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教学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60.00 KB
- 文档页数:9
《逻辑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逻辑学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课程学分:_____课程总学时:_____授课对象:_____二、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一)课程性质逻辑学是一门研究思维形式、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的科学。
它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系统地掌握逻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了解逻辑学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正确运用逻辑思维方法进行思考和表达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逻辑问题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严谨、准确、清晰的思维习惯和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一)绪论1、逻辑学的对象和性质(1)逻辑学的研究对象是思维的形式结构及其规律。
(2)逻辑学是一门工具性、基础性的学科,具有全人类性。
2、逻辑学的作用和意义(1)逻辑学在认识世界、表达思想、论证观点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2)学习逻辑学有助于提高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理性精神。
(二)概念1、概念的内涵和外延(1)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属性。
(2)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对象的范围。
2、概念的种类(1)根据概念外延的数量,分为单独概念、普遍概念和空概念。
(2)根据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否为集合体,分为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
(3)根据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否具有某种属性,分为正概念和负概念。
3、概念间的关系(1)全同关系、真包含于关系、真包含关系、交叉关系和全异关系。
(2)明确概念间关系的作用。
4、定义(1)定义的结构和方法。
(2)定义的规则和违反规则的逻辑错误。
5、划分(1)划分的结构和方法。
(2)划分的规则和违反规则的逻辑错误。
(三)判断1、判断的概述(1)判断的特征和种类。
(2)判断与语句的关系。
2、性质判断(1)性质判断的结构和种类。
《逻辑学》教学大纲执笔人李永红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作用《逻辑学》是汉语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是一门工具性学科。
开设该课程,通过对人类思维的逻辑形式、逻辑规律、逻辑方法的系统学习,以加强逻辑修养,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逻辑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二、课程教学对象、目的和要求该课程适用于汉语专科层次学生。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思维科学的研究对象、逻辑学演技思维的特点、逻辑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逻辑学的发展;理解人类思维的一般形式、基本规律、逻辑方法以及相应的逻辑规则;掌握探求新知识、准确地表达与论证思想、反驳错误揭露诡辩的逻辑工具。
教学要求如下:(一)逻辑学是一门应用性质的学科。
形式逻辑的工具性学科性质,决定了它特别强调掌握、运用逻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和技巧。
因此,学逻辑必须首先学好逻辑基础知识。
这就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握各种逻辑形式的特征和关系,记住必要的定义、公式和规则。
(二)逻辑学是一门具有严密系统的科学,前后连贯性很强。
只有在掌握了前面各章节内容的基础上,才能学好后面各章节的内容。
所以,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逐步推进。
(三)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通过教学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形式逻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从而提高学生应用逻辑的能力。
三、课程的相关课程及其关系该课程的前期课程有:现代汉语、写作、小学语文教材教法等,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在口语表达、写作、教学等方面,都需要逻辑知识,为学习《逻辑学》打好基础。
学好本课程,也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奠定基础。
四、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该课程教学总时数为34学时,均为理论学时。
第一章绪论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要求:了解逻辑学研究的对象、逻辑学的性质;掌握思维的基本形式和逻辑形式的组成部分。
教学重点:逻辑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思维的基本形式。
教学难点:思维的三个基本形式。
教学内容:一、普通逻辑学的研究对象二、思维的三个基本形式三、逻辑形式的组成部分四、普通逻辑学的性质五、学习普通逻辑学的意义和方法第二章概念教学时数:4学时。
《逻辑学》教学大纲《逻辑学》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编码:04000157制定单位:哲学教研室执笔者:王俊涛审定时间:2011年3月9日审定:政治与管理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一、课程说明1.本课程的性质逻辑学是一门关于思维的科学,是研究理论思维方法的科学。
逻辑学是研究思维的逻辑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
逻辑学的基本内容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假说和论证。
概念、判断和推理是普通逻辑所研究的三种基本思维形式。
本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法学专业、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形式逻辑在整个专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从某种意义上讲,任何一门科学都要应用逻辑。
各门科学都有一个严密的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知识体系,总要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来表达。
而这些正是形式逻辑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形式。
通过学习形式逻辑就可以把中,能敏锐地发现逻辑问题并迅速地,准确地揭露对方的逻辑错误,准确地揭露某些诡辩手法,提高思维的准确性、灵活性和敏捷性。
3.本课程同其他课程的关系与本课程有关的前期课程主要是中国哲学史中有关“中国逻辑学说的产生和发展”的部分和西方逻辑发展史,只有学习逻辑发展史,才能真正搞清楚普通逻辑基本内容的来龙去脉,更加深刻地把握各种思维形式及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与本课程有关的后期课程主要有数理逻辑。
数理逻辑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普通逻辑的现代化。
在数理逻辑中,全部用的是符号语言即符号式。
现在,普通逻辑从结构和内容上都注意了与数理逻辑的联系。
数理逻辑的基础知识包括命题演算和谓词演算两个部分。
命题演算包括传统逻辑的“复合判断及其推理”的内容,谓词演算包括传统逻辑的“性质判断及其推理”和“关系判断及其推理”的内容,并将逻辑规律即逻辑形式的规律包含在这两个演算之中。
4.教学时数分配本课程共56课时,其中讲授48课时,实践8课时。
周次教学内容讲课学时习题课学时(实践)1 第1章绪论 32 第2章概念123节 43 第2章概念456节 44 第3章命题与推理概述2讨论第2章作业2学时4-5 第4章简单命题及其推理66 第4章简单命题及其推理47 第4章简单命题及其推理48 第5章复合命题及其推理2讨论第4章作业2学时9 第5章复合命题及其推理410 第5章复合命题及其推理411 第6章逻辑基本规 2 讨论第5章作业律2学时12 第6章逻辑基本规律212-13 第7章归纳推理与假说213-14第8章论证 414 复习 1 讨论6-8章作业2学时合计48 85.教材与参考书目(1)教材:《逻辑学》(第三版),姜全吉迟维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3月第1版;2004年11月第3版(2)参考书目:《普通逻辑原理》吴家国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9.3《普通逻辑自学导引》刘新友田宏第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1.9《怎样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何应灿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3《趣味逻辑学》彭漪涟余式厚著中国青年出版社 1981.11《形式逻辑》金岳霖主编人民出版社 1979.10.《逻辑学辅导》(修订版),赵泽宗姜全吉林正锐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3月第1版6.考核方式本课程期末考核方式为考试或考查,答卷时间为2小时,试卷卷面总分数为100分。
《逻辑学》教学大纲课程简介本课程是高等院校行政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应比较系统地了解和掌握逻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通过课内外逻辑思维和表述论证的训练,提高思维的准确性和敏捷性,增强论证的逻辑力量;同时,为进一步学习和理解其它课程提供必要的逻辑分析工具。
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第一节逻辑学的研究对象与性质(什么是“逻辑”?汉语中“逻辑”一词有几种用法?)一、逻辑学的研究对象明确4个基本概念1、思维2、思维的逻辑形式(什么是常项,什么是变项?)3、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4、简单的逻辑方法二、逻辑学的性质第二节学习逻辑学的意义和方法一、学习逻辑学的意义二、学习逻辑学的方法(重点与难点)本章要重点掌握逻辑学的研究对象,并能区分逻辑常项与变项。
★第二章概念第一节概念的概述一、什么是概念(了解什么是事物的“本质属性”?)二、概念与词语三、概念的作用第二节概念的两个基本逻辑特征——内涵和外延一、什么是概念的内涵二、什么是概念的外延(内涵和外延各自的关注点是什么?)三、明确概念内涵和外延之间的反变关系第三节概念的限制与概括(这两种方法的依据是什么?)一、概念的限制二、概念的概括(限制和概括的极限分别是什么?)三、限制概括不当(限制概括不当的错误有哪些?)第四节概念的种类(划分概念种类的标准各是什么?)一、单独与普通概念二、集合与非集合概念(什么是集合体?组成上和属性上有哪些特征?)三、实体与属性四、肯定与否定概念第五节概念间的关系(概念间的关系主要分析的是哪方面的关系?)一、相容关系1、同一关系2、属种关系(属种关系需要特别注意的3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说属种关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逻辑关系?)3、交叉关系二、不相容关系1、矛盾关系2、反对关系(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三、关于并列关系(并列关系特殊在哪?)第六节定义一、什么是定义二、定义的方法(熟记常用方法)三、定义的规则(十六字规则)(违反规则的错误有哪些?)四、定义的作用第七节划分一、什么是划分(熟记常用方法)二、划分的方法(十六字规则)三、划分的规划(违反规则的错误有哪些?)四、划分的作用(重点与难点)学习本章,要理解概念的定义及其两个基本的逻辑特征。
《逻辑学》课程教学大纲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2015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选修课,主要内容是研究判断、推理、论证及其规律以及一些逻辑方法的科学,结合大量古今中外经典的逻辑故事,通过逻辑学基本理论的学习、训练,加深了解课程的逻辑知识和基本规则,再通过课堂练习作答,锻炼学生解决逻辑题目的思维能力和解题技巧,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
本课程可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思维素质,为其学习其它各专业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目标(精炼概括3-5条目标,本课程教学目标须与授课对象的专业培养目标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课程知识内容,给合社会现实理解课程重点章节,了解本课程的学科动态,具有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着力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一些常用的逻辑方法;在课程中突出与现代生活密切联系,以实际生活中的事例结合逻辑知识来进行分析与讨论为主,以解决逻辑题目为辅,达到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并学以致用的目的。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从概念、命题、推理、论证、逻辑基本规律等方面,通
过通俗而有趣的逻辑故事,展现逻辑知识趣味而智慧的学习之旅,了解逻辑学的学科结构,进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意识,逻辑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目标:通过逻辑学基本理论的学习、训练,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思维素质,为其学习各专业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进而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推理以及深刻敏锐的感悟,为从事未来的事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课程进度表
理论教学进程表。
以下是一个逻辑学教学大纲的示例,供参考:课程名称:逻辑学
课程目标:
1. 理解逻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逻辑推理的方法和技巧。
3.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课程内容:
第一模块:引言和基本概念
-逻辑学的定义和作用
-命题逻辑和谓词逻辑的区别
-逻辑学的历史发展概述
第二模块:命题逻辑
-命题和命题联结词
-命题逻辑的语法和语义
-命题逻辑的推理规则和证明方法
第三模块:谓词逻辑
-谓词和量词
-谓词逻辑的语法和语义
-谓词逻辑的推理规则和证明方法
第四模块:演绎推理
-形式逻辑和演绎推理的基本原理
-假言推理、拒取推理、假言三段论等推理形式-演绎推理的应用和实践
第五模块:归纳推理
-归纳推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
-归纳推理的应用和实践
第六模块:批判性思维和逻辑谬误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和重要性
-常见的逻辑谬误和错误推理形式
-如何辨识和避免逻辑谬误
第七模块:逻辑学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
-数学中的逻辑
-计算机科学中的逻辑
-法律、哲学和自然科学中的逻辑应用
评估方式:
-课堂小测验和作业
-期中考试
-期末考试或项目
请注意,具体的教学大纲可能会根据学校、教师和课程需求而有所不同。
上述示例仅供参考,您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和修改。
《逻辑学》课程教学大纲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2015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选修课,主要内容是研究判断、推理、论证及其规律以及一些逻辑方法的科学,结合大量古今中外经典的逻辑故事,通过逻辑学基本理论的学习、训练,加深了解课程的逻辑知识和基本规则,再通过课堂练习作答,锻炼学生解决逻辑题目的思维能力和解题技巧,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
本课程可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思维素质,为其学习其它各专业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目标(精炼概括3-5条目标,本课程教学目标须与授课对象的专业培养目标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课程知识内容,给合社会现实理解课程重点章节,了解本课程的学科动态,具有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着力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一些常用的逻辑方法;在课程中突出与现代生活密切联系,以实际生活中的事例结合逻辑知识来进行分析与讨论为主,以解决逻辑题目为辅,达到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并学以致用的目的。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从概念、命题、推理、论证、逻辑基本规律等方面,通
过通俗而有趣的逻辑故事,展现逻辑知识趣味而智慧的学习之旅,了解逻辑学的学科结构,进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意识,逻辑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目标:通过逻辑学基本理论的学习、训练,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思维素质,为其学习各专业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进而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推理以及深刻敏锐的感悟,为从事未来的事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课程进度表
理论教学进程表。
《逻辑学》课程教学大纲大纲编写依据:参照教育部高教司编著的《普通高等学校哲学专业(本科)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和哲学专业学科知识与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结合我校教学实际以及进行改革的成功经验进行编纂。
课程教学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普通高校哲学专业的专业课程之一,是为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哲学专门人才而开设的一门必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逻辑学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加强逻辑思维的训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其他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方法:讲授、自学、课堂讨论、做练习题。
选修课程及相关课程:本课程是在学生学习了哲学导论等课程,具有一定的哲学知识的基础上开设的。
与其相关的课程有《哲学导论》、《现代汉语》、《伦理学》、《数理逻辑》等。
总学时及学时分配建议表:总学时32学时章内容学时一引论:普通逻辑的研究对象 2二复合命题及其推理 4三命题的判定与自然推理 4四概念 2五性质命题及其推理8六谓词自然推理 6七普通罗辑的基本规律 2八归纳推理、类比推理 2九假说 2第一章引论一、传统逻辑与现代逻辑二、普通逻辑的对象三、逻辑与语言四、学习普通逻辑的意义第二章复合命题及其推理一、命题和推理概述二、联言命题及其推理三、选言命题及其推理四、假言命题及其推理五、负命题及其推理六、复合命题的其它推理第三章命题的判定与自然推理一、重言式二、命题的真值判定方法三、命题的自然推理第四章简单命题的基本要素一概念一、概念及其特征二、概念的种类三、概念间的关系四、定义五、划分六、概念的限制和概括七、关于集合和集合的推演第五章性质命题及三段论推理一、性质命题概述二、对当关系推理三、命题变形推理四、三段论第六章谓词自然推理一、性质命题内部结构的逻辑分析二、量化理论三、多元谓词自然推理第七章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一、普通逻辑基本规律概述二、同一律三、矛盾律四、排中律五、逻辑规律之间的关系第八章归纳推理、类比推理一、归纳推理概述二、完全归纳推理三、全称归纳推理与统计归纳推理四、典型归纳推理五、探求因果联系的逻辑方法六、类比推理概述七、类比推理的类型八、类比推理的作用第九章假说一、假说的一般特征二、假说的形成三、假说的验证参考书目:1.《普通逻辑原理》吴家国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2.《逻辑学教程》何向东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逻辑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英文名称:Logics课程编号:123990990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课程性质:限选学分: 2学时:32 (其中:讲课学时:32 )适用专业:应用心理学开课部门:法学院一、课程教学目的和课程性质本课程是高等学校心理学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和素质必修课。
本课程教学目的在于,通过系统阐述形式逻辑的基本原理、思维规则以及大量课堂课下逻辑练习,训练和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严谨思维习惯,为学生以后的科学研究和实务工作奠定基本逻辑思维能力基础。
二、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前修课程:普通心理学继修课程:心理学研究方法、心理实验与操作三、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2学时)[知识点]逻辑的含义;逻辑学的类型;逻辑学的产生与发展;学习逻辑学的意义和方法。
[重点]逻辑学的类型。
[基本要求]1、识记:逻辑的含义;逻辑学的产生与发展;学习逻辑学的意义和方法。
2、领会:逻辑学的类型。
第二章概念(4学时)[知识点]概念的定义;概念和语词的关系;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及其反变关系;概念的种类:单独概念与普遍概念、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肯定概念与否定概念;概念外延间的关系:全同关系、真包含关系、真包含于关系、交叉关系、全异关系;概念的限制与概括;划分的规则;定义种类及其规则。
[重点]概念的种类:单独概念与普遍概念、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肯定概念与否定概念;概念外延间的关系:全同关系、真包含关系、真包含于关系、交叉关系、全异关系;概念的限制与概括;划分的规则;定义种类及其规则。
[难点]概念的种类: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概念外延间的关系:全同关系、真包含关系、真包含于关系、交叉关系、全异关系。
[基本要求]1、识记:概念的定义;概念的种类:单独概念与普遍概念、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肯定概念与否定概念;概念外延间的关系:全同关系、真包含关系、真包含于关系、交叉关系、全异关系;2、领会: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及其反变关系;概念的种类:单独概念与普遍概念、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肯定概念与否定概念;概念外延间的关系:全同关系、真包含关系、真包含于关系、交叉关系、全异关系;概念的限制与概括;划分的规则;定义种类及其规则。
《逻辑学》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及任务逻辑学作为一门工具性质、基础性质的思维科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七大基础学科之一。
它不能给人们直接提供具体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但能够为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表述和论证思想提供必要的逻辑工具。
因此,无论对文科还是理科大学生来说,学习逻辑学都是其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作为一门通识选修课,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1.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逻辑观,自觉规划并践行完整的思维教育,通过系统地学习和掌握逻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把素朴的、经验的逻辑意识自觉地升华到理性的高度,强化逻辑知识的运用,学会批判性地思考。
2.使学生正确地理解和掌握思维形式应用的基本规律、基本规则和一般方法,并能综合运用于对实际问题的逻辑分析和从逻辑的角度解决问题,提高思维、科学研究和理论素质。
3.使学生自觉地进行逻辑思维和表述论证的训练,以提高其思维的准确性和敏捷性,增强论证的逻辑力量并培养分析理性精神和创新意识,同时为进一步学习现代逻辑及其他各门具体科学知识提供必要的逻辑分析工具。
4.通过有针对性的能力型考试题型训练,为学生们将来毕业后参加各种能力型考试(MBA,MPA,MPAcc,公务员考试,出国留学考试等)打下良好的逻辑知识基础。
三、学时分配教学课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绪论(共2学时)【本章教学目的】:1.介绍逻辑学的研究对象、知识体系和学科性质。
2.帮助学生了解逻辑学的一些学科常识,包括“逻辑”的词源和词义,逻辑、思维和语言的关系,逻辑学的发展简史等。
3.帮助学生初步培养逻辑观,在应试层面、知识层面、能力层面、精神层面等不同层面初步明确学习逻辑学的意义和方法。
【本章主要内容】:1.逻辑学的研究对象、知识体系和学科常识。
2.逻辑学的发展简史、学科特征和学科性质3.学习逻辑学的意义和方法。
【本章重点、难点】:1.如何理解思维的逻辑形式,如何识别各种不同的思维的逻辑形式是本章的一个难点。
《逻辑学》课程教学大纲(2004年制订,2006年修订)课程编号:310002英文名:Logic课程类别:通识教育课前置课:哲学原理后置课:学分:2学分课时:28课时主讲教师:陈健选定教材:何向东主编:《逻辑学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第二版课程概述:本课程尝试以现代逻辑为立足点,以较大篇幅讲解经典逻辑的部分基础内容,着重系统讲解命题逻辑的自然演绎系统NP的建构及其演算。
也以一定篇幅介绍词项逻辑、归纳法、科学逻辑方法、论证等传统逻辑的主要内容,此外也初步涉及模态逻辑。
导论部分主要讨论逻辑的性质,逻辑的简史,现代逻辑的特点等。
命题逻辑部分先引介复合命题及其推理,再重点讲解NP系统的建构和演算,最后讨论可靠性与完全性问题。
传统逻辑部分以词项逻辑为主,包括词项、直言命题和三段论,还包括论证部分,主要内容为论证的结构、论证的规则以及论证的常见错误。
一阶谓词逻辑以及逻辑语用学因课时关系,暂未列入大纲。
教学目的:逻辑学是一门区别于对象科学的元科学。
现代逻辑从整体上系统处理思维形式之规律,因而是传统逻辑不可比拟的。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总体上是培养现代逻辑的观念,初步理解现代逻辑最基本的知识和处理方法,以便为窥现代逻辑庞大的知识体系之一斑提供必要的准备。
此外,通过较为系统的逻辑演算训练,以帮助学习者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进而培养和提高综合素质,并为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打好必要的逻辑基础。
教学方法:本课程的教学尝试以一阶逻辑为主要内容,在整体和系统的意义上讲授现代逻辑最基本的知识,以回应1978年提出“逻辑要现代化”口号以来20多年的改革取向。
同时也兼顾了传统逻辑的主要知识内容,以作为对人类知识文化遗产的某种传承。
本课程在内容上和要求上作了较大的调整,课堂教学强调“思维之演算”能力的提高。
在教学进程上也充分考虑了建构形式系统、逻辑推演之前的必要的铺垫性教学。
各章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第一章导论课时分配:4课时教学要求:本章要求掌握逻辑的性质、研究对象、发展简史、传统逻辑和现代逻辑的特点。
教学大纲课程的教学目的逻辑学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初步掌握逻辑学的基本概念、思维规律和一般推理方法,通过训练具备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和提高思维素质,为学习各专业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了解逻辑学的学科结构和简要发展史,为逻辑学本身的学习和提高奠定基础。
教学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逻辑学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加强逻辑思维的训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其他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1)在教学内容方面,引入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视角,将各个学科领域涉及的逻辑思维问题纳入教学素材范围。
(2)围绕素质教育开展教学方法改革,注意把逻辑教学从技术层面上升到方法论层面。
注重培养学生运用逻辑方法的能力,着力提升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3)在授课方式上,注重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我们鼓励制作精美的幻灯片,结合实际生动的推理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学习和生活中的逻辑推理形式,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
(4)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将课堂教学、课外小组协作研究、个别指导有机结合。
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批判性思维,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内容的结构、模块或单元教学目标与任务由于逻辑学自身发展的特点,结合国内逻辑学现状,课程体系设计兼顾传统逻辑与现代逻辑,大致有以下几个部分:第一讲绪论教学目的:了解普通逻辑的研究对象,掌握思维的逻辑形式的构成。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课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第1节逻辑学的对象1基本内容:逻辑学的一些基本概念、思维的内容与形式,逻辑学的对象与性质、学习逻辑学的作用,逻辑学的研究方法以及学习方法,逻辑学的发展简史;重难点:思维的内容与形式,有效(形式正确)的推理,形式化、公理化。
课堂教学信息化教学启发式讲授讲授法案例引导第2节逻辑学的性质及作用、逻辑学的发展1第3节逻辑学研究与学习方法1第二讲传统词项逻辑教学目的:熟练掌握概念、语词和词项的联系与区别,明确词项的种类,词项的内涵和外延及词项外延间的关系、确定它的意义;熟练掌握直言命题的定义、结构、种类,直言命题主、谓项的周延性问题,直言命题间的对当关系以及对当关系的推理,直言命题的变形推理并熟练使用对当关系判断命题真假;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三段论的定义、格和式,三段论的基本规则及有效形式,学会判断三段论的格与式,了解三段论规则及应用。
逻辑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逻辑学是一门研究思维和论证规则的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将围绕逻辑学的基本概念、推理规则和论证方法展开讲解,帮助学生掌握逻辑学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技巧。
二、教学目标1. 掌握逻辑学的基本概念,了解逻辑学的发展历程和重要学派;2. 理解和运用逻辑学的基本原理和推理规则,进行有效的逻辑分析;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推理能力,提高论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习惯和方法,提升思考能力和学术写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1. 第一讲:逻辑学的概念与基本原理- 逻辑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逻辑学的基本原理:辩证法思维、非矛盾法则、排中律等2. 第二讲:形式逻辑与命题逻辑- 形式逻辑的基本概念和关系- 命题逻辑的符号化和推理规则- 命题逻辑的真值表和可满足性3. 第三讲:谓词逻辑与一阶逻辑- 谓词逻辑的基本概念和关系- 一阶逻辑的符号化和推理规则- 一阶逻辑的量词和谓词矛盾4. 第四讲:归纳与演绎推理- 归纳与演绎推理的区别与联系- 归纳推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演绎推理的基本规则和形式5. 第五讲:辩证逻辑与批判性思维- 辩证逻辑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常见的逻辑谬误和错误推理-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和应用6. 第六讲:实践逻辑与应用技巧- 实践逻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逻辑推理的应用技巧和案例分析- 学术写作中的逻辑思维和论证方法四、教学方法1. 授课方法:讲授、案例分析、讨论等结合,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2. 学习辅助:提供教学课件、教学参考资料和相关练习题;3. 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讨论和解答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辩证能力;4. 作业批改与评价:及时批改学生作业,给予个性化的评价和指导。
五、考核方式1. 课堂表现:包括课堂参与度、回答问题的准确度等;2. 作业和练习:包括课后作业、练习题等书面作业;3. 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于逻辑学基本概念、原理和推理规则的掌握程度;4.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于逻辑学理论和应用技巧的运用能力。
大理大学政法与经管学院《逻辑学》教学大纲
施福昆编写
2015年月25日
《逻辑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逻辑学(英文) Logic
课程编码:13111A08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必修课
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开课学期:5
课程学时:总学时 48 学时(其中理论课 48 学时,实验课 0 学时)
课程学分:3
先修课程:无
并修课程:无要求
课程简介:本课程是公共关系学专业本科的专业必修课,是一门智慧之学。
本课程要求学生
掌握逻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正确思维、科学认知和准确表达思想、揭露驳斥诡辩及谬误的
能力。
课程系统讲授逻辑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等。
主要教学内容:逻辑学简史、概念、判断、
推理、思维规律、论证、反驳等。
课程教学过程包括理论讲授、作业训练、课堂提问等。
期末考
试。
二、课程教育目标
1、使学生比较系统地学习和掌握普通逻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2、通过训练使学生自觉地进行逻辑思维和表述论证的训练,提高思维的准确性和敏捷性,
增强论证的逻辑能力。
3、为进一步学习和理解其它各门具体科学知识提供必要的逻辑分析工具。
三、课程教学内容、要求及学时安排
章节章节名称学时安排
第一章绪论 2 第二章概念 4
第三章命题与推理概述 2
第四章简单命题及其推理 6
第五章复合命题及其推理 6
第六章模态命题及其推理 4
第七章逻辑基本规律 6
第八章归纳推理 4
第九章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 4
第十章假说 4
第十一章论证 6
第一章
【教学内容】
1. 逻辑学的对象和性质
2.学习逻辑学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要求】
1、掌握:普通逻辑的研究对象、普通逻辑的性质学习普通逻辑的意义和方法
2、熟悉:思维及其特征、逻辑常项和逻辑变项
3、了解:普通逻辑和语法、修辞的关系;逻辑学的产生及发展
【教学方法】PPT教学并结合实例讲授
【学时】2学时
第二章概念
【教学内容】
1.概念的概述
2.概念的分类类
3.概念外延间的关系
4. 概念的限制和概括
5. 概念的定义法
6. 概念的划分法
【教学要求】
1、掌握:
(1)概念的定义
(2)概念的基本特征
(3)概念的种类
2、熟悉:概念和语词的关系、属加种差法、概念的限制和概括、概念的划分、概念外延间的关系
3、了解:概念的作用、概念的限制和概括与定语的关系、划分和分解的区别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学时】4学时
第三章命题与推理概述
【教学内容】
1.命题概述
2.推理概述
【教学要求】
1、掌握:命题的定义、命题的逻辑特征、推理及其结构、推理的正确性与有效性及其判定
2、熟悉:命题的真假、命题的逻辑特征、推理及其结构
3、了解:命题与语句的关系;命题的分类、推理的种类、推理的作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学时】2学时
第四章简单命题及其推理
【教学内容】
1、性质命题
2、性质命题的直接推理
3、三段论
4、关系命题及其推理
【教学要求】
1、掌握:性质命题及其逻辑结构、主谓项周延性问题、对当关系及其推理、直言三段论及其结构、三段论的一般规则、三段论的格与式、关系命题及其逻辑结构
2、熟悉:逻辑方阵图、三段论的公理、关系命题的逻辑性质、关系推理
3、了解:三段论省略式及其恢复、混合关系推理
【教学方法】讲授法
【学时】6学时
第五章复合命题及其推理
【教学内容】
1.复合命题概述
2.联言命题及其推理
3、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4.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5.假言选言命题
6.负命题及其推理
【教学要求】
1、掌握:联言命题及其构成、联言命题的逻辑值、选言命题的种类及其逻辑特性、假言命题及其构成、负命题及其构成
2、熟悉:联言推理、选言推理、假言推理、负命题的种类及其等值式
3、了解:运用选言命题应注意的问题、如何正确运用假言推理、二难推理、负命题的逻辑性质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学时】6学时
第六章模态命题及其推理
【教学内容】
1.模态命题
2.模态推理
【教学要求】
1、掌握:真值模态命题、规范模态命题、模态推理、
2、熟悉:真值模态命题的种类及其相互关系、四种基本规范命题之间的关系
3、了解:事物的模态与认识的模态、模态推理的种类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学时】4学时
第七章逻辑的基本规律
【教学内容】
1.逻辑基本规律概述
2.同一律
3.不矛盾律
4.排中律
5.充足理由律
【教学要求】
1、掌握:同一律的基本内容、不矛盾律的基本内容、排中律的基本内容、充足理由律的基本内容
2、熟悉:同一律的逻辑要求与违反要求所犯的错误、不矛盾律的逻辑要求与违反要求所犯的错误、排中律的逻辑要求与违反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充足理由律的逻辑要求与违反充足理由律的逻辑错误
3、了解:正确运用同一律、正确运用不矛盾律、正确运用排中律、正确运用充足理由律、逻辑基本规律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学时】6学时
第八章归纳推理
【教学内容】
1.归纳推理的概述
2.完全归纳推理
3.简单枚举归纳推理
4.科学归纳推理
5.探求因果联系的逻辑方法
【教学要求】
1、掌握:归纳推理的定义、完全归纳推理的定义、完全归纳推理的类型、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的定义、科学归纳推理的定义探求因果联系的五种逻辑方法;探求因果联系的五种逻辑方法的逻辑结构。
2、熟悉: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区别、完全归纳推理的作用、探求因果联系的五种逻辑方法的逻辑结构探求因果联系的五种逻辑方法的作用
3、了解:归纳推理的运用、归纳推理的类型、科学归纳推理的特点、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的特点、探求因果联系的五种逻辑方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学时】4学时
第九章类比推理和回溯推理
【教学内容】
1.类比推理
2.回溯推理
【教学要求】
1、掌握:类比推理的定义、类比推理的特点、类比推理的逻辑特征、回溯推理的类型与一般形式结构、提高回溯推理的结论可靠性的逻辑要求
2、熟悉:类比推理的基本类型、类比推理的作用
3、了解:类比推理的运用、回溯推理的客观基础及其特征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学时】4学时
第十章假说
【教学内容】
1.假说概述
2.假说的逻辑过程
3.假说的作用
【教学要求】
1、掌握:假说的定义、假说的提出和验证的几个阶段与推理的关系、假说的推演过程
2、熟悉:假说的一般特征及其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假说的提出和验证的几个阶段与推理
的关系
3、了解:假说的基本类型、假说的运用、假说的作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学时】4学时
第十一章论证
【教学内容】
1.论证的概述
2.证明的种类
3.反驳
4.论证的规则
【教学要求】
1、掌握:论证的定义、论证的结构、演绎证明、反证法、、反驳的方法、论题的规则、论据的规则、论证方式的规则、反驳的定义
2、熟悉:论证和推理的区别、类比证明、归纳证明、归谬法、选言证法
3、了解:论证的运用、反驳的定、反驳的方法、违反论证规则的逻辑错误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学时】6学时
四、考核及成绩评定
(一)命题原则与思想:以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掌握为重点,考查其逻辑运用能力。
(二)考试范围:该学期教学所学内容,即绪论—论证。
(三)考核要求:考核重点为教学要求中要求掌握的内容,在试卷中大致占60%左右的比例,要求熟悉的内容在试卷中大致占30%左右的比例,要求了解的内容在试卷中大致占10%左右的比例。
(四)考核类型:校级考试
(五)试题类型:闭卷
(六)试卷结构:释词题、图解题、证明题、问答题、分析与应用题、推理题等
(七)成绩评定:课程成绩:100,考勤、作业30%,考试成绩70%。
五、其它说明
课程是以理论讲解为主,,布置书面作业3次、考试1 次。
六、参考资料
[1]《逻辑学》,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逻辑教研室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版。
[2]《逻辑学新编》,梁永春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版。
[3]《逻辑基础》,王路著人民出版社,2004年7月版。
附件:试卷样卷
课程负责人:施福昆
教研室负责人:赵才
学院领导:杨运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