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而活着》
- 格式:ppt
- 大小:2.14 MB
- 文档页数:18
我为什么而活着优秀作文我为什么而活着优秀作文(精选31篇)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
一篇什么样的作文才能称之为优秀作文呢?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我为什么而活着优秀作文(精选31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我为什么而活着优秀作文篇1你为什么而活着,你考虑过吗?我从来没有,直到那一节课的结束,我才知道,我不仅要为现在而活,更要为将来美好的生活而活着。
但我想说的是,到目前为止,对于我们来说学习是最重要的。
学子可以决定我们将来的一切,即使你将来也会有属于自己的爱情、生活,但只因知识的多少而让你比别人拉开距离。
在这个世界上,处处都有困难等着你的到来,你不去,你便是懦夫;你去了,你必是勇者,因为什么,因为你拥有比别人所没有的勇气。
记住:世界上只需要智者而不需要懦夫。
你呢,选择什么?我学习不好,可以说是学渣渣,哦不,也许连学渣渣都不算上。
现在的我只会一度的虚度光阴,全然不知现在自己堕落到了什么程度。
从30多名一直一直的下滑,知道50多名,20多名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从年级排名350多到了400甚至500多名。
在中考时,也可能会因为这些原因而没有高中上。
如果你现在问我上学是干什么的,我会说:睡觉。
呵呵,现在我才发现自己是个超级小丑,明明可以做得更好,却提前选择了放弃,不是小丑难道是白天鹅吗?但那一节课,让我又充满了力量。
我是为现在而活,更是为将来美好的生而活着,我要报答养育我的父母,而不是为了成为超级小丑而活着。
动起来吧!向前冲吧!那自在之前有不堪的一面,都已经过去明天的太阳还会是新的,明天的花朵仍然灿烂的微笑,而你明天是最美的白天鹅,将来你便是骄傲!我为什么而活着优秀作文篇2爱而不得、得而不爱。
这是世上每天轮番上演屡见不鲜的剧情,然而人们依然无不向往童话故事中的美好爱恋。
完满的爱情是双方共同维系的果实,一方在不经意间,兴许就能让飓风刮起,卷走过往的所有努力。
我为什么而活着[五篇]第一篇:我为什么而活着我为什么而活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了解文章的结构及揣摩文章的语言。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总体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引导学生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进行探讨。
2、教学难点:揣摩语言及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朗读,以探究式教学为主。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为什么而活着?”古往今来,人们何止千百次地这样追问过自己。
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太简单又太复杂。
有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人搜古寻今,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玄机。
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是否考虑过这个问题呢?我们今天来看看罗素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二)作者简介:伯特兰·罗素(1872—1970),出生于英国,2岁丧母,4岁丧父,由他曾出任过两次英国首相的祖父把他抚养成人。
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坚强地生活,后来成为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
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
20世纪初,取得了现代数学基础研究的重大成果“罗素悖论”及解决这一悖论的“类型论”。
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
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的写作。
罗素一生追求真理,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为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多次发表声明和演讲。
二战期间,还因为反战坐了六个月的牢,但他仍不改初衷。
1955年初罗素、爱因斯坦和各国科学家发起了禁核签名运动。
1961年,89岁高龄的罗素偕夫人到英国国防部门前静坐示威,结果被判两个月的监禁。
1964年创立罗素和平基金会。
(三)初读课文“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愉快的事件之一。
我为什么而活着(精选9篇)我为什么而活着篇1明确目标:⒈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
⒉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时数:1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解题介绍罗素三、整体感知朗读课文,要求:一边听读一边画出自己难以理解或印象特别深的句子。
四、具体分析㈠师生共同讨论“难以理解或印象特别深的句子”示例:⑴这三种激情…肆意地把我吹来出去,吹到绝望的边缘。
⑵…因为爱情可以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⑶因为在爱情的结合中,我看到了圣徒何诗人们所想像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⑷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上天堂,但是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㈡简析内容⒈作者提出支配自己一生的三种激情,哪三种激情?由此你看出罗素的人格是怎样的?明确:① 三种激情-- a 、渴望爱情--带来狂喜∕解除孤寂∕看到神秘缩影 b 、追求知识--人类∕自然∕社会 c 、同情苦难--儿童∕被压迫被折磨者∕老人∕整个世界② 罗素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关怀的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他的胸怀充满正义、良知、睿智、温情,多姿多彩,博大精深。
⒉讨论:作者的三种激情哪一种最能引起你的共鸣?你最(是否)赞同作者的哪一观点?㈢讨论我们应该为什么而活?五、小结课文爱因斯坦说过:“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愉快的事件之一。
”阅读这篇随笔,也是令人愉快的。
它短小精悍,层次分明,充满理性的力量;文章饱含巨大的激情,字里行间透出思想家罗素博大的情怀和崇高的人格,他对人类的关爱之情,尤其令人感动。
读这样的文章,能让人感到自己在一个巨人面前,显得多么的渺小!它当然也可以激发你努力向上,追求知识,追求崇高的思想境界。
也许可以说,仅仅是文学家,不一定能写出这样有思想深度的随笔,只有罗素这样的集思想家和文学家于一身的伟人,才能写出这样感人至深、发人深思的文字。
我为什么而活着篇2【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在阅读中领悟文章的主旨,认识和感悟人生意义。
《我为什么而活着》文本解读
《我为什么而活着》是一个深度思考人生意义和存在的问题的文本。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探讨了人们活着的意义,以及在面对困境和挑战时如何找到动力和目标。
首先,这篇文章提出了一个基本问题:为什么我们活着?作者指出,生命本身没有意义,因为我们这个世界上的存在是偶然而起的,而且我们最终都会死亡。
然而,尽管如此,我们仍然有责任和义务找到活着的目的和动力。
文章从个人和社会的角度,给出了几个可能的答案。
个人方面,作者认为自己活着是为了追求个人的幸福和满足,通过实现个人目标和追求激情来找到活着的意义。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作者认为我们活着是为了为社会做贡献,帮助他人并改善世界。
然而,作者也指出了一些困难和挑战。
他认为,找到活着的意义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有时候我们会陷入困惑和迷失。
此外,社会上的价值观和外界的压力可能会使我们迷失方向,导致我们追求虚无和虚荣的东西。
在文章的结尾,作者通过提醒我们生命的短暂性来强调活着的意义。
他提到,我们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生命,所以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刻并充分利用。
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目标和激情,用自己的方式活着。
总的来说,《我为什么而活着》是一篇深刻的文本,引发了读者对生命意义和存在的思考。
它提出了一些可能的答案,并探
讨了困难和挑战。
通过强调生命的短暂性和珍惜每一刻,这篇文章最后给出了一个积极的理念,即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目标和意义。
部编八上语文《我为什么而活着》朗读+微课精讲+课件教案试卷知识点:1.作者简介罗素(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获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
代表作有《幸福之路》《西方哲学史》《数学原理》《物的分析》等。
2.题目解说问句做标题,既点明了文章要论说的话题,又制造了悬念,能够引发读者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一问题的深刻思考。
【重点字词】㈠字音字形。
(6个)1.遏制(è);2.飓风(jù);3.肆意(sì);4.濒临(bīn);5.震颤(chàn);6.俯瞰(kàn);㈡词语释义。
1.遏制:阻止;迫使停止。
2.濒临:紧接;临近。
3.俯瞰:俯视㈡主题归纳文章概述了支配作者一生的三种强烈的感情,表达了他对爱情与知识的执着追求,以及对人类和平与安宁的莫大关心,显示了作者崇高而博大的胸怀,字里行间洋溢着博爱精神。
㈢写作特色1.直抒胸臆,简洁明了文章采用直接说理的方式,抒抒胸臆,简洁明了,以其内在的思想力量打动人心,以其立意的高远令人折服。
2.逻辑严密,感情强烈文章既有严密的逻辑性,又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善于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语言富有表现力,生动感人。
如“这三种感情就像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形象地表现了三种感情对“我”的影响。
㈣重点问题掌握1.“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这三种纯洁而无比强烈的感情支配着我的一生。
”如何理解这三种感情间的关系?[参考答案]“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追求爱情、知识的真正动力。
追求爱情,是因为那里有人类所想象的仙境的缩影;追求知识,是因为作者愿意把自己所有的智慧、力量奉献给人类。
这一切都源于作者心中一个辉煌的梦:关爱人类,救民众于水火之中。
2.罗素是怎么回答“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的?罗素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用文学的笔法,对这个永恒的命题作出了响亮的回答,通俗而生动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
我为什么而活着课文原文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课文原文概述
2.作者的人生追求
3.课文的价值观和启示
正文
【1】课文原文概述
《我为什么而活着》是一篇探讨人生意义和价值观的课文。
文章通过作者的自述,阐述了他对于人生的理解和追求,以及他对于个人、社会、国家和人类命运的关注。
作者从自己的经历出发,分享了他对于人生的感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人生的角度和方法。
【2】作者的人生追求
在文章中,作者表达了他的人生追求:追求真理,追求自由,追求智慧,追求美,追求爱。
这五个方面相辅相成,构成了作者丰满的人生观。
作者认为,只有追求这些美好的事物,人才能真正地活出意义,才能在短暂的生命中找到永恒的价值。
【3】课文的价值观和启示
课文传达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首先,课文告诉我们,人生的意义并非天生就有,而是需要我们去寻找和创造。
其次,课文提醒我们,在追求个人的同时,不能忘记国家和人类的命运。
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和人类的命运紧密相连,只有将个人的追求融入国家和人类的命运,个人的价值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
此外,课文还启示我们,人生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物质的追求,更在于精神的追求。
追求真理、自由、智慧、美和爱,这些都是精神的追求,
也是人生的最高追求。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短暂的人生中找到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我为什么而活着》课堂笔记一、文章概述《我为什么而活着》是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表达了对生命无尽的热爱和追求。
文章通过阐述作者的人生经历和生命感悟,展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珍视和追求,以及对未来的展望和期许。
二、重点字词1.注音:无2.词词义:无三、重点句子1.我的左右两边分别是轻柔的空气和暗黑的夜空。
身下的缆车摇摇晃晃,缆绳在嗦嗦作响。
2.我渴望减轻这些不幸人的痛苦,要是我能办得到,我愿意拯救世界上所有不幸的人。
3.每当一片雪花飘落到屋顶或地面上,它就溶化,从一滴闪亮的水珠中宣告生命的终结。
4.每当一个人死去,尤其是无辜的人惨遭横祸,至少会在我们中间投下一道惊心动魄的阴影。
5.那些目睹过死亡的人,无论他们相信灵魂在死后复生,还是深信天堂为亡灵永存的乐园,他们的脸上都会出现冷酷麻木的神色。
6.大多数人是善良的。
真善美是他们的理想,是他们尽忠的对象和创造的原动力。
7.爱情可以消除孤独。
孤独要求人们结合在一起。
不管他们志同道合,息息相关还是同病相怜。
8.爱情和知识只要存在,总是向上导往天堂。
9.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而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
10.我寻求三种东西是因为这三种东西看来对我是伟大之中最伟大的东西。
别人也许把这当作一种痴愚的热情来看待。
11.我一生中只要有机会,我从不放过去见证人的诞生、成长、相爱和死亡。
12.我的任何热情都让我去做以上的见证,只要这样做不会损害我的同伴。
13.只要条件许可的话。
现在我有机会去听评议会日日夜夜连续审讯了。
我还参与了各国的战争。
四、文章结构第一段:总起全文,阐述作者对于生命的理解及追求。
第二-三段:阐述作者的人生经历及对人生的感悟。
第四-六段:阐述作者对爱情的看法及追求。
第七-九段:阐述作者对知识的追求和渴望。
第十-十一:阐述作者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心。
第十二-十三段:总结全文,强调作者对于生命的热爱及追求。
《我为什么而活着》课文解读一、课文内容梳理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第1自然段。
我为什么活着?面对这个人类自身永恒追问的哲学命题,作者以开门见山的方式直白地做出回答: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于人类苦难的同情。
这三种激情是“纯洁”“无比强烈”的,“纯洁”说明除了这三种追求外,别无其他,“无比强烈”,与“不可遏制”呼应,说明这三种激情在自己漫长的一生中始终左右着自己的行为。
接着,作者把它们比作飓风,形象表明这三种激情是作者在追求过程中的原动力,而“苦海”和“绝望”则表明这些激情在给他带来了快乐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安和痛苦。
人生不可能是完美的,当追求过程中遇到挫折,或面对更深的生命奥秘时,人的确只能为自己的渺小感到无奈甚至绝望。
第二部分是第2—4自然段,作者对其人生的三大追求进行具体阐述。
第2自然段,作者大胆率直地表白了追寻爱情的三方面原因:首先,爱情可以带来狂喜;其次,爱情可以解除孤寂;最后,爱情的结合可以使人看到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
作者用热情的笔触赞美了爱情给予自己的巨大安慰和力量,体现了作者对人性的追求。
在这里,作者甚至置爱情于天堂之上,就是为了表现爱情的纯洁、美好和超凡脱俗。
他一生中,爱过不止一个女性,也经历过几次婚姻的变故,但他始终是坦诚而严肃的。
第3自然段,写作者寻求知识的三个原因:希望了解人类心灵,希望了解星星为什么发光,试图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
这里“人的心灵”代指有关人类的一切,“星星为什么会发光”代指自然科学,“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代指社会科学。
作者用诗化的语言形象具体地表现了渴望了解人类自身、探索自然奥秘、创造社会哲学的强烈愿望。
而这三个方面的知识可以说包罗万象,也就是说作者渴望了解的是一切知识。
也正是源于这种对知识的执著,他一生笔耕不辍,留下了七十多部著作和无数文章,在哲学、数学、政治、教育、伦理、文学、宗教等众多领域都有非同一般的建树,给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