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医生如何合理应用GPⅡb Ⅲa抑制剂?-沈珠军
- 格式:pdf
- 大小:3.22 MB
- 文档页数:38
急诊常用药物的使用1.心血管药物:-高血压急症常用药物包括氨茶碱、硝普钠、硝酸甘油,可以通过扩张血管、降低血压。
-心律失常药物包括利多卡因、胺碘酮,可用于恢复正常心律或控制心律失常。
-心功能不全药物常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β受体阻滞剂、洋地黄类药物。
2.呼吸系统药物:-支气管扩张剂常用于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发作,如沙丁胺醇、异丙托溴铵。
-抗菌药物对于急性呼吸道感染等可以使用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等抗生素。
3.消化系统药物:-消化系统溃疡常用抑酸药物包括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拮抗剂,如奥美拉唑、雷尼替丁。
-用于腹泻的药物,如双氧水化铝凝胶,可以改善肠道蠕动,减轻腹泻症状。
4.疼痛药物:-急性疼痛常用止痛药、镇痛药,如吗啡、扑热息痛等。
-骨折、关节脱位等外伤疼痛可用冰敷、局部麻醉药物。
5.中毒抢救药物:-酒精中毒患者常用硫辛酸钠、丙戊酸、维生素B1等药物。
-药物中毒抢救一般使用洗胃药物、解毒剂、保肝药等。
6.血液系统药物:-对治疗贫血等血液系统疾病常用的药物包括补铁制剂、血红蛋白合成促进剂等。
7.急救用药:-急救用药物如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乙酰胆碱等可用于抢救心脑血管疾病、哮喘、过敏性休克等。
总之,在急诊过程中,合理且正确使用常用药物对于救治患者、缓解症状至关重要。
然而,使用药物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病因进行选择,并遵循医生的嘱托和指导。
当前,各种药物的适应证、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禁忌症等均已有明确指南和规则,在医生指导下用药是最佳选择。
因此,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尽量避免自行使用急诊药物,及时就诊并告知医生相关情况将是更明智的选择。
急诊抢救药物使用说明2011-11-16 10:40阅读:4201 来源:爱爱医责任编辑:刘坤[导读] 1 肾上腺素作用机制及-受体激动剂,增加体循环血管阻力和动脉血压,增加心脏的自律性和心肌收缩力,使心率加快,心肌需氧量增加。
在CPR中可增加心肌和脑的血流,增加灌注压。
适用于室颤/无脉性室速、停搏及PEA。
用法1mg IV,每3-5分钟用一次。
气管导管内1 肾上腺素作用机制α及β-受体激动剂,增加体循环血管阻力和动脉血压,增加心脏的自律性和心肌收缩力,使心率加快,心肌需氧量增加。
在CPR中可增加心肌和脑的血流,增加灌注压。
适用于室颤/无脉性室速、停搏及PEA。
用法1mg IV,每3-5分钟用一次。
气管导管内用2-2.5mg。
注意事项可出现心悸、头痛、血压升高等副作用,勿与碱性溶液如碳酸氢钠等合用。
2 利多卡因作用机制钠离子阻断剂,抑制室性异位节律,提高室颤阈值。
适用于室颤、室速等室性心律失常。
用法1-1.5mg/kgIV,每5-10分钟可重复半量,总量3mg/kg,再以1-4mg/min (30-50ug/kg/分)作静滴维持。
注意事项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肝功能异常时宜减量,不建议在急性心梗时例行性使用以预防室性心律失常。
3 阿托品作用机制副交感阻滞剂。
可增加窦房结的频率,改善房室传导,使停搏的心脏复跳。
用于症状性心动过缓、停搏/心室停搏以及PEA频率过慢时。
用法0.5mgIV每3-5分钟,停搏和PEA时用1mgIV,每3-5分钟一次,总量2-3mg即0.03-0.04mg/kg。
注意事项可增加心肌的氧耗,导致室速或室颤,对结下阻滞效果较差。
4 异丙肾上腺素作用机制β-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
对心脏有兴奋作用,能增加心肌的氧耗、心输出量。
用于尖端扭转性室速起搏前的临时过渡,症状性心动过缓阿托品与多巴酚酊胺无效而又暂时无法获得TCP时临时过渡。
用法2-10ug/min静滴,根据心率和节律调节注意事项对于缺血性心脏疾病、充血性心衰、心室功能不全者可加重缺血和心律失常,提倡小剂量使用,否则易致心肌氧耗增加,梗塞范围增大以及引起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抢救医生用药方案抢救的目的是尽快恢复病人的心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保证其生命安全。
在抢救病人时,药物的使用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介绍抢救医生常用的药物及其使用方案。
心脏骤停肾上腺素肾上腺素是一种儿茶酚胺类药物,能增加心肌收缩力和加快心率,同时扩张支气管和血管。
在心脏骤停时,肾上腺素能够提高心肌收缩力和心率,维持心脏循环。
使用方法:肾上腺素静脉注射,剂量为1mg,可间隔3-5分钟逐渐加大剂量,最大用量为10mg。
乌司他丁乌司他丁是一种钙拮抗剂,主要作用是抑制心肌细胞内钙离子流入,降低心肌收缩力和心率。
在心脏骤停时,乌司他丁能够缓解心肌收缩力过强引起的心律失常,以及防止再次发生心脏骤停。
使用方法:乌司他丁静脉注射,剂量为6mg,可间隔3-5分钟逐渐加大剂量,最大用量为24mg。
胺碘酮胺碘酮是一种抗心律失常药物,能够抑制心肌细胞内钠离子流入,延长心肌细胞复极时间,防止心律失常。
在心脏骤停时,胺碘酮能够预防心室颤动和心室扑动。
使用方法:胺碘酮静脉注射,剂量为300mg,可以再次注射150mg。
呼吸骤停氧气氧气是人体必需的气体,能够维持身体的正常代谢和生理功能。
在呼吸骤停时,氧气能够维持呼吸和身体的代谢,保证病人的生命安全。
使用方法:氧气鼻导管或面罩给氧,流量为5-15L/min。
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是一种儿茶酚胺类药物,能够扩张支气管和血管,增加呼吸和循环的供氧量。
在呼吸骤停时,去甲肾上腺素能够提高呼吸和循环供氧量,维持病人的生命体征。
使用方法:去甲肾上腺素静脉注射,剂量为0.1-0.3ug/kg/min,可逐渐加大剂量。
低血压多巴胺多巴胺是一种多巴胺受体激动剂,能够扩张血管和增加心脏输出量,提高血压。
在低血压时,多巴胺能够提高血压,维持生命体征。
但是注意,高剂量多巴胺可能导致心律失常。
使用方法:多巴胺静脉注射,剂量为3-10ug/kg/min。
压力素压力素是一种抗利尿激素,能够促进血管收缩,增加体液保留,提高血压。
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及其临床应用
安广宇;王兆钺;阮长耿
【期刊名称】《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
【年(卷),期】2000(27)8
【摘要】血小板糖蛋白Ⅱb Ⅲa(GPⅡb Ⅲa)受体拮抗剂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共同途
径 ,是强力、高效和特异的抗血小板药物。
GPⅡb Ⅲa拮抗剂能使PTCA术后缺血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 ,使急性冠脉综合征死亡率、致命性心肌梗死及需再次急诊血管重建术的比率下降。
是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有效治疗药物。
【总页数】4页(P327-329)
【关键词】血小板糖蛋白;纤维蛋白原;受体拮抗剂;临床应用
【作者】安广宇;王兆钺;阮长耿
【作者单位】苏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江苏省血液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73.2;R972
【相关文献】
1.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临床应用 [J], 韩俊平;杜荣品;刘坤申
2.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中的作用 [J], 俞晓薇
3.国内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临床应用 [J], 曹世红
4.血小板膜糖蛋白受体拮抗剂及临床应用新进展 [J], 王蕾
5.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及在冠心病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J], 田建伟;刘朝中;江一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背景中华医学会意血管病学分会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依照最近几年来国内外抗血小板医治相关临床实验结果和最新的指南组织专家撰写本共识,以推动我国抗血小板医治的标准化。
二、抗血小板药物种类及药理作用经常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有以下几种:1. 血栓素A2(TXA2)抑制剂:阿司匹林或乙酰水杨酸是临床上普遍应用的血栓素抑制剂,是目前抗血小板医治的大体药物。
2. 二磷酸腺苷(ADP)P2Y12受体拮抗剂:ADP存在于血小板内的高密度颗粒中,与止血及血栓形成有关。
3. 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拈抗剂: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可提供最强的抗血小板作用。
4. 其他抗血小板药物:蛋白酶激活受体-1(Prolease-Activated Receptors,PAR)拮抗剂。
三、冠心病的抗血小板医治(一)慢性稳固性心绞痛临床推荐:(1)如无用药禁忌证,慢性稳固性心绞痛患者都应服用阿司匹林,最正确剂量范围75~150 mg/d。
(2)不能耐受阿司匹林的患者,氯吡格雷可作为替代医治。
(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1. UA/NSTEMI临床推荐:(1)所有患者当即口服阿司匹林300 mg,75~100 mg/d长期维持。
在禁忌应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可用氯吡格雷替代。
(2)利用阿司匹林的基础上,及早给予氯吡格雷负荷量300 mg(保守医治患者)或600 mg(PCI患者),然后75 mg/d,至少12个月。
(3)需用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的情形有:①冠状动脉造影示有大量血栓,慢血流或无复流和新的血栓并发症;②拟行PCI的高危而出血风险较低的患者。
(4)打算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患者,至少停用氯吡格雷5 d,除非紧急手术。
2. STEMI临床推荐:(1)当即嚼服阿司匹林300 mg,长期维持剂量75~100 mg/d。
禁忌应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可用氯吡格雷替代。
(2)利用阿司匹林的基础上:①同意溶栓医治的患者,尽快口服氯吡格雷负荷量150 mg(年龄≤75岁)或75 mg(年龄>75岁),维持量75 mg/d;同意直接PCI患者,口服氯吡格雷负荷量300~600 mg,维持量75 mg/d,至少12个月;②发病12 h后同意PCI的患者,参照直接PCI用药;③同意溶栓的PCI患者,溶栓后24 h内口服300 mg负荷量,24 h后口服300~600 mg负荷量,维持量75 mg/d,至少12个月;④未同意再灌注医治的患者,口服氯吡格雷75 mg/d,至少12个月。
中国急诊科中心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药物管理与护理要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指由冠状动脉血流减少或中断引起的急性心肌缺血和坏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心绞痛和心肌梗死。
正确的药物管理和护理是中国急诊科中心对ACS患者提供优质、有效护理的关键。
本文将重点介绍中国急诊科中心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药物管理的要点。
1. 甘油三酯调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往往伴有高甘油三酯血症,这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药物管理应包括严格控制饮食、合理运动以及药物治疗。
对于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需要给予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用于降低甘油三酯水平和改善血脂谱。
2. 抗血小板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存在血栓形成的风险,因此抗血小板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常用的药物包括阿司匹林和P2Y12受体拮抗剂(如氯吡格雷、替格瑞洛)。
这些药物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形成,从而减轻心肌缺血和缓解症状。
3. 转化酶抑制剂中国急诊科中心对ACS患者还常用转化酶抑制剂,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用于控制高血压和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这类药物不仅有降压作用,还能改善心脏功能、减轻左室负荷、抑制末梢血管收缩和水钠潴留等。
4. β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是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常用药物之一。
它们通过降低心率、减少心肌耗氧、抑制心肌梗死的进展,发挥保护心肌的作用。
常用的β受体阻滞剂包括美托洛尔、阿替洛尔等。
5. 抗凝治疗抗凝治疗主要用于预防血栓形成,常用的药物有肝素和低分子肝素。
这些药物能够减少血栓的形成和扩展,减少下一个阶段的梗死和死亡风险。
抗凝治疗的剂量和疗程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6. 监测和药物副作用管理在药物管理过程中,监测患者的病情和药物疗效非常重要。
通过监测心电图、血压、心率、心肌酶谱等指标,可以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并作出相应的药物调整。
另外,药物管理过程中还需要密切关注药物副作用的产生,如低血压、出血等。
急诊救药品使用与配制手册一、引言在紧急情况下,救药品的正确使用和配制是救治患者的关键。
本手册旨在提供详细的急诊救药品使用方法和配制指南,以确保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安全,提高急救效果。
二、常用急救药物1. 心肺复苏药物心肺复苏药物是在心脏骤停或心跳骤停时使用的,常用的包括: - 肾上腺素:用于恢复心脏的自主搏动和增加心输出量;- 针对心律失常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利多卡因等。
2. 抗凝与抗栓药物如患者出现血栓形成或栓塞风险较高时,可使用以下药物:- 低分子肝素:用于预防和治疗静脉血栓栓塞症;- 阿司匹林:用于预防和治疗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
3. 抗过敏及止血药物在过敏反应和急性出血时,可以使用以下药物:- 苯海拉明:用于缓解过敏反应症状;- 血液凝块形成抑制剂:如氨甲苯酸、氨甲环酸等。
4. 解热镇痛药物解热镇痛药物可用于降低体温和缓解疼痛,常见药物有:- 对乙酰氨基酚:用于降低体温和缓解轻度疼痛;- 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阿司匹林等。
5. 抗生素药物肺炎、尿路感染等感染性疾病急诊情况下常用以下抗生素药物: - 青霉素类抗生素:如青霉素G、氨苄西林等;-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阿奇霉素等。
三、急救药品的配制与使用1. 药物配制在使用急救药品时,需要根据药物的剂型和指南来进行配制,比如:- 注射剂的配制:按照说明书将粉末与稀释剂混合,摇匀后即可使用;- 直接使用的制剂:比如口服药片,按照医嘱给予患者。
2. 使用方法不同急救药品的使用方法略有差异,以下是一般的使用指导:- 注射剂的使用:按照指南选择适当的注射部位和方式,确保注射器无气泡后缓慢注射;- 口服药物的使用:给予患者水或食物以便咽下,如有需要,可与其它药物一同使用。
四、急救药品使用的注意事项1. 药品储存与保质期急救药品应储存在干燥、阴凉且避免阳光直射的地方,按照药品说明书所示的温度储存。
同时,严格注意药品的保质期,过期药品应及时处理。
2009年10月第16卷第10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 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以及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前两者即称为非ST 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
对于有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我们通常采用溶栓、急诊PTCA 治疗,尽早、完全开通已经闭塞的动脉,以期尽早行再灌注,恢复缺血心肌的功能,或者尽量减轻缺血心肌的功能的丧失。
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以及动脉尚未完全堵塞的无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我们通常采用抗凝、抗血小板稳定斑块、急诊PCI 治疗,以减轻动脉堵塞程度,缓解其进一步恶化的可能。
在抗血小板的过程中,我们常用到环氧化酶抑制剂、ADP 抑制剂以及血小板GPⅡb/Ⅲa 受体拮抗剂。
之前传统的抗血小板治疗,一般使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现在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中,加入了GPⅡb/Ⅲa 受体拮抗剂进行三联治疗。
1ACS 中血小板凝集机制ACS 的发病主要使由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内皮下胶原与富含脂质核心的暴露及随之而来的血栓形成。
而富含血小板的血栓主要在人的冠状动脉内形成。
在ACS 时,不稳定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表面溃烂,使内皮下基质暴露并与血小板表面受体结合,从而激活血小板,而激活的血小板则作为始动因子,通过黏附、聚集和释放形成了白色血栓[1,2]。
诸如二磷酸腺苷、5羟色胺、凝血酶、血栓素A2等促凝物质促进血小板的激活,从而导致血小板GPⅡb/Ⅲa 大量的表达,当纤维蛋白原、VW 因子和连接蛋白与GPⅡb/Ⅲa 受体结合后,即促使血小板的凝集。
当激活的凝血系统形成红色血栓时,同时导致冠状动脉管腔严重阻塞甚至闭塞。
其中血小板GPⅡb/Ⅲa 受体与纤维蛋白原或VW 因子结合是血小板凝集过程种的最后共同途径[3]。
2GPIIb/IIIa 受体的结构GPIIb/IIIa 受体是血小板表面含量最丰富的膜糖蛋白,每一个血小板表面约有50000~90000个。
其中大部分都随即分布在血小板膜表面,另外一部分分布在与细胞膜相连接的小管系统和胞浆中α颗粒的膜上,当血小板活化持续数小时后,才突出于血小板表面[4]。
急诊医生如何合理应用
/受体抑制剂GPIIb/IIIa
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
沈珠军
ACS 患者发病24小时即面临高死亡风险
STEMI NSTEMI
2-30日(%)2-30日期死亡率26%
14%
早24h
24h STEMI 患者中,在首个30
天中NSTEMI 患者中,在首个天中天中,
26%的死亡或再梗发生于24h 内;30天中,14%的死亡或再梗发生于24h 内
心肌梗死发生后医疗系统快速启动重点是对患者尽快实施再灌注治疗
2013 ACCF/AHA STEMI 指南:强调“总缺血时间”的概念以尽快开通罪犯血管血时间”的概念,以尽快开通罪犯血管
总缺血时间as soon as possible 总缺时间
患者相关延迟转运时间D2B ,D2N 时间出现症状
急救系统医院•快速启动•EMS 人员在初次接触患者后做12导联ECG •FMC-•患者教育
•识别心肌梗死症状
•直接将患者转运至可行PCI 医院,FMC 器械目标时间<90分钟
•快速将患者从不能行PCI 医院转运至可行PCI 医院,
FMC-器械目标时间<120服用阿司匹林、硝酸甘油
•联系急救系统械标时分钟
FMC: first medical contact
总缺血时间:每一分钟都有意义
总缺血时间每延长30分钟,1年死亡率增加7.5%
12
11
10
9
率(%)8
7
6
1年死亡5
4
3
060120180240300360
2
1
01994-2001年,共入选1791例行直接PCI 的STEMI 患者。
入选标准:症状发生6小时内,或6-24小
时仍存在持续缺血(持续或再发胸痛总缺血时间(分钟)
时仍存在持续缺血(持续或再发胸痛、
ST 段持续抬高或再抬高)
溶栓
9.511.5
溶栓
在首诊医院行直接PCI
5.6
6.9转诊行直接PCI
EMS DIDO
转运时间
D2B/D2N
7.57.7
2.6
DIDO时间小于30分钟提高生存率DIDO(door-in-door-out)时间与STEMI患者院内死亡率相关
DIDO时间(分钟) 死亡率(%)校正OR(95%CI)
≤30 43/1600 (2.7) 1.0
31-60 192/4841 (4.0) 1.34(0.96-1.86)
61-90 146/3013 (4.9) 1.41(0.96-2.06)
>90 430/5176 (8.3) 1.86(1.36-2.54)
0.5 1.0 3.0
2.0
校正()
OR(95% CI)
回顾性队列研究;入选ACTION注册研究中,2007年1月至2010年3月转运至298个中心行直接PCI的14,821例STEMI患者
再灌注治疗决策
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心肌
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心肌
STEMI欲行再灌注治疗患者
初诊于可行PCI医院初诊于不能行PCI医院*
DIDO时间≤30分钟
至导管室行直接PCI
FMC-器械时间≤90分钟
I 至导管室行直接PCI若FMC-器械时间>120分钟,
(推荐I, 证据级别A)FMC-器械时间越快
越好,且≤120分钟
(推荐I, 证据级B)30分钟内给予溶栓药物(推荐I, 证据级别B)
再灌注失败或再闭塞患者紧急转运至可行PCI医院IIa,3-24小时内转运行冠脉造影和再血管化治疗
IIa,
冠脉造影诊断
(推荐IIa, 证据级别B)(推荐IIa, 证据级别B)药物治疗PCI CABG
*存在心源性休克或严重心力衰竭患者应尽快转运至可行PCI医院,无论延迟时间
DIDO: door-in–door-out
2013 ACCF/AHA STEMI指南:行直接PCI患者抗血小板治疗:GP IIb/IIIa受体拮抗剂
小板治疗GP IIb/IIIa
静脉GP IIb/IIIa受体拮抗剂与UFH联用推荐类别证据级别GP IIb/IIIa
•阿昔单抗:0.25-mg/kg 静脉推注,随后0.125
IIa A mcg/kg/min(最大10 mcg/min)维持
•替罗非班:25-mcg/kg 静脉推注,随后0.15
IIa B mcg/kg/min维持
CrCl<30ml/min
在CrCl<30 ml/min患者,剂量减半
•依替巴肽:(两次推注):180-mcg/kg 静脉推注,
后2 mcg/kg/min维持;第二次180-mcg/kg推注为首IIa B 次推注后10分钟
在CrCl<50 ml/min患者,剂量减半
避免在透析患者中使用
•在导管室前给予静脉GP IIb/IIIa受体拮抗剂IIb B
•冠状动脉内阿昔单抗:0.25-mg/kg 静脉推注IIb B
2012 ACCF/AHA UA/NSTEMI 指南:早期院内治疗
推荐流程(I 和IIa 级)
可能或确诊为UA/NSTEMI
阿司匹林(I ,A )选择治疗策略
初始保守治疗或未知
有创性治疗
初始抗凝治疗(初始抗凝治疗(I ,A )可接受的选择包括●普通肝素或依诺肝素(I ,A )●磺达肝素(I ,B )
●依诺肝素或磺达肝素优于普通肝素(IIa ,B )
I ,A )可接受的选择包括●普通肝素或依诺肝素(I ,A )●比伐卢定(I ,B )●磺达肝素(I ,B )
初始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治疗(I ,B )
导管介入前:增加第二种抗血小板药物(I ,A )●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I ,B )或●GP IIb/IIIa 抑制剂(I ,A )
●IV (优先选择依替巴肽或替罗非班)
CABG :PCI :
药物治疗:
血管造影决定下一步治疗
阿司匹林维持治疗(I ,A )
●氯吡格雷(I ,A )
●或替格瑞洛、普拉格雷(I ,B )●或GP IIb/IIIa 抑制剂(I ,A )
药物治疗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停用GP IIb/IIIa 抑制剂(I ,A )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2012,60(7):[Epub ahead of print]
ACS 的抗栓治疗包括:抗凝和抗血小板的抗栓治疗包括抗凝和抗小板
血小板活化
阿司匹林
氯
斑块破裂氯吡格雷
血小板聚集
GPIIb/IIIa抑制剂
血栓形成
凝血酶生成
肝素
LMWH
CK 磺达肝癸钠
华法林
CK-MB
肌钙蛋白
冠脉闭塞
凝血酶活化
LMWH
肝素
抗栓药
再灌注治疗
( 溶栓\介入)
抗血小板药物分类及作用机理
GPIIb/IIIa受体抑制剂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最后通路
凝血酶
ADP
TXA 2
5-羟色胺
肾上腺素PAR
胶原
抵克力得氯吡格雷
新型ADP 阻滞剂
阿司匹林
沙雷格酯
Vorapaxar
GP IIb/IIIa GPIIb/III 受体抑制剂腺苷
前列环素
潘生丁西洛他唑GP IIb/IIIa
GP IIb/IIIa 纤维蛋白原
GPIIb/IIIa受体抑制剂
AMP 潘生丁,西洛他唑
摄取
GP IIb/IIIa
血小板
ADP。