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72.50 KB
- 文档页数:22
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知识与技能】(1)知道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和装置。
(2)初步学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操作。
(3)了解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获得二氧化碳的途径的讨论和分析,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和装置,树立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的意识。
(2)通过探究实验对比二氧化碳的制备和氧气的制备,体验化学实验方法的科学性,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兴趣,培养勤于思考、大胆实践的科学精神。
【重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
【难点】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知识点一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113页,完成下列填空:在实验室里,二氧化碳常用__稀盐酸__与__大理石__(或石灰石,主要成分都是碳酸钙)反应来制取。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CaCO3+2HCl===CaCl2+H2O+CO2↑__。
【合作探究】制取二氧化碳时选择的药品是稀盐酸和大理石(或石灰石),为什么不能选用浓盐酸或稀硫酸?大理石(或石灰石)能不能换为碳酸钠?答:浓盐酸具有挥发性,会挥发出HCl气体,混入制取的二氧化碳中,使气体不纯;稀硫酸与大理石(或石灰石)反应后会生成微溶于水的物质硫酸钙,覆盖在大理石(或石灰石)表面,阻止反应的继续进行。
碳酸钠与稀盐酸的反应很剧烈,放出气体很快,不利于气体的收集,而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速率适中,廉价易得。
【教师点拨】工业上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是高温煅烧石灰石,与实验室制法不同,这是因为工业生产的量很大,石灰石价格低廉,工业设备达到高温条件容易。
实验室中不容易获得高温条件,且制取的二氧化碳比较少,因此选用常温下就能反应的石灰石和稀盐酸。
这说明了选择反应原理时,不光要从化学角度考虑,还要联系实际条件综合考虑。
【跟进训练】1.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气体的常用方法是(C)A.煅烧石灰石B.点燃木炭C.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D.用木炭还原氧化铜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不使用稀硫酸的原因是(C)A.稀硫酸和石灰石反应速率太快B.稀硫酸具有挥发性,使制得的气体不纯C.稀硫酸与石灰石反应生成微溶物,阻止反应D.石灰石与稀硫酸不反应知识点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与操作【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113~115页,完成下列填空: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比较根据制取二氧化碳所用的反应物的__状态__(稀盐酸是液体,大理石或石灰石是固体)、__反应条件__(常温)和二氧化碳的__密度__(比空气大)及__溶解性__(能溶于水),选择下图所示装置来制取二氧化碳。
课题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知识目标】1.了解实验室中制取CO2的方法和设计思路。
2.能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
3.通过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研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实验、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求实、创新、合作的科学品质。
2.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实验室中制取CO2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和验证方法。
【教学难点】从实验室中制取氧气的设计思路和方法出发,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情景创设引入新课】【新课导入】一课前,教师准备了一只空饮料瓶,向其中倒入半瓶热水后倒掉,然后迅速拧紧瓶盖,将其浸入冷水中,瓶子马上变瘪了。
然后教师又拿出一只事先收集满二氧化碳的饮料瓶,对同学们说:“刚才我用热水做的这个实验,现在改用冷水,看看能否成功。
”当教师向瓶中注入约1/3体积的水后,立即拧紧瓶盖,用力振荡,发现瓶子也慢慢变瘪了。
这时学生们有点迷惑了,教师趁机鼓动:“大家想不想亲手做一下,在每组仪器用品中,都有一只塑料瓶,大家试验一下吧!”【新课导入】二[复习引入] 我们曾学过多种获得二氧化碳的方法,请同学们根据已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尽可能多地总结出来。
1.蜡烛燃烧。
2.木炭燃烧。
3.木炭还原氧化铜。
4.碳在高温下还原氧化铁。
5.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
6.人或动物的呼吸……[导入语] 这么多种获得二氧化碳气体的方法,是否都满足实验室制法的条件呢?下面进行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投影] 选择制取气体的反应原理时应考虑:1.反应条件——节能、易实现;2.反应速率——适中;3.药品成本——廉价易得;4.生成的气体——纯度高、污染少、便于收集。
[讲述] 根据选择制取气体的反应原理应考虑的要求,分析得出:上述几种方法均不理想。
(取材不便,条件限制,所得的气体不纯等)[过渡语] 还有其他方法能够得到二氧化碳气体吗?哪些药品最适合制取二氧化碳气体?请同学们通过实验来探究。
课题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本课题要紧研究实验室中如何制取二氧化碳。
教材第一给出了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反映原理,然后采取探讨的方式来研究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利用设计的装置来制取二氧化碳。
教材在处置这部份内容时,第一归纳了确信气体发生装置和搜集装置时应考虑的因素,然后让学生从反映物的状态、反映条件、气体密度与空气密度的大小关系和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性,是不是与水反映等方面,来比较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异同。
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一些仪器,由学生自己来组装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然后利用设计的装置来制取二氧化碳,以此帮忙学生形成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样思路和方式。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术(1)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映原理。
(2)探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3)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样思路和方式。
2.进程与方式(1)通过对取得二氧化碳气体途径的讨论与分析,探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理想药品,树立多角度、多层次地观看和分析问题的意识;(2)通过对二氧化碳和氧气有关性质的比较,了解制备二氧化碳和氧气时,其发生装置与搜集装置的异同,初步确立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样思路和方式;(3)让学生在设计并组装制备气体装置的进程中,体验、反思和完善实验设计,把握大体实验技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讨原理,了解大体装置并设计装置的进程中取得成绩感,增强学生参与问题探讨的踊跃性三、教学重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映原理,实验装置和查验方式并能归纳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样思路和方式四、教学难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装置的设计五、教学方式类比推理、实验探讨、讨论分析、归纳演绎、迁移拓展。
六、教学用具多媒体、药品(碳酸钠,稀盐酸,大理石,澄清石灰水)和仪器(微型制取装置,锥形瓶,导管,烧杯,长颈漏斗,注射器,试管,瓶塞等)七、教学流程八、板书设计课题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一、反映原理:CaCO3+2HCl= CaCl2+H2O +CO2↑二、制取装置:发生装置:固液不加热型搜集装置:向上排空气三、查验与验满查验:验满:四、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样思路与方式:。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学设计【教材依据】《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课题的内容。
一、设计思路1.设计思想: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刚刚学习了《碳的单质和化学性质》,知道了碳跟氧气或某些氧化物反应可以产生二氧化碳,本节课之后,学生将要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所以本节课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简单回顾,又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同时,本节课又是继氧气制取的研究之后出现的又一个专题研究活动。
氧气制取的研究为本节课的探究学习打下了基础,本节课又是氧气制取研究的延伸与拓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气体制取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和探究思路。
经过前面化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简单化学实验探究所需要的基础,能在教师的点拨下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
初三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对于化学实验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意识,喜欢动手操作。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研究思路,掌握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究活动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设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运用设计装置、动手实验等方法,激发学生参与问题探究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原理和装置的探究教学难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装置的设计二、教学准备制作简单地提纲式ppt,呈现教学的基本过程。
实验仪器:试管若干,烧杯两个,木条,火柴,化学试剂:.稀盐酸、碳酸钠粉末、石灰石粉末、块状石灰石,澄清石灰水三、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展示可口可乐饮料,让学生观察饮料瓶壁有少量气泡,点燃蜡烛,将刚开口的可口可乐瓶口对准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熄灭,为什么将打开饮料瓶口对着燃烧的蜡烛,蜡烛会熄灭?(产生了一种气体),可口可乐是常见的碳酸饮料,那么打开瓶盖,产生的气体可能是什么气体?(二氧化碳),怎样验证呢?(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
课题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2)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3)了解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获得二氧化碳气体的途径的讨论与分析,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理想药品,树立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入分析问题的意识;(2)通过对二氧化碳和氧气有关性质的比较,了解制备二氧化碳和氧气时,其发生装置的异同,初步确立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3)让学生在组装并使用自己设计的装置制取气体的过程中,体验、反思和完善实验设计,掌握基本实验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2)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大胆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和制取方法。
难点:从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出发,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
教学准备1、将教材P111关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仪器图复印;2、上述制取二氧化碳实验的有关仪器;3、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不超过6个人。
课时建议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组织小组讨论与交流:1、观察家庭小实验(鸡蛋壳和醋酸反应)的现象,从中可得出结论。
汇报实验现象,猜测反应中生成了二氧化碳。
创设情境,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入手,营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
实验导学2、结合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列举你们所知道的能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能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的,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3、这些反应能否用于在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简要说明理由。
〈导入课题并板书〉课题 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C+O2=CO2C+2CuO=2Cu+CO2↑分析得出:不理想。
(取材不便,条件限制,所得的气体不纯等。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唯物主义观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
教学目标1 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装置的选取、操作步骤,检验、验满及收集。
2 初步掌握实验室制取某种气体所选药品、装置的原因。
3 提高和锻炼学生收集加工简单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药品选择和装置选择教学用具实验仪器:试管、烧杯、胶头滴管、锥形瓶、橡皮塞、导管、火柴、集气瓶等实验药品:碳酸钠粉末、碳酸钙粉末、石灰石、稀盐酸、稀硫酸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生活动设计意图[师] 二氧化碳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有哪些用途?[生] 学生讨论,积极发言。
[师] 二氧化碳在化学实验中也是重要的原料,那么如何制备二氧化碳呢?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
引入新课。
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反应原理的选择,药品及装置的选用。
师生活动设计意图[师] 要成功制取二氧化碳必须解决哪几个问题?[生] 讨论,交流:1、选择何类药品?2、如何设计装置?3、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有哪些?[师] 我们学过的能产生二氧化碳的反应有哪些?[生] 回忆,汇报[师] 投影,展示,提问:哪一个或哪些反应适合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选择药品的依据有哪些?[生] 讨论思考交流其确定的化学反应及被选的理由小结选择药品的依据:原料廉价、无毒无害、操作简便、装置简单、速度适中……[师] 板书[师] 碳酸钙等碳酸盐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都能产生二氧化碳,那么以下药品中,哪个组合最合适呢?使学生明确目的。
引导学生学习思考方法,使学生理解最佳实验方案的产生过程。
板书设计课题 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一、药品的选择:原料廉价、无毒无害、操作简便、装置简单、速度适中原理: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二、装置的确定:固体和固体反应物的状态固体和液体发生装置液体和液体反应条件(是否需要加热、加催化剂等)密度比空气的大——向上排气法排空气法收集装置密度比空气的小——向下排气法排水法(不易溶于水、不与水发生反应)三、操作及注意查――装――收――验。
课题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导学目标1. 掌握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2.知道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3.掌握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学习重点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和制取方法。
学习难点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
2.从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设计思路出发,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方法。
教学过程环节教学内容教学任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见性问题与对策备习知识性准备: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和装置物质性准备:多媒体课件、试管、碳酸钠、稀盐酸、##石、澄清石灰水、锥形瓶、长颈漏斗、集气瓶、火柴技能性准备: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复习提出问题:还记得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装置和注意事项吗?引导学生回顾制取氧气的相关知识。
积极思考,并回答提出的问题。
学生的对于注意事项的现象描述不准确。
预习一、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药品〔原理〕的选择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装置的选择三、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药品选择的依据是什么?2、为什么不能用浓盐酸、碳酸钠、稀硫酸做反应物?3、根据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选择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4、如何选择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发生和收集装置将碳酸钠和稀盐酸、碳酸钙和稀硫酸、##石和稀盐酸分别混合在一起,观察产生气体的速度分别给出两套制取气体的装置,让学生根据反应物来选择精讲药品的选择,装置的确定观察三个反应中产生气体的速率,找出适合作为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组合倾听老师讲解知道不选其他药品的原因选择制取装置,找出选择依据整理整个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学生容易混淆其他不适合用作制取气体的药品不适合的原因整套装置容易选择,单个仪器组装容易遗漏,替代仪器容易不会选择原理选择容易错误精习知识梳理:利用知识树总结知识点。
〔见学案〕知识运用:〔见学案〕巡视了解学生知识梳理情况,对个别出错的同学进行纠正。
检查学生完成知识运用的情况,与时纠错。
独立完成学案知识梳理部分,小组内交流达成共识。
课题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1.了解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
2.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CO2。
3.了解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1.阅读课本第113页的内容,观看老师做演示实验,学生观察记录,完成下列问题:(提示:观察反应有无气泡产生和气泡产生速率的快慢)2.实验室制取CO2常选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其反应原理是CaCO3+2HCl====CaCl2+H2O+CO2↑。
3.利用1分钟默写CaCO3+2HCl====CaCl2+H2O+CO2↑。
为什么稀硫酸与石灰石的反应进行一会儿时反应停止,无气泡产生?稀硫酸与石灰石反应,生成的微溶于水的硫酸钙覆盖在碳酸钙的表面,阻碍了反应的进行。
实验室制取一种气体在设计反应时要注意以下几点:a.反应速率必须适中;b.操作简便;c.便于收集;d.只需实验室就能满足反应条件;e.对环境不要造成污染;f.药品价值不要过于昂贵。
1.实验室不用稀硫酸与石灰石反应制二氧化碳的理由是( C )A.稀硫酸与石灰石不反应B.稀硫酸易挥发,使制得的CO2不纯C.生成微溶于水的CaSO4,阻止反应D.石灰石中含有杂质2.下列反应或作用中不产生二氧化碳的是( D )A.用红热的木炭还原氧化铜B.大理石与稀硫酸反应C.在空气中点燃木炭D.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实验室制取CO2的装置和步骤阅读课本第113—115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1.装置的确定(1)实验室里制取气体的装置包括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气体发生装置考虑反应物的反应条件和反应物的状态。
实验室制取CO2 ,反应物是固态和液态,条件不需加热,所以发生装置选用固液不需加热型。
(2)因此同学们根据第114页提供的仪器,自己选择仪器组装发生装置,并说出各自组装仪器的优点。
(3)气体的收集装置考虑气体的密度和水溶性。
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与空气中的任何成分发生反应,故二氧化碳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课题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本课题主要研究实验室中如何制取二氧化碳。
教材首先给出了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然后采用活动与探究的方式来研究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这是本课题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材首先给出了确定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因素,然后让学生从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气体密度与空气密度的大小比较和是否与水反应等方面来比较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异同。
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一些仪器,由学生自己来组装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最后,教材给出了制取二氧化碳的一种装置,并在“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中总结了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课题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分析氧气的实验室制法,讨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设计思路。
2.根据实验室内制取气体的一般设计思路进行二氧化碳制取的探究实验。
3.通过探究实验初步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装置和操作。
4.了解二氧化碳的部分物理性质,学会收集、检验和验满二氧化碳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使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能提出问题,进行探究活动。
用科学的方法去推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模式。
情感、态度与价1.增强学生对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探究欲。
能从探究活动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备课笔记课前预习1.实验室制取CO2常选用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其反应原理是CaCO3+2HClCaCl2+H2O+CO2↑。
2.发生装置的确定取决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CO2气体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是因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大。
3.CO2的检验与验满:检验CO2气体通常用澄清的石灰水,验满的方法是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新课导入[设问]在课题1中我们学过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高温下碳还原氧化铜都可以生成二氧化碳,在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是否可以利用这些反应呢?[提问]请同学们讨论总结:根据前面学过的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设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思路是什么?[总结]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是:选择适当的反应,包括反应物和反应条件;选择合适的实验装置;检验所制得的气体等。
备课笔记课外拓展:工业上,通过高温煅烧石灰石的方法制取二氧化碳。
CaCO3高温CaO+CO2↑②收集装置的选择依据:气体的水溶性、气体的密度。
进行新课a.排水集气法:适用于难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的气体。
此法收集的气体较为纯净;当有气泡从水槽中冒出时,表明气体收集已满(如图3所示)。
b.向上排空气集气法:适用于相同状况下,密度比空气大且不与空气中成分反应的气体。
操作时应注意将导管口伸到接近集气瓶瓶底处,便于将集气瓶内的空气排尽。
同时,应在集气瓶的瓶口处盖上玻璃片,以便稳定气流。
此法收集的气体较为干燥,但纯度较差;需要验满(如图4所示)。
c.向下排空气集气法:适用于相同状况下,密度比空气小且不与空气中成分反应的气体。
操作时应注意将导管口伸到接近集气瓶瓶底处,便于将集气瓶内的空气排尽。
此法收集的气体较为干燥,但纯度较差;需要验满(如图5所示)。
(2)指导学生结合上述提供信息及所讲知识完成教材P114中的表: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及相关性质比较。
[学生活动](1)交流讨论:根据上述信息分析,制取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有什么不同?(2)实验探究:结合上述反应原理和教材提供的仪器,设计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与同学讨论、交流,分析各自设计的装置的优缺点。
(也可选用其他仪器、自制仪器或代用品)[共同总结]总结学生讨论、设计实验装置的成果:(投影)发生装置:发生装置要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来确定。
由于反应物是块状的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且反应不需要加热,生成的CO2难溶于酸,因此CO2的发生装置可设计为如图6所示(或其他类似装置,如容器用平底烧瓶也可)。
[思考]长颈漏斗为什么要插入液面下?能不能用普通漏斗代替长颈漏斗?备课笔记方法总结:判断一种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还是小的方法是:空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约为29,如果某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29,则这种气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大;如果某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小于29,则这种气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小。
备课笔记重点提示:若制取的气体有毒,在收集该气体时,还应采取措施防止该气体逸散到空气中,故对多余的气体要进行尾气处理,避免其对空气造成污染。
规律总结:(1)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因为稀硫酸与大理石反应生成微溶于水的CaSO4,会覆盖在大理石表面,阻碍反应继续进行;(2)不能用浓盐酸代替稀盐酸,因为浓盐酸易挥发,会使生成的气体中混有较多氯化氢气体而不纯;(3)不用纯CaCO3或Na2CO3等代替大理石(或石灰石),因为它们与稀盐酸反应速率太快,很难控制,且成本较高。
备课笔记教材习题解答练习与应用(P116)1.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是CaCO3+2HCl CaCl2+H2O+CO2↑(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收集二氧化碳的方法是向上排空气法,因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密度大;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是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用集气瓶收集二氧化碳时,证明是否集满的方法是用燃着的小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处,若木条熄灭,则证明集满,否则没有集满。
2.右图所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有哪些错误?为什么?解:该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有以下几处错误:(1)长颈漏斗下端管口没有伸入液面下,会导致二氧化碳从长颈漏斗逸出。
(2)出气导管口不应伸入液面下,这样无法收集到气体。
(3)集气瓶口不能向下,因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这样无法收集到二氧化碳。
3.写出下列物质间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其中,哪些属于化合反应?哪些属于分解反应?4.列举你所知道的能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能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的,写出化学方程式。
然后与同学讨论这些反应能否用于在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并说明理由。
备课笔记方法点拨:①制取二氧化碳时,长颈漏斗的下端必须伸到液面以下是为了防止产生的CO2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
②收集二氧化碳时,因为二氧化碳气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大,为了把集气瓶内的空气排尽,使收集的二氧化碳比较纯净,所以把导气管通到集气瓶的底部。
5.实验室里现有氯酸钾、二氧化锰、稀硫酸、石灰石和稀盐酸,以及下列仪器:(1)利用上述仪器和药品可以制取二氧化碳,你选择的仪器是①②⑦⑧(填序号),药品是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 CaCl2+H2O+CO2↑。
(2)若补充一种仪器试管(填仪器名称),再利用上述仪器和药品还可以制取氧气,你选择的仪器是①③④⑤⑥(填序号),药品是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6.足量盐酸与250g碳酸钙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多少?备课笔记难题解答例1在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
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用排水法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B.先往试管中放入石灰石,再滴入稀硫酸C.将燃烧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检验二氧化碳是否集满D.将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集气瓶盖上玻璃片,正放在桌上【解析】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故A错;不能用稀硫酸与石灰石反应制取CO2,因为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覆盖在大理石表面,阻止反应继续进行,故B错;检验CO2是否集满,应把燃烧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故C 错。
【答案】D例2氨气极易溶于水,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可溶解700体积的氨气,溶解后可与水反应生成一水合氨,溶液显碱性。
氨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小。
已知:2NH4Cl(固体)+Ca(OH)2(固体)△2NH3↑+CaCl2+2H2O。
(1)如果制取并收集保存氨气,请从图中选取装置和仪器(填序号)。
(2)氨气不能用排水法收集,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由于氨气是用固体和固体加热来制取的,且有水生成,所以发生装置选用A;又因为氨气极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小,所以应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收集装置选用E。
(2)氨气不能用排水法收集的原因是氨气极易溶于水。
【答案】(1)A、E(2)氨气极易溶于水布置作业: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的内容。
备课笔记思想方法:知识迁移法选择未学过的气体的制取装置,就要根据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进行知识的迁移。
首先要熟悉固体加热型和固液不加热型两种气体的发生装置,知道根据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来选择收集装置,再根据陌生气体的制取原理和性质,与上面的知识对照迁移,找出共同点,再选择仪器的组合。
教学反思1.探究重在过程、思路和方法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探究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在探究过程中了解实验室中确定制取气体的装置(包括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时应考虑的因素,如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所要制取的气体的性质等等。
因此,本课时的重点是让学生参与设计制取二氧化碳装置的过程,以及了解实验室中确定制取气体装置的思路和方法。
2.探究要体现开放性教学时,可以将学生分成几组,每组学生通过讨论、合作来组装一套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可以不局限在教材中所列的仪器上),然后在教师指导下,组与组之间互相讨论装置的优缺点。
教材中列出了两种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目的是保证气体制取装置学习的落实,教学时切不可将它作为唯一的、标准的装置,要鼓励学生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