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年最新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解决问题》优秀教案第一课时(精品)
- 格式:pdf
- 大小:45.85 KB
- 文档页数:3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第五课时《解决问题》教案教案: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第五课时《解决问题》一、教学内容1. 理解问题的关系: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问题的关系,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 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用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他人交流分享。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能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2. 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问题的关系,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教学课件。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例引入:以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感受到问题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分析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 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逐步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问题的关系。
4. 交流分享:让学生用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他人交流分享,提高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 问题的关系2. 解决问题的方法七、作业设计1. 请列举一个实际问题,并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答案:例如,小华有10个苹果,他想把这10个苹果平均分给5个朋友,每个朋友可以分到几个苹果?解答:每个朋友可以分到2个苹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是否能够理解问题的关系,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 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尝试解决更复杂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下数《解决问题》教案及反思一、教学内容1. 知识目标:(1)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
(2)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1)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2)如何运用合适的策略解决问题。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2.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具: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创设情境: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
(2)导入课题:解决问题。
2. 探究新知(1)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明确解题步骤。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课堂练习(1)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解决。
(2)引导学生交流解题过程,互相借鉴。
4. 总结与反思(1)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查漏补缺。
六、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册相关题目。
2. 搜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与家人或朋友分享解决方法。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
2. 练习反馈:检查学生课后作业完成情况,了解掌握程度。
3. 学生互评:鼓励学生互相评价,共同进步。
八、教学建议1.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 增加课堂互动,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针对不同学生,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帮助其克服困难。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易懂。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有效激发学习兴趣。
4. 反思作业布置:是否合理,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2.4《解决问题》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运用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以及表内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学生能够运用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解决含有两步计算的加减或乘除混合问题。
(3)学生能够运用除法,解决含有平均分的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2)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运用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以及表内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运用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解决含有两步计算的加减或乘除混合问题。
(3)运用除法,解决含有平均分的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1)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正确运用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进行计算。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资源:教材、课件、练习题等。
2. 教学环境:教室、多媒体设备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教师通过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10分钟)(1)教师讲解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以及表内乘法的计算方法。
(2)教师讲解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以及含有两步计算的加减或乘除混合问题的解决方法。
(3)教师讲解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含有平均分的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
3. 案例分析(10分钟)(1)教师呈现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 练习巩固(10分钟)(1)教师布置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针对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解决问题》教案设计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解决问题》教案设计设计说明《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关于估算的学习目标是“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要落实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充分认识估算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广泛应用,认识估算对学生数感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课的设计中,首先创设情境,引出问题,让学生体会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答要用到除法估算来完成。
然后让学生根据已有的估算经验,自己尝试着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对除法估算有一个建构的过程。
紧接着让学生归纳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面对具体情境进行估算,通过对“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多少?”和“多少个纸箱能装下?”这两个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激趣导入师:同学们,你们和父母外出旅游时留心在宾馆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多少钱了吗?1.课件出示教材29页例8。
(2)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小组讨论两位同学的解答合理吗?为什么?①因为不需要算出准确的钱数,所以两种结果都是合理的。
②第二种方法估算的结果更精确一些,准确结果应该比90少,比80多。
(3)总结估算的方法。
(课件出示)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一般先把被除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十、整百、几百几十、几千几百的数,除数不变,再口算出结果。
(4)明确:解决同一个问题,如果有不同的方法,只要合理就可以采用。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和探究使学生明白,估算时要看除数,想口诀,找到和被除数最接近的整十、整百、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的数,选择合理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2.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30页例9)(1)引导学生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说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
(2)问题中的“够装”是什么意思?(3)小组合作交流,说出自己的想法,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①182≈180,182÷820,需要的纸箱肯定超过20个,所以18个纸箱装不下182个菠萝。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解决问题(2)人教新课标教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解决问题(2)人教新课标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中的第二章第三节“解决问题(2)”。
这部分内容主要讲解的是通过画图的方式来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内容包括:如何通过画图来表示问题,如何分析图中的信息,如何找出问题的关键点,以及如何通过图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通过画图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同时,我也希望学生们能够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画图的方式来解决问题,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关键点,并能够通过图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我准备了一些实际问题的图片,以及大白纸和彩笔,供学生们画图使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会在黑板上贴上一张实际问题的图片,让学生们观察,并提出问题,引发学生们的思考。
2. 讲解:我会向学生们展示如何通过画图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我会一边讲解,一边在黑板上画图,让学生们清楚地看到解题的过程。
3. 练习:我会给出几个实际问题,让学生们自己尝试通过画图的方式来解决。
我会巡回指导,帮助学生们找到问题的关键点,并指导他们如何通过图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 通过画图解决问题2. 观察图片3. 找出问题的关键点4. 通过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学生们选择一个实际问题,通过画图的方式来解决。
答案:由于实际问题的答案可能会有很多种,所以答案不唯一。
只要学生们能够通过画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可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对通过画图解决问题这种方式还不是很熟悉,所以在教学中我需要更加耐心地引导他们,帮助他们找到问题的关键点,并能够通过图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拓展延伸:我可以让学生们回家后,尝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把解决过程和答案告诉我,我可以给他们提供反馈和指导。
新课标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解决问题》教案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 - 理解并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 - 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 培养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2.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3. 教学难点•培养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4.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板书准备。
5. 教学过程5.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内容,复习解决问题的步骤,并与本节课的学习主题进行衔接。
5.2 新课讲解(20分钟)•通过课件和板书,简要讲解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理解问题、制定解决方案、执行方案、反思和总结。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并列举几个例子。
5.3 练习与讨论(30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给出一个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解决,并用简洁的语言将解决问题的步骤写在纸上。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相互合作,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5.4 总结(10分钟)•邀请几组学生上台分享他们的问题及解决步骤,并进行总结和归纳。
•强调解决问题的过程比答案更重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6. 课堂延伸•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继续解决一个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并用解决问题的步骤写出来。
•下节课可以邀请几个学生将自己的问题及解决步骤进行展示和讨论。
7. 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并通过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希望学生能够将解决问题的步骤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不仅在数学学科中,还在其他学科和日常生活中都能够灵活运用。
三下数《解决问题》教案及反思一、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和策略。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和策略。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难点:1. 灵活运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
2. 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找到关键信息并运用数学知识。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师生互动等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 结合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拓展学习渠道。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基本概念与方法:介绍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和常用策略。
3. 案例分析:分析几个典型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找到关键信息。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5. 实践练习:学生独立或合作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方法。
五、作业设计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引导学生学会从实际问题中找到关键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程度的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关爱,让他们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和成长。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过程和合作交流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完成的课后练习题和实际问题解决作业,评价学生对解决问题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和团队合作等方面。
七、教学拓展1. 开展数学日记活动,让学生记录下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和解决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察力和应用能力。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四课时解决问题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用乘法口诀解决简单问题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 学习用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2.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巩固乘法口诀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用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口诀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2.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直观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出示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解决。
2. 探究新知(1)学生尝试用乘法口诀解决导入问题。
(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用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
(3)学生练习用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3. 巩固练习(1)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
(2)学生互相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用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5. 布置作业(1)完成练习册上与本节课相关的内容。
(2)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六、教学评价1. 课后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查,了解学生对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的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能力。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掌握了用乘法口诀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探究新知”环节中的学生尝试用乘法口诀解决导入问题。
这个环节是整节课的核心,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并掌握用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详细补充和说明:1. 导入问题的设计导入问题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让学生感到需要运用乘法口诀才能解决。
三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七章《解决问题》的第一节,内容主要围绕运用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问题情境,找出数量关系,列出算式求解;以及在实际问题中识别和使用加、减、乘、除运算。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读懂问题情境,从中抽象出数量关系,选择合适的运算解决问题。
2. 学生能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对四则运算意义的理解,提高运算的准确性。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选择合适的运算。
教学重点:理解并运用四则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挂图。
学具: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PPT展示学校运动会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数学问题。
提问:“你们能从图片中找到哪些数学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2. 新课导入(10分钟)结合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问题情境,找出数量关系。
讲解并板书如何列出算式求解。
举例说明,让学生跟随讲解步骤,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3. 例题讲解(15分钟)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读题,找出关键信息。
逐步解析问题,列出算式,求解答案。
4. 随堂练习(10分钟)分组讨论,完成课堂练习。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提问:“你们还能想到其他类似的问题吗?如何解决?”六、板书设计1. 《解决问题》2. 内容:问题情境数量关系算式求解注意事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小明有15个苹果,他给小红3个,又给了小华2个,问小明还剩多少个苹果?一辆公交车上有乘客35人,到站后下车了8人,又上车了5人,问现在车上还有多少人?2. 答案:小明还剩10个苹果。
车上现在有32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问题引入,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数学,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
《解决问题》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应用题的阅读理解,分析解答,回顾反思,进一步掌握所学的运算顺序,提高列综合算式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理解连乘、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答方法,知道一道题也可以用多种方法解答,进一步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活动中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连乘、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分析题中数量关系并解答,列综合算式。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讨论法、讲解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我们学过了除法和乘法,现在老师遇到了两道难题,你能帮老师解答出来吗?(课件第2张)(1)一个毛绒玩具熊需要15元,王老师要买20个,一共需要多少钱?师: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生:知道了一个玩具熊15元,一共要买20个,求一共需要多少钱。
师:你会解答这道题吗?总价=单价×数量。
所以要用乘法计算。
15×20=300(元)答:一共需要300元。
(2)全校有284名同学,平均分成4个方阵,每个方阵有多少人?(课件第3张)师: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生:知道了一共有284名同学,平均分成4个方阵,求每个方阵多少人。
师:你会解答这道题吗?生:每个方阵人数=总人数÷方阵数量。
所以要用除法计算。
284÷4=71(人)答:每个方阵有71人。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连乘连除应用题,通过练习两道简单的一步乘法和一步除法应用题,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为下面学习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打基础。
师:看起来同学们对解决难题很拿手,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复杂一些的解决问题的知识。
(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1.学习连乘应用题(出示课件第4张)超市一周卖出5箱保温壶,每个保温壶卖45元。
一共卖了多少钱?师:你知道了哪些信息?生1:知道了一箱保温壶有12个,每个卖45元。
三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解决问题》,主要内容包括教材第5.1节“理解问题情境”,第5.2节“选择运算符号”,以及第5.3节“列式解答”。
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掌握如何从问题中提取关键信息,选择合适的运算符号进行计算,并最终用列式解答。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问题情境,能从情境中找出数量关系。
2. 使学生掌握选择合适的运算符号进行计算的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列式解答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从问题情境中找出数量关系,选择合适的运算符号进行计算。
难点:用列式解答问题,特别是含有两个未知数的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学具:练习本、铅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如小明和小红去果园摘苹果,小明摘了3筐,每筐有5个苹果,小红摘了4筐,每筐有4个苹果。
提问:他们一共摘了多少个苹果?2. 新课内容: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找出数量关系,选择合适的运算符号进行计算。
3. 例题讲解:讲解教材第5.3节例题,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找出问题中的数量关系,选择运算符号,列出算式并解答。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5.4节练习题,老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六、板书设计1. 问题情境2. 数量关系3. 选择运算符号4. 列式解答5. 解题步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教材第5.5节习题第1、2、3题。
2. 答案:(1)小华买了3个文具盒,每个文具盒有5支笔,又买了2个铅笔盒,每个铅笔盒有4支笔。
小华一共买了多少支笔?答案:3×5+2×4=15+8=23(支)(2)小刚有7个足球,比小强多3个。
小强有多少个足球?答案:73=4(个)(3)妈妈买了4斤苹果,每斤8元,又买了2斤香蕉,每斤6元。
妈妈一共花了多少钱?答案:4×8+2×6=32+12=44(元)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困难,分析原因,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第一单元《解决问题》(教案)三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很荣幸地为大家分享我的教学经验和教案,这是针对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解决问题》的教案。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的第1页至第10页,涵盖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以及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这些内容旨在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运算规则,能够熟练地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规则,能够正确、迅速地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规则,能够熟练地解决实际问题。
而教学难点则是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运算顺序,以及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我准备了PPT、黑板、粉笔、练习本等教具和学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我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例如“小明有3个苹果,妈妈又给了他2个苹果,请问小明一共有几个苹果?”2. 讲解与演示:我在黑板上展示这个实际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然后,我逐步讲解四则混合运算的规则,并通过例题进行演示。
3. 随堂练习:我在课堂上给出一些类似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解决,并及时给予他们反馈和指导。
4. 小组讨论:我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解决一个较复杂的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我在黑板上设计了一个简洁明了的板书,列出了四则混合运算的规则和步骤,以及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七、作业设计1. 请列出五个你身边的实际问题,并尝试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解决它们。
答案:例如:1. 我有5元钱,我想买一本书,每本书3元,我最多能买几本书?2. 小华有2个苹果,他又得到了3个苹果,请问小华一共有几个苹果?等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学生对四则混合运算的规则掌握得比较好,但在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上还有一定的困难。
三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材第七章《解决问题》的第一节,详细内容包括:理解问题背景,学会用数学语言描述问题;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加减乘除等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理解问题背景,用数学语言描述问题。
2. 使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运用加减乘除等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重点:运用加减乘除等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PPT。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PPT展示一个与生活相关的情景,如:小华和小明去书店买书,小华买了3本书,小明买了5本书,他们一共买了多少本书?2.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用数学语言描述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加减乘除等运算解决问题。
(1)描述问题:小华和小明去书店买书,小华买了3本书,小明买了5本书,求他们一共买了多少本书?(2)分析问题:这是一个求和问题,可以用加法运算解决。
(3)解决问题:3 + 5 = 8,他们一共买了8本书。
3. 随堂练习出示几个类似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4. 策略培养六、板书设计1. 板书解决问题2. 板书内容:(1)问题背景:小华和小明买书(2)数学描述:3 + 5 = 8(3)分析问题:求和问题,用加法运算(4)解决策略:找出已知条件,确定求解目标,选择合适的运算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小亮有10个苹果,他给了小红3个,又给了小明2个,小亮还剩下多少个苹果?(2)超市有一种饮料,每瓶2元,妈妈买了4瓶,她一共花了多少钱?2. 答案:(1)10 3 2 = 5,小亮还剩下5个苹果。
(2)2 × 4 = 8,妈妈一共花了8元。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学会用数学语言描述问题,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第四课时《解决问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探究的学习态度,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二、教学内容1. 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阅读理解、分析问题、设计方案、计算结果、检验答案。
2. 常用的问题解决策略:画图、列表、猜想与尝试、从特例开始寻找、转化问题等。
3.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合适的方法和策略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教学挂图、黑板、粉笔等。
2. 学具:草稿纸、铅笔、橡皮、直尺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发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让学生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一些实际问题,共同设计方案,解决问题。
6.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第四课时《解决问题》2. 板书内容: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常用的问题解决策略、例题分析、小组讨论等。
七、作业设计1.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2. 拓展作业: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维方法,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2.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精神。
3.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1. 导入导入环节是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激发兴趣的重要步骤。
三下数《解决问题》教案及反思一、教学内容1. 知识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能够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2. 教材来源:《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问题的实质,学会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 运用数形结合法,让学生直观地理解问题。
3. 采用合作交流法,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
2. 自主探究: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3. 小组讨论:学生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4. 分享解题过程: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解题过程,互相学习。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案反思: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解决问题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数形结合思想的运用能力。
2. 评价方法:课堂练习、课后作业、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
3. 评价标准:能够独立分析问题、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解题过程清晰、简洁。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 组织数学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
3. 推荐相关数学读物,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八、教学资源1. 教材:《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2.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3. 教学素材:实际问题案例、练习题、数学故事等。
九、教学注意事项1.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取得进步。
3. 引导学生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提高解决问题的直观性。
4.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合作交流能力。
十、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了因材施教?2. 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是否能够灵活运用数形结合思想?3. 课堂讨论是否充分,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参与?4. 课后作业的布置是否适量,能否巩固所学知识?5. 教学方法是否恰当,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6. 针对教学中的不足,如何改进教学策略?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补充和说明:教学内容应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数学教案下册解决问题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9页例1和“做一做”,练习二十三第1题和第3、4题。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具准备:运动会广播操表演录像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一、回顾,解决简单问题教师亲切谈话:请同学们认真听、仔细想,看谁能很快解决下面的问题。
接着,口述下面的问题。
二一班一些学生为布置教室做纸花。
每两位小朋友一小组,每位小朋友做3朵花,8个小组一共做了多少朵花?待学生解决问题后,请两、三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教师评价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学生探讨解决新的问题。
二、自主探索,解决新问题1.创造情景,引出问题。
展示运动会开幕式上广播操表演情境,吸引学生“进场”。
接着,定格在表演广播操的一个方阵上(与例1一致),由小精灵提出问题(画外音)。
2.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请学生独立观察画面,收集解决问题的信息数据,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允许遇到困难的学生与伙伴交流意见。
3.组织交流。
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在“说”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的理解,并获得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三、自主解决问题1.请学生独立解决教科书第99页“做一做”中的问题。
注意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2.组织交流。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由于学生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收集到的数学信息不同,思考探索的解决方法也就不同。
解决“一共有多少个?”的方法可能会出现多种。
例如,①5×6×8②5×6×(5+3)③5×6×7+5×6④5×6×7+30 ⑤30×8⑥30×5+30×3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答案正确,就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第一课时解决问题(1)
课题解决问题(1)课型新课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两步乘法计算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
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正确运用两步乘法计算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通过解决数学中的具体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具准备例题图
教 学 设 计个性化设计及反思
教学过程一、学前准备
复习解决一步乘法的问题。
教师:请同学们认真听、仔细想,看谁能很快解决下面的问题。
三(1)班同学,在做广播操时需站4队,每队12人,三(1)班一共有多少人?
让学生读题,并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12×4=48(人)
答:三(1)班一共有48人.
教师引导: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用乘法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学习教材第52页例3.
出示例3.
教师:观察情景,你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师生共同探究解题思路。
学生汇报如下:(1)可以先求一箱保温壶能卖多少钱,再求5箱卖多少钱。
45×12=540(元) 540×5=2700(元)(2)也可以先算出5箱共有多少个保温壶,再根据每个保温壶的价格求出一共卖了多少钱。
教师指名学生列式解答。
12×5=60(个) 60×45=2700(元)
教师: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教师引导学生用综合算式解答:
45×12×5=2700(元)
12×5×45=2700(元)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每盒有2个球,每排5盒,求3排一共有多少个球。
2、每辆汽车每次运货物9吨,有6辆汽车,这些汽车4次运货物多少吨?
3、一中高级瓷砖每块13元,每箱有25块。
小刚家装修时买了3箱一共要用多少元?
四、思维训练
1、菜市场运来5车黄瓜,每车70袋,每袋20千克。
一共运来黄瓜多少千克?
2、光明小学教学楼有3层,每层有12间教室,每间教室安装6盏日光灯。
这些教室一共安装多少盏日光灯?
3、在一条公路的一边种树,先在一头种一棵树,以后每隔5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24棵就种到另一头了,这条路长多少米?
五、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