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外科治疗进展.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3
2023年CSCO胃癌诊疗指南的更新要点主要分为三部分:局部进展期胃癌的综合治疗、转移性胃癌的靶向治疗、转移性胃癌的免疫治疗。
1.局部进展期胃癌的综合治疗:这部分更新包括可切除胃癌的外科治疗和不可切除局部进展期胃癌的综合治疗。
例如,对于肿瘤位于近端胃、非侵犯胃大弯侧的胃癌,D2淋巴结清扫基础上,腹腔镜下进行脾门淋巴结清扫并不能带来生存获益。
强调了多学科诊疗模式在放疗等治疗手段中的应用。
2.转移性胃癌的靶向治疗:这部分更新包括一线、二线和三线靶向治疗的更新。
例如,一线靶向治疗中新增了靶向Claudin18.2的药物“唑贝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方案。
二线治疗中,雷莫西尤单抗联合紫杉醇成为首选方案。
三线治疗中,ADC药物如维迪西妥单抗用于HER2阳性胃癌患者。
3.转移性胃癌的免疫治疗:这部分更新包括一线免疫治疗的更新。
例如,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成为PD-L1阳性晚期胃癌患者的一线治疗选择。
请注意,这些信息是基于2023年的数据,可能与2024年的更新有所不同。
建议您关注CSCO的官方发布,以获取最新和最准确的信息。
在2023年CSCO胃癌诊疗指南的更新中,一个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关于局部进展期胃癌的综合治疗,尤其是在外科治疗方面的更新。
这一部分对于临床实践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因为它涉及到手术技术的选择和患者预后的可能影响。
局部进展期胃癌的外科治疗更新在局部进展期胃癌的外科治疗方面,2023年CSCO胃癌诊疗指南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更新。
对于可切除胃癌的外科治疗,指南对手术规范进行了注释修改。
特别是,对于肿瘤位于近端胃、非侵犯胃大弯侧的胃癌,指南指出在D2淋巴结清扫的基础上,腹腔镜下进行脾门淋巴结清扫并不能带来生存获益。
这一更新的意义在于,它可能会改变临床实践中对于这类胃癌患者的手术策略,避免不必要的手术操作,从而降低手术风险和并发症。
更新的背景和依据这一更新的背后,是对现有临床研究数据的综合分析和评估。
随着临床研究的进展,对于胃癌的手术治疗,特别是在淋巴结清扫的范围和方式上,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腹腔镜胃癌手术进展及展望发布时间:2021-06-16T12:28:23.967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11期作者:覃喜[导读] 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医疗器械的不断完善,覃喜达州市达川区中医医院四川省达州市 635000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医疗器械的不断完善,腹腔镜胃癌手术越来越多的应用到了实际的医院建设体系当中。
根据调查显示腹腔镜胃癌手术在全国各个省市的三级医院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也得到了患者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自1994年首例腹腔镜手术根治胃癌的报道播出以后,这种新型医疗技术得到了医学界广泛的认可。
和传统的开放型腹腔手术相比,腹腔镜胃癌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有着非常多的好处,这种新型医疗技术手段,将在未来应用到更多的医疗领域当中。
在1901年以前,人们患有腹腔疾病的时候只能通过触诊,来判断患者所患何种疾病以及病情的发展情况。
当确诊为胃癌时只能通过开腹手术进行治疗,开腹手术会在患者腹部开20cm左右的刀口,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横切或者是竖切。
手术过程中需要摘除胃部的肿瘤还有周围的淋巴结,再将胃的剩余部分与食道或者是空肠缝合,形成新的消化系统。
由于手术过程中需要医生手动缝合,避免不了手与腹腔内部脏器的接触,也不利于病人后期的恢复。
但这个时候人类医疗技术手段落后,只能通过大型刀口才能看到患者的肿瘤情况,进而进行准确的摘除达到根治的效果。
直到年轻的俄国妇科医生通过阴道将窥阴镜插入腹腔,才产生了第一例盆腔镜,这仅能探查到盆腔的内部情况。
一直到1980年美国的外科医生通过电视腹腔镜进行了外科手术,使手术情况清晰的展现在电子大屏幕上,可以和更多的医学研究者共同看到手术流程,为以后的腹腔镜学术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医疗基础。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各学科的融合使用,让腹腔镜手术有了飞速的发展,从此无论是动物实验还是医学临床研究都进入到新阶段。
腹腔镜手术最开始的临床应用领域是用于妇科疾病的检查和诊治,直到1929年德国肠胃病医学家可莱克博士率先提出,在腹腔诊查中用双套打孔的穿刺技术,并发明了135°的腹腔镜系统,能够更清晰的观察到内脏器官的病变情况。
2023年胃癌外科及围手术期免疫治疗进展
梁寒
【期刊名称】《中国肿瘤临床》
【年(卷),期】2024(51)3
【摘要】胃癌外科已全面进入微创时代,早期胃癌腹腔镜全胃切除已取得高级别循证证据,局部进展期远端胃癌腹腔镜在国际上已纳入相关指南。
机器人胃癌手术临床应用进展显著,大宗病例回顾性分析显示机器人手术较腹腔镜手术可以检获更多淋巴结,并且在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更具优势。
胃根治术中吲哚菁绿淋巴导航可以协助外科医师检获更多淋巴结且安全可靠。
局部进展期非大弯胃癌脾门淋巴结清扫的临床价值值得进一步探索。
局部进展期胃癌围手术期化疗是标准治疗模式,多项Ⅱ期临床研究显示出围手术期免疫治疗近期疗效显著。
MATTERHONE研究同样也近期疗效较为显著,采取4药模式(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的GRAGONⅣ期研究近期疗效也达到预期。
但是KEYNOTE585研究未达到预期。
对围手术期免疫治疗而言,免疫优势人群的筛选势在必行。
【总页数】4页(P109-112)
【作者】梁寒
【作者单位】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胃癌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
【相关文献】
1.快速康复外科在胃癌围手术期应用进展
2.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胃癌围手术期护理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3.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老年进展期胃癌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
4.免疫治疗在局部进展期胃癌围手术期治疗的初步探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胃癌外科治疗的新进展及发展趋势
汪学非;周鹏;唐兆庆
【期刊名称】《中国癌症杂志》
【年(卷),期】2024(34)3
【摘要】胃癌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尽管近年来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新型药物研发不断取得突破,但根治性手术始终是胃癌诊疗的核心。
随着标准胃癌根治手术的成型,以腹腔镜技术为代表的微创外科治疗技术的进步,进展期胃癌围手术期综合治疗模式的确定,以及胃癌精准外科理念的形成和初步实践,胃癌手术治疗取得了巨大进步。
个体化和精准化胃癌外科治疗理念深入人心。
安全、有效、精准、微创始终是胃癌外科医师需牢牢把握的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
为帮助年轻医师更好的成长,本文总结胃癌诊疗的最新进展,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总页数】9页(P250-258)
【作者】汪学非;周鹏;唐兆庆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胃肠外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5.2
【相关文献】
1.胃癌外科治疗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2.胃癌外科治疗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3.胃癌外科治疗的新进展
4.胃癌外科治疗的历史与发展趋势
5.胃癌微创外科治疗的难点及发展趋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胃癌外科治疗进展
[ 11-03-09 15:38:00 ] 作者:黄伟红编辑:studa20
【关键词】胃肿瘤外科治疗
胃癌的手术治疗历史悠久,自1891年Billroth施行首例胃癌切除成功,至今已过去100多年。
虽然从全球胃癌外科治疗情况看,效果远不尽人意,但外科治疗胃癌仍是有希望治愈的有效方法。
在我国胃癌患病率和死亡率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过去30年里,手术治疗5年生存率仅徘徊在20%~30%。
与西方国家胃癌切除5年生存率的10%~30%[1]基本一致。
而日本5年生存率约为60%,与我国及西方国家相比疗效显著提高得多。
我国临床医疗中心多数已形成以手术为主和辅以化疗、放疗、生物免疫疗法的外科综合治疗模式,胃癌的整体疗效已有所改善,但就具体方案而言,仍有不少方面值得进一步完善,本文就此方面作一综述。
一、胃癌分期的标准与方法
胃癌的TNM分期,UICC,AJCC,JCC经过大量的临床验证和多年的讨论,在世界范围内得以推广,但在实际应用中有一定难度,主要是因为N所属淋巴结转移的程度不一,按TNM分期,N0为所属淋巴结无转移;N1为1~6个淋巴结转移;N2为7~14个淋巴结转移;N3为15个以上淋巴结转移,要求每一例必须检出15个以上淋巴结,这在术前分期中难以做到,也给胃癌手术后检出淋巴结增加了难度[2]。
目前,采用螺旋CT、超声内镜等技术对胃癌术前分期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为手术方案的制定及设计手术切除范围提供了依据。
有选择性地联合应用这些技术,可在术前对癌肿浸润胃壁深度、淋巴结转移范围以及是否存在远处转移等有较明确的认识。
与术后病理分期相比较,术前TNM分期的准确性一般可达到80%以上。
对于早期胃癌,一经确诊即可直接手术;对于进展期胃癌,选择合理的术前治疗将有助于提高根治性切除率,减少术后复发;对于晚期或无法切除的胃癌,则可避免单纯的手术探查[3]。
二、手术方式
1.胃癌缩小手术
缩小术式包括胃镜下癌灶切除、腹腔镜下癌灶或(和)区域淋巴结切除及开腹缩小手术。
其手术适应证为癌灶<1~3 cm,≤N1,≤T1,≤a/b病例[4]。
其术前要进行超声胃镜检测或(和)术中快速病理明确癌肿浸润深度,明确肿瘤分期,必要时转开腹行D2手术。
以往早期胃癌均行D2根治术,我们认为,只要全身情况能耐受手术、没有广泛的远处转移、局部解剖条件尚允许,应尽力进行根治性切除。
目前D2根治术是胃癌外科治疗的基本标准术式[5,6]。
国内也已初步达成共识,在临床实际应用中,D2根治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存在明显不足。
行根治术前,应先对病变范围、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腹膜种植浸润情况和远隔器官的转移进行正确判断,确定能否进行根治
性切除,然后再严格按照根治术的标准规范实施,合理切除原发病灶和邻近受累组织,彻底清除转移或可疑转移的淋巴结。
但国外有部分学者认为,D2术对胃癌术后生存率并不优于D1术,且死亡率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均有所增加[7]。
于是不少学者首先对高龄、体弱、多并存疾病的早期胃癌患者施行了缩小手术。
术后结果也证实,其5年生存率与标准D2根治术后者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
我国知名胃癌专家陈峻青教授认为:目前我国对标准根治手术概念、适应证、手术范围及淋巴结清扫范围出现一些混乱,尤其是淋巴结清扫的站、号问题,直接有碍我国胃癌的规范治疗,值得重视[8]。
2.胃癌扩大根治术
胃癌扩大切除术的定义是超过标准根治术、行联合脏器切除或淋巴结D2以上或D3清除术。
过去经验已证明,一个脏器受侵,N0~1病例,行扩大切除术可获良好效果。
实际上T4病例、单一脏器或联合脏器受侵,其淋巴结转移在
N2以下或转移数在6~7枚以下,又无远隔转移者,均为扩大切除术的良好适应证[9]。
扩大切除术的确定条件是联合切除,对淋巴结可行一站全部或部分清除术。
关于T4、N3(+)为期的病例(过去的B期)施行系统的D3清除术,以及预防性的D3清除术,均属于临床研究课题。
扩大手术的手术方式包括:①左上腹部内脏全摘除术,全胃切除加胰、脾联合切除加横结肠切除;②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③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廓清术;④胰腺联合切除,胃上区(U区)进展期胃癌,为了完全廓清脾门淋巴结(No.10)及沿脾动脉干分布的淋巴结
(No.11p/No.11d),常需要进行胰体尾、脾联合切除;⑤联合脾脏切除,现在认为是全胃切除术的一部分[10]。
三、胃癌手术的发展趋势
1.胃癌手术治疗模式的演变
近年来,国内外众多学者对如何改善胃癌患者预后作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新辅助化疗是其中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新辅助化疗又称术前化疗,是指肿瘤患者确诊后,在术前行两个疗程的正规化疗,休息一到两周后行手术治疗[11]。
胃癌为化疗中度敏感的肿瘤,近年来开展的新辅助化疗使进展期胃癌治疗的效果得到显著改善。
术前新辅助治疗的提出及应用是对肿瘤外科医生及内科医生观念上的一个挑战。
新辅助治疗的理论依据是:手术切除原发肿瘤可能会刺激剩余肿瘤细胞的生长;肿瘤周围组织在术后血供改变影响化疗药物浓度及放疗效果;新辅助化疗、放疗的组织病理学反应与预后呈正相关;可以达到预期的目的以提高手术切除率,减少术中播散可能性,降低肿瘤细胞活性;消除潜在的微转移灶,降低术后转移复发的可能;术前通过可测量病灶及术后标本准确判定临床缓解率和病理学有效率;新辅助治疗可剔除不宜手术治疗的患者,部分生物学行为差的胃癌,肿瘤进展迅速,辅助治疗期间即可出现局部广泛浸润和远处转移,这类患者即便行手术切除也很快复发;通过术前辅助治疗了解肿瘤对治疗的反应如何,来确定患者术后是否需要继续治疗[12]。
2.胃癌手术技术的创新
保胰、脾+脾动脉切除术的进一步确立[13,14],对胰尾切除,迄今尚未发现有何积极临床意义,无强调单纯切除胰尾之必要。
胃癌手术联合单纯脾切除是争论已久的问题。
目前,我国已把保胰、切脾及脾动脉作为全胃切除、D2清除术的常规手术。
但欧美学者认为胃癌根治术应尽量避免联合切脾。
他们认为胃癌D2根治术后并发症高的主要原因是脾切除所致。
其不良影响远超过D2手术带来的效果[15]。
也有一些学者行全胃切除、D2清除术,为了有把握地清除No.10淋巴结,主张联合切脾,尤其癌位于胃大弯侧,脾胃韧带受侵,更是联合切脾之适应证。
总之,涉及胃癌外科治疗的许多临床问题,在我国乃至全球,真正运用循证医学的研究方法的报告几乎是凤毛麟角。
我国从事胃癌外科临床研究的工作者应该掌握循证医学的基本知识,努力实践循证医学,为胃癌外科治疗提供医学证据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