主要通过毛细血管吸收2、若罗红霉素的剂型拟从片剂改成静脉注射剂,其剂量应A、增加,因为生物有效性降低B、增加,因为肝肠循环减低C、减少,因为生物有效性更大D、减少,因为组织分布更多E、维持不变3、药物经皮吸收是指A、药物通过表皮到达真皮层起效B、药物主要通过毛囊和皮脂腺到达体内C、药物通过表皮在用药部位发挥作用D、药物通过表皮,被毛细血管和淋巴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E、药物通过破损的皮肤,进人体内的过程4、静脉注射的缩写是A、ivB、iaC、icD、scE、im5、只适用于诊断和过敏性试验的注射方法是A、静脉注射B、肌肉注射C、动脉注射D、腹腔注射E、皮内注射6、各种注射剂中药物的释放速率最慢的是A、水溶液B、油混悬液C、水混悬液D、O/W乳剂E、W/O乳剂7、关于口腔黏膜给药的叙述错误的是A、避免了肝脏的首过作用B、不受胃肠道pH和酶系统的破坏C、主要分为颊黏膜吸收和舌下黏膜吸收D、舌下黏膜的渗透能力比颊黏膜差E、颊黏膜有利于多肽、蛋白质类药物吸收,有利于控释制剂释放8、下列给药方式安全性高,可随时停止用药的是A、静脉注射B、口服给药C、肺部给药D、肌肉注射E、皮肤给药9、下列关于直肠给药叙述错误的是A、避免胃肠道刺激B、减少肌肉注射的耐受性C、吸收比口服慢D、距肛门口6cm时可避免肝脏首过效应E、直肠药物吸收有两条途径10、口腔黏膜药物渗透性能顺序为A、舌下黏膜>牙龈、硬腭黏膜>颊黏膜B、颊黏膜>舌下黏膜>牙龈、硬腭黏膜C、颊黏膜>牙龈、硬腭黏膜>舌下黏膜D、牙龈、硬腭黏膜>颊黏膜>舌下黏膜E、舌下黏膜>颊黏膜>牙龈、硬腭黏膜11、以下注射给药存在首过效应的是A、鞘内注射B、肌肉注射C、静脉注射D、腹腔注射E、动脉注射12、药物经皮吸收的主要屏障是A、角质层B、透明层C、真皮层D、皮下脂肪组织E、网状层13、影响鼻黏膜给药因素叙述错误的是A、主要为被动扩散过程B、脂溶性药物易于吸收C、带负电荷的药物容易透过D、分子量越大吸收越差E、未解离型药物吸收好14、关于眼部给药叙述错误的是A、角膜吸收起局部作用B、结膜吸收起全身作用C、小分子药物吸收快D、表面张力小的药物吸收快E、亲脂性越高,药物越容易透过角膜15、不涉及吸收过程的给药途径是A、口服B、肌内注射C、静脉注射D、皮下注射E、皮内注射二、B1、A.气管B.支气管与细支气管C.肺部D.口腔E.心脏关于不同大小药物粒子的到达部位<1> 、2~10μm的粒子A、B、C、D、E、<2> 、大于10μm的粒子A、B、C、D、E、<3> 、2~3μm的粒子A、B、C、D、E、0、A.口服给药B.肺部吸入给药C.经皮全身给药D.静脉注射给药E.A、B和C选项<1> 、有首过效应的是A、B、C、D、E、<2> 、没有吸收过程的是A、B、C、D、E、<3> 、控制释药的是A、B、C、D、E、<4> 、起效速度同静脉注射的是A、B、C、D、E、答案部分一、A11、【正确答案】 A【答案解析】除了血管内给药没有吸收过程外,其他途径如皮下注射、肌内注射、腹腔注射都有吸收过程。
《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课程教学大纲适用对象:药学专业学生(学分:2 ;学时: 36小时)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制剂在生物体内的动态过程并应用数学分析手段来处理的一门课程。
主要内容包括药物在生物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采用隔室模型、非线性动力学或统计矩分析药物体内过程,并将药物动力学参数应用于新药研发。
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
二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生物药剂学是解析药物体内过程的机制的学科,而药物动力学是定量描述药物体内过程的学科。
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影响药物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四个过程的生理因素和剂型因素。
计算药物动力学参数的方法。
熟悉生物药剂学原理在制剂设计尤其是缓控释制剂中的应用。
了解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和新药研发中的应用。
教材选用刘建平主编《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年出版。
二、教学内容和要求(含每章教学目的、基本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1、各种药代动力学模型的定义,使用,和参数的计算。
2、不同的剂量和给药方案计算。
四、参考性教学时间安排:五、实践(实验)教学环节(含实验项目、实践内容):六、教材和主要参考书:《Basic Pharmacokinetics》,Michael C. Makoid, Phillip J. Vuchetich,Umesh V. Banakar. The Virtual University Press刘建平.《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第5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七、其他说明:注:1、表格不够可自行添加。
2、范文可参见教务处主页上教学大纲一栏中土木系教学大纲。
《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是2011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刘建平。
该书系统地介绍了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及其应用。
注重概念的理解与应用,紧密联系临床用药和新药开发的实践。
第一章生物药剂学概述第二章口服药物的吸收第三章非口服药物的吸收第四章药物的分布第五章药物代谢第六章药物排泄第七章药物动力学概述第八章单室模型第九章多室模型第十章多剂量给药第十一章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第十二章统计矩分析第十三章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第十四章药物动力学在新药研究中的应用第十五章药物动力学研究进展附录一药物动力学符号注释附录二拉普拉斯变换附录三若干药物的药物动力学参数表Caco-2细胞模型的的来源和其主要应用及不足之处?来源:人结肠主要应用:研究药物吸收的潜力研究药物转运的机制,包括吸收机制和排除机制研究药物、营养物质、植物性成分的肠道代谢不足之处:细胞培养时间过长该模型本身为纯细胞系,缺乏在小肠上皮细胞中的黏液层缺少细胞培养标准以及试验操作标准,使结果有时缺乏可比性已知某药的消除速率常数为0.1h-1,吸收速率常数为1h-1,表观分布容积为10L,最低有效浓度为2. 2ug/ml,今有10mg、20mg、20mg、50mg的片剂,其吸收率为80%。
①若每天3次给药,应选用哪一种片剂?②若服用20mg的片剂,要维持最低有效血药浓度,每天应服几次?药物血浆蛋白结合和组织蛋白结合对表观分布容积和药物消除有何影响?当药物主要与血浆蛋白结合时,其表观分布容积小于它们的真实分布容积;而当药物主要与血管外的组织结合时,其表观分布溶剂大于它们的真实分布容积。
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通常体内消除较慢。
简述肾小管主动分泌过程及其特征。
过程:主动转运特征:一需要载体参与二需要能量,可受ATP酶抑制剂二硝基酚的抑制三由低浓度向高浓度逆梯度转运四存在竞争性抑制作用五有饱和现象,当血药浓度逐渐增高时,肾小管分泌量将达到特定值,该值被称为肾小管的饱和分泌量六血浆蛋白结合率一般不影响肾小管分泌速度新药药物动力学研究时取样时间点如何确定?实验要求持续多长时间?根据研究样品的特性,取样点通常可安排9-13个点不等,一般在吸收相至少需要2-3个采样点,对于血管外给药的药物,应尽量避免第一个点是Cmax;在Cmax附近至少需要3个采样点;消除相需要4-6个采样点。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大纲【概要】课程名称: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英文名称:bioparmaceutics and pharmacokinetics课程性质:专业课面向专业:药学本科、药物制剂本科、药学(营销方向)本科选用教材:《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第四版),刘建平主编出版单位:人民卫生出版社总学时:72学时(理论课40学时,实验课32学时)【前言】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
药物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是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处理方法,定量描述药物在体内动态变化规律的学科。
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人体内,其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即ADME过程均存在“量时”变化或“血药浓度经时”变化,对这一动态变化过程规律进行定量描述即为药物动力学的基本任务。
生物药剂学(Biopharmaceutics;Biopharmacy)是研究药物的剂型因素、生物因素与药效(包括疗效、副作用和毒性)关系的一门科学。
主要研究药物在体内的量变规律及影响这种量变规律的因素。
为剂型设计、制备工艺与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以保证临床用药的高效性和安全性。
生物药剂学在保证药品质量、新药开发和临床合理用药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本大纲通过对药学本科生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实验等方式进行教学。
根据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的特点,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使学生具有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技术,培养基础知识踏实、专业知识雄厚技术能力精湛的全面发展的高质量药学人才。
为从事新药研究开发、合理制药、保证安全用药等工作,更好地为卫生保健事业服务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教与学,力求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仅培养学生具有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技术,而且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严谨的科学作风,为从事新药研究开发、合理制药、保证安全用药等工作,更好地为卫生保健事业服务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一章生物药剂学概述令狐文艳【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以下关于生物药剂学的描述,正确的是A.剂型因素是指片剂、胶囊剂、丸剂和溶液剂等药物的不同剂型B.药物产品所产生的疗效主要与药物本身的化学结构有关C.药物效应包括药物的疗效、副作用和毒性D.改善难溶性药物的溶出速率主要是药剂学的研究内容2.以下关于生物药剂学的描述,错误的是A.生物药剂学与药理学和生物化学有密切关系,但研究重点不同B.药物动力学为生物药剂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研究手段C.由于生物体液中药物浓度通常为微量或痕量,需要选择灵敏度高,专属重现性好的分析手段和方法D.从药物生物利用度的高低就可判断药物制剂在体内是否有效二、多项选择题1.药物及剂型的体内过程是指A.吸收B.渗透C.分布 D.代谢 E.排泄2.药物转运是指A.吸收B.渗透C.分布 D.代谢E.排泄3.药物处置是指A.吸收 B.渗透 C.分布 D.代谢 E.排泄4.药物消除是指A.吸收 B.渗透 C.分布 D.代谢 E.排泄三、名词解释1.生物药剂学;2.剂型因素;3.生物因素;4.药物及剂型的体内过程四、问答题1.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工作主要涉及哪些内容?2.简述生物药剂学研究对于新药开发的作用。
【习题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C 2.D二、多项选择题1.ACDE 2.ACE 3.CDE 4.DE三、名词解释1.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的生物因素与药理效应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剂型因素主要包括:(1)药物的某些化学性质:如同一药物的不同盐、酯、络合物或衍生物,即药物的化学形式,药物的化学稳定性等。
(2)药物的某些物理性质:如粒子大小、晶型、晶癖、溶解度、溶出速率等。
(3)药物的剂型及用药方法。
(4)制剂处方中所用辅料的种类、性质和用量。
(5)处方中药物的配伍及相互作用。
(6)制剂的工艺过程、操作条件和贮存条件等。
生物药剂与及药物动力学(附习题及答案)⏹课程内容与基本要求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药学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其中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药物动力学是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处理方法,定量地描述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的量时变化或血药浓度经时变化动态规律的一门科学。
本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对于新药、新剂型与新制剂的研究与开发及临床合理用药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掌握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基本工作原理、基本计算方法和基本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一定的动手能力,为毕业后从事新药研发和药学服务等专业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课程学习进度与指导(*为重点章节)第一章生物药剂学概述一、学习目标掌握生物药剂学的定义,剂型因素与生物因素的含义。
熟悉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内容和进展,了解生物药剂学研究在新药开发中的作用。
二、学习内容生物药剂学的定义与研究内容;剂型因素与生物因素的含义。
三、本章重点、难点生物药剂学的概念;剂型因素与生物因素的含义。
四、建议学习策略通读教材后观看视频,并复习相关药剂药理知识帮助理解.五、习题一、名词解释1、生物药剂学(Biopharmacutics)2、吸收(absorption)3、分布(distribution)4、代谢 (metabolism) 5、排泄 (excretion) 6、转运 (transport) 7、处置 (disposition) 8、消除 (elimination) 二、简答题1.简述生物药剂学研究中的剂型因素。
2.简述生物药剂学研究中的生物因素。
3.简述生物药剂学研究在新药研发中的作用。
第二章口服药物的吸收掌握药物通过生物膜的转运机制,影响药物消化道吸收的生理性因素、物理化学因素和剂型因素。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第一章 生物药剂学概述 1、 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 研究生物药剂学的目的:为了正确评价药物制剂质量,设计合理剂型、处方及制备工艺,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使药物发挥最佳的治疗作用并确保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3、 影响剂型体内过程的剂型因素药物的某些化学性质、药物的某些物理因素、药物的剂型及用药方法、制剂处方中所用的辅料的性质及用量、处方中药物的配伍及相互作用4、 影响剂型体内过程的生物因素:种族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生理和病理条件的差异、遗传因素第二章 口服药物的吸收1、被动转运的特点:(1)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的顺浓度梯度转运;(2)不需要载体,膜对药物无特殊选择性;(3)不消耗能量,扩散过程与细胞代谢无关,不受细胞代谢抑制剂的影响;(4)不存在转运饱和现象和同类物竞争抑制现象;2、膜孔转运中分子小于微孔的药物吸收快,如水,乙醇,尿素,糖类等。
大分子药物或与蛋白质结合的药物不能通过含水小孔吸收。
3、主动转运的转运速率可用米氏(Michaelis-Menten )方程描述:4、主动转运的特点①逆浓度梯度转运;②需要消耗机体能量;③需要载体参与;④速率及转运量与载体量及其活性有关;⑤存在竞争性抑制作用;⑥受代谢抑制剂影响;⑦有结构特异性和部位特异性5、被动转运与载体媒介转运速率示意图,如右图6、胃排空:胃内容物从胃幽门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7、胃空速率:胃排空的快慢用胃空速率来描述。
8、影响胃空速率的因素:①食物理化性质的影响;②胃内容物黏度、渗透压; ③食物的组成;④药物的影响。
9、肝首过效应:透过胃肠道生物膜吸收的药物经肝门静脉入肝后,在肝药酶作用下药物可产生生物转化。
药物进入体循环前的降解或失活称为“肝首过代谢”或“肝首过效应”。
10、避免首过效应的方法:答:①静脉、肌肉注射;②口腔黏膜吸收;③经皮吸收;④经鼻给药;⑤经肺吸收;⑥直肠给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