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圈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比较
- 格式:pdf
- 大小:461.59 KB
- 文档页数:6
父母的教养对人际关系有哪些影响父母的教养对人际关系有哪些影响对于父母教养方式的很多研究都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都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学业状况等方面的内容。
那下面一起了解父母的教养对人际关系有哪些影响吧?家庭教养的分类【1】对于千千万万的家庭来讲,每个家庭都有其独特的教养方式。
美国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早在1978年就已经提出,家庭教养方式存在两个维度:一个是要求性,另一个是反应性。
要求性指的是父母对子女要建立起适当的行为标准进行约束,而且子女必须坚持按照这项标准来执行。
反应性就是对子女的耐心程度和了解他们需求的敏感程度。
通过这两个维度的分类,可以把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四种。
(一)权威型的父母对孩子提出的要求都比较合理和理性,不会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和限制,为其树立起合适的目标,并坚决要求孩子达到这些目标。
但与此同时,他们不会忽略对孩子的关爱,还会通过一定的行为把这种关爱表现出来,对待问题也会认真征求孩子的意见。
通过这种教养方式长大的孩子,他们会拥有很强的自信心,自我意识也会很强,在将来处理问题时会有较强的自控能力,而且也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个人性格。
(二)专制型的父母教养子女时,要求他们绝对服从自己。
他们一般都会给孩子制定很高且不合实际的行为标准,不允许孩子讨价还价,一旦孩子在行为上出现抵触,就会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
在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他们在面对问题和困难的时候,更多的表现出一种畏惧、退缩心理,在行为上比较胆怯。
不过他们在学校都是文明守纪的好学生,在这方面表现较好。
这种教养方式明显的忽视了孩子独立性的培养。
(三)溺爱型教养方式对孩子表现出的是过分的关爱,只要是他们提出的要求,一概坚决服从,很少对他们不良的行为提出批评,甚至不对他们进行任何行为上的约束,也没有科学的.行为标准。
在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一般都非常自私,明辨是非的能力差,受到一点挫折就会出现过激的行为举动,也不懂得尊重他人,自控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比较差。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综合素质比较研究独生子女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学者关注的焦点。
早在上世纪80 年代对独生子女是不是“问题儿童”而引发了大规模的争论。
人们虽然没有直接指出独生子女是问题儿童,但研究所得出的却主要是负面的结论。
风笑天教授认为:从总体上看,两类青少年之间在性格特征上相似性多于相异性。
独生子女在新的环境中很快结识新朋友的比例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与人交往的能力明显比非独生子女强,好朋友数目明显多于非独生子女,孤独感明显低于非独生子女。
这一结果对社会中流行的独生子女‘孤僻'、‘不合群'、‘处处个人中心'、‘难于与人交往'的看法给予了否定的回答。
然而,风教授的研究只停留在小学、中学的独生子女,而对于大学生独生子女却没有涉及。
在当代的大学生身上,有许多新的特点。
如大学生对于网络更加依赖,比以前更少参加体育活动,观念更加开放和多元等,所以,开展对大学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理论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一、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相同点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很多方面并未表现出强烈的差异性。
这些方面有现状自我评价、成就期望水平、责任感、决策力和创造性。
1现状自我评价我们通过一项调查问卷了解到在独生子女大学生中有87.3 %的人“对自我现状评价一般”,而非独生子女占到88.2 %。
对自己评价过低或过高的人数都很少,这说明独生子女在成就自我评价方面与非独生子女并无明显差别。
作为大学生无论是独生子女还是非独生子女,都成功地通过了高考,无疑是同辈中的佼佼者,自我满意度都很高。
与同辈人或同样社会地位的人对比,都能得到成就感。
所以,对于现状自我评价,看不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有什么区别。
2成就期望水平人总是渴求满足一定的需要并设法达到一定的目标,这个目标在尚未实现时表现为一种期望。
个人对目标的期望值与个人的努力、绩效、奖励和个人需要都密不可分。
不可否认,任何人都有一定的追求和需要,大学生也是如此。
独生子女的人际关系及其社会意义独生子女指的是在独生子女政策下出生并成长起来的子女,他们在家庭中享有独特的地位和关爱,在日常生活中会面临着与其他家庭成员不同的人际关系。
同时,独生子女在社会中也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和社会角色。
其人际关系及社会意义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
从人际关系的角度来看,独生子女往往由于家庭背景的独特性而表现出与其他家庭成员不同的行为和态度。
作为一家之中唯一的孩子,他们往往被父母格外关注和宠爱,在他们需要与其他家庭成员妥协和协商时,可能会采取不同于其他人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
这种“特殊”的地位和待遇,可能会让独生子女在与他人交往时表现出更强的自我中心和自我保护倾向。
此外,由于独生子女往往缺乏与兄弟姐妹的共同成长经历,也可能较难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友谊或情感。
从社会意义的角度来看,独生子女在社会中扮演着多重角色和责任。
首先,独生子女因为其独特的家庭背景和教育背景,往往有较高的接受和消化能力,具备快速适应和学习新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这种特点使得独生子女在学业上、职业发展上等方面可能更具有竞争力。
其次,独生子女应当承担社会责任,尤其是在未来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
随着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独生子女作为未来社会的主要劳动力和承担家庭养老责任的重要一代,必须尽可能地承担起这种责任。
这既是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也是对自己成长、发展的一种锻炼和提升。
最后,独生子女应当在社会中起到积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往往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关注和重视,教育和培养得更为优秀。
因此,独生子女应当以自己的行为和态度,为社会树立积极、向上的形象,并以自身的优势来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总的来说,独生子女作为中国特有的人口群体,在家庭关系和社会角色上都具备独特性和重要性。
我们应当以更为全面、深入的视角去看待独生子女,关注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引导他们积极地融入社会中,创造更好的生活和未来。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严重匮乏,小群体、孤单、愤世嫉俗等不良现状比比皆是,我们一起来看看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有哪些特点。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的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特点文章内容。
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特点第一,交往需求迫切,但往往期望值过高。
渴望友情,寻求归属感是大学生普遍的心理需求,可是,一些人又经常为找不到可以依赖的朋友而苦恼,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当代大学生的交友期望值过高,许多人把情投意合,共同成长相互理解作为选择朋友的标准,希望所有交往的人都能够成为自己的密友。
期望值过高,客观上使自己忽略了一般性的交往,必然导致朋友或没有朋友的结局。
第二,交往目的多样化,但一些同学在交往方向上存在着误区。
随着社会的变化,大学生的交往目的也由单一的情感型转向了多样化。
另方面,一些大学生对该与什么人交往,交往程度的深浅没有正确的认识,表现为:交往方向单一,交往半径较小,与同学交往多,与社会交往少,热衷于与老乡交往,疏远与班上同学的交往,愿与朋友,恋人交往,不愿与集体同学交往,进行一些盲目的社会实践。
第三,交往的自主性增强,但是一些同学却走向了自我中心的极端一些同学在人际交往中往往只注意自己的个性,爱好,而忽视了对他人的兴起,性格等的了解,只注重自己的需要和体验忽视他人需要和体验对他人缺乏基本的认识和了解,较少站在对方角度设身处地地替别人着想。
个别同学孤辟,自我封闭,导致交往中的角色固定,无法适应不同情境下的角色转换。
有的同学虚伪,嫉妒,出现了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特征,降低了人际交往的质量、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际关系的适应。
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的。
这些问题并不会随着年龄的增加,出社会而改变,真正能解决这个问题的是自己去学着与人沟通交往。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当代大学生具有思想活跃,崇尚自由,兴趣广泛,勇于接受挑战,竞争意识和独立意思较强的个性特点,在生活中希望被人接纳和认可。
城市生源大学生中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摘要]本研究采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对城市生源大学生中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比较与分析。
结果发现:城市生源大学生中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焦虑、抑郁、社交退缩、社交攻击、偏执、强迫、依赖和精神病倾向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二者在躯体化、自卑、性心理障碍和冲动四个方面差异不显著;城市生源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心理更健康。
[关键词]大学生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心理健康一、引言近年来,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并且有日趋加重的趋势。
心理学界、教育学界等许多学科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给予了广泛的关注。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是在校大学生中的两类群体,这两类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性也是许多专家学者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很多专家学者利用各种研究方法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大学生中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大量的比较、研究和探讨,并且得出了不一致的结论。
有研究采用抑郁量表(SDS)和焦虑量表(SAS)对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心理状况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发现二者在抑郁和焦虑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
张樱樱等人利用元分析的方法对我国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做一次总的效度检验与评估,结果发现二者差异不显著。
段鑫星等人对大学一年级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与研究,结果发现二者存在显著性差异,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好于非独生子女。
屈艳红等人研究结果显示,非独生子女比独生子女在社交方面、性心理方面和躯体问题上更容易出现问题,并且更容易出现强迫症状。
张晓文研究发现,独生子女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状况优于非独生子女。
但也有研究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独生子女抑郁、焦虑、偏执、敌对、精神病性和恐怖因子分高于非独生子女,差异非常显著。
这表明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更容易出现抑郁、焦虑、偏执、敌对、精神病性和恐怖等不健康的心理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调研报告题目:独生子女大学生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群体差异性的调查摘要:独生子女问题作为目前中国众多社会性问题之一,关系到千家万户,涉及到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直接影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组织教育及广泛的社会教育。
对独生子女的研究,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备十分重大的意义。
自从我国开始实施计划生育以来,我国独生子女的数量就在一直攀升。
对于独生子女,很多人都认为他们是一个娇生惯养的群体,而事实上他们到底是怎样的呢?他们与非独生子女之间有没有明显的差异呢?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一次调研,以调查问卷的方式来调查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差异性。
一、调查项目概况1.1背景介绍目前在校大学生都为20世纪8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国策后出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成为大学生中的两类不同群体。
从心理学角度看,独生子女在亲子关系中能够获取更多的关心和关注,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和创新意识;非独生子女在家庭生活中能够较早获得分享、合作等社会功能。
在传统观念中,认为非独生子女拥有乐于帮助别人、能够适应艰苦生活、合群、独立等优秀品质。
独生子女由于成长环境的优越,往往表现出自私、自理性差、孤独感强等心理和行为表现。
所以本研究的调研正确引导一些刻板的偏见,进一步了解他们的生活情感的差异,提出针对性的教育和指导,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乃至对未来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很多方面并未表现出强烈的差异性。
1.2研究目的据统计,目前我国独生子女人数已超过2亿。
近年来独生子女进入大学的比例已经达到30%,今后的比例还将越来越大。
那么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在人际交往和情感等方面有没有差异?有何差异?这将是本项研究所探讨的。
我们希望通过这次调查,能让大学生明白自己在群体中各方面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优点发扬,缺点改进。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
1.3研究方法在实验开始前实施前期调查,在实验的过程当中实施过程调查,在结题前进行效果调查,了解学生现状及发展情况,以便对方案的实施提供依据和进行动态调整。
当代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价值观比较研究摘要:我国自1978年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独生子女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随着昔日小皇帝进入青春期,独生子女入大学的高峰期迫近,高校大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越来越高。
经调查浙江高校独生子女所占比例已达到43.48%,可预计,再过数年中国大学生将以独生子女为主体。
因此,加强研究独生子女大学生的价值观,全面把握独生子女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及特点,使高校管理工作更有针对性和前瞻性,对全面落实卷党的教育方针,培养新世纪的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价该值观一调查基本情况2006年6月至2007年5月,我们在浙江高校学生中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
本次调查主要在嘉兴学院的学生中进行。
整个调查采用随机抽样,无记名调查的形式。
问卷根据浙江高校的实际情况设计而成,并请有关专家,教授进行了多次修改,经测验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除问卷调查外,我们还与部分大学生,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大学生教师进行了座谈,多方面了解当今独生子女大学生道德状况及特点,以期望得出科学的结论。
整个调查过程安排细致。
样本量大,学生认真配合,调查结果真实可靠。
这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500份,收回问卷1472份,回收率98.13%,所抽样本中,独生子女大学生占43.48%,非独生子女占56.52%。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本文通过集体主义价值观恋爱观人际交往情况空余时间的安排择业学习动机支援西部捐赠及助人等九个方面的调查结果,对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价值观进行比较分析。
1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比较(见表1~表3)我国历来强调集体利益的重要性,改革开放以来,集体主义被赋予了现代意义,那就是以国家和集体为主,兼顾个人利益,提倡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一致性。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议》提出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同时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
女还是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取向主流是好的。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人际交往差异研究作者:何梦露来源:《科学大众·教师版》2016年第03期摘要:近年来,随着中央开放“单独二孩”的政策实施以来,我国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比重发生很大的改变。
就此,我通过运用个案研究法,分析幼儿行为产生的原因,对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交往差异进行研究。
通过对家庭教养方式、独生子女特有的性格、性格缺陷制约其交往、教师如何解决两种幼儿在交往方面的差异,展开了一系列理论与实际的研究。
关键词: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交往差异;家庭教养;个性特征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3-096-001一、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交往差异个案分析与讨论1.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独生子女即没有兄弟姐妹的孩子。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差异在于独生子女是父母唯一的宝贝,父母往往对其过分的照顾,过分的疼爱,加之没有别人分宠,往往会造成溺爱等负面影响。
而非独生子女家庭中,由于父母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孩子,缺乏唯一性,独特性,父母往往对待幼儿较独生子女家庭更为客观,公平,公正。
2.教养方式的差异独生子女家庭在教养方式上,因为唯一性,独特性,父母相对更宝贝些,往往会造成娇惯溺爱型的教养方式,这种教养方式会形成自私、傲慢、蛮狠、要强等一系列不好的性格。
例如李响多次在班级欺负其他小朋友,教师与其家长沟通时,发现家长总是宝贝孩子,总是从外界因素上找理由,不从孩子的身上找问题的发生原因。
遇到问题,往往用“我孩子还小,不懂事”等等理由为孩子开脱。
从这件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奶奶对其过分宠爱,纵容孩子犯错。
由于其这种纵容的教育方式,导致了孩子错误越犯越多,越犯越无所谓的态度。
而非独生子女家庭在教养方式上,往往会选择民主权威型的教养方式,既倾听了幼儿内心的想法,也保留了父母公平公正,以及最终决定的权威性。
由于有超过一个以上孩子,父母往往不会过分溺爱孩子,纵容孩子。
3.个性特征方面幼儿的个性特征也是造成幼儿交往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的个性特征造成了不同程度上的影响,下面,我以案例分析的形式,来分析幼儿的个性特征。
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的对比研究作者:杨天姿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6年第11期摘要:为了解当今社会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状态,笔者通过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等进行的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群体中的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表现出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性水平,呈现出群体性的差异特征。
关键词:心理健康;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2-108-20 引言从1978年“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中国的家庭逐渐向4+2+1模式发展。
现在的年轻人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充分地享受着长辈对他们的爱护,甚至是溺爱,以至于社会各界急呼独生子女的“教育危机”。
与此同时,作为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非独生子女在独生子女的主流浪潮中,被迫边缘化。
笔者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问题现状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抽象结论概括,以期为后续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
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陕西西安某高校2008级全部自愿参加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的大学一年级学生3856名。
其中男生2111人,女生1745人;家庭所在地城市438人,中小城市657人,城镇619人,农村2091人;理工科3396人,文史类457人;本科3628人,专科227人;汉族3700人,其他民族110人;平均年龄18.9岁。
1.2 研究工具教育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统一编制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CSPA)》的四个量表。
①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包括躯体化、焦虑、抑郁、自卑、社会退缩、社交攻击、性心理、偏执、强迫、依赖、冲动、精神病倾向共12个维度,共计104道题,采用5级评分,得分越高表示心理状况越差。
②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CCSPSS),包括9个分量表,分别为学习、生活、发展、社交、家庭、正性、负性、生活事件、生活琐事。
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的对比研究【摘要】本文通过比较独生与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探讨了两者在心理健康特点、影响因素、研究结果以及影响机制方面的差异。
研究表明,独生子女在自尊、社交焦虑等方面表现更为突出,而非独生子女则在家庭支持、兄弟姐妹关系等方面具有优势。
影响因素包括家庭环境、教育方式等。
对比研究结果显示,独生子女相对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文章总结了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的对比分析,提出了对二者心理健康的启示,并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的差异,为相关政策和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关键词: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心理健康、对比研究、影响因素、影响机制、分析、启示、展望。
1. 引言1.1 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中,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作为家庭中的孩子,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家庭的和谐与稳定,也对个体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起着重要作用。
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的差异对于家庭关系的形成和维护至关重要。
独生子女往往承担着更多的期望和责任,需要在家庭中扮演更多的角色,这可能导致他们的自我认同和情感表达能力受到影响。
而非独生子女可能面临着兄弟姐妹之间的竞争与嫉妒,家庭中的冲突和矛盾也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的研究也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人类心理发展的规律。
通过比较不同家庭环境下子女的心理特点和发展情况,我们可以发现不同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为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提供更多的研究参考和理论支持。
研究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于促进家庭和社会的发展,加深对个体心理发展规律的理解,为制定更有效的心理健康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对于家长、教育者和决策者来说,关注独生与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助于建立更和谐、稳定和健康的家庭环境,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1.2 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的研究背景在当今社会,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差异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90后独生子女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及对策探析近年来,90后的大学生群体中独生子女占44%,并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大学,本是年青人沟通交流的优秀平台,然而,各类师生矛盾、学生冲突以及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却在大学校园中屡见不鲜,这让我们对90后独生子女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担忧不已。
90后独生子女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应该如何帮助他们提升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就成为了本文要探讨的重点。
一、90后独生子女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类型人际关系是指社会人群中因交往而构成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的社会关系,又称为社交,属于社会学的范畴,包括亲属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同事关系等。
大学生人际交往即大学生在大学就读期间与他人发生的各种交往关系的总和,根据交往对象的不同,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一)与老师的关系。
90后独生子女大学生与老师的关系是其在高校学习过程中与任课教师和高校相关工作人员间形成的关系,这种关系可分为两大类:任课教师与大学生的关系和辅导员与大学生的关系。
任课教师的工作职责和性质决定了第一类关系的范围比较窄,形式相对比较单一。
第二类,辅导员与大学生的关系,由于“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其工作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思想、学习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因此,辅导员与大学生的关系从范围到内容相较于任课教师都要复杂的多。
(二)与同学的关系。
同学关系,指90后独生子女大学生与其在学习过程中的同伴结成的人际交往关系。
同学关系主要包括同性同学关系、异性同学关系以及学生干部与普通同学的关系三种类型。
其中,异性同学关系往往成为困扰90后独生子女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点。
(三)与亲朋的关系亲朋关系即90后独生子女大学生与其父母、与其关系密切和对其个人成长发展具有举足轻重影响的长辈和同辈的一种交往关系。
这种关系相对于其他二种关系来说,可能存在空间上距离较远,基本不会出现比较复杂的问题。
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特点有哪些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严重匮乏,小群体、孤单、愤世嫉俗等不良现状比比皆是,我们一起来看看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有哪些特点。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搜集整理的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特点文章内容。
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特点第一,交往需求迫切,但往往期望值过高。
渴望友情,寻求归属感是大学生普遍的心理需求,可是,一些人又经常为找不到可以依赖的朋友而苦恼,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当代大学生的交友期望值过高,许多人把情投意合,共同成长相互理解作为选择朋友的标准,希望所有交往的人都能够成为自己的密友。
期望值过高,客观上使自己忽略了一般性的交往,必然导致朋友或没有朋友的结局。
第二,交往目的多样化,但一些同学在交往方向上存在着误区。
随着社会的变化,大学生的交往目的也由单一的情感型转向了多样化。
另方面,一些大学生对该与什么人交往,交往程度的深浅没有正确的认识,表现为:交往方向单一,交往半径较小,与同学交往多,与社会交往少,热衷于与老乡交往,疏远与班上同学的交往,愿与朋友,恋人交往,不愿与集体同学交往,进行一些盲目的社会实践。
第三,交往的自主性增强,但是一些同学却走向了自我中心的极端一些同学在人际交往中往往只注意自己的个性,爱好,而忽视了对他人的兴起,性格等的了解,只注重自己的需要和体验忽视他人需要和体验对他人缺乏基本的认识和了解,较少站在对方角度设身处地地替别人着想。
个别同学孤辟,自我封闭,导致交往中的角色固定,无法适应不同情境下的角色转换。
有的同学虚伪,嫉妒,出现了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特征,降低了人际交往的质量、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际关系的适应。
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的。
这些问题并不会随着年龄的增加,出社会而改变,真正能解决这个问题的是自己去学着与人沟通交往。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当代大学生具有思想活跃,崇尚自由,兴趣广泛,勇于接受挑战,竞争意识和独立意思较强的个性特点,在生活中希望被人接纳和认可。
分类号0212编号2013010231毕业论文题目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人格特质的差异研究学院教育学院专业应用心理学姓名班级学号研究类型研究综述指导教师提交日期 2 0 1 3 . 5 . 1 5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本人所呈交的论文是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学位论文中凡是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未经发表的成果、数据、观点等均已明确注明出处。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
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年月日论文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人格特质的差异研究(天水师范学院教育学院甘肃天水 741000)摘要:本文主要探讨天水师范学院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人格特质差异。
研究采用16PF人格因素量表(修订版)对120名大学生进行测评。
研究结果表明:独生子女在聪慧性、兴奋性、侍强性、敢为性等因素上的得分均高于非独子,在侍强性和敢为性两个因素上,差异极其显著(p<0.01);有恒性、幻想性、世故性、独立性、自律性等因素上独生子女得分低于非独生子女,在幻想性、独立性、自律性上差异显著。
在次级人格因素比较,除感情与机警型、心理健康因素外,独生子女在其它六个因素上的得分均高于非独生子女。
结论:天水师范学院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人格特质具有差异性,并且独生子女在一定程度上优于非独生子女。
关键词: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人格特质;差异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Tianshui Normal University only child and non - only child personality differences. Study on using 16PF personality factor questionnaire (Revised Edition) were administered to 120 college studen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nly child in intelligence, excitability, strong paternity, dare to and so on factor score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only child, in strong paternity and dare to a factor of two, ver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1); perseverance, fantasy, sophistication, independence, self-discipline factors such as the only-child score lower than non-only child, significantly in the fantasy, independence, self-discipline difference. In comparison with the secondary personality factors, in addition to affection and alertness, mental health factors, scoring the only child in the other six factors are higher than non-only child. Conclusion: personality only-child and non-only-child College of Tianshui Normal University has the difference, and the only child in a certain extent better than non-only child.Keywords: one-child non personality only-child differences of college students目录1、引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人际交往圈: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比较
作者:许传新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社会学系
刊名:
青年探索
英文刊名:YOUTH STUDIES
年,卷(期):2006(6)
被引用次数:3次
1.许传新当代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质量研究[期刊论文]-当代青年研究 2005(04)
2.风笑天独生子女:他们的家庭、教育和未来 1992
3.风笑天独生子女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及其结果 2000(06)
1.姜健.么加利历史与现状:我国独生子女的优势与劣势[期刊论文]-教育学术月刊 2010(3)
2.张建英独生子女大学生人际关系研究[期刊论文]-科技创新导报 2008(20)
3.许传新.风笑天独生子女大学生研究述评水[期刊论文]-人口与发展 2008(6)
本文链接:/Periodical_qnts200606011.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