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功能的失去对民间艺术的影响
- 格式:docx
- 大小:16.17 KB
- 文档页数:5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在物质层面的生活已经获得了极大的满足,人们开始追寻精神层面的需要,加之近年来,国家倡导和弘扬传统文学,民间文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各地民间文学开始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成立民间文学研究机构,然而其中部分机构是出于功利的目的加入民间文学研究,这为新时期民间文学的发展和保护带来了新问题[1]。
一、民间文学艺术的发展特征(一)口耳相传我国文字发明的历史较长,然而在长远的历史时期内,认识文字、读书写字的权利主要掌握在贵族阶级以及知识分子手中,普通的百姓并不具备识字的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百姓想要将自己的人生经验、手艺技能进行传播,只能通过口头传播的形式完成。
除此之外,在封建王朝统治之下,百姓内心的情感和不满无法直接表达出来,因此出现了部分百姓通过创作歌谣、笑话、故事等较为隐晦的民间作品来调侃和评论时政[2]。
由于这些民间文学作品主要是通过口头传播的形式完成,因此这些民间文学作品的传播范围比较有限,一旦民间文学出现无人传播的现象,那么民间文学作品就会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二)文学作品集体创作与专业的文学作品主要由作者完成整个文学创作模式不同的是,民间文学作品往往是集体创作完成的。
民间文学在最开始可能只有几句话,在口耳相传后,被传播者可能会丰富民间文学作品的内容和结构,最终形成具有完整叙事结构和故事情节的文学作品。
(三)跟随时代变化而发展专业文学作品创作完成后,往往通过纸质媒介进行保存和传播,因此专业文学作品在完成之后鲜少会再发生变化,而民间文学作品主要通过口耳相传的模式传播,在民间文学作品的传播过程中,不同时代的百姓对民间文学作品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可能会在其进行二次传播的过程中对民间文学作品进行删减和改编,因此,在当代民间文学的调查中发现部分民间文学作品有着多个不同的版本[3]。
二、当前民间文学的发展现状(一)生存机制发生改变1.传承场域由全民参与转变为内部传承在过去民间文学主要是由当地的人们代代传承,当地人全民参与民间文学的传播。
民间艺术衰落的原因和保护措施民间艺术是指流传于民间的非正式艺术形式,它是普通人民创作的文化艺术作品,具有浓厚的民俗特色和民族特色。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面临许多问题,导致其衰落。
下面将探讨民间艺术衰落的原因以及相关的保护措施。
首先,全球化的影响是导致民间艺术衰落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信息技术和交通的发展,世界变得越来越互联互通。
这也意味着外来文化的流入。
年轻一代更多地接触到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减少,导致对民间艺术的关注度降低。
同时,外来文化也对传统民间艺术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产生了冲击,使得传统民间艺术的创作和表演变得困难。
其次,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对民间艺术的衰落产生了负面影响。
在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地区,民间艺术的保护和传承往往成为次要任务,人们更关注经济收益和生活稳定。
同时,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工作压力也使得人们缺乏时间和精力参与到传统的民间艺术创作和传承中去。
另外,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在当今社会逐渐失去市场的认可。
现代社会崇尚快餐文化和短时间的娱乐享受,对于需要较长时间和较高学习成本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不再具有吸引力。
这导致了民间艺术表演场所的减少,艺术家们面临经济困境,无法维持其艺术创作和传承的活动。
为了保护和传承民间艺术,有以下几项措施可以考虑:首先,政府应加大对民间艺术的扶持与投资力度。
政府可以设立专门的基金来支持民间艺术的创作和演出,提供经济上的支持和奖励,使得艺术家们有更多的动力投入到民间艺术的传承中去。
其次,学校应将民间艺术纳入课程教学中。
通过将民间艺术纳入学校教育,培养学生对传统民间艺术的兴趣和理解,将为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另外,建立民间艺术交流平台,加强民间艺术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通过组织民间艺术展览、演出和座谈会等活动,促使民间艺术家们相互学习和交流,激发他们创作的激情和创新能力。
最后,大众应加强对民间艺术的认知和关注。
各界人士可以通过媒体宣传、演出活动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民间艺术,提高对传统艺术的认可度和支持度。
对民间美术的认识和思考作者:李元华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6年第02期摘要:在民间艺术中,美术是非常重要的门类,可通过美术很好地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
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伴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民间美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瓶颈。
为此,本文结合自身对民间美术的认识,对民间美术思考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民间美术;现状;发展趋势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06-0037-01一、民间美术的发展现状作为一种精神生产活动,民间美术与民间社会的物质生产活动和民俗生活是重叠交织的,受民众长期生存生活环境以及价值观念的影响和制约,民间美术的审美意识带有强烈的功利性。
对于那些带有实用性的民间艺术,当人们的物质条件和生活方式改变了,势必会引起很大的变化。
这种变化,既有质的变化,也有量的变化,而且还有在应用上和形式上的“转化”,由过去的实用品转化为现在的欣赏品和“旅游纪念品”也是一种变化。
民间美术品类正在消失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其实,让人们真正担心的,不只是民间美术样式的消失,而是民间美术所承负的那种纯朴率真而又健朗畅达的生活情怀和文化气质,被当代都市文化的迅猛发展浪潮冲得无影无踪了。
我们虽然还能经常在一些旅游品市场上,看到不少民间艺术品,它们虽然可以让久在城市喧嚣中生存的城市人感到一丝亲近与轻松。
然而,那些民间美术品很多已经没有了它那“土”中饱含着的质朴的原初味儿了,而散发出许多现代商业味儿。
二、民间美术转型的必然性当今社会,民间美术的转型必须符合社会需求。
伴随着工业的发展,传统民间美术生存的土壤——那种乡土生活已经不能在现代中国社会广泛流行。
也就是说民间美术要发展,就要遵循现代空间模式下的规律发展。
完整的民间美术的变革要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外在形态的适应性为主要目的。
民间美术的发展,民间美术中的经典元素,和激活应用程序,都是民间美术转型的重中之重。
功利主义和自由主义试论民间XX祥美术的审美功利主义色彩:ZG民间XX祥美术主题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鲜亮的功利主义色彩。
即便是人们常讲的民间婚俗剪纸刺绣中的“鱼戏莲〞、“狮子滚绣球〞、“蝶扑瓜〞、“扣碗〞等XX祥图样,虽然并不表现实际生活中的情趣和其自然的属性,但是它们也用各种隐喻方式来象征阴阳玩耍交合与化生万物。
因此,民间XX祥美术的大多数主题都具有肯定的功利主义色彩。
一民间XX祥美术的功利主题1祈子延寿主题由于宗族门姓的传承连续有赖于“夫妻之道〞,故“祈子〞之意表达了对恋情、婚嫁、交合、生育、培育等等以生命繁衍为主脉的人生活动的关注。
情恋婚嫁这一部分的主题有彩蝶双飞、双喜鸳鸯、并蒂莲花等等,它们表达了人们对男婚女嫁的重视和祝愿。
阴阳媾和这一部分的主题有伏羲女娲、鸳鸯戏水、鱼儿钻莲等等,它们表达了男女玩耍结合的生殖崇拜观念,以及多子多福观;生育继嗣这一部分的主题有麒麟送子、榴开百子、鲤鱼散子、子孙娘娘等等,它们表达了人们进展家族势力和劳动人口生产力的一般要求和愿望;延年益寿这一部分的主题有龟鹤齐龄、祥XX 鹤芝、松柏长寿等等,它们表达了人们对无限生命的祈求和盼望。
2纳福招财主题这一类主题以追求日常生活资料和私有财产的功利倾向为主,也有一些带有追求功名利禄、居官显XX的功利倾向。
主题有连年有余、五谷丰登、财福临门、四季连元、天官赐福、富XX 连年、开市大XX、摇钱树、五子登科、鱼跳龙门、加官进禄、马上封侯、蟾首折XX、独占鳌头、喜报三元等等。
3驱邪禳灾主题这一类型的主题显示着老百姓对理想生活环境的功利要求。
人们渴望和XX求和平、亲睦、顺利、健康。
显示这种功利倾向的主题在民间美术中也特别多见。
例如,镇邪狮虎、艾虎克毒、神荼郁垒、钟馗捉鬼、竹报平安、鸡食五毒、张仙射狗、扫晴娘、剪除五毒、岁岁平安、石敢当、送病娃娃、蚕花娘娘、田公地母、白虎神君、雌雄二煞、送年纸马等等。
二民间XX祥美术的审美功利主义艺术特征审美功利主义是先辈们运用西方“审美无利害性〞观点解释审美的历史阅历中总结出来的。
从民间美术的整体衰落看木刻年画的现状与出路赵鑫(衡阳师范学院,湖南衡阳421000)摘要:曾经经历过辉煌的木刻年画如今的境况却是逐渐衰落。
本文以木刻年画为例。
说明了民间荚术衰落的必然性,并指出。
民间茭术与工业文明相结合。
可使人类文化更加健全、完美。
关键词:木刻年画民间美术现状出路木刻年画作为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在现代社会中的衰落是我们需要正视的.百年来不断扩展、深入的社会文化变革,以及对“原始生态环境”日甚一日的改造,瓦解了民间美术古风承传的基础,以致今日的衰落现象,难以和历史上不断经历的“变异”相提并论。
曾经大众的艺术形式如今却只有“乡下人”和美术专业人士才懂得欣赏。
这是我们时代的进步还是倒退?从南到北,木刻年画曾经有着很强的生命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
我们熟悉的四大年画之乡——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县、江苏桃花坞、湖南滩头都曾经以木刻年画在全国有很大影响,这是因为人民群众的需求。
广大的农民为了生存向城市转移。
他们身处现代社会的性质和状态,被一言蔽之为“土”.而这个“土”字的现代底蕴便是“落后”。
这种史无前例的变化。
动摇了农民在“以农为本”的千年国策中树立的“天大地大。
农夫为大”的自信心。
现代传媒和其它现代运作方式,让越来越多的农民意识到城乡间的天壤之别。
一种相形见绌的自卑心理不断滋生和蔓延。
他们开始向往城市,向往进工厂或坐机关。
与日俱增地渴望摘掉“乡巴佬”的帽子.支撑传统价值的心理基础因此受到难以估量的削弱。
原先那些习以为常或者引以为豪的东西,如今他们已自觉“土得掉渣”而羞于示人。
中国传统木刻年画的创造主体由于自身社会心理的变化而日趋萎缩,中国的传统木刻年画已经由曾经的辉煌走向了衰落。
现状是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是任由它消失还是加以保存。
传统木刻年画的审美凝聚着某一民族或地区人们的思想意识和审美情趣.有强烈的民俗性和共通性。
地域的文化积淀、习俗风情、地貌环境必然给这个地区的民众意识、情调、志趣、喜好等提供营养和土壤,并留下一定的烙印。
文化传承:传统民间艺术的价值与保护概述传统民间艺术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独特的文化遗产,它代表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审美品味和创造力。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许多传统民间艺术形式面临着衰退和消失的威胁。
因此,保护和传承传统民间艺术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传统民间艺术的价值,并提供几个保护与传承这一宝贵文化遗产的方法。
1. 传统民间艺术的价值1.1 保持文化认同和身份传统民间艺术是某个地区独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和参与这些艺术形式,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根源,并加强对自身文化认同和身份的认识。
1.2 艺术表达和创意思维传统民间艺术通过各种媒介表达出当地人民对生活、自然、信仰等方面的情感和想法。
它鼓励创意思维,并与其他艺术形式共同促进文化创新和发展。
1.3 经济和旅游价值传统民间艺术在经济和旅游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它们吸引了国内外游客,创造就业机会,并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2. 传统民间艺术保护与传承的方法2.1 文化政策支持政府应该设立相关文化政策来保护和支持传统民间艺术。
这包括提供资金支持、法律保障、建立专门机构等,以便有效地推动艺术形式的传承与发展。
2.2 教育与培训教育是传承传统民间艺术不可或缺的一环。
学校可以设置相关课程,向学生介绍和培养对民间艺术的兴趣和理解。
此外,还可以开办工作坊、研讨会等活动,吸引更多人参与到民间艺术的学习与实践中来。
2.3 社区参与与传承社区参与是保护和传承民间艺术的关键因素之一。
社区应该充分发挥其力量,组织展览、表演、节日等活动,吸引更多人参与并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2.4 数字化保护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化保护成为传统民间艺术的一种新途径。
通过数字录音、摄影和视频等手段,可以将传统艺术形式记录下来,并将其收集和保存在在线数据库中,以便更加广泛地推广和传播。
结论保护和传承传统民间艺术不仅仅是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责任,也是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和呵护。
通过政府与社会各个层面的合作与努力,我们可以确保这些珍贵的艺术形式得到妥善保护,并为未来世代的人们带来无尽欢愉与启迪。
民间艺术的衰落原因和保护措施民间艺术源远流长,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慰藉情感价值。
然而,随着社会变革的不断深化,民间艺术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衰落和失传的问题。
这是因为以下原因:
一、现代化的影响。
现代化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文化的逐渐淡漠,都对民间艺术传承和发展造成了挑战。
二、人才不足。
传承民间艺术需要很高的技艺、技能以及传承者的精神力量,如今很少有人愿意沉下心来学习和传承。
三、市场制约。
糅合了现代化文化和商业文化的现代社会,让民间艺术常常被作为商品推销,或是其本身的真实性、历史性等被淡化甚至忽略。
为了保护民间艺术并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加强保护。
政府应当加大对民间艺术的研究、保护、收集、整理力度,注重传承技艺和技能的繁衍和传承。
二、弘扬传统文化。
学校应将传统文化教育列入教学计划,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欣赏力,让其从小就了解民间艺术的魅力。
三、整合资源。
政府、社会团体和企业应该联合起来,整合各自的资源,多举办展览、比赛、大赛等活动,打造更加广泛的民间艺术文化交流平台。
四、注重商业性质。
在商业交流中,应该保持艺术的真实性和独特性,不能仅仅追逐利益,或是将其演变成单纯的商业活动。
总之,保护和发展民间艺术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和合作,既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也需要民间艺术传承者、文化学者、企业和观众的共同努力。
只有全社会共同致力于这项事业,才能让民间艺术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文化遗产2010年第2期艺术人类学视域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审美意义*)))以夹缬个案为例李震[作者简介]李震(1976-),男,文学博士,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浙江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研究员。
(浙江金华,321004)*本文为浙江文化研究工程课题/浙江夹缬史0(课题编号:09WH Z T002Z),浙江省2005年社科联普及课题(课题编号:80)成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方网站中文文献;巴莫曲布嫫5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概念到实践6,5民族艺术6年第期;乌丙安5保护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由来、发展和现状6,5非物质文化遗产学论集6,北京学苑出版社6年版。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着多样化的民族民间艺术类别,但其审美特性未能得到充分的研究。
艺术人类学为这一研究创造了条件。
作为中国的民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夹缬体现出丰富的艺术人类学品格。
文化传统及其表征是在艺术人类学视域中民族民间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首要内涵。
民间文化传统分别呈现为信仰认知、生活行为以及情感性文化事象三个部分,三者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关系,是理解民族民间艺术的人类学意义的关键,也是艺术人类学研究民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意义的主要理论框架。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艺术艺术人类学夹缬审美1中图分类号2G1221文献标识码2A 1文章编号21674-0890(2010)02-037-09一、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民间艺术:在美学视域之外/非物质文化遗产0由于关联着人类的无形文化传统,对它的研究与保护也就意味着人类对自身创造的文化传统的表现形式具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
这基本上已成为中国学界的共识。
然而,在现有的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诸多研讨与表述中,却少有思考和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类审美文化传统之间关系的。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件,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五个部分:(1)口头传统表述,诸如民间故事、民间诗歌及民间谜语,还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诸如音乐和舞蹈;(3)社会风俗、仪式礼仪、节日庆典;(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与实践,诸如民间信仰与行为;(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经验和实践。
传统民间艺术带给我的感悟以传统民间艺术带给我的感悟为题,我想分享一下我对传统民间艺术的理解和体会。
传统民间艺术是中国独有的文化瑰宝,它是民间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代代相传,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在我看来,传统民间艺术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的体现。
传统民间艺术教会了我尊重和崇敬传统文化。
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陷入忙碌和功利的生活中,很容易忽略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然而,通过接触传统民间艺术,我深深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对于生活的启迪。
传统民间艺术中的绘画、雕刻、刺绣等艺术形式,无不蕴含着古人智慧和对美的追求,让我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更深的敬意和兴趣。
传统民间艺术让我感受到了传统与创新的完美结合。
传统民间艺术在历经千百年的沉淀和发展中,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正是这种传统与创新的结合,使得传统民间艺术具有了更加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和内涵。
例如,中国剪纸艺术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代表之一,它以剪出的纸片形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和形象,不仅展示了传统的审美观念,同时也融入了现代的元素和创新的理念。
这种传统与创新的结合让我意识到,传统民间艺术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与时俱进中不断发展和演变。
传统民间艺术教会了我珍惜和保护传统文化遗产的责任。
传统民间艺术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人民的智慧。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传统民间艺术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许多传统手工艺人因为生计问题不得不放弃传统手艺,让我深感惋惜。
因此,我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保护传统文化遗产的责任和义务。
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和传承传统民间艺术,让它得到更好地发展和传播;我们也可以通过参观展览和购买民间艺术品,支持那些坚守传统手艺的手工艺人。
只有每个人都积极行动起来,才能真正保护和传承好我们的传统文化遗产。
传统民间艺术让我更加热爱生活和珍惜当下。
传统民间艺术作品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艺术家对生活的热爱和敬畏。
论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精神及艺术色彩摘要:纵观历史,人们在创造劳动工具的同时创造了艺术,她们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民间艺术是劳动者为满足自己的生活和审美需求而创造的艺术,是亿万群众创造的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以题材的丰富性,时空的永恒性,材质的原发性,内蕴的含蓄性等艺术精神为现在的民间艺术色彩更为多样化,更能体现民间质朴的精神。
民间艺术色彩一般用和各地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有关,包含了很多地方文化特色。
一般色彩比较艳丽,情感表达浓郁。
与当地的文化相结合,色彩的不同与变化体现的艺术精神是不变的。
关键词:历史色彩寓意精神Abstract: throughout history, people in the creation of the tools at the same time, create the art, they along with society's development. Folk art is laborer for their own life and the aesthetic demand of art created, it is the millions of folk art creation. Folk art to the richness of subject matter, the space and time the immutability, material of primary, combine the implicit language art spirit as of now, folk art colour more diverse, more can reflect the spirit of the plain folk. Folk art colour general use and life all over the habits, local conditions and social customs and relevant, contains a lot of local culture. General colour is more gorgeous, emotional expression is full-bodied. And the local culture, and the combination of different colour changes embody and art spirit is constant. Keywords: history colour moral spirit引言:民间艺术是不可忽略的艺术,她们每一种的色彩搭配都是一种特殊的艺术符号,活跃人们的视野。
民间艺术的主题民间艺术一直以来都是民众创作、使用和欣赏的艺术形式,其主题不外乎满足两个需求:一个是物用方面的使用功能,一个非功利的精神上的审美需求。
在民间艺术形成和发展的几千年时间里,农业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一直都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所以,农业生产生活中,首先需要的是人力资源,即人口的生产,这就是最大的生存需求,生殖崇拜、祈子内容、子孙繁衍成为民间艺术中最常见的画面和主题。
人们相信万物有灵,是源于生产力低下时代对自然和宇宙力量的崇拜。
民间艺术的主题和内涵都是围绕趋利避害、求吉纳祥的心理需求来展开的,这也是人类自我保护的本能。
艺术最主要的功能是满足精神需求,既有表达对未来的希望,也有愉悦精神的审美活动,所以人的一生中各个人生礼仪都少不了民间艺术的陪伴,与人生活的衣食住行有关的一切活动和场所也离不开民间艺术的参与。
民间艺术就是希望的艺术,是吉祥的艺术,是充满生命力的艺术。
生殖崇拜生殖崇拜是民间艺术中最重要的主题之一。
中国农耕文化模式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产生活方式,对劳动力和人丁有很大渴求。
生殖崇拜表现的方式之一就是无处不在的乞子活动。
它发源于原始人的生殖信仰,并成为人们观念中的一种定势。
在古代,祭祀高禖这一生殖神十分隆重,足见人们对子嗣的重视。
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支配地位的儒家观点之一的「孝」行强调的就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人们对子的渴望已不仅表现于对古老的送子之神「高禖」──女娲和伏羲的祭祀之中,它已然成为一种文化心理根植于人们心中。
后来,道教和佛教、民间地方神灵也都生发出送子职能,如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张仙、佛祖、观音娘娘、送子娘娘、妈祖等等,他们的庙宇遍及全国各地。
甘肃的公刘庙(周公庙),河南浚县、淮阳、嵩山、山西平遥双林寺、代县、河北新城白沟、天津「天后宫」(妈祖庙)、北京白云观等至今仍在诸神生日那天祭祀供奉或举行「拴娃娃」活动。
民间艺术大量作品都是以表现生子和送子主题的,各种泥捏彩绘娃娃、扣模泥娃、布娃娃、纸祃(印有送生娘娘像)银牌刻制娃娃,其他材料做的娃娃如石膏娃、纸浆娃、画塑娃娃、乞子画符等都在庙会上常能见到。
传统民间工艺美术文化传承与设计创新的研究摘要:在现代化建设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的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都受到了冲击,其中,传统民间工艺美术文化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变革之中。
传统民间工艺美术文化是中国万千民众智慧的结晶,传承并维系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社会发展。
本文对现代传统民间工艺美术文化进行了简要概述,总结了在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并且分析了传承与设计创新的策略,以期为保护我国传统文化作出贡献。
关键词:传统;民间工艺;美术文化;传承与创新引言在我国,有很多传统的民间工艺美术是在生产力较低时产生的,它们与人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带着时代的印记。
现如今,我国的经济和科技实力在不断发展,如果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这些传统的民间生产方式将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面临被淘汰的结局。
因此,必须在传统民间工艺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和人们的需求进行改革与创新,增强其竞争力。
本文将深入分析传统的民间工艺美术在现代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应对策略,充分做到传承与创新。
一、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的基本概述传统的民间工艺美术最早出现在石器时代,生产出来的产品大多是人们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物品。
那时的工匠利用钻孔技术,将石头、贝壳等物件进行加工,并在上面进行美术绘制,使之成为一种工艺品。
在此之后,民间工艺美术逐渐发展,工匠在进行工艺品创作时会受到社会风尚的影响,尤其是宗教与生活文化。
所谓的“生活文化”,是一种以生命为基础的艺术文化,如山水、动物等。
我们可以观察到,在留传下来的艺术作品很多是基于人物、风景、动物等主题来创作的。
此外,我国还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传统的民间工艺美术还具有较强的民族特色。
例如,苗族的刺绣更讲究以对称为美,色彩艳丽。
而满族民间补绣不仅是为了装饰,满族姑娘在刺绣时更倾注了她们的理想追求,因而满族补绣具有装饰性、艺术性、实用性、功利性等特质。
这些传统民间工艺美术作品蕴含着我国的传统元素和精髓,对当代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民间艺术衰落的原因和保护措施
民间艺术衰落的原因和保护措施如下:
原因:
1. 不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
2. 设备或材料随着社会的发展被淘汰。
3. 民间艺术总体衰落的态势,导致民间艺人的处境每况愈下,民间艺人越来越被边缘化,失去了艺术传承的热情和积极性。
保护措施:
1. 以协调和创新精神推动民间艺术的传承与保护,适应当前发展局势,进而实现民间艺术同其它组织机构之间的协调与创新。
2. 为民间艺术拓展新市场获取新的生存空间,帮助民间艺术在经济市场中获得相应的地位,得到更多的关注和保护。
3. 构建多元化的民间艺术传承与保护体系,对民间艺术文化进行整理、记录及文档保存,将民间艺术文化的基本信息存档。
4. 健全和完善传承者发掘机制,壮大民间艺术传承队伍,政府应当发掘和培养民间艺术传承者,依靠政府力量,将优秀的民间艺术传承者吸收到文化部门中,进而推动民间艺术同时代的共同进步。
5. 建立民间艺术传承的合理使用机制,在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的同时,不断推进民间艺术的传承。
希望以上信息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欢迎告诉我。
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规律及发展研究民族民间舞蹈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承载着各民族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情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深入研究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规律及发展,对于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一、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规律1、口传身授的传承方式民族民间舞蹈最初的传承往往依靠老一辈舞者对年轻一代的口传身授。
这种方式不仅传授舞蹈的动作和技巧,更重要的是传递舞蹈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情感表达和价值观念。
在口传身授的过程中,师傅的言传身教、亲身示范以及徒弟的模仿学习、反复练习,使得舞蹈技艺得以传承和延续。
2、与民俗活动紧密结合民族民间舞蹈大多与当地的民俗活动紧密相连,如节日庆典、祭祀仪式、婚丧嫁娶等。
这些民俗活动为舞蹈的传承提供了特定的场合和氛围,使舞蹈成为人们表达喜悦、祈求平安、缅怀祖先等情感的重要方式。
通过参与民俗活动,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和传承了舞蹈。
3、地域和族群的限制民族民间舞蹈具有明显的地域和族群特征,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舞蹈风格和表现形式各异。
这种地域和族群的限制使得舞蹈在一定范围内传承和发展,保持了其独特的文化特色。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交流的增加,这种限制也在一定程度上被打破,为舞蹈的传播和融合创造了条件。
4、文化认同的驱动民族民间舞蹈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象征,人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是舞蹈传承的内在动力。
当个体意识到自己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并愿意为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贡献力量时,他们会积极学习和传承舞蹈,使其得以代代相传。
二、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发展现状1、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浪潮下,流行文化、西方文化等对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年轻人更倾向于追求时尚、新颖的艺术形式,对传统舞蹈的兴趣逐渐降低,导致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面临困境。
2、传承人的缺失随着老一辈舞者的逐渐老去,许多优秀的舞蹈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
民间艺术衰落的原因与保护措施摘要:t传统的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特色。
但如今,由于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民间艺术正在衰落,很多民间艺术品形成已经消失。
为此,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和振兴民间艺术。
本文将从民间艺术衰落的原因和保护措施这两个方面来讨论,希望能对民间艺术有所贡献。
关键词:民间艺术;衰落;保护措施一、民间艺术衰落的原因1、现代社会的发展。
现代社会的发展导致了人们的生活和心理状态发生了巨大改变,使得传统的民间艺术得不到充分的关注和发展。
2、缺乏经济支持。
传统的民间艺术手艺制作不仅技艺复杂,而且收益也很少,这就导致了传统民间艺术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和支持,从而衰落。
3、文化思潮变化。
随着时代变化,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文化思潮也在不断变化,很多传统的民间艺术得不到更新,也就不再适应人们的审美需求,从而导致民间艺术的衰落。
二、保护措施1、加强宣传和教育。
政府应该广泛宣传民间艺术的文化特点,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的民间艺术,从而提高民众对传统艺术的关注和支持,使其得到保护和振兴。
2、推广民间艺术的作品。
政府应该多办一些民间艺术展览,在国内外推广传统民间艺术,从而提高民间艺术的知名度,使其受到更多人的欣赏。
3、加大投入。
政府可以为民间艺术专业技艺人才等提供助学金、补贴,让他们更好地发展传统的民间艺术,使得传统艺术受到社会认可,得到更多的发展。
4、加大投资。
政府可以开展优化结构的政策,提高传统民间艺术的产业化开发水平,使其借助科技的支撑得以持续传承和发展。
综上所述,要让传统民间艺术得到振兴,就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及时行动起来,才能让民间艺术延续。
让民间艺术走进幼儿美术活动课题名称:让民间艺术走进幼儿美术活动负责人:左娟所在单位“碑林区东木头市幼儿园关键词:幼儿园民间艺术美术活动课题以《纲要》和《指南》为依托,结合陕西地方特色及幼儿年龄特点,探求民间艺术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开展的有效途径,探索民间艺术在幼儿园美术教育中的实施方案。
旨在让幼儿通过活动欣赏和喜欢民进艺术,并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和创造,同时发展孩子多方面的能力。
结题报告一、课题的背景及界定民间艺术是中国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的,用来反映人民大众生活、思想情感与愿望的一种艺术形式。
民间艺术和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反映了中国的民间文化、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更好的了解民间艺术,我们可以将民间艺术的特征归结为以下几点:1、民众性;2、原发性;3、民族性;4、地域性。
在本课题的研究中,主要选择了剪纸、刺绣、编结与泥塑等方面内容。
在我国传统的社会中,行行色色的民间艺术一直伴随着孩子的童年。
孩子们在与民间艺术尤其是民间玩具的亲密接触中成长起来:婴儿手摇着拨浪鼓、摇铃,戴着奶奶缝制的虎头帽,穿着虎头、猪头鞋,玩着各种小布偶,长大一些放风筝……然而今天的孩子,每天早早上幼儿园,在一天紧张的活动安排之后,忙于参加各种兴趣班:钢琴、英语、舞蹈、绘画、主持人……孩子们被迫追赶时代的脚步,几乎没有时间玩耍。
就算有一点点时间,充斥在他们生活中的玩具便是芭比娃娃、变形金刚、遥控汽车……在幼儿园的日常活动中很少能看见专门的民间工艺活动,幼儿教材中也很难寻觅民间工艺的踪影。
孩子们玩着高档的电动玩具,很少能接触到最原生态的草编,泥塑;看着进口动画片却很少听说过皮影戏。
我们不禁要问:难道民间艺术只属于过去的时代,只属于过去孩子的生活?曾经给过去孩子带来无限欢乐的泥巴玩具、捏面人、折纸、剪纸、皮影木偶,真的已经过时了吗?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是否应该重新把它们带入孩子的生活?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进行了本课题的探索与研究。
艺术教育科研论文15篇艺术教育科研论文摘要:艺术教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其根本目的是从精神上塑造人、教育人,使人得到全面发展。
然而,目前我国的艺术教育,尚存在着严重的“功利性”和“重技艺,轻人文”的现象,这不仅有失艺术教育的人文本质,而且导致学生的审美趣味和价值观念的扭曲。
因此,要使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真正起到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和人文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就必须在艺术教育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和强化艺术教育的人文特性。
关键词艺术教育科研艺术论文艺术艺术教育科研论文:浅论传统手工制作艺术与学校艺术教育[论文关键词]创造能力,手工制作艺术;民间艺术;素材;课程开发[论文摘要]学校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和内容,美的欣赏和创造是“美育”的主要内涵,中小学手工制作艺术课程则是最适合中小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最佳素材。
中国的手工制作艺术课程不应是“某国模式”的生搬硬套,而应是吸取了西方先进美术教育理念.以及西方基础美术教育实践经验下的以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为主要素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手工制怍艺术课程。
同时就手工制作艺术课程开发与教学的方法进行探讨,并制定手工制作艺术课程开发的一般原则与教学方法.提出课程开设构想与课程架构。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等场合多次强调指出:“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二十一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要树立全民族的创新意识”。
而艺术教育能促进形象思维发展,促进左右大脑均衡发展,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最佳方法。
比较中西方现代中小学艺术教育,西方注重动手能力培养,课程开设侧重手工艺术教学。
如日本的中小学艺术教育,以手工制作艺术课程主导,开设泥塑、折纸、绞染、型染、木工等课程,注重在具体的动手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办我国50年代以来的美术教育受苏联教育思想的影响,更注重美术基础教育,课程设置侧重“纯美术”教育,如素描、水彩、中国画等。
因而产生了不同的教育效果西方学生动手能力强、思维活跃;中国学生虽基础知识扎实,但思维不够活跃,动手能力差,创造欲及表现欲不强。
中国北方地区民间刺绣文化传承的困境及对策的思考作者:许晓慧来源:《现代装饰·理论》2011年第03期中国北方地区民间刺绣文化是中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份珍贵的优秀民间文化遗产。
但在经济全球化、社会现代化的浪潮下中国社会经历着重大的历史变迁传统民族文化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洗礼与考验北方地区民间刺绣工艺文化也正面临着即将消亡的危险。
在这种背景下研究北方地区民间刺绣文化保护、传承、发展的问题迫在眉睫,本文旨在分析北方地区民间刺绣文化传承的困境,探索刺绣文化保护、传承、发展的策略。
我国北方地区民间刺绣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品种丰富,蕴藏着广大中国女性的智慧与创造力,直接反映她们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显示出他们的聪明智慧和艺术才能。
千百年来,刺绣的技巧由母女、婆媳世代传袭而来,并且在不断的传承和发展着。
但是,在现代经济和生产的不断冲击下,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民间刺绣赖以生存的土壤在发生了变化,长期以来的刺绣工艺文化的传承、发展模式逐渐被打破年轻人不屑于学习、传承刺绣老艺人相继过世短短几十年时间里流传了千百年的古老艺术正在面临着失传、消亡的局面。
1.中国北方地区民间刺绣文化面临的困境(1)在北方很多地区民间刺绣工艺原有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正在失去其生存和发展的条件面临着灭绝或处于濒危的状态。
经济的冲击、人员的流动、旅游产业政策的导向、工业文明的冲击等正使民间刺绣工艺文化处于其它主流文化的包围之中使原有的文化生态已经失去生存的物质条件和基础。
尽管改革开放后,大量的外贸订单来样加工使一些地区的刺绣加工业得到一定的发展;尽管90年代以来国内外收藏界的投资给刺绣业带来了一些生机,但刺绣技艺未能同步发展,民间刺绣创作中宝贵的“原生态”在改革开放的经济大潮中,不可避免的彰显出市场态的金钱物质附属性和功利性,民间刺绣文化丧失了乡土文化的原始、淳朴的精神追求和“自喻适物”的物化境界,作品更演化为商品经济下庞大的“廉价复制”。
功利功能的失去对民间艺术的影响
民间艺术是民间观念的物化显现,民间艺术观念的诉求亦是民间民众对生活的诉求。
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上的民众生活的追求是十分朴素和功利的,那就是本质上是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生命延续的追求,并且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以求生、趋利、避害来实现。
民间艺术在民间民众的生活中诞生,与民间生活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它一开始就成为民间民众生命诉求的载体,而由于早期巫术和迷信的遗留,它最终成为能满足和实现人们诉求的最为“可信”和“有力”的神奇工具。
这一特征使得民间艺术在民间的生存具有极大的合法性,也是民间艺术存活的根本基础。
一、民间艺术“信仰”的解体
民间艺术之所以能在民众生活中长期扮演着“信仰”的载体和实现民众“信仰”的方式,是由于传统民间“信仰”包含有极多的巫术因素和封建思想成分。
但是随着当下社会科学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农村社会环境、农民的文化素质、思想观念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得这一基础逐渐丧失,民众从民间艺术的“信仰”中解脱出来,对民间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民间“信仰”的解体,使民众与民间艺术主客体关系发生了变化。
在当代语境下,民众与民间艺术之间,民众作为主体逐渐摆脱客体的约束,处于上位,获得自由和主动权。
在当代社会结构
中,主体不断强化能动选择能力,他们脱离了传统思想的束缚,摆脱了单纯追求民间艺术物质和精神功用的限定,也摆脱了旧有的审美价值的束缚。
转而开始关注个体情感的宣泄和个体生命感悟的抒发,实现个体审美与自然环境的全方位对接,关心享受审美,追求多样审美,追求具有“科学”“文明”审美价值的新艺术。
这种转变产生了审美价值的新走向,主体作为主导,力求客体向其靠拢,形成主客体新的统一格局。
但是由于民间艺术自身构成的局限,客体无法跟进主体要求,最终迫使主体遗弃客体。
民间“信仰”解体与农民主体的解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众所周知,文化对客观现实具有依赖性,反映出文化与时俱进的特点,文化总是跟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文化艺术的价值评判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将其归附于所处的时代,以历史的眼光看其成就。
所以艺术审美总是偏向追求和反映时代,从而具有存在价值,获得生存空间。
当下社会,审美偏重精神性与单纯性,实用艺术走向纯粹艺术,走向科学与文化,走向生产与生活,形成艺术审美的生态化。
这实际上正是当下时代的特征,呈现出多样化、非标准、自由等态势。
艺术审美价值要想在当下生存,必然要反映当下时代的价值趣味、价值态度、价值追求、价值标准、价值理想。
这是时代对文化(包括艺术)的要求,也是艺术发展的规律。
艺术是生存艺术,艺术依赖现实,是与人们生活生产劳动、宗教文化活动、精神思想活动结合为一的艺术。
如此,艺术才能构成人们生存和生活的一部分,获得生存的权利和空间。
传统民间艺术有自己的结构和构成,有自己的观念和表达方式,这些元素大多是农耕时代物质
和思想显示,无法迈进现代社会门槛,无法反映当下时代,无法满足当下时代需求,这样人们对传统民间艺术的态度自然会发生改变,传统的民间艺术自然也必将被社会淘汰。
可见,传统民间民众“信仰”的解体,民间艺术审美的偏移,民间艺术的衰落,是一个民众抛弃落后文化的过程,也是民众思想解放的过程。
二、民间艺术物质功利功能的丧失
民间艺术的存在是有目的的,它一直呈现着特殊的形制和审美价值观念,它的创作和活动是人们实现某种意图的手段,对于主体而言,民间艺术存在的目的在于它在民众生活中的功利性功能——“有用”。
这种功能使得民众不会把民间艺术当做纯粹的审美对象,而是更多地着眼于它能否符合“善”的要求,也就是要求民间艺术作品及其活动(剪纸、炕头狮子、面花、纸扎、招魂、治病、祈子等)能服务、满足、实现人们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生命延续的追求的目的。
所以在中国民间,长寿和子孙满堂成为大多数人的人生目标,这种人生目标反映在日常生活中对求生、趋利、避害的追求,并且以特有的民间艺术形式呈现出来。
担负人生目标的民间艺术具有明显的功利性特征。
一方面它肩负“为世用”的使命,有着强烈的“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功能和意义,体现着以儒家学派为根基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目的和作用;更重要的一方面,由于它建立在包括巫术、灵异、神仙等要素的封建思想文化体系的基础上,造就了民间特殊的心理构筑、生存观念、
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使得构建在此基础上的民间艺术在民间生活中承载着重要的特殊作用和意义。
民间艺术作为一种视觉的物化形式寄寓着某种合于农民目的性的超验力量,意念性地超越现实制约,能满足民间民众的追求意愿。
也就是说,民间艺术是一种依靠视觉化的物象来替代地满足民间民众现实“精神”或“物质”方面需要的功利性物体,具有明显的手段性质。
民间艺术历来就与民间群众的日常生活的艺术审美结合在一起,比如节日庆典、丧葬嫁娶、民俗活动等,形成了与社会生产与社会需要在日常生活领域里的对应,成为人们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反映。
民间艺术功利性作用和价值是其能渗透到民间生活的重要原因,也是决定其在民间繁荣或衰落的关键因素。
事实上,随着农村社会和经济结构的变化,民间的“思想田野”进入现代文明社会后,根植在农耕文明之上的民间艺术一下子成了“无源之水”。
许多传统观念遭到巨大的冲击,民间艺术的功利功能便迅速地遭到消解。
民间艺术功利性功能的丧失,使得民间艺术出现了非常明显的衰落,无论在民间艺术的种类上,还是艺术作品的质量和数量上,同七八十年代相比,已经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民间艺术功利功能的丧失主要有几方面:
(1)民间对“巫术”信仰的遗弃导致对诸如祈子、治病、佑护等巫术、迷信功能的放弃。
早期民间艺术作品无论在婚俗、驱邪治病、祈福等活动中,还是在实现装饰、娱乐、使用的过程中,都透露着一个现实,那就是民间民众赋予了民间艺术让他们信任的“力量和能力”。
这个现实基于民间特有的封建农耕文明之传统观念及其文化规制构成对相当——部分巫术、迷信和原始崇拜观念的依存,这种依存使得大多数民间艺术或多或少地与民间巫术观念发生关系而相互关联。
农村进入现代文明后,科学和教育的教化作用,使得民众明白事理,讲科学,懂理性,逐渐从民间艺术的“神性”崇拜中解脱出来,也从对它的功利功能的依赖中解脱出来。
例如人们不相信鬼神后,再也不会用剪纸娃娃来治病、驱鬼、招魂;不用炕头狮子栓娃娃来保佑娃娃健康成长,也不用长脖子面人人来保佑姻缘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